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现象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现象研究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性现象日益增多,社会中中性现象有各种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也起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引起众多关注。很多学者都对中性现象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通过各种调查分析现状,其中对中性化服饰的调查尤为突出。研究者全面细致的对中性化现象进行客观评价,从历史现实条件探寻其深层原因,横向的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解释中性化出现原因。明确其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并以期找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研究者对中性化于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关注,以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是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本文对中性现象进行综述,概况现阶段取得的成果,综述各种应对策略,为中性现象的研究贡献一点力量。

关键词:中性现象概念现状影响与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选秀娱乐节目的大力炒作,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纷纷效仿选秀明星的服饰、言语和行为,明星们的中性打扮逐渐成为潮流。崔匀菲(2011)提过,早在三十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在当代,“中性化”已经成为一个时尚概念,并逐渐被确立为一种新的前卫风向标。学界对中性化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所持观点大有不同。综述各类观点,期望能让研究者对前期的研究成果有个比较系统的总览,进而对中国学界下一步的中性研究提供支撑。

一、概念上的界定

随着中性风的刮起,学术界对中性化现象的研究热情也日益高涨,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位学者给“中性”一词下个严格的学术定义。各位学者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对中性化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解释。在对中性化定义过程中,不得不提1974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 ( SandraBem)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度量表 ( Bem Sex Role In.ventory)。用此量表测试, 把人的性度分为四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以及中性化 (不典型 )人格。[1]

夏辛萍(2007)由此认为,中性化的概念,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 它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具有性别不典型的特点。和它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双性化, 英“androgynous”, 它是一个由“andro+ gyny”构成的合成词, 前者是男性, 后者是女性的意思, 因此这个英文的意思就是“男 + 女”。这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以天赋的生理性别为基础同时吸收、表现、表达出相关性别的个性特点。通过概念解析可见, 中性化和双性化是两个具体内涵和特征完全不同的概念。[2]

王超群(2011)也根据上述量表认为,“中性化”侧重对形象特征的概括,“双性化”侧重对人格特征的解读。两者既可以相互契合,又可以相互分离。拥有“中性化形象”的人,不见得是“双性化人格”,反倒可能是“男性化人格”或“女性化人格”;而属于“双性化人格”的人,可能外部形象分明,拥有一张典型的充满阳刚之气的脸,或拥有一张典型的妩媚阴柔的脸。他指出,从人文意义上来看中性主要是强调行为方式和个体形象的去性别化特征,尤其体现在装扮方面。[3]逄伟(2009)认为,中性化的概念从社会化的角度看,它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具有性别不典型的特点。中性化个体在性别角色表现中,男女性别成份都不高,它可能导向抹杀性别差异的发展,中性化具有过渡的性质,是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的必经阶段。[4]

陈彬(2009)则专门定义了女性中性化,它是指身体外在条件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女性“丰乳肥臀细腰”的审美观,但勇于突破中国传统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吸收男性性别角色中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内在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个体形象等方面的一种视觉重塑。[5]

二、中性化现状

中性化可分为女性中性化和男性女性化,中性化风潮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最为盛行,所以,对中性化现状的分析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从整体大方面进行综述,当然会有遗漏和重叠部分,在此会尽量减少,以期对社会中中性现象能有比较完整的了解。

逄伟(2009)对青少年中性化现状的认识如下:第一,装扮中性化:部分青少年受困“性取向”:青少年“性取向”混乱,一定程度上与中性化风潮的影响是有很

大关联的。外表、行为的异化进而导致心理的异化,使得青少年盲目而又无法控制的陷入性别及“性取向”的困惑。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哈尔滨市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悄然增多,有近百名学生受“性取向”问题困扰,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占到该中心接待的青少年的 5%[6]。第二,性格、气质中性化:男生“娘娘腔”女孩“假小子”。多所中学校长反映,男生扭扭捏捏;女生言行粗犷泼辣,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第三,行为中性化:女生暴力趋升。长期从事港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广州市青年宫副主任陈冀京认为,女生暴力事件增多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独生子女“中性化”有关。身为女孩子,却想像男性那样变成强势,于是模仿男性那样抽烟、爆粗口甚至打人。这折射出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变化。[7]第四,青少年被家庭和社会要求,不得不呈现中性化。在大学,学生生活更自由,中性化现象更加明显。性学专家潘绥铭对部分大学生性别趋向“中性化”现象,表示了担忧。潘绥铭指出,男性缺乏野性气质,越来越趋向中性化,于是在即将成年的时刻,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了焦虑,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不少女孩子童年时期,在生理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比男孩优秀;有的父母还把她们当作男孩子来培养,随着生理的变化,女性的优势逐渐丧失。这些问题导致男女生出现爱情和性焦虑。[8]

《共同关注》中有一文《中性化风潮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异变》(2006),该文写到,在娱乐传媒的强势催化之下,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在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作为娱乐传媒受众主体的青少年,正渐渐改变着原有的性别意识习惯。除了对“中性化”明星的崇拜追捧之外,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拒绝长发和裙子,而男生“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倾向也开始显现。中国人拥有典型的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特质,但如今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刺激下,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日益提速,情绪浮躁导致人们在面对传统架构和新生事物时往往选择后者。“中性”恰在人们对于传统的审美标准感到疲劳时出现,让人们在一成不变的定式里耳目一新,使其急于给审美找一个新的归宿——具备逆反心理的青春期青少年正是这种意识行为的主要标榜者。[9]李惠, 郑高杰, 陈明珍(2009)关注了男性女性化现象,这种中性化以女性化男装表现出来。女性化男装设计作为一种非主流设计, 其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男装款式单一, 颜色单调、沉闷的格局, 使男装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中性化男装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