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悬浮剂OD 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探讨--曹雄飞

油悬浮剂OD 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探讨

报告人:曹雄飞 高级工程师

2019.05.23 德州

油悬剂OD的简介与特点油悬剂常见的不稳定状态油悬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生产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油悬剂OD的发展趋势

油悬浮剂是一种在油类溶剂中不溶的固体农药活性成分分散在非水介质(油基)中,依靠表面活性剂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液体制剂。以水稀释调配后使用的油悬浮剂为水分散性油悬剂(Oil dispersion),简写为OD 。

油悬浮剂OD的简介

油悬剂OD的配方组成与功能:

组分配比 100%作用

原药 2.5~40%发挥药效作用的有效成分

乳化剂10~20%兑水使用时将制剂乳化分散到水中

分散剂2~10%使固体粒子长期稳定分散于油中;

加工时降低体系粘度

增稠剂0.5~5%调节体系粘度,减缓固体粒子沉降

速率,保持体系稳定

酸碱调节剂适量调节体系PH,原药在稳定的PH值

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加入稳定剂适量降低某些有效成分的贮存分解率

消泡剂适量抑制泡沫,方便使用

油基补足到100%分散介质,稀释有效成分

油悬剂OD的流程示意图:油相

助剂混合搅拌

原药

剪切分散砂磨粉碎

检测调配

增稠剂

油悬剂OD的工艺设备流程:

润湿分散研磨粉碎剪切分散釜

砂磨机

调配均匀

分散搅拌釜

油悬剂OD的剂型特点:

1.油悬剂OD类似悬浮剂SC,但是分散介质由水变成了油基溶剂,需要更多的乳化剂;

2.OD活性成分的微粒分布在油基溶剂中,形成稳定的悬浮体系比SC更难;

3.在使用时类似水乳剂EW,兑水稀释后需形成稳定的乳液状态;

4.稀释后形成的乳液体系比较复杂,类似悬乳剂SE的稀释液,有乳液和悬浮微粒同时

并存;

disperse emulsification

油悬剂OD的药效特点:

1.安全性:易与农作物相容,不易产生药害,使用安全,便于存储;

2.增效性:植物油及其甲酯化的衍生物,本身就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增效剂使用;

3.展着性:可增加药液对植物的铺展面积,不易被雨水冲淋,降雨后保持理想的药效;

4.渗透性:亲脂性物质中完全不容的原药,很难透过作物表皮进入植株体内,制备成油

悬剂,有效提高有效成分的渗透性和内吸性。

5.抗分解:能够有效降低部分对光敏感的农药活性成分的分解率,延长药效。在水中不

稳定容易分解的原药,制备成油悬剂后,原药的化学稳定性得到很好的解决;

6.环保型:常用的溶剂如植物油、甲酯油、脂肪酸酯等,属于容易降解的绿色溶剂。

油悬剂OD常见的不稳定状态:

随着经时储放,制剂开始出现析油现象,悬浮体

系在重力的作用下变得不稳定,原药颗粒出现了沉底现

象,严重的底部的沉底出现结块,不流动,难以搅拌分

散的情况。

部分油悬浮剂在经时储放时,悬浮体系晶体出现

了团聚、桥接、晶体长大的情况,最终在油基中析出可

见的颗粒物。

油悬剂OD常见的不稳定状态:

部分油悬浮剂在经时储放时,制剂的

粘度会缓慢的增加,制剂变得越来越稠,直

到用力也摇晃不开,静置后变成一种类似“

果冻”胶状态。

油悬剂在储存时,不仅出现了分层现象;而

且油基的颜色也出现了变化,经过分析主要原因

是原药化学分解导致了整个体系的不稳定变色。

油悬剂OD常见的不稳定状态:

油悬剂在储存一段时间后,制剂的乳化性能下降

,稀释时不能的形成稳定的乳液,短时间内容易出现浮

油或者油膏的情况。

油悬剂在储存一段时间后使用时,很多都是用的

地下水或者机井水,前者水质硬度高,后者水温偏低,

容易在水面形成油膏或者聚集的颗粒难以完全分散造成

堵喷雾滤网、器头等现象。

沉淀

聚集、絮凝

上清液

结底

晶体长大分散增稠乳化

影响油悬浮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工艺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1.原药的影响因素

①溶解度:原药在分散介质中溶解度不能过大。固体原药在油基中有溶解度时,油悬体系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状态; ②熔点:需要高熔点原药,油悬剂研磨时摩擦阻力大,料

浆升温现象较为明显。

③稳定性:原药在油基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针对原药在油基中易分解情况,加入适当的稳定剂。 ④杂质:因为环保压力,原药的含量和质量出现了波动,原药出现不同的研磨效果。

不同晶体形态烟嘧原药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分散介质的影响因素:

①粘度:对于制剂的稳定性来说非常重要,因此选择粘度合适的油基作为分散介质,有利于油悬体系的稳定;

② 环保:油悬体系中大量使用油基溶剂,必须选择环保绿色的溶剂作为分散介质;

③溶解度:分散介质对于原药的溶解度要尽可能的小,能够有效降低奥式熟化带来的风险,一般选择所谓的“惰性溶剂”。

④稳定性:溶剂本身的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分解变质;且不能与原药发生化学反应。

⑤杂质:油基的杂质越多(如:水份),对原药的化学稳定性有影响,对制剂的批次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分散介质的影响因素:

油悬剂常用的分散介质:有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蓖麻仁油、棕榈油、玉米油、

葵花籽油等)及其衍生物(甲酯化植物油、环氧化植物油)、矿物油(石蜡系油、甲基萘高级脂肪烃油等) 、植物精油、松脂基植物油、直链烷烃、芳烃等及其混合溶剂,不要使用禁限用溶剂。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分散介质的影响因素:

一般国外用大豆油和油酸甲酯做为分散介质较多,国内用混合脂肪酸和油酸甲酯做为分散介质的居多。选择什么样的分散剂介质作为油基溶剂?

甲酯化植物油:闪点高、毒性低、挥发性低,渗透力强。质量相对稳定,与大豆油相比粘度较低,有利于制备更高含量的油悬制剂。与石油碳氢溶剂比较,环保、可再生、易降解。

混合脂肪酸:成分复杂,质量层次不齐,谨慎选择使用。由植物油、回收烹饪油脂、动物油脂等再生油脂转化的长链脂肪酸(生物柴油)。因为其来源复杂,所以稳定性与一致性需要考核。

松脂基植物油:比大豆油、甲酯油的粘度低, 分散性好,可用来调节体系的粘度。来源为植物,安全环保,比芳烃溶剂的药害轻,对活性成分的有增效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松脂基植物油中含有萜烯、蒎烯类物质,对原药的溶解度相对较大,需要控制、利用好这一特性。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外观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

酸值mgKOH/g ≤1;皂化值mgKOH/g

180-195;碘值gl/100g 72-84;C1680C1815熔点-19.9℃。

沸点168-170℃(0.267kPa)相对密度0.8739(20/4℃)。溶解性

与乙醇和乙醚混溶

2.分散介质的影响因素:

油酸甲酯的质量控制指标

常见的油酸甲酯供应商:

淄博景和、苏州丰倍、悦达卡特(停产)、河北金谷、沧

州大洋、福邦生物、宝洁油脂等;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油酸甲酯质量对油悬剂稳定性的影响:

1.酸值: 常用以表示其缓慢氧化后的酸败程度,酸值的大小反映了脂肪中游离酸含量的多少,对油悬产品的外观、气味、经时稳定性、乳化分散性都有影响;

2.碘值:脂肪不饱和程度的一种度量,碘值大说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油悬产品的低温稳定性有影响,关系到低温情况下产品的流动性、乳化分散等性能;

2.分散介质的影响因素:

自发乳化乳化性能下降

一、配方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分散介质的影响因素:

油酸甲酯质量对油悬剂稳定性的影响:

3. 溶解性:部分极性原药在油酸甲酯中的有一定溶解度,如吡虫啉、吡蚜酮、氟虫腈、氯

氟吡氧乙酸酯、螺螨酯,啶虫脒,精喹禾灵,氰氟草酯等。

4.一致性:市场上的油酸甲酯存在批次间的质量差异,对配方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产品

经时储存时,粘度变稠、分层等情况。

生物油技术配方资料归纳

生物燃油整套技术资料 技 术 资 料 生物燃油具有安全、节能环保、更省钱、燃烧效果更理想等优势。 其配制过程简单,不需要动力和大型设备,只需一些能容放化工原料的容器(橡胶桶,油桶)即可生产。 一、生物醇油主要成分和配制方法 1、生物醇油主要成分为甲醇、水、稳定剂和色素(按一定比例配兑)。 2、甲醇有一定的有害成分,配制时应戴上医用手套,尽量避免与皮肤直 接接触。

3、配制好的成品油应加入一定量的色素,用于区别原料或自来水,以免 误用或食用。 4、生物醇油配方:a粗甲醇的配兑比例为85%b 甲醇增热稳定剂配兑比例为% %,适量加入玫瑰香精c 水的配兑比例为%(按照甲醇的酒精纯度计刻度为标准)配对好的成品油纯度为86°一88°之间(夏天纯度可在84°一86°之间) 二、低碳油汽化炉的专用燃油主要成分和配制方法 低碳油汽化炉专用燃油配方:甲醇的纯度比例必须为95左右的含量,助燃稳定剂配兑比例为夏天%,冬天为%。小苏打%(100斤两钱),双氧水为%(100斤三钱),钠盐%(100斤三两五)老鹰茶水(苦丁茶)%,特别提醒:必须过滤无残渣和沉淀以免堵塞汽化炉(甲醇的纯度检测以酒精计刻度为标准) 注:以上两种生物燃油配兑前先将稳定剂和水按比例混合放在容器中搅拌、混合后的溶剂倒入备好的甲醇中混合,加入一定量的色素,就配兑好了成品生物醇油和低碳生物油,放入容器封紧盖好备用。 三、生物醇油灶具改装 1、生物醇油灶具与柴油、液化气两用灶其结构基本一致,主要在灶胆的内部高度上有所差异。 2、改灶时先将柴油、液化气两用灶的灶芯取出,卸下风管、油管,换成生物醇油灶芯。 3、生物醇油的家用灶胆内高度: 80#灶芯:高度为6 厘米一8厘米

燃料油标准

我国现行燃料油标准及分类 发布:2014-09-29 一、品种特性 燃料油也叫重油、渣油,为黑褐色粘稠状可燃液体,粘度适中,燃料性能好,发热量大。用于锅炉燃料,雾化性良好,燃料完全,积炭及灰少,腐蚀性小。闪点较高,存储及使用较安全。 燃料油是原油炼制出的成品油中的一种,广泛用于船舶锅炉燃料、加热炉燃料、冶金炉和其它工业炉燃料。燃料油主要由石油的裂化残渣油和直馏残渣油制成的,其特点是粘度大,含非烃化合物、胶质、沥青质多。燃料油主要技术指标有粘度、含硫量、闪点、水、灰分、和机械杂质。 1、粘度:粘度是燃料油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划分燃料油等级的主要依据。它是对流动性阻抗能力的度量,它的大小表示燃料油的易流动性、易泵送性和易雾化性能的好坏。目前国内较常用的是40℃运动粘度(馏分型燃料油)和100℃运动粘度(残渣型燃料油)。我国过去的燃料油行业标准用恩氏粘度(80℃、100℃)作为质量控制指标,用80℃运动粘度来划分牌号。油品运动粘度是油品的动力粘度和密度的比值。运动粘度的单位是

Stokes,即斯托克斯,简称斯。当流体的动力粘度为1泊,密度为1g/cm3时的动力粘度为1斯托克斯。CST是Centistockes的缩写,意思是厘斯,即1斯托克斯的百分之一。 2、含硫量。燃料油中的硫含量过高会引起金属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根据含硫量的高低,燃料油可以划分为高硫、中硫和低硫燃料油。 3、闪点。是涉及使用安全的指标,闪点过低会带来着火的隐患。 4、水分。水分的存在会影响燃料油的凝点,随着含水量增加,燃料油的凝点逐渐上升。此外,水分还会影响燃料油机械的燃烧性能,可能会造成炉膛熄火、停炉等事故。 5、灰分。灰分是燃烧后剩余不能燃烧的部分,特别是催化裂化循环油和油浆掺入燃料油后,硅铝催化剂粉末会使泵、阀磨损加速。另外,灰分还会覆盖在锅炉受热面上,使传热性变坏。 6、机械杂质。机械杂质会堵塞过滤网,造成抽油泵磨损和喷油嘴堵塞,影响正常燃烧。 二、燃料油的分类 燃料油作为炼油工艺过程中的最后一种品种,产品质量控制有着较强的特殊性。最终燃料油产品形成受到原油

超滤出水水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Factors Influencing Biostability of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Xuezheng Meng, Jing Zhang, Kun Xiang, Yanling Yang, Xing Li and Xiangsheng Cao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cao0531@) Abstract—Based on lab scale experiments,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biofilm and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influencing biostability of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ll results showed that a small amount of bacteria existed in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Within the water temperature 5-22℃,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was, the higher of TTC dehydrogenation activity was for these bacteria and the higher heterotrophic plate count bacteria was found. In water distribution pipes, bacteria could left biofilm which attached to pipes wall and suspended in bulk water in favorable conditions. Thus, biostability of drinking water decreased. In the absence of disinfectants, the biostability of water treated by ultrafiltration with the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less than 13μg /l was ideal and acceptable. Keywords—UF, bacteria regrowth, temperature, biofilm, AOC 超滤出水水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孟雪征张静相坤杨艳玲李星曹相生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中国 摘要通过配水试验对影响生物稳定性的温度、生物膜和AOC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滤出水中仍有少量细菌存在,这些细菌能够在超滤出水的水质条件下增殖。温度越高,水中细菌活性越高,生长速率越快,数量越多;生物膜上的细菌可能转为悬浮菌而增加水中悬浮菌的数量,降低管网末端供水安全性;在不加消毒剂的情况下,AOC<13μg/l的超滤出水生物稳定性良好,大肠杆菌不易生长繁殖。 关键词超滤,细菌再生长,温度,生物膜,AOC 1.引言 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即使给水管网水中保持一定的余氯,异养菌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仍然会生长,由此引起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1]。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是指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支持异养细菌生长的潜力,生物稳定性高,则细菌不易生长繁殖。 2.超滤及其组合工艺 常规给水工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水中溶解性有机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 (2008ZX07421-002,2008ZX07422-005),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资助(No. 2008B11)物和氨氮的去除率较低,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于是以超滤(UF)为核心的第三代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超滤可通过物理截留作用有效地去除水中绝大部分的颗粒物、胶体物质和大分子有机物,能有效的控制“两虫”、细菌等微生物,是保证水的微生物安全性的有效技术[2]。通过试验发现当直接采用材质为PVDF孔径为0.01μm的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时,超滤出水的浊度均在0.1NTU以下,大肠菌群均未检出,普通营养琼脂计得的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可达99%,R2A培养基计得的异养菌总数的去除率也至少能达到98%。天津杨柳青水厂5000 m3/d膜处理示范工程,采用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滦河水,其出水浊度始终低于0.1NTU,有机物处理效果好于常规处理[3]。有研究表明,将PAC的吸附作用与UF的截留作用相结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CMBB) 978-1-4244-9158-2/10/$26.00 ?2010 IEEE CMBB2010

微乳液

微乳液 目录 简介 起源 形成机理 混合膜理论 双重膜理论 R比理论 几何排列理论增溶理论 制备 制备原理 制备方法 影响因素 反应物的浓度表面活性剂 界面膜强度 表面活性剂类型陈化温度 展开 简介 起源 形成机理 混合膜理论

双重膜理论 R比理论 几何排列理论 增溶理论 制备 制备原理 制备方法 影响因素 反应物的浓度 表面活性剂 界面膜强度 表面活性剂类型 陈化温度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若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液体经混合乳化后,分散液滴的直径在5nm~100nm之间,则该体系称为微乳液。微乳液为透明分散体系,其形成与胶束的加溶作用有关,又称为“被溶胀的胶束溶液”或“胶束乳液”。简称微乳。通常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电解质等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液状稳定体系。分散相的质点小于 0.1μm,甚至小到数十埃。其特点是分散相质点大小在0.01~0.1μm间,质点大小均匀,显微镜不可见;质点呈球状;微乳液呈半透明至透明,热力学稳定,如果体系透明,流动性良好,且用离心机100g的离心加速度分离五分钟不分层即可认为是微乳液;与油、水在一定范围内可混溶。分散相为油、分散介质为水的体系称为O/W型微乳状液,反之则称为W/O型微乳状液。微乳液一般需加较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并需加入辅助表面活性剂(如极性有机物,一般为醇类)方能形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地板抛光蜡液,机械切削油等。微乳液在石油开采中用于提高采收率。 编辑本段起源

微乳液这个概念是1959 年由英国化学家J . H. Schulman 提出来的[1 ],微乳液一般是由表面活性剂、助 表面活性剂、油与水等组分在适当比例下组成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低粘度的热力学体系。由于其具有 超低界面张力(10 - 6~10 - 7N/ m) 和很高的增溶能力(其增溶量可达60 %~70 %) 的稳定热力学体系[2 - 3 ]。 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乳液,在微泡中经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后得纳米粒子。其特点粒子的单分散和界面性好,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多用此法制备。 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透明的水滴在油中(w/o)或油滴在水中(O/W)形成的单分散体系,其微结构的粒径为5~70 nnl J,分为O/W 型和w/o(反相胶束)型两种,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形成的有序组合体。1943年Schulman等在乳状液中滴加醇,首次制得了透明或半透明、均匀并长期稳定的微乳液。1982年Boutnonet等首先在W/O型微乳液的水核中制备出Pt,Pd,Rh等金属团簇微粒,开拓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微乳液通常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溶剂和水(或水溶液)组成。在此体系中,两种互不相溶的连续介质被表面活性剂双亲分子分割成微小空间形成微型反应器,其大小可控制在纳米级范围,反应物在体系中反应生成固相粒子。由于微乳液能对纳米材料的粒径和稳定性进行精确控制,限制了纳米粒子的成核、生长、聚结、团聚等过程,从而形成的纳米粒子包裹有一层表面活性剂,并有一定的凝聚态结构。 编辑本段形成机理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AOT);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TritonX 系列(聚氧乙烯醚类)等。常用的溶剂为非极性溶剂,如烷烃或环烷烃等。 将油、表面活性剂、水(电解质水溶液)或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然后向体系中加入助表面活性剂或水(电解质水溶液),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可形成澄清透明的微乳液。目前微乳液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混合膜理论 Schulman和Prince认为微乳液是多相体系,它的形成是界面增加的过程他们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吸附形成作为第三相的混合膜出发,认为混合吸附

生物油稳定性

生物油稳定性 摘要:稳定性对生物油的应用十分重要。介绍了导致生物油不稳定的机理和各种提高生物油稳定性的方法,如原料干燥、酸(水)洗脱灰、气体高温过滤、气相催化裂解、添加溶剂和生物油适度加氢等。从这些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提高生物油稳定性的方案需要从生物油的初始性质、应用范围和处理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具有利用过程中CO2净排放量为零的优点,自从20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人们便开始重视生物质液化技术的研究。由于液体产品具有储存、运输方便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所以以此为基础,可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利用,并且有望在未来化石燃料不足时,使生物质资源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目前,直接热解液化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生物质液化技术[1],其发展十分迅速。虽然已开发出的热解反应器形式多种多样[2],但其基本过程都是通过快速加热的方式使组成生物质的高分子聚合物裂解成低分子有机物蒸汽,并采用骤冷的方法,将其凝结成液体——生物油。因为该过程并未达到热力学平衡,所以生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通常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生物油的成分随储存时间和温度改变,导致其黏度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原来性质均匀的生物油就会分成2种甚至3种互不相溶的部分。 另外生物油还具有热值低、pH值低、固体杂质含量高等特性,因此与矿物燃油相比,生物油的品质和稳定性都较差,这使得生物油很难在现有设备上进行直接利用。要推广生物油这种绿色能源产品必须进一步改善其相关性质,特别是提高其稳定性。 1生物油不稳定的原因 生物油成分十分复杂,种类多达数百种,在储存和处理过程中会发生相互反应,诸如羟基与羧基之间的酯化反应和羟基与羰基之间的醚化反应,同时还由于存在不饱和键而导致的聚合反应,这些反应的直接结果是生物油的平均分子量增大,含水率增大[3]。有研究表明[4],生物油在储存过程中,其黏度与平均分子量呈线性关系,平均分子量越大,黏度越大。生物油平均分子量的增加还可能与其中所含低分子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有关。不管是化学反应过程还是物理挥发过程,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加速的,所以随温度升高生物油的黏度趋于增大。 生物油中既含有极性成分又含有非极性成分。最初的生物油,不同成分之间的极性差别不大,并且生物油中存在着同时具有低极性部分(长的碳氢链)和高极性部分(位于链末端的醇基)的成分,起到促进互溶的作用,所以生物油表现为单相液体。随着生物油内部发生化学反应,生物油的极性也发生改变,比如酯化反应将高极性的有机酸和醇转化为相对极性较低的酯和极性非常高的水,这样一来生物油不同成分之间的极性差别扩大了,就增大了生物油发生相分离的可能性[5]。 2提高生物油稳定性的方法 根据生物油在储存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导致生物油“老化”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人们提出了各种提高生物油稳定性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2.1原料的干燥 生物质原料通常含水率较高,一般都在10%以上。原料中的水分对生物质热解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其作用往往与生物质中的灰的催化作用相互作用,所以具体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目前的观点是生物质原料含适量的水是有利于热解的,但从制取生物油的角度考虑,这些初始水分在热解气冷凝过程中都会转移到生物油中,而生物质热解过程中还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水。一般生物油的含水率超过一定限度(30%),就很难保持均匀了。所以生物质原料热解前必须经过干燥处理,将含水率降到10%以下。 目前实际装置中通常是在粉碎前利用生物质热解产生的焦炭和不凝气燃烧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干燥生物质原料。

低硫燃料油基本概念介绍

低硫燃料油基本概念介绍 报告摘要: 2020年6月22日,饱受期盼的低硫燃料油期货将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挂牌,新国际化合约的上市将为境内外广大市场参与者带来全新的投资与套保机遇,并填补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当前的缺口,达成高低硫燃料油合约并行的局面,极大程度丰富了市场的选择。 基于为广大投资者服务的理念,我们推出低硫燃料油上市的系列专题,内容涵盖低硫燃料油基本概念、期货规则、产业链与市场概况以及上市首日策略推荐。本文作为系列专题的第一篇,将对低硫燃料油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定义、分类以及质量标准。

燃料油基本概念 燃料油品种定义 燃料油(Fuel Oil)作为成品油的一种,是石油加工过程中在汽、煤、柴油之后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较重的剩余产物,主要包含常减压蒸馏剩余的直馏燃料油、二次装置加工后剩余的裂化残渣油以及这些组分经调和(调和过程中也可以掺入部分轻质组分)得到的产品,其一般具有粘度大,含非烃化合物、胶质、沥青质多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这一段对燃料油品种的定义中强调其以石油炼化残余的重油、渣油组分为主,与汽、煤、柴等成品油构成互相平行的概念,我们在日常分析中讨论的燃料油品种也是基于这种定义。然而,不同地区、领域或标准下对燃料油(Fuel Oil)这一概念的划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对燃料油概念的界定就不局限于渣油组分,而是包括了以柴油等馏分油组分为主的馏分燃料油(Distillate Fuel Oil,包含1-4号燃料油)以及以重质渣油组分为主的残渣燃料油(Residual Fuel Oil,包含5、6号燃料油),这里的残渣燃料油才是与我们主要讨论的燃料油相对应的品种。 从用途上看,燃料油主要用于炼油化工、交通运输(主要是船用)、电厂发电以及建筑业、冶金等工业领域。近年来随着环保等要求,燃料油在工业、发电等领域的消费逐步衰退,与此同时船用油市场、特别是我国保税市场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 燃料油分类 燃料油的命名和分类体系较为繁多,包含各种国际、国家标准以及行业命名习惯。例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美国对燃料油概念的界定与分类就是基于标准ASTM D396(最新版本为ASTM D396-19),我国1996年发布的燃料油标准SH/T 0356(现已废止)也是参照该标准来制定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具备影响力的区域性标准,像独联体国家的GOST 10585,其框架下界定的MAZUT-100(简称M-100)也是燃料油市场上的一大明星产品。 由于船用市场是当前燃料油最重要的消费终端,且目前在上期所挂牌的SHFE FU与即将上市的INE LU合约均是以船用规格为标的,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船用燃料油的相关标准上。目前船用领域普遍认可的国际标准是ISO 8217(最新版本为ISO 8217-2017),我国船用燃料油标准GB 17411-2015沿用了ISO 8217的体系,二者大体上是等效的。 根据GB 17411-2015规定,船用燃料油分为馏分型船用燃料和残渣型船用燃料。馏分型燃料主要是以轻油(柴油)成分为主的油品,根据密度和十六烷值等质量指标分为四种,分别为DMX、DMA、DMZ、DMB;残渣型燃料油是以重质燃料油为主要成分的油品,其根据质量和粘度分为7个粘度、6个质量档,共11个品牌号,分别为RMA10、RMB30、RMD80、RME180、RMG180、RMG380、RMG500、RMG700、RMK380、RMK500、RMK700。

石油加工工艺学习题

石油加工工艺习题 第一篇石油及其产品的性质 第一章石油的一般性质和化学组成 思考题: 1. 什么叫石油?它的一般性质如何? 2. 石油中的元素组成有哪些?它们在石油中的含量如何? 3. 什么叫分馏、馏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4. 石油中有哪些烃类化合物?它们在石油中分布情况如何? 5. 烷烃在石油中有几种形态?什么叫干气、湿气? 6. 石油中所含的石蜡、地蜡有何区别? 7. 石油中非烃化合物有哪些?分别叙述它们各自的分类、在石油馏分中分布情况以及对石油加工有何危害? 8. 什么是胶质、沥青质?它们有什么不同?在石油加工及在产品中有何害处? 9. 什么是硅胶胶质、硫酸胶质? 10. 什么叫蒸汽压?纯物质及混合物的蒸汽压各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 11. 蒸汽压的测定方法是什么? 12. 什么叫馏程(沸程)、恩氏蒸馏的初馏点、终馏点? 13. 为什么要引入平均沸点的概念?平均沸点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都怎样求? 14. 什么叫密度、相对密度?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及联系? 15. 常用的相对密度表示方法有几种?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16. 影响液体相对密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计算? 17. 如何计算混合油品的相对密度?它的依据是什么?有何实用意义? 18. 什么是油品的特性因数?为什么特性因数的大小可以大致判断石油及其馏分的化学组成? 19. 有二种油品的特性因数大小相同,且油品A的相对密度d420与油品B的相对密度d420也一样,试问这二种油品的蒸汽压一样吗?若不一样,哪一个油品的蒸汽压大?为什么? 20. 有二种油品的馏程一样,但油品A的相对密度d420大于油品B的相对密度d420 ,这二种油品的特性因数哪一个大?为什么? 21. 什么叫粘度?常用的粘度表示法有几种?如何进行换算? 22. 影响粘度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不标明温度的粘度就没有意义? 23. 什么叫粘温性能?它有几种表示法?如何求法?粘温特性有何实用意义? 24. 怎样求油品的混合粘度?它有何实用意义? 25. 有A、B二种润滑油,它们的特性因数相同,且油品A的υ20与油品B的υ50相同,比较这二种油品的平均沸点、相对密度、平均分子量及蒸汽压。为什么? 26. 什么叫比热、蒸发潜热、热焓?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 27. 什么叫爆炸极限? 28. 什么叫闪点、燃点、自燃点?油品的组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 29. 在加工装置中,重油的管件、接头、法兰等处有泄漏时,为什么有着火的危险? 30. 请总结归纳一下: (1)温度对蒸汽压、相对密度、粘度、比热、蒸发潜热、热焓有什么影响?

磷含量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中国环境科学 2002,22(6):534~536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磷含量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桑军强,余国忠,王占生*(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通过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分析,研究了水中磷对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作用.试验水样为原水和经过净水工艺处理后的出水.结果表明,原水磷含量较低,经过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后,磷的含量又大大降低.在原水和出水水样中添加50μg/L的PO43--P(NaH2PO4)后,原水水样的AOC变化不大,而出水水样的AOC增加了44%~60%.这表明在出水水样中磷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由此推断,磷成为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限制因子的情况在国内存在.试验结果说明,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磷可以作为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磷;可同化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2)06-0534-03  Relation between phosphorus content and drinking water biological stability. SANG Jun-qiang, YU Guo-zhong, WANG Zhan-she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2,22(6):534~536 Abstract:Through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alysis, the limiting effect of phosphorus on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water was studied. The tested samples were raw water and the effluent water treated with purific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sphorous content of raw water was rather low and it was reduced greatly after the w ater was treated by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fter PO43--P(NaH2PO4) of 50μg/L was added to the raw and treated water samples, AOC of the raw water sample did not change while AOC of the treated water increased 44%~60%. This showed that phosphorus was the limiting factor of bacteria growth in the treated water, from which 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situation of phosphorus as limiting factor of bacteria regrowth in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existe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ffective removal of phosphorous in water could be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drinking water. Key words:drinking water;biological stability;phosphorus;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饮用水中的有机物,特别是可同化有机碳(AOC)含量的高低,被普遍认为是控制给水管网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素[1,2].对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其他可能限制因素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6年, Miettinen等[3]指出,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质条件下,磷会取代有机物成为引起管网细菌再生长的限制因子.近年来,欧洲、日本等地[4,5]分别进行了磷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相关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水厂出水中磷含量极低,成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 磷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报道.国内一般认定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AOC或BDOC)是引起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关键因素[1,2].考虑到我国水源水质的较大差别以及水源受有机物污染的现状,水源水中有机物含量往往较高,如果磷浓度相对很低,对于某些水厂的出水,磷有可能成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对此作者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探讨. 1 试验工艺与分析方法 1.1 净水试验工艺 试验过程采用的净水工艺流程为原水→生物预处理→混凝沉淀→砂滤→出水,试验工艺为小试规模.其中生物预处理采用生物陶粒滤池工艺,滤层高2m,运行滤速为6m/h,气水比为0.5:1.混凝沉淀单元采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砂滤滤速为10m/h.   收稿日期:2002-04-30 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9550610400-05-03) * 通讯联系人

微乳液的性质与应用

微乳液的性质与应用 应化1008 马亚强 2010016218 Abstract:I n this article , the conception , structure , properties and preparation of microemuls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addition,the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s in tertiary oil recovery,pharmaceutical, porous materials and cosmetics have been introduced. Keywords:microemulsion ; surfactant ; cosurfactant ; surface tension ; HLB value 前言: 微乳液自1943年由Hour和Schulmant 发现以来,其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发生世界石油危机后,由于微乳体系在3次采油技术中显示出巨大潜力而迎来了发展高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乳液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展,除了3次采油技术外,目前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而且,现代高新技术和新型功能材料,如纳米材料、气敏材料、多孔材料等的制备与应用中,都与微乳液有密切关系。微乳液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热门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研究领域。 1.微乳液的性质和组成 1.1 微乳液的性质:微乳液明确定义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四组份, 在适当比例下, 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分散相粒径在0.1μm以下。而普通乳状液分散相颗粒在0.2

船用重质燃料油质量指标及其影响

船用重质燃料油质量指标及其影响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航运业的激烈竞争,为降低能耗成本,船舶燃油重质化已成为大趋势。原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使用重质燃料油向用高粘度重质油发展,新造船中速柴油机也大多使用重质燃料油。原有的的一些船舶中速柴油机过去燃用柴油或轻质燃料油,现也有些公司通过改造和安装船舶燃油调合系统,使用“中间油",即掺烧重质燃料油。另一方面.各炼油厂为满足市场汽油、柴油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普遍改迸工艺流程,对原油深加工。有些地方炼厂则以进口的直馏渣油作为再加工的原料。再则,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重质燃料油大多是中间商采购轻、重组份油自行调合而成。这样就造成了目前国内市场的重质燃料油质量每况愈下,并且质量很不稳定。因此,迸一步了解重质燃料油的质指标及对船舶的影响,为把住船用重质燃料油入口关具有现实意义。 1 现行船用燃料油标准 1.1 国际ISo船用燃料油标准 198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国际船用燃料油标准---ISo8217 标准(初版)。后经修订,1996年颁布Iso 8217 -1996 标准(第二版)。 ISO8117----1996 标准对粘度、密度、倾点、残度、灰分、含硫、含钒等多项参数,确立了质量要求。该标准颁布后,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有效地控制了船用燃料油质量的恶化。该标准中将馏分燃料油分为4类,残渣燃料油分为15 类。标准中船用馏分燃料油简称DM,船用残渣燃料油简称RM。市场上所称的重质燃料油就是指残渣型燃料油。国际船用燃料油标准后又经过修订于2005年11月颁布了IS08217 - 2005标准(第三版)。“2005标准”与“1996标准”相比作了以下变化:①残渣性的规格从15种减为10种;②粘度指标的温度由100℃调整到50℃凑③残渣油水分的上限降低至o.5%(v/v):④RMA30、RMB30和RMD80 三个规恪的密度上限略有降低;⑤增加了废润滑油控制指标;⑥最大硫含量规定为4.5%(m/m)等。 此外,在国内还有行业标准,如:SH/T0356---1996 燃料油标准等。尽管标准众多,但在航运界,普遍认同执行的是ISo 8217_1996和IS08217_2005 标准。现在人门所称的180号、380号燃料油就是Iso 8217 -1996标准中的RNE1801和RMG380,对应于GB/T 17411---- 1998 标准中的RME25和RMG35,即是过去常说的1500s(雷氏粘度)和3000s(雷氏粘度)重油。而120号燃料油(过去称1000s)则是运动粘度(50度)不大于1200mm2/g 的残渣型燃料油,目前供需双方一般相约120号燃料油按iso 8217 _2005 或(1996)标准中的RMD80 指标执行(粘度除外) 2 重质燃料油质量指标对柴油机机的影响 2.1 运劫粘度 供货一般以此粘度为规格划分。粘度直接影响输送性能和柴油机的喷油雾化效果。粘度过高,增大泵送船程阻力,影响喷油油束的形状,造成雾化不良,不能与空气均匀混合,以致燃烧不良。粘度过低,油束角度太大,同样不能喷射到设计的位置与空气良好混合,也会造成燃烧不完全,功率下降。船舶上一般根据燃油系统各单元的要求进行加温,使之达到合适的粘度。 2.2密度 密度是计算装载量和进行贸易量交接换算的指标。由于密度大小与燃料油的化学成分和馏分组成有关,一般而言,密度过高的燃料油,其质量热值相对较低。 2.3 闪点 闪点是鉴定油品发生火灾危险性的指标,闪点愈低,火灾危险性愈大。按标准,闪点不低于60℃,否则就不能装船使用。 2.4 倾点

浅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

浅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 摘要:饮用水的水质污染,尤其是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水中的有机物。本文主要基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展开论述,论述了有机物的危害性,以及生物稳定性的若干概念。进而针对饮用水细菌生长的机制,并由此引出:“生物稳定性,是保证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条件”的结论。于此,阐述了几种常见净水工艺,其中注重阐述了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吸附,两种净水效果良好的工艺。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净水工艺有机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随之产生的水资源问题,也越发突出。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各类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江河之中,造成城市水质下降,饮用水净水难度加剧,水质质量标准的下降,引发了比较突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对于饮用水而言,其净水工艺的效果,在于水质有机物的稳定性和工艺本身的技术两个方面。于是,在实际的水质净化过程中,要基于这两个方面,进行水质的净化工作,以实现高质量的水质净化。同时,现阶段的净化工艺,在于有机物的除去,以破坏水中细菌生长的条件,进而达到净水的效果。 1、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综述 饮用水的有机物大致分为天然有机物和人工结成有机物两种。天然有机物是自然下的代谢物,主要包括动植物的废弃物、微生物、动植物组织分解物等。而人工合成有机物是饮用水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其中的工业废水、农药、生活废弃物等,都造成大量的有机物产生。于是,饮用水的水质状况越发复杂,这就加大了净水工作的难度,尤其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机物,是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 1.1 有机物的危害性 饮用水对于水质的各项指标要求严格,尤其是对于水质中的有机物控制,是衡量水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实际的研究发现,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增加了人类患癌症等病症的可能性。 (1)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饮用水中的有机物比较复杂,部分工业废弃物下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危害性,其分泌的有机化合物可能引发人类癌症病的产生,对人体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2)饮用水在消毒的过程中,部分消毒物质与水质中的某些有机物进行化合,进而形成具有毒性的有机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常见的氯消毒过程中,其与部分有机物形成的氯化物对人体具有较大的伤害。 (3)饮用水中的部分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其降解过程形成的有害有机物,对于水管网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也是目前饮用水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1.2 关于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1.2.1 生物稳定性的概念提出 在净水处理工艺中,经过消毒剂的消毒处理,输水管道内残留的氯化合物,可以对管道的细菌生长进行控制。而从实际的处理效果看,大肠杆菌等细菌在消毒剂的处理后,可以在管道内重新生长繁殖。并且,管道的有机物的营养越丰富,部分细菌的繁杂越迅速。因此,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可降解有机物,是细菌重新生长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对于净水处理的有效性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水厂在净水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水质中可降解有机物的除去。 1.2.2 生物稳定性概念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 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 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03-12-16 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 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 提 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水核内含有少量的助表面活性剂,油连续相内含有一些助表面活性剂与少量水,界面膜由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且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仅存在于界面膜上。界面膜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朝向水核,两者分子数之比一般为1:2[3]。W/O 型微乳液由水连续相、油核和界面膜组成,界面膜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朝向水连续相。油水双连续结构最初由Scriven [4]提出,是指油与水同时成为连续相,体系中任一部分油在形成油液滴被水连续相包围的同时,与其它部分的油液滴一起组成了油连续相,将介于液滴之间的水包围。同样,体系中的水液滴也组成了水连续相,将介于水液滴之间的油相包围。最终形成了油、水双连续结构。双连续结构具有W/ O 、O/W 两种结构的综合特性,但其中的水液滴、油 液滴已不呈球状。而是类似于水管在油基体中形成网络[3]。 微乳液粒径介于胶束和宏观微乳液之间,微乳液液滴大小一般为10~100nm ,而乳状液一般大于100nm ,胶束一般小于10nm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 乳液时,发现颗粒越细分散度越窄,而一般的乳状液的粒度分布较宽,即颗粒大小非常悬殊。微乳液一般为澄清、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分散体系,有的有乳光。因其颗粒太小,用通常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其颗粒。而一般的乳状液通常为不透明的乳白色。微乳液稳定性好,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和破乳,若将其放在100个重力加速度的超速离心机中旋转数分钟也不会分层,而宏观的乳状液则会分层。微乳液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性质,普通的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加入后可由原来的70mN.m -1降至20mN.m -1,在微乳液中,界面张力可降至超低10-3mN.m -1~10-4mN.m -1。在三次采油、日用化工和 化学反应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5~6]。 2 微乳液的制备 211 H LB 法 一般认为,H LB 为4~7的表面活性剂可形成W/O 型乳液,H LB 为9~20的表面活性剂则可形成O/W 型乳液。一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 LB 值很 高,这时可以加入助表面活性剂醇或H LB 值低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以降低整体的H LB 值。而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可根据其H LB Sum 101N o 12 化学工程师 Chem ical Engineer 2004年2月

微乳(及胶束)

微乳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及水相在适当比例下形成的一种澄清透明带乳光的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系统。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形成的均一透明并包含药物的溶液,在环境温度(通常为37℃)和温和搅拌的情况下,遇水自发乳化形成粒径在10—100 nm的水包油型乳剂,所以也为微乳的一种。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口服亲脂性药物载体。 1 微乳的结构特点 微乳从结构上分为3种,水包油型(O/W),双连续相微乳和油包水型(W/O)[1]。O/W 型微乳,细小的油相颗粒分散于水相中,表面覆盖一层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分子构成的单分子膜,分子的非极性端朝着油相,极性端朝着水相,O/W 型微乳可以和多余的水相共存;W/O型微乳,其结构与O/W 型微乳相反,可以和多余的油相相共存;双连续相微乳,即任一部分的油相在形成液滴被水相包围的同时,亦可与其它油滴一起组成油连续相,包围介于油相中的水滴。油水间界面不断波动使双连续相微乳也具有各向同性。一般来说,O/W型微乳可以将水难溶性药物溶解在油相部分,然后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分散在水相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水相溶液,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疗效。水溶性药物易增溶在W/O型微乳的液滴中,双连续相微乳可同时增溶水溶性和油溶性的药物。研究发现,微乳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增溶量,不管是水溶性药物还是油溶性药物,在微乳中的增溶量远远高于药物在水中和油中的溶解度之和[2]。目前临床上50%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因为水难溶性成了口服和注射的最大障碍,所以微乳就成为这类药物给药的良好载体。同时药物增溶在微乳的液滴中,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2 微乳增溶药物的机理 2.1 胶柬增溶理论 胶束是由两亲性的聚合物(amphiphilic block copolv—mers)分散在水相中自聚集而形成的具有球形内核一外壳结构的共聚物胶束,其疏水部分构成内核,亲水部分形成外壳。关于胶束的增溶机理,Monica L等[3]认为,正相胶束的疏水内核可以作为水难溶性药物的容器,将药物增溶在核心,亲水性外壳对内核的保护作用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胶束的形成是两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导致分子缔合的吸引力,另一个则是阻止胶束无限制增长形成宏观态的排斥力。形成胶束主要的驱动力是内核一外壳结构自由能的减少。关于微乳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机理,有学者认为[4],微乳是一种膨胀混合胶束,微乳形成时油相增溶到烃核内部,不仅增大了内核体积,而且由于油相对药物的溶解性较好,从而极大地提高药物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所以胶束的增溶理论可以部分解释微乳的增溶机理。 2.2 微乳具有更强的增溶效果 在对比油相、胶束和微乳增溶作用效果的研究中,姚静等[4,5]研究发现:微乳对药物的增溶效果远大于油相和胶束。胶束对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增溶在非极性的烃链形成的核内,而微乳对药物的增溶则有内核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烃链两部分的共同作用,所以微乳比胶束可以增溶更多的分散相。O/w 型微乳对油的最大增溶量可达60%,同时微乳中的助表面活性剂如乙醇、丙二醇、PEG等对药物在脂质中的溶解有促进作用[6]。此外,微乳显著的增溶效果也与其高分散性有关。 3 筛选增溶微乳处方的方法 3.1 油相的选择[7] 油相分子的体积越小,溶解力越强,油分子链过长不能形成微乳,为了提高主药的溶解度,增大微乳形成区域,应选择短链油相。常用的有豆油、IPM、中等脂肪链长度(C8一C10)的甘油三酯类。在油相中能很好地溶解药物的微乳,对其增溶效果更好。王晓黎等[8]研究发现,微乳和胶束表现出对不同脂溶性药物(吲哚美辛、硝酸咪康唑、布洛芬)溶解能力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