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第10章 弹性力学空间问题

第十章弹性力学空间问题知识点 空间柱坐标系 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基本方程空间球对称问题的基本方程布西内斯科解 分布载荷作用区域外的沉陷弹性球体变形分析 热应力的弹性力学分析方法坝体热应力 质点的运动速度与瞬时应力膨胀波与畸变波柱坐标基本方程 球坐标的基本方程 位移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乐普位移函数 载荷作用区域内的沉陷球体接触压力分析 受热厚壁管道 弹性应力波及波动方程应力波的相向运动 一、内容介绍 对于弹性力学空间问题以及一些专门问题,其求解是相当复杂的。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弹性力学的一些专题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探讨弹性力学空间问题求解的方法,这对于引导大家今后解决某些复杂的空间问题,将会有所帮助。另一方面,介绍的弹性力学专题均为目前工程上普遍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专题的讨论有助于其它课程基本问题的学习,例如土建工程的地基基础沉陷、机械工程的齿轮接触应力等。 本章首先介绍空间极坐标和球坐标问题的基本方程。然后讨论布希涅斯克问题,就是半无限空间作用集中力的应力和沉陷。通过布希涅斯克问题的求解,进一步推导半无限空间作用均匀分布力的应力和沉陷、以及弹性接触问题。 另一方面,本章将介绍弹性波、热应力等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 1、空间极坐标和球坐标问题; 2、布希涅斯克问题; 3、半无限空间作 用均匀分布力的应力和沉陷;弹性接触问题;4、弹性波;5、热应力。

§10.1 柱坐标表示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学习思路: 对于弹性力学问题,坐标系的选择本身与问题的求解无关。但是,对于某些问题,特别是空间问题,不同的坐标系对于问题的基本方程、特别是边界条件的描述关系密切。某些坐标系可以使得一些特殊问题的边界条件描述简化。因此,坐标系的选取直接影响问题求解的难易程度。 例如对于弹性力学的轴对称或者球对称问题,如果应用直角坐标问题可能得不到解答,而分别采用柱坐标和球坐标求解将更为方便。 本节讨论有关空间柱坐标形式的基本方程。特别是关于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基本方程。 学习要点: 1、空间柱坐标系; 2、柱坐标基本方程; 3、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基本方程。 1、空间柱坐标系 在直角坐标系下,空间任意一点M的位置是用3个坐标(x,y,z)表示的,而在柱坐标系下,空间一点M的位置坐标用(ρ,?,z)表示。 直角坐标与柱坐标的关系为:x =ρ cos ?,y =ρ sin ? ,z = z 柱坐标下的位移分量为:uρ,u? , w 柱坐标下的应力分量为:σρ,σ? σz,τρ?,τ? z,τzρ 柱坐标下的应变分量为:ερ,ε? εz,γρ?,γ? z,γzρ 以下讨论柱坐标系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2、柱坐标基本方程

第4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1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1)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第1节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2节传统的数据模型 第3节语义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第4节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第5节GIS空间时态数据库

第一节空间数据库概述?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空间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一、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1. 数据库的相关概念 ①数据库:是指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结构的、大量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他的功能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③数据库系统: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它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④数据库系统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的专门人员。

2. 空间数据库的相关概念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合,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形式组织后存储在介质上。 空间数据库(系统)组成:包括3部分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合,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形式组织后存储在介质上。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能够对物理介质上存储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语义和逻辑上的定义,提供必需的空间数据查询检索和存取功能,以及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更新的一套软件。?空间数据库应用系统:应用模块。

空间数据库是GIS中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是GIS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据库=数据库系统

GIS原理与应用教案——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第四章空间数据的处理 学习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途径和算法。 §4.1 矢量数据拓扑关系的自动建立 矢量数据拓扑关系在空间数据的查询与分析中非常重要,矢量数据拓扑关系自动建立的算法是GIS中的关键算法之一,这里介绍其实现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一、链的组织 找出在链的中间相交,而不是在端点相交的情况,自动切成新链;把链按一定顺序存储,然后把链按顺序编号。 二、结点匹配 结点匹配是指把一定限差内的链的端点作为一个结点,其坐标值取多个端点的平均值。 三、检查多边形是否闭合 检查多边形是否闭合可以通过判断一条链的端点是否有与之匹配的端点来进行。 四、建立多边形 建立多边形是矢量数据自动拓扑中最关键的部分,由于其算法比较复杂。先介绍了几个基本概念:顺时针方向构多边形、最靠右边的链、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介绍其实现的过程。

五、岛的判断 论述多边形之间的一种关系。岛的判断即指找出多边形互相包含的情况,也即寻找多边形的连通边界。 六、确定多边形的属性 多边形以内点标识。内点的属性常赋于多边形。 §4.2 矢量数据的图形编辑 图形编辑是纠正数据采集错误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的功能要求是: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具有对几何数据和属性编码的修改功能;具有分层显示和窗口功能。图形编辑的关键是点、线、面的捕捉。 一、点的捕捉 图形编辑是纠正数据采集错误的重要手段。点的捕捉就是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图形编辑时如何根据光标的位置找到需要编辑的要素点。 1、点的捕捉 图4-2-1 图4-2-2

但是由于在计算d时需进行乘方运算,所以影响了搜索的速度,因此,把距离d的计算改为: 二、线的捕捉 线的捕捉就是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图形编辑时如何根据光标的位置找到需要编辑的线。方法是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图4-2-3 图 4-2-4 图4-2-5 如图4-2-5所示,点S(x,y)到直线段(x 1,y 1 ),(x 2 ,y 2 )的距离d的计算公 式为:

第七章 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

第七章 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 §7-1 平衡微分方程 图7-1 在物体内的任意一点P ,割取一个微小的平行六面体,它的六面垂直于从标轴,而棱边的长度为dz PC dy PB dx PA ===,,,图7-1。一般而论,应力分量是位置坐标的函数。因此,作用在这六

面体两对面上的应力分量不完全相同,而具有微小的差量。例如,作用在后面的正应力是x σ,由于坐标x 改变了dx 作用在前面的正应力应当是dx x x x ??+ σσ,余类推。由于所取的六面体是微小的,因 而可以认为体力是均匀分布的。 首先,以连接六面体前后两中心的直线ab 为矩轴,列出力矩的平衡方程0∑=ab M : 略去微量以后,得 zy yz τ τ =。 同样可以得出 yx xy xz zx τ τττ==, 只是又一次证明了切应力的互等性。 其次,以x 轴为投影轴,列出投影的平衡方程∑=0 x F ,得 . 0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 -??+ +-??+z y x f y x y x dz z x z x z y y z y z y x x x zx zx zx yx yx yz x x x τ τ τ ττ τσσσ 由其余2个平衡方程,∑=0y F 和∑=0z F ,可以得出与此相似的2个方程。将这3个方程约简以后,除以z y x d d d ,得

?? ??? ? ??? ??=+??+ ??+ ??=+??+ ??+ ??=+??+ ??+ ??.0,0,0z yz xz z y xy zy y x zx yz x f y x z f x z y f z y x τ τ στ τ σττ σ (7-1) 这就是空间问题的平衡微分方程。 §7-2 物体内任一点的应力状态 现在,假定物体在任一点P 的6个直角坐标面上的应力分量 ,,,z y x σσσyx xy xy zx zy yz ττττττ===,,为已知,试求经 过P 点的任一斜面上的应力。为此,在P 点附近取一个平面ABC ,图7-2。当四面体PABC 无限减小而趋于P 点,平面ABC 上的应力就成为该斜面上的应力。 n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及投影变换

练习 4 1.空间数据处理(融合、合并、剪切、交叉、合并) 2.设置地图投影及投影变换 空间数据处理 (1) 第1步裁剪要素 (2) 第2步拼接图层 (3) 第3步要素融合 (4) 第4步图层合并 (6) 第5步图层相交 (7) 定义地图投影 (9) 第6步定义投影 (9) 第7步投影变换――地理坐标系->北京1954坐标系转换->西安80坐标系 (10) 补充:图层相减,计算面积 (11) 空间数据处理 ●数据:云南县界.shp; Clip.shp西双版纳森林覆盖.shp 西双版纳县界.shp ●步骤: 将所需要的数据下载后,解压到到 e:\gisdata, 设定工作区:在ArcMap中 执行菜单命令:<工具>-><选项>,在“空间处理”选项页里,点 击“环境变量”按钮,在环境变量对话框 中的常规设置选项中,设定“临时工作空 间”为 e:\gisdata

第1步 裁剪要素 ◆在ArcMap中,添数据GISDATA\云南县界.shp,添加数据GISDATA\Clip.shp (Clip 中有四 个要素) ◆激活Clip图层。选中Clip图层中的一个要素,注意确保不要选中“云南县界”中的要素! 点击打开ArcToolbox, 指定输出要素类路径及名称,这里请命名 为“云南县界_Clip1” 指定输入类:云南县界 指定剪切要素:Clip(必须是多边形要素)

依次选中Clip主题中其它三个要素,重复以上的操作步骤, 完成操作后将得到共四个图层(“云南县界_Clip1” , “云南县界_Clip2”,“云南县界_Clip3”,“云南县界_Clip4” )。 第2步 拼接图层 ◆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你在剪切要素操作中得到的 四个图层 ◆点击打开ArcToolbox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40 理论课学时:40 实验学时:0 学分:2.5 适用专业与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公共经济学 开课系室:人文社会科学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是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教育。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们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 2、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若干政策问题出发,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二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第三节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 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 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 工作报告 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1999年4月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29.8%,三年以上的占17.0%,二年以上的占19.0%。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回乡”的达 45.6%,“永远不回乡的”占2.1%,表示“说不清”的占23.2%。三项之和为70.9%。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三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四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有31.1%的外来务工青年进城打工是“想换个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施展才干”,居9个选项的第一位。而想“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干点事业”和“到城里见见世面,开开眼界”的分别为14.7%和11.6%,三项相加为57.4%;因为生活困难,想进城挣钱养家的青年仅占16.9%。可见,半数以上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主要原因不是衣食无着、生活困难。而是因为普遍感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从调查数据看,外来各工青年有相当一部分在三资企业(19.2%)或私营企业(11.4%)中就业。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占6.1%。从事个体经营的占5.9%,四项合计为42.6%。他们大都是合同工、临时工,工作缺乏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失去工作后又会重新进入滞留群体。 3、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以经济分析方法着称的当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正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而这一扩展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贝克尔所强调的那样,“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的解析,进一步说明公共选择理论由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跨越的逻辑推理过程。一、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但其与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框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策视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公共选择理

第五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第五章空间数据的处理 §5-1 坐标变换 一、图幅数据的坐标变换 几何变换:1、比例尺变换:乘系数 2、变形误差改正: 通过控制点利用高次变换、二次变换和仿射变换加以改正 3、坐标旋转和平移 即数字化坐标变换,利用仿射变换改正。 4、投影变换: 三种方法。 二、几何纠正 1、高次变换 2、二次变换 3、仿射变换 三、地图投影变换 假定原图点的坐标为x,y(称为旧坐标),新图点的坐标为X,Y(称为新坐标),则由旧坐标变换为新坐标的基本方程式为: 1、解析变换法 1)反解变换法(又称间接变换法) 2)正解变换法(又称直接变换法) 2、数值变换法 利用若干同名数字化点(对同一点在两种投影中均已知其坐标的点),采用插值法、有限差分法或多项式逼近的方法,即用数值变换法来建立两投影间的变换关系式。 3、数值解析变换法 §5-2 图形编辑 图形编辑又叫数据编辑、数字化编辑,是指对地图资料数字化后的数据进行编辑加工,其主要的目的是在改正数据差错的同时,相应地改正数字化资料的图形。 图形编辑是一交互处理过程, GIS具备的图形编辑功能的要求是: 1)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即操作灵活、易于理解、响应迅速等; 2)具有对几何数据和属性编码的修改功能,如点、线、面的增加、删除、修改等; 3)具有分层显示和窗口操作功能,便于用户的使用。 一、编辑操作 1、结点的编辑 1)结点吻合(Snap) 或称结点匹配、结点咬合,结点附和。 方法: A、结点移动,用鼠标将其它两点移到另一点; B、鼠标拉框,用鼠标拉一个矩形,落入该矩形内的结点坐标通过求它们的中间坐标匹配成一致; C、求交点,求两条线的交点或其延长线的交点,作为吻合的结点; D、自动匹配,给定一个吻合容差,或称为咬合距,在图形数字化时或之后,将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 1.空间分析概念 GIS空间分析是从一个或多个空间数据图层获取信息的过程。空间分析是集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模拟于一体的技术,通过地理计算和空间表达挖掘潜在空间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刘湘南等, 2008)。 2.空间分析与GIS的关系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和灵魂。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 3.空间分析在GIS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空间分析的理论性和技术性 第二章GIS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 1.空间分析有哪些理论? 空间关系理论;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地理空间推论理论;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理论 2.简述空间关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 GIS空间关系主要分为顺序关系、度量关系和拓扑关系三大类型。 顺序关系描述目标在空间中的某种排序,主要是目标间的方向关系,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 度量关系是用某种度量空间中的度量来描述的目标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目标间的距离关系。拓扑空间关系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如空间目标的相邻和连通关系,以及表示线段流向的关系。 3.简述拓扑空间关系的特点? 拓扑空间关系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如空间目标的相邻和连通关系,以及表示线段流向的关系。 拓扑变换: 拓扑所研究的是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它们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不变,只要在变形过程中不使原来不同的点重合为同一个点,又不产生新点。 拓扑变换的条件: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 拓扑关系表达的代表性模型:4元组模型、9元组模型、基于V oronoi图的V91模型、RCC 模型、空间代数模型 4.简述方向空间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方向关系是顺序关系中的最主要的关系。方向关系的描述方式包括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两种。 一般方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使用的是绝对方向关系参考。 九种方向关系:正东:restricted-east(pi,qi)≡X(pi)>X(qi)∧Y(pi)=Y(qi) 5.简述距离关系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欧氏距离、切比雪夫距离、马氏距离、明氏距离P21 6.简述空间关系描述模型的评价准则? 一般从完备性、严密性、唯一性、通用性 1.空间关系表达是否是形式化的、无歧义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系统分析的“政策传导系统”理论登场。在以往的政策系统分析模型中,政策和决策是同义的,如果政治系统作出了什么决定,由此给外部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也在把握之中。但是,那个决定乃至政策是怎么实行的,其结果使决定和政策本身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关键词: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演变;发展趋势 一、行政执行理论的演变 行政执行理论或称行政实施理论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过程。在早期公共行政学中执行与行政概念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的。20 世纪30 年代初期美国政治学界讨论的行政学问题仅限于行政过程。那时的官僚组织颇似韦伯(M. Weber)设计的官僚结构,是少数高层管理者所控制的结构,上级的政策由下级来执行,下级要“立即”、“自动地”、“无疑问地”服从命令。可见,执行或实施的观念融合在组织的领导和决策的概念之中。威尔逊(W. Wilson) 时代仍然强调行政与政府计划是相互独立的。行政是中立的、专业的以及非政治的。因而,威尔逊本人认为行政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原则之上的。直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行政执行开始被评价是否有效率,这是管理学激发出的作用,行政执行开始被纳入到行政过程的内涵中。 后来在1937 年古力克(L. Gtulick)和尼维克(L.Urwick) 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行政执行包含在行政过程中的理论才得到了完整地阐释。古典行政理论的特点在于贬低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上下级关系,而不给执行以选择的余地。史密斯(T.B. Smith) 在他的《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明确地指出:“政策一旦制定,政策即被执行,而政策的结果将与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相差无几。”在这样的观念下,政策过程注重的是制定而非“执行”“, 执行”被融合在政策制定之中。而且,制定与执行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科层关系,它是纵向

空间数据库-第4章 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1

第四章 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 4.1 Geodatabase的概念: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 型;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都保存在关系型 数据库中;对编辑具有版本控制和长事务处 理功能;对应用软件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数据 处理对象;支持基于组件的开发。 4.1.2 个人 Geodatabase:ArcGIS Desktop对个人Geodatabase 操作有全功能支持。个人Geodatabase 适用于小型项目的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Desktop可以使用 Access 数据库打开,即ArcInfo使用微软 Jet 引擎创建和更新 Access 数据库。在ArcInfo软件中一般来说,个人Geodatabase 支持的对象少于 250,000 个。它只支持同一时刻的单一编辑用。 4.1.3 ArcSDE和多用户Geodatabase:对于大型的企业数据库,使用 ArcSDE 软件。ArcSDE 安装在关系数据库的服务器上。通过 TCP/IP,ArcSDE 为运行在 PC上的 ArcGIS 应用程序提供 Geodatabase服务。对于大型的企业数据库,使用 ArcSDE 软件。ArcSDE 安装在关系数据库的服务器上。 ArcSDE 可以理解为 ArcInfo 的多用户扩展。 ArcSDE 不仅提供对地理数据的远程访问,而且还允许多用户同时编辑同一地理数据。ArcSDE 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中央化管理。 4.1.4 Geodatabase的基本构架和特 征:Geodatabase本质上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 存储机制,Geodatabase之中有许多专门的存储结构,用来存储要素、属性、属性间的关联以及要素间的关联。Geodatabase 中的要素被配置成为一系列的相关表。这些相关表的一部分是用于描述要素的属性,另一部分描述要素之间的关系,验证规则和属性域。数据库管理这些表的结构和完整 性.Geodatabase具有内置的有效性规则、高级的数据存储选项、以及赋予GIS数据集要素以行为的能力。Geodatabase无缝地关联地理数据,它并不把地理数据分割成块,而是使用一个高效的空间索引来对要素表达的区域进行管理; 4.1.4 Geodatabase的基本构架和特征:通过查看数据的对象图获取Geodatabase的物理数据结构。ArcSDE通过地理数据访问模型提供一个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供用户访问。使用 ArcGIS的ArcCatalog 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创建、修改和管理Geodatabase 数据的结构。 4.2 Geodatabase的内部结构 通用的地理数据模型:矢量、栅格和三角网。在Geodatabase 中,它们通过三种地理数据集来实现:要素数据集(要素集)是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我们可以选择在要素集的内部或外部,组织简单要素类,但拓扑要素类只能在要素集内部组织,以确保它们具有相同的坐标系统。栅格数据集可以是简单数据集或者是具有特征光谱或类型值的多波段组合数据集。TIN 数据集是一组在确定范围内的,每个结点具有反映该表面类型的Z 值的三角形的集合。 4.2.1 要素集和空间参考:要素集(Feature Dataset)是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点、线或多边形。在要素集中存储了 Geodatabase 的拓扑关系。相同的空间参考(Spatial Reference)是维护拓扑关系的基础。除存储要素外,要素集中还可以存储对象(Objects)、关联类(Relationship class)和几何网络。对象、要素和关联类直接存储在 Geodatabase 中。而不一定存放在要素集中。4.2.2 要素类 :要素是空间实体的表示方式;要素类是同种类型(相同几何形状)的要素的集合;具有同样的几何类型;具有同样的空间参考系统;存储空间对象;要素具有位置特征:几何体的空间属性;要素可以参与网络几何和拓扑关系。 4.2.2 要素类 要素类和拓扑: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形状的要素的集合:点、线或多边形。简单要素类包括没有任何拓扑关系的点、线、多边形或注记。也就是说,一个要素类内的点与另一要素类中的线的终点可以是一致的,但它们是不同的。这些要素可以彼此独立地编辑。拓扑要素类局限在一定的图形范围内,它是一个由完整拓扑单元组成的一组要素类限定的对象。ArcGIS包含了geodatabase 中最主要的一种图形拓扑—几何网络。 4.2.3 对象类:对象是具有属性和方法的实体,对象是对象类的实例;对象类中对象具有相同属性和方法,对象可以和其他对象相关联。对象类是Geodatabase中的一个表,保存与地理对象相关联的描述性信息,但它们不是地图上的要素。对象保存为一个元组。地块的所有者就是对象类的一个例子。可以建立一个地块要素类与所有者对象类之间的数据库连接。 4.2.4 关联类 关联类存储了对象类、要素类两两之间的关联信息。关联可以是:对象类之间的,要素类之间的,要素类和对象类之间的 关联的类别:简单的:对象存在的相互依赖组合的:没有原始对象,目标对象不能存在;目标对象随原始对象的移动而移动 4.2.5 拓扑:ArcGIS 8.3 之后开始支持拓扑功能,可以体现要素类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这样的拓扑,可以应用于各种几何类型的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和定义。简单要素类是没有拓扑关系的点、线、多边形或注记,各要素可以彼此独立地编辑拓扑要素类局限在一定的图形范围内,是一个有完整拓扑单元组成的一组要素类限定的对象,如几何网络。4.2.6 域和属性验证 域(Domain)是对象属性的有效值集合。可 以是文本型的,也可以是数值型的。 通过关联类和连通规则(connectivity rules),属性验证用以增强数据的完整性。 域(Domain)是对象属性的有效值集合。可 以是文本型的,也可以是数值型的。 属性验证:在Geodatabase中保存对象的属 性、连接和空间规则; 通过关联类和连通规则(connectivity rules),可以增强数据的完整性。无须代

空间数据处理的方法

空间数据处理的方法 1空间数据处理 空间数据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它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它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性。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定位)、属性特征(非定位)、时间特征(时间尺度)。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空间数据始终是GIS中最基本、最重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投资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GIS中人们将空间数据抽象,用数字表达可以归结为四大类:数字线划数据、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地物的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处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将原始采集的数据或者说不符合GIS质量要求的数据进行处理,以符合GIS的数据质量要求;第二层意义是对于已存储于GIS中的数据经过处理以派生出其他信息,例如进一步的空间关系的信息,或者将一种类型的数据转化为另一种类型。 2空间信息处理的内容与方法 2.1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 在地图录入完毕后,经常需要进行投影变换,得到经纬度参照系下的地图。对各种投影进行坐标变换的原因主要是输入时地图是一种投影,而输出的地图产物是另外一种投影。空间数据坐标变换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几何变换:主要解决数字化原图变形等原因引起的误差,并进行几何配准。 2.坐标系转换:主要解决G1S中设备坐标同用户坐标的不一致,设备坐标之间的不一致问题。 3.投影变换:主要解决地理坐标到平面坐标之间的转换问题。 几何变换和坐标系转换可以通过仿射变换来完成。对于原始图介质存在的几何变形、扫描输入时图纸未被压紧产生的斜置、遥感影像本身的几何变形等带来的误差,可通过几何纠正解决。仿射变换是几何纠正常用的方法。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必然会 在有关公共政策的理论上形成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在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中,不同的学 者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路径,即政治学路 径、经济学路径、管理学路径等。从不同的研究路径出发,导致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 结果以及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共政策学研究理 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功能过程理论、政治制度理论、政治系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 成本理论、管理主义理论等。 1,功能过程理论(Functional Course Theory)。是由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1210864.html,sswell)提出来的。这种理论的要点是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 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 拉斯韦尔认为,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七项重要环节或功能:(1)情报。 它包括与政策有关的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决策者是怎样收集和处理该方面的信

息的?(2)建议。处理某一特定的政策问题的建议或那些解决政策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政策 方案是怎样形成和提出的?(3)规定。是谁制订和颁布了那些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他们是怎样制定和颁布这些规则的?(4)援引。谁拥有合法的权威,可以决定特定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要求人们遵守这些规则和法则?(5)实施。规则和法则在实际社会生活 中是怎样运用和实施的?(6)评估。怎样去评估政策的实施情况?怎样去评估政策的成功 与失败?(7)终止。最初的规则和法则是怎样被终止的?或者这些规则和法则是怎样从被 改变了的形式继续存在的?[1] 功能过程理论按照公共政策的动态过程,确定了公共政策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基本 功能,概括了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问题。尽管一项实际的公共政策过程并非一定要把每一个 环节或每一种功能包含无遗,但这一理论对公共政策过程中各种行为的把握,有利于对公共 政策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实际的公共政策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概念框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 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一些政治学家力图通过各种政治活动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对公 共政策加以界定,于是公共政策过程被视为由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所构成。然而,必然注意这

第4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第4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第1节传统的数据库模型及其局限性 数据库:就是为一定目的服务,以特定的数据存储的相关联的数据集合,它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是从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而来的。 数据库领域采用的数据模型有: 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关系模型。 1、层次模型与树结构 层次模型是数据处理中发展较早、技术上也比较成熟的一种数据模型。 其特点是: 将数据组织成有向有序的树结构 结构中结点代表数据记录 连线描述位于不同结点数据间的从属关系 层次模型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实体间的层次关系,层次结构是众多空间对象的自然表达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数据的重构。 存在问题是: ●由于层次结构的严格限制,对任何对象的查询必须始于其所在层次结构的根,使得低层次对象的处理效率较低,并难以进行反向查询。数据的更新涉及许多指针,插入和删除操作也比较复杂。母结点的删除意味着其下属所有子结点均被删除,必须慎用删除操作。 ●层次命令具有过程式性质,它要求用户了解数据的物理结构,并在数据操纵命令中显式地给出存取途径。 ●模拟多对多联系时导致物理存贮上的冗余。 ●数据独立性较差。 ●基本不具备演绎功能。 ●基本不具备操作代数基础。 网状模型与图结构 网状模型的基本特征是: 结点数据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一个结点可与其它多个结点建立联系。 网状模型将数据组织成有向图结构。结构中结点代表数据记录,连线描述不同结点数据间的关系。 有向图(Digraph)的形式化定义为: Digraph=(Vertex,{Relation}) 其中Vertex为图中数据元素(顶点)的集合;Relation是两个顶点(Vertex)之间的关系的集合。 有向图结构比树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数据建模能力。网状模型可以表示多对多的关系,其数据存贮效率高于层次模型,但其结构的复杂性限制了它在空间数据库中的应用。 网状模型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多对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数据的重构,具有一定的数据独立性和共享特性,并且运行效率较高。

空间数据库原理复习题

空间数据库原理复习题(2018) 同济大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必修课 整理者:Quan 一、★ 第一章 1.地图数据的获取手段有哪些? 地图的数字化、传感器技术、航空和航天平台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 2.地图数据使用的坐标系有哪几种? 地理坐标系、投影坐标系。 3.根据地理实体数字描述方式,空间数据可分为哪两种形式? 矢量数据、栅格数据。 (另:从概念上分,空间对象数据、场对象数据) 4.什么是空间数据非结构化特征? 空间数据不像一般事务数据一样每一个记录都有相同的结构与长度,因为空间数据包含了拓扑信息,在方便空间数据分析与查询的同时增大了信息管理的难度。 5.空间数据管理演变有哪些过程?说明各过程的特点。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数据不保存;没有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冗余;(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数据文件是大量数据集合形式;面向用户; 数据文件与对应程序有一定独立性;数据文件由顺序文件发展为索引文件、链接文件、直接文件等; (3)文件与数据库系统混合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用户观点的数据进行更严格描述;允许用户以记录或数据项作单位进行访问;数据的物理存储可以很复杂。(4)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不仅可以读写定长的属性数据,而且可以读写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但由于二进制文件的读写效率低,速度慢,效率低。 (5)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直接管理和存储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效率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大限制。可能成为空间数据管理的主流。 (6)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变长记录及对象的嵌套、信息的继承和聚集;但价格昂贵且不太成熟,不太通用。 6.什么是空间数据库的内容? 矢量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影像数据库、数字栅格地形图、专题数据、数字地图、元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