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 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 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 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 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 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 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 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 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 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 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 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damage,SLD) 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损伤。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无氧状态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 10、氧增强比=————————————————————

儿童全脑全脊髓放疗采用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的体位固定技术

儿童全脑全脊髓放疗采用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的体位固定技术 发表时间:2018-11-30T11:44:30.8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作者:刘军邓江华 [导读] 对全脑全脊髓放疗的儿童采用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的体位固定技术呈现较优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体位误差,提升体位固定准确性。 赣州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时的体位固定技术。方法:此文分析资料是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本医院收入行全脑全脊髓放疗的11例患儿,全部患儿的体位固定技术均采取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分析患儿放疗之前及之后各方向体位移动范围和体位误差。结果:患儿行全脑全脊髓放疗之前及之后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纵向方向体位移动范围分别是0.1mm-0.5mm、0.1mm-1.0mm、 0.1mm-1.0mm,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纵向方向体位误差分别是(0.3±0.1)mm、(0.3±0.1)mm、(0.3±0.1)mm。结论:对全脑全脊髓放疗的儿童采用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的体位固定技术呈现较优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体位误差,提升体位固定准确性。 关键词:儿童;全脑;全脊髓;放疗;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体位固定技术 儿童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时候需要保持俯卧位姿势,具有比较多的照射野,且照射时间相对比较长,对儿童来说,其年龄比较小,患儿在照射的过程中要求保持体位姿势不变存在比较高的难度[1]。所以,为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患儿选取合适的体位固定技术非常关键。本文研究资料为本医院收入行全脑全脊髓放疗的11例患儿(选自于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分析儿童行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时的相关体位固定技术。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文予以回顾性分析的资料是本医院收入行全脑全脊髓放疗的11例患儿,选取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男性患儿5例,女性患儿6例,通过病理证实存在髓母细胞瘤的患儿有6例,存在生殖细胞瘤的患儿有3例,存在室管膜瘤的患儿有2例,年龄最大10岁,年龄最小5岁,其年龄均值为(7.85±1.52)岁。 纳入标准:(1)术后放疗的患儿;(2)患儿家属提前阅读医院下发的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签字,得到医院医学伦理会对应人员审查以及准许;(3)不存在全脑全脊髓放疗相关禁忌症。 排除标准:(1)患儿家属不愿意加入本研究或不愿意签字知情同意书;(2)存在全脑全脊髓放疗相关禁忌症。 1.2 方法 (1)体位定位方法:在CT模拟定位机上面放置体架,并让患儿俯卧在发泡胶PE袋上面,对A液和B液按压均匀混合后放入PE袋内使混合液和患儿身体充分接触并进行包裹,直至A液和B液发泡发热膨胀且冷却,固定成型之后。从65摄氏度恒温水箱中将热塑膜取出,匀速拉伸并固定在体架上并塑形,等待10分钟左右完全硬化后。将激光定位灯开启,对X坐标、Y坐标、Z坐标贴上标记线并画线,并予以记录。患儿的全脑照射是两个水平野进行对穿,患儿的全脊髓照射则是包含上下两个脊髓野,其上野包含患儿颈胸部,而下野包含患儿腰骶部。 (2)放疗方法:将体架于治疗床上面所处位置调整好,对治疗床予以移动,使患儿蹲在治疗床上面的体架脚端部位,之后渐渐俯卧在发泡胶垫上面,协助患儿调整其在发泡胶垫上面的体位姿势,保证患儿每次的摆位需要尽量和模拟定位时候保持一致。按照定位记录将体架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纵向方向相关定位激光依次和X标尺、Y标尺、Z标尺上面坐标标记对准。予以患儿放疗时采取6MV医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外照射,对患儿实施全脑全脊髓照射,将DT设置成1.5Gy/次,一周5次,保证3周的总量是DT为30Gy/20次。对原发灶进行剂量增加到每2周-3周的DT为20Gy-30Gy/10次-15次。所相邻的两野一周上下移动幅度是1厘米到2厘米,避免发生冷点以及热点。每次放疗的时候需要让患儿放疗的过程中和完成之后尽量保持不动,对患儿放疗之前及之后照射野予以测定,测定的时候将光野灯开启,对灯光野和定位的时候标记照射野相关重合状况予以测定和记录。 2.结果 患儿行全脑全脊髓放疗之前及之后的水平方向体位移动范围在0.1mm-0.5之间,垂直方向体位移动范围在0.1mm-1.0mm之间,纵向方向体位移动范围在0.1mm-1.0mm之间,患儿水平方向体位误差是(0.3±0.1)mm,垂直方向体位误差是(0.3±0.1)mm,纵向方向体位误差是(0.3±0.1)mm。 表1 患儿行全脑全脊髓放疗之前及之后的体位误差分析(mm) 3.讨论 体位固定准确对患儿的全脑全脊髓放疗十分重要,目前,低龄儿童的全脑全脊髓放疗体位固定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全脑全脊髓放疗的相关照射野比较多,应用的时间比较长,加上患儿的年龄比较小,若没有精度比较高的身体固定设施,患儿的头部会自主或是不自主的移动,其身体轴线也会出现扭曲等,难以保证全脑全脊髓放疗的精确度[2-4]。 体架的长度能够将全脑全脊髓放疗患儿的躯干全部覆盖,体架的框架是强度比较高的材料,可以保障框架强度,对于射线产生的衰减效果比较小,并不会对射线剂量的传输带来较大不良影响。体架的摆位标尺有纵向方向标尺(为X标尺),垂直方向标尺(为Y标尺)、水平方向标尺(为Z标尺),可以测定患儿的摆位数据,有助于保证摆位的精确度。发泡胶垫固定方法的化学稳定性比较高,可以保证全脑全脊髓放疗患儿的摆放体位精准度。而且,采取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固定方法可以提升全脑全脊髓放疗患儿的舒适性,并提升其摆位重复性,因发泡胶垫成型之后的化学性度比较好,可以保证患儿在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过程中其摆放体位于各方向的精确性[5-6]。利用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垫的体位固定,仍不失为一种固定性佳、重复性高、操作简单、易被患儿及医务人员接受的好方法。本文数据体现,全脑全脊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过程流程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过程)流程 闫文明郁志龙张剑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摘要]随着放射治疗学的发展,三维适形放疗(3DCRT) 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渐成为放射治疗的常规技术,它能使治疗区的形状与靶区的形状一致,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保证精确的体位固定技术、定位和重复摆位是实现3DCRT 的根本措施。本文通过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定位和摆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目的是探讨在肿瘤的定位和摆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提高3DCRT 的定位和摆位精度。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疗;摆位 [中图分类号] R730.55 [文章标识码]A [论文编号] 1. 体位选择与固定 1.1体位选择:与常规X光模拟定位一样,CT模拟应当选择使患者感觉舒适、易坚持、易重复的体位。临床最常选择的体位是仰卧位,头颈部肿瘤双手自然下垂、头颈过伸至下颌骨下沿与床面垂直,胸腹部肿瘤考虑到可能采用左右侧野照射应将双手上举抱肘或握手柄。 1.2体位固定:头颈部固定常用热塑面罩,体部常用负压成型垫、体架+热塑体膜等。体位固定的关键是固定性好、摆位重复性好。故而必须对摆位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 病人影像信息的采集— CT、MRI、PET 病人影像信息的采集的目的:①获取病人信息②确定摆位标记③确定参考标记。 2.1 获取病人信息 2.1.1 扫描范围:考虑到采用非共面照射,CT扫描的范围应足够大,体部扫描的肿瘤前后各沿长4~5cm,脑部扫描时应包括整个头颅。 2.1.2 扫描层厚:根据病变大小,部位而异,一般头颈部肿瘤采用层厚3mm,体部肿瘤采用层厚5mm。 2.1.3 增强扫描:浓积在病灶及其同围的造影剂会对剂量计算产生影响,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放疗时的剂量分布之间的误差。 2.1.4 方法:把没有增强的CT和已强化的CT融合在一起。画病灶以增强CT为值,做治疗以未增强CT为准。 2.2 确定摆位标记 找3-5个体位固定不动的点,可以是骨性标记,记录其坐标值。 2.3 确定参考标记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附件14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 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2017年版) 一、适应证符合率 定义:符合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临床适应证的患者例次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适应证符合率= 符合该机构制定的临床治疗适应证的例次数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二、病理诊断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病理诊断率= 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三、临床TNM分期比例 定义:根据AJCC/UICC临床TNM分期标准,对于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期。临床TNM分期比例是指对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临床TNM分期比例= 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四、MDT执行率 定义:MDT(Multidiciplinary Team)是指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执行率是指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MDT执行率= 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五、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六、治疗方案完成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完成既定治疗方案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研究进展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研究进展▲ 梁 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医政处,南宁市 530021)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 【中图分类号】 R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4304(2008)1021520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飞速发展,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 m ensi onal radi otherapy,3D2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 otherapy,I M RT)。3D2CRT的目的是使放射治疗的三维高剂量分布与靶区的三维形状一致,以保护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然而,对于形状特殊的肿瘤,传统的3D2CRT无法实现三维高剂量分布与靶区的三维形状一致,这时就需要根据要求对每一射束的输出强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肿瘤三维空间上的高剂量分布适形,这就是所谓I M RT。 1 原 理 调强放射治疗(I M RT)由于采用计算机逆向设计,即根据设定的靶区及各器官的剂量要求,计算所有影响剂量分布的物理参数,使高剂量区对GT V和CT V达到充分的剂量适形,并使PT V尽可能地缩小,从而达到显著提高治疗增益比的效果,并能很好地遵循放疗四原则:靶区剂量准确;邻近正常器官受照剂量小;保护关键器官;靶区剂量分布均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拉开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所受的照射剂量,从而能够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肿瘤控制率的目的[1]。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技术日臻成熟。其主要实现方式包括:二维物理补偿器、断层治疗技术、多叶光栅(multileaf colli m at or,MLC)静态调强、MLC动态调强、电磁扫描调强、二维调强准直器、独立准直器的静态调强和机器人直线加速器调强等。 2 I M RT的优点 与3D2CRT相比,I M RT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能够优化配置照射野内各线束的权重,使高剂量区的等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的实际形状一致,并可使PT V内的剂量分布更均匀,同时还可以在PT V边缘形成非常陡的剂量梯度。其次, I M RT可在一个计划内同时实现多个剂量水平,满足不同靶区对放射治疗剂量的要求,从而更符合肿瘤的放射生物学原则[2]。然而,I M RT技术与常规放射治疗技术及3D2C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相比,更为复杂,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物理师不仅要像传统放射治疗一样验证患者的治疗摆位,还要验证患者所受的剂量分布[3,4]。I M RT尚属于发展中的技术,逆向计算的优化算法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且放射治疗中还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治疗前的剂量验证是确保治疗剂量准确的关键步骤[5,6]。3 放射治疗验证工具 目前报告的关于调强放射治疗验证的典型工具为电离室、胶片、体模、胶片扫描仪配合相应的分析软件。传统的验证方法:电离室配合胶片法,计量学验证一般包括3个测量项目:一是用电离室在人体等效模体中测量靶区参考点的绝对剂量;二是采用胶片测量,一个治疗计划的所有射野在有机玻璃模体内形成的复合剂量分布,最后是采用胶片在干水模体中测量单个射野的强度分布,即患者相对剂量的测试及验证[7~10]。戴建荣等[7]报告针对一个患者的调强计划进行验证过程:首先在CT扫描体模传到计划系统作为标准体模,然后将经过医生确认的患者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移植到标准体模并计算剂量,将移植后的计划传到加速器进行验证,用电离室进行参考点的绝对剂量验证,并使用胶片进行所有射野和单个射野的相对剂量验证,最后用分析软件将计划结果和体模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两者差异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则认为计划可以执行并执行患者治疗,反之要找出原因并修正引起误差的原因重新验证直至误差减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再执行患者治疗。上述验证程序和过程为目前被广大医生和物理师所普遍接受的通用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1]:(1)可以同时完成定位和剂量验证;(2)胶片法精度较高高可分辨0.15 mm的绝对位置误差和0.04mm的相对位置误差;(3)与常用模体相结合可以开展模体内任意平面的剂量验证;(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与EP I D等先进设备相连开展实时自动验证。但是成本高、工作量大,测量结果受曝光和冲洗条件影响,且胶片不能重复利用,浪费很大。例如不同批次的胶片、不同批次的显影液定影液、同一批次不同使用时间的显影液定影液都有很大差异,胶片冲洗是胶片辐射剂量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胶片剂量仪的重要误差来源之一。由于放射物理学中的胶片剂量测量,尤其是当胶片用于测量绝对剂量或进行刻度时的精确性要求甚高,对冲洗过程加以控制或进行必要的质量保证就非常重要[12~15]。并且用于调强验证的电离室的灵敏体积,不能简单地认为越小越好。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使用大电离室时要考虑体积平均效应,并且测量点尽量选在剂量均匀区域;在使用小灵敏体积的电离室时要注意漏电和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所以根据经验传统的验证方法,同时进行上述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大概需要2人3h在加速器上的测量时间和1人2h的准备及数据处理时间[7],在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加速器治疗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临床顺利实施,急需找到省时省力的更好的调强放射治疗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的方法。 0251Guangxi M edical Journal,O ct.2008,V ol.30,N o.10 ▲广西医疗卫生科研课题(桂卫科发Z2008499)

三基题库(放疗)

问题: 答案: 提交 关闭 确定 退出 提交检查试卷 取消 关闭 41425 546475 00 已答未答不确定 放射肿瘤学练习(1) 单选题(100题,100分) 1、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为45%,其中放射治疗治愈率 为 分 ? 答案不确定 ?A.22% ?B.18% 关闭 41425 已答未答不确定 放射肿瘤学练习(6) 单选题(50题,100分) 1、在乳腺癌全野切线源皮距照射定位时,内切野的内缘放在2分 ?答案不确定 ?A.体中线偏患侧1cm ?B.内切线的铅丝处 ?C.内切线的铅丝外1cm ?D.内切线的铅丝内1cm ?E.体中线偏健侧0.5cm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乳腺癌全野切线源皮距照射内切野的内缘放在内切线预置铅丝处。 2、在乳腺癌全野切线源皮距照射定位时,下列错误的描述是2分 ?答案不确定 ?A.放好内外切线野的铅丝,向内切野方向转动机架50度左右,将内切野的内缘放在铅丝处?B.升降床并左右移床至源皮距100cm ?C.透视并转动机架同时调节治疗床使两根铅丝与射野中心重叠并切肺 1.5~2cm ?D.用虚线画上内切线

?E.调整源皮距及射野的长度和宽度,保证外界有足够的开放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两根铅丝应与射野的内界重叠。 3、在胸部肿瘤放疗时,下列不易出现的并发症是2分 ?答案不确定 ?A.放射性食道炎 ?B.放射性肺炎 ?C.肝损伤 ?D.心脏损伤 ?E.放射性脊髓炎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肝损伤在腹部肿瘤放疗时多见,在胸部放疗时少见。 4、直肠癌前后对穿野照射定位时,两侧界到2分 ?答案不确定 ?A.真骨盆壁 ?B.真骨盆壁内1cm ?C.真骨盆壁外1cm ?D.真骨盆壁外2cm ?E.真骨盆壁内2cm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直肠癌前后对穿野照射定位时,两侧界到真骨盆壁外2cm。 5、直肠癌三野等中心照射定位时,侧野前界一般放在2分 ?答案不确定 ?A.股骨头前1/3处 ?B.股骨头1/2处 ?C.股骨头后1/3处 ?D.股骨头后3/4处 ?E.包括股骨头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直肠癌三野等中心照射定位时,侧野前界一般放在股骨头1/2处。 6、斗篷野照射野不包括的部位是2分 ?答案不确定 ?A.颈部 ?B.锁骨上下 ?C.纵隔、肺门淋巴结 ?D.腋窝 ?E.胃左淋巴结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斗篷野一般包括颈部、锁骨上下、纵隔、肺门淋巴结和腋窝。 7、下列不是斗篷野需要保护的重要器官的是2分 ?答案不确定 ?A.喉 ?B.肱骨头 ?C.肺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原理及其疗效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肺癌的治疗中的原理及其疗效的概括说明 发表者: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调强的原理最早由瑞典的放射物理学家Brahme提出。它启发于CT成像的逆原理,即当CT X球管发出强度均匀的X线束穿过人体后,由于其组织厚度与组织密度不同,其强度分布就变成了不均匀的射线束,反向投影后形成了组织的影像。反之,如果放射治疗给于一个不均匀的射线束照射,则出来的射线束就变成均匀而投射到靶区中。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概念是指,以各种物理手段的放射治疗技术,根据肿瘤靶区的形状,通过调节和控制射线在照射野内的强度分布产生不同剂量梯度来提高对肿瘤靶区给予致死性的高剂量照射,而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控制在正常耐受剂量以下的一种放射治疗技术。其首先是对肿瘤靶区达到三维适形的照射,其次是使肿瘤靶区和邻近敏感器官可以获得照射剂量强度的调节。 1、实现束流调强的四种方式:(1)固定野物理方式调强——采用固定式楔形板、动态式楔形板(一维调强)、补偿器(二维调强)和IMRT调制器等方式;(2)断层(CT)式螺旋调强;(3)多叶准直器(Multi-Leave Collimator, MLC)调强——在固定野或旋转照射过程中通过MLC叶片移动式调强。例如,用V ARIAN的MLC作同中心照射,设计6~9个照射野。(4)束流调制式调强——用调节线束扫描的速度和能量而产生笔型束的射线强度,以达到调强。例如,NOMOS的Peacock System, 通常在270度的弧度内,每5度设计一个照射野,照射时作弧形动态旋转放疗。 2、适合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用的治疗计划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仅要采用精确的(正向)剂量算法,还必须有逆向的算法;(2)必须具有三维数字图象重建(DRR)的功能;(3)不仅有冠状、矢状、横断及任意斜切面图象及剂量分布显示的功能。还必须有截面剂量分布(dose profile)、积分和微分式剂量体积直方图(cDVH和dDVH)等进行定量评估计划优劣的手段。(4)安排和设计射野时,除有射野方向观视(BEV)功能外,还需要有模拟类似模拟定位机的射野选择功能。(5)治疗方案确认后,能够将射野条件送到CT模拟机进行治疗模拟。(6)治疗方案确认后,治疗条件能够传送到治疗机的计算机,包括机架、准直器、治疗床的转角与范围;射野大小、方向、MLC的叶片位置;照射过程中叶片移动范围及速度等。(7)治疗方案确认后,治疗的辅助装置如射野挡块、组织补偿等的参数能传送到相应的装置制作器上。(8)能够接收和比较治疗机射野影像系统送来的射野确认图象。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流程与计划设计技巧

精确放疗的计划设计及实施流程 1.计划设计的基本流程 1.1体位或面罩固定 病人经放疗医师确定放疗后,首先需严格的体位或面罩固定,体位固定以病人舒适、身体重复性好为主,,固定好后行定位CT扫描。 1.2输入患者基本信息和图像信息 基本信息是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等,图像信息是模拟定位获得的人体外轮廓或人体CT断层图像,或其它影像学检查获得的图像(MRI、PET),扫描后图像通过网络输入到TPS中。 1.3标记参考点和图像配准 标记参考点是翻动扫描图像找到CT图像在体表标记三个(十)字对应的激光在体表的位置,以此点做为坐标原点。配准图像是建立两组不用图像之间空间位置关系的过程,配准的图像可能来自同机或异机。异机是指融合的图像是在不同的机器上采集的,患者需要两次摆位,体位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大,配准需要人工或半自动化完成,配准的准确性可能受影响。同机是指两组图像是在一个机器上采集的,两次采集之间患者的体位无变化,配准率较高。 1.4精确定义解剖结构并给定处方剂量要求 要精确定义解剖结构一般有人体外轮廓、靶区、危及器官等,根据ICRU62号报告需要定义的靶区有肿瘤原发灶(GTV)、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TV)。GTV和CTV及危及器官由主管医生

精确勾画,医生根据输入到计划系统的患者图像及其它诊断材料,结合特定的肿瘤临床表现,精确地完成这项任务,并给与靶区及危及器官的耐受剂量。PTV由计算机根据靶区外扩自动产生,外扩的大小取决于摆位误差、放疗设备误差和器官运动幅度。由物理师通过对平时治疗技师摆位后拍治疗验证片以骨性标记或DRR片图像对比定量分析后得出头部、胸部、腹部等外扩数据。 1.5采用正向或逆向方式确定射野参数 物理师检查医师勾画的靶区及危及器官无误后,根据医师提供的剂量要求设定目标函数。逆向方式是指物理师根据医师提供的剂量要求填写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及各自的重要性,用约束条件描述靶区剂量均匀度要求和正常组织耐受量要求,然后用计算机以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然后给出一组数据最优的射野参数和剂量分布,若医师满意,射野参数就确定下来;若不满意,则调整优化的射野参数,如:正常组织最大耐受量、靶区的剂量限值、以及相应的重要系数,如此反复,直至计划满意。 1.6评估治疗计划 评估治疗计划由医师和物理师共同参与,首先判断治疗计划是否能顺利实施和实施效率,其次是该计划需要满足临床的处方剂量要求,且满足临床计量学要求,评估主要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每层剂量分布,一般先看DVH图是否满足临床要求,再看三维层面上逐层评估剂量分布是否满足临床的处方剂量要求,且要注意热点和冷点的位置,如果冷点位于GTV内或热点位于重要器官内,则计

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的原则

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的原则 Walker等早已证实放射治疗能够明显延长高级别胶质瘤的生存期,目前认为是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放射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胶质瘤的局部复发。放射生物学观点认为:①原发恶性脑肿瘤(特别是高级别胶质瘤)属早期反应组织,放射敏感性相对较高;②由于瘤内存在部分乏氧细胞,单次分割的放射外科(如γ刀)似乎难于杀死瘤中心的乏氧细胞和周围浸润的肿瘤细胞;③因为氧的存在能增加放射损伤,在分次分割放疗期间,通常处于乏氧状态的肿瘤细胞可以发生再氧合,从而产生了放射增敏作用;④恶性胶质瘤多属于大病灶,放射外科的剂量梯度并不理想,因此对胶质瘤来说,应以多分割普通放疗为主。总之,肿瘤组织而非正常脑组织发生的“4Rs”(即修复、再分布、再氧合和再群体化)构成了常规分割放疗的理论基础。以γ刀为代表的放射外科所起的作用多为补充和加强多分割普通放疗的作用。放疗处方根据不同类型的原发恶性肿瘤不同,一般为:总剂量60 Gy,30分割,每分割2 Gy。临床研究显示,常规分割放疗总剂量大于60 Gy,易使放射性脑损伤增加,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增加。新近革命性的放疗技术强调适形放射治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能获得比传统三维适行放疗( 3D- CRT)更高的靶区适形度,更好地保护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尤其对不规则形状的或有凹面的靶区和重要器官;以往认为放射野应为肿瘤T2 加权像+周边2 cm 区域,而随着PET-CT应用的增多,有肿瘤放疗学者应用FDG标记同位素进行PET 检查,依据PET勾画的大体肿瘤靶体积(GTV)超过依据MR I勾画的GTV的33%;据此进行放疗疗效分析发现只有18 F-FDG PET显示的靶区与患者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显然,随着MRS、PET应用的增多,放射野的勾画将更加有依据更加准确,放疗疗效也将会随之提高。在高级别胶质瘤放射治疗中,同时应用替莫唑胺进行同步化疗已列入2008版指南,已有文献证明TMZ同步化疗时有放疗增敏作用。对于转移瘤而言,全脑放疗(WBRT)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RS)均有其适应范围,指南已给出了较详细治疗路径的说明。 ⑴低级别胶质瘤( Ⅰ/Ⅱ级):利用术前及术后MRI的FLAIR及T2相所显示的异常区域勾画出放疗中的大体肿瘤GTV,然后将GTV放大成临床靶区CTV ( GTV并加其边界以外1~2 cm),在放射治疗中应对CTV给以45~54 Gy放射量,每分割量1。8~2。0 Gy。室管膜瘤局部照射和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时利用术前及术后MRI的T1增强相,FLAIR /T2 相确定肿瘤病灶。利用术前肿瘤体积加上术后MRI的异常信号确定病灶所在解剖区域的GTV。临床靶区CTV (GTV加1~2 cm的边界)应接受给以54~59。5 Gy放射量,每分割量1。8 ~2。0 Gy。全脑全脊柱治疗时整个全脑和脊柱(至骶管硬膜囊底)给36 Gy放射量,每分割量1。 8 Gy,之后给脊柱病灶45 G y⑵高级别胶质瘤( Ⅲ/Ⅳ级):利用术前及术后MR I的T1增强相,FLAIR /T2相确定肿瘤病灶大小。注意应包括可能含有肿瘤的解剖扩展区域。以肿瘤切除后残腔+MRI的T1增强相所勾画的GTV以及外缘3 cm为放射靶区CTV,另外利用“收缩野shrinking field”技术确定GTV1 ( FLA IR相及T2 相所显示的病灶区域),GTV2 (手术切除后残腔+ T1 增强相所显示病灶区域)。GTV2应接受放射治疗处方为54~60 Gy,每分割1。8~2。0 Gy。 ⑶脑部转移:脑部转移全脑放射治疗时根据患者情况,欧洲肿瘤研究治疗组织(RTOG)推荐以每次分割1。8~3。0 Gy,总放射剂量30~45 Gy。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应靶区的大小为≤2cm,2。1~3 cm,3。1~4 cm,分别推荐24 Gy、18 Gy或15 Gy为最大边缘剂量。 ⑷癌性/淋巴瘤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恶性肿瘤脊髓转移:为了缓解癌性/淋巴瘤性脑膜炎症状而进行放疗时,放射治疗的靶区及剂量取决于原发病灶位置及病灶病理学诊断。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全脑放射治疗可能缓解原发灶。化疗诱导的完全缓解之后进行全脑放射治疗时,放疗剂量应局限于每分割1。8~2。0 Gy,总剂量24~36 Gy。对于尚未达到完全缓解的病例,可考虑用同样的全脑放射治疗剂量,之后对病灶局部进行45 Gy总剂量的放射治疗。对于脊髓转移瘤而言,放射剂量取决于患者的情况及原发灶的组织学类型。总的来说,用30 ~37。5 Gy的剂量分成10 ~15分割进行放射治疗2~3周。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1983年,吴桓兴在肿瘤学中将肿瘤定义为;肿瘤是肌体中成熟的或在发展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认识肿瘤。1肿瘤是由正常细胞在多种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转变而来的。2肿瘤是失去机体控制、过度生长的细胞群体。3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放射治疗是通过射线的电离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产生一系损伤过程。放射肿瘤学是建立在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肿瘤学和放疗技术学基础上的学科。随着肿瘤学的发展,它和外科肿瘤学、内科肿瘤学组成了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 放射治疗临床简称为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被称之为放射肿瘤学。1895年伦琴发现X线,1896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它的生物学效应很快就得到了认识。1899年放射治疗治愈了第一例病人。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放疗已成为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Tubiana(蒂比亚纳)1999年报告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疗治愈18%,化疗药物治愈5%。 一、放射治疗 1.1 放射物理学术语 放射源:一切能产生电离辐射(光子和粒子)的物质或设备,称为放射源。 体外照射(远距离治疗):用各种放射源在体外进行照射,远距离治疗剂量分布均匀,深度量高,适用于深部肿瘤。 远距离治疗(体外照射)的主要设备:(1)深部X线机:作为外照射源,深部X线已很少使用,以往多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管电压多在180~250kV。(2)钴-60远距离治疗机:该机由一个不断放射源钴-60及附属防护装置和治疗机械装置构成。主要依靠它发射的γ 射线来治疗肿瘤,平均能量1.25MeV,它与深部X射线比较有下列优点:皮肤量低,最大剂量点在皮下0.5cm,深部剂量高,骨吸收量低等特点。缺点:半衰期短,为5.3年,一般3年要更换源1次。(3)直线加速器:使用最多的是电子感应加速器及电子直线加速器,因其既可产生电子束,又可产生高能X射线。高能电子束具有突出内四)的物理学特点:剂量自皮肤到达预定深度后骤然下降,可保护靶区后面的正常组织;可以通过调节能量来调节电子束的深度;皮肤剂量介于深部X射线及钴-60之间,但其剂量骤然下降的特点,随着能量超过25MeV以后逐渐消失,所以适合治疗中、浅层偏心肿瘤;等剂量曲线很扁平,放射野内剂量分布均匀;对不同组织的吸收剂量差别不大。 1.2 高能X射线特点皮肤反应小,其最大剂量点在皮肤下;等剂量曲线均匀、平坦,照射野中心和边缘剂量相差5%左右;深度剂量高,容积剂量小,骨吸收小。能量4~15MeV,最常用6MeV。但加速器设备复杂,对水电要求高,对维修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照射野:表示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体模的范围,以体模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源皮距:照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源轴距:照射源到机架旋转轴或机器等中心的距离。 放疗是研究各种放射线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用它来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一门学科。是在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生物学及肿瘤学三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点,应用射线的物理特性及剂量分布的特点、生物学的特点进行治疗它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而很小损伤正常组织。与外科手术比较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是对前列腺癌、鼻咽癌、口腔癌、宫颈癌、膀胱癌、皮肤癌等放射敏感肿瘤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案。取代了外科

三维适形放疗流程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过程)流程 1.体位选择与固定 2.病人影像信息的采集— CT、MRI、PET 目的:1.获取病人信息2.确定摆位标记3.确定参考标记 1)获取病人信息 扫描范围: 考虑到采用非共面照射,CT扫描的范围应足够大,体部扫描的肿瘤前后各沿长4~5cm,脑部扫描时应包括整个头颅。 扫描层厚: 根据病变大小,部位而异,一般头颈部肿瘤采用层厚3mm,体部肿瘤采用层厚5mm。 增强扫描: 浓积在病灶及其同围的造影剂会对剂量计算产生影响,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放疗时的剂量分布之间的误差。 方法: 把没有增强的CT和已强化的CT融合在一起。画病灶以增强CT为值,做治疗以未增强CT为准。 2)确定摆位标记 找3-5个体位固定不动的点,可以是骨性标记,记录其坐标值。 3)确定参考标记 固定参考系: 固定头架上或埋在床里的N形线(拓能公司)如图所示:

相对参考系: 至少三个以上的点,用针或铅丝等做皮肤标记,作为参考标记点。位置选择遵从下列原则: 不因呼吸和器官及组织的运动而变化太大,在模拟机上、CT机上能显像; 对皮下脂肪层较薄的部位,体位固定器与身体形成的刚性较好,皮肤标记可设在体位固定面罩上(如头颈部肿瘤);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的部位,设立皮肤标记使其位移最小(如腹部肿瘤); 标记点离靶中心位置越近越好,内标记比体表标记引起的误差小; 注意的问题: 校准激光灯的重合准确性 皮肤上贴的标记物和所画的线要重合 在加速器治疗摆位时,两侧参考标记都要核对 3.射野等中心的确定与靶区及危险器官轮廓的勾画 射野等中心: 自动设置或手动设置 根据肿瘤的多少及相互关系可确定一个等中心或多个等中心 靶区及危险器官的勾画: 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在TPSxx勾画 1/4 GTV的确定: CT、MRI、PET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构成MLC。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他组织等效材料。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GTV和(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和遗传效应。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4Rs:是指,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以及再群体化。 霍纳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或)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肺上沟癌:又称Pancoas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1、根据放射治疗的目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单纯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术后放射治疗。 2、肿瘤的扩散途径哪几种:血行传播、淋巴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 3、全身性放射反应表现为:疲乏、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性欲减退和血象改变。 4、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5、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哪几种:腔内和管内治疗技术、组织间插植技术、敷贴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6、放射性皮炎分几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7、宫颈癌大体分型、照射方法: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外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腔内治疗与外照射的结合、同步放、化综合治疗、术前及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8、喉癌按其解剖位置分为几型:声门上区癌、声门区癌、声门下区癌。 9、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富有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 10、脑晶体、甲状腺、全肺、全肝、脊髓、结肠、膀胱的TD5/5、TD50/5(Gy)分别是:

体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

体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 [摘要] 目的:探讨体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29例体部肿瘤患者均采用双螺旋CT模拟激光定位扫描,由网络系统将扫描图像输送到北京大恒公司计划系统设计三维适形计划,用能量6 MV直线加速器实施治疗计划。结果: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27.6%(8/29),部分缓解65.5%(19/29),无变化6.9%(2/29),总有效率为93.1%,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并按计划完成放射治疗。结论:临床治疗中一些措施切实可行,可达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过程中质量控制的要求。 [关键词] 体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质量控制 早期体部肿瘤患者的首选是手术治疗。对于年老体弱,不愿意或不能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它通过多个共面或非共面照射野,使放疗等剂量分布的形状与靶区(病变)的形状在三维方面上一致,同时避免了对周围重要器官的照射,在提高肿瘤局控率的同时,降低了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1]。要保证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精确实施,必须要满足其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即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我院根据自身设备条件,对体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在CT定位、勾画靶区及准确摆位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2007年12月,29例均是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体部肿瘤患者。其中,胸部肿瘤14例(肺癌9例,食管癌5例),腹部肿瘤6例(胰腺癌3例、肝癌3例),盆腔肿瘤9例(直肠癌4例、宫颈癌2例、卵巢癌1例、膀胱癌2例);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9~73岁,平均51岁,卡氏评分≥60分。全部患者采用北京大恒公司计划系统和能量6 MV医能直线加速器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精确定位定位前仔细阅读CT片,明确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和易辨别的骨性位置关系。先将体模平辅于定位床上,以病人舒适同时又有利于治疗的姿势(俯卧或仰卧)于体模上,告诉病人全身放松,平静呼吸,抽吸真空至体模坚硬固定。29例患者均采用双螺旋CT模拟激光定位扫描,将扫描参考中心尽可能靠近靶区中心或附近骨性标志位置,同时在身体两侧等中心平面处按激光十字线放置三个直径为2 mm的金属球。扫描包括靶区上下一定距离,肿瘤区域层距3~5 mm,通常40~60层,由网络系统将扫描图像输送到治疗计划系统工作站,进行正常组织和靶区三维影像重建。 1.2.2 精确计划先由放疗医生勾画出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和重要组织器官,物理师勾画体表轮廓和计划靶区体积(PTV)。根据医生要求做出精确的计划设计,得到一个3~6野共面和非共面的治疗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等剂量曲线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