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3(佛教概论)何保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种姓制度严格划分: 梵是造物主 婆罗门Brāhmana,司祭祀,拥有最高权力。 由梵口生 刹帝利Ksatriya,主政治军事。由梵胸生 吠 舍Vaisya,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由梵 腹生 。上三者为再生族 首陀罗Sudra,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贱民
(二)佛教分化与经典结集
依释迦遗教,佛在世时 “以佛为师”,佛涅槃后 “以戒为师”。 十大弟子在释迦圆寂当年,口传记诵,举行第一 次结集,经、律(八十诵律)、论三藏初步形成。 百年后,由于对律藏理解、践行发生分歧,有第 二次结集。僧团也分裂为: (西方)上座部。重视原始经义的分别与诠释, 恪守原始佛教教义。 (东方)大众部。注重佛陀根本精神,融会新知, 于佛教多有发展 。 进入部派时期,而有部派佛学。


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名中道义。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根)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佛教的因果论 因缘

已做不失,未做不得 遇缘成果 自作自受
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寓于无限延伸的偶然性之中 三报论 现 生 后报 为善必昌 若有不昌 祖宗遗殃 殃尽必昌 为恶必灭 若有不灭 祖宗遗德 德尽必灭
(一)佛教初传与佛道式佛教
禅心寄托呼吸,与汉代方士行吐纳相仿佛,定的 方式,亦似道家坐忘,故禅法亦借道法广为流布。 如汉末向栩,常坐灶北,积久,坐板乃有膝踝足指 之印。 佛经中也宣扬阿罗汉飞行变化,须陀恒七死七生, 方证阿罗汉果。

左图为慧能,右图为老子。
(一)佛教初传与佛道式佛教

来华著名僧人,神通妙用,也似道家方术: 如安世高“七曜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 盈缩,悉穷其变。”还有医术针灸。 康僧会,天文图谶,多所贯涉。 柯迦逻,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 鸠摩罗什,昙无谶,阴阳星算,神咒方术,争取 信众。 因果报应之说混同“承负”(福善祸淫。积善之 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亦多相类, 皆可见汉代佛教趋附黄老、道术之迹 。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闲来无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布袋和尚的故事: 布袋和尚整日背着个布袋,沿街乞讨。人们从见 不着他布袋里装的是什么,他也从不示人,偶尔 以布袋来讲法。有一次,白鹿和尚问他说:“如 何是布袋?”他放下布袋,一言不发。白鹿又 问:“什么是布袋里的东西?”他什么话也不说,背 起布袋就走了。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 自在。
(二)汉代佛教的代表人物
支娄迦谶
第一个传般若学的学者。月氏人,公元14年至洛阳,译经十
部。《般若道行品经》十卷,宣传“诸法悉空”的大乘般若 学说。祐录说他“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 饰。”纯系直译。
好文好质,南北风气之殊,于汉代已趋两路。但皆率凭口译,
师徒相传,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所以, “初则梵僧华客,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咫尺 千里,睹面难通。”译师来自西域,不解汉语,笔受之人, 语言、教理皆不胜其任,谬误浅薄在所难免。这是初传时期 佛典翻译的特点。《付法因缘传》中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 。

(二)汉代佛教的代表人物
安世高 安世高,也是汉译佛典的始作俑者。名清, 安息太子。桓帝二年(公元148年)至洛阳, 至灵帝中约二十年,译经39部。“其所出经, 禅数最悉”,“善开禅数”。 禅观:安般守意经、十二门等。 数:以数分类的数法论,特专阿毗昙,即对 法。属一切有部经典,所译多佚。

佛法要求: 观色即空成大智——觉悟人生 观空即色成大悲——奉献人生
经历了孔雀王朝的全盛时期、贵霜王朝的重 兴,历时千五百年,终归于衰歇。
二 佛教在中国
(一)佛教初传与佛道式佛教 (二)汉代佛教的代表人物
(一)佛教初传与佛道式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方其初来,中夏人士仅视为异族之 信仰,细微已甚。 通常认为,西汉时,佛法当已由北天竺 传布中亚各国。当时汉武帝锐意开辟西 域,远谋与西域交通,佛法便得东侵之 便利。 公元前2年,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 秦景宪从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图经。 或曰:“明帝感梦,永平求法”,“汉 明感梦,初传其道”,遣使求法,另有 白马驮经,四十二章经翻译之传说 。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缘生: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破梵天神我说,说无神、无 我。三是偈、八不、十二缘生等。 四谛:苦、集、灭、道。苦为集之果,道为灭之因。 1)苦谛:“有情世间、器世间,如其次第若生,若生处 俱说名苦谛”。包括生老病死四苦、求不得、爱别离、怨 憎会以及五蕴盛。 2)集谛:亦名习谛,指苦的原因,“集起生死苦故”, 亦谓之“业”。 3)灭谛:根除一切“业”与“惑”,佛教追求的最高境 界。即涅槃。 4)道谛: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涅槃之境的 方法、道路。具体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正见、思维、语、业、命、精进、念、定。

不思善,不思恶,不着相,不着空
——厌离生死,心一境性。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无事是贵人。 活在当下。 拿得起,放得下。
无事是贵人

无事: 并不是真正的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 在自己觉悟了之后,抛弃任何的造作, 一如平常,在世俗的相对境界中,干 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进而普度众生。




5)前者认为佛陀是一位圣人,至高无上的 导师,以及启迪者;后者认为佛陀是一位 救世主。 6)前者尽量减少形而上学;后者则详尽阐 明形而上学。 7)前者尽量减少仪式;后者强调仪式。 8)前者修炼集中在冥想;后者还包括诉求 的祈祷。
佛教总的特点:空、超二元对立、 不执著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以因缘而生,皆 是以因缘而灭,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没有一个原初之物存在,更没有一个创世之神, 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切事物从本质上讲都是空。 因此,也可以说,缘起是空的因,空是缘起的果, 空也可以说是超越有限的无限。佛教说:诸法因 缘生,我说即是空,我说是中道,我说是假名。 所以,佛学理论可以一言以蔽之:空、或者叫缘 起性空。至于苦,则是从社会人生方面而言的, 它是集,即各种原因集合的结果,还是空。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四种姓严格分别 “庆吊不通,婚媾不遂,载在渊府,世世无有移 易。高下之殊至是,此释伽所以不平,而谠言平 等以矫之也。”(章太炎《訄书》)
图为印度佛教 圣地鹿野苑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后世的尊 称。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刹帝利种姓,迦 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纪元前565年生。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释迦成道后,天魔劝入灭,梵天请住世说法, 救度众生。意在说明佛教的世出世法。后释迦周 游列国,说法四十九(或五)年,公元前486年圆 寂于拘尸那迦城。 菩提证道之后,首先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 五侍臣为五比丘。三宝(佛法僧)具足,僧伽 (Sańgha,意为和和众,即僧团)初具规模,开 始佛教制度化的历程。
(一)佛教初传与佛道式佛教
汉代、三国佛教,主要是大乘般若学与黄 老思想的结合。
当时,黄老之学弥漫朝野,要旨在清净无为,亦 是君人南面之术。佛教初传,适逢其会,佛教因势 利导,以清虚无为之说,解释般若性空。桓帝于宫 中立黄老、浮屠之祠。说此道(佛)清虚,贵尚无 为,好生恶杀,或言老子入夷狄为佛屠。《太平经》 抄袭佛理;《化胡经》假老子化胡之说、会通佛法 与黄老之学;《牟子理惑论》引述老庄以伸佛旨; 佛求福祥,延寿命,存神养性,意在凌云,在在表 明初入华夏之佛教趋附黄老 。
佛教概论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何保林


佛,梵音 Buddha,意为 觉悟,所谓自 觉、觉他、觉 行圆满者。早 期译复豆、复 立。也译浮屠。 佛教,作为制 度化的宗教, 同样有其发生 的历史渊源和 社会、文化背 景。
主要内容
佛教在印度 佛教在中国

一 佛教在印度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二)佛教分化与经典结集
(二)佛教分化与经典结集
小乘与大乘的区别: 1)小乘以释迦为教主;大乘倡三世十方有无量数佛 2)前者追求个人解脱,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目标; 后者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建立佛国净土为终极追求。 即“自度”与“普度”。 3)前者说人我空;后者强调人我、法我俱空。 4)前者注重三十七道品的个人道德修养,最终成为阿罗汉; 后者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最终成为菩萨。 六度:六波罗密,布施贫穷、持戒恶行、忍嗔恨、精进怠惰、定散 乱、智慧愚痴。
(一)佛教初传与佛道式佛教
还有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可以说明,两汉之交,佛教已传入中国。入华途径, 要为陆路。 梁启超说,汉明求法,乃一羌无故实之谈,初始于 妖道之架诬,后成于愚秃之附会。佛教初纪元,自 当以汉末桓灵为断。佛教实产育于老庄学派最发达 之地,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海路传南, 陆路传北,也有他的道理 。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相传,自幼接受完备教育,聪明智慧过人,多情 善感。曾见老、病、死以及步行安详、已免忧苦 的修道者,有感于人生之苦,以救度众生一大因 缘,终于抛妻别子,远离荣华,于月夜,乘白马, 携车匿为伴,出家寻师学道,时年29岁。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苦行六年,饱受磨难,一无所获。悟苦行非解脱 之正道。于是,在尼连禅河洗涤六年积垢,端坐 菩提树下,发誓“不得等正觉不起此座”。历七 日七夜,终于发明前人闻所未闻的不苦不乐的中 道思想,证成菩提,完成了佛教理论的思考。年 35 。
(二)汉代佛教的代表人物
弟子有安玄(比世高晚来洛十
年)、严佛调(第一个汉僧)。 前者开始翻译大乘经典,后者著 《沙弥十慧章句》,也是小乘禅 数之作。二人共译《法镜经》。 安译“贵本不饰”,文通尚质, 仓卒寻之,时有不达。人称“高 所出经,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读者娓娓忘倦。” “义妙理婉, 每览其文,欲罢不能。”略带意 译。

教理异执, 或注重法性之体认,偏于谈空,发展为大乘空宗; 或注重法相之分析,趋向说有,演化为大乘有宗 。
(二)佛教分化与经典结集
大乘佛教时期: 公元一世纪,佛教神学家龙树开其先河。 自称大乘,能运载无量众生而达彼岸,成 就佛果。相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而言。 乘,Yāna,运载,大乘,Mahāyāna摩诃衍 那;小乘,Hīnayāna,希那衍那。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古印度奴隶制社会,婆罗门教占据统治地位。公元前六 世纪,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已经形成比较发达的印度 文明,产生了许多代表印度哲学的新学派: 声 论 派 解释《吠陀经》中的仪式 吠陀论派 发挥《乌批里沙》中哲学思想的精髓 因明论派 即论理派。目的在于祛迷开悟。后被佛教吸纳, 改革为新因明 胜 论 派 论世界为何物,如何组立 数 论 派 谈世界形成,着重从时间上加以说明。倡“自 性”、“神我”二元论 瑜 伽 派 瑜伽乃相应义,以我与神相冥和为目的
(二)佛教分化与经典结集


以后又有第三、四次结集,经典不断完备,义理日趋严密, 理论上的争论,促进了佛教的长足发展,并向国外迅速传 播,而成为世界性宗教。 部派时期可以分为一味、二部、三系、四派: 犊子部 上座系 上座 说一切有部Hale Waihona Puke Baidu分别说系 上座分别说 大众系 大众部
一味 大众
(二)佛教分化与经典结集
图为印度佛教 圣地鹿野苑
(一)佛教的发生及佛教的制度化



后,行化四方,耶舍及其父母、朋友,迦叶三 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余人相继皈依;外道舍利弗等, 以及摩诃迦叶,遇佛闻法后,也追随释迦座下, 形成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初限男众,净饭王逝 世后,释迦姨母及释迦族五百女子出家,比丘尼 僧团成立,形成七众弟子系统的制度化的僧团。 僧团强调“四姓平等”。毛泽东说释迦搞改 革… 制定了以“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为 纲领的戒条,与僧人衣食住行、伦理道德、修持 解脱结合,形成完备的戒律与仪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