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评佛教哲学中的“方便”说(转)
摘要:方便在佛学中的概念是指引众生入真实法而设的灵活法门,是佛学重要的度化设施。方便思想还构成联结佛学体系的筋脉,可以平息经典之间的分歧。久而久之,方便更成为佛门中一种独特的行为文化,正,可以行中正之道,广利众生;反,可以排斥异己,文过饰非。总之,方便是属于佛学核心层的重要指导思想,支撑起佛学的浩大体系。
关键词:方便因人施教权巧反面作用
“方便”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之相对应,方便的原则也是僧人(居士或教众)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原则。佛教用语“方便”的原意应是指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觉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坛经·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五灯会元·章敬晖禅师法嗣·荐福弘辩禅师》:“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这种方便又可称为“权假方便”、“善巧方便”,系指善于引诱众生入真实法而设的法门(当然,佛学喜细微的思辨,如慧远、窥基等对于方便概念的甲乙丙丁类之罗列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此处再换用佛学外语言来表述,“方便”在佛学中的第一要义是指一种点播、教化手段,也是一种传法的高水平功夫和师徒之间密切呼应的功夫,是佛家实现其宗旨的重要途径。佛法深奥,“方便”才是佛法与大众接触的面,这足以说明“方便”对于佛门是须臾不可离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方便”的过程。在宗派佛教中,较多地保留了印度佛学形态且不能够方便设教的律宗、法相宗流传范围不广,而简便易行、大胆剥落繁琐教义的禅宗、净土宗则得以发扬光大。“方便”其实也是一种双向互利的行为,不仅教众可以因此证悟佛法,提升思想境界,教门亦因“方便”而扩大兴盛,获得朝野重视。
“方便”说扩大了佛学和佛教的根基。由于“因人施教”意义上的“方便”,针对人的根器、习性不同,佛教号称有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因人施教。对于智慧极高的人,直指心性;对于欲望强烈的人,晓以种种福报好处,称作“以欲勾牵”;对于意志不坚、常怀有贪恋的小根基之人,用地狱里的惨景恫吓慑服,令其不得不信佛,乞用佛法化解其“业力”;对于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学士,则用玄奥的经义来吸引。当然,还会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手段,如棒喝、怒视而不答甚至逼弟子去跳崖等。佛教认为:致使人不能解脱的各种障碍与烦恼都有对治法门,一旦找到了最能对治的法门,人就容易获得精进和成就。这在无形中壮大了佛教的基础,使佛教在隋唐时期迅猛发展超越了道教。
不仅如此,方便思想提高了佛学的地位,解决了一些佛学经典之间相互矛盾的困境。佛教经典庞杂,且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未免相互抵牾之处甚多,这样的现象会让后来的学佛者产生疑惑,削弱学佛者的信心,还会让佛教受到其他势力派别(外道)的攻击而难以辩驳。佛教学者有鉴于此,不得不再推出更有圆通性的和总结性的经典来予以圆说。象《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开二门”即属于此类产物。于此相似的还有《法华经》中的“大白牛车喻”——诸儿游戏于华宅,不知大火之将至。佛对孩子们说:你们快出来,我有好东西送给你们,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已经在屋外等着你们,车上什么玩物都有,还有珍稀七宝。孩子们想到有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就都跑了出来,逃过了火灾。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佛所说的羊车鹿车和牛车,而是他们原先想不到的大白牛车,载满宝物,一人一辆。在这里佛说羊车鹿车喻一种方便,即以声闻、缘觉层次的法来诱导大众入佛乘。原来讲的法,到了后来要破去,直到破无可破。因此不可字面理解佛经之间的冲突,先在的对于后来讲的更深层佛法是不了义的,只是一种方便,后来才讲了义的佛法,因此先前讲的不了义法不能说是犯错。这种了义与不了义的划分给了讲经说法以极大方便,使佛家的各派别、各经典都得到了充分的合理性,极大地扩大了佛学的规模。赖永海教授称佛学是一套建立在方便理论之上的巨大体系,【】这个结论是非常深入的。如果没有方便说作为支撑,佛学和佛教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规模。
可以说,是“方便”排解了佛学发展道路上的困窘和危难,延续了佛学的生命力,使佛教盛久不衰。
宣扬空流寂灭的佛学因为“方便”而有了实际行动上的落脚点,所以能做出许多慈善事业。佛家非常强调大慈大悲的精神,要用悲悯的慈爱的情怀对待一切受苦的众生,但是佛教哲学毕竟是一种来世哲学,首先追求个人的解脱,后来的大乘佛教也是强调欲普度众生自己要先成佛。如果脱离了方便说,佛教的普度众生就会变成一种假崇高,空口号。因为一个人的责任是有限度的,把自己的责任无限拔高就会变成完全没有责任。“慈悲”与“方便”的结合容易将慈善事业落到实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不仅要关注人们来世的幸福,还要拔除他们眼前的痛苦,扶危救困,鼎力助人。旧社会的寺庙常收养孤儿,庇护无家可归之人,以医术救人,收容官府拘捕追杀的逃犯,这些义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一些僧人甚至效命疆场,舍身成仁。与“慈悲”相融合的“方便”将佛家出世间的关怀转入现世的关怀,化慈悲为仁义。与佛家大无畏的精神相渗透,“方便”又可以变成无坚不摧的事业心和自我牺牲。佛经宣扬地藏王菩萨曾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佛家自利利他思想的一种极端形式,竭尽全力去成全他人、众生的方便,自利完全让位于利他,在佛格里的要求包含了圣贤人格。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方便思想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魔圈,它拥有极强的独立力量,不为教法所限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引人注目的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文化甚至会导致与佛法教义要求相反的结果,这可能是前辈佛学家始料不及的。禅宗将方便思想推到了顶点。修佛可以不诵经,不坐禅,忽视一切宗教仪轨和组织形式,立志与繁琐佛学和佛学知识决裂,只要“离相”、“夺境”,一念之间发明了人的本性清净心,就可以顿悟成佛。这种理念将修佛提炼到了至易至简的地步,因此禅宗得以盛行,成为佛教中的第一大宗派。但是禅宗这种超佛越祖、轻视一切形式的做法也对佛教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很明显,许多种佛法会因为禅宗的流行而失传,禅宗末流会演化为狂禅,戒律废弛,烧毁佛经,变成真正的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