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方法----行针手法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方法---持针进针法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04阅读次数: 3926【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1.持针法 持针就是拿针。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此法临床上最常用。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五绝指针疗法的定义和疗效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12阅读次数: 3033【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指针疗法不用药物,又不用器具,仅凭双手手指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运用了一定的手法,就能达到治病目的;五绝指针疗法则是在此基础之上,根据针灸按摩的治病原理,掺合了武术中的点打技艺,将古老的点穴技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创出的新的治病手法;此法仍以中医理论作指导,根据“疼则不通,不通则疼”的医学理论,以指代针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适当的刺激疏通,使气血调和,恢复和增强脏腑、筋脉、皮肉的蠕动、收缩功能和弹性,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达祛病健身目的。 五绝指针疗法根据武学点穴理论,施行隔衣点穴治疗,对人体无任何损伤及副作用,治疗效果如同金针入体;指法施于人体后有明显的变化反应,不论从什么角度讲,五绝指针疗法仍属于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并有较高的医学价值,经临床验证表明:可治疗人体多种病症,效果很好,是保守治疗的很好方法,有益于未来世界人类的发展。所以,五绝指针疗法作为祖国医学的一种治病手段,有较高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价值。不论是对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医院,还是诊所;不论是内科、外科,还是儿科、妇科,用于针药的辅助治疗,或是单独用于治疗某些大小病症,都会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针灸方法----行针手法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04阅读次数: 4101【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预期的各种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亦各针感,是指行针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则会有酸、麻、胀、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标幽赋》所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得气与否以及气至速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一般而言,得气速时,疗效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差;若始终不得气,则可能无治疗效果,预后也不好。 (1)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和捻转两种手法: 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 (2)辅助手法:针刺操作时,为了取得较好的针感,除运用基本手法外,还有辅助手法,包括循、刮、弹、摇、震颤等。 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所刺腧穴的上下部徐和地循按的方法。本法可激发经气的运行,用于催气。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指腹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指甲轻刮针柄的方。可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的传递。 弹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或针尾,使针身轻微地震动,以加强针感。 摇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针体。此法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震颤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增强针感。
腕踝针疗法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007-04-14阅读次数: 3709【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分区与主治病症|进针点及其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 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病症: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 2区:躯体前面的两旁(1区的两侧),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侧腹部。 主治病症:后牙痛、哮喘、胸胁痛等。 3区:躯体前面的外缘(2区的外缘),范围狭窄。包括沿耳郭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主治病症:颞浅动脉痛,沿腋前缘垂直线部位的胸痛或腹痛(本区病症较少)。 4区:躯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腋窝垂直向下的区域。 主治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腋中线部位的胸腹痛。 5区:躯体后面的两旁(与2区相对),包括头、颈后外侧、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主治病症:颈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侧腰痛等。 6区: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项部、脊柱部、骶尾部、肛门等。 主治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外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前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膈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各区加“上”字,横膈线以下各区加“下”字。如上1区、下1区,以此类推,用称各区。 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踝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腕与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1)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内关、外关)一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 位置: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觉凹陷处。 适应证:前额部、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眩晕、盗汗、失眠、郁证、癫痫等。 上2: 位置: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 2区病证,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等。 上3: 位置:靠桡动脉外侧。 适应证:治疗上 3区病症,如高血压、胸痛等。 上4: 位置: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适应证:治疗上 4区病症,如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胸痛等。 上5: 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 5区病症,如后颞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 上6: 位置:小指侧尺骨缘背。 适应证:治疗上 6区病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踝部进针点,共有六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相当悬钟、三阴交)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 位置:靠跟腱内缘。 适应证:治疗下 1区病症,如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 位置: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适应证:治疗下 2区病症,如胁痛、侧腹痛、过敏性肠炎。 下3: 位置:胫骨前缘向内1cm处。 适应证:治疗下 3区病症,如膝关节痛等。 下4: 位置: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适应证:治疗下 4区病症,如股四头肌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趾关节痛。 下5: 位置:在外侧面中央。 适应证:治疗下 5区病症,如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 位置:靠跟腱外缘 适应证:治疗下 6区病症,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脚前掌趾痛。 操作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痠、麻、胀、沉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 针刺沿皮下浅表层进达一定深度后留针20-30min,不做捻转提插。一般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急症可每日一次。 选进针点时:对局部病症,选病症所在的同侧分区的进针点,对全身性病症,如失眠、盗汗等可选两侧相应进针点。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一般应不同,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 (2)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04阅读次数: 3926【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1.持针法 持针就是拿针。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此法临床上最常用。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五绝指针疗法的定义和疗效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12阅读次数: 3033【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指针疗法不用药物,又不用器具,仅凭双手手指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运用了一定的手法,就能达到治病目的;五绝指针疗法则是在此基础之上,根据针灸按摩的治病原理,掺合了武术中的点打技艺,将古老的点穴技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创出的新的治病手法;此法仍以中医理论作指导,根据“疼则不通,不通则疼”的医学理论,以指代针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适当的刺激疏通,使气血调和,恢复和增强脏腑、筋脉、皮肉的蠕动、收缩功能和弹性,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达祛病健身目的。 五绝指针疗法根据武学点穴理论,施行隔衣点穴治疗,对人体无任何损伤及副作用,治疗效果如同金针入体;指法施于人体后有明显的变化反应,不论从什么角度讲,五绝指针疗法仍属于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并有较高的医学价值,经临床验证表明:可治疗人体多种病症,效果很好,是保守治疗的很好方法,有益于未来世界人类的发展。所以,五绝指针疗法作为祖国医学的一种治病手段,有较高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价值。不论是对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医院,还是诊所;不论是内科、外科,还是儿科、妇科,用于针药的辅助治疗,或是单独用于治疗某些大小病症,都会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针灸方法----行针手法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2008-01-04阅读次数: 4101【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预期的各种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亦各针感,是指行针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则会有酸、麻、胀、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标幽赋》所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得气与否以及气至速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一般而言,得气速时,疗效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差;若始终不得气,则可能无治疗效果,预后也不好。 (1)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和捻转两种手法: 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 (2)辅助手法:针刺操作时,为了取得较好的针感,除运用基本手法外,还有辅助手法,包括循、刮、弹、摇、震颤等。 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所刺腧穴的上下部徐和地循按的方法。本法可激发经气的运行,用于催气。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指腹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指甲轻刮针柄的方。可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的传递。 弹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或针尾,使针身轻微地震动,以加强针感。 摇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针体。此法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震颤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增强针感。
腕踝针疗法
本文所属类别:[刺灸穴] 发布时间: 007-04-14阅读次数: 3709【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把这篇精彩文章收藏到: ?
分区与主治病症|进针点及其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 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病症: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 2区:躯体前面的两旁(1区的两侧),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侧腹部。 主治病症:后牙痛、哮喘、胸胁痛等。 3区:躯体前面的外缘(2区的外缘),范围狭窄。包括沿耳郭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主治病症:颞浅动脉痛,沿腋前缘垂直线部位的胸痛或腹痛(本区病症较少)。 4区:躯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腋窝垂直向下的区域。 主治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腋中线部位的胸腹痛。 5区:躯体后面的两旁(与2区相对),包括头、颈后外侧、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主治病症:颈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侧腰痛等。 6区: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项部、脊柱部、骶尾部、肛门等。 主治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外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前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膈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各区加“上”字,横膈线以下各区加“下”字。如上1区、下1区,以此类推,用称各区。 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踝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腕与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1)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内关、外关)一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 位置: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觉凹陷处。 适应证:前额部、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眩晕、盗汗、失眠、郁证、癫痫等。 上2: 位置: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 2区病证,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等。 上3: 位置:靠桡动脉外侧。 适应证:治疗上 3区病症,如高血压、胸痛等。 上4: 位置: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适应证:治疗上 4区病症,如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胸痛等。 上5: 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 5区病症,如后颞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 上6: 位置:小指侧尺骨缘背。 适应证:治疗上 6区病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踝部进针点,共有六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相当悬钟、三阴交)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 位置:靠跟腱内缘。 适应证:治疗下 1区病症,如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 位置: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适应证:治疗下 2区病症,如胁痛、侧腹痛、过敏性肠炎。 下3: 位置:胫骨前缘向内1cm处。 适应证:治疗下 3区病症,如膝关节痛等。 下4: 位置: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适应证:治疗下 4区病症,如股四头肌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趾关节痛。 下5: 位置:在外侧面中央。 适应证:治疗下 5区病症,如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 位置:靠跟腱外缘 适应证:治疗下 6区病症,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脚前掌趾痛。 操作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痠、麻、胀、沉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 针刺沿皮下浅表层进达一定深度后留针20-30min,不做捻转提插。一般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急症可每日一次。 选进针点时:对局部病症,选病症所在的同侧分区的进针点,对全身性病症,如失眠、盗汗等可选两侧相应进针点。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一般应不同,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 (2)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