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
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介。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
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
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
他认为,“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国家是社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
(2)国家的形态。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
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
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
三是民族国家。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吉登斯的这个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特征: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
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造(民族――国家与暴力163-228)
1、现代生活的变化
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Biblioteka Baidu同。
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
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
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
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
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
(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不在场”。
首先,时间空虚化。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时间虚设。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年等等。
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
(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 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
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两种类型: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
一、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历史无意识”。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1、社会转型的背景
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从物质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迪尔凯姆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韦伯则以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
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紧张状态就表现为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反射性。(reflexivity)
(3)制度的反射性。
2、现代性后果
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吉登斯的看法,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
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
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2、社会转型的内容
(1)国家的含义: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
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
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
(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
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社会转型理论
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1985年《民族——国家和暴力》。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
(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