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社会认知

本章学习目标

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

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

7.常见的归因偏差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ve),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

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于社会客体。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

(一)选择性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作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如果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带来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相反,对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逃避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一般说来,刺激量越大,越易引起认知者的注意,而微弱的刺激作用则可能使人毫无知觉。

(二)互动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被知觉者影响知觉者,而且知觉着也会影响被知觉者,从而使社会知觉过程的发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三)防御性

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获得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防卫机能息息相关。个体在情绪困扰的状态下对于社会客体的反应,与在中性情绪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换言之,情绪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

因为个人是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辨明刺激物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决定应否逃避。个人的认知防御,主要目的在于维持自我的完整。(四)认知的完形特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种倾向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似乎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诚实的又是虚伪的,既是热情的又是冷酷的时候,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这个人。我们总是无法容忍自相矛盾的判断。桑普森把这种判断的出现称为“认知分离”。他认为个人智力和知识的局限性构成认知的剥夺体验,造成个人认知和认知对象之间的分离。为了消除这种分离,个人一方面会加强其探求信息的欲望和动力,寻求更多的信息,摆脱认知剥夺。同时可能向幻想化的方向发展,即利用想当然的办法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使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图式(scheme)或曰基模(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看来,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明认知过程,社会认知的图式就是这种研究的成果之一。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 Crocker)区分了四种图式,即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和社会事件图式。

人的图式(person schema)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例如,“愚蠢者图式”和“聪明者图式”等,就是典型的个体。人们的心目中对特定的认识对象存在典型的形象,即特定的图式,人们对认识对象的判断,通常是套用典型图式的结果。

自我图式(self schema),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例如,我们关于自己的图式可能包括“聪明的”、“独立的”、“外向的”等特性。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为归入某一个类别之后,就成了一个很“图式化”的个人。例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很有男子气时,就会以男子气的图式办事。

角色图式(ro1e schema),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色的心理类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和社会生活中的固定模式很相似,每个人都有关于性别、社会阶层、专业群体的图式。例如,有人认为女人是“很有感情的”、“心肠软的”,亚洲人是“工作勤劳的”、“有技术的”等。

事件图式(event schema),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事件图式包括社会事件在发生前后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例如,“去约会”这一事件图式,典型地包括开始会见、到餐馆吃饭、看电影、送回家、道晚安等。事件图式主要即指社会事件发生的一定顺序和内容。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图式对于社会认知有重要作用,人们利用图式加工信息、解释环境。当我们处于一个新环境时,我们并不是重新认识它,而是利用过去相似情境中的知识作出解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图式帮助我们加工信息。

图式能帮助人们快速、经济地加工大量的信息。如,它能帮助人们记忆信息、解释新信息、从信息中作推论;它还能通过建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期望来帮助人们为未来做准备。图式式加工的优点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下面仅对图式式加工的几个优点进行简要介绍:

1.图式能帮助记忆

当我们对过去的人或事物形成图式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在科恩(Cohen)的一项研究中,让被试看一个女人和她的丈夫坐在家中的录像,一半的被试被告知这个女人是个图书管理员,另一半的被试被告知她是个女招待。这个女人既有符合图书管理员的图式特征,如,戴眼镜、弹钢琴;也有女招待的特征,如,房间里没有书架,吃巧克力蛋糕。然后让被试回忆录像的细节。结果发现,不论是马上回忆还是一周后回忆,被试对与已知图式一致的细节的记忆较好。

这并不意味着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通常就记忆得差。研究表明,与图式一致及不一致的信息都比与图式根本不相关的信息记忆得好。有时与图式矛盾的信息比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