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一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 T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是一个历史悠久、应用较广并融合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一类制剂,曾用的软膏剂及硬膏剂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经皮给药制剂。由于临床常用的口服与注射制剂入药途径会对肝脏与胃肠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可克服首过效应、减轻毒副作用和可随时去掉等优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成为当今世界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剂型,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和穴位,经体表(皮肤)等吸收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种中药外用制剂。包括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及油膏等。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与前景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许多医籍中均有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方法。《内经》中就有许多章节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内容,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多达1500余首。在这部专著中吴尚先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中药经皮给药剂型,如软膏剂、硬膏剂、油膏剂等。19世纪20年代,自橡胶引入硬膏剂处方之后,以橡胶为基质的硬膏剂逐渐增多,但仍主要在外用治疗方面

发挥作用。自1981年美国Alza公司研究的东莨菪碱经皮给药系统上市,标志着经皮给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方面发展较快。近年来,随着中药外治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及透皮给药系统的建立,使用现代方法对中药透皮吸收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研究,也日趋增多与完善。有关中药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逐渐增多。如用有效成分的同位素标记物作示踪剂来研究制剂的透皮吸收规律及体内过程被认为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已研究了雷公藤贴剂[1],抗癌止痛膏[2]和如意金黄散黑膏药的透皮吸收行为。在传统医学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多种透皮吸收贴剂,如脐眼贴膏、脚心贴膏等。研究了经皮电离子透入药物传递体系、磁性橡皮膏[3],以提高经皮给药疗效。中药经皮吸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将丹参丸研制成贴剂,贴于心俞、巨厥等部位,共治疗冠心病420例,心绞痛总有效率可达94.14%;对复方丹参贴剂透皮吸收的研究,发现处方中成分冰片同时可以起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根据书中记载有透皮促进作用及组成透皮治疗制剂中药,从中筛选出具有透皮促进作用的品种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李凤龙等从宽叶杜香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无色或浅黄色的油状液体杜香萜烯Lepaloine,经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效果与氮酮相似,且有时作用大于氮酮[4]。从临床基础实验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中药透皮吸收应选用更贴近人体皮肤的材料,进行药物扩散室法、和同位素标记动态进行实验更为科学,更能反映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真实情况。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将所有成分测出目前尚不可能。但利用已知的某种成分作为标准进行研究,如与空白对照,与口服给药对照,不同敷贴剂之间的对照,中药与西药透皮吸收的对照等研究方法的深化,可使研究成果经得起重复与检验,更具科学性。90年代药物和剂型研究将进入药物传递时代,中药TTS制剂的开发与研究,正符合这一趋势。对中药及其复方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点及其药效学、药动学与毒理学的深入研究,是发展中药TTS制剂的基础。进行中药透皮吸收的渗透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是发展中药TTS制剂的前提,而且是探讨中药外治机理的必经之路。中药TTS制剂的开发成功,将使中药外治的理论与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研究中药TTS制剂应结合中医中药理论,如辨证论治原则、中药的性

味归经、中药外治的经络传导等理论同时进行,从而开发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中药TTS制剂。

二、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同所有经皮给药制剂一样具有独特的优点:⑴经皮给药可以避免胃肠道中pH、及其酶类等因素对药物引起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减少由此引起的个体差异。⑵一次用药可以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的速率进入体内,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⑶可以控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其他给药方法引起的血药浓度出现的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作用。⑷使用方便,可随时停止给药,中断治疗,较适用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易口服给药的患者。⑸穴位经络吸收,可疏通经络脏腑,起全身作用。

虽然经皮给药制剂具有与其他给药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就目前研究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⑴中药经皮给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适合于通过皮肤吸收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药物。即:药理作用强、剂量小的药物;药物半衰期比较短,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的药物;口服给药副作用大、对胃肠刺激性强及易失活的药物,以及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反应的药物。⑵目前多数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为普通的硬膏、软膏、油膏,缺少现代化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药物吸收较差,工艺简单,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⑶对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与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比较少,所以对改进配方、选择剂型、制剂工艺设计、质量评价与控制临床合理用药影响较大。⑷中药多为复方、药味多,即使是单方,成分也较复杂,各种成分含量较低,为经皮给药实验带来诸多的困难。⑸新型有效的渗透促进剂较难寻找。鉴于此,中药经皮给药的体外释放行为与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定性、定量研究及寻找新的有效渗透促进剂,研制新型中药经皮吸收制剂,对经皮制剂的应用研究及临床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从事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工作者的重点研究方向。

第二节中药经皮吸收、作用机理

一、皮肤结构与生理

皮肤存在于人的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起着既保护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又防止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的遗失。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组成。厚度一般在0.5~4mm之间,皮肤的厚度随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一)表皮

表皮层从里到外是由基层、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组成,皮肤的结构如图11-1所示。除角质层外其余部分合称为活性表皮。活性表皮中含有酶,能够降解通过皮肤的药物。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是由12~20层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角质层厚度也随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差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和腘窝等部位较薄,而掌和跖部最厚。

图11-1 皮肤的结构

角质层细胞内含有直径为6~8nm的α-角蛋白及镶嵌在无定形基质中的纤维蛋白,每个细胞有一个类脂厚膜,细胞间隙充满类脂,构成有效的保护部分,控制着水溶性溶质的扩散。角质层细胞互相重叠与吻合,可以看作为亲水性成分与类脂形成的镶嵌体,它可防止角质层以下各层和全身的水分过度地向外渗出,使机体能够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及防止有害物质的吸收。角质层主要是由蛋白质、类脂和水组成,其蛋白质主要是角蛋白,类脂主要是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等,角质层的组成见表11-1。

表11-1 角质层的组成

组织组成成分干重百分率(%)

细胞膜磷脂与非纤维蛋白 5

细胞内容物磷脂20%,α-蛋白50% 85

β-蛋白20%,非纤维蛋白10%

细胞间隙类脂,非纤维蛋白 10

因此角质层是由角层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组成,有人把前者比做砖墙结

构中的砖块,后者则是填充于砖块间并粘着砖块的水泥灰浆,这是有关角质层结构的新概念[5]。角层细胞扁平,呈六角形,彼此交错排列,堆叠成垂直柱状,而细胞间脂质实际上是形成高度有序排列的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由脂肪酸、胆甾醇、神经酰胺以及神经酰胺糖甙元等亲水性基团组成。这些亲水性基团自身整齐排列成亲水性极性头区,同时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碳氢链形成双分子层的疏水区。角化细胞中含50%的水,宽约30μm,厚约1μm,两层角化细胞间脂质片层厚度为50nm,大约有10个双分子层。所以角质层的这种特殊的砖墙结构决定了角质层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且其中的脂质起着主要的作用。见图11-2。

图11-2 角质层“砖墙”结构示意图

(二)真皮

表皮的下方为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是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平均厚度约为1~2mm,含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毛、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及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存在其中。真皮内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物理刺激,通过反射使机体产生相应的防御和调节血管、汗腺等功能,还可通过扩张或收缩血管和分泌汗液来调节体温。真皮的上部存有毛细血管系统,药物渗透到达真皮会很快地被吸收。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是由脂肪构成,其厚度随部位和性别有所差异,人类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它们的90%以上为六种脂肪酸,所以皮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储库。

(四)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皮脂腺、汗腺,约占皮肤面积0.1%。

1.皮脂腺位于毛囊上部的一侧,除掌、跖及足背部外,遍布全身体表。其数目为100/cm2,在头皮、额和面部可达400~900个/cm2,它是单泡状或分束泡状腺,开口于皮肤表面下0.2~0.5mm处的毛囊中,其作用为合成并分泌皮脂,pH约为4.2~5.6,分泌受激素调节。

2.毛囊由毛囊长出毛发,毛囊末端呈球形扩张,称为毛球,其基底凹入处有毛乳头伸入,毛乳头内有血管、神经、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毛发斜插于毛囊中,露出皮面的角化部分叫毛干,深入皮肤内的非角化部分称毛根。人体表面除手掌和足底外都有毛发分布。

3.汗腺汗腺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分布在全身皮肤上的汗腺,以掌、跖、腋下部位最多,其次为面颌部和躯干,小汗腺的腺体部分自我盘旋呈不规则球状,多位于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导管从真皮深部向表皮延伸,穿越表皮开口于皮肤表面的汗孔,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00~130个汗孔,全身小汗腺约200~400万个。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还有大汗腺,但分泌量甚少。

小汗腺汗液无色,无气味,低渗,含99%的水,其余为溶质,根据含量从多到少次序依次为Na、K、氯化物、尿素、蛋白质、脂质、氨基酸、钙、磷、铁,血浆中所含的电解质汗液中都有,只是量少而已。汗液的比重约为1.005,pH4.5~5.5,继续出汗时可变为中性。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

药物可以经不同途径吸收,但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表皮途径,即透过角质层和活性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另一条是通过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吸收。除此之外,也有些药物通过穴位、粘膜吸收。

(一)药物通过表皮吸收

药物通过表皮吸收,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药物应用于皮肤后,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穿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药物从角质层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如图11-3所示。由上述皮肤结构、生理特点和大量的实验可知,阻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部分是角质层,其中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较大,所以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扩散通过角质层。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

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药物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药物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图11-3 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程

(二)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同时,也有一部分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即通过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吸收。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的速率,显而易见要比通过表皮途径吸收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1.0%,所以它不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当药物接触皮肤开始渗透时,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开始吸收,其作用不能忽视。当药物经表皮途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达到稳态时,则经皮肤附属器途径的吸收可被忽略,则此时药物通过表皮途径吸收是主要途径,如图11-4所示。曲线C代表药物通过附属器渗透的量,曲线B代表药物通过表皮途径渗透的量,曲线A是药物通过整个皮肤的渗透量,A是曲线B与C的相加之和。当时间充分大时,曲线B比曲线C高得多,曲线C对曲线A的影响就变得很小。一些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和多功能团极性化合物,由于难以通过含类脂的角质层,经表皮途径吸收较慢,因此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吸收则是重要途径。

图11-4 药物通过表皮与附属器途径的渗透

(三)其它吸收途径

1.穴位吸收中药和经络理论都是中医的精髓,人体的经络已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经络穴位处与周围皮肤相比,经络穴位处皮肤具有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的电学特性,有特异的声学、热学变化,因此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和疏通经络脏腑。

2.粘膜处药物吸收粘膜如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等均为药物外用的常见给药部位,因为粘膜处没有角质层,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耐刺激,用药要求较高,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到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肤温度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机体因素

皮肤的渗透性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皮肤渗透性存在着种族、个体、年龄、性别、用药部位及皮肤状态的差异,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引起皮肤渗透性的改变。

1.种族、个体差异各种动物之间及动物与人体之间皮肤的差异很大,主要指角质层厚度、单位面积汗腺、毛孔等附属器数量不同,皮肤的血流灌注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渗透性有显著性差异。另外不同个体相同的解剖部位皮肤渗透性的个体差异也很大。

2.年龄、性别老年人因皮肤较干燥、萎缩和附属器功能下降,所以皮肤的渗透性差。表11-2是在两组年龄不同的受试者中应用14C-睾丸素,测定尿中药物回收率,计算24小时吸收百分率,结果老年人皮肤内的渗透性显著小于年轻人。但年龄对药物的透皮速率的影响并不都这样明显,这可能也与药物的性质有关。婴儿皮肤的渗透性较大,因其表皮角质层较成人薄。女性皮肤虽然在结构上如附属器的分布与密度可能与男性不同,但很少见性别对皮肤渗透速率的影响的报道。最近有人认为女性药物透皮吸收速率较男性高,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表11-2 不同年龄受试者的睾丸素透皮吸收

3.皮肤部位皮肤的完整性是阻止渗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药物经皮肤吸收,与皮肤厚度成反比,与皮肤扩散性成正比,脐部皮肤具有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等特点,故最有利于药物吸收。体表的不同部位角质层厚薄不一,附属器密度不同,因此药物的吸收程度也不同。人体体表吸收率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阴囊、耳后、腹股沟、额、腋下、头皮、背、手掌、前臂,但这些排列顺序有时可能随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改变。在人体的各个不同部位皮肤,应用氢化可的松,然后测定尿中药物回收率,得到氢化可的松吸收部位差异见表11-3。由表可知氢化可的松的吸收部位差异可达几百倍。

表11-3 氢化可的松经皮吸收的部位差

皮肤部位吸收百分率(%)

阴囊42

颌13

前额8

头皮 3.7

背 1.7

前臂内侧1

手心0.83

踝0.42

脚0.14

中药的皮肤给药,常为遵循取穴给药此独特之道,而任、督、膀胱三经乃调节各脏腑功能与抗御病邪侵袭之主要经络,故多取此三经络所循行

之有关穴位或部位作为给药部位,其较多用之部位者为腰背、腕腹等。其疗效的发挥,主要与局部刺激特殊感受和神经末梢有关。有些物质如芥子气、酸碱类等可伤害皮肤屏障细胞,具有角质层缺损者,皮肤吸收药物增加,鉴于此,可用极性溶剂除去角质层中大量类脂物部分,在膜中造成孔口或人造分路,可大大增加水进入皮肤的渗透速度,从而改变用药部位条件,提高疗效。

4.皮肤的含水量皮肤角质层中角蛋白与水有一定的结合能力,角质层能吸收水分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使结构变疏松,皮肤渗透性增强。

5.皮肤状况皮肤有病变时,屏障作用可能会发生改变。如牛皮癣、湿疹可以使皮肤的渗透性增加,皮肤有炎症时(尤其是急性渗出、糜烂性皮损)药物的吸收加快。皮肤损坏或破溃,会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增强皮肤渗透能力。

(二)制剂因素

1.药物因素药物选择适宜与否,对吸收和疗效关系极大。就一般而言,易选取善于通经走络、猛烈气味俱厚,而浓烈芳香走窜之品,且以生品为佳。尚有窜透性较强的重金属药,如水锡、朱砂、轻粉、雄黄、铅丹之类也颇常用。为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适当提高药物浓度,使皮肤吸收足量,也是提高疗效的手段之一。然而有些药物的浓度则不可过高,以免腐蚀皮肤导致痂皮,防碍药物渗透。药物的溶解特性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之一,因表皮细胞膜是镶嵌形式的类脂物和蛋白质组成,故分子量较小,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接近1,分子型外用药物易于透过皮肤。即皮肤对水溶性药物吸收较少,必须与细胞膜蛋白质粒子水合后方可通过;对脂溶性物质V A、V D、V K可大量吸收;对激素吸收也较迅速;重金属及盐类如铅、锡、汞、砷等用于皮肤也较易吸收。

2. 剂型因素外用药剂型对药物的皮肤吸收也有差异。一般软、硬膏剂易吸收,霜剂次之,粉水剂难于吸收。因此研制中药透皮吸收制剂时,应选用易吸收的剂型。赋形剂的选择也可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当选择与渗透物质亲和力低或溶解度小的赋形剂,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但药物若溶

解于可引起屏障变化或改变毛囊和皮脂腺途径而减低皮肤对渗透阻力的溶剂时渗透就可增加,故需用穿透性能好,易于释放的稳定制剂,就应围绕赋形剂的物理特性和加入吸收促进剂,以适应药物和临床之需要。赋形剂中有膏药、蜂蜜、猪脂、羊脂、麻油、豆油、黄蜡、白蜡、鸡蛋清、水、盐水、唾液、酒、醋等,对促进药物渗透吸收有一定作用。如膏药中含胡麻油、铅丹等原料,既可使所含放射碘直接透入皮肤,又可溶解皮脂腺,软化角质,加强药物吸收,尚可防腐、防燥、保护创面,有利于保持药效持久。

3. 其他 如药物的热力学特性、电离状态、赋形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施用面积、接触时间、施用频率等均对皮肤的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多数学者认为药物通过皮肤的扩散是被动扩散过程,可用Ficks 扩散定律描述。将皮肤看作为均质膜,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后,立即向皮肤内扩散,到达真皮后很快被真皮内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因此药物在皮肤内表面的浓度很低,药物浓度接近于零。假如应用于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保持不变,则任何t 时药物通过单位面积皮肤的累计量M 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D 是药物在皮肤内扩散系数,单位为cm 2/s ;Co ˊ为皮肤最外层组织中的药物浓度;h 是皮肤厚度;π是常数;n 是从1到∞的整数,根据计算精度要求而定。如图11-5所示。M-t 是一条曲线。当时间t 充分大时上式的右边的第三项可以略去,此时药物通过皮肤的扩散达到了稳态,则: 由于皮肤最外层组织中的药物Co

质中的药物浓度Co 可知,当Co ˊ 、Co 得Co ˊ,即:

…………….(11-1)

()⎪⎪⎭

⎫ ⎝⎛--'-'-'=-∞=-∑222122exp 126h N Dn n N o hC o hC h t o DC M n n ⎝⎛-'=t h o DC M

将式(11-3)代入式(11-2),并进行微分,可得稳态透皮速率(J ):

J 是药物累积渗透量-时间曲线的直线部分的斜率。式(11-4)中的DK/h 称作渗透系数P ,单位Cm/s 或Cm/h ,它表示透皮速率与药物浓度之 间关系,即:

J=PCo ………………………..(11-5)

如果皮肤内表面所接触的不是“漏槽”,则透皮速率与皮肤两边浓度差△C 成正比。即:

图11-5中曲线的直线部分延伸与时间轴相交,得截距,即M=0的时间,称为时滞T 1

实际上皮肤不是一个均质膜,它是由角质层、活性表皮和真皮组成的

多层组织,每层组织的渗透性能不一样,各有一个渗透系数,将渗透系数的倒数称作扩散阻力R ,皮肤总扩散阻力R T 是每层组织扩散阻力之和,即

…………………………….(11-3) ………………………….(11-4)

……………………………….(11-7) ……………….(11-8)

CoK o C ='h DKCo

dt dM

J ==)

611..(..................................................-∆=C P J 6021h T =D D D E E E Sc Sc Sc T K D h K D h K D h R ++=

脚注Sc 、E 和D 分别表示角质层、活性表皮和真皮。由于角质层的扩散阻力比其他二层组织大得多,即角质层决定了整个皮肤的屏障性能,则:

假如考虑药物渗透通过皮肤时有两个平行途径,即通过表皮途径和附属器途径,则药物总透皮速率是两个途径速率之和。因活性表皮与真皮 的性质相似,可合称为活性组织,药物的稳态透皮速率J 为:

F 为渗透途径的面积分数,脚注Cs 、Vt 和f 分别表示角质层、活性组织与附属器途径。方括号内第一项是通过表皮途径的作用,第二项是附属器途径的作用,二项之和是总的渗透系数P 。

图11-5药物累积透过量-时间曲线

第三节 经皮吸收促进方法

经皮给药的理论基础为给药后药物能迅速穿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疗效。研究经皮给药制剂首先必须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除少数剂量小和具适宜溶解特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部分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满足不了治疗要求,因此,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一、经皮吸收促进剂

(一)定义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是指所有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它们应能可逆地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而又不损害皮肤的其他功能。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是: …………………………..(11-9)

………..(11-10)

Sc Sc

h D K P Sc =C K D h D h K D D F K D h D h K D D F J f f Vt Vt f t Vt f f Sc Sc Vt Vt Sc Sc Vt Sc Sc ∆⎥⎥⎦⎤⎢⎢⎣⎡⎪⎪⎭⎫ ⎝⎛++⎪⎪⎭⎫ ⎝⎛+=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

2.应用后应立即起作用,祛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3.皮肤的屏障功能只单向降低,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4.不与药物和其它附加剂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5.无色、无臭、无味,价廉易得。

6.如果经皮吸收促进剂是液体,且用量很大时应是药物的良好溶剂。

7.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觉,与皮肤有良好的相溶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几乎没有,但已有许多化合物具有上述某些性质。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最初研究始于1970年[6]Crown Zellerbach和Foster Miburn应用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乙酰胺促进甾体药物的局部给药获得了专利。其后沉寂了十几年,自1985年以来,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有关经皮给药的文章中占了大约1/3,说明安全、有效、作用强的经皮吸收促进剂的寻找仍然是研究重点。而且新型高效的经皮吸收促进剂不断被发现。

(二)分类

经皮吸收促进剂种类很多,根据其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有机溶剂类(亚砜类、醇类、多元醇类、醋酸乙酯)、有机酸及其酯类(油酸、亚油酸、月桂酸及其酯)、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表面活性剂类(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卵磷脂)、角质层保湿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与效果也不同。在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机制上,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Barry所提出的脂质-蛋白分配理论[7],如图11-6所示,这一理论是以以下假说为基础的:①在正常情况下,药物总是通过角质层渗透的,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渗透可以忽略;②角质层的渗透是限速过程。这一理论解释了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其中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

①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

②与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作用。

③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coenhancer)、共溶剂(cosolvent)分配进入角质层。

图11-6 脂质-蛋白分配理论

1.有机溶剂类

⑴醇类:低级醇在经皮给药制剂中常用作溶剂,它们既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又能起到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如乙醇能够对雌二醇有较强的透皮促进作用,雌二醇在70%乙醇中的饱和溶液的透皮速率为0.25μg/cm2.h, 比饱和水溶液大20倍,因此它已被用在雌二醇经皮给药系统Estraderm中。除乙醇外其它直链醇也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其促进强度与碳链长度有关。如表11-4所示,随醇类碳链增长促进作用也随之增大,己醇具有最大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碳链再增长促进作用反而下降[8]。

表11-4 醇类预处理对菸酰胺通过无毛小鼠皮肤渗透速率的影响

醇类 Jm3* ID** Jm6*** ID**

乙醇 1.02±0.15 29 0.93±0.30 27

丙醇 2.00±0.47 57 2.47±0.41 71

丁醇 2.65±0.39 76 9.44±2.00 297

戊醇 3.59±0.13 103 10.3±1.97 293

己醇12.7±2.56 362 14.1±1.18 404

辛醇10.8±1.21 307 13.7±1.09 393

癸醇7.21±0.60 206 5.72±0.14 164

月桂醇 1.38±0.20 40 1.30±0.34 37

丙二醇在经皮给药制剂中常用作溶剂、潜溶剂、保湿剂和防腐剂等,它能与水和常用有机溶剂混溶。实验表明丙二醇对很多药物的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浓度有关。如有人研究了杜香萜烯和丙二醇对复方丹参浸膏中丹参酮ⅡA的促渗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杜香萜烯和丙二醇均显示良好的协同作用,如表11-5所示[4] 。再如张鹏等研究双香珍药膏贴片时,应用氮酮和丙二醇为联合促渗剂,结果2%氮酮与2%丙二醇可使透皮速率提高2.6倍[9]。由此可知丙二醇与其它促渗剂联合应用效果更好。丙二醇用作亲脂性药物的溶剂所产生的促渗作用往往比用于亲水性

药物更好。

表11-5 不同配比杜香萜烯和1,2-丙二醇对复方丹参浸膏中丹参酮ⅡA透皮吸收的影响

12h累积透过量透过流量渗透比率杜:丙 Q-t方程 r nmol nmol.cm-2.h-1

0:0 Q=0.68t-0.82 0.997 8.0±1.3 0.61±0.02 1.0

1:3 Q=9.3t-12.3 0.985 93±12 9.4±0.8 11.4

1:1 Q=9.2t+7.8 0.976 112±20 9.2±2.0 14.1

2:1 Q=17.3t-30.8 0.985 166±5 17.4±0.6 20.9

4:1 Q=13.2t+14.2 0.998 170±14 13.5±1.9 21.4

10:1 Q=10.9t+9.7 0.982 133±5 10.9±0.4 16.8

⑵酯类:常用的促渗剂为醋酸乙酯,如用醋酸乙酯或醋酸乙酯乙醇溶液作为溶剂能使雌二醇、氢化可的松等对大鼠皮肤的透皮速率成百倍的提高。但目前未见醋酸乙酯对中药透皮促渗实验的报道。中药的许多成分可溶于醋酸乙酯中,所以有望对中药的经皮吸收起促渗作用,关于这些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脂肪酸与脂肪醇

有些脂肪酸与脂肪醇在适当的溶剂中,能对一些药物的经皮吸收起促进作用。脂肪酸与长链脂肪醇能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类脂,增加脂质的流动性,使药物的透皮速率增大。并且脂肪酸与脂肪醇的促渗作用与碳链长度、双键数目有关,实验表明,十二个碳原子的脂肪酸或脂肪醇具有最强的促渗透作用,且增加双键,促渗作用增强。

油酸是一种常见的渗透促进剂,油酸为无色油状液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和油类等。关于油酸的作用机制有许多假说:⑴油酸与细胞间质结构相似,能够插入到脂质中,但由于油酸的不饱和疏水链的顺式结构,形成不对称的空间构型,妨碍了脂质分子的紧密排列,使脂质分子层产生扭转效应,形成微细的易于渗透的流动性孔道,有效地影响角质层脂质结构的有序排列,膜脂流动性增加[10]。⑵油酸能够降低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使膜脂运动自由度和流动性增加[11]。⑶也有人提出,油酸并非整齐群集,而是不均匀地分散在角质层中,增加了生理温度下观测到的角质层类脂区的固-液相分离,药物可通过这些液相区或可渗透的界面缺损进入皮肤[12]。

油酸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中也常用作促渗剂。油酸常与丙二醇、乙醇配伍产生协同作用,丙二醇、乙醇作为溶剂能够增加油酸在角质层的分配量,从而增加对角质层的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油酸常用量为10%以下,浓度过高或大于20%能产生皮肤损伤,引起红斑和水肿。

3.月桂氮卓酮月桂氮卓酮(Laurocapram)又称氮酮,是1976年美国Nelson研究开发公司从一系列N-烃基氮杂环酮类化合物中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兴渗透促进剂,商品名为Azone[13]。它是第一个专门作为皮肤渗透促进剂应用而研制开发的化合物。近年又相继开发了Azone的类似物。Azone的结构如图11-7所示。

图11-7 氮酮类渗透促进剂结构

Azone的化学名为1-十二烷基-氮杂卓-2-酮,是一种无臭,几乎无味、无色的澄明清油状液体,能与酮、低级烃类混溶而不溶于水的强脂性化合物,毒性很小,大鼠和小鼠口服LD50>7000mg/kg,浓度高达50%时也未对皮肤产生刺激和致敏。但最近国外的一些实验表明,氮酮对皮肤也有一定刺激作用,因此在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中受到限制,关于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Azone的结构中含有一个长烃链和一个极性很强的内酰胺基,均是促渗作用所必需的基团,它对于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均有良好的促渗效果。Azone能渗入皮肤的角质层,使细胞间脂质排列有序性下降,流动性

增加,即渗透性增加;Azone还能和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相互作用,并脱去脂质形成孔道,降低了药物的扩散阻力;另外它还能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使角质层膨胀,细胞间隙扩大,药物在角质层基质间的分配系数增大,有利于药物在角质层形成储库;Azone能降低脂质双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使其以液晶态存在,流动性增加。Azone的作用机制可见图11-8。

图11-8 Aznoe作用机制示意图 Aznoe的最佳促渗浓度为1%~10%,再提高Azone的浓度,促渗作用不仅不能增强,甚至降低。目前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促渗剂中研究最多的是Aznoe。如张鹏等研究了Azone与丙二醇作为联合促进剂对双香珍药膏贴片中冰片的促渗作用,可使透皮速度提高 2.6倍[9] ;龙向志研究了Azone对川芎贴膏的促渗作用,在24小时加Azone的川芎贴膏比不加Azone 的药物透皮吸收量增加 2.47倍[14];王锦等在《氮酮对葛根素透皮吸收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就不同浓度氮酮在葛根素擦剂中对葛根素透皮吸收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皮吸收12小时,不含氮酮与含3%氮酮葛根素擦剂的透皮吸收率分别为11.5%和56.92%。在含氮酮的各个组之间,以及与不含氮酮的对照组之间的透皮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孔令俐等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酮对小儿肺炎贴中栀子苷的体外透皮促进作用,以及不同量的丙二醇对氮酮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2%氮酮与10% 丙二醇联合应用的促进作用最强[23];近年也出现将氮酮用于以中药成分为主的祛斑美容霜、生发精的报道,但缺少实验数据。由此可见,Azone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中作为促渗剂是可行的,并且与丙二醇合用效果更好。

Azone应用于皮肤后很少被机体吸收,吸收后代谢成极性的代谢产物。有人用14C标记Azone应用于人的前臂,监测5天内血尿和粪中的放射性,结果表明99%以上所用的剂量残留在皮肤上,尿中的排出小于1%。进入体内Azone主要通过尿排泄,尿中放射性总量大于90%,而粪便中小于10%。实验表明Azone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中的最佳用量必须根据药物及其剂型通过实验求出,而药物的酸碱度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4.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剂型中,用做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等,它也是经皮给药制剂中的常见成分,表面活性剂能够在皮肤表面吸附,与皮肤作用而发挥其促渗作用。其促渗效果和对皮肤的毒性依下列顺序下降: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对生物膜的作用是复杂的,它可使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

增加或降低。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往往使药物通过生物膜的速率降低,低浓度时有可能促进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渗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时,药物进入胶团中,降低了药物的热力学活性,渗透速率降低。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能干扰细胞膜的活性,增加药物的渗透速率。

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能使皮肤脱水并改变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如月桂醇硫酸钠即能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而可逆地改变类脂屏障,促进药物渗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乳化皮肤表面皮脂,改善药物在皮肤与基质中的分配,有利于渗透[15]。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强烈地刺激皮肤,并与角蛋白作用,损伤皮肤;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毒性较弱,但促渗作用也较弱。

表面活性剂的促渗作用一般都较弱,因此对中药透皮吸收的促渗作用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及量的关系,促渗作用更弱。对极性物质相对较强。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长时间与皮肤接触,能提取角质层中的游离氨基酸与类脂,使角质层保湿能力下降,皮肤变得干燥。

卵磷脂属于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可作为渗透促进剂,促进某些药物的透皮吸收。如在药物的丙二醇混悬液中加入1%卵磷脂,使布那唑嗪24小时透过皮肤的量从0.13mg增加到7.3mg。同样茶碱的透皮量从0.97mg 增加到11.88mg。由于卵磷脂与皮肤角质层脂质有高度的相似性,能增加药物在角质层或活性表皮的积累,从而增加了药物对皮肤局部的治疗作用,同时又减少了由于药物全身吸收而引起的毒副作用。卵磷脂是组成脂质体的主要成分,现已有许多研究考察药物包裹进入脂质体后对药物进入皮肤及体内分布的影响。以脂质体为载体包封药物制成透皮吸收制剂,可作为药物储库,产生较持久的防治作用,而脂质体本身的成分为体内所固有,无毒副作用,对皮肤无刺激。随着对脂质体透皮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脂质体经皮给药将扩大在临床的应用。

5.角质层保湿与软化剂正常皮肤即使环境的湿度有较大的变化,也能保持恒定的水分含量。这是因为含有一组称为天然湿润因子的化合物。天然湿润因子的主要组分有游离脂肪酸(40%)、羟酸吡咯烷酮(12%)和尿素。尿素能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与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角质层溶解,

制剂中用做渗透促进剂的尿素一般浓度较低,这时作用机制与水化作用有关。近来研究表明,尿素能降低类脂相转变温度,因而增加类脂的流动性。

吡咯酮类衍生物能增加角质层与水的结合能力,2-吡咯烷酮和N-甲基吡咯烷酮有较强的经皮渗透促进作用。它们能促进激素类、咖啡因、布洛芬、阿司匹林、林可霉素等药物的经皮渗透。它们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角质层内的极性途径。

6.中药经皮吸收促进剂近年来研究的中药经皮吸收制剂中所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多为氮酮。目前也有人研究了中药成分的促渗作用,效果较好。研究中药经皮吸收促进剂,首先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特点,结合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常用中药中有透皮作用的中药进行分类和整理,其中应以辛温解表药、温里药、芳香化湿药、祛风胜湿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等外用药为重点。其次应从大量的古今中医文献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与中药经皮吸收有关的外科、皮肤科等医籍,根据书中记载挑选有透皮促进作用及组成透皮治疗制剂的中药,从中筛选出具有透皮促进作用的品种。近年来,许多实验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提取物及成分对药物经皮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⑴川芎提取物:难波恒雄在进行中药浴剂的研究时发现,川芎醚提取物中的藁本内酯、Senkyunolide、蛇床内酯、丁烯基酰内酯、新蛇床内酯均具有皮肤渗透作用;且川芎醚提物、挥发油成分、甲醇提取物以及0.4%的藁本内酯均能明显促进安息酸的透皮吸收[16]。

⑵小豆蔻的透皮促进作用:柏宏幸用ddy系雄性小鼠的腹部皮肤和Franz扩散池,并以日本药局方中的亲水性软膏作为基底液,研究了小豆蔻提取物对脱氢皮醇的透皮吸收影响。结果表明小豆蔻丙酮提取物能促进脱氢皮醇的吸收,实验证明松油醇、乙酸松油醇酯为活性成分[17]。

⑶C2中药透皮促进剂:郝葆华等以肉桂醇提物与另一芳香药提取物按

4.00∶1.85的比例混合而制得的中药促渗剂,代号C2,使用时稀释为6%的浓度。应用ICR小鼠腹部皮肤以及简易透皮吸收样品池,考察C2中药促渗剂对扑热息痛透皮吸收的影响,并分别以3%Azone和未加促渗剂作对照。实验证明,C2中药促渗剂有良好的促渗作用,起效比Azone快,2小时即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12 08:12 共6人浏览[大] [中] [小]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考点1:经皮吸收制剂概述 1.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 经皮吸收制剂,双称透皮给药系统(TDDS、TDS),透皮治疗系统(TTS),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 2.TTS的特点(优点) (1)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 (2)可以减少给药次数; (3)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3.TTS的缺点 (1)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仅限于强效类; (2)大面积给药,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 (3)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4.TTS的基本组成

TT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1)背衬层。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 (2)药物储库。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 (3)控释膜。一般是由乙烯一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 (4)粘附层。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 (5)保护层。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临用时撕去。 5.TTS的质量要求 皮肤贴片应外观整洁,冲切口光滑,无锋利的边缘,性质稳定,无刺激性,有均匀一致的应用面积。 ☆☆☆考点2:TTS的类型 TTS可分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储库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材料中,由骨架材料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人卫第5版药剂学讲义1 (20)

18 经皮吸收制剂 18.1 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或称经皮治疗制剂(简称TDDS,TTS)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经皮给药系统除贴荆外还可以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18.1.1 TDDS的发展与特点 TDDS的发展:简介 经皮给药制剂特点: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TDDS作为一种全身用药的新剂型具有许多优点,但TDDS也有其局限性。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一般给药后几小时才能起效,且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尤其是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虽然可以通过扩大给药面积或多次给药来增加透过程度,但这种方法容易增加对皮肤的刺激,患者顺应性差。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TDDS。 18.1.2 人体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简介 18.1.3 经皮吸收制剂分类: (1)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主要由无渗透性的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2)粘胶分数型 粘胶分散型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 (3)骨架扩散型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促透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及其评价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处方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Abstract:Because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are hot spots in domestic researches,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prescrip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 and 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the prescription design of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review 促透劑不仅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能在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条件下,辅助药物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挥局部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中药外用制剂,经皮吸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中药处方多为复方,成分复杂,但经皮给药制剂要求药物分子量小,溶解度适宜,且载药量小,因此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透皮吸收受到一定限制。研究和选用高效促透剂成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的重要方面。 目前,促透剂主要分为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天然促透剂多为辛温解表药、开窍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污染小等优点,其主要包括萜类、内酯、生物碱等,以萜类研究较多,包括单萜、倍半萜及精油等。合成促透剂主要包括氮酮及其类似物、吡咯烷酮及其同系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双氧环烷类、有机酸及其酯、醇类、亚砜类、磷脂和磷酸盐以及酰胺类等。 1 天然促透剂 高氏等[1]以离体昆明种小鼠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发现丁香油和高良姜油均能促进阿魏酸的透皮吸收。苏氏等[2]以大鼠离体外翻小肠为透皮吸收屏障,研究川芎对豆腐果苷的促进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川芎可将豆腐果苷60 min内累积渗透量从53.72 ?g提高至335.48 ?g。王氏等[3]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以大鼠背皮为透皮吸收屏障,研究了冰片、薄荷脑对钩藤中钩藤碱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5%冰片能将钩藤碱透皮速率提高2.24倍,5%薄荷脑能将钩藤碱透皮速率提高1.95倍。夏氏等[4]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吸收屏障,比较了薄荷脑与氮酮对积雪草苷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0%薄荷脑对积雪草苷的体外透皮效果优于0.5%和2.0%时,但其渗透效果次于氮酮。闫氏等[5]采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吸收屏障,考察12 h内芥子油、吴

药剂学-第二十一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二十一章经皮吸收制剂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经皮传递系统 3.渗透促进剂(Enhancer) 6.压敏胶(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PSA) 二、填空题 1.体外渗透性实验常用的试验装置有扩散池、扩散池、扩散池。2.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公式为J=A·C S·K·D/h,选出下列字母相应的物理意义: C S;K ; D ;h 3.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从外至里分为、、和。和合称表皮。 4.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胞间隙,疏水的是药物渗透的限速屏障。 三、单项选择题 1.经皮给药系统中主要的剂型为 A.软膏剂B.贴剂C.涂剂D.气雾剂 2.在美国第一个上市的透皮吸收制剂为 A.东莨菪碱B.硝酸甘油C.雌二醇D.烟碱 3.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适宜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为 A.2~5 B.1~4 C.1~5 D.2~6 4.进行体外渗透试验时,采用下列哪种实验装置可以对透皮吸收机制进行更好的评价? A.水平式扩散池B.Franz扩散池 C.立式扩散池D.流动扩散池 5.经皮给药后到达稳态药物浓度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计算公式为 A.t=h2/3KD B.t= h2/3D C.t=h/6KD D.t= h2/6D 6.贴剂应保持下列四种力的大小关系 A.黏着力>胶黏剂的内聚力>黏附力>快黏力 B.黏附力>快黏力>黏着力>胶黏剂的内聚力 C.黏附力>胶黏剂的内聚力>黏着力>快黏力 D.黏着力>黏附力>胶黏剂的内聚力>快黏力 7.为保证。TDDS给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达到特定的控释目的,必须对药物的通透性和经皮渗透性进行全面的研究。获得药物透皮吸收数据的唯一体外方法是 A.溶出度实验B.崩解实验C.融变实验D.经皮渗透性实验 8.在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中,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部分为 A.角质层B.活性表皮C.真皮D.皮下脂肪组织 四、问答题 1.简要叙述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缺点。 2.简要说明TDDS组成和常见的四种类型。 3.简要叙述药物经皮吸收的过程与途径。 4.什么是经皮吸收促进剂?并列举常用的促进剂。

中药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一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 T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是一个历史悠久、应用较广并融合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一类制剂,曾用的软膏剂及硬膏剂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经皮给药制剂。由于临床常用的口服与注射制剂入药途径会对肝脏与胃肠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可克服首过效应、减轻毒副作用和可随时去掉等优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成为当今世界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剂型,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和穴位,经体表(皮肤)等吸收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种中药外用制剂。包括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及油膏等。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与前景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许多医籍中均有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方法。《内经》中就有许多章节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内容,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多达1500余首。在这部专著中吴尚先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中药经皮给药剂型,如软膏剂、硬膏剂、油膏剂等。19世纪20年代,自橡胶引入硬膏剂处方之后,以橡胶为基质的硬膏剂逐渐增多,但仍主要在外用治疗方面

经皮吸收制剂和靶向制剂

第十四、十五章经皮吸收制剂和靶向制剂 一、最佳选择题 1、经皮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B A、背衬层 B、药物贮库 C、控释膜 D、粘附层 E、保护层 2、经皮吸收制剂中一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C A、背衬层 B、药物贮库 C、控释膜 D、粘附层 E、保护层 3、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哪两大类A A、储库型和骨架型 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 C、膜控释型和微储库型 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 E、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 4、经皮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用是C A、EVA B、聚酯 C、压敏胶 D、EC E、Carbomer 5、透皮制剂中加入DMSO的目的是B A、增加塑性 B、促进药物的吸收 C、起分散作用 D、起致孔剂的作用 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5、脂质体属于哪一类靶向制剂B A、主动靶向制剂 B、被动靶向制剂 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D、热敏感靶向制剂 E、pH敏感靶向制剂 6、微球属于哪一类靶向制剂B A、主动靶向制剂 B、被动靶向制剂 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D、热敏感靶向制剂 E、磁性靶向制剂 7、下列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E A、脂质体 B、靶向乳剂 C、磁性微球 D、纳米球 E、免疫脂质体 8、属于主动靶向的制剂有A A、糖基修饰脂质体 B、聚乳酸微球 C、静脉注射乳剂 D、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囊 E、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9、下列哪种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制剂D A、pH敏感脂质体 B、长循环脂质体 C、免疫脂质体 D、脂质体 E、热敏脂质体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C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D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 C.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3.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C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4.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C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 B.使皮肤保持润湿 C.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E.使药物分散均匀 5.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6.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A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7.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B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据雷亚锋等所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报道:膏药贴用3小时后,其有效成分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即达稳定值范围,100小时内血药浓度维持在45~49.2μg/mL;膏药作用于离体小鼠皮肤上,8小时内士的宁的平均渗透速率为40μg/cm2.h。这说明外用药起效快,缓释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同时测得用药部位皮肤士的宁含量是非用药部位的7.5倍。 2.1 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 2.1.1 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2.1.2 皮肤穴位处的药物吸收。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2.1.3 粘膜处药物的吸收。如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等均为药物外用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耐刺激,用药要求高。 2.1.4 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水量由5~15%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 2.1.5 表面活性剂或透皮促进剂的作用。如膏药中所含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西药如月桂氮卓酮(Azone)、二甲基亚砜等均有显著的促进大多数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作用。它们可能是通过增加类

促进皮肤吸收中药的外用药剂

促进皮肤吸收中药的外用药剂 外治疗法中很多是应用中药敷贴在皮肤表面而起治疗作用的,为加强疗效,有必要在外用药中加进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以作为外用药的辅助用药。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如薄荷共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张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中药外治的疗效。常用的中药促渗透剂有以下数种: 1.乙醇 在我国汉字中繁写的“醫”字,一半是“酒”字的右边,古时治病离不开酒。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巳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面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油中除乙醇外,尚含有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能协助渗透。中医还认为酒性辛热,能理气活血,散寒通络,辛窜通行,故中药敷贴剂常用黄酒、白酒作为调和剂,以助药力透于皮下,走脏入络。2.醋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酸性

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加强药效,如在用醋制的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3.薄荷类 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中。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薄荷类对许多种类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现报道的有双氯灭浦、氯霉紫、吲哚美辛氟脲嘧啶、曲安西龙、达克罗宁等。一些专家的实验证明,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并在扫描镜下观察到,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皱褶增多,多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陳加寬,毛囊口扩展,毛千的毛外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机制与改变表皮结构密切相关。这也可能是薄荷类促进药物透皮的机理。薄荷类药物与其它促渗剂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故许多治疔皮肤病的外用药中均配有薄荷脑。 4.肉桂 有人从肉桂中提取一种物质,加人另一种芳香提取物按2:1比例混合制成C2-的中药促渗剂。用扑热息痛做透皮试验,证实C2-有良好的促诊作用。中医认为肉桂辛热,辛香走窜,通络散寒,能扩张血管,活血化淤。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刘爱玲刘邦国 (135医院胶州266300)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TTS系统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等。但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经皮给药制剂时首先必须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是指能够增加药物透皮吸收速度或药物透皮量的物质。其研究始于1970年,Zellerbach 和Miburn采用二甲亚砜和二甲基乙酰胺促进甾体药物的局部给药获得专利。目前的技术多用添加月桂氮卓酮(Azone)、丙二醇(PG)等渗透剂来增加药物的穿透性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1]。有人也发现中药也具有和Azone相似的促进作用,从中药宝库中寻找渗透促进剂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药成分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对此类促进剂的开发应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多,为此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况做一总结。 1中药单体成分促进剂的研究 1.1薄荷脑、薄荷醇(menthol) 薄荷醇在我国有广泛的资源,对其促渗作用研究较多。殷力新等[2]

总结了薄荷醇的促透皮吸收作用,涉及氯霉素、四环素、达克罗宁、利福平、扑热息痛、甲硝唑、曲安缩松、双氯非那胺、水扬酸、林可霉素、氟尿嘧淀、灰黄霉素、普萘洛尔、利巴韦林、双氯芬酸等15种药物。最近,朱建平、杨燕等[3]采用简单小室装置,多波长面积分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促渗透作用,结果表明,薄荷醇可显著提高酮康唑的促皮吸收(P<0.01)。 Godwin、Michniak等也认为薄荷脑对双氯芬酸钠、酮洛芬、氟尿嘧啶也有透皮促渗作用。 1.2龙脑(bornelborn,又名冰片) 朱建平等[4]以改良的Franz双室渗透装置进行药物体外渗透实验,以家兔在体外实验和人体皮肤实验进行活体透皮实验,证明在整体兔实验中,龙脑能使水杨酸经皮吸收增加;在志愿者前臂内侧实验中龙脑能提高醋酸曲安奈松的生物利用度。另外在离体蛇蜕皮吸收实验中,龙脑能增加甲硝唑、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存在效量效应关系。在复方雷公藤涂膜剂透皮吸收的实验中,周成萍等认为冰片能促进雷公藤涂膜剂的渗透作用。冰片对川芎贴膏也有促进透皮作用。 1.3樟脑(comphor) 刘彬淑等[5]用两室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研究证明,樟脑对水杨酸和氟尿嘧啶都有促渗作用,其促渗作用略优于3%Azone。刘新宇在健康志愿者前臂内侧皮肤进行的苍白实验表明,樟脑本身不引起皮肤苍白反应,但是明显增加醋酸曲安西龙致的皮肤苍白反应,其增强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表明樟脑对醋酸曲安西龙有促进透皮的作用。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1解表药 1.1薄荷 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在1990年,FDA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朱健平等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透皮吸收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3%薄荷醇明显提高酮康唑的经皮渗透量,且从6h开始有显著性(P<0.01),至24h透过量为空白组透过量的2.16倍,提示薄荷醇对酮康唑有一定的透皮

促渗作用。此外,王雨人报道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作用;吴铁、崔燎等人研究了薄荷脑促进甲硝唑、扑热息痛、氯霉素透皮吸收的研究。 1.2细辛 细辛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沈琦等考察了高良姜油、花椒油、细辛油、桉叶素以及高良姜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作比较,发现1%、2%细辛油的增渗倍数为6.55和8.82,效果较差。 2清热药 2.1黄连 黄连主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吐根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有学者研究了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以及黄连的甲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作用,发现它们均能有效地促进5-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增加极物在皮肤中的浓度,与表面活性剂一样具有增加皮肤渗透性的作用。 2.2桉叶 桉叶含挥发油0.92%~2.89%,其主要成分是1,8-桉油素、蒎烯、香橙烯、枯醛、松香芹醇等。陈彩莲等以尼莫地平为模型,对桉叶油和氮酮的促透作用进行了比较。结

薄荷油与薄荷醇促进中药成分经皮吸收的对比讨论

薄荷油与薄荷醇促进中药成分经皮吸收 的对比讨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薄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 Briq. 的茎叶,在中药外用制剂中应用广泛,多利用其“芳香走窜”特性而发挥“率领群药、直达病所”之功,具有类似现代经皮促透剂的作用。薄荷的有效部位主要为其挥发油成分,因此,薄荷油作为促透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文献研究也显示,薄荷油作为促透剂可促进某些成分的经皮吸收,如L-肉碱、左旋延胡索乙素等。其中,薄荷醇是薄荷油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成分,一般约占50% 以上,文献研究显示,薄荷醇作为促透剂也具有良好的经皮促透效果。 但是,薄荷油与薄荷醇的经皮促透研究多集中在对某单一成分的促透评价,对中药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特征目前尚不清楚,同时,薄荷醇作为薄荷油中最主要成分,是否可用成分单一的薄荷醇代替组成复杂的薄荷油用于中药外用制剂的经皮促透,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现代经皮定量结构-渗透性关系( quantitative structure-permeation relationships,QSPRs)

研究结果,即药物理化性质中logP( 油水分配系统) 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选择系统不同logP 有效成分简化并表征复杂中药成分体系,即蛇床子素( osthole,OT,logP = 3. 85) 、川芎嗪( tetramethylpyrazine,TMP,logP = 2. 34) 、阿魏酸( ferulic acid,FA,logP =1. 26) 、葛根素( puerarin,PR,logP = - 0. 35) 、京尼平苷( geniposide,GP,logP = - 1. 01) ,通过测定其经皮促透作用情况,对比探讨薄荷油与薄荷醇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同时,采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FTIR) 进一步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角质层内在分子结构的影响,从而为其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 TK-20B 型透皮扩散试验仪( 上海锴凯科技贸易有限公司) ; 岛津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包括LC-20AT 泵、SPD-20A 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公司) ; Nexus 型全反射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ATR-FTIR,美国Thermo-Nicolet 公司) ; Sartorius BS 110 型电子分析天平( 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CP-7800型电动递毛器( 科德士电器有限公司) 。薄荷药材购于北京本草方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31007,产地江苏,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系谭鹏副教授鉴定为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概况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概况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其以经络及穴位为载体和通道,药物一般不直接进入胃肠道中,故可避免胃肠道破坏、长期服药导致的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及肝肠循环“首过效应”,保护肝脏等重要脏腑功能,兼之毒副作用小,血药浓度稳定,疗效确切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常用的经皮给药制剂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综述中药经皮制剂给药的机理、优势及常用剂型,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类风湿关节炎(RheunlaloidArthriris RA)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病发部位主要为双手、腕、膝、踝和足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常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1]。临床上常用内服药物常导致消化性溃疡、骨髓抑制及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国内外医药界的新药研究热点已转向皮肤给药剂型。RA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黄帝内经中》有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因有邪侵入体,注于经络,滞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内因享赋素亏,血气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机体防御能力低下等。本文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常用的经皮给药制剂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 中药经皮给药概述 中药经皮给药的机理是通过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后与适宜的敷料或基质制成外用皮肤给药剂型,使有效成分以适宜的速度渗入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2]。 中医学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根据清代名医徐灵胎“用膏贴之,闭塞其气,是药性从孔而入,痛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可知,药物通过人体表穴位吸收,再通过经络的运行起到调节脏腑机能及治疗疾病的功能。因其以经络及穴位为载体和通道,药物一般不直接进入胃肠道中,故可避免胃肠道破坏、长期服药导致的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及肝肠循环“首过效应”,保护肝脏等重要脏腑功能,给药途径不损失药物,故可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改善疗效。 2 常用制剂 2.1 涂膜剂 涂膜剂指中药饮片经适宜溶剂和方法提取或溶解,与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供外用涂抹的药物剂型,溶剂挥发后会在皮肤上形成薄膜样的液体制剂,起到治疗作用,制备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好。有研究者针对雷公藤制复方涂膜剂的方法、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表明复方雷公藤涂膜剂用药后总有效率达

经皮给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的中药复方制剂概况

经皮给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的中药复方制剂概况 作者简介:郭梦如(1988—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何东仪,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经皮给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的中药复方制剂概况郭梦如1,何东仪 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2.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52)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和关节破坏为主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在中医学属于“尪痹”范畴,因其以全身多关节肿胀疼痛,缠绵难愈为特点,故有“白虎风”,“历节”之称。其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植物药制剂四大类。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并尽可能地保护关节肌肉的功能。但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物价格昂贵。中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经典《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指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认为对于顽痹、难治之疾,需要用“杂合以治”的治疗思路,即采用多种途径、多种疗法共同施力,顽疾才得以治。可见在RA主流用药的同时,找到一种既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不良反应又小的辅助治疗方法,是控制RA 疾病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药复方经皮给药是指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将中药复方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外用剂型,敷于患处皮肤或相应经穴,通过吸收作用于局部或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起到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经皮给药因具有避免口服给药造成的胃肠道灭活和刺激及肝脏“首关效应”的受毒和解毒、在皮肤间层储存从而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给药方式容易操作而易于被患者接受等特点\[1\],成为现代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于RA患者而言,疾病本身缠绵难愈、肿痛难忍,让患者身心煎熬。一味内服西药非甾体抗炎剂和免疫抑制剂,不仅加重胃肠系统的负担,还可能损伤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而不利于病情更快地近愈。将中药复方制成对亲肤性好的经皮给药制剂,不仅不会破坏机体免疫,还能发挥局部给药直达病所、凑效迅速的优势,有效缓解病患关节的症状,使该处的药物浓度高,也使患者从心理上更快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本文主要综述中药复方经皮给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传统制剂和现代制剂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1传统制剂的研究 传统经皮给药制剂包括散剂、油剂、搽剂、酊剂等,后逐渐改进为硬膏剂、软膏剂等,中药复方传统制剂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领域,动物实验涉及不多。 1.1油剂

一种含窝罗可类药物的经皮吸收制剂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1177480A (43)申请公布日 1998.04.01 (21)申请号CN96109837.6 (22)申请日1996.09.20 (71)申请人胡幼圃 地址台湾省台北市汀洲路3段24巷5弄81号2楼 (72)发明人胡幼圃 (74)专利代理机构祥云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秦月贞 (51)Int.CI A61K31/54; A61K9/00; A61K47/06; 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窝罗可类药物的经皮吸收制剂 (57)摘要 本发明包括(0.1—30)%的窝罗可类,(2— 30)%的纯中药药引子,及必须的经皮吸收赋形剂所 制备的。抗发炎经皮吸收剂具有改善该类药物对 于胃肠障碍副作用的效果。于裸鼠皮肤、兔子皮 肤及人类皮肤72小时的平均单位面积穿透累积量 之实验模式,证实含20%松油醇处方的促进穿皮效

果为对照组的157.6倍。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法律状态信息法律状态 1998-04-01公开公开 1998-04-01公开公开 1999-04-28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1999-04-28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2002-09-18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2002-09-18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2002-09-18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2002-09-18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 利申请权的转移 2003-05-14授权授权2003-05-14授权授权 2008-11-19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 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 终止) 2008-11-19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 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 终止)

中药新药设计性实验(经皮给药系统)

中药新药设计性实验(经皮给药系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剂型选择的依据,了解药物经皮吸收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熟悉不同经皮给药剂型制备成型的一般步骤,明确制备工艺操作要点; 3、熟悉不同经皮给药制剂所用基质种类及制备方法; 4.掌握药物体外透皮实验的操作,熟悉数据的处理方法; 5、了解各经皮给药剂型的常规检查项目和质量评价指标。 二、实验原理 经皮给药制剂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治疗或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类制剂,主要有软膏剂、贴剂、巴布剂、凝胶剂、搽剂等。经皮给药制剂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能够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毒副作用。还可以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增加患者的用药顺应性。 药物的体外透皮实验是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骤,它可以预测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研究基质、处方组成和吸收促进剂等对药物经皮速度的影响,是药物经皮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药物透皮扩散实验是将剥离的皮肤(或人工膜)夹在水平扩散池(改进的Valia-Chien 扩散池,见图1)的两个半池中,角质层面向给药池;将药物置于给药池中,于给定的时间间隔测定皮肤另一侧接受池内的介质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经皮肤透过的动力学。制剂的经皮通透性测定和评价,一般利用立式扩散池(改进的Franz 扩散池,见图2)进行,并依此进行处方筛选和优化。 皮肤由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组成。药物置于皮肤表面后向皮肤 取

内渗透,通过表皮达到真皮,由于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能很快吸收进入体循环。因此药物在皮肤内表面的浓度很低,即符合所谓“漏槽”条件,药物的浓度接近于零。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如果置于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保持不变,而接受介质中的药物满足漏槽条件,即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如果以t 时刻药物通过皮肤的累积量M 对时间作图,则在达到稳态后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药物的稳态流量(稳态经皮吸收速度),为了处理问题的简单化,可以将皮肤看作简单的膜,用Fick ’s 扩散定律分析药物在皮肤内的透过行为,药物的稳态流量J 与皮肤中的药物浓度梯度呈正比,可以用公式1表示。 )(0t C C h DK A dt dM A J -== (公式1) 式中,A -药物的有效扩散面积;D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系数;K -药物在皮肤/介质中的分配系数;h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路径;C 0-给药池中药物的浓度;C t -t 时刻接受池中药物的浓度。 如果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即C 0≫C t ,公式1则可以改写为: 0C h DK A dt dM A J == (公式2) 所以对于特定的皮肤和介质来说,D 、K 和h 均为常数,所以可以令P h DK =,称通透系数。公式2)可写作: 0APC J = (公式3) 通透系数是扩散阻力的倒数,单位为cm/ s 或cm/h ,其大小由皮肤与药物的性质决定,即由D 、K 和h 所决定,而与药物浓度无关,P 值大,表示药物容易透过皮肤。根据求得的稳态流量、给药池中药物的浓度和有效扩散面积,可以求出药物经皮通透系数。 M-t 曲线中的直线部分反向延长线与时间轴的交点处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简称时滞T L )。 D T L 6h 2 = (公式4) 经皮通透实验所用的皮肤除人的皮肤外,常用一些动物,如猴、乳猪、无毛小鼠、豚鼠和大鼠等动物皮肤。实验装置可以是单室、双室或流通扩散池。常用的接受介质是肤通透性的非水溶剂。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1.实验材料:蜂蜡、植物油、硬脂醇、白凡士林、液体石蜡、月桂醇硫酸钠、尼泊金乙酯、单硬脂酸甘油酯、石蜡、硬脂酸、双硬脂酸铝、氢氧化钙、甲基纤维素、甘油、苯甲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月桂氮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DDS ) 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新途径。欧美国家常称TDDS制剂为贴剂( p a t c h )。近年来,随着对T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国内外对TDDS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现就目前其基本知识和生产工艺以及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经皮制剂,生产工艺,东莨菪碱 一、简述经皮给药系统特点及优势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后,药物迅速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荆。经皮给药即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经皮给药存在独特的优势;同时皮肤渗透性受个体差异影响。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TDDS制剂为贴剂,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它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①避免了口服给药时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具有缓释作用,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③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④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且给药无创伤,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⑤体表用药,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给药途径,为不宜口服或注射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全身用药方式。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二:一是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即表皮途径,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在这途径中,药物可以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到达活性表皮。 二通过皮肤附属器的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图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