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植诗歌与道教及道教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曹植诗歌与道教及道教思想

作者简介:孙鸣晨(1988—),女,辽宁营口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魏晋南北朝方向。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熟,思想由“独尊儒术”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曹植前期创作多儒家思想,后期更多表现为道家思想风格。诗歌受道教及道教思想影响出现很多关于道教的意象;在思想上也有道教。但他对道教是一种普泛性接受,不是皈依性,所以内心深处只是在道教以及道教思想中找到一种暂时的寄托,一直没有超脱。

关键词:曹植诗歌道教及道教思想意象思想内容普泛性

中图分类号:b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由“独尊儒术”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随着道教的逐渐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儒道互补的时期。自从汉末时期黄巾起义失败之后,统治者限制民间道教的活动,使道教由民间化上升为上层化,反而促进了道教的成熟,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神仙道派。作为镇压黄巾起义首领的魏武帝曹操,对于利用宗教造反起义之事是十分警惕的。但是曹操也像秦始皇、汉武帝一样迷信仙术。[1]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曹植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了解很多关于道教的仙术知识和精神内涵以及拥有一个相对清醒的态度。余冠英先生

在《三曹诗选》前言中认为以公元220年10月,也就是曹丕即帝位时为界,把曹植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期,由于他的生活状态前后迥异,诗的内容和风格均呈现明显差异。前期他的文学创作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在曹丕父子两代皇帝压迫下煎熬的生活,抑郁不得志,这时候他的创作中多有游仙等避世诗歌,更多的表现为道家思想风格。

一、曹植诗歌风格中受道教及道教思想影响

(一)曹植诗歌中的道教意象

1.关于下层道教中趋吉避凶的意象

道教分为上层道教和下层道教,上层道教的教旨是成仙,下层道教的教旨是趋吉避凶,例如利用符水治病等。在上层中追求成仙的方式分为借药和炼药两种方式。在曹植的诗歌中关于这两层道教教旨所涉猎的意象都有出现。例如《仙人篇》“回驾观紫蔽,与帝合灵符。”中的“灵符”指的就是就是神符。在道教门内把符文看成是从上天那里得到的调遣鬼神权利的兵符或者护身符。道教的符箓图文是多种宗教意义的集合体,道士们从这种奇妙莫测的文字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幻想中体现对自然、对社会的征服心理。[2]曹植这里也有利用神符表现一种借用超灵感物质来战胜现实压力的

精神力量。

2.关于上层道教中求仙长生的意象

上层道教中的成仙信仰,来自于“神仙家”的信仰和方术。神仙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鼓吹去海上“三神山”寻仙采

药,求长生不老。在《庄子》书中也多有许多关于“真人”“神人”的描述。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最终追求目标,所以道教也被称为“仙道”。

在道教中仙人是无所不能的代表,而道教中的仙人也为羽人,是指羽化飞升成仙。有关羽化的意象在曹植诗歌中也很多,“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仙人篇》)中“养羽翼”在《意林》里就有解释“得道者生六翮于臂,长羽毛于腹,飞无际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及羽化登仙长生不死。[3]《东陵平》中有“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飞龙。”也是指身生羽翼的仙人。

关于丹药成仙方面,曹植诗歌中既有关于借药,即借仙家手中药的“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五游咏》);“授我仙药,神皇所造”(《飞龙篇》)分别为被喻为仙人的王子乔和神农所赐。也有长生药物意象,如灵芝在《鞞舞歌有序》五首中第二首题目就为《灵芝篇》开篇便用灵芝起兴。另在《五游咏》和《平陵东》中也还分别有“踟蹰玩灵芝。”“东上蓬莱采灵芝。”等关于灵芝的意象。

众多的求仙长生的意象无疑证明了曹植诗歌受到了道教及道教思想的众多影响,不仅丰富了诗歌本身的意象群,增添了形式的多样性,同时因为仙道意象所带来的创作陌生化反而更增加了语言风格的瑰丽性柔和性,曹植诗歌风格中“辞采华茂”的特点有一部分就是源于这些道教意象群。

(二)曹植诗歌中的道教思想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化,

打破了“独尊儒术”的传统。至此,道教的创教工作基本完成,作为一门大教确立了自己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4]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必然注入了这种宗教所创造的哲学思想。

1.追求自然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天然。道家对凡自然的东西皆歌颂备至,而对现实的人伦日用、政治生活则采取轻蔑的态度,鼓吹人类返回自然。[5]在曹植的诗歌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有物我交融的生命情调,如太阳、月亮、树木。“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燕歌行》)在自然中任意释放感情。也始终不忘“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名都篇》)的安逸。曹植借自然表现了一种淡泊的道教思想,对于早期的曹植更多的是借物咏怀,那时春风得意的他很难对老庄思想有深刻体会,但后期却转变很大。那句“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桂之树行》)就完全符合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也代表了曹植后期的心得。后期的曹植被视为圈牢之养物,他借助庄子天人合一境界以获得心灵的解脱,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曾经孟气干云、昂扬向上、春风得意的少年王子在遇到不尽的挫折后,内心深处无限的失落与无助,他用归隐、淡泊、自然的思想来不断安慰自己敏感、脆弱得几近崩溃的神经。[6]

2.本源哲学

《周易》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两面。它们之间互相

斗争依存,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这一道家中最基本的本源问题,这一问题在魏晋之前便存在了。

曹植在哲学自然观上继承王充思想,认为“道”即无始无终的“元气”,它超越时空,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极之初,混沌未分,万物纷错,与道俱隆。盖有形必朽,有迹必穷,茫茫元气,谁知其终”(《七启》);“在昔之初,玄黄混并,混沌鸿濛,兆朕未形。元气否塞,玄黄喷薄,辰星乱逆,阴阳僻错。”(《魏德论》)[7]。曹植在面对客观世界的时候也是用道家本源哲学来观察的。在“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薤露行》)就是指出阴阳相互运动转化来推动事物的变化。

3.真我自由

在道家思想里以个人的生命超越精神自由为目标。本我正是道家与道教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它超越了生命实体的贪念欲望,不受任何外在物利的诱惑和困扰,自由自在,自我满足。[8] 曹植现存诗歌有76首,其中游仙诗包括《升天行》两首,《游仙诗》、《平陵东行》、《苦思行》等11首,占其作品进1∕6.在创作数量上曹植是前无古人,“最早以‘游仙’为诗名者是曹植。”[9]这其中很多关于仙境的任意幻想和自由真我的追求。

诗人在游仙中无限想象,把情感寄托在游仙中而忘却现实。在曹植的游仙诗中对于仙境的游历是渐次递进上升式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方位和境地的升递。比如在《苦思行》、《远游篇》是由凡间到天境,《仙人篇》《桂之树行》《升天行》都是由仙境再到天境,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