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九课,选自《战国策》,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这一新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古代文化中的讽谏艺术,对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大有益处。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三)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是一篇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本课文言实词虚词都比较容易掌握。我将教学重难点做出如下设置。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三叠式结构写法,体会邹忌讽喻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2、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组讨论,把握课文内涵。

3、情景激励法、分析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圈点勾画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引用典故的方法导入新课。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

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有关齐威王的一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下面是对《战国策》知识的补充(切)

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扫除文字及理解上的障碍,下面是我列出的一些难理解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划分层次

在此,我将采用学生作答,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教授

①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

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②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

朝廷大事”。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③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

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2、整体感知:

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

比如文章刚开始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至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三”的设置,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连缀起整篇文章;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至此,实现了教学目标(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3、课文中的“比”

①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在此,我将请学生自己找出文中有关“比”的语句。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容学生理解:通过“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