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开阳县第五中学:沈仁义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

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

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课程标准》中处在一级主题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二级主题中的《微粒构成物质》。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

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材在序言中讲到:“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了很深刻的理解,但对于“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这一课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体现了教材的前后衔接。

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认识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为

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物理上已经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和“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并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接触。但学生学很难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刚刚接触到微观概念的初中生,其思维方式还处在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期,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现象往往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识图、模型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科学假设、想象类比、实验验证、模型等学习方法。

2、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必然联系,建立“见微知著”的化学方法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彰显化学的学科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学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和讨论法,体现学生主体。

五、教学过程

问题是灵感产生的源泉,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化学现象,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下面重点汇报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分子特性的基础,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区别生活中

常见的物质,进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品红在静置的冷、热水中扩散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再现生活场景,即简单体效果又明显现,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得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2、探究新知

通过上述实验及分析,学生已经开始有了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质的概念,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但对于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还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再给出苯分子和“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增强了直观感受,让学生亲眼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分子的小,我选取了教材中的数据说明,设计了一个猜数水分子的时间,意外的答案必然必然给学生留学深刻的记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努力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组进行氨分子运动的改进实验,猜想变红原因,再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最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以上层层质疑,步步探究,得到结论,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组精彩的科学探究实验过后,我将一个兵乓球作为奖励送给表现最好的一组同学,但在交手的瞬间,我把它捏扁了,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为什么能鼓起了?同学们都说道“放热水中”。通过兵乓球这一瘪一鼓的趣味实验,不但延续着课堂的兴奋度,还使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有了初步的认识。我顺势抛出:数学上1+1=2,那化学上1+1是否也等于2呢?通过前面探究实验的引导,我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分子间隔实验器、酒精、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分子的特性(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凸显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后,我给出物质三态变化的三维模拟动画,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演示,将微观的,瞬间的过程变为可见的,再现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突破难点。

3、巩固新知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的特性,为加深学生的认识,我选取了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解释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

4、交流总结

通过你能将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吗?的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