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占位的影像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并可侵及
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3. CT: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
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肿瘤周围无或仅 有轻度水肿。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程度不同强化或不强化
Baidu Nhomakorabea
4. MRI: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
四脑室室管膜瘤
(四)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1. 约占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 3.7%,占颅内肿瘤的1.5%。男性多于女性,男
女比为 2:1 。好发于儿童占 68.8% ,平均年龄14 岁。肿瘤占儿童颅内肿瘤 的18.5%。肿瘤绝大多数生长于第四脑室顶的小脑下蚓部;大脑髓母细胞 瘤现被称为原始神经外胚瘤
2. 由于从病原学和形态学上,现在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
完全区别,而胶质瘤常见的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 括在胶质瘤中
3. 神经上皮起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
肿瘤总数的44%
(一)星型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rs)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
NFI*基因转录过量 表达染色体17q缺失 p53基因突变/染色体17q缺失 染色体22q缺失
1. GBM 是由星形细胞瘤恶变而来,是星形细胞瘤中恶性程度
最高的类型。 GBM 一般被认为是星形细胞瘤、混合性星形 少突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进行性间变的表现,为分化Ⅳ 级的星形细胞瘤。这一变化时间长短不一,但可能相当短。 伴有分化好的胶质瘤成分被称为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不伴 有分化好胶质瘤成分的被称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原发性 GBM 可来源于生长过于迅速的分化好的胶质瘤,也可来源 于伴有星形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倾向的 Denovo 原始肿瘤。 少见的变异型 GBM 可分为巨细胞性胶质母细胞瘤、富脂质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及胶质肉瘤三型
岁成人。常位于髓质内,也可累及皮质 水肿少见,15%~20%有钙化
2. 病理学:肿瘤为灶性或弥漫浸润,无坏死、新生血管, 3. CT: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
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 T2WI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
4. MRI :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 T1WI 呈等或低信号,
4. MRI 平扫: T1WI 呈低、 T2WI 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四
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增强:多呈 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灶也明显强化
二、脑膜瘤(Meningioma)
1. 占原发颅内肿瘤15%~20%。起自蛛网膜颗粒的蛛网膜帽细胞。40~60岁女
占原发脑瘤 40%~50% ,包括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 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 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
瘤等
颅内肿瘤
1.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有两类。一类由神经系统的间质细
胞(即胶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神经 系统的实质细胞(即神经元)形成,没有概括名称
少突胶质细 胞肿瘤
混合性少突-星形-室管膜细胞瘤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 细胞瘤
(三)室管膜瘤(Ependymoma)
1. 占颅内肿瘤 3~5% 、占神经上皮肿瘤 12% ;儿童多见( 1~5
岁); 70% 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依次侧、三脑室、 导水管、脊髓、马尾、大脑半球; 10~20%脑脊液转移
染色体10缺失 EGF受体基因增扩
其它基因变化
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Rb基因突变/染色体13q缺失 P16基因突变/染色体9p缺失 染色体19q缺失
其它胶质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染色体10缺失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1)星型细胞瘤(Astrocytoma)
1. 占星形细胞肿瘤的25%~30%,一般发生在儿童和20~30
3. CT:平扫呈均一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强化,病灶
4. MRI:呈长T1、长T2信号影像,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
CT平扫(A)示小脑蚓部一类圆 形稍高密度肿块(*),病灶周 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第四脑室 受压、前移、幕上脑室扩张积水; 增强扫描(B)肿瘤明显强化(*)
小脑蚓部巨大占位性病变。 T1W1 ( A 、 B)呈不均匀低信 号,T2W1(C)呈等高混杂信 号,压水像( D )呈等信号, 四脑室受压闭塞,幕上脑室系 统性扩张积水,中脑导水管增 宽,增强扫描(E、F)呈明显 不均匀强化
(五)成髓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1. 属 原 始 神 经 外 胚 层 肿 瘤 (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
PNET ),占儿童原发颅内肿瘤 15 % ~25% 。75% 在15 岁以下,肿 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脊液播散
2. 病理学:边界清楚,血运丰富,较少囊变、出血、钙化,可沿脑 3. CT平扫: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四脑
室受压,向前移位。室管膜下转移时脑室周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 影。增强: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状强化
3.
脑肿瘤的基本影像学表现
1. 病灶显示
CT: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 MRI: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混杂信号
2. 病灶的强化表现
均一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强化
3. 脑水肿的信号
CT:低密度 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无强化
CT、MRI的初步判断
1.
密度 高密度 高于脑组织密度,常见于钙化、出血 等密度 与脑组织密度相等,常见于脑膜瘤和其他少见肿瘤 低密度 低于脑组织密度,绝大多数的肿瘤 部位 脑膜瘤(与颅骨、大脑镰相连);转移瘤(脑周边);鞍内(垂体瘤); 鞍上(颅咽管瘤);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信号 肿瘤内含水分较正常组织多,使 T1 信号低, T2 信号高。水分越多信号 越明显。绝大多数为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少数等信号 肿瘤内出血:T1、T2可均为高信号 肿瘤内的钙化均无信号 信号均匀不伴水肿常提示良性;信号不均匀伴水肿常提示恶性
性多见。神经纤维瘤病者可合并脑膜瘤。常见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 骨嵴、嗅沟或蝶骨平面、桥小脑角区、鞍区、大脑镰,也可位于脑室内。 为颅内脑外肿瘤,有完整包膜。形态为球形和扁平状。血供丰富,多来 自脑膜动脉分支。常有钙化,可引起颅骨增生或破坏。可多发
2. WHO分为:典型或良性、不典型与间变性即恶性脑膜瘤
3. 4.
5.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 左额叶胶质母细胞瘤
左额叶胶质母 细胞瘤
左侧小脑胶质 母细胞瘤
左颞叶胶质母细胞瘤IV级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
1. Ⅰ级,占脑瘤2~6%,年龄5~15岁。男:女为3:4。 2. 病理学: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位于小脑,余视
2. 病理学:起自室管膜细胞,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 3. CT :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孔延
到小脑延髓池,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稍高密度;50%小 圆形钙化、可囊变。增强: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 化 时信号不均;脑积水。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4. MRI: 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变、坏死
2. 病理: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发育过程中的皮层外颗粒层,属神经上皮
组织肿瘤中的原始神经外胚瘤,因其形态很像胚胎期的髓母细胞,而采 用这个名称。髓母细胞瘤柔软易碎,有假边界,切面呈灰红色,较大肿 瘤中央有坏死。镜下细胞极为丰富,体积小,胞膜不清,胞核染色很深, 分裂象多。肿瘤恶性度IV级
中有小的坏死时表现为混杂密度。病灶周围常有一条低密度水肿带。髓 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相比较,钙化和囊变少,病灶密度比较均匀,但呈 略高密度。 瘤信号强度不具有特征性、肿瘤部位及其周围相关的改变显得较为重要
右颞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右额星形细胞瘤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1. 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常
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2. 病理学: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3. CT: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可有囊变,
二、脑膜瘤
三、垂体腺瘤
四、颅咽管瘤 五、松果体区肿瘤 六、听神经瘤 七、转移瘤 八、淋巴瘤
(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IV)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
(二)少突胶质细胞瘤
(三)室管膜瘤
(四)髓母细胞瘤 (五)成髓细胞瘤 (六)脉络丛乳头状瘤
一、神经上皮肿瘤(Neuroepithelial tumors,DNET)
3. CT: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均一高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以广基和
颅骨内板或硬膜相连。常有点状、不规则或全部钙化。占位明显,水肿 较轻。可见相邻颅骨骨质增生或破坏,并可形成头皮软组织肿块。少数 表现不典型:呈低密度,合并蛛网膜囊肿,囊变、坏死或出血。恶性者 不具特征性。增强:多明显均一强化 扣压征”。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明显均一强化。邻近 脑膜可见“脑膜尾征”
2.
3.
4.
增强 增强显著(脑外,恶性);增强不明显(良性多见);增强均匀(良性 常见);增强不均匀(坏死,恶性多见);环状增强(转移瘤等)
颅内肿瘤与年龄
1. 婴儿期和儿童
幕下:髓母细胞瘤、星型细胞瘤、室管膜瘤
2. 成人与老年人
幕上:70%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脑膜瘤、转移性肿瘤
颅内肿瘤按起源分类
1. 神经元:嗅神经(嗅母细胞瘤) 2. 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原浆型、纤维型)、少突神经
神经、视交叉、丘脑、下丘脑 25%钙化
3. 病理: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囊,
4. 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Oligodendroglial tumors)
1.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的 2%~5% ,
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的混合性胶质瘤。发病高峰 35~40岁。85%在幕上,以额叶最常见
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胞、脉络丛(变体室管膜)
3. 神经鞘:雪旺氏细胞、成纤维细胞
4. 间质组织:脑膜、血管、骨 5. 淋巴细胞和白细胞 6. 胚细胞 7. 垂体腺和松果体腺
颅内肿瘤的大体分类
一、神经上皮肿瘤
(一)星型细胞肿瘤
(1)低级别星形细胞瘤(I-II)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IV)
CT 平扫( A 、 B )示小脑半球一 不规则略高密度影( ↑ ),边缘 不清,其周围可见带状低密度影 ( ↑ ),四脑室受压、变窄、向 右移位;增强扫描(C、D)病变 强化较明显( ↑ ),内见不规则 点,线状低密度区
MRI平扫示后颅窝中线小脑蚓部异 常信号区,T2W1(A)呈高信号, T1W1(B、C)呈低信号、边界尚 清;增强扫描(D)明显不均匀强化 (↑),四脑室受压变形,伴幕上梗 阻性脑积水
2.
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星 形细胞肿瘤的 50% 。年龄多在 50 岁以上。肿瘤多位于髓质 深部,也可累及基底节,还可通过胼胝体累及两侧脑叶 病理学: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CT:多呈低或低、等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95% 瘤内有坏死或囊变,出血很常见,钙化少见。瘤周水 肿和占位表现明显。增强: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 MRI :实体部分 T1WI 呈低、等混杂信号, T2WI 呈高、等 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 T1WI 呈低、 T2WI 呈高信号;典型 的出血在 T1WI 和 T2WI 均呈高信号。增强:实体部分及坏 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为其特征
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 位表现。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4. MRI: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一高
信号,边界不清,灶周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增强: 呈不规则强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室管 膜下转移
(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颅内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核医学科 马超
CT和MRI的强化原理
血脑屏障破坏 血管通透性增加 局部血流量增加 血管内含碘或含顺 磁性造影剂渗出血 管周围间隙或积聚 形成局部高密度 或T1W信号增高
注意:
1. 2.
病变强化的范围不完全是病变的全部范围 病灶强化的程度与造影剂注射的快慢、扫描的时间、病变的类型 以及是否用药有关 了解增强后正常结构的强化(鼻粘膜、垂体、脉络丛、正常大血 管、少许硬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