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稳定性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 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 性评价和场地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 其核心是围绕地球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灾变 过程及其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从 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等几方面为主研 究构造稳定性,从地壳表层地质灾害和工程岩土 性质为主研究地面和场地稳定性,再从以上三个 层次综合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 SR=f (SC, SG , SM) 其中:SR为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 SC为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SG为地表稳定性评价指标; SM为工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指标。
区域稳定性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是两级模糊综合评 判法。
2.1概述
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 (1)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2)区域稳定性评价; (3)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改造,并强调对任何重大工程项目 都应该研究区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稳定性(regional stability)是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 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 的影响程度。
区域稳定性包含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地壳 稳定性通常不包括区域性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 而只是现代地壳活动性及其对工程建设影响的研 究与评价。 区域稳定性评价已成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选 址和建设前期论证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名词回顾和解释
区域地壳稳定性 工程建设区域内现今地壳在内动力作用下的相对稳 定程度。地壳自形成以来,总是处于运动发展之中,稳 定则是处于某一相对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或是处于某 些局部地区。 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目的,是使工程建筑场地选在 相对稳定地区,避开现今活动构造带;在活动地区选择 相对稳定地带(或地段)──“安全岛”。区域地壳稳定 性的调查研究,不仅在工程规划、选址阶段具有战略意 义,而且可以为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 依据。 影响区域地壳稳定的因素主要是构造运动,如地壳大 面积升降、隆起,特别是差异性的断裂活动,火山活动, 地震活动,诱发地震等。
工程地质学基础
勘查技术与工程学院 曲力群 QQ705231214 2015年11月
第二章 区域稳定性理论
第二章主要内容
1.概述 2.区域稳定性基本理论 3.区域稳定性研究基本内容 4.中国区域构造挽近期活动性概述 5.区域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第二章重点内容
1.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 2. “安全岛”理论;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4.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对象; 5.区域稳定性分级原则; 6.决定区域稳定性的因素; 7.区域稳定性评价工作步骤。
2.区域稳定性分区
对一个大区域,可按稳定性相同或相似程度,由大 到小划分为地区、地带、地段和地点四级。 在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分区研究中,如将稳定性分 级和区域大小分级结合起来,可得区域稳定性分级分区 综合表。(课本32页表2-3)
3.区域稳定性评价因素及指标
决定区域稳定性的因素: (1)地质因素:地质体组成、结构、构造、形态和内外动力 地质作用; (2)地球物理因素:重力场、地应力场、地热场; (3)自然因素:气象、水文等; (4)人为因素:人类工程、经济等各类活动。 工程地质问题通常按不同层次,由工程建筑区域、地区及 工程场址依次划分为区域地壳稳定性、建设地区地表稳定性和 工程场址岩土体稳定性三类。 (1)地壳稳定性 (2)地表稳定性 (3)工程岩土体稳定性
5.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
区域稳定性评价工作步骤: (1)收集分析区域性地质、地震资料、地球物理探测资料、 遥感图像资料以及自然气象水文资料等,在室内着重分析构造 体系和构造应力场,判断断裂的力学性质、断裂复合形式及形 态的特定部位,分析第四纪地壳活动特征和沉积物特征等; (2)野外调查研究工作,着重调查研究断裂构造的发育演变 历史,新近活动迹象和各种动力地质作用、现象的发育分布规 律及其成灾情况; (3)进行室内研究工作主要有:光弹模拟试验、相似材料模 型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等,分析验证区域构造应力分布状 态与应变能密度变化情况,并参照震源机制解、地壳形变测量 资料等进行论证; (4)综合全部调查研究资料进行评价和分区。
2.2.2区域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理论
区域稳定性评价:是指在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 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 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作 用和影响分析,评估不同地方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差异与 潜在危险性。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区域地质背景特征和重点的地 质灾害问题。
区域稳定性分区分级的目的,就是将一个区域划分 成不同稳定程度的区或块,供工程设计部门利用和决策, 以便选择稳定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 方案。
1.区域稳定性分级原则
区域稳定性级别划分是在区域稳定性各因素或条件工程地质研 究评价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是考虑地震作用,其次是考虑山体及地表稳定性和地震对 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按稳定性程度划分为:不稳定、次不稳定、基本稳定和稳定四 个级别。
地基稳定性评价因素有:场地土类别、场地平均剪 切波速、卓越周期、承载力、地下水条件、地形条件 等。
4.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 定性和半定量指标包括: (1)地质指标: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 地壳升降运动速率、叠加断裂作用; (2)地球物理指标:重力梯度、地热流值、静压力差值、 地震应变能、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见课本33页表2-7至37页表2-17。
2.2区域稳定性基本理论
区域稳定性主要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和 区域稳定性分级分区等理论与方法。
2.2.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原理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是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主 要涉及稳定性条件和因素的识别,重点是分析影响地壳 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与标志,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球结 构、构造格架、新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及地应力场等。 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 (1)“安全岛”理论; (2)构造控制理论; (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构造控制理论可以分为两种思路: (1)主要观点是内动力作用所产生的地震、断裂活动、火山活动、 新构造、和现今构造变形及其应力场是决定区域地壳表层稳定程度 差异的关键因素,而岩体结构层次是控制场地稳定和地面稳定性的 主导因素。其核心是研究地壳现今活动性及其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其研究主线是现今地壳活动的断裂活动性与地震、火山活动性,分 析地壳稳定性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地震过程与地壳稳定性的关 系,评价构造断块稳定性。 (2)以构造应力场研究为主线,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核心是 以现今构造应力场、形变场、地热场研究为基础,揭示现在地壳稳 定状态的根本原因和规律,进而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在理论上, 以物理的“场论”为核心,用各种场(应力场、变形场、能量场、 地热场等)反映内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地壳表层变形的时空分布趋势 和规律,揭示构造稳定性的机制和相互影响。在工程中以仪器现场 测量、地震机制解译与数学、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研究现今构造 应力场,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
名词回顾和解释
区域地壳稳定性(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是指地球内动力地 质作用,如地震、火山活动、断层错动以及显著的地壳升降运动等对 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调查内容主要有: ①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确定主要地震震害分布、地 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②全新世地层的年代调查,根据阶地、特殊地层(泥炭、贝壳层、 钙积层)的埋藏深度和测年资料推算地壳上升或下沉速率; ③活动性断层的调查,依据调查与观测资料,推算断层活动速率; ④油气开采和回灌、地下水和地热开采与回灌,卤水开采和回灌,深 层废液深灌排放、水库蓄水引起诱发地震的震级、震中深度和地面 烈度分布,分析形成的构造条件; ⑤以地震震级与烈度为主要指标,以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发震 (M>5)周期、断层活动速率、现代地壳升降速度等为参考指标, 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程度的分区评价和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 程度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因素及指标(课本32页表2-4)
地壳稳定性单因素评价指标有:基本烈度、地震活动(震 级)、第四纪地壳升降速率、断裂活动速率、地壳结构类型、 深部构造异常特征、工程建筑适宜性等。
地表稳定性评价指标(课本33页表2-5) 地表稳定性评价因素有:灾害及对地面破坏。
地基稳定性分级及单因素评价指标(课本33页表2-6)
2.4 中国区域构造挽近期活动性概述 1.中国构造地貌基本特征 2.中国挽近期主要活动断裂带(课本28页图2-1) 3.中国挽近期气候、环境的变迁 4.中国挽近期以来岩浆活动和地热活动(课本29页表2-1) 5.中国的地震活动与挽近构造应力场特征(课本29页表2-2) 6.中国挽近期构造活动分区概述(课本30页图2-2)
(1)“安全岛”理论:“安全岛”理论核心思想:在现 今构造活动性强烈地区,寻找活动相对微弱的“安全 岛”;而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区,圈出活动性相对 较强的活动带。 基本思路与原则: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地壳 稳定性评价。
(2)构造控制理论Biblioteka Baidu以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作为区域地 壳稳定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动力产生的构造活动 性和构造块体稳定状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主体。
名词回顾和解释 挽近期
挽近期是地质力学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泛指古近系以 来的地史时期。 挽近期泛指晚更新世末期至今的时间段,距今约1.2万年 以来,也就是有人类活动以来的时间段内。我们作地震评价的 时候一般会说挽近期以来没有活动迹象,意思就是说,自从有 人类活动以来,没有活动迹象。
2.5区域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工作内容: 以构造稳定性评价研究为重点; 以地面稳定性、岩土介质稳定性研究为辅。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要目标: 区域稳定性的分级与分区。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包括:区域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稳定性分级与分 区的原则、稳定性定量化模型的建立等。
构造应力场尤其是现今构造应力场是区域稳定性评价的 重要内容。 区域稳定性分区与分级按四级划分原则进行: 稳定区、基本稳定区、次稳定区和不稳定区。 工程建设场区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进行二级或三级分区。 稳定性定量化模型可采用:模糊数学评判、专家系统、 信息模型、灰色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等多种理论模型好像验证。
2.3 区域稳定性研究基本内容
1.区域地壳结构与组成 2.区域新构造运动与应力场 3.区域断裂现今活动性 4.区域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 5.区域重大地质灾害 6.区域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
名词回顾和解释
新构造运动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 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中的垂直升降。 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 区是盆地或平原。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前 23Ma—现代)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