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蕙兰的审美与鉴赏

浅谈蕙兰的审美与鉴赏
浅谈蕙兰的审美与鉴赏

浅谈蕙兰的审美与鉴赏

浅谈蕙兰的审美与鉴赏

----风楚求田问舍

一、蕙兰鉴赏概论

中国兰花不同于其他的花卉,她是基于中国特有的地缘植物之一,她能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除了其花品、花色、花香、叶型等因素外,更因为人们把其各种特征进一步人格化。古人借物言志,托物喻怀,兰花因其之高洁、栉风沐雨而不改其本质,故广受人们推崇,因其生于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更被誉为花中君子。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傲雪凌风、不畏摧折、中空外直、凌寒欺霜的特点气节令人激赏。

蕙兰因其分布地域广,种植历史较长,花序高大出架、花品端庄、花朵瓣厚、花香浓郁、叶姿飘拂、潇洒、叶质宽厚有质感,而广为人们所钟爱。在此,笔者着重把对蕙兰审美鉴赏的一些感受写下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蕙兰的鉴赏,从表象来讲,是探究欣赏兰花的开品如何。由中国文化“天圆地方”的概念而引申出国兰的鉴赏,讲究对称、讲究方圆协调,内外统一。我们一般欣赏的是“轴对称”花型,也就是常见的正格花,其以花形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左右对称,以中心线为中心物体左右相等,几乎一致,这反映出一种平衡,稳重的美。中国的建筑是这种欣赏标准的典型,

同样,在国兰审美上也有这样的标准,反映出中国人简约,和谐,平衡稳重的国兰审美标准。

蕙兰五门八式,春兰瓣形理论,这二者构成了传统国兰的鉴赏审美标准。是传统当然要发扬和继承,更要与时具进,不断充实其欣赏标准。国兰在色的审美上讲究素,嫩绿为一,老绿为二,黄色次之。其余则杂不入品矣!凡花色斑斓驳杂者,皆不入品!这点上兰、蕙的观念是一样的。国兰之传统审美,色的标准其实是和我国古人的处世哲学是相关。古人讲究,静心无为,不喜哗众取宠。讲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素,嫩标准由此而见。但是,随着时代在发展,我们对于国兰审美的标准也随着随着时代进步而改变,也不断充实和补充一些新的元素,现在一些色花因其花色鲜艳也逐渐为广大兰友接受。

所以,对于国兰的审美和欣赏标准,我们既要传承,更要发扬!既要保持和传承我们传统国兰审美标准中好的一面,更要与时具进,不断充实和发扬国兰的审美标准的内涵。以使其能既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又符合我们现代人审美和鉴赏需求。而其核心,我认为就是和谐。就是草色,草形,花形,花色,花香整体的和谐统一。二、蕙兰鉴赏的传统文化基础

蕙兰过去发端于江浙,现昌兴于包含陕山鄂湘赣徽鲁等整个长江黄河流域,乃至远达海外的日韩等国。江浙之地,

鱼米之乡,历代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人文底蕴丰厚,是中国传统文化兴盛的地区,日韩等国则是深受我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故生长于斯的蕙兰也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二千多年前的中国,*雄并立,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后辈的中国人。儒家,仁爱中庸;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清静无为;释家,修性劝善……,各家所蕴含的深邃思想,至今还闪耀着无比的光芒,而仲尼之儒家思想因其更具全面性和修身治世的特点,更是为后人所崇尚和传承。

中国文人遵循儒家之法,倡导孔孟之道,鉴赏和审美眼光也符合传统儒家思想。春兰的瓣型学说,花苞、头形和花品的分类及相互关系,花品的分类、美学价值及包含的人文理念,核心是天人合一、以兰喻人、养兰修身。而蕙兰的鉴赏审美,可以在春兰鉴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春兰一杆一花,蕙兰一茎九华,除花序外,叶姿、叶质、叶长都不相同,生长习性也有差异。兰与蕙,学之于家,治之于国。春兰重在内修,蕙兰重在入世,其和儒学核心理念相辅相成。

所以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及审美取向奠定了国兰鉴赏的文化、美学基础,对于蕙兰更是如此。

1、中国传统文化与蕙兰鉴赏的内在联系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儒家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中首推“礼”,传统礼仪在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在鉴赏蕙兰时,在对蕙兰一些部位的命名时也可体现,如“抱拳捧”、“执圭舌”、“如意舌”等其中莫不暗含着中国的传统礼仪。见面抱拳行礼,一人执圭而佳,事事顺达如意,圭、如意等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礼器。

中国文化讲究大道直行,光明正大。人们欣赏蕙兰的高大出架,杆高梗直,叶姿飘拂潇洒,这些和中国人欣赏的道德思想和行事方式不谋而合。出架,寓意着道德高尚,卓而不*;欣赏蕙兰的叶姿时,也以飘逸、潇洒来形容,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待人及物的处世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凡事讲规矩,张弛有法度。而人们对蕙花的花品也有如此要求。在兰花的传统欣赏标准中,讲究“肩平,出架,外松,内紧,瓣厚,筋骨”这和我们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是相近的。肩平寓意着人品端正,思而不邪;外松,寓意着待人平和宽以待人;内紧,则寓意着内心自省,处事原则;瓣厚,则寓意着为人老成持重,不浮于事,对人待物宽厚持重;筋骨,则寓意着铁骨铮铮,刚正不阿;花守则寓意着德操高尚,其好坏时间长短,则寓意着人之操守是否始终如一,有始有终。

蕙之美在于势,势是一种基于正格瓣形的变化,与正格花相比,这种变化更富有感染力,利于意境、意念的表达。势是一种造型和构图,花、叶、盆搭配,排铃与转茎,曲径

通幽,完成构图与造型,最后露脸,面容(瓣形)变化,构成情感表达。一连串的造型和布局,一连串的亭台轩榭,一连串的人物造型般展现出来,中宫犹如人之面容,外瓣如人之气概与举止,面容之动,举手投足,生情并茂!所以说,蕙兰犹如一场话剧,比内心独白的春兰更具感染力。

势是一种呼应与交流,蕙之转茎、中宫与外瓣之变,宛若人之转身、回首、举手、欲语,完成天人合一的意境。势是一种意境、写意与图腾,势是一种平衡、和谐、比例和美学。完整的蕙兰造型隐含着心中的意境与梦想。2、中国传统书画与蕙兰鉴赏

我国文化精深而且相通,中国传统书画和国兰的鉴赏也有着很深刻内在联系。说到我国特有的书法审美,我国书法审美标准中真草隶篆各各不同然又和谐统一。书法之道,间架结构上讲究平衡,讲究守中宫,放笔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笔意上则讲究笔画精到,笔锋虽出,笔意内含;这些要点放在蕙兰欣赏上也是如此,对于蕙兰的鉴赏审美和书画之道一样,要注意鉴赏国兰的中宫,对于单朵花的品赏,我们要求花肩要平,中宫要紧,中宫和外三瓣的搭配要和谐统一,看上去也要协调平衡;当然,从单个花朵的形态上来鉴赏蕙花是不够的,还要看整体,对于花朵在花杆上的着花间距和姿态也要求间距适度,姿态也讲究“俯仰生姿”,各朵花在花杆上的姿态就如一个字中的笔画姿态,要求首尾呼

应,顾盼自如。

中宫之中捧舌鼻须搭配具佳,外三瓣瓣形以及它们和中

宫的配合位置的完美结合才能是入品的完美之兰。中宫若人心,心正则影正,影正则身正,身正则其品质超然!其格高焉!

除了对称的正格花型,我们还要注意到国兰中的不对称花型的审美,如牡丹瓣、树形花等。反映在单个花朵的不对称美感上,和传统书画欣赏是一样的。除了轴对称的审美,我想应当还有中心对称花型的审美,如三星蝶等。这在国兰审美中,主要反映在国兰的“奇”上,多瓣围绕兰花中宫按中心对称分布,和谐统一,同样给人带来一种美感。但不管外三瓣上何瓣形,其中宫的好坏,以及中宫和外三瓣的配合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兰的品位的高低品质的忧劣。

就整盆蕙兰来说,蕙兰欣赏和书法之道相合的更多。书法整体章法上则讲究俯仰生姿、首尾呼应,讲究每个字在整篇作品中的大小、姿态和构成;蕙兰欣赏和书法章法不谋而合,更讲究花杆上各花的姿态、间距,讲究花与整盆草搭配。如果说,春兰是书法中二字或四字的楷书横幅、斗方,那蕙兰对于书法的形式则丰富的多,可以是洋洋洒洒的行书条屏,也可是笔力雄健的一阕草书“满江红”横轴。整体章法是否和谐平衡和作品中的每一个字的形状、位置息息相关,也许其中的单个字单独看来没有什么美感好象也不符合书

法的审美,但是这个时候就要把他放到整篇作品中去看。同理,蕙兰审美也是如此,一盆兰的好坏优美与否,不光是要看花朵花行是否和谐优美,还要看花,花色和草,草形,以及盆具的整体是否和谐优美。

表现在蕙花牡丹瓣品种的鉴赏中,书画章法暗合蕙兰鉴赏的核心就是笔画尽可以收放,但是其笔意却是紧守中宫,其和单朵花品的鉴赏要求是一致的;笔画散而其意不散,放则千里之外,收则恬寂无声,忽左而右,忽右而左,虽然偏欹,但却守中平衡。其花瓣虽然显得杂乱无章,但是其整体和谐,守中平衡。

国兰之中,蕙兰因花瓣厚实而更显得花朵的骨力,这点和书法之道中讲究笔画的骨力相合。关顶、楼梅、大一品可以喻之颜勤礼,花容端庄,花瓣宽大;端梅、程梅、元字、庆华可以喻之柳公权或多宝塔,姿容秀丽,中正不邪,比例协调;老上海、荡字可以喻之灵飞经、兰亭序,花品秀气、姿态飞扬;郑孝荷可以喻之魏碑书法,刚劲雄浑,笔画曲折;老极品可以喻之欧体书法,端庄、紧凑;新极品可以喻之赵孟頫,端庄中不乏灵动……

中国文人常善画者兼工书,书法好的画亦好,二者相辅相成。中国传统画的构图、布局、笔法也与蕙兰的鉴赏有相通处。中国传统书画,构图上讲究意境高远空灵,这和我们追求蕙兰的叶姿飘拂潇洒相关联;布局上讲究繁而不乱不

杂,而蕙兰欣赏则从盆具、蕙兰苗数、花茎的整体搭配相通,有些蕙兰品种大草大花,则要求采用大一些的盆具,有些蕙兰花容秀气,枝叶细长,则要求我们用高一些的盆具,凡此等等,须讲究整体的协调平衡;笔法上皴染点泼,这点我们可从古人画兰可以看出,寥寥数笔,尽显蕙兰神韵。

古人画兰尽多写意,这些和兰说包含寓意的人文性格相关,追求神韵之美,追求神似之道,不拘小节,干练豁达。工笔画兰则多见于古兰谱,力争展现蕙兰品种的细节以及与其他品种的不同之处。

3、中国传统建筑与蕙兰鉴赏

中国的传统建筑多砖木结构,讲究轴对称平衡,有进有出、门脸高大、庭院深深,这和蕙兰的单朵花的构成以及花序的特点是一致的,兰花除奇花、牡丹瓣、树形花、菊花瓣外的正格花尽皆符合此特点,也讲究中间轴对称,左右平衡。整盆花的欣赏上则符合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概念,移步换景、蜿蜒曲折、有亭有台、有榭有廊、有山有水、兰花则有本有叶,有杆有花;花有鼻有舌、有主有副;叶姿则有转有折、有倾有覆。正所谓“盆是半藏,花是半合,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蕙花的整体造型及单朵花的特点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构成、布局,里面的亭台楼阁构造特点相通相连,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

4、中国戏曲元素与蕙花鉴赏

中国传统戏曲中,京剧、昆曲的脸谱与露脸,造型等元素与蕙兰鉴赏亦是相通的。蕙花单朵花从正面看,有鼻有舌,付瓣似脸庞,主瓣似发型、冠帽,品种不同的蕙花尽显不同的脸部特征,和戏曲中各人物有着不同的脸谱一般。花的赤绿,配以不同的花容,尽显戏曲中的生旦净未丑形象。

因此我们也可以人格化来进行蕙兰鉴赏,端庄持重之程梅、端梅可谓净;持重圆合之关顶可谓老生;隽逸空灵之上海、荡字、解佩可谓小旦;儒雅潇洒似摘仙之大一品、楼梅、庆华可谓小生;执圭直言之元字可谓正直之铮臣;潘绿、染字则可为丑了。

5、蕙花鉴赏中的黄金分割与现代美学。

蕙兰品种林林总总,但好的、美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品种必定是整体和谐平衡的。何谓和谐平衡?笔者以为,就是花朵朵数之于花杆高度,花杆高度之于整体的高度,花盆形状、高度之于兰叶的长度,都有着和谐平衡的比例。在美学上来说,就是各部分与整体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0.618),只有这样才整体协调平衡,给人一种张弛有度、静中有动的平衡感。

6、道家思想与蕙兰鉴赏的关系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道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讲究“阴阳平衡”,讲究“外境内照”等,这些思想也广被中国人所

接受,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处世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很好地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一些有益的思想

并在兰花鉴赏中体现出来。

对于蕙兰的审美和鉴赏,结合各方面的道德指标而具有象征意义。你对她的理解深度和审美层次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身理念,追求,以及价值取向。蕙花外三瓣结园,中宫口舌宽大,符合“天圆地方”的道家思想,也暗合着中国文人追求的“外圆内方”的处事态度;所谓“内境外照”,即是说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是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人的审美观和自身的修养,学识,素养,道德观,社会观。所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印证的。反映在蕙兰鉴赏上,即一个人对于蕙兰优美的花容、高昂出架的姿态、悠远馨香、雍容潇洒的叶姿的欣赏,也反过来促进一个人的本身的道德修养,这也是莳兰可以修身养性的原理。

7、兰馨蕙馥---说蕙兰之香

古人说得好:“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古人以兰香寓意君子的品格,悠远持久、沁人心脾,感化着和他相处的人。若果说上面我们所说国兰之美只是她的外在表现的话,那么国兰之馨香是其灵魂。没有香的兰花就和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也是中国兰花广为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兰为王者香,馥为蕙之魂。蕙之香较之春兰则更浓烈持久一些,也更悠远,有些品种则须远远地去嗅,静静地闻,其和君子之德感怀悠远不亦同理乎!?

三、体用和谐促生长阴阳平衡话养兰

兰友发帖,强调兰花养殖中的“中庸”,而“中庸”的核心是“和谐”。现今国家提出“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之概念,在繁荣中见和谐,和谐中见发展。细化延伸到我们的兰花养植中,个人以为,水、肥、植料、盆具、管理等各种因素更要和谐统一。兰,作为怡性的观赏花卉,真正的爱兰人首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心态,欣赏其文化特性,不为市场波动所左右,以兰养心,从中感受兰花的宁静和谐之美!

“和谐”的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其本身就是我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孔孟之道、儒家学说至今源远流长,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这些曾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的思想,至今仍能为我们所用,说明“和谐”二为世间之普遍公理,唯和谐才能发展,唯和谐才能生生不息!此法适用一切世间万物之生存发展。对于植物的生长对于兰之生长同样适用。

百年之前,康梁潭等诸先生变法维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思想。以我为根本,学习使用当时外国的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强国强民。体用之道,亦为我中华传统之精髓,在哲学上来说,也就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观表现。

由外促内,由内而生之外,“体”为客观为根本为事物之本质,“用”为主观为外观表现,只有“体用和谐”内外平衡,方能使之蓬勃发展!此法适用于世间万物,为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者事物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动植物之生长、兰花之生长之规律亦皆依此而行。

国兰一类,大多属于地生兰,其皆扎根于泥土,有着很强壮庞大之肉质根系,喜荫耐干,有着很强之生命力。对于兰来说,其根就为其“体”,其花其叶就为其“用”。根为根本,兰之一切皆发于此,是其吸收营养和水分之主要器官;兰叶为用,是根本基础上生长的产物,其本身也进行光合作用,参与兰的生长;花为兰之繁殖器官,由花结子,由子而萌发新芽。而三者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

兰草为体,外界的养殖环境就为用。好的兰草还要讲究好的养殖环境。兰草为体,养兰的人就为用,有好的兰草,还要养兰人能仔细耐心的按照兰的本性来照料和养殖她。此时兰草和养兰之人是体用互换,互为体用的!人可以培育选择出优良兰花品种,而好的兰草也能在养兰人手上逐渐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养兰人的一套养殖方法,所谓“服盆”由此而来。养殖的过程就是兰和人互相适应和互动的过程,此时,兰的进化特性会得到充分体现,养兰的乐趣也由此而来!

体用之道结合到兰,还可以涵盖到兰艺的欣赏上。从兰本身的叶形叶姿,花色花形,再到种植所用的盆具,皆可以

体用之道来分析和管理。兰为体,盆就为用,养什么样的兰就需要用什么样的盆,包括盆的质地,大小,形状,都得和兰草和谐统一起来。试想。大草用小盆,小盆种大草,显然都不适合。紫砂,陶盆,泥盆,又各有讲究,包括盆的形状和装饰,以及上面的题字,都大有讲究,一盆兰草,除了兰本身外,选择好的,适当的盆具,同样也有画龙点睛之妙!

养兰除要讲究体用结合,更要讲阴阳平衡!世间万物皆为阴阳所法,所谓,人有男女,动物有雌雄,植物也有公母,这只是很表象的阴阳表现。真正的阴阳学说在生命体上的表现是很玄妙和无限可分的!

对于兰草来说,刚上盆之草为阴,服盆草为阳,弱草为阴,壮草为阳,叶背为阴,叶面为阳;兰根为阴,兰叶为阳;盆土为阴,盆具为阳;盆水为阴,盆肥为阳;兰水为阴,兰草为阳;对于浇兰的水来说,晨昏水为阴,正午水为阳;冬春为阴,春夏为阳。诸事和谐,阴阳交泰,方结为花。春兰喜阴,蕙草喜阳,春兰多生于山坡的背荫面,蕙草多生于山坡之朝阳面,其生长环境的不同也说明了不同种类兰草的阴阳特性。

所以一年四季,晨昏正黄,对于兰草的浇水来说又各有各的浇法各有各的妙处。只有结合好兰草之壮弱,叶片数之多少,季节之变化,盆具之大小,植料之粗细,肥料之多寡,用心观察,细心浇灌,方得善之善哉!壮草浇大水,小叶须

细淋;壮草因为生长茂盛,根系发达,兰根已经完全展开,尽可以大水冲淋,只要用的是颗粒料泻水畅快,不至烂根。刚上盆的草因为根系还未生长开,浇水更得小心,水多了不勉积涝烂根,此所谓用小水用阴水,浇足定根水,尽可以放一边。现在一般养兰人都讲究浇水的时间,一般傍晚浇水好些,这也是多少代养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兰草经过一天的生长和阳光的照射,盆土之内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和物质,此时浇水可以降低盆土温度带走盆内积聚的废气和有害物质。但这只是普遍公理,凡是有特例,只要掌握好兰之特性和阴阳概念,什么时候皆可以依法施为,不必拘泥,到那时候,你的浇水水平和艺兰经验就又有了提高。所谓“胸中无招自有招”,只要掌握好兰草生长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什么时候浇水就是依兰草的需要而定,关键是你要深刻熟悉兰草的生长规律和秉性,深刻了解兰草生长过程中的阴阳变化。对于家庭阳台养兰,盆具不勉大大小小诸样不一了,大盆小盆的浇水,都要水量充足,一次性浇透,只不过,大盆水多些小盆用水少些。粗颗粒土植兰,透气透水性皆好,之与细植料来说,可以多浇勤浇,此所谓湿养,此所谓“阳水”。所以可以从水之量和浇水之时间时节来说明水之阴阳。

兰事上诸般因素,皆有阴阳特性,兰草本身也是阴阳统一体。诸般因素阴阳变化,影响着兰草之健康,和人一样,阴阳不谐必生病端。内部阴阳不协调,以及内部因素和外部

因素的不协调,都能影响兰草的正常生长。具体表现在发黄,焦尖,退草等,更有甚者,外部环境的不利,还容易触生病菌殃及兰草。

外部环境为用,兰草本身为体,调整好外部环境和因素,以用促体,使之有利于体的生长和发展;锻炼本体,使之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体用结合,平衡协调,掌握好兰草养殖过程中的阴阳变化,掌握好兰草养殖中的体用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兰花养植环境,才能使兰草健康生长。

四、结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东南西北中,其流传了几千年,早已形成了一套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标准,自己的独特的哲学观、世界观,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局部和整体的和谐统一,讲究阴阳平衡的自然之道。中华民族的审美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对于书画,对于国兰,对于传统建筑,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讲究和谐、统一、平衡的审美。蕙兰的审美鉴赏完全可以和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音乐、甚至医药、建筑等方面的构成要素结合起来。

对于爱兰者,一兰就如一世界,一蕙便是一乾坤。

当我们沉浸下去,你便拥有了全部。后记:结合个人旧帖以及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以及风楚版主提供的文章

纲要,终于在20日前完成此文。在此,要感谢风楚版主提供的灵感和帮助。另,此文不作参赛,只供和广大兰友交流

讨论。一些浅见,还请广大兰友、前辈以及方家斧正。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龙源期刊网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作者:杨淙惠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9期 [摘要]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乐器和层出不穷的器乐作品以其多彩特质,成为展现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当下民乐合奏呈现出音色交响化、表演形式化等多方位的发展趋势,孰是孰非,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对传统民乐种类及特质的概述、姿态繁多的民乐新奏道路、传统民乐和新民乐、新民乐何以在新世纪绽放新花四个方面的探讨,来解读民乐新奏并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乐新奏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乐;新民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75-03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简介]杨淙惠(1993—),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成都 61010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华夏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不仅维系着各个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恒久血脉,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每一个篇章的时代缩影与真实写照。无论是西周时期的“八音”分类法,还是近现代吹、拉、弹、打四类分法,无不沾染着悠远绵长的历史气息,挥动着各种优美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乐器层出不穷,器乐作品数不胜数,演奏形式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无外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化所致。当代出现的“民乐新奏”就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一、传统模式下的民乐形态 中国民族器乐不仅有各种乐器的独奏,还有许多种合奏形式。无论是演奏场合,或是各种表现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传统民乐的演奏形式 “丝竹乐”合奏形式有其表现优美、细腻、富于抒情的音乐情绪之长;“吹打乐”善于表现雄壮、热烈或欢快的音乐情绪;“弦索乐”以纯弦乐器组合则具有轻盈、柔美或活泼、流动的特色;“锣鼓乐”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不仅体现特色各异的节奏,且具有热烈红火、动人心魄的气氛。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曲”“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山西八大套”“弦索十三套”……既有其独特的乐器种类,又有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器乐演奏形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导读:本文浅谈文学审美鉴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

[美学,艺术设计,内涵]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涉及美学、哲学、建筑学、工程学、设计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美学特征是其重要的艺术灵魂。可以说,美学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纲”,抓住纲,就能纲举目张。因此,系统地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同仁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人们创作出具有科学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美学内涵蕴藏在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空间之中。一个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适应人的行为需求、具有独特风格的空间特征和文化意蕴的和谐统一的空间艺术整体,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综合体。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我们在旅游时看到的许多风景,大部分是经过设计师在原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得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系统的艺术设计来增加场景空间的美感。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设计,努力地使空间环境具有美的时代感是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人们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来愉悦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体现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装饰等来体现环艺设计中的美感;通过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有效、积极的心理审美反应。例如,绿色让人感觉清新,红色让人感觉热情,灰色让人感觉忧郁,橙色让人感觉明媚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装饰能够突出不同的景物特点,增强设计的表现力,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能够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不同的美学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完整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艺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通过整体意识的综合表现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诸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类空间的艺术特征,又能将其统一于环境艺术空间的整体之中。此处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单个设计的完整性,还要求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每个设计构成建筑组群,同时又是作为该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总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从美学的角度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森林的美学内涵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781-786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森林的美学内涵 吴枝培1,王长金2 (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2.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参21 关键词:森林;森林美;内涵;意象;自然景观;森林文化;人居环境;比德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692(2008)06-0781-06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WU Zhi-pei1,WANG Chang-jin2 (1.Chines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2.School of Humanity,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As a very crucial element in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fores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human’s existence.People start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fore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itation and regard it as an aesthetic object.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significance,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imagery,evid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Ch,21ref.] Key words:forest;beauty of forest;connotation;imagery;natural landscape;forest civilization;environment of man’s residence;comparing the nature of one ratural object to a person’s moral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和森林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文化以人类自身的生存过程和生态环境为对象,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态效应。森林美学隶属生态文化,是关于森林美的学说。森林是以林木为主,包括与其相互作用的林地、其他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因素的有机总体。这些森林自然物的形象和属性,是构成森林自然美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森林美的形象性及其思想的、社会的人文内涵和美感反映,有过精辟的表述,是中国丰富的森林文化中的瑰宝。 1森林与生活,森林美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对森林的认识和利用是先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植物有100多种,仅在篇名中标出的木本科就有桃(《桃夭》《园有桃》)、棠(《甘棠》)、梅(《摽有梅》)、檀(《伐檀》)、刺榆(《山有枢》)、椒(《椒聊》)、赤棠(《唐风·杕杜》《小雅·杕杜》《有杕之杜》)、白榆(《东门之枌》)、杨(《东门之杨》)、棣(《常棣》)、桑(《隰桑》《桑柔》)、白桵(《域朴》)等等。 最能从植物生长及时序更替中体现先民生活规律的是《诗经·七月》。该诗讲的是农事与劳作生活, 收稿日期:2008-01-24;修回日期:2008-06-15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03) 作者简介:吴枝培,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等研究。通信作者:王长金,教授,从事传统文化等研究。E-mail:zl-wcj@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校级选修课《美学与鉴赏》学习辅导 主讲教师:孙景曾 第八章艺术美与审美鉴赏(详文) 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艺术的 使命是创造美。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 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 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二)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审美与人生论文—《活着》读后感

审美与人生论文只是为了《活着》

只是为了《活着》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有人为信仰或者,有人为爱情活着,有人为事业活着,有人为别人活着;有人活得很轻松,有人活得很沉重;有人活得洒脱,有人活得笨拙;有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或。活着,体现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活着也昭示着崇高和猥琐,活着是一种累,活着是一种快乐,活着是一种悲哀,活着是一种享受,活着是一种美丽。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我对活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生命与死亡的冷静描述 《活着》其实就是一幅活人观看死亡的全景图:“我”爹被活活气死,龙二阴差阳错做了替死鬼,有庆输血时被抽空而死,风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家珍得了软骨病安然病死,二喜被水泥压死,苦根饿后吃豆撑死,春生自杀而死,至于战争上的死亡事件却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平凡而集中,成千上万的伤兵在雪地里被冻死……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总是将生命逼向死亡的角落,主要人物的活着和其他人物的死亡成了贯穿文本始终的强大对比法则。 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也正是福贵在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之旅后的一种活着状态。一方面,从亲人的相继离去中他深深地明白了死亡的突如其来和随时性,所以他预先将五十块钱压在枕头底下,随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另一方面,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使得他处于阴阳混界的状态中,这可以从他和那条同是福贵的老牛的对话中看出。 其次,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消解了生与死之间一贯的对立性。因为这种生死无常的状态归根结底是由命运的无常决定的,在巨大的命运苦难面前,生与死只不过是承载生命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也正因此,生与死在余华笔下成了一种自然交替现象,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正如作品的结尾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①土地的召唤容易让人想到死亡的召唤,在这里,死亡卸去了它可憎的面目,而是以土地般的朴实,宽阔呈现,于是,生与死在余华笔下得到了升华和超越。 二、苦难命运的漠然展示 在这里,余华将对人物的关注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他们的生存状态折射出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总是活在某种边缘。福贵的家道中落却因而保命;龙二在赌场上使福贵破产,却在大富大贵时被革命政权枪毙;解放后春生春风得意地当上了一县之长,但却在文革中一落千丈,被迫上吊自杀……这一切都深刻孕含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福贵虽然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中,但是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任何历史社会背景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将黯然消退,人所面对的除了命运还是命运。因此,《活着》中的苦难便成了一种超越历史,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的本原性的苦难。 而余华呢,他的任务好像就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以一种不介入的方式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的叙述一通了事,刻意地回避排斥了主体对苦难人生和人生苦难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使苦难得以纯粹而透彻的呈现。因此,在《活着》里,在福贵平静地回忆他一生的苦难时,我们无法把握作者甚至是福贵对苦难的感受。 同时,余华所展现的苦难及其对苦难貌似无动于衷的方式,从另一角度而言,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作品以丑为美审美内涵 一、中西方丑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倾向于理想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丑怪之美,忽视丑的积极意义;道家倾向于理性主义,认同丑的合理性,以一种超乎美丑对比之上的理性冷峻地看待现世中的美与丑。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哲学家的独到视角辨证地审视现世的美丑,以寓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丑陋形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丑学理论。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先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闻一多说“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并称赞他的作品是“一首绝妙的诗”。正是这种诗人性格与哲学家素质的完美结合使庄子领悟了美与丑的辩证统一。对丑怪之美的肯定正是庄子美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真实存在,为了唤醒沉迷于虚幻的现实世界之“美”的人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他们创作出许多令人作呕的丑怪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一套艺术家的丑学理论。在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中,丑的形态最多样,丑的精神最彻底,丑的风格最极端,所表现的丑学思想也最深刻。[1]西方现代派不但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而且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丑学”这一概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西方感性心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 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劳动创造性的产物,那么艺术美也就是有美的特征,也就是有真善的内 [1]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5.

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回到生活,回归自然,深切体验生命的美好与神圣并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这是每个人内心所热切追求的根本目的,这是两个过程:发现美和创造美。尽管有些人并不知晓自己此生真正的追求,做着和这个目的相聚或者相离的事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芸芸众生,往往如迷失的羔羊······然而,正如每个人所经历的,这个目的,也就是审美给我们的幸福感往往会在与大自然的邂逅中微妙显现,也往往在一种创造行为完成后呈现。回归自然,是因着人就是来自自然的,本是她的一部分,爱着自然的感觉,这就是审美!没有什么生命群体不依恋大自然,你可以想见在美丽的晨光中鸟儿的心情都无比的好,才有充满灵性的啁啾鸟鸣。这样的感性是天赋的,而通过理性与感性的揉合——审美教育,这种感性才更为自觉,并化作创造的动力,当然也会携带着美。于是生活更

加美好!因为不单在我们环境中处处增加了大自然美的印记,使我们感到大自然的无处不在,它平和着我们的内心,使安全感加分,幸福感也加分。更重要的是,美的体验激发创造的活力,美的创造带来成就感充实感,生命过程的体验由此来得更真切。 只有体验到生命美感的人生才是不枉此生的人生,只有体验过创造的人生才是有力度的人生!当这种幸福感充实感化作进一步热爱生命的动力时,生活与艺术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就此开启。 牵着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在醉人的大自然里嬉戏,回归自然。美术鉴赏,第一步,就是让远离母亲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爱与审美,是最好的教育。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集文化、艺术、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我国传统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而传统美术的各种价格功能,都通过其各种各样的美术造型来体现,本文将简单地介绍各种传统美术的造型特征,来分析美术造型的审美内涵。 标签:传统美术;美术造型;审美内涵 传统美术包含多种美术形式,传统绘画、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美术的范畴,传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造型艺术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以中国传统儒道美学、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理念,使传统美术的各种造型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与精神内涵。 1.传统美术造型的基本特性 (1)传统美术造型的和谐性。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以我国传统美术思想为基础,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想。引用到美术造型创作中,必然具备和谐特性。美学思想注重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之间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美术造型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传统美术造型极具象征特性。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提倡在造型上的伦理与感化效果,强调其造型要满足审美情感需求,并且要求其中的关联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传统的主管意识,因此,中国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往往都有着其特定的寓意。借助美术造型中的尺寸、色彩、纹饰、体量等各种造型形体来喻示某种观念或者精神,这种象征特性,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更显得刚健质朴,并充满活力。 (3)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灵动性。我国的传统美术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庄子·外物》云:“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境界不仅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思想依据,同时也影响到文学、诗歌、书法等各个领域,追求“天人合一”,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常常见到S形构图或者是造型范式,使得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生命韵律,造型特征在规范中极具灵活与灵动特性。 2.传统美术造型的审美意蕴 (1)传统美术造型的完美体现。传统美术造型种类多种多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其完美表现,从美术题材的选择、造型内涵的表达等各个方面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艺术家对待物质材料的态度与一个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他注重的不是物质的功能方面,而是它的审美方面,他认识的研究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目的是从中提取适合作审美表现或艺术表现的媒介。在其“具象”的艺术作品中,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性质

审美与人生论文

什么是审美?审美需要哪些条件?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 浅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求对生活与大自然的审美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拂去心里或看到的丑陋。本文正是通过对审美的概念分析,如何对事物进行审美和发现美的所在, 以及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去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审美人生美的事物 审美的概念 1.审美的理解 1.1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人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同时只有处在审美的活动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审美人”。 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喜欢或是感觉到美的事物进行精神和心理的洗礼,让美的事物陶冶自己的情趣,得到灵魂的更上一层,倘若一个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美,也很难进入到审美的状态的。比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有着不同的感观,一个喜欢它的人,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然而一个不喜欢它的人,甚至会觉得这朵花,影响到他美好心情。 1.2客体是一切美的事物 1.21美的概念 美是纯朴的,是一切的真善美,同时美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否则它就变成了一种“恶”或是“不美”。在阅读老师的的博客时候,我被《和农人们去卖菜》这篇文章深深的感触到了,“打开后尾箱,开始装菜,农人们拿来塑料纸铺在里面,说是怕把我的车弄脏。”,农人们是纯朴和真实,因为怕弄脏别人的车,就把一些塑料纸放上去了,他们这个小细节动作,就体现了他们是美的,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和美丽,才让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和感人。 1.22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 1.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是因人而异的,自身是不自觉,不雕塑的,具有天然性和原始性的。大自然的美,美在和谐,让人引发艺术的情怀和人生的感悟。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事物中的,能体现人类的社会情感的美。社会美在普通人老百姓上就可以深刻地体现出来,如《与农人们卖菜》中的农人们就体现出他们的真善美。社会的美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它成为了人们感性的释放, 也是对美的熏陶与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购物而购物。 3.艺术美 一个美丽的建筑、一首动听的音乐、一件漂亮的服饰等等,都能舒缓我们烦躁的心,陶冶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在这个物质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些宁静的真实的东西。 2.发现美的条件 2.24具备必要的审美修养 要正确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获得美的享受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审美活动包含理解的因素。人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感觉阶段,要用自己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情感区欣赏美。欣赏世界上的一切美的事物。

美学与艺术鉴赏

美学与艺术鉴赏作业-“自然”美 1501034145 钟健 这是我在早晨五点时拍下的学校景色,天空刚泛白,散漫的云朵下是刚醒而睡眼朦胧的中北大学,点点灯光见证着人们通宵达旦的年华。 刚看到此景时,我的心中不免被震撼到,早起学习而睡眼惺忪,不由得驻足记录下这一美景,又一天的紧张学习,仿佛压力却不觉得那么沉重。在这广阔的天空,仿佛世界正在苏醒,天空中金光、鱼肚白、夜蓝渐变着,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昨天已经过去,这场景不由得给努力学习的学子们一丝慰藉。同时,有云彩妆点的天空,又以它的广阔包容着我们,也许在天空下感受自身的渺小,便会觉得过往云烟也不算什么,却更加坚定了我们简单而平凡的生命之旅。 而当若干天后学习了老师的《美学与艺术鉴赏》后,便更加有所感悟。 美存在于我们的心里,也许在忙碌中内心偶然的片刻宁静,我们就会注意到周边的美,这是便会有了如同心沐浴着的享受。这又不同于如《蒙娜丽莎》那样的巧夺天工之画,不同于《掷铁饼者》那般文明象征的雕塑,它是大自然在我们眼前的主观体现,即自然美,自然事物的美与社会美合称现实美。主要分为原始自然美和人工改造美,它们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学校是学习之地,但也是需要我们去发现校园中那些规划者用心过的美景。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从中得到心灵的休憩,另一方面也能唤起我们对自然的应当的崇敬与保护意识。 又想起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所说,“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如野花香’。……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何妨不是在告诉我们美的客观

[三连,祖国,内涵]浅析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的“三连音”审美内涵

浅析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的“三连音”审美内涵 朱良镇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多数艺术作品大多旋律优美、大气,创作手法独特,加之主题鲜明、新颖,能紧紧跟随时代艺术的发展步伐,进而深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就以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审美内涵深入剖析,通过对朱良镇先生歌曲创作手法、和声、曲式、钢琴伴奏织体等方面的特点对其艺术歌曲代表作的歌词特点进行概括,并借助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审美内涵,给当前的艺术教学审美提供一个研究路向。 【关键词】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三连音”审美内涵 朱良镇先生为中国艺术歌曲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在其众多艺术作品中《太阳的儿子》《冬雪》以及《归来的星光》堪称是朱良镇的代表精华。他的歌曲旋律清新、优美、大气;和声独特、新颖。为了体现艺术歌曲的内涵朱良镇先生在创作中对“三连音”的使用比较频繁,如《太阳的儿子》《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等作品,就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三连音”审美内涵进行深入化研究,借此了解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的表达艺术。 一、《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的节奏分析 对于当前的艺术歌曲而言,节奏是音乐歌曲诠释的重要手段。“三连音”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节奏型,所以它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与众不同。朱良镇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艺术歌曲创作人员,尤为注重节奏在歌曲中的表达。因此,朱良镇先生“三连音”的表达格外关注,正因如此,在朱良镇先生的艺术歌曲中经常能够看到“三连音”的影子。以当前《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为例,除去反复之外整个歌曲大致可分为四十个小节,其艺术节拍多数停滞在3/4、4/4、5/4之间。“三连音”正式由“3个时值相等的音符连成一组,根据专业人员的统计《祖国,我深深地爱你》这个曲有27处出现“三连音”。除此之外,若是只分析《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演唱部分的“三连音”也可以随处发现。虽然朱良镇先生在这首艺术歌曲中有大量“三连音”的续写,但是此曲的“三连音”的出现的位置极具特色。而一个乐句更是连续使用了四个“三连音”(具体如下图所示)。对朱良镇现身而言,三连音的应用不仅仅是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情感阐述,也有朱良镇先生对这首艺术歌曲的独特理解,他将自己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情感以三连音的方式,向听众传递,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创作思想的阐述。 二、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 在《太阳的儿子》的创作历程、创作观念以及代表作的演唱中可以看出,朱良镇先生对艺术歌曲细节上的把握尤尤为关键,使其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其文本歌词“生长你年轻的太阳下,长在你丰饶的土地上,头顶着一轮理想,脚踏着一片希望,泪在你多情的目光里,汗在你宽阔的胸襟上,手捧着不熄不熄的光芒,亲吻着五谷的芬芳,我们是太阳的儿子”可以看出,朱良镇先生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融入到《太阳的儿子》创作当中,在《太阳的儿子》这首艺术歌曲中,不仅是对太阳这个物体的感恩,更多的是表达作词者的爱国之情,通过“借物抒情”的创作手法,来诠释艺术情感,更能体现歌曲的艺术魅力,这一点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比如:袁伟的“艺术歌曲《两地曲》的艺术

试述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201203考试批次 《美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罗慧春学习中心江西会昌 学号100316436310002考号0019269 专业工商管理年级层次1003 专升本 2012年3月

试述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内容摘要:艺术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用于 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术作品是审美的载体, 而人类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主要依靠于对艺术的想象和审美再创造。如果没有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欣赏者就失去了再创造的对象和可能;而没有欣赏者的补充、丰富和审美再创造,艺术形象也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种种特征也无法充分地显现。 关键词: 艺术作品、想象、审美再创造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艺术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家在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的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和升华。艺术形象主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没有艺术的分行,欣赏者就没有再创造的对象和可能。但是如若没有欣赏者的补充、丰富和再创造,艺术形象也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种种特征也就不能充分显现出来。音乐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①。任何音乐作品都要经过听众的欣赏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艺术作品。在人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是从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几个不同的心理层面逐次展开,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同时,也客观地存在着受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制约。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欣赏者创造活动的制约性

1 、艺术品是欣赏者想象活动的刺激物和基础。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进行的,只有客观上提供了艺术对象,成为欣赏者想象活动的刺激和根据,想象活动才可能产生与进行。 2 、艺术品的特点决定着欣赏者活动的特点。艺术品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真实性、思想性和形象性的统一体。不同的艺术类型决定着欣赏欣赏活动的知觉感知和欣赏形式。如音乐欣赏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知觉是人类的认识过程之一,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整体的反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探讨知觉过程,认为是一个主动的反映过程,即个体调整感受器朝向刺激方向,以从外界环境中获得信息,从外界环境刺激中抽取特征,结合个体经验,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综合和辨别。人对某一事物的精确知觉是上述三个过程的多次反复的结果。??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的特点。”②这一特点规定欣赏活动必须凭借形象的感觉和情感的思维来进行,这不同于纯逻辑的思辨。 3 、艺术种类和体裁对思维想象的限制性。一般地说任何艺术品都是造型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但造型性和表现性在各种艺术中是不平衡的。有的偏重于造型,如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有的则偏重于表现,如音乐等听觉艺术;有的则介于二者之间,如文学、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一般就造型性强的艺术,具体而又逼真,对欣赏者的想象活动约束也就大些。综合艺术因为综合视听艺术各种因素,给人的想象领域就大得多,欣赏者可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听觉艺术的造型性最弱,它利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因而有极大的不明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