第3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 23000 cm-1 o = 33900 cm-1
[Ir(NH3)6]2+
o = 40000 cm-1
3. 晶体场理论
第二、三过渡系 (4d, 5d) 金属配合物几乎为低自旋; 第一过渡系 (3d) 金属配合物随配体类型和金属氧化态不同,高、低自旋均可能。
相同配体,常见金属离子的顺序为 :
ns/np; (n-1)d/ns/np; ns/np/nd
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的组合方式决定
1. 价健理论
配体的主要杂化轨道类型及其空间几何分布
1. 价健理论
内轨型配合物:中心原子提供的价轨道—— (n-1)d, ns, np
有磁性
无磁性
中心原子d电子数较少,易形成内轨型配合物。 电负性较小的配位原子,如碳、硫、磷、砷等,较易授出孤对电子,易 形成内轨型配合物。此时,(n-1)d轨道上的未成对电子可能被迫成对,以腾 出能量较低的d轨道与ns, np形成杂化轨道、接受配位的孤对电子。
2.33 平面四边形(dsp2)
欧文-威廉顺序 局限性: 第一过渡系高自旋配合物稳定性
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配位键的形成过程,忽略了在配位键的形成过程中,配体对 中心离子的影响。
3. 晶体场理论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点
(1)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的相互作用 (2)配体对中心离子的d轨道产生影响:电子云分布、能量
通常由电子光谱数据推导而来。
eg
dz2 dx2-y2
E(eg) =10Dq E(t2g)
o = E(eg) - E(t2g) =10Dq
2 2 4 2 2 4 q R r r dr r nd 105 0 105
Z——每个配体所带电荷 a——金属原子与配位原子之间的距离 Rnd——金属原子中nd轨道的径向函数 E(eg) = +6Dq,E(t2g) = -4Dq
Mn2+ < Co2+ Ni2+ < V2+ < Fe3+ < Cr3+ < Co3+ < Mo3+ < Rh3+ < Ir3+ < Pt4+
3. 晶体场理论
3. 晶体场理论
(3)配体的性质和光谱化学序
(A)同一金属、不同配位原子对的影响 I < Br < Cl < S < F < O < N < C
(3)除了第二、三过渡系的金属离子外,所有F-配体的配合物都是高自旋( 小)
(4)多数水合金属离子都是高自旋,除了3d6、4d6、5d6水合金属离子, 如:[Co(H2O)6]3+ (5)含CN-、RNC、phen、bpy等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几乎都是低自旋。
3. 晶体场理论
dz2
dxy
dxz
dyz
配位原子:沿±x、±y、±z轴方向进攻中心原子; dz2、dx2-y2:沿坐标轴分布,和配体迎头相碰,受配体静电排斥较大
能量升高;
dxy、dxz、dyz:分布在坐标轴之间,静电排斥力较小 能量降低。
3. 晶体场理论
能量相等的五个简并d轨道分裂为两组eg、t2g。 分裂能o: 相当于1个电子从t2g跃迁到eg所需要的能量,
2. 电中性原理
能形成反馈p键的配体:
CO, CN-, -NO2-, NO, N2, PR3, AsR3, C2H4
金属离子的电荷越少,d电子数越多,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越小,且 有空的p轨道,越容易形成反馈p键——低氧化态配合物。 电负性大的配位原子(O2-, OH-, F-),能稳定金属离子的高氧化态。
2. 电中性原理
反馈p键形成的条件:
中心原子:d 轨道有孤对电子(dxy, dyz, dxz)
配体:空的p分子轨道、p或d轨道(能量合适、对称性匹配)
Ni(CO)4: Ni: sp3,CONi,4个s键 CO: p2p*(空), Ni CO,反馈p键
Ni-C键长:182pm(共价半径之和198pm ),双重键性质 CO键长: 115pm(自由配体112.8pm ),三重键被削弱
3. 晶体场理论
(B)中心金属离子氧化态:氧化态越高, 越大。 对于同一配体构成的相同类型的晶体场,正电荷越高,拉引配体越紧, 对轨道的微扰作用越强。 氧化态由IIIII, 增加约40%80%。 [Co(H2O)6]2+ [Co(H2O)6]3+ o = 9300 cm-1 o = 18600 cm-1 [Co(NH3)6]2+ o = 10100 cm-1
1. 价健理论
影响内轨、外轨的因素: 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 配位原子的电负性。
配位原子电负性居中的配体,如NH3、Cl-,内轨、外轨均可能;
中心离子电荷数增加,有利于形成内轨型配合物。 例:Ni(NH3)42+(外轨); Co(NH3)6 3+ (内轨) 内轨型配合物与外轨型配合物的比较:
2. 电中性原理
小结: (1)概念明确,直观,能成功地解释部分中心离子与配体的结合力、中心离子的 配位数、空间构型、相对稳定性、磁性等。 (2)只能定性说明,不能定量解释,缺乏预见性。 (3)不能解释电子光谱、构型的畸变、反应机理、部分磁性、氧化还原性、稳定 性 价键理论 实测
1.73
四面体(sp3)
强场: P<,优先填充在t2g轨道,成对 低自旋(LS) 弱场: P>, 优先填充在eg轨道 高自旋(HS)
高、低自旋配合物的形成规律——电子成对能(P)与分裂能()的相对大小决定
(1)第二、三过渡系金属的八面体配合物几乎都是低自旋( 大) (2)大多数四面体配合物都是高自旋( 小)
D = 35Z/4a5 (原子单位)
t2g
dxy dxz dyz
在eg轨道中填充1个电子能量升高+6Dq,在t2g轨道中填充1个电子则能量降低4Dq。
3. 晶体场理论
3.1.2 正四面体场
dz2、dx2-y2:指向立方体面心,离配体较远,受到较弱静电斥力,能量降低。 dxy、dxz、dyz:指向立方体棱边中点,距配体较近,受到较强静电斥力,能量升高。
3.1 晶体场中d轨道能级的分裂 3.1.1 正八面体场
阶段I:自由离子---5个简并d轨道 阶段II:球对称场--- 5个简并d轨道 能量升高
阶段III:正八面体场--- d轨道分裂 (t2g, eg), 总能量不变
阶段IV:M-L静电吸引,体系总能量 降低,形成稳定配合物
3. 晶体场理论
dx2-y2
实验总结,某些顺序晶体场理论无法解释(带负电荷的卤素、中性p酸 配体)——晶体场理论的缺陷
3. 晶体场理论
(4)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crystal field stabilization energy)
在配体静电场作用下,中心原子的d电子进入分裂后的d轨道,若d轨道 不处于全满、半满或全空,则体系的能量将比处于未分裂的(球对称)d 轨道时的能量要低。这种由晶体场效应获得的额外稳定化能量被称为晶体 场稳定化能。CFSE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3. 晶体场理论
3. 晶体场理论
3.3 电子成对能和高、低自旋配合物
电子成对能(P):两个电子占据同一电子轨道、自旋成对时必须克服 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所需的能量。由库仑能和交换能组成。
P = pc + pex
3. 晶体场理论
在形成配合物时,当在能量较低的t2g轨道中填上3个电子后,第4个电子 是填在t2g轨道中成对,还是填在eg轨道中?取决于成对能(P)与分裂能() 的相对大小。
1. 价健理论
外轨型配合物:中心原子提供的价轨道——ns, np, nd
[FeF6]4-
有磁性
[Ni(NH3)4]2+
有磁性
中心原子d电子数较多,易形成外轨型配合物。 电负性较大的配位原子,如氟、氧等,易形成外轨型配合物。因配体 不易给出孤对电子,而中心原子外d轨道在空间伸展较远,故有利于这 类配位键的形成,共用电子对偏向配位原子。
(2)中心金属离子的性质
(A)同一过渡系相同价态的金属离子,和同样配体形成配合物, 变化不大。 [M(H2O)6]2+ [M(H2O)6]3+ o = 7800 cm-1 (M=Mn2+) 13900 cm-1 (M=Cr2+) o = 13700 cm-1 (M=Fe3+) 20300 cm-1 (M=Ti3+)
第三章 配位化学的化学键理论
配位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
1893年,维尔纳, “关于无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提出配位学说 1905年,《无机化学新概念》,系统地阐述了配位学说 1923年,西奇维克(Sidgwick),有效原子序数(EAN)法则 1930年,鲍林,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 ) 电中性原理 1929年,H. Bethe,晶体场理论(crystal field theory, CFT) 1932年, van Vleck,配体场理论(ligand field theory, LFT)
3. 晶体场理论
t = E(t2) - E(e) = 4/9 o
3. 晶体场理论
3.1.3 平面正方形场
dz2
dx2-y2
dx2-y2
dxz dxy 1.228o
dyz
dxy
dz2 dxz dyz
0.228o -0.428o -0.514o
3. 晶体场理论
3.1.4 C4v对称性晶体场
[Co(NH3)6]3+
o = 23000 cm-1
(C)中心金属离子半径:半径越大, 越大。 中心离子半径越大,d轨道离核越远,易在配体场作用下改变能量, 增加。 同族元素, 随中心离子轨道主量子数的增加而增加: 3d4d, 增加约40%50%; [Co(NH3)6]3+ [Rh(NH3)6]3+ 4d5d, 增加约20%25%
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MOT)
1. 价健理论
1.1 价健理论的基本要点 (Pauling)
配体提供孤对电子进入中心原子的空的价电子轨道,形成s配位共价键 配位键的形成条件: (1)中心原子有空的价电子轨道; (2)配体含有一对以上孤对电子(或p电子); (3)中心原子能量相近的空价轨道需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杂化,以杂化的 空轨道接受配体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提高成键能力,形成结构均匀 的配合物。
影响CFSE的因素:
几何构型、d电子数和周期数、配体场强弱、电子成对能
CFSE = n(t2g)E(t2g)+n(eg)E(eg)
(5)的经验公式
C. K. Jørgensen
= fg
f——与配体有关的参数,f H2O = 1.00,可作为光谱化学序列的依据 g——与金属离子有关的参数,与前述金属离子顺序一致
原子半径减小 电负性减小
(B)光谱化学序列 (spectrochemical series) 弱场 I-<Br-<S2-<SCN-<Cl-<NO3-<F-<(NH2)2CO<OH- ~
CH3COO- ~ HCOO-<C2O42-<H2O<NCS-<gly-<CH3CN<edta4<py < NH3<en<NH2OH<bpy<Phen<NO2-<PPh3<CN-<CO 强场
内轨:共用电子对深入内层杂化轨道,配位键主要表现为共价键性质, 键长较短,配合物较稳定 外轨:共用电子对处于外层杂化轨道,配位键近于离子键性质, 键长较长,不如内轨型配合物稳定
2. 电中性原理
价健理论遭遇的问题: 配体提供了带负电荷的孤对电子(s键),使得中心原子上有高的负 电荷积累,似乎许多配合物不能稳定存在。如Cr(CO)6 电中性原理 (Pauling): 中心原子上的静电荷量越接近于零,配合物才能稳定存在。 解释: (1)配位原子通常比过渡金属具有更高的电负性,因而配键电子对不是 等同地被成键原子共享,而是偏向配体一方,有助于消除中心原子上的 负电荷积累; (2)中心原子通过反馈p键把d电子回授给配体的空轨道,从而减轻了 中心原子上负电荷的过分集中,使中心原子上的电荷接近中性。
MXL5:拉长 / 缩短八面体
3. 晶体场理论
3. 晶体场理论
3.2 晶体场分裂能( )及其影响因素
晶体场分裂能( ):d轨道能量分裂后,最高能量d轨道与最低能量 d轨道之间的能量差。相当于1个电子从能量最低d轨道跃迁至能量最高d 轨道所需吸收的能量。
影响因素:
ຫໍສະໝຸດ Baidu
(1)晶体场类型
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平面正方形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