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潮流的演进(高中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思想潮流的演进

西学东渐: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演进: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的过程。

【西学东渐第一次高潮】明末清初,16世纪中期-17世纪末,康熙前期和中期。

【西学东渐第二次高潮】清末民初,19世纪中期-20世纪上半叶。

1.背景:①早期西学东渐因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而不复通畅。

②两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军事、经济、文化侵略逐渐加深;

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

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冲击。

③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在继承和发展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2.涵义: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

以求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3.影响:①积极-“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在“西学为用”口号下,洋务派

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开设洋务学堂、翻译

西书、派遣留学生出国;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

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②局限-“中体西用”及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仅在器

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愿改革封建政体,遗其体求其用,不能实现国家富

强。

4.结局:随着“西学”内涵不断扩大,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论提出批评。甲午战争

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中体西用”论

渐趋沉寂。

1.背景:①甲午战后,在马关定约、三国干涉还辽、胶州湾事件等民族危机的刺激下,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②为争取更多的官绅支持和参与变法,他们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

学堂,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依据:】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康)之外(古为今用),康梁等人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

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西为中用)。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2.进化论:①1897,严复在《国闻报》发表《天演论》,将进化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②内容-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对进化论进行诠释,并运用这一

理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实行变法就能“自强保种”,否则就要

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

3.影响:①给甲午战后面临瓜分巨祸的中国敲响警钟,在思想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以严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

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②进化论的输入传播,为中国人带来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梁启超),对

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批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

批批的传统士人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有力地推动了近代

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共和革命思潮#

1.背景:①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

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

阶级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并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②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明确将反清斗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合起来;1895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民主革命思

想。

③20世纪初年,国内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觉醒,猛烈批判清政府专制统治,积极

传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大造革命舆论。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2.三民主义:①1905.8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在《民报》中概括为“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②“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评价辛亥革命:①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

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②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

的苦难中。③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

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7.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促成了君主制度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使中国历史越出了改

朝换代的旧轨,一度给国人带来很大希望。然而,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1915)

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希望击得

粉碎。

2.知识分子的觉醒: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

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

主和科学。

3.西学东渐的影响:很重要!

4.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1912-1919)奠定物质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奠定阶级基础。

1.时间地点、主要人物:①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

主张破除陈腐的封建意识,自觉更新思想观念,吹响新文化运

动号角。

②1916年底,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③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由上海迁至北

京,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加入编辑部,形成一个新

文化阵营;北大在蔡元培主持下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

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