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LOGO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LOGO
LOGO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第四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社会知觉的概念 *印象的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
本 章 要 *印象管理 点
*认知启发
*情境同一性 *自我监控理论 *内隐社会认知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
LOGO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四讲
社会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30 25 20 15 10 5 0 控制组 实验组
一年级
二年级
无论一二年级,实 验组的孩子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LOGO
•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 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 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Tversky & Kahneman,1973)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高吸引者 65.39 1.70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LOGO
这个实验对人们的启示:
• ①如果你常常忘记一个人的名字,不是你自己的记忆力不 好,而是对方没有足够的认知特点来吸引你的注意。所以 要想牢记某个人或是某件事,就要自己人为地替它找出意 义来。只要找好了适合你“有色玻璃”的特点,想忘都难。 ②如果别人不能理解你的所作所为,那也不要过于气愤或 激动。这不是你的过错,而是他和你的“有色玻璃”不合 拍。所以要想让你们两个之间的关系融洽,就要学会如何 按照对方的认知特点去表现自己。 ③如果你企图去安慰别人,不要说“我完全明白你的感 受”。对方可以知道,其实人与人之间要想做到完全明了 感受相当困难,所以这时候倒不如说:“我愿意帮助你”, 反而会令对方更有雪中送炭的感觉。 LOGO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LOGO
第二节 印象形成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LOGO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LOGO
•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LOGO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LOGO
•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LOGO
硬币实验
这是为什么呢?按说,穷人家孩子看的硬币更多, 画起来应该更真实才对呀。 布鲁纳经过研究发现,原来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源 在于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上。 硬币,是钱的一种,它的价值远远高于一个硬纸 片,所以孩子们在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它 的形状夸大。对它的价值越认同,这种夸大的倾 向就越严重。 而硬纸片则不然。无论形状多像,它也只是一张 纸,所以孩子们会比较客观地重现它的形状。
LOGO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 1987),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 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
LOGO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 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 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 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 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LOGO
获得性启发
• • 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方法。那些很容易就能回忆起 来的信息被认为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frequent),这种认知策略就 是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当你问别人坐火车和乘飞机哪个更安全,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坐火车更安全, 飞机好出事故。其实,飞机事故的发生率远远小于火车事故的发生率,然而一旦飞机 出事,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纷纷发布重头消息,人们看见、听见了许多有关信息。 可是火车事故相对要小些,传媒的报道也较少,有些事故出了人们根本不知道。而当 人们比较两种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时,他们很容易立即想起关于飞机出事故的报道,因 而回答说坐火车更安全。象这样人们根据能够想起某些信息的容易程度来判断事物发 生的频率,就是获得性启发。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曾问美国被试,第一个字母是r或k的词 (如road,king)和第三个字母是r或k的词(如car,awkward)哪个多,多数人回答 说第一个字母是r或k的词多。其实,英语中第三字母是r或k的词比第一个是r或k的词多 得多,但由于人们更容易想起第一个字母是r或k的词,因此作出了上述回答。再如,当 别人问你老年人最容易得什么病,如果你周围恰恰有几个老人得的是癌症,你就会回 答说老年人最容易得癌症。 获得性启发对于人们判定事物的发生频率有一定的帮助,毕竟经常发生的事件就 更使人容易想起,因为人们经历得更多。但这种启发很容易产生误差:第一,某些事 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而另外一些事件的信息比较平 淡、熟悉,人们熟视无睹,于是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第二,某件事情很容易 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 高。例如,如果问你人们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有的人立即想起车祸事故、火灾、 水灾、刑事犯罪等造成的伤亡,而认为这些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他们低估了由于 疾病造成的死亡者数目。
LOGO
每个人看待世界都像隔着一层“有色玻璃”。

因为认知对象的特点不同,所以导致最后的认知结果不同,这种心理学原理 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我们对每天都会见到的勤杂工未必有多深的印象,却对 那些偶然见到的大人物印象深刻,这是因为那些大人物对于我们来说,具有 不同的意义。或者是我们去参加一个宴会,认识了许多人,其中有些人很快 就被我们淡忘了,但另外一些人却让人难以忘怀。这是因为这个人说话的声 音、气质、穿着,或是身份地位给了我们特殊的认知。 除了认知对象的不同,认知者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感 觉。就像穷人家的孩子对金钱会更加重视,因此会在无意间把硬币画得更大 一样。 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曾经说,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构成了一定的心理组织或结构, 就如同在人的眼睛前蒙上了一块“有色玻璃”。外界的事物,必须要通过 这个“有色玻璃”的过滤。 一个人的过往经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文化背景,或是自己对生活 的理想和追求,都可能构成这个“有色玻璃”。尽管从表面上看,我们生活 在同一个地球上,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 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 (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 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 内向的行为)
LOGO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LOGO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 估其所有的特点。
LOGO
表征性启发 •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就是人们根据当前的信 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 假如你第一次见到你的邻居,经过简短的交谈你发现她很注重整 洁、读过很多书、谈话时使用的词汇很丰富,有些内向、衣着比较朴 素。可她没有告诉你她的职业是什么,了解这一点的简便方法就是将 她的特征与你所见到的从事一些职业的人的典型特征进行比较,看她 在多大程度上与在这些职业中工作的一般人相似。如果你感到她的特 征似乎更象一名研究人员,你就判定她是一名研究人员。你所运用的 方法就是表征性启发。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 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风格,其中的成员总有共同的特征, 因此表征性启发往往是准确的。然而,个人的特征经常与其所在群体 中其他成员大不一样,例如,研究人员也可能是喜欢时髦的人,而电 影演员也可能喜欢读书,在这种情况下表征性启发就会产生基率谬误 (base-rate fallacy)。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率而作出错误的判 断。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 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 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 的硬币圆形则更大。
LOGO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LOGO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LOGO
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 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 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 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 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 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 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 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职业地位
2.25
2.02
1.70
LOGO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 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 们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 惊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