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第四讲 人类学理论(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化的四个进化阶段: 第一阶段:依靠自身能源及自身体力的阶段,采集、 狩猎,“原始共产制”; 第二阶段:通过栽培谷物和驯养家畜,把太阳能转 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能力资源的手段,主要是园圃、 家畜和畜牧业,古代文明出现; 第三阶段:通过动力革命,把煤炭、石油、天然气 等地下资源作为能源的极端,“燃料革命”,现代 化工业国家的出现; 第四阶段:核能阶段。 3)符号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人类行为无一不是由 于符号的运用而引发的。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使用符号。
五、政治经济学派
主要观点:人类学研究对象 大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发展有关理论, 关注资本主义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后果。因此, 人类学的研究必须考察非西方传统文化模式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影响的过程。
六、实践理论
代表人物:布迪厄,法国人类学家。
3、塞维斯(1915-)和萨林斯(1930-) 1)力图将怀特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德多线进
化论结合起来,提出“一般进化”与“特殊 进化”并存观点:文化进化一方面是文化作 为一个整体由“阶段到阶段”的一般发展; 另一方面是各种类型的文化的特殊进化。 2)社会组织的“一般进化”理论:队群社会 →部落社会→酋邦制社会→国家→工业社会。
主要观点:
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人类心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以二元对立来思考; 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 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二元对立是人类思维的最 基本结构;例如阴与阳、生与熟等。 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 象成结构模式。
2、斯图尔德(1902-1972) 1)文化生态学:强调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生态环境 的差异性造就了文化的差异性。相似的生态 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 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2)多线进化论:由于世界上有多种生态环境, 所以由此产生了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
质疑集体意识的存在,认为意义在互动过程
中产生; 质疑价值中立,凸现政治问题的存在; 提倡相对主义,质疑宏大叙事,兴起小叙事。
1、反思人类学: 第一,对田野工作的认识论的反思; 第二,对人类学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无意识的批 评; 第三,民族志写法的反思: 全观性叙事结构; 用被研究者的共性掩盖个性; 让作品表现出科学性; 通过田野工作的交代显示其权威性; 否认对研究对象的描写渗透着自己的观点; 轻视当地人的观点; 术语的润饰,专业化术语与地方性话语的两面性。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趋势: 1、理论范式多元化,某种理论一统天下的局
面不复存在; 2、人类学重构: 本土人类学作品涌现; 多点田野调查; 跨学科研究; 关注民族志文本的写作。
主要观点:文化为人提供了生活、生产
的规则。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会策 略性地对这些规则进行利用或规避,以 实现个人利益。实践并不完全是规范、 制度和规则的执行,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自由和资源。
七、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质疑权威,尤其是西方白人男性的权威; 质疑科学主义,认为理论并不等于现实;
3、玛丽· 道格拉斯(1921—),英国女人类学家。 代表作《洁净与危险》(1966)。 主要研究与观点: 1)禁忌的来源:分类的模糊 旧约《利未记》: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可吃的,乃是 以下这些东西,凡碲分两翼反刍的走兽你们都可以 吃;但是,骆驼不可以吃,因为它反刍但不分碲, 猪因为碲分两瓣却不反刍,也不可以吃。…水中可 吃的,乃是这些:凡在水里、海里、河里,有鳍有 鳞的都可以吃,无鳍无鳞的都不干净。凡有并用四 足爬行的动物,你们也都不要碰。”
文化人类学对于象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世纪中期。当时一些人类学家就对象征问 题做过精彩的分析。20世纪初,赫尔滋的 《右手的优越》是第一本系统研究象征问题 的人类学著作。 40年代,莱斯利· 怀特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 入研究。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符合,使用符 号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对结构主义的批评:
1、否认主观个体在社会和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2、否认历史的影响 3、质疑宏大理论的建构——后结构主义
三、象征主义
无论任何物体、行为、事件、语言,成为某种意义 之媒介物的就是象征符号。主要观点: 1、人是由其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所支撑着的动物, 而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文化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构成的意义体系。 2、对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对象征符号意义体系的研 究。 象征主义代表着人类学从关注社会结构和功能到以 文化和意义为研究对象的重心转移。
代表人物
1、格尔兹(1926——),美国人类学家,
代表作《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方性 知识》(1983)。 主要观点: 1)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由历史传递的、体 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 征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 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及对待 生活的态度。
人类学理论 (二)
一、新进化论
1、怀特(1900-1975),美国人类学家,新进化论 的倡导者。代表作: 《文化的科学》(1949)、 《文化的进化》(1959)。
其主要观点: 1)同意古典进化论的文化单线进化观点。提出文 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评估文化 进化的标准C=ET 。C代表文化,E代表人均年利用 能量,T代表开发能源的工具与技术的效率。
新进化论主要观点:
1、唯物主义文化进化史观
2、普遍进化与多线进化
古典进化论与新进化论比较: 1、相同或相似之处 进化及进化的普遍性 2、差别
1)调查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与实证研究方法
2)单线与多线
二、结构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Claud Gustave LeviStrauss,1908-)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 要创始人 ,代表作有:《结构人类学》(1—2)、 《神话学》(四卷)、《野性的思维》等。 结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1、人类心性一致 2、对结构的认识和强调 3、结构语言学的启示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2、特纳(1920-1983),英国人类学家,受英国结 构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后到美国发展。代表作《符 号森林》(1967)、《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1969)。 主要观点: 1)象征是一种动态社会创造。文化是作为一种经 历而存在,它发生于人们对它的实践过程中。人类 学应该是关注于人们的实践和社会表演的动态人类 学,而不是静止的结构人类学。 2)对不同仪式仪式阶段的象征意义的研究:隔离 期、过渡期、结合期三个阶段的不同意义。 3)强调象征符号的实用意义(即功能):如过渡 期如何帮助仪式对象获得新的社会属性和认同。
结构模式有深浅两个层次。 有意识模式,也称家乡式,是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 当地社会的认识向民族学家提供的情况。 无意识模式是指民族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当地人 也没有意识到的真正结构。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通过正常意识到的有意识层, 越来越深入地到达无意识层,要在纷乱的规矩和习 俗背后发现存在于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真正起作用的 结构系统,揭示文化的深层结构,发现多样文化背 后共同的结构。
2)文化研究:对文化的阐释——阐释人类学,解 释人类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3)民族志有两种类型,“浅描”和“深描”。深 描的精髓在于特别关注的是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 关系,由此来解释行动的意义。(眨眼的含义?) 4)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从本地人的 观点出发“解释”本地人(被研究者)的文化。 (“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 ) 5)文化研究不是“科学”的探求,而与被研究的 文化一样,是一种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社会得以 绵延传续,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得以表述的 话语途径。
2、实验民族志 特点: 把人类学家和他们的田野经历当作阐述的焦点; 对于文本的有意识组织和艺术性的讲求; 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事象进行阐释。 表明自己的阐释者地位,以及自己描述的主观性。 让当地人发声,强调与当地人的对话,甚至邀请当 地人参与写作。 对于人类学家所处世界政治经济过程进行反映。
2)
肮脏或洁净的区分:取决于人的分类系 统。 东西的肮脏与洁净实际上取决于人类的分类 系统,也就是人类对于某物的“处置”,也 就是某物在该体系中的“位置”。 3)人的分类系统与社会系统对应,是社会秩 序的象征性体现和合法化:肮脏=错误或不道 德。
四、结构马克思主义
主要观点: 1)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分析社会。 坚信存在一种人类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逻辑。这种文 化逻辑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深层结构加以概括。但这 种深层结构不是象征或认知,也不是异文化的社会 组织,而是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体。 2)文化被转化为“意识形态”,并在社会再生产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将现存秩序合法化,调节经济 基础中的冲突,以及将社会关系中剥削和不平等的 来源神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