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形成过程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获得性薄膜的形成。
彻底清洁牙面后,很快唾液中的一些成分
------糖蛋白即吸附于牙面上,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这层膜即获得性膜。
获得性膜主要来源于唾液,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蛋白、溶菌酶、唾液淀粉酶、富脯蛋白、免疫球蛋白、粘液素等。
获得性膜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上,与牙面粘附紧密,正常的刷牙措施不能将其除去。
(2)细菌的粘附与聚集。
获得性膜形成后,一些先锋菌如口腔链球菌、轻链球菌、血链球菌、戈登式链球菌等即借其表面的分子(粘结素)与获得性膜中的分子(受体)相互作用,粘附于牙面上。
首先是G+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定植,2小时内,除上述链球菌外,放射菌属和奈瑟菌也发生定植。
粘附后,先锋菌开始增殖,形成的微菌落先是在牙面上平铺生长,后由于位置受限而向外生长,与牙面垂直排列逐渐形成栅栏样结构。
先锋菌作为进一步定植的底物,其他不同种属的细菌与其发生共聚集,参与共聚集的既有植物凝集素样结构,也有疏水及静电作用。
继发定植菌包括G-具核梭杆菌、中间普式菌以及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1~3天)。
已经定植的细菌继续生长,致使菌斑内氧化还原电势降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Pg、弯曲菌属、啮蚀艾肯菌、Aa以及密螺旋体等定植并生长,形成稳定的极期菌落,即成熟的牙菌斑。
(3)菌斑的成熟。
此时的牙菌斑成分复杂,既有球菌,又有杆菌、纺锤菌、微丝及螺旋体,而且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结构,即玉米穗样或试管刷样结构。
在极期菌落中,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如弯曲菌属产生的琥珀酸可供Pg利用,链球菌属和放线菌属产生的甲酸盐又可供弯曲菌属利用。
梭杆菌属产生的硫胺可被螺旋体利用。
此外,细菌还可共同作用降解寡糖,以完全利用碳水化合物。
2.细菌粘附的机理包括:(1)钙桥学说:以电荷间的静电引力为依据解释细菌和上皮表面
或牙表面之间的粘附现象。
(2)脂磷壁酸---葡聚糖---GTF复合体学说: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这些受体将三者结合成复合体,在细菌粘附中起作用。
(3)识别系统学说:细菌的粘附具有高度特异性。
比如变链菌与牙硬组织表面的亲和力最强,而唾液链球菌则多粘附于舌背部和粘膜上皮上。
因此认为,在粘附中有复杂的识别系统存在。
口腔细菌表面参与粘附的物质被称作粘结素,是一些蛋白样结构。
这些物质与宿主组织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的受体结合。
3.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牢固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不能被水
冲去或漱掉。
是导致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因素。
4.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口腔生态系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此外,细菌呈特征性分布,不同生态系中细菌成分不同。
这些细菌往往伴随终生,而且口腔中大多数细菌是口腔正常菌丛成员。
口腔生态系受许多因素诸如年龄、饮食卫生习惯等的影响。
此外,口腔生态环境还受脱离力、保护区等因素影响。
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理化因素:温度、PH、氧张力、营养因素、氧化还原电位。
宿主因素:抗体、蛋白质(唾液和龈沟液)、机体状况、口腔卫生、营养源。
细菌因素:细菌的粘附、细菌的相互作用。
5.口腔正常菌丛的类型:(1)固有菌丛:以高数量(>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主要为
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如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等(2)增补菌丛:属常居菌、以低数量(1%)存在,环境改变时数量增加,成为固有菌,多为能起致病作用的常居菌,如乳酸杆菌、螺旋体、牙龈卟啉菌等(3)暂时菌丛:口腔过路菌,不具备与口腔环境抗争的机制,在牙菌斑中不表现出致病性。
6.主要的致龋微生物及其致龋机理:
致龋微生物:变链、乳杆菌、粘性放线菌
致龋机理:(1)黏附、聚集: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I/II)、脂磷壁酸、葡聚糖结合蛋白、GTF合成葡聚糖和变聚糖、FTF合成果聚糖,促进共聚集。
内氏放线菌Ⅰ型菌毛
和Ⅱ型菌毛促进细菌黏附。
(2)提供产酸基质:合成胞内、胞外多糖。
(3)产酸:酵解胞外、胞内多糖和单糖产酸。
(4)耐酸
7.主要牙周致病菌及致病机理: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
间普氏菌(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
致病机理:(1)定植、存活、繁殖(2)入侵宿主组织(3)宿主的防御功能(4)损害宿主牙周组织
8.变形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龋机理:多糖、PAC、LTA:促进细菌的粘附、细菌的
聚集与共聚集、菌斑的形成。
DTF:合成葡聚糖、促进细菌粘附和菌斑形成。
FTF、蔗糖酶、葡聚糖酶:合成或分解的产物是细菌产酸的基质。
产酸特性:生成乳酸,使釉质脱矿。
耐酸特性:使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增殖。
9.伴放线放线杆菌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毒力因子:白细胞毒素(LTX)、白细胞毒素相关
抗原(LG)、LPS、膜泡、菌毛、蛋白酶等、外膜蛋白。
致病机理:(一)定植、存活、繁殖:菌体表面细小突起,不定形结构,菌毛、外膜泡(二)入侵宿主组织(三)抵抗或降低宿主抵抗力:1.分泌白细胞毒素对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有毒性,2.产生白细胞趋化抑制因子阻止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四)损坏牙周组织:1.通过膜泡释放内毒素及破骨细胞激活因子:牙槽骨吸收2.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抑制胶原合成、牙周袋3.胶原酶:破坏降解胶原和结缔组织、牙周袋4.蛋白酶:降解牙周组织细胞蛋白10. 比较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粘性放线菌的致龋机理:(一)变形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子
及其机理:(1)多糖、PAC、LTA:促进细菌的粘附、细菌的聚集与共聚集、菌斑的形成。
(2)DTF:合成葡聚糖、促进细菌粘附和菌斑形成。
(3)FTF、蔗糖酶、葡聚糖酶:合成或分解的产物是细菌产酸的基质。
(4)产酸特性:生成乳酸,使釉质脱矿。
(5)耐酸特性:使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增殖。
(二)粘性放线菌的致病因子:(1)Ⅰ型菌毛:促进粘放菌附着唾液获得性膜上。
原理:唾液中的富脯蛋白和富酪蛋白是菌毛Ⅰ的受体。
此粘附不被乳糖抑制。
(2)Ⅱ型菌毛:调节粘放菌对获得性薄膜、口腔上皮、链球菌、牙龈卟啉菌、具核梭杆菌等细菌的粘附,在细胞间的聚集和菌斑的形成中起作用。
起“桥梁作用”。
原理:b-乙酰半乳糖或相关结构可能是菌毛Ⅱ的受体。
此粘附可被半乳糖抑制。
(3)细胞外多糖(果聚糖和杂多糖):促进细胞集聚和在牙面的粘附;作为碳水化合物的储备。
(4)水溶性提取物等成分:对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发挥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宿主的破坏。
(5)涎酶(又称神经氨酸酶):可促进其与其他细菌、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粘附。
原理:使宿主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及糖脂成分发生改变,暴露出半乳糖及相关成分,后者是放线菌菌毛Ⅱ和其他一些细菌的受体,从而促进了细菌的粘附。
(三)乳酸杆菌为口腔正常菌群。
定居于牙菌斑(<1%)、龈沟、唾液、舌背、粘膜等处。
较早的定植菌。
增补菌丛之一。
(1)一般特性(a)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条件复杂。
嗜酸性,在无芽孢杆菌中的耐酸力最强。
(b)分解葡萄糖产酸:同型发酵型:主要产乳酸;异型发酵型:乳酸、乙酸、琥珀酸等(2)致病性:参与龋齿的发展,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矿。
窝沟龋、牙本质龋。
“龋标志菌”(四)比较相同:产酸,耐酸(乳杆菌、变链耐酸性最强)不同:变链和粘性放线菌可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细菌粘附。
第二章
11.釉质多种成分的比例
12.釉质无机盐的比例和分布特征
13.釉质HA特征(1)釉质晶体的物理性质:硬度差异较大:年龄特征(老年>年轻;成熟>不成熟);不同牙(恒牙>乳牙)密度:表层>深层、萌出牙>未萌出牙、恒牙>乳牙(2)晶体的基本构型:排列:无规律性~逐渐有序。
形状:初期:长、薄条状;后期:六角
形,包括偏平六角形、无规则六角形、柱状六角形,长方形(3)结构特征:晶体和外周包绕蛋白质;晶体数量:发育期:781~1240个晶体/平方微米(表层~内部);成熟期:588个晶体/平方微米;晶体可以融合(4)晶体的化学性质:晶体成分不断变化;吸收性:当晶体中的离子直径较大或电位不适合时,其他离子可被吸收,同时晶体的构型不变;离子交换:Ca2+可以被Na+、Si2+等阳离子取代,OH-离子可被Cl-、F-等离子取代;
釉质晶体的水合层使离子更易发生吸收和交换。
14..釉质表面结构的生物学意义:主要为抗酸防龋,表现为(1)早期龋损区的特征结构(2)各种无机盐的不同作用:镁、碳酸盐;钙、磷;氟、其他。
A:重量百分比B:体积百分比
16.牙本质胶原具有哪些特征:(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收力(2)牙本质胶原壁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
A:重量百分比B:体积百分比
18.生理性矿化:机体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中,无机离子在生物调控下在机体的特定部位与有机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矿化组织。
矿化组织中矿化物包括存在于牙和骨骼中的难溶性磷酸盐、磷灰石晶体、海藻、海绵中的硅酸盐以及重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
19.简述生物矿化的两种效应:(1)基质效应①有机成分内或表面一定形式的电荷与羟磷灰石的离子晶格配对,作为晶体的晶核②有机核心的存在降低了离子集聚的能量屏障,这样稳定的集聚能够利用保卫在其周围的过饱和溶液中的离子沉淀促进其增长,产生更大和更稳定的集聚,逐渐形成矿化组织中的羟磷灰石晶体。
(2)细胞效应:特征:硬组织的初始矿化阶段;组织细胞参与。
作用:①细胞在生物矿化过程中通过合成分泌基质、转运钙离子以及浓缩钙磷离子②把不定形的离子转换成针形晶体,钙磷离子浓度不断增高,最终沉淀形成不定形的磷酸钙,然后通过固相转换成更稳定的羟磷灰石HA。
20.釉质、牙本质生物矿化的异同点?
21.氟防龋的原理:(1)氟磷灰石的特征:①晶体结构稳定性增加:当OH-被F-置换后,由于F-离子半径较小,同时F-是电负荷最强的离子,F-与Ca2+同在一个平面,整个晶胞体积缩小,排列更加整齐,稳定性更佳。
②晶格有序排列、更加致密。
③釉质溶解度降低④釉质对口腔微生物的抗酸力增强(2)改善牙的形态,有利于牙的自洁作用,增强了牙的抗龋力。
①减少牙的直径和牙尖高度②使窝沟变浅。
22.影响唾液PH 的因素:重碳酸盐、氢离子、二氧化碳
23.参与细菌粘附的唾液成分?
24.唾液中参与抑菌的成分:(1)过氧化物酶系统①强大的抗菌系统②组成:硫氰酸眼
(SCN-):唾液、血液;过氧化氢(H2O2):来自细菌、白细胞和其他宿主细胞;过氧化物酶(SP):唾液过氧化物酶:唾液分泌,髓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③机理:唾液过氧化物酶把细菌过氧化物(H2O2)分解而发生的活性氧,把硫氰酸盐氧化成亚硫氰酸盐,亚硫氰酸盐是一种有力的抗菌物质(2)溶菌酶: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精氨酸含量较多、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体内很多组织和体液中都含有溶菌酶,其生物学作用在于:溶菌作用:G+菌。
破坏细菌细胞壁氨基多糖,使细胞壁粘肽链发生水解,肽链断裂,细菌内容物逸出而溶菌。
25.龈沟:在游离龈与牙面之间形成一条狭窄的沟隙
26.龈沟液:从龈沟上皮渗出的液体、蛋白、电解质等
27.龈沟液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1)龈沟液的抗菌防御作用:龈沟液通过缓冲作用可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带出龈沟;通过龈沟液中存在的有活性的白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吞噬抑制或杀灭细菌;通过龈沟液中的抗体来调理、趋化吞噬细胞,以及激活补体系统来发挥抗菌作用。
(2)龈沟液成分变化作为牙周病变的评判指数:与局部牙周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的成分主要包括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酸酶、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前列腺素等。
第四章
28口腔免疫应答的特点:口腔组织同整个机体一样,对外来细菌、病毒及有毒物质的入侵存在着免疫应答,整个过程也包括了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不仅有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还有细胞免疫应答存在。
此外还有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疾病存在。
但口腔作为一个与外界相通的特殊的有菌环境,其免疫应答具有与机体其他部位不同的特殊性。
29口腔黏膜的防御机能:
30唾液中非特异性抗感染物质的作用?非特异性物质包括:粘蛋白、溶菌酶、唾液过氧化物酶、富组蛋白、乳铁蛋白等。
作用:抑菌杀菌。
31sIgA:来源、装配、功能?来源:唾液腺中IgA产生细胞主要来源于肠相关淋巴样组织。
装配:唾液腺腺泡之间的浆细胞首先合成IgA的H链和L链,以及J链,并由J链将两个IgA 单体连接成双聚体型IgA。
SC作为双聚体IgA的受体与后者结合成小泡,经包饮作用摄入包内。
这种结合开始时是非共价键结合,输送到核上区时变成共价键结合为稳定的sIgA分子。
功能:(1)粘膜免疫(2)抗原调节和免疫排斥(3)口腔耐受(4)IgA介导的抗原分泌。
33变链菌主要抗原物质:葡糖基转移酶、葡聚糖结合蛋白、葡聚糖、脂磷壁酸、表面蛋白抗原等
34表面蛋白、GTF、GBPs如何介导变链菌粘附?
34被动免疫防龋的原理?有哪些手段?原理: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由其他个体产生的免疫效应物质。
手段:异种免疫、单克隆抗体、鸡卵黄抗体、转基因植物抗体、局部应用方式(牙面涂抹、口腔含漱、IgY防龋牙膏)
36.主动免疫的原理?手段?原理: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免
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手段:(1)主要免疫途径①肠道接种②鼻腔接种(2)候选防龋疫苗①亚单位疫苗②多肽疫苗③抗独特型抗体疫苗④基因工程重组疫苗⑤核酸疫苗
第五章
35.机械力应力单位:骨的机械应力是以microstrain为单位来计算。
1个microstrain相当于1m长的骨组织发生1um形变。
36.皱褶缘:行使骨吸收功能时破骨细胞与骨表面相对的部分细胞膜高度折叠形成皱褶状。
37.封闭区:清晰区相对应的细胞膜与骨基质通过整合素紧密附着,在破骨细胞及其所附着的骨面之间形成的区域。
38.成骨细胞如何调节破骨细胞的功能?(1)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附着的调节。
目前的研究表明,除降钙素受体以外,还没有证明成熟破骨细胞表明存在其他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受体,而许多促进骨吸收因子的受体却在成骨细胞的表面存在,如甲状旁腺激素受体、前列腺素受体、IL-6的受体等。
成骨细胞受到这些骨代谢调节因子的作用之后,胞体变圆,从矿化的骨表面移开,同时分泌蛋白酶消化骨表面的类骨质,使矿化的骨面暴露。
(2)成骨细胞合成破骨细胞吸收刺激因子,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前列腺素E(PGE)是一种很强的骨吸收促进剂,破骨细胞本身既无PGE受体,又不产生PGE,而成骨细胞受到机械力作用后,则可产生PGE,起到促进破骨细胞骨吸收的作用。
(3)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调节。
目前认为,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组织中的破骨细胞前体。
成骨细胞膜上存在诱导破骨细胞前体分化的因子。
39.破骨细胞如何降解和吸收细胞外基质中的矿物质及蛋白质?破骨细胞有两个与其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的独特结构,即皱褶缘和清晰区。
皱褶缘是指行使骨吸收功能时破骨细胞与骨表面相对的部分细胞膜高度折叠形成皱褶状,这部分细胞膜上有质子泵等结构,主要承担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清晰区是指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细胞质内存在一个没有细胞器的区域,在电镜下由于电子密度低故称之为清晰区。
清晰区相对应的细胞膜与骨基质通过整合素紧密附着,在破骨细胞及其所附着的骨面之间形成一个封闭区,封闭区内通过皱褶缘处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形成一个微环境,这个微环境中的PH值最低可降至3,在酸和破骨细胞所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骨基质被降解,形成骨吸收陷窝。
40.简述机械阈值理论:力作用于牙齿,通过牙周膜传导到牙槽骨,力在牙槽骨中分布产生应变。
(1)如果应变量很小,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以吸收为主,会导致骨量丢失。
(2)随着应变值增加,骨代谢进入正平衡状态,骨沉积增加。
(3)应变继续增大超过一定界限,骨代谢又表现为负平衡,这时骨组织中出现微小损伤,而修复的速度不能赶上损伤的速度,则骨量减少。
41.简述力在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1)机械力对牙周组织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2)机械力引起细胞骨架的改变(3)机械力引起骨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改变。
42.固有牙槽骨(alveolar bone proper):固有牙槽骨是牙槽窝的内壁,又称筛状板,围绕于牙根周围,与牙周膜相邻。
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牙周膜的血管、神经通过筛状板的小孔与骨髓腔相通。
固有牙槽骨属于致密骨,其靠近牙周膜的表面由平行骨板和来自牙周膜的穿通纤维所构成,骨板的排列方向与牙槽骨内壁平行,而与穿通纤维垂直。
43.periodontal ligament: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是牙槽骨中特殊的结构。
牙周膜是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主要连接牙齿和牙槽骨,使牙齿得以固定于牙槽骨内并可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作用。
44.从临床角度牵张成骨术分为哪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何生物学特点?
(1)骨切开期:骨皮质的连续性被破坏,激活了骨折愈合过程
(2)间歇期(潜伏期):5~7天,血肿形成→新生毛细血管长入→软骨逐渐形成
(3)牵张期:速度和频率(最佳牵引速度为1mm,每天3~4次/d);生长刺激作用和塑性作用
(4)固定期:在牵引器的稳定作用下让新生成的骨基质进一步钙化、成熟
(5)改建期:使骨组织行使全部功能以完成新骨的改建
第三章
45.釉质分泌期和成熟期的比较:
46.试述釉基质蛋白的生物学作用:(1)启动釉质矿化。
釉基质蛋白均具有与矿化物质结合的能力,因此,釉基质蛋白既参与了矿化核晶的形成,又是釉基质中矿物盐的贮库。
(2)作为晶体生长的支持相。
釉基质蛋白形成非水溶性球状结构,由于高度疏水性,蛋白表面疏水性基团相互结合形成空心的隧道样结构,为晶体在隧道中生长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和支持。
(3)调节晶体生长。
釉基质蛋白能吸附至矿物盐上,当晶体表面覆盖有釉基质蛋白时,晶体的生长受到抑制,通过控制釉基质蛋白在晶体表面的数量、部位可调节晶体的大小、形态与生长方向。
47.DSPP:DSP和DPP是同一目的基因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DSPP编码的单一转录物的表达产物。
DSPP不仅表达于牙本质中,也表达在骨组织、内耳组织、乳腺癌等。
与牙本质的形成与调节密切相关,可能参与釉牙本质界及邻近釉柱的形成。
48.DGI:是指一类以牙本质发育异常为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49.简述DSP的功能:(1)促进羟磷灰石晶体的生长(2)可能与牙胚发育初期上皮与间叶组织间的信号传递和相互调节有关。
50.简述DPP的功能:(1)DPP具有促进和抑制矿化的双重作用:当DPP游离于溶液中时,抑制矿化物的形成;当DPP与固体支持物结合时,起诱导羟磷灰石晶体形成的作用。
双重作用的结果:在牙本质矿化过程中既具有促进矿化和成核作用,又能通过其抑制矿化的作用调节晶体的形态、生长方向和速度。
(2)促进矿物质与胶原纤维的结合(3)规则的成核作用(4)调节晶体的生长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