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黄)病机:热扰胸膈。

治法:轻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二)白虎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此为白虎汤证之重者,以发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为辨证要点。

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治法: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白虎加人参汤证由阳明病热证兼气津两伤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甚渴,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治法:清邪热,益津气。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汤证辨析: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皆为热盛伤津,两证鉴别要点在于津气损伤程度的轻重。

(四)猪苓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猪苓汤证由里热阴伤与水气不利两组症状组成,结合《少阴篇》第319条,其辨证要点为,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

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滋阴利水。方用猪苓汤。

汤证辨析:猪苓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均属阳明热证,二证均有发热,渴欲饮水。

但一是大渴无汗,小便通利,纯属热盛津伤,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

热生津;一是小便不利,而无大汗出,不但热邪伤阴,而且兼有水气,

所以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

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用调胃承气汤。

2.小承气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

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用小承气汤。

3.大承气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汗出,脉沉实有力。重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病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

治法:峻下热实,荡涤燥结。方用大承气汤。

汤证辨析: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均为阳明腑实证,但其程度有别。大承气汤证病机特点是燥热实邪严重内阻,腑气不通,痞满燥

实坚皆俱。临床证候有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秘结,腹胀

满痛或绕脐痛,甚者热结旁流,喘冒不得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等。主方

为峻下剂。

(二)麻子仁丸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病机: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泻热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

汤证辨析:麻子仁丸中含有小承气汤的药物,麻子仁丸证和小承气汤证均有不大便的主症,二者应予鉴别。麻子仁丸证无潮热谵语、腹满痛,小承气

汤证有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等脉证。

(三)导下法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便硬结,自欲大便而不能出。

病机:阴虚液亏,肠燥失润。

治法:滋阴润肠,外导通便。

汤证辨析:蜜煎导证与麻子仁丸证有别,而与承气汤证更加不同,三者均以大便秘结为主症。蜜煎导证病机是津液内枯,肠道干燥,证见燥屎近于魄

门,排便困难;麻子仁丸证病机是胃强脾约,胃热肠燥,证见小便数,

不大便十余日无所苦;承气汤证病机是热实内结,燥屎阻滞,证见便

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身濈然汗出等一派阳明里实热证。

三、阳明病寒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一)湿热发黄证

1.茵陈蒿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

2.栀子柏皮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栀子柏皮汤证为湿热发黄之轻证,辩证要点是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

病机:湿热相合,熏蒸肝胆。

治法:清泄湿热退黄。方用栀子柏皮汤。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病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4.小柴胡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目黄,身黄,黄色鲜明,无汗,小便不利,写下胀痛,呕恶,发热微恶寒,或往来寒热,脉浮弦。

病机:枢机不利,湿热内蕴,胆胃不和。

治法:和解少阳,清热祛湿,和胃降逆。方用小柴胡汤。

(二)寒湿发黄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身黄(目黄、身黄),黄色晦暗,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腹满时减,脉迟或弱。

病机:寒湿内蕴,中阳不足,肝胆失疏。

治法:温中散寒利湿。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理中汤。

汤证辨析:寒湿发黄证与湿热发黄证均有目黄、身黄、小便黄,但前者黄色晦暗,后者黄色鲜明。前者可伴有脾虚寒证,如腹满时减,大便溏薄,舌淡

苔白腻,脉迟弱等;后者属热实证,如发热,口渴,腹满,便秘,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等。两者均以湿邪内蕴为病机关键,故利

湿祛邪是为首要。然寒湿发黄必辅以温中散寒,则邪方能尽去;湿热

发黄辅以清热泻实,则邪气难留。两者在治疗中均可兼用疏肝利胆以

提高疗效。

(三)火劫发黄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火劫发黄证由热炽津伤及发黄证组成。辨证要点是身黄如橘子色,头微汗出,小便不利,发热,口渴,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病机:热炽津伤,胆热液泄。

治法:清热凉血,生津利胆。可用犀黄丸之类。

二、血热证

(四)蓄血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由阳明热证与蓄血证组成,辨证要点是发热,消谷喜饥,健忘,黑便,脉数。

病机: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

治法:泻热逐瘀。方用抵当汤。

汤证辨析:蓄血证有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两种。太阳蓄血证,为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以致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

如狂或发狂。阳明蓄血证,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于肠内,心

神失养,故见喜忘,大便虽硬而易出,其色必黑。太阳蓄血多为“新

瘀”,而阳明蓄血为“本有久瘀血”,也即内有“宿瘀“。二者成因和

证候虽有差异,但其病机均为邪热与瘀血相结,同为蓄血证,故均治

以抵当汤。

第四章少阳病辨证论治

第一节少阳病辩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病机:胆气内郁,胆火上炎。

意义:凡具此脉证者,可诊断为少阳病。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第三节少阳病兼变证

三、柴胡桂枝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柴胡桂枝汤证由太阳表证和少阳半表半里证两部分症状组成。其辨证要点是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

薄白、脉浮弦。

病机:邪犯少阳,表证未解。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用柴胡桂枝汤。

四、大柴胡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柴胡汤证实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难下或下利不畅,伴见小便

色黄,苔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少阳郁热兼有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方用大柴胡汤。

汤证辨析:本证与小柴胡汤证,均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但大柴胡汤证兼阳明里实,除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外,尚有郁郁微烦、

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症。故小柴胡汤证只宜

和解少阳;大柴胡汤证除和解少阳外,还应通下里实,方药为小柴胡

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两方虽以柴胡命名,但

制方有大小,所针对病机、症状有差异,临床宜鉴别应用。

五、柴胡加芒硝汤证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柴胡加芒硝汤证为少阳兼阳明里实,正气已伤,证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伴有下后微利。

病机: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去实。方用柴胡加芒硝汤。

汤证辨析:柴胡加芒硝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要点是两证均为少阳兼里实证,而大柴胡汤方大黄、枳实、芍药,去人参、甘草,其泻热通腑之力较

强,用于正气未虚,里实较甚者;柴胡加芒硝汤方用人参、甘草扶养

正气,芒硝重在软坚润燥,而其破结去壅之力较弱,多用于正气已伤,

燥热内结者,可谓和解枢机兼通下实热的轻剂,多用于大柴胡汤证之

体虚者。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辨证要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由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症状组合而成。辨证要点是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汤证辨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与柴胡桂枝汤证的鉴别要点是,两证虽均为少阳病之兼证,但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兼水饮内结,并见水饮证之小便

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治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

证为少阳兼表证并见表证之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治宜和解少阳,

兼以解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与大结胸证皆为水饮内结,但柴胡桂枝

干姜汤证为水饮内结兼少阳枢机不利;而结胸证为不兼少阳病而水热

互结于胸膈,宜加详辨。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阳明少阳病辨证论治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热证者,是燥热之邪尚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只是无形之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形成燥屎而阻于肠道,以不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主症。然而无论是热证,还是实证,均属燥热实证,故以“胃家实”统括之。 【188】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名词解释】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不更衣:即不大便。 汗出濈濈然: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白虎汤证——阳明病热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名词解释】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 病机:无形邪热炽热。 治法:辛寒清热 【证候分析】 ①脉 浮——热盛于外,表里俱热 滑——热炽于里 ②身热——里热炽盛,蒸达于外 ③汗自出——里热炽盛,迫津外越 ④口渴——高热汗出伤津;里热盛,欲饮冷水,以折其热 ⑤心烦——热扰神明 ⑥舌质偏红,苔黄较燥——内热津伤之象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猪苓汤证】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意: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猪苓汤。 【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名词解释】 蒸蒸发热:形容发热由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 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 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 三、阳明病主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 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 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病病因与分类 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 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初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里热亢盛)。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第三节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辨证论治 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说Introduction 一少阳的生理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 (一)少阳病的成因 太阳表邪内传 胆火上炎,经脉壅滞 少阳本经受邪 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 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 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

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 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haoyang Disease 一、辨少阳病提纲Outline of shaoyang disease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要]:少阳病提纲 [讨论]:少阳是指足少阳胆经。胆热上蒸则口苦,胆热伤津则咽干,胆热循经上扰清窍故目眩。临床上出现这些自觉症状,则知病邪以传入少阳。因为三者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标志,一般把它作为少阳病的审证提纲。 有人认为口苦、咽干、目眩非少阳独有,阳明病也可见到,如(189)“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腹满而微喘……”:(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同意提纲之说。我们认为,阳明病有它自身的主证,而口苦、咽干、目眩只是可能发生的兼证而已。阳明病热盛伤津,不仅口苦咽干,更突出舌燥烦渴;太阳为风寒在表,口不苦,咽不干,目不眩。少阳必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而无舌燥烦渴,表明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本条作提纲,还有一定意义的。柯韵伯:“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应以小柴胡汤之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伤寒论----第3-4单元少阳、太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三单元少阳病辨证论治 细目一少阳病本证 要点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细目二少阳病兼变证 要点一少阳病兼变证 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释义】论述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太阳表证已罢,邪已传入少阳,谓之“过经”。病入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之法均属禁忌。今反二三下之,是为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变证。但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邪仍在少阳,故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运转,病即可愈。 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所致;由胸胁苦满变为“心下急”,是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所致;由心烦而变为“郁郁微烦”,是气机郁遏,里热渐甚。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少阳证不解,则不可下,而阳明里实,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方中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泄郁热;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大枣和中。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双解之剂。 例题:大柴胡汤的组成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芍药、枳实) 伤寒论——第四单元太阴病辨证论治 细目太阴腹痛证 要点太阴腹痛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79) 【释义】误下伤脾,脾伤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则腹满;血脉不和,经络不通则腹痛,因病位在脾,故曰“属太阴也”。然此虽属太阴,却与太阴病本证不同,彼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所致,故除见腹满时痛外,更见食不下,呕吐,下利等,当用理中汤治疗;而本证仅见腹满时痛,余症不显,为脾伤气滞络瘀所致,故治以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症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症 以张仲景《伤寒论》为指导,从六经辨证的少阳病为切入点论治失眠症。《伤寒论》中少阳病是指病邪侵犯少阳,胆火敷布被郁,枢机不利所导致一种疾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既不在表阳之太阳,又未深达里盛之阳明,居于太阳、阳明之间的一种疾病。少阳为三阳顺利运行的枢机,为阴阳相交之门户,因此治疗阴阳失交的失眠症,重要的方法是使其枢机条畅。少阳病归结其病因,有本经病变及他经传入两种。本经病变,多因本经受邪所致,先天禀赋不足,无力与外邪抗争,致使病邪侵犯少阳;他经传入,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病邪传人少阳;或三阴经正气来复转出少阳经脉,邪留少阳而致发病。少阳病其临病特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为主证。其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疏利气机,通调水道;阳气始生,正气偏弱;三阳离合,少阳为枢。著名《伤寒论》研究者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阳经脉为营卫气血阴阳转运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气郁滞,少阳经脉不畅,而致其气机不利,导致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致不寐。以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化裁,确立和解枢机,重镇安神法小柴胡汤可和解少阳,疏利三焦,疏肝泻火,调达枢机,为少阳病的代表方,该方不仅能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白天烦躁易怒,胸闷胀痛,口干,眼干,头晕目眩等症状,而且还能改善患者夜间入睡困难,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结构。崔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失眠症患者 1 例,该患者遵医嘱服药,并改掉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经治疗 2 周后,失眠证候基本痊愈。高

霖雨等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通过临床数据观察,认为失眠症可以从少阳论治,临床应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失眠症患者,通过服药 2 周后,失眠状况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延长,睡眠结构得以改善,疗效肯定。张丽平等应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失眠症患者 2 例,效果理想。田嵘棒等总结著名伤寒论专家刘渡舟教授经验,认为小柴胡汤治疗由于气郁痰火所导致的失眠症疗效肯定。《内经》认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明言不寐是卫阳不入于阴所致,本病患者也每每陈述,夜间睡眠时常交睫即醒,无法进入睡境,即是卫阳不能入于阴之明征。在人身中具调节阴阳枢机功能的为少阳经脉。同时,细审此类病人,心烦,口苦,咽干,眼干等亦是最常见之伴症,因而,导师从中悟出不寐从少阳论治之法,遵循《内经》“木郁达之”之思想,树立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基本治疗原则,目的使肝郁之机条达,疏泄之机恢复。在小柴胡汤方的基础上,自拟开郁安神汤,药物组成为:柴胡25g、黄芩10g、清半夏10g、夏枯草20g、党参15g、生龙骨50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8 个。该方可和解枢机,重镇安神。柴胡: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功能主治: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截疟。《本草纲目》:“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等疾病。且经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柴胡煎剂、柴胡皂甙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作用时间延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少阳病篇

少阳病篇 1、小柴胡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 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 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 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 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

伤寒入门

伤寒入门 我们来介绍一下什么叫伤寒,伤寒在这里指的是《伤寒论》。《伤寒论》是一本书,这本书是谁写的呢?张仲景,对吧。那么原先这本书的名字叫《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这本书的时候叫《伤寒杂病论》。这个是张仲景写的原理,那么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伤寒指的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极致,因为伤寒本来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伤寒就是伤邪,这个伤邪就是邪气,伤寒就是伤邪气,那么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都包含了。这个是广义的伤寒。狭义的伤寒当然是指伤风寒邪气。那么《伤寒杂病论》讲的伤寒应该是以狭义伤寒为主的,但是呢它包含了广义的伤寒,当然狭义的伤寒为主。杂病就是除了外感热病之外的其他一切疾病,可以这样定义。 那么《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于大概公元200年左右,有的人讲206年左右。那么也就是说这本书它是很早的,2000年前的一本书,2000年前的东西,我们现在每位医生都要去学习,临床上每位医生都还在用它的方子,所以有的西医会问,为什么有的中医怎么学来学去还是在学2000年前的东西,我们西医不一样,我们西医可能十年前的教材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十年前的理论现在已经过时淘汰了,但是中医不一样。我们把《伤寒杂病论》认为是公元2世纪之前中医的一次总结,那么这之后发展了两千年,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从公元2世纪之后中医的发展就是慢慢的开始往格物方向发展,就是类似于有点格物,但是在2世纪之前都还是形而上的阶段。2世纪之后就形而下了,所以在公元2世纪之前的中医才是真正具有神奇力量的中医,那么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我介绍的是别人的观点,不是我自己的,那么这个观点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我这样讲起,那么我还在学习,当然这个我只能点到为止,所以我们还在学习两千年前的。那么从张仲景以来到现在很多人都因为学习了张仲景的著作和方子而成为了一代大医,所以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张仲景的著作,张仲景的方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一个好的中医。 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变成了《伤寒论》呢?那是因为张仲景把这本书写出来之后,很快的这本书就散佚了。因为当时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因为这本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用牛皮绳把它串起来,所以牛皮绳很容易断掉,这个顺序就乱掉了,然后这本书就散佚了。散佚了之后,西晋,就是三国东汉末年,到了西晋的时候王叔和,距离这个东汉末年也就几十年,王叔和,有人考证是张仲景的学生,他整理了他老师的这本著作,整理出伤寒的部分,没有整理杂病的部分,把伤寒整理出来以后给以名字叫伤寒论,所以伤寒论是这样来的。那么杂病的部分,一直没有人去总结它,一直到了宋代,到了宋的治平2年,宋代的皇帝应该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所以他成立了国家校正医书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这个机构。然后对宋代之前的所有医学著作做了总结,就把王叔和的伤寒论本子总结出来,这个伤寒论的本子叫做宋本,也叫做治平本,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到现在用的这个本子还是这个本子,就是宋治平本的伤寒论。那么也就是在北宋的治平年间也整理了伤寒论中的杂病部分,把它命名为《金匮要略》,《金匮御寒要略方论》我们简称叫《金匮要略》。所以说我们现在学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是姊妹篇,都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本以伤寒为主,一本以杂病为主。事实上他们讲的都是伤寒吗,那也不是的,是以伤寒为主的。杂病部分是不是都讲的杂病呢,杂病怎么来的呢,本身很多都是通过外感来的,所以说这两本书上又有很多交错的地方。伤寒论当中他有很多辩证其实讲的都是杂病的内容。其实杂病来自伤寒之后的一些转变,所以这两本书关系很密切。如果学习的话,伤寒和金匮要一起学习,我呢这两门课也都教,其实他都是张仲景的著作。 当然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伤寒论,那么伤寒论,历来医家对它的评论都非常高的。因为它贡献

太阳之为病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四、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九、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十一、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

加附子汤主之。 十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十四、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十五、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十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十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十八、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十九、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二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二十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二十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證者,大青龙汤发之。

阳明病辩证论治

阳明病辩证论治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二.阳明病热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相同都是阳明热证,均有发热,渴欲饮水 症状大渴大汗,小便通利小便不利,无大汗出 病机热盛伤津热邪伤阴,兼有水气 治则清热生津滋阴清热利水 三.阳明病实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蒸蒸发热:形容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转气:即腹中有矢气转动。 二阳并病,太阳证盛,但发潮热,手足嗻嗻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喘冒:气喘且头目晕眩。

循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三.阳明病变证 (一)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远,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赤小豆汤 共同均为湿热发黄,身目黄如橘色,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 不同重证兼腑气壅滞热重湿轻湿热兼表证未解 症状腹满,便秘恶寒,身痒 治则清利湿热以退黄 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 病机太阳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阳明邪热与瘀血结于肠内 症状少腹急结或硬満,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喜忘,大便硬而易出,色黑多为“新瘀”本有久瘀血,即有”宿瘀“治法抵当汤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黄帝内经·阳明脉解原文

黄帝内经·阳明脉解原文 阳明脉解本篇要点: 本篇是解释阳明经脉的实热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与《灵枢.经脉篇》参看。 原文与: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麽听到木音就惊惕?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岐伯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的缘故。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黄帝道:好!那麽恶火是为什麽呢?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黄帝道:其恶人是何道理?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黄帝道: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麽呢?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岐伯说: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黄帝道:好!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麽原因?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黄帝道: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岐伯说: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

伤寒论--阳明病

阳明病: 1、“胃家实”的含义。 “胃家实”是对阳明热证、实证病机的高度概括,即津伤燥化,阳明热实。 2、阳明病的成因。 (1)、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用吐、下,或妄利小便,致使津液损伤,邪入阳明化燥,约束脾阴,使其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而致大便秘结,形成脾约,称为“太阳阳明”。(2)、外邪直犯阳明,化热成燥,因燥成实;或宿食化燥,燥结成实,而形成阳明腑实证,称为“正阳阳明”。(3)、少阳病误用汗、吐、下诸法,损伤津液,少阳之邪由热化燥入于阳明,形成胃中燥热实证,而见大便难,称为“少阳阳明”。 3、什么是脾约证。 脾约证是指由于胃中有热,脾阴不足,同时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道,导致津液偏渗膀胱而肠道失于濡润。证见小便数,大便硬、或大便不畅,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等。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 4、试述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成、意义、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证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证。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证见潮热,心烦,谵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5、麻子仁丸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麻子丸证的条文是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主证是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病机是胃热肠燥津亏;治法是泻热润肠通便;方药是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6、麻子仁丸和三承气汤的鉴别。 麻子仁丸所治的脾约证和三承气汤证都是阳明有形燥实证,但二者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则有所不同。三承气汤证基本病机是燥热炽盛且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畅,症见潮热、谵语、烦躁、腹满疼痛拒按、舌苔黄燥、脉实有力等一系列燥热内结之候,法用苦寒攻下,方药根据邪热与腑实的侧重,可分别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脾约证基本病机则是胃中有热,脾阴不足,同时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津液偏渗膀胱而肠道失于濡润。证见小便数,大便硬、或大便不畅,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等。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 7、湿热发黄证的病因病机。 阳明湿热发黄证有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三种分型。上述三汤证均以身、目、小便俱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无汗小便不利为主证。以湿热蕴结,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为基本病机。其中,茵陈蒿汤在病机上兼有偏里实热的一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在病机上有外兼表邪遏郁的一面,栀子柏皮汤证在病机上有湿热之中以热为主的一面。 8、湿热发黄证为什么见但头汗出? 湿热相合,热受湿邪牵制而不得外越,故身无汗,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故仅见头部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