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取氧气》说课稿

吴忠四中丁少琴

一、教材分析

从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尝试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的物质,初步体验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新授课。新教材淡化了有关氢气的制取内容后,氧气的制取就更加重要了。它为第六单元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制取氧气对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关于物质的制取方法的知识,教材把它放在第二单元第三课题,既承接了前面学过的实验基本操作的进一步应用。又作为学习物质制取的起始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探究物质的制取方法做好铺垫,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探究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到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再到认识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和铺垫。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又是学生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是有能力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很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和动手探究的能力,但是九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2.认识分解反应。

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知道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催化剂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药品。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见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设疑导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深入探究→练习小结→课外拓展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应

二氧化锰 加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