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彷徨论鲁迅乡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民题材
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福》、《离婚》,鲁迅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
《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规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不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
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对封建制度发出了抗议。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人,不是真正关心帮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
《风波》通过七斤家庭的“辫子”风波,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面貌。辛亥革命后,七斤因撑船进城,被革命党人割掉了辫子,然而,辛亥革命割掉了群众头上的辫子,而没有割掉封建制度,所以当张勋复辟,“皇帝要坐龙庭”的消息传到这个封闭的小镇时,给七斤一家带来了巨大的不安,产生了巨大的动荡。赵七爷穿起了“高兴时才穿的宝蓝色长衫”,放下了盘在头顶的辫子,找七斤反攻倒算来了。然而风波很快就过去了,一切都处于平和、安静之中。七斤依然撑船进城,六斤照样裹起了小脚……
作品把辛亥革命后除掉一根辫子外,其他依然如故的农村封闭落后、灰暗的气氛表现了出来,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出启蒙的重要意义。
《故乡》是鲁迅以1922年回故乡搬迁为题材创作的。
小说通过“我”儿时的好朋友闰土的外貌到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小说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写人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在海风和阳光下劳动的小英雄,体格健壮,勤劳的双手,充沛的精力,坦率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天,他会捕鸟,夏天,他白天到海边拾贝壳;晚上到瓜田里看瓜。全篇写得生动而有趣。
可是,三十年后,昔日的小英雄从灵魂到肉体都被封建势力压榨成一个麻木、痛苦的人。生活的艰难,他感到“吃不够”、“非常难”,但并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灵魂的麻木,他见到昔日的朋友、兄弟,也会恭敬起来,叫了声“老爷”,变成了一具木然的石像,造成了感情的隔膜。他相信迷信,穷到生活的最底层,可是还抱着一付香烛案,求来世的好运,而不图改变现状。
作品从三十年前的神异图画到三十年后萧瑟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农民从精神到肉体的创伤。
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里的用法与《药》里的“花环”一样,是体现作者的理想的,作者希望寻找到一条农民解放的道路。
“闰土形象系列”──自从闰土形象出现之后,文学史上便出现了被束缚在土地上,家庭有沉重的包袱,生活的担子异常艰难地挑在肩上的、思想已经极度麻木、无法解脱而又默默忍受压迫的一群农民形象,如《春蚕》中的老通宝、《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等,这些人在性格上与闰土有着某种血亲联系。这便构成了一个形象系列。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淳朴、豪爽、真挚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说。写“我”如何在农村不受礼教束缚,不必再去读孔孟的书,而和贫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钓虾子、看社戏、吃罗汉豆。有时他们也笑我,但总是关心保护我,表现了这些孩子善良、美好的心灵。也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的爱。
在《彷徨》中的两篇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写农村妇女的命运。一篇是《祝福》,一篇是《离婚》。
《离婚》写于1925年,是鲁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写的最后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爱姑。她是与祥林嫂、单四嫂子不同的农村妇女。首先她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她嫁到夫家(施)后,一方面出门礼、进门礼,一礼不少,但当施家“小畜生”(丈夫)打她、宿娼、要休妻时,她不屈服夫家的压迫,敢于骂丈夫是“小畜生”,骂公公是“老畜生”,大吵打闹,并使父亲和兄弟去拆了丈夫家的灶,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反封建性。
但其次,一方面她本身也有局限性。爱姑自身反封建的意识是有限的。她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结果七大人并没有替它说话,一声哈欠就把她吓坏了。她寄希望于父亲能撑腰,但由于父亲庄木三因为七大人出面调解给了他面子,施家给了九十元退婚费,使他在经济上也得到了好处,最终也就不管女儿的幸福了。没有支持她。三年官挣来的“自由”人格则是多加了十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