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非共同性 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 案的特点。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 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 态度。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 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 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 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
觉。
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 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认知 vs 一般认知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认知则更关注 人。 3、社会认知 vs 印象 社会认知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认知的结果。
二、认知对象因素
(一)认知对象的魅力 (二)知名度 (三)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 (二)背景参考
第二节
归 因
第二节 归因理论(attibution theory)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海德----归因理论之父(1958)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
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第二章
社会认知
心理学专业
陈剑梅 2012.2
定义
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 即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 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包括人际认知和自我 认知及对行为原因的认知(归因)。
社会认知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认知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 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认知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 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认知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人们倾向于内归因。 如:街头乞讨现象。 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如:美满婚姻和不幸婚姻的不同归因方式。
第二节
归 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表2-5:韦纳的归因模型
不稳定 内部 外部 努力 运气 稳定 能力 任务难度
第二节
归 因
第二节
归 因
第二节
归 因
3 归因中的偏误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 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 力、努力等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理论可以较好地 解释归因中的自利偏差,按照这一理论,人们总是试图 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 好的评价。
图式(schemas):也译作基模,人们用来 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 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 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是一种组织 信息的方式,用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
2.图式的类别
•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 自我图式:(Self-schema) 团体图式(Team-schema)
框架效应 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 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指:当考 虑一个决策所带来的利益与考虑一个决策所 带来的损失,对于人们进行决策的影响是不 一样的。 “亚洲疾病问题”实验:
(6)心理策略与捷径
可用性策略: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 度来做出判断。 代表性策略: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 似程度来加以归类。(赌徒的谬误和错误关 联) 锚定与调整策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判断 时,人们通常使用一个参照点或锚定值来降 低模糊性,然后不断地根据所得到的新情况 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
(三)图式的运用:可提取性和启动
可提取性是指图式和概念在头脑中所处位置 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作出判断时 候,使用这些概念和图式的可能性有多大。 (Ford&Thompson,2000) 启动(priming):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 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过程。
(四)图式的“百度文库能固着”
角色图式(Role schema) 剧本(Script)
图式与刻板印象
当图式被用到某个社会团体的成员或者性别、 种族中,它通常被称为刻板印象。当我们遇 到他人时,刻板印象会被迅速运用。
Payne2001年的实验:
检测人们对美国黑人的刻板印象。 结果发现:当第一张图片是黑人的脸时,人 们更容易将工具误认为是枪。这说明了思维 自动化有时是可以犯错误的。美国人更容易 把黑人和暴力联系起来。
第二节
归 因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1)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差异性低,也就是说行 为主体与众不同,总是如此,而不因人而异,此时 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 (2)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差异性高,也就是说行 为主体与众相同,总是如此,因人而异,此时行为 的原因在行为所指的对象; (3)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差异性高,也就是说行 为主体与众不同,偶尔如此,因人而异,此时行为 的原因在行为发生时的环境中。
(二)控制性:高努力水平思维 定义:有意识、有意图目的的需要努力的思 维。它需要心理能量。 特点:(1)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对一件事进行 有意识的、控制性较强的思考。(2)当代价 较小、动机水平较低或者心不在焉时一般不 进行控制性思维。如懒散的看电视 作用:进行控制性思维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自 动化思维提供制衡。
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第四节
归 因
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表2-7:天气对心情的影响 晴天 当时心情快乐的程度 7.5 整个人生快乐的程度 7.4 对整个人生满足的程度 6.6 阴天 5.4 5.0 4.9
第二节
归 因
基本归因错误
3 归因中的偏误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4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 我们的解释 。
5 归因原则
⑶反事实推理 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 情可能有所不同。 如:常常第三名比第二名更快乐(如果你失 败,最好别只输一点点);差1、2分就及格 了!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主体因素 (一)原有经验、需要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 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 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 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 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 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 (二)价值观念 (三)情感状态 (四)认知偏见
自证预言的运用 当我们渴望某一件好事情发生时,会倾向於 找寻符合该期望的正面讯息,而那些正面讯 息又诱发我们找寻更多的正面讯息,使我们 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行为上也变得 更积极,大大地提升了成功的机会。 相反地,如果我们越担心坏事情的发生,便 会越留意不利的讯息,不利讯息越多,心情 越加焦虑不安,行动消极、被动或过度保护 自己,最后更容易地诱发了坏事情的发生。
第四节
归 因
4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
大部分穷人并不懒…..他们赶早班车…..他们替别人抚养孩 子…..他们打扫街道。不, 不,他们真的不懒。
----尊敬的杰西.杰克逊 1988年在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演讲
第二节
归 因
不变性原则
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 间的不变联系。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 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 用就会打折扣。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 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 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 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反应。
2.几种控制性思维 ⑴自动化相信,控制性怀疑 过程: 第一步:初步接受资讯 (自动化过程) 第二步:评估真实性 (控制性过程) 第三步:必要时加以拒绝 (控制性过程) 身体疲惫、心不在焉或缺乏动机时,第二、 第三步不能启动,往往可能接受很多错误信 息。
⑵思考抑制 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 (分手的情人、不喜欢的老板、美味的食物 等) 监控过程:在意识中搜寻要避开的事物。 操作过程:一旦搜到了该事物,就通过找到 别的事情来思考从而转移注意力的意识努力 尝试。
图式即使被证明是错误的之后,仍然具有持 久性。固着效应: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的观 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这些信念的证据是 虚假的也是这样的。 陌生的婴儿照片与陌生的母亲照片配对实验
(五)图式变成现实:自证预言 (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 (2)这种预期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 (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 与人们最初的预期一致,使得预期成为现实。 社会学又称为:托马斯定律。
(二)图式的功能
1.简化认知 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记忆和推理, 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即减少模糊性。 图式最大的心理功能是简化认知过程,节省 心理能量。
2.充当记忆向导
人类的记忆具有重构性,人们常常用和他 们的图式相一致的信息来填充空白。记忆 重构倾向于与人们的图是保持一致。 没有图式:科萨科夫综合症
表2-6: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内部
稳定 不稳定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可控制 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 老师的偏见 不可控 特定的能力 心境与情绪 考试难度
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 一个人的运气
归因与情绪
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 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 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的和感激的心情。 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则会使人感到内疚与无助; 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 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或能力强, 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若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 因素如运气好或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既可能提 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和 能力差,会降低其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若归因于不 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等,则可能提高今 后工作的积极性。
社会认知的两种信息加工方式
(一)自动化:低付出水平思维 (二)控制性:高努力水平思维
自动化思维指的是无意识 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 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 思维。人们经常对自己 的所见以及他们的假设 是否正确不加任何有意 识的思考分析(Bargh Ferguson,2000)。
1.图式的含义
不变性原则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
5 归因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1)特异性信息
(2)共同性信息
(3)一致性信息
第二节
归 因
3 归因中的偏误
基本归因错误
表2-8:对自己与他人知识的评价
评定内容
评分人 发问者 被问者 发问者知识 53.5 66.8 被问人知识 50.6 41.3
(分数的范围为0—100分)
第二节
归 因
2 对自己的归因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 而了解自己的态度,并非经过对内在感受的内省。 心理学家指出: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 因为个体将工作成就归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也就是 说,如果从事一项工作的理由被过分正当化的话,不知不 觉会伤害到他参与该活动的内在兴趣。如果给予从事自己 喜欢的工作者外在酬赏会降低起内在兴趣,那么施与外在 威胁以避免其从事某项特殊行为应该会增加兴趣。 沙可特(Schachter 1962)认为,人们对自己情绪的知觉 取决于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上的激起程度和人们所使用的 认知标签名称,如快乐、愤怒等。
第二节
归 因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1965年提出的对应推论理 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 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 人的内在特质(Dispositional trait),既人格、态度、心情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