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至人”蕴含的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卷第1期2001年3月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xi U 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No.1
Mar.,2001 收稿日期:2000-09-25;修订日期:2000-11-25.
作者简介:那张军(1952-),男(满族),江苏无锡人,馆员.
【文章编号】1009-5926(2001)01-0016-04
论庄子“至人”蕴含的美学思想
那张军
(江南学院高教研究室,江苏无锡214063)
[关键词]庄子;“至人”;精神美;美学思想;与天为一;无为无己;形全精复;坐忘
[摘 要]庄子“至人”的审美标准是:与天为一、无为无己、形全精复。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正
是笔者所推崇的:至人最美,至人之美突出精神美,知识分子通过“坐忘”而成至人。 [中图分类号]B 22315[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esthetics of Zhuangzi ’s Perfect H uman
NA 2ZHAN G J un
(Offic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Jiangnan College ,Wuxi 214063,China )
K ey w ords :Zhuangzi ;“Perfect Human ”;spiritual aesthetics ;aesthetic ideas ;over soul ;without con 2duct and self ;divine nature ;ideal peripatetics
Abstract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Zhuangzi ’s viewpoint of perfect personality are :Over Soul ,Without Conduct and Self ,and Divine Nature.The aesthetic ideas of the standards are what the paper advocates :Nice is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and its nicety is Spiritual aesthetics ,and intellectuals can turn to perfect personality through ideal peripatetics.
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可以说是先秦时代美学思想的开拓者。庄子著作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以及美学思想的论述,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分散在《庄子》各篇中的“至人”美学观点。“至”,自然尽美,最高的自由境界。由此,用“至人”来概括庄子的理想人格、审美体系是恰当的①。
一、庄子的理想人格的设计
1 “与天为一”
在庄子看来,宇宙的本体是“道”(又称“天”、
“天地”,大体相当今天所说的“自然”)。它“有情有
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依附于万物“无所不在”的自然法则②。
“道”(或“天”)生“气”。“阴”、“阳”二气的聚散
合分,构成万物生死存灭诸般变化,“通天下一气耳”。人———宇宙中的一分子,也由“气”组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应该顺应宇宙的变化,“与天为一”。庄子后学所写《达生》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可见,人之“与天为一”,就是为自身还原到生成自己的宇宙中去,与宇宙合而不一。其次,人还要与宇宙的变化相推移,随它的流动聚散而长而衰,以至无穷。庄子在他充满幻想的“至人”描述里,渗透着为宇宙自然美所笼罩的人生追求。
2 “无为”
如何进行这种追求,达到预想的目标呢?关键在“无为”。
“无为”是“道”或“天”的特征:它茫然若无存却
无处不在,它自然产生不显形迹却神妙无穷。它悄悄地运行,化育万类,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它无要求,无积累,静静地来,又默默地去。
人要“与天为一”,首先应该象“它”那样“无为”,做到不营谋俗务,不趋利,不避害,不妄求。不知邀功,不知自馁;不贪恋生,不厌恶死。断绝名利、荣辱、毁誉的念头。理事任物,听其自然;安时处顺,哀乐莫入。总之,庄子推原宇宙的大美,“无为”,“不作”,是颇得一些彻悟学者的崇尚。
①本文的研究主要根据《庄子》“内篇”,兼采“外篇”、“杂篇”中能代表庄子美学思想的章节。②《知北游》:“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冒,此其道与!”③《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
3 “无己”
郭象注“至人无己”说:“无己放顺物,顺物而至
矣。”他注意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徐复观先生将这种关系分析得更为明晰透辟:“庄子的‘无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而上升到自己与万
物相通的根源之地”[1]
。《齐物论》记载南郭子綦答
颜成子问“今者吾丧我”,正是这样一种境界。庄子的“无己”恰好与当代社会倡导的“无私”、“忘我”精神相吻,所以更是受到今日莘莘学子的赞道。
其实,要做到“无己”并非容易,首先要去除个体一切的精神束缚。“个体精神束缚”来自外部世界的名利、得失、成败之争,来自主体自身的有生死之忧、知欲之累等。排除这诸多干扰,要靠主体超越世人的视角,从宇宙变化的高度看人事。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人间一切纷扰都与日出日落、四时运行一样正常。要想建立这样一个视角,必须“离形去知”。“离形去知”实现之日,也就是精神突破形骸,“游心于物之初”之时。“离形去知”也就是做到了“无己”。
4 “形全精复”
“无为”、“无己”,用庄子后学的话来说,就是要“弃事遗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形不亏”,保
持“形全精复”的良好状态。《大宗师》里的女亻禹因“闻道”,年虽长,“而色如孺子”,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其“德”“旁礴万物以为一”,“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也是内外兼养的典型。庄子的“至人”标准是:容貌静寂安祥,额头宽大恢宏,冷肃似秋,温暖如春,神态巍峨而不畏缩,介然不群却不固执,心志开阔不知浮华,内心充实,舒畅自适,面色可亲,品德宽厚,引人归依。“形全精复”,笔者理解为:既维护形体的健全,又保持
心态健康、精神充沛。
因此,庄子所谓“至人”正是“率真、崇善、臻美”完整的理想人格设计。他的美学造诣在于: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之美以造就美的人。
二、庄子“至人”蕴含的美学思想
1 “至人”最美
美必须是形象。“至人”不仅精神充足健康;而且形体健全美好,“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至人”之美,一望而知。但形象的东西不一定就美,还得从本质上分析它是否体现了真与善,因为“美的
本质是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
。“至人”之美在于“他”能与天地为一,推原天地的“大美”。
庄子认为万物之母在“道”(“天”、“地”
),是宇宙间最高的实体。“道”之美统率万物之美(“众美”),它的层次最高,是一种“大美”。“道”的本质
是“无为”③
。“大美”的特征也就是“无为”。郭象注“至人无为”说:“任其自为而已”。“道”或“天地”的
“大美”,就是指宇宙按自身规律运转,排除一切外
来的尤其是人为的影响。观照体验这样的“大美”(“
得至美”)就能获得极大的愉悦,游心于美的王国(“游乎至乐”)。其实,宇宙运行并不那么绝对“无为”。人之所以号称万物之灵,正因为他具有认识自然规律,掌握它,利用它,影响改造自然同时保护发展自己的能动性。大自然已经受到并将继续接受人的影响。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有一定道理,不过,庄子还是给人打开了通向宇宙的大门,引导人在宇宙中寻找审美追求的目标,较高层次的美育过程正是肯定了庄子这一点。
庄子认为,“至人”之美与天地“无为”之美是一致的,所以“至人”必然“法天贵真”。“法天”,即按天道(自然规律)行事。“天”无为,我亦无为。“贵真”,即贵在保持人未受戕损的真性。戕残人性,导致人性异化,是对于“真性”的反动,拨乱反正,使人性复归,才是“贵真”。复归的目标,是原始的朴素的人性;就社会前进的必然来说,这实质是不足取法的倒退。但这种“贵真”又含有尊重客观事实的一面。《秋水》里记北海若对河伯说:牛马四条腿叫天然;给马戴上辔头,用缰绳穿过牛鼻,叫做人为。以人为破坏天然,毁灭性命,万万不可。“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没有区别遵循规律与违反规
7
1第1期那张军:论庄子“至人”蕴含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