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范仲淹思想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范仲淹思想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范仲淹思想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范仲淹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要: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范仲淹及其庆历新政,历来是宋史研究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学界对范仲淹及其庆历新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领域也得以遍及范仲淹的方方面面,并有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趋势。其中具体到范仲淹思想的研究,学界前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仲淹民本思想、改革思想、儒学思想三个角度,对范仲淹思想略作综述,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以期有所收获。

关键词:民本思想;改革思想;儒学思想;研究综述;自我思考

正文: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其领导实施的庆历新政对北宋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范仲淹的研究,具体到其思想研究,学术界历来十分关注,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有一百余篇,可见其研究成果的丰硕。本文主要从范仲淹民本思想、改革思想、儒学思想三个角度来展开对范仲淹的思想综述。

一、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本思想也得以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寓于新的精神实质。范仲淹在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被目前几乎所有的著述研究都看作是其“以民为本”思想的阐述。

张念书在《范仲淹对民本思想的实践》中,指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人生格言,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他身体力行,一生以人民、国家利益为重,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先忧后乐”的光辉[1]。文畅平在《论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中客观指出,要推行新政,仅有忧患意识是不够的,范仲淹未能摆脱士大夫阶层的局限,还印有浓重的阶级烙印。但他的确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郭文佳《范仲淹爱民活动浅论》认为,“范仲淹作为北宋大儒,是儒家孝悌和民本思想的坚决执行者。”[3]在肯定范仲淹颇为丰富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民本思想的主流人群中,也有少数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代表性的文章如《范仲淹的“先天下观”是一种民本思想吗?》,作者认为,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其实是“君天下”而不是“民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观是一种“君本”思想,是为他所代表阶级服务的,因而我们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去宣传和接受他的“先天下”思想[4]。对此本文不去妄自

评判争论的谁是谁非。但值得关注的是,在2009年第3期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上,一些学者撰写了一组论文,有任伟鹏和李秀月的《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范仲淹的忧乐观》[5],杨德堂的《范仲淹在邓州践行民本思想考》[6],杨国宜的《简论范仲淹的民本思想》[7],还有穆朝庆的《范仲淹民本思想探微》,他们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重点解析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渊源、内涵与实质,借以评述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高度[8]。论证范仲淹承袭了传统儒家的民为邦本思想,是个毋庸置疑的民本主义者,其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以求对其精神发扬光大。

我认为,不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属于哪一体系,对其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范仲淹其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人格,这种高尚的思想尤其应该古为今用,大力提倡现代官员学习思考借鉴,以减少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改革思想

范仲淹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治政、治军的显著成效,赢得了正直的士大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和信服。在北宋庆历三至四年,他领导了一场政治改革即“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他的主张未能实现,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其改革思想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场变革。目前,总体性介绍改革思想及其历程的文章有《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该文指出,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从朦胧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期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的是《奏上时务书》和《上执政书》。《上执政书》的提出表明“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经形成。后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条陈十事,全篇文字简洁凝练,重在实用。至此,范仲淹完成了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转变。范仲淹的变革思想就沿着这条线索演变[9]。

1、教育方面:董平的《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是对范仲淹研究的丛书之一,记述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阐发了范仲淹的教育理论,展现了范仲淹重视教育、进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10]。《略论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实施的教育模式及其历史作用》认为,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11]。

2、经济方面:经济改革没有专门的著作,只能参见范仲淹关于经济问题的言论,都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范仲淹的经济思想》一文

认为,宋仁宗统治时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已经形成。针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提出了重视农业,发展生产;抑制奇货,利角工商;厉行节约,量入以出等正确的主张。但也指出北宋中期,土地集中、赋役不均,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他对此却没有相应的反映,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就很不够[12]。

3、政治方面:《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指出,北宋中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出现了政治危机。正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的时侯,范仲淹提出了行“变通之道”,主张进行政治改革,限制封建特权,澄清吏治,广开言路,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等。他的这些思想,后来大部分都在他所主持的“庆历新政”中得到了体现[13]。

4、军事方面:可能是范仲淹在政治上、文学上成就太大,而使人们较少论及他在军事上的贡献,但近年来学者们也给予了重视。贾大泉在《作为军事家的范仲淹》中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家,范仲淹在陕西防御西夏进攻中,特别注意争取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国内的民族战黔,依靠和团结少数民族来共同反对国内民族之间的掠夺和残杀[14]。

5、人才思想:范仲淹对人才问题认识之深刻,论述之透辟,实践之执著,影响之深远在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中是少见的。《试论范仲淹的改革观点与人才思想》一文认为,改革不仅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同时,范仲淹在这场改革中所显露的丰富的人才思想,还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15]。

综上所述,对范仲淹改革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庆历新政”这一主线来展开的,针对范仲淹在改革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案、言论等,对其教育、经济、政治、军事、人才五个方面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涉及了社会矛盾突出之问题的改革,同时我也注意到,对其改革中的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少有涉猎,或是杂于其他思想研究中,未能自成体系,这可能是其改革思想研究的一项不足之处。

三、儒学思想

理学是在宋代发展了的儒学,我们常说“宋明理学”,可见理学在宋代传播发展极为广泛,成就巨大。范仲淹作为北宋大儒,是儒家亲亲、孝悌和民本思想的坚决执行者,他的爱民活动和实践,是儒家思想熏陶和感染的结果。儒家思想,正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追求的思想根基。

学者们从范仲淹和儒学的关系入手,来分析他对后世学术造成的影响。徐洪兴《试论范仲淹与北宋理学的兴起》,从对儒学的积极提倡、对传统

经学的立异和不满、对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和对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四个方面,论述了范仲淹与北宋理学兴起的关系,认为范仲淹称得上是理学的先驱之一[16]。另一些学者在研究这方面思想的时候,没有割断其同民本思想和改革思想的联系,更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这一思想。比如以范仲淹的理想人格与儒学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的文章有郭学信《范仲淹人格与儒家忠道意识》,该文指出,范仲淹是古代中国士人阶层中极具儒者风范的典型代表。其人格中所表现出来的“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的诤谏精神,从忠君思想出发派生出来的诚厚立国、无欺天下、关心国家兴亡的精神境界,以及忧民、爱民、为政清廉的仁政思想,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忠道孝义意识中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17]。另一篇文章《略论范仲淹与理学思潮产生的关系》认为范仲淹以易学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为理学的兴起创造了理论条件,复兴儒学的主将范仲淹就是以自身言行提倡德的典范[18]。还有些学者从改革与儒学复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其儒学思想。如《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认为庆历新政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则使儒学得以复兴,成就了宋元明时期的新儒学。范仲淹实为宋代复兴儒学的第一人[19]。

四、自我思考

在我看来,范仲淹的儒学思想应该是与前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为了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要用儒学思想来作为思想武器扫清障碍,同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调整自己的改革思想,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其民本思想的目的和构想。因而在研究中,拆分范仲淹思想时,可以从局部、单个地来分析他的民本、改革、儒学思想,但绝不能人为地分裂三者的联系,应该将三者统归于范仲淹其人及其新政这一范畴来研究。

从整个综述来看,对于范仲淹及其思想的研究是非常浩繁的,成就巨大,大多数相关学者都针对史料提出了较详细地分析和看法,对于史料的运用非常纯熟。但是,随着考古学和文献学的不断发展,我相信,范仲淹思想的研究必将突破这三个方面,在一些细枝末节处有更仔细、独到的发现,这就需要学者更进一步去搜集、研讨、分析、著述,使得其思想精髓得以古为今用,造福后人。

最后,衷心地感谢老师本学期对我们的教导!

参考文献:

[1]张念书范仲淹对民本思想的实践[J]. (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 1997, (3).

[2]文畅平论范仲淹的忧患意识[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3)

[3]郭文佳范仲淹爱民活动浅论[J],殷都学刊, 2002, (4):56, 58.

[4]吕变庭.范仲淹的“先天下观”是一种民本思想吗? [J].党史博采, 2005(6): 16.

[5]任伟鹏,李秀月.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范仲淹的忧乐观[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

[6]杨德堂.范仲淹在邓州践行民本思想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

[7]杨国宜.简论范仲淹的民本思想[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

[8]穆朝庆.范仲淹民本思想探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 (3): 26.

[9]诸葛忆兵.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136.

[10]董平.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0.

[11]李劲松.略论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实施的教育模式及其历史作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 (4).

[12]赵继颜.范仲淹的经济思想[J].齐鲁学刊, 1981, (2).

[13]赵继颜.范仲淹的政治思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 (2).

[14]贾大泉.作为军事家的范仲淹[J].文史杂志,1991, (4).

[15]汪长根,沈建洪.试论范仲淹的改革观点与人才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4).

[16]徐洪兴.试论范仲淹与北宋理学的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2).

[17]郭学信.论范仲淹的儒家风范[ J].贵州文史丛刊,1997, (3).

[18]郎国华,范立舟.略论范仲淹与理学思潮产生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 2003, (6).

[19]李存山.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J].哲学研究,2003, (10)

6年级阅读

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②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③敛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④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缞绖:丧服。②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③赗:送给丧家送葬之物。④赒:救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未举.觞举:_________ (2)赗敛棺槨皆所未具.具: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2分)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__________ 3.范仲淹罢宴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 。(3分)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_________ 的品质。(3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花事知多少 ①春天了。那个卖花的小伙子来得勤了。黄鱼车上的花木比之冬日孤单单的绿,多了些鹅黄、桃红、烟紫和梨白。老样子,车停在菜市场外面一隅,一刻功夫,人就三三两两地围了过来。有的对着花,看一会儿,评一会儿,与主人闲聊一会儿,空手走了。也有的端起这盆,放下那盆,左顾右盼好一会儿,最后说好价,掏出钱,抱走了。 ②刚开始,我并未发现小伙子的异样。那天,起了风,菜市场外人很少。他蹲在地上,闷着头,一手缩在袖子里,一手捏着本书,看得入神。 ③难得见他车上有盆挺大的仙人球,装在一只颇有古气的青花瓷盆里,我想买。听到我要买花,他站了起来。搬动花盆时,这才发现,他的一只袖子空荡荡的少了一条手臂!瓷盆重,装满土足有几十斤。他用黄鱼车,载着仙人球,送上门。到家时,我招招手,请门卫帮忙把花盆搬上楼,谁知他竟挥挥手让门卫走。见我开了大门,他立马弯下腰,用一只手将花盆拦腰一钩,夹在臂弯里,便腾腾腾上楼了。我才到二楼,他已从三楼下来了。我诧异 ...,随后便夸他好力气。他笑呵呵丢下一句话:这不算重! ④到了夏天,他穿件汗衫,露出了手臂的伤残处,像一截短短的木杵伸出袖口。是烧伤?砸伤?电击伤?还是其他病因?见到他,我有时会想这个问题。但不管何种原因,这总是一个受过苦难的年轻人。现在,他明亮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儿阴影。 ⑤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老是拿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来卖,又赚不了几个钱!他却告诉我,他主要是种花的,在十号桥租了地,有一大片苗圃呢!培育好的花苗,大多供应批发市场,还有一些宾馆等单位,到这儿来卖的自然是剩余的小零碎。他又说,其实啊花是无贵贱的,关键是人的看法,你喜欢它,当它宝贝,它自然就珍贵了。再说小苗苗,养着养着,就大了,壮了,好看了。就像把小毛头一点点养大,虽然费心思,但也有意思,有成就感哪!有些人有钱却没空,别人替他们养好了送上门,他们光看不养就少了许多乐趣,你说是不?我说是。感觉他很有文化。 ⑥再一次感受到他的“有文化”,是在听了他与一个老者的对话后。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到他花车前,停住了。他打招呼:“老爹爹来啦?老奶奶呢?”“老奶奶走啦,走了快一个月啦……”“啊,怪不得这阵子不见奶奶,以前奶奶常过来看花的!”“唉,人走了,花没人管,也跟着枯死啦!”“老爹爹你也养养花吧。”“我不懂,以前都是她养花,我看花。”“我教你好了,只要上心,也不难的,花跟人一样,各有脾气不同,但你关心它,待它知冷知热的,它就会回报你……”老人临走时,小伙子把一盆已钻出花骨朵的蟹爪兰递到老人手上:“送你的,回去养着吧,养养花,心情好,也算纪念老奶奶……”老人接了花,眼睛红了起来。 ⑦最近一次,我去十号桥画家村访友出来走在花间小径上,正巧遇见小伙子往外送花去,一个小女子追上来,把一条围巾裹在他脖子上。小女子水灵灵的,身段眉眼儿都周正。见我打量那女子,他介绍说,这是我老婆。我愣了一下,脱口而出:你已经结婚啦?听了我的话,小女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⑧小伙子邀我去他苗圃里坐坐,我怕耽搁他时间,谢辞了。但是我知道,这片苗圃,都是一些像他这样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租种经营的。我曾来参观过,无论是广东人福建人养育的热带植物,还是安徽人江苏人培植的小灌木小草本,都打理得生机盎然。小伙子的苗圃也一样的吧。所不同的是,他只有一条手臂,但他生活得并不残缺。1.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______(3分) A.他穿件汗衫,露出了手臂的伤残处,像一截短短的木杵伸出袖口。

范仲淹博爱天下的思想境界

范仲淹博爱天下的思想情怀 赵云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在商丘应天书院苦学五年成才致仕,又执掌应天书院三年,不仅使应天书院名满天下,也得以深思熟虑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和博爱天下的思想情怀。 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 北宋庆历六年(1046),58岁的范仲淹知邓州,九月应挚友岳州知州滕子京之邀,在邓州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借景抒情,以情显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意境高迈,千古成诵。 “天下”即普天之下,泛指一切人类苍生。“忧乐天下”即以天下人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先忧后乐”是以天下人忧乐为己任,以天下人之事为责任,完全超越了个人利益、亲族利益,也超越了国家的利益,是一种不求回馈的自我担当。可以用“胸怀天下、情系天下、博爱天下、奉献天下”来概括。体现了范仲淹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忧患意识和忧乐标准,不计回报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思想情怀反映在他很多文章里。如《用天下心为心赋》、《政在顺民心赋》、《尧舜帅天下以仁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礼义为器赋》、《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君以民为体赋》、《六官赋》、《铸剑戟为农器赋》、《任官唯贤才赋》、《从谏如流赋》、《稼穑惟宝赋》、《今乐犹古乐赋》、《蒙以养正赋》、《天道益谦赋》、《临川羡鱼赋》、《金在镕赋》等等。 《用天下心为心赋》原文称:“至明在上,无远弗宾。得天下为心之要,示君王克己之仁。政必顺民,荡荡洽大同之化;礼皆从俗,熙熙无不获之人。当其治国牧民,代天作主。敷至治于四海,遂群生于九土。以为肆予一人之意,则国必倾危。伸尔万邦之怀,则人将鼓舞。于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苟诚意从乎亿姓,则风化行乎八荒。彼惧烦苛,我则崇简易之道;彼患穷夭,我则修富寿之方。夫如是,则爱将众同,乐与人共。岂不以虚己之谓道,适道之谓权。尧舜舍己从人,同底于道;桀纣则以人纵欲,自绝于天。弗凝滞于物我,可并包于夷夏。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达彼群情,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临。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迩(er)。何以致圣功,从民心而已矣。” 上述文中体现着五个思想要点:一是“政必顺民”的民本思想;二是超越国界中外夷夏一视同仁天下大同的天下观世界观。三是“爱将众同,乐与人共”优乐天下的博爱情怀;四是“舍己从人,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的奉献精神;五是“风化行乎八荒,天地之化育”以情动天下、以文化天下、以德育天下的文明治理世界的方法。 范仲淹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观”和“兼爱”、“仁者爱人”思想和价值观,并以“化育天下”取代了“平天下”的思想与方法。其博爱天下、奉献天下的思想情怀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思想比较,境高一等,有所超越。 二、范仲淹博爱天下思想情怀的人生实践 纵观范仲淹一生的言论著述和人生实践,都贯彻着为天下苍生献身的人生理想信念,体现出先忧后乐、博爱天下的高尚情怀。楼鈅《范文正公年譜》:“《岳陽樓記》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蓋公平日允蹈之言也”。 初入仕途,范仲淹就表现出刚直不阿高贵品格。范仲淹27岁进士及第,就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事,职掌讼狱勘鞠事。“日报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

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知识分子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西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

黜。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 制卷人:向晖 (一) 【甲】《岳阳楼记》节选(略) 【乙】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注】(1)谏:委婉地规劝。 1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 B.掇数枚而咒曰掇:摘取,选取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品尝 D.所冀移灾朕躬躬:身体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描写了一阴一晴两种自然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唐太宗,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张劲雷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州府学是范仲淹亲手创建起来的宋代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在宋代教育史乃至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其影响深远。 一、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开宋以降地方州县办学之先河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而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范仲淹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时间是担任地方官。他先后到过广德军、泰州、睦洲、苏州、饶州、润州、延州、邠州、杭州、越州等地,每到一处,他都大力兴学。无论是在饶州(今江西上饶)、润州(今江苏镇江),还是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延州(今陕西延安)都有他亲手办的学校。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范仲淹被仁宗罢免了右司谏之职,贬为睦州知州。《宋史》载:“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撒

手人寰西归,仁宗亲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刘太后的官员相继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谏。是年岁末,在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下,仁宗废黜郭皇后。台谏在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下,群起力争,被责问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的吕夷简玩弄阴谋手法,请台谏次日上朝力陈;仁宗连夜下诏旨,分贬台谏领袖孔、范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国门”⑴。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怀着一腔委屈与不平,匆匆离京汴梁,奔睦州赴任。任职半年即与景佑元年(1034)之秋调至其桑梓之地,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然此时迎接他的是:“至还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疾苦纷沓,夙夜营救。”⑵半年后,范仲淹完成治水任务。这是范仲淹第一次回归故里,虽非衣锦还乡,也算荣归桑梓。拜访范氏长辈,看过苏州祖居后,他对祖辈创业精神由衷钦佩,因此萌生了在故乡购置土地建造新居之想法。经亲友四处访视,相中南园旁边的一块土地,此地与名园沧浪亭相望。南园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家府旧址,后又为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所筑。朱长文《修学记》中记载:“始,姑苏郡城之东南,有夫子庙,所处隘陋。范文正公以天章阁待制守是邦,欲迁之高显。相地之胜,莫如南园。南园者,钱氏之所作也,高木清流,交荫环丽,乃割其隅……”。为慎重起见范仲淹请来阴阳家,阴阳家看后称:此地坐落卧龙街上,街北为北寺塔龙尾,南园正好是龙头之位,乃姑苏城风水宝地。如能在此兴建家宅,子孙后代必将科举及第,公卿将相,荣华富贵,万世不竭。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⑶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时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②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③敛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④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缞绖:丧服。②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③赗:送给丧家送葬之物。④赒:救济。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未举.觞举:_________ (2)赗敛棺槨皆所未具.具: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2分)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14.范仲淹罢宴的具体原因是。(3分) 15.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的品质。(3分) 狗恶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注释:①酤酒:卖酒。②迓(yà):迎接。③齕(hé):咬。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为.酒甚美 ( ) (2)则酒何故.不售( )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14.宋人酤酒不售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则因“狗恶”而“酒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3分)

答案: 12.(1)举起(2分)(2)具备(2分) 13.给了他们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葬之事。(2分) 14.读书人客死他乡,无钱安葬(3分) 15.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3分) 12.(共4分,每题2分)(1)制作(2)原因 13.(3分)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 14.(2)狗猛 15.(3分)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点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即可)

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生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①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其“先忧后乐”的名言至今闪耀着迷人的熠熠光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江苏徐州)。另据方健考证生于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历任成徳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公元990年,范墉因病在徐州去世,终官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墉两娶,生有五子,其三早卒,惟仲温(985—1050)和仲淹幸存,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范墉去世后,谢氏扶棺送夫归葬于苏州祖茔天平山,并守孝于咒钵庵。两年后,因贫无依谢氏带着仲淹改嫁时任吴县推官的朱文翰,改名朱说。朱文翰曾任安乡知县,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留下“书台夜雨”的佳话;后又来到淄州长山,励志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等地,继父朱文翰终官淄州长山县令。对于继父的“既加养育.复勤训导”,仲淹始终怀着感激心理,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②奉养终老。对长山朱家子弟则奏请异姓恩泽,解决求学及生活困难等问题,关怀备至,体现了一代名臣之风范。

范仲淹二十岁时,远游陕西,结识名士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人,一起啸傲于鄠、杜之间,抚琴论《易》,极尽颜欢,至晚年仍满怀深情地怀念这些旧友。范仲淹还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这种出行和交游,开阔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范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一一应天书院求学,数年的苦读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③青年范仲淹虽“出处穷困”,“布素寒姿”,但却矢志不渝,勤奋学习,自觉磨炼意志,确立了其卓荦不群的理想人格、“忧思深远”的优患意识和“忧国忧民”④的远大抱负。如果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⑤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学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⑥的人生信念。 大中样符八年(1015)的进十及第,榜江西人萧贯殿试第一。但寇准(961—1023)硬是说服真宗,让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988—1039)状元及第,这和他坚持不让王钦若(962—1025)拜相一样,体现了他人才选用上狭隘的地域观念。范仲淹却对这位名相的刚毅果敢,勇于决断,推祟备至。 范仲淹初仕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侍养。他治狱廉平,清正自守,常与知军大异其趣而挺然不从。他刚正不阿,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见于履仕之初。天禧元年(1017),范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亳州)节度推官,时知州上官佖,通判杨日严,十分倚重这位才华横溢的年青幕僚。次年,三十岁的范仲淹有燕赵之行,留下了豪情满怀的《河朔吟》,抒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国家治理理念崇尚“德治,仁政,礼制,重教化”,对先秦时期影响巨大,不仅如此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国家政治影响深远。为我们所熟知的内圣外王思想,礼乐制度,教化哲学,无一不体现其思想内含,当然孔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强调修身为先时,最后还是寄希望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由此,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国家政治明治,仁政,礼制,德治,教化是我在本文中着重研究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政,礼制,德治,教化 一、关于儒家内圣外王——治道思想研究 儒家社会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德化的治道”,是德治型的人治。王道是儒家治道的理想,孔子将周公王道的宗旨归结为两条1、“以德配天,保民而王”,这是统治者和管理者自律的原则。周公总结历史得出结论:夏殷兴亡的根本在于统治者的“德”,夏禹殷汤有德而治兴,夏桀商纣无德而乱亡,他认为天子是天命所归,天命以民心为转移,所以德首先在于“保民”,即爱民利民恤民,为百姓兴利除害;其次是用贤,即将治权于政权分离,治权委托贤能之人,打破亲亲、尊尊的用人局限。2、“明德慎刑”这是管理被管理者的原则。明德即明道德,提高被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主要措施有道德示范、礼乐教化和尚贤任能,慎刑即刑罚的实施以宽仁为主。 孔孟都把人的能动性局限于道德方面,孔子讲“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孟子认为善德是“求在我者”,富贵寿夭等是“求在天者”这种偏重道德因素的倾向构成儒家人治的基本特色道德心里素质是制约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精神得以实现的前提。但是孔孟忽视了智能因素和客观规律,使得他们的人治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 荀子对孔孟治道进行修正和完善,第一在坚持德主刑辅原则的前提下,强调了礼法的相关性。荀子的治道以“礼治”为宗旨,但他所讲的礼与孔子不同,他所讲的礼虽在礼仪规范上脱胎于周礼,但实际上维护的与西周不同的社会秩序,另外荀子认为礼与法不仅不相互对立,反而相互依存,“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然而荀子的立场仍以人为中心,坚持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先教后刑。第二突出构成主体能动性的智能因素,他认为认识事务的不同属性和规律,从而“知天命而用之”,而且他将智视为道德心里素质形成的基础。第三、荀子吸取了法家崇信的管理原则,信是制度规范客观性确定性的表现。 对霸道的修正和完善是《管子》的贡献,《管子》的治道原则是先富后教,教而后法。其中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财政方面实行无税政策。此外,法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依据,立法权虽属于君主,但是必须遵循两项客观依据一是道和原则,而是民意。 二、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认识

课外文言文阅读编

课外文言文阅读编

————————————————————————————————作者:————————————————————————————————日期: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 (一)范仲淹罢宴 范仲淹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②,见缞绖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⑤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絰(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救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属: (2)赗殓棺椁皆所未具.具: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B.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C.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D.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3.对文中“公怃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感慨的样子 B.大家忧伤的样子 C.范仲淹忧伤的样子 D.范仲淹默不作声 4.这件事表现了范仲淹“”的思想(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范仲淹的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 1.(1)部属,隶属(2)具备,具有 2.A 3.C 4.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老农识画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①《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②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③间,虽壮夫膂力④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范仲淹苏幕遮中心思想

范仲淹苏幕遮中心思想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仲淹苏 幕遮中心思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心思想: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 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 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 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 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 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 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 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 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 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 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 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 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 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 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岳阳楼记》《范仲淹罢宴》比较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7题(共10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 ī di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5.翻译句子(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 译文: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 译文: 26.〖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 答: 27.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参考答案: 24、(1)国都 (2)全 (3)摆放,放置 (4)死 (2分,每空0.5分) 25、(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意近即可)(2分) (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意近即可)(2分) 26、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分)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 27、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2分)

浅析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6999649.html, 浅析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 作者:张丽霞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04期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虽历经千余年洗礼,却如醇酒般历久弥香。文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有志之士高尚品格的写照,千古流芳。范仲淹追求的这一精神境界,在今天仍是时代先锋们孜孜以求的最高标杆,不失为时代的强音。 岳阳楼为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赞美岳阳楼胜景的诗文,使岳阳楼闻名遐迩。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临洞庭湖》中描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出洞庭湖的浩瀚气势,成为千古绝唱。到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声名远播。 据说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更没有游览过洞庭湖,只是凭借友人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作。这极可能就是《岳阳楼记》没有步前人后尘,避而不写岳阳楼转写洞庭湖的原因。《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隘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提高了文章的境界。 由写作背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知,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友人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范仲淹对友人“不以己悲”,于逆境中崛起是持褒扬态度的,体现了自己践行的政治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么我们不禁要探究,范仲淹这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父亲范墉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从吴越王钱镠归宋,任成德军掌书记,不幸的是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所依靠,改嫁邹平县长山镇朱文翰,少年范仲淹从朱氏宦游,度过了勤奋力学的艰难时光。范仲淹在邹平长白山醴泉寺苦读三年,留下了“断齑划粥”的动人故事,千百年来是教育史上脍炙人口的典范。范仲淹在长白山苦读之际,感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遂有游学之举,来到应天书院读书,苦读五年,大通“六经”之旨。 青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十几年矢志不渝的勤奋苦学,不仅泛通儒家经典,增长了阅历,打下了毕生受益之学问的扎实基础,而且自觉地磨炼了意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对他的理想人格、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忧思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的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谓“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孟子】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除了曾参留下了《大学》之外,其他的大多未曾留下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收了一名弟子,此人便是日后被称作“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就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 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主要思想有如下几点: 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战乱与社会变革中并不适用,更不用说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了。等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打败项羽,百废待兴,这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黄老思想一直在政治上占据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朝历经了“文景之治”后,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的发展需要了。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此时,儒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君权。

《岳阳楼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8套)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 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 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 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67.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 ①去国怀乡________

②长烟一空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④赣大水西来注北________ 6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9.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70.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 有什么不同? 【答案】 67.国都;全;一起;从西边 68.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地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69.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受自然风物好坏的 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70.语段(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膝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 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香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语段(二)通过描绘,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 语段(一)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