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ppt66 人民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在得民”、“给农民以一定数量的土地,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 薄赋”等(“省刑罚”、“薄赋敛”、“勿夺农时”——民本思想),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C、君民关系:民贵君轻(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影响深远) D、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对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等级观念都有
深刻影响。
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 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 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 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 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 事文化教育活动。
思想:性善论
(3)地位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地位仅次孔子,被称为“亚圣”,对中国传统文 化影响深远。
2、荀子的思想
(1)孟子简介: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 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合作探究三 依据下列材料,谈谈孔子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
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
材 料
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
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
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目的: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认识: a、孔子的“仁”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
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 极作用,体现了民本理念。 b、 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 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 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 等级差别的爱,并非普遍意义上的爱。
B、“礼”的思想——内容: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已复礼
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和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材料;克已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目的: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实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评价:A、局限: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具有 政治上的保守性。B、积极: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孔庙是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 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讲授新课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百家争鸣(1)
课标要 知求道——诸子百家;
小结1:
孔子的贡献与成就
思想家: 仁和礼的学说(核心:仁)
政治家: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提倡“以德治 国”、民本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家: 设立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教育。
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整理六经。
小结2:
领域
思想学 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补充: 5、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开始把持政权,新 旧势力斗争激烈; 6、前代奠基: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创立儒学
1、简介 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思想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我们该如何对待 孔子的思想?
国内: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国外:孔子的思想飘洋过海,影响深远。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该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 借鉴。
C)全面发展:从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B、贡献: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3)、文化成就:开创了儒家学派,编订文化典籍,以……为基本文献, 称作“六经”——利于古代文化的保留、传承。
补充知识 1、孔子的伦理观————性近论
材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 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2、中庸(和):和谐;调和
“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认识:协调各方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3、经济思想: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思考: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境遇及其原因
A、境遇:未被统治者重视、采纳。
B、原因:不符合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局面下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合作探究二
3、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 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 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读:1、形成背景; 2、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历史影响; 3、认识儒家思想对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2、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宗法制衰弱,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奴隶制瓦 解材,料封二建《制汉确书立.艺—文—志导序致》思载:想“领王域道异既常微活,跃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 九3、家社之会术蜂环出境并:作诸,侯各展引开一争端霸,崇兼其并所战善争,,以统此治驰者说网,取络合人诸才侯,。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 尚—材—料宽三松《的三社字会经》环:境周。辙(东“士,王”阶纲层坠的,活逞跃干和戈受,重尚用游)说 。 4、数材教(料乡育四学文)《。化周:礼私》学载兴:大起司,乐讲掌学成之均风之法出(现国,学)人,才大辈司徒出掌—建—邦人才之条土件地。之(图“与学人在口官之 府”——“学在民间”)
子曰:孔“子吾说自十己有15岁五时而就立志学习知识, 志于学来 30,提岁三高时自懂十己得而的了精礼立神,,境言界行;都很得当; 四十而40不岁惑时已,经五成为十知而者;到了50岁、
知天命60,岁六,孔十子而认识耳到顺天命,了,并且能 七十而够 70从顺岁心乎时天能所命从欲了心;所,欲不,所做的一切自 逾矩。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 ──《论阶段语。·为政》
教学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
景原因,正确认识百家争鸣在当时和后世的 意义和影响。
重要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
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 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主张、成就
1)、政治思想:(1)、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爱惜
民力,取信于民,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A、仁的思想(核心) 含义: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尊 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祭孔大典
世界看孔子来自百度文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 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 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 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 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 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 你豁达(宽容)。
“仁者爱人”有三层内容:a、爱自己的亲人;b、爱他人;c、统治者实行仁 政(“敬民”、“保民”思想,关注一般民众,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任 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C、以德治国的思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主张:以德为政,治国的核心在于“利民”,统治者的行为应符合“仁”、“礼”。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 、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 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合作探究一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材料一
1、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走向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影响和地位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核心
“仁”(核心)和“礼” ;(民本) “为政 以德;“敬鬼神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后来成为我们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 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二)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引入新课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孔子的庙宇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孔庙则是祭祀中孔子的本庙,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城内,与 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始建于鲁哀 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 林合称“三孔”。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 “孤例”,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认识: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 而远之的态度,对传统宗教意义上的鬼神观作出理性回应,具有人 本主义的特点。
2)、教育方面
A、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A)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利于教育公平,推动了
古代教育的发展。
B)因材施教:利于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认识:对于限制君权、缓和君臣、君民关系、稳定社会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 其重德轻法,有明显的局限性。
D、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人事尚未处理好,怎能考虑鬼事。 )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专心致力于或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就可以说是智了。 )
1、孟子提出“仁政”
(1)孟子简介:孟子(代表新地主阶级利益),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思想主张:
A、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B、仁政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比孔子思想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主张
材料一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 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 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思想:仁政爱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C、君民关系:民贵君轻(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影响深远) D、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对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等级观念都有
深刻影响。
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 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 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 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 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 事文化教育活动。
思想:性善论
(3)地位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地位仅次孔子,被称为“亚圣”,对中国传统文 化影响深远。
2、荀子的思想
(1)孟子简介: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 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合作探究三 依据下列材料,谈谈孔子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
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
材 料
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
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
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目的: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认识: a、孔子的“仁”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
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 极作用,体现了民本理念。 b、 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 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 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 等级差别的爱,并非普遍意义上的爱。
B、“礼”的思想——内容: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已复礼
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和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材料;克已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目的: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实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评价:A、局限: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具有 政治上的保守性。B、积极: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孔庙是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 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讲授新课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百家争鸣(1)
课标要 知求道——诸子百家;
小结1:
孔子的贡献与成就
思想家: 仁和礼的学说(核心:仁)
政治家: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提倡“以德治 国”、民本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家: 设立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教育。
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整理六经。
小结2:
领域
思想学 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补充: 5、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开始把持政权,新 旧势力斗争激烈; 6、前代奠基: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创立儒学
1、简介 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思想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我们该如何对待 孔子的思想?
国内: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国外:孔子的思想飘洋过海,影响深远。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该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 借鉴。
C)全面发展:从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B、贡献: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3)、文化成就:开创了儒家学派,编订文化典籍,以……为基本文献, 称作“六经”——利于古代文化的保留、传承。
补充知识 1、孔子的伦理观————性近论
材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 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2、中庸(和):和谐;调和
“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认识:协调各方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3、经济思想: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思考: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境遇及其原因
A、境遇:未被统治者重视、采纳。
B、原因:不符合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局面下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合作探究二
3、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 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 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读:1、形成背景; 2、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历史影响; 3、认识儒家思想对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2、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宗法制衰弱,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奴隶制瓦 解材,料封二建《制汉确书立.艺—文—志导序致》思载:想“领王域道异既常微活,跃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 九3、家社之会术蜂环出境并:作诸,侯各展引开一争端霸,崇兼其并所战善争,,以统此治驰者说网,取络合人诸才侯,。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 尚—材—料宽三松《的三社字会经》环:境周。辙(东“士,王”阶纲层坠的,活逞跃干和戈受,重尚用游)说 。 4、数材教(料乡育四学文)《。化周:礼私》学载兴:大起司,乐讲掌学成之均风之法出(现国,学)人,才大辈司徒出掌—建—邦人才之条土件地。之(图“与学人在口官之 府”——“学在民间”)
子曰:孔“子吾说自十己有15岁五时而就立志学习知识, 志于学来 30,提岁三高时自懂十己得而的了精礼立神,,境言界行;都很得当; 四十而40不岁惑时已,经五成为十知而者;到了50岁、
知天命60,岁六,孔十子而认识耳到顺天命,了,并且能 七十而够 70从顺岁心乎时天能所命从欲了心;所,欲不,所做的一切自 逾矩。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 ──《论阶段语。·为政》
教学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
景原因,正确认识百家争鸣在当时和后世的 意义和影响。
重要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
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 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主张、成就
1)、政治思想:(1)、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爱惜
民力,取信于民,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A、仁的思想(核心) 含义: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尊 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祭孔大典
世界看孔子来自百度文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 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 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 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 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 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 你豁达(宽容)。
“仁者爱人”有三层内容:a、爱自己的亲人;b、爱他人;c、统治者实行仁 政(“敬民”、“保民”思想,关注一般民众,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任 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C、以德治国的思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主张:以德为政,治国的核心在于“利民”,统治者的行为应符合“仁”、“礼”。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 、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 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合作探究一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材料一
1、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走向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影响和地位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核心
“仁”(核心)和“礼” ;(民本) “为政 以德;“敬鬼神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后来成为我们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 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二)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引入新课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孔子的庙宇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孔庙则是祭祀中孔子的本庙,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城内,与 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始建于鲁哀 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 林合称“三孔”。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 “孤例”,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认识: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 而远之的态度,对传统宗教意义上的鬼神观作出理性回应,具有人 本主义的特点。
2)、教育方面
A、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A)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利于教育公平,推动了
古代教育的发展。
B)因材施教:利于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认识:对于限制君权、缓和君臣、君民关系、稳定社会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 其重德轻法,有明显的局限性。
D、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人事尚未处理好,怎能考虑鬼事。 )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专心致力于或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就可以说是智了。 )
1、孟子提出“仁政”
(1)孟子简介:孟子(代表新地主阶级利益),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思想主张:
A、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B、仁政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比孔子思想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主张
材料一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 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 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思想:仁政爱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