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造诗意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打造诗意课堂

诗意语文,应该说属于教学风格,但也适用于课堂教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到今,人才辈出,不胜枚举。语文是与文学语言打交道,必然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地方。从一个方面来说,“诗意”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诗意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文学的视觉来看,诗意总是呈现出某种含蓄、凝练、朦胧和隽永的境界。可以说,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想追寻,也是对语文教学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追寻理想和回归本色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让一个语文课充满诗意,让学生陶醉其中,让老师乐在教中。一切优秀的课堂,必然是诗意的语文课堂。无论是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华贵之气,在它们之上,必然有皎皎如月、灿灿如星辰的诗意流布期间、充盈内外。

一、情景交融绘课堂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老师要善于造境,即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语言,在心理上形成特定的情景、意境、心境。建立好的情景、意境、心境,是诗意课堂的第一步。那么什么是情境?所谓情境就是在景象的连续,就是很多景象的叠加,形成一个画面与氛围,最终形成一个透明的空间。仿佛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各种意向的叠加,产生共鸣之后的一个激昂的情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非常恰当的体现了这一点。这首小令用了11个意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1个意向,用一抹色彩统一起来,那就是夕阳西下。这就形成了一种情境。什么境?伤感、惆怅、孤独、寂寥。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这是回家的时候,但是有人却回不了家。因为他们在征途上。于是,诗人心中的情化为类似《天净沙·秋思》这样的词,这就造境。所以,语文老师在上这样类似的诗词的时候,你要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和学生进入情境,积累情感。

造境不是目的,目的的入情。所谓入情,就是置身语文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大学问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很有道理的。每一个意向背后,都有作者的思想倾注。在我看来,一切境语皆情语,所以,造境要入情——这个情可以是情绪,那种一种诗意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情感形式。它可以是淡淡的,也可以是激昂的,可以是一种忧愁的伤感,更可以是一种情操、情怀。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一个“情”字。那么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激发出学生这个“情”。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让学生的生命情感之门打开以后,感受语文的精彩和魅力。只有在境和情的和谐统一之下,语文课才会生趣盎然。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方显魅力。

二、情感的投入是基础

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造境和入情,更需要自身情感的真正投入。宋朝大学问家张载就曾说过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里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必然要在教书育人方面倾注更多的心血,需要情感的大量投入。一堂语文课,如果老师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跟随课文的情节去投入心血,那么这堂课肯定不精彩。比如,大家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的时候,应该带领学生去熟悉当时的社会环境,要让学生了解当时两半社会压在普通民众身上的三座大山。不然学生无法理解祥林嫂的种种命运与封建礼教之间的逻辑关系。老师在教授课文,分析课文的时候,更应该带领学生去体验这种社会底层民众的痛苦。在一些关键词句上要投入感情去朗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投入感情去模仿文中一些对话,这样更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当然,老师情感

的投入不仅在课文上,还需要在整节课的讲授中,你对一篇课文是否倾注了心血,你的语言上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老师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独处杜甫的喜悦,读出一个久别家乡的漂泊者突然可以回家的喜悦。你不去体会,你是感受不到这个心情的。很多人认为,老师过多的投入了情感,课堂会不会过于做作,我想这里当然需要一个相关的度。

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必然有很多的语言交流,交流的载体就是对话。对话,一定要承载着感情,只有感情的投入,才能打动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堂课,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一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堂课,也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语言的引导,关于一堂课的成败。而语言就是感情的载体。在师生的对话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就完全融为一体了。同时,好的对话,更应该是声情并茂的。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

语文老师需要很厚实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课堂必然是浅薄的课堂,也许你能够让学生哄堂大笑,也许你能从头至尾滔滔不绝。但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课堂必然是肤浅的,久而久之,你自己都觉得食之无味,学生也逐渐厌烦你的这种风格。必然,真正的诗意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千教万教,其实教的是底蕴。底蕴怎么来,底蕴怎样积攒。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真正做到没有一日不读书,没有一天不思考。人的底蕴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生命能量。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重,哪怕你学会了各种课堂技巧,哪怕你把课堂吹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中看不中用。反过来,这些花招更显出你的窘境与不足。这样的课堂下来,你自己都觉得表面的万般风情,其实多是做作之态,必然漏洞百出。提高自己的底蕴,语文老师首先需要的是多读书,因为,底蕴是用书堆起来的。很多老师不缺技巧,却的恰恰是底蕴,也就是学养。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年轻人说,做学问要达到三个境界。第一是中西贯通,第二是古今贯通,第三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的地基就打好了。而且你的底蕴宽厚,坚实。语文教师除了要读本专业的基础书籍,还要研究相关专业的书籍内容。古代文学里先秦诸子的书自不必说。唐诗宋词是必须要读的。明清小说是需要大量涉猎。另外,对于古代各个时期的文论,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除此之外,要大量阅读历史书籍。斯诺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另外24史都是很好的阅读内容。最近几年才出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和袁腾飞老师的《历史是什么玩意儿》这些书籍,作文语文老师都需要读一读,这样才会使你的课堂生动,活泼,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理趣,充满哲思。

综合以上的粗浅的探讨,我从语文课堂的造境与入情,从语文老师课堂的情感投入,从语文老师的文化底蕴三个方面,来粗浅的分析怎样打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个人觉得,造境与入情,是技术活,情感的投入的前提,底蕴才是关键。这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知,也是我这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反思。因为,教着教着,感觉到语文教学找不到当初的新鲜感,学生听着听着也没了兴趣。这种情况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内容涉及到了课堂内容,课堂语言,以及到高级阶段,谈到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探索。这里只谈了三个方面,盼各位老师指正。

参考书目:

1、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张彬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陈日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