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群体行为
第三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群体内行为
第三节群体间行为
第四节团队管理
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分类
三、群体发展的阶段
四、群体的特征
一、群体的概念
组织中的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教材中:
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2、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他们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组织的三个基本条件: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体;
2、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协调来实现目标。
个人为何加入群体?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
1、安全需要;
2、情感需要;
3、尊重和认同需要;
4、完成任务的需要。
二、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3、实际群体与假设群体
4、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群体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图:群体的基本类型
三、群体发展阶段
一、五阶段论
二、间断—平衡模型
三、四阶段论
一、五阶段论
Stage I
Forming
Stage II
Storming
Stage III
Norming
Stage IV
Performing
Stage V
Adjourning
群体的发展阶段——
平衡间断模型
图:平衡—间断模型
四阶段论
另一种发展比较完善的是塔克曼在1965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群体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是风暴阶段;
第三阶段是正常化阶段;
最后阶段是发挥作为阶段。
四、群体的特征
(一)角色
(二)群体规范
(三)地位
(四)群体凝聚力
(五)群体规模
(六)群体构成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中者
监督者
群体绩效消极作用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群体成员角色种类
(一)角色
任务角色维
护
角
色多
多
少人际群体团队群体
任务群体无序群体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两维度构成的群体类型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发现
2、群体规范的功能
3、群体规范的建立方式
经典发现:梅奥的霍桑实验与群体规范
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其中有一个“电线安装工作组”的实验,发现工作条件的改变对工作效率不起任何作用。
经过调查发现,这14个人组成的工作组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他们建立起了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
这就是:
1.群体成员不应该完成太多的工作;
2.群体成员也不应该完成太少的工作;
3.群体成员不应向任何主管汇报任何可能使自己同事陷入麻
烦的事情;
4.群体成员不应保持社会距离,或者试图在行动上对其他成
员发号施令。
这四项群体规范使群体保持了稳定的生产率。
2、群体规范的功能
1)群体支柱的功能
2)评价准则的功能
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4)行为矫正功能
3、群体规范的建立方式 1)主管或者同事的明确声明
2)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
3)最初的做法
4)过去延续下来的做法
(三)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
(四)凝聚力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加入群体的难度
2)外部的威胁
3)群体的规模
4)群体的绩效
5)群体规范
6)领导作风
ⅰ组
ⅱ组
ⅳ组
ⅲ组
生
产
力沙赫特实验凝聚力与生
产率的关系
2、凝聚力的作用
(五)群体规模(size)
1、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2、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3、群体规模与效率的关系
人
均
效
率
n
人数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的关系
图:群体规模与单位生产力的关系
(六)群体构成
所谓群体构成主要指构成群体的成员在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验、能力、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如果群体成员在上述一个或多个因素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那么这个群体就趋向于同质性(homogeneous);
反之,如果群体成员在上述因素上差异性较大,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那么这个群体就趋向于异质性(heterogeneous)。
同质性员工对于处理简单、常规性的事务往往得心应手;异质性员工容易使创造性的观点产生,因此,异质性员工解决开创性问题及较复杂的问题更加擅长。
群体的构成与效率
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①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会计小组编制职工工资表的工作;
②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体较为有效;
③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例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由上述条件可见,一般来说,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
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①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②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结构为好;
③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
第二节群体内行为
一、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二、社会惰化作用
三、从众行为
四、群体士气
五、群体决策
一、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一)现象
(二)社会助长作用的经典实验
(三)决定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大小的主要因素
(一)现象
所谓社会助长作用(Social Facilitation),就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
时带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提升。
所谓社会抑制作用(Social Inhibition),
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时
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降低。
(二)社会助长作用的经典实验
最早用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作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Triplett)。
他在1897年的研究中发现,别人在场或在群体中活动会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
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况下骑车完成25英里的路程: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行;第二种情况,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况,与其他人竞赛。
结果发现,单独骑行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伴跑时速为31英里,竞争情境时速32.5英里。
(三)决定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工作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
3、个性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二、社会惰化作用
1、什么是社会惰化作用
2、产生社会惰化作用的原因
3、避免社会惰化的策略
(1)使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贡献可识别化。
(2)使工作任务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3)不但奖励群体的贡献,也奖励个体的
贡献。
(4)使用惩罚威胁措施。
2、产生社会惰化作用的原因
(1)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心 (2)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3)公平思想
(4)职责不清
三、从众行为
1、什么是从众行为
2、从众的类型
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从众行为的经典实验
从众行为的经典实验 研究从众行为的一个经典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虚所做的线段实验。
他将七八个被试编成一组,这里只有一个真正的不知情的被试,其他人都是虚假被试,虚假被试会按照主试事先的安排做出行为表现。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一张卡片上的一条线段与另一张卡片上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一样长。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很容易判断出来。
如下图,X=B。
但是当虚假被试故意做出一致的错误判断时,真实被试中有37%的人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
X A B C
图:阿虚的从众实验卡片
3、从众的类型
(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
即口服心服,表里一致。
这是当群体与个体的期待趋于一致或个体愿继续成为该群体的一员时出现的情况,是群体与个体之间最理想的状态。
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心里没有任何冲突。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
即口服心不服。
这实际上是假从众,心理学上称之为“权宜从众”。
这是当个体不赞成群体,但由于某些原因又无法脱离该群体或由于不愿标新立异,担心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后果时出现的情况。
若个人处于这种状态,心理上就不协调,会形成内心紧张、冲突。
(3)表面不从众,内心接纳。
这是个体由于某些原因在公开的场合不同意群体的要求或行为,但内心却赞同时出现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个体的地位、身份较特殊时有思想顾虑,不便于表现真正的内心状态时容易出现。
(4)表面不从众,内心拒绝。
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真正不向群体妥协的状态。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或是个体另有其内心关联的群体,因此即使遭到此群体的隔离也不感到孤立;或是个体确信真理在自己手里并自信能改变大多数人的意见。
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情境的确定性程度
2)个体公开自己意见的程度 3)个体的个性特征
4)群体的特征
四、去个性化
1)什么是去个性化(经典实验)
2)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
五、群体士气
士气本来用于军队里,表示作战时的集体精神,这里主要指群体的工作精神或服务精神。
心理学家把士气解释为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此群体的成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的目标的态度。
1.士气高涨群体具有的特征
2.群体士气与工作效率
3.影响士气的主要因素
1.士气高涨群体具有的特征:
心理学家克瑞奇等人认为,一个士气高涨群体具有下列特征:(1)群体的团结来自于内部的凝聚力,而非外部压力;(2)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外部冲突的能力;
(4)群体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每一成员都明确掌握群体的目标;
(6)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支持的态度;(7)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并且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的意向。
图: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士
气高
低
低高
生产效率A B
C A 线表示高士气低生产效率;B 表示高士气、高生产效率;C 线表示低士气、高生产效率
3.影响士气的主要因素
(1)对群体目标的赞同; (2)合理的经济报酬; (3)对工作的满足感; (4)优秀的群体领导人; (5)群体成员间的和谐; (6)良好的意见沟通; (7)身体与心理健康。
六、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二)群体决策的方法
(一)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在群体决策中应避免两种不良倾向:
1、“冒险转移”现象;
2、小集团思想。
(二)群体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
3、提喻法(哥顿法);
4、方案前提分析法;
5、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为
第三节群体间的行为
一、冲突的概念
二、冲突观念的变迁
三、冲突的处理
一、冲突的概念
指一方(可以是个体、群体或组织)感知到另一方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Conflict High
Low
Low Optimal level of conflict
P e r f o r m a n c e low low 冲突与群体绩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