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戏剧中下场诗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中之诗与诗中之剧

—浅析李渔戏剧中的诗歌创作

摘要李渔戏剧著作中的下场诗除了具有概括戏剧内容,交代人物身份、引出故事情节的功

用以外,还开始具备了抒发议论、阐述戏剧创作理论的功用,形成了剧中有诗、诗中有剧的

独特风格。

关键词李渔剧中之诗诗中之剧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多才多艺,以戏曲小说名世,是清代著名的戏剧小说家、戏剧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存诗一千余首,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其戏剧中,包含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绝大部分是作为下场诗而存在的。前人戏剧中的诗歌多半是作为剧作的附庸

而存在,李渔则大胆突破,在诗歌中创造性地畅谈戏剧理论,形成了剧中诗、诗中剧的独特

风格。

一、剧中之诗

剧中之诗由来已久,戏剧在宋元之际,为了摆脱浅俗的定位,与当时亦颇为流行的“曲” 结合,并用曲牌连套体演说故事、组织情节。曲不仅是诗词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为了美化

语言,元杂剧中的曲还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和意象,这一点在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

典型,这也就大大加深了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此外,元杂剧中人物出场通常会有上场诗,引出人物身份,交代故事情节。“在明清传奇每处角色的下场或结束,均有下场诗和散场诗(卷场诗),或为作者自作,或集前人诗句

而成。”[1]P153集诗者如汤显祖《牡丹亭》和洪昇《长生殿》,二者全剧下场诗皆是集唐人诗句,譬如《牡丹亭》第十二出下场诗:“武陵何处访仙郎?只怪游人思易忘。从此时时春梦里,

一生遣恨系心肠。”即56所集诗句分别是唐人释皎然、韦庄、白居易和张祜四人的诗句。剧作者自作如李渔《风筝误》、《凰求凤》等皆如此。

在戏剧中,下场诗的介入,一开始自然是摆脱浅俗定位、使戏剧打入上层社会的需要,

无疑具有逞才炫才的意味,然而其对辞句的美化,戏剧意境的诗化自然也是增色不少,很多戏剧都是因为有了下场诗的介入而锦上添花。与前人相同的是,李渔戏剧中的下场诗,也大

都具有这样的作用。在戏剧中不仅仅剧作者炫才露才的手段,作为戏剧创作的一部分,还承

担着文学意义上的功能。现在单就李渔的戏剧创作中下场诗的文学意义上的功用作简单阐述。

第一,下场诗作为一出戏或一部戏的结束,往往起到总结戏剧内容作用。下场诗往往会简单扼要地概括总结本出或本部戏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在读完后有一个简要的回顾,便于加

深读者的印象。如在李渔《风筝误》第三出“闺哄” :

“不会齐家会做官,只因情法有严宽。

劝君莫笑乌沙弱,十个公卿九这般。”即125

第三出讲詹武承治国良才,正夫人皁丧,二、三夫人争宠不和,詹武承左右不能辖制,

且又要外出做官,不得已在院中筑起一堵高墙,一宅分两院,不相往来,以减少不必要的争

端,这首下场诗就是简要概括这出戏剧主要内容。

第二,下场诗还具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效果。下场诗位于本出戏和下一场戏的中间,

也可以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具体是指剧作者于此设置悬念, 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阅

读下文的效果。譬如《风筝误》第八出“和鹞”的下场诗:

“和诗非显内家才,寄与旁人莫浪猜。 线断风筝寻复去,藁亡诗句忆还来。”同P136 这首下场诗前半部分是对本出戏的概括总结,

詹武承家二小姐捡到风筝后和诗;

后半部

分“藁亡诗句忆还来”又暗指了下一出戏“嘱鹞”的内容。

第三,与前人不同的是,李渔戏剧中的下场诗,即“剧中之诗”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前 人相同的,即单纯概括戏剧内容,交代人物身份、

引出故事情节的诗;另一类则是在下场诗

中抒发议论、表达自己戏剧观点,即“诗中之剧”的一部分。譬如戏剧《比目鱼》中剧尾的 下场诗:

“迩来节义颇荒唐,尽把宣淫罪戏场。

在下场诗中为戏剧宣淫翻案,

直接表露自己的戏剧理论观点, 欲借戏剧维持节义,对前

人视剧中诗为戏剧之附庸有所突破。 二、诗中之剧

作为戏曲理论家,李渔戏曲理论不仅体现在戏曲理论著作

《闲情偶寄》中,也体现在其

诗歌创作及戏剧著作中的诗歌中, 即借诗歌表达自己的戏剧创作理论, 我们称之为诗中之剧。 这类诗歌可分两类, 一类是诗集中谈论戏剧创作的诗, 姑且称之为论剧诗; 另一类则是戏剧 著作中的下场诗。下文将分类阐述。

(一)戏剧中的下场诗

上文说到李渔戏剧下场诗中有别于前人的一个特点是,

借助下场诗表达自己戏剧创作理

论。根据其所表达的戏剧理论的不同,暂将此类诗中剧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戏剧创作追求娱乐性、喜剧性的下场诗。

戏剧《风筝误》以风筝为线索,写韩仲琦与詹淑娟由风筝而遇, 又因风筝而误会的故事,

故事本身没什么新奇之处,

新奇之处在于丑妇与丽娘的穿插及后面的误会,

这也是喜剧的笑

点所在。下场诗中就明确表明了剧作者“一夫不笑是吾忧”的娱人主张: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 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3]P203 2、表达戏剧创作应维持节义的下场诗。

李渔在主张戏剧娱乐性的同时也一直注重戏剧的教化作用,

如在《闲情偶寄•凡例》 中

所说的“四期”,即“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简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 ,皆是

有关教化意义的观点。而在戏剧中下场诗同样有类似的论述,

上文提到的《比目鱼》下场诗

中“思借戏场维节义,系铃人授解铃方”即是一例,再如《凰求凤》下场诗中所道:

“倩谁潜挽世风偷,旋作新词付小优。 欲扮宋儒谈理学,先状晋客演风流。 由邪引入周行路,借筏权为浪荡舟。 莫道词人无小补,也将弱管助皇猷。” [3]P521

在这首下场诗中,李渔表明了欲借具有娱乐性的戏剧来承载其社会教化的伦理意义, 也

正印证了《闲情偶寄•结构•戒讽刺》

:“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

思借戏场维节义,系铃人授解铃方。 ”【3]P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