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发表时间:2019-07-19T11:15:54.9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作者:应彩云

[导读] 本文就骶髂关节解剖、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渝北 401120

【摘要】骶髂关节位置较深,个体存在差异性较大,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间隙较窄,后部被较强厚的韧带和骨质遮盖,只在一小段层面未有骨质覆盖,因此目前疾病对骶髂关节的累及主要还是靠影像学检查。由于其解剖的复杂性、疾病多样性及部位的特殊性,最终导致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缓慢。深入开展对骶髂关节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就骶髂关节解剖、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一、骶髂关节的解剖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但彼此结合紧密,关节囊坚韧,周围有韧带环绕并连接着骶髂关节,限制并固定着关节的活动。骶髂关节个体差异性较大,关节位置较深,关节间隙呈窄条形,关节后部被较厚的韧带和骨质覆盖,只有一小段层面未有骨质覆盖,因此目前临床对骶髂关节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1]。

骶髂关节结构牢固,活动度虽小,但它可以做轻微的上、下、前、后运动。在前后运动时,可伴随关节作旋转运动。潘进社等[2]报道显示,骶髂关节的活动度会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且与人们的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度增加。

骶髂关节病种较多,但发病率较低,CT的普及应用,提高了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但是病变特点不典型,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虽然CT检查能够反映疾病的部位及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3],但是目前临床上对脊柱关节病的治疗已经从疾病的早期阶段开始[4]。因此深入开展对骶髂关节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二、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

2.1 X线平片检查:常规拍摄体位包括正位(前后位)和斜位。正位片不仅可以了解双侧骶髂关节的骨质情况,还可以观察双侧髋关节,为诊断提供一定的提示价值。由于髂骨与骶骨重叠,以及受盆腔脏器和肠腔内容物的影响,在X线片上不易显示微小病变.

2.2 CT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常规横断图像、骨算法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等。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CT为断层图像,能有效排除骶骨和髂骨前后的重叠,并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可以更清晰的观察骶髂关节的骨质、关节面、关节间隙以及软组织的情况。利用CT骨算法薄层重建,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增强病变边缘对比度,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优化扫描参数,优化后处理技术。MPR技术,采用沿骶骨长轴显示关节上下范围的前倾冠状位,在重建图像上观察全部骶髂关节情况。MIP技术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大的全部像素值成像的投影技术之一,明显提高检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变化,如关节面的微小侵蚀和微小囊变,及关节间隙内自髂侧至骶侧的横行条形骨化影(“桥梁式”钙化)[5]。

2.3 MRI检查:常用的扫描序列包括:常规SE序列作T1WI和FSE序列作T2WI横断位扫描,加脂肪抑制技术的SE序列T1WI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以及TIWI的动态增强检查。

MRI检查对关节软骨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情况的观察,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2.4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包括核素全身骨显像和骶髂关节局部静态显像。

骨显像技术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而且能够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任何能够改变骨形成的因素都可引起显像剂的异常浓聚,另外骨显像对于骨组织结构性变化不如X线平片、CT及MRI精细、准确[6]。

三、常见骶髂关节病变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7],又被称为脊柱关节病(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y,SpA),是一组原因不明,好发于青少年的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以中轴关节炎症为主,骶髂关节通常是其最早受累的部位,因此骶髂关节炎成为脊柱关节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对骶髂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疾病的诊断很重要;CT图像能显示骶髂关节细微结构与周围异常,是诊断骶髂关节炎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骶髂关节病变特点不典型,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困难。

3.1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特征性改变是双侧骶髂关节受累,通常由骶髂关节向上逐渐蔓延至腰椎,甚至发展至颈椎[8]。几乎骶髂关节全部受累,常导致脊柱韧带广泛骨化而致骨性强直,其主要的病变特征是骶髂关节炎[9],发病高峰年龄为20~45岁,男女比例约为5:1。AS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致残率[10]。AS的主要临床表现[11]为下腰背部疼痛和晨僵症状,活动后有所减轻。实验室检查:急性期,部分可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90%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

CT表现:骶髂关节常为强直性脊柱炎最早受累的关节,并且几乎100%被累及,双侧对称性发病为其特征。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一般在骶髂关节的中下部开始,为双侧性。骨质破坏以髂骨侧为主,开始髂侧的的骨质受到侵蚀破坏,软骨下出现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及囊性改变,此时关节间隙出现“假最宽”;继而可侵犯整个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有骨硬化,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发生骨性强直。

3.2致密性髂骨炎

致密性髂骨炎[12](steitis condensans ilii,0CI)是一种以髂骨骨质密度增高为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有高度致密的骨硬化现象,尤其以髂骨下2/3更为明显。其病因不明[13],可能与妊娠、感染、机械性劳损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比较轻微。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腰背部疼痛。文献报道[14]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数年后会自行减少或消失。

CT表现:致密性髂骨炎以骨质密度增高为主要特征[15]。病变累及双侧骶髂关节中下2/3髂骨耳状面或全部耳状面,病变致密,均匀一

超声引导下的骶髂关节注射术

<> 2008; 11:4:543-547 超声引导下的骶髂关节注射术 Dominic Harmon, MD, and Michael O’Sullivan, MB (爱尔兰利默里克中西部专区医院麻醉与疼痛医疗科) 我们描述一则病理报告和利用便携式超声扫描仪和曲线仪传感器(4-5MHz) (SonoSite Micromaxx SonoSite, Inc. 21919 30th Drive SE Bothwell W. A.)指导骶髂关节注射术的技术。 病例中报道的是一位患有慢性腰背痛的42岁的男性患者,疼痛集中于其左侧的骶髂关节,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7分。为方便超声引导下的操作,令病人俯卧位,在骶管裂孔水平横行安置超声传感器,并在该水平找出骶角,自骶角移动传感器,定位出骶骨外侧缘。保持传感器横向位置,可发现骶骨外侧缘这一骨性突出导向患者头侧。辨认出第二个消瘦轮廓——回肠。两个明显轮廓之间的裂隙代表骶髂关节,其深度为距皮下4.5cm。在超声实时显像技术的指导下,使用22 G脊髓穿刺针刺入骶髂关节,直视下注入局麻药液。病人的疼痛强度下降至2(NRS),关节功能大大改善,可返回工作岗位且维持16周。另外,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超声仪器并无辐射性损伤,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超声引导下的骶髂关节注射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孕妇等特殊临床病例的慢性腰背痛的治疗。但对于其功效及使用率的调查研究还有待开展。 关键词技术可视化实时显像超声骶髂关节 患者,男,42岁,体重指数25,左侧腰背部持续性微痛。疼痛起因于10月前的一次车祸,数次评价量表测评7分,疼痛集中于左侧骶髂关节,触诊压痛明显。左侧骶髂关节激发试验骨盆撑开实验、大腿挤压试验、低估挤压试验均阳性(1)。神经学检查正常。核磁共振(MRI)检诊腰椎示左侧骶髂关节轻微退行性改变。 抗炎药物和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效,导致病人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地在建筑工业领域工作,只得选择轻体力活并减少工作时间。 同意接受骶髂关节注射镇痛术后,病人被置于俯卧位,下腹垫枕以校直腰椎的前凸。操作者和超声机显示屏位于一侧,在4-5MHz低频下调整曲线仪传感器的最佳位置。 操作区域皮肤消毒并铺巾,将超声传感器插入装有超声导电膏的无菌套,于是皮肤与传感器之间间隔手术巾和薄层无菌导电膏。 图1:在骶管裂孔水平,横放超声传感器(4-5MHz) (SonoSite Micromaxx SonoSite, Inc. 21919 30th Drive SE Bothwell W. A.)

骶髂关节(搜集整理)

骶髂关节 一、骶髂关节位置、结构 骶髂关节是在骶骨与髂骨之间的关节,在臀部上部系腰带以下,大约在脊柱两侧约两三公分处各有一个看起来凹下去的地方,直接可以触摸到硬硬的骨头,此处为PSIS(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从这边往上下约4,5公分处是骶髂关节,,这是属于可动关节,但活动度很小,大约只有4度, 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并有坚强的韧带加固。主要的韧带是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在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里面有滑囊液,最常发炎的部位是从PSIS以下的部位。 骶丛与骶髂关节关系密切。在解剖上骶丛贴于骨盆后壁,骶髂关节盆面之前,其中L4神经根的腰骶干支、L5神经根及腰骶干位于腰椎与骶髂关节之间。 骶髂关节的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骶髂关节发炎时,因为它原本活动度就很小,因此不会严重影响行走能力,但它是属于中轴与周边的连结, 由于骶丛的解剖学特点,骶髂关节的无菌性炎症可刺激腰骶干,出现与腰3-4和腰4-5间盘突出相似的症状:腰臀部疼痛和大腿、小腿放射痛,甚至放射到足,因此行走翻身等活动都会造成疼痛,上身向后侧倾斜时特别疼痛,走路时落

在后方的一边可能比较疼痛.转移痛大多在臀部大腿后方,外侧,偶尔可以到小腿后外侧或大腿前内侧。 二、骶髂关节炎

症状: 1、疼痛: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特点为隐匿发作、持续钝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睡眠时因关节周围肌肉受损,对关节保护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时一样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动,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着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时间比较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粘着感指关节静止一段时间后,开始活动时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动即可缓解。上述情 骶髂关节炎图示 况多见于老年人、下肢关节。 3、其他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挛曲、不稳定、休息痛、负重时疼痛加重。由于关节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痉挛和收缩、关节囊收缩以及骨刺等引起机械性闭锁,可发生功能障碍。 骨关节炎是骨关节生理性退化的表现,尚无逆转或中止该病进展的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疼痛,缓解症状,阻止和延缓疾

益赛普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赛普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益赛普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德宝松)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方法48例以臀骶部疼痛为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得宝松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益赛普联合得宝松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总结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患者2例出现局部皮肤红及少量的皮疹,对患者进行观察,10 min后症状消失;研究组出现1例,两组患者程度均较轻,未影响治疗。结论益赛普联合得宝松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益赛普;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常发于中青年,男女比例3:1,其病程长,治愈困难。中轴关节慢性炎症是其主要病变,在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炎,外周型中以累及膝关节较常见。随着疾病的逐渐加重,能够导致患者残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痛苦[1]。临床常常采用非甾体类药物、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进行治疗,均可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仍旧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本组研究采用益赛普联合得宝松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观察其药物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以臀骶部疼痛为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影像学骶髂关节分级低于Ⅲ级。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6.8±4.5)岁,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5.8±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局部感染、骶髂关节间隙0.05),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已服用西乐葆、柳氮磺胺吡啶或甲氨蝶呤治疗,但仍有关节腔肿痛,对照组采用得宝松骶髂关节腔注射治疗。患者取卧位,将下肢伸直,在超声引导下,于髂后及骶骨间隙向下至骶髂关节下1/3处,上下约1 cm的明显凹陷处做穿刺。使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持腰穿针,确认进入关节腔后,将针芯拔除,连接注射器,回抽无血后注入得宝松5 ml与1%利多卡因1.5 ml,注射结束后患者卧床5 min,每周注射1次,共治疗5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入1 2.5 mg益赛普与1 ml灭菌注射液,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总结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临床缓解: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化验

最详细的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

最详细的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汉章针刀培训学校”快速关注【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关注公众微信号zhendaoxuexiao 【更多资讯】打开汉章针刀培训学校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

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

骶髂关节滑膜炎的治疗方法

骶髂关节滑膜炎的治疗方法 骶髂关节滑膜炎是让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头疼的一种疾病,这属于骨科疾病的一种,最近很多人都是由于对于自身的骨科疾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才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给我们自身带来了很大 的伤害,而且这种疾病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骶髂关节滑膜炎的治疗方法吧。 1.推拿疗法 (1)推揉点按法:患者仰卧,膝部自上而下,顺其筋络反复 推揉1~2分钟. (2)拔伸屈膝法:患者体位同上,肌肉放松,医生先轻轻地,小幅度地来回屈伸膝关节,最后尽力将膝关节完全屈曲,然后伸 直患肢. (3)刮筋,分筋法:患者仰卧,于髌骨外上方,内下方运用 一拇指屈曲指关节,放于痛点内侧;另一手掌按于屈拇之上, 用

臂力推动拇指向外刮数下. (4)关节积液时可用捶,擂,拍法, 交替进行.捶为实拳,击为空拳,下击髌骨周围软组织及大腿伸侧, 大小腿屈伸各20~30下,擂为实拳,双拳用臂力下压与上部位相同处, 重复1~2遍.拍不用拳而是用手掌拍打腘窝,用腕力弹拍. 2.穿刺疗法关节积液较多,张力大时,可进行关节穿刺,将积液和积血完全抽净,并向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它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关节炎中的各种病理改变与它的减少和理化性质改变有密切关系.注射透明质酸钠有以下作用:覆盖关节软骨表面,可以保护关节软骨,防止或延缓进一步退变;保护关节滑膜,清除致痛物质,有明显减轻疼痛的作用;改善关节的挛缩状态,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对退变关节的滑液有改善作用. 3.药物治疗急性期滑膜损伤,瘀血积滞,治以散瘀生新消肿为主,三七粉等口服.慢性水湿稽留,肌筋弛弱,治以祛风燥湿,强壮肌筋,内服羌活胜湿汤加减,外贴狗皮膏;若寒邪较盛,

骶髂关节化脓性关节炎1例报道

骶髂关节化脓性关节炎1例报道 发表时间:2012-11-16T09:48:48.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杨胜云向真慈张勇[导读] 转移性骨肿瘤多发于髂骨,呈多发溶骨性破坏,大部分病人年龄较大,有原发肿瘤病史。 杨胜云向真慈张勇(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445000)【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296-01 【摘要】化脓性关节炎临床并不少见,但发生于骶髂关节的化脓性关节炎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一例骶髂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追踪,回顾性诊断。以期提高影像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率。对不能用常见多发病解释的骶髂关节骨质异常征象,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关键词】骶髂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病例简介;女性患者52岁,因左侧腰骶部疼痛半月余,发热一周入院,述半月前感左侧腰骶部疼痛,且逐渐加重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9.7℃。在基层医院以“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治疗无效。入院查体:慢性痛苦面容,被动体位。体温38.7℃,心率108次/分,左侧腰骶部压痛扣击明显。血常规;中性;12×109/L 红细胞3.2,血红蛋白82g/L。血沉42mm/h。USG:左侧骶髂关节周围见包裹性液性暗区,泌尿系及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CR:左侧骶髂关节面见虫蚀样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密度增高。CT:左侧骶髂关节不规则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胀其内见水样低密度影。手术及病理:左侧骶髂关节化脓性关节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术后20天痊愈出院。 讨论 1 病因:①血源性感染,脓毒败血症的一部分,也有原发性骶髂关节炎;②髂骨骨髓炎,化脓性下腰椎,脊柱炎波及;③骶髂关节及臀部注射封闭引起感染;④下腰椎,盆腔手术化脓感染而波及(医源性);⑤下腰部及臀部软组织感染波及。 2 影像学鉴别诊断:①骶髂关节结核:常发病缓慢,临床症状较隐匿。约一半以上病例有肺部结核。虽也可表现为骶髂关节的虫蚀,溶骨样骨质破坏,但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少见,以骨质疏松表现为主。周围软组织可有钙化及寒性脓肿。②强直性脊柱炎。强脊炎 (A.S) 主要发生于男性青少年,到晚期任何医师及患者本人都清楚,1)早期多在青少年;2)下腰部及髋部痛,经一般治疗无效;3)很少有高热;4)发病较缓慢,且症状多样化;5)X 线上骶髂关节早期有增厚,硬化及与年龄不相符的变尖增生,典型为锯齿样骨质破坏;同时有两侧骶髂关节及椎体受累 6)HLA-B27阳性率高达90-95%,仅此一项,即可决定 A.S的诊断。 3 骨肿瘤,很少见。转移性骨肿瘤多发于髂骨,呈多发溶骨性破坏,大部分病人年龄较大,有原发肿瘤病史。 4 其他如产后骶髂关节炎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典型表现为两侧骶髂关节面下“犁”状高密度影,关节面骨质破坏少见或较轻微。病人为近期有生产史的女性,临床症状明显较本病轻。 参考文献 [1]郑金龙,韩萍,等.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6):456-459.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121-1123. [3]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8-395. [4]徐肃标,骶髂关节的应用解剖学.实用医学杂志,2002,18(2) :115.

骶髂关节半脱位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复位手法 本贴收到14朵鲜花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一)诊断要点: 病史: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二)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前脱位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四”字法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诊断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检查 陈疾忤陈世益 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关节镜外科是最近二十五年来骨关节外科发展最快的领域,其中肩关节镜技术的进步最为显著。美国Burman医生于1931年最早使用关节镜进行肩关节尸体标本研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肩关节镜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取得飞跃性发展。目前,肩关节镜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症、肩袖损伤、肩锁关节病变、肱二头肌腱和盂唇损伤、肩关节不稳等疾患的有效手段。从最基本的肩关节镜检查开始,到肩峰成形、盂唇修补、关节不稳重建、肩袖修补、肩锁关节成形等手术,肩关节镜外科医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才能逐步掌握这门技术。而注意更新理论知识,掌握肩关节镜外科最新的诊疗理念,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技术并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 利用肩关节镜进行肩关节疾病的探查,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肩关节镜检查操作,熟练掌握肩关节镜手术的基本步骤和关节镜入路选择,熟悉肩关节内的解剖结构,适应患者体位变化导致解剖结构立体方位的改变,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较为复杂的手术。相对于膝关节而言,肩部肌肉丰厚,骨性结构复杂,邻近部位有较多的血管神经,因此选择正确、合理、有效的入路是保障肩关节镜手术成功的前提,同时避免了医源性损伤。因此,在患者麻醉满意、摆放体位后,应使用记号笔标记出肩关节体表的骨性标志,主要描绘出锁骨、肩胛岗、肩峰、肩锁关节和喙突等结构的体表投影,同时标出可能使用的入口位置,然后再消毒铺巾。 一、手术入路及技术要点 (一)手术入路 根据肩关节镜入路在手术中的作用,可分为观察入路和工作入路,实际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概述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人体上部躯体的负载主要由骶骨承受.并经其自双侧骶髂关节迅速分散至双下肢。骶髂关节参与了下腰痛及退变性疾患中的许多病理过程。从解剖上看,骶髂关节具有关节所有的结构。是活动关节.较小的活动度是适应生活中减少某些应力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它是微动关节.活动有限.从而有助于保持骶骨必要的稳定。 这是由骶髂关节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骨与韧带的特殊解剖结构决定的。 2骶髂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盆环的后方由数个复杂的关节构成:骶髂关节、轴向骶髂关节(axial sacroiliac joint)、副骶髂关节(accessory sacroillac joint).骶骨呈楔形.尖端自前向后、自上向下.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形或钝角形,不同性别及左、右关节面间有差异.骶髂关节角(横断面关节轴向与横轴间夹角)83.0°(54°~124°)X(min~max)下同;骶髂骨间角(横断面关节后方骶、髂骨间夹角)35.4°(0°~75°)。此两角及关节腔的宽度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平面差异较大,但左右两侧及性别间相差不显著。骶髂关节的结构很特殊t①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二者厚度比为3:1。髂骨侧软骨的退变重于骶骨侧,中央区重于两端;②骶髂关节逐渐由尾侧、前方的滑膜性关节向头侧、后方移行为韧带联合性关节,二者间无明显分界,软骨面渐呈退行样变而模糊不清。2.1骶髂关节特殊的骨性解剖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五个骶骨融合为一体以承受体重的机械应力。从进化的角度看,下肢承担的应力越大.参与构成关节的骶骨数就越多。骶髂关节的表面有软骨覆盖的凸起和凹陷,足月胎儿的骶髂关节是光滑、平整的,且两侧关节面相互反向成形,而非相互吻合。随着年龄增加.关节内突起与凹陷增加并发生相互交锁,男性比女性更明显。30岁后关节开始强硬并影响运动,使骶髂关节活动受限。骶骨面凸起主要位于头侧和尾侧,其最大平均高度2 mm(足月胎儿)~11 mm(50岁以上)。髂骨结节楔形突入骶骨侧块,骶髂关节骨间韧带附着于此,使此处牢固固定,而女性的骶骨的凹陷和髂骨的凸出皆呈以此结节为圆心的圆弧形分布,提示骶髂关节沿此轴旋转运动.这与以往关于骶髂关节运动轴的研究结果相符。这种凹凸不平究竟是正常生理表现,还是病理变化的结果,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它是骶髂关节适应非病理性应力的结果,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妇女怀孕的重负和重心的不同造成的,籍此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这种不规则会被误认为是骨赘。2.2骶髂关节特殊的韧带性解剖结构骶髂关节的韧带结构显示适应于强大或长期作用的应力,是固定和限制关节活动的重要因素。髂腰韧带连接骨盆和脊柱,骨间韧带和背侧韧带均紧密附着于关节,而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具有阻止骶骨向腹倒倾斜的作用。骶髂关节囊内上韧带(superior intracapsular ligament)位于髂骨后上方至骶骨前下方.可能是骨间韧带在骶髂关节前方的延伸.会因关节退化性或病理性改变而缺如,或与骨间韧带融合。骶髂关节囊内上韧带具有防止骶骨相对于髂骨下沉并向腹侧旋转运动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所有邻近骶髂关节的肌肉均有纤维扩张部折入其前、后的韧带,加强关节囊及韧带的力量,

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发表时间:2019-07-19T11:15:54.9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作者:应彩云 [导读] 本文就骶髂关节解剖、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渝北 401120 【摘要】骶髂关节位置较深,个体存在差异性较大,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间隙较窄,后部被较强厚的韧带和骨质遮盖,只在一小段层面未有骨质覆盖,因此目前疾病对骶髂关节的累及主要还是靠影像学检查。由于其解剖的复杂性、疾病多样性及部位的特殊性,最终导致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缓慢。深入开展对骶髂关节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就骶髂关节解剖、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一、骶髂关节的解剖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但彼此结合紧密,关节囊坚韧,周围有韧带环绕并连接着骶髂关节,限制并固定着关节的活动。骶髂关节个体差异性较大,关节位置较深,关节间隙呈窄条形,关节后部被较厚的韧带和骨质覆盖,只有一小段层面未有骨质覆盖,因此目前临床对骶髂关节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1]。 骶髂关节结构牢固,活动度虽小,但它可以做轻微的上、下、前、后运动。在前后运动时,可伴随关节作旋转运动。潘进社等[2]报道显示,骶髂关节的活动度会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且与人们的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度增加。 骶髂关节病种较多,但发病率较低,CT的普及应用,提高了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但是病变特点不典型,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虽然CT检查能够反映疾病的部位及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3],但是目前临床上对脊柱关节病的治疗已经从疾病的早期阶段开始[4]。因此深入开展对骶髂关节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二、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 2.1 X线平片检查:常规拍摄体位包括正位(前后位)和斜位。正位片不仅可以了解双侧骶髂关节的骨质情况,还可以观察双侧髋关节,为诊断提供一定的提示价值。由于髂骨与骶骨重叠,以及受盆腔脏器和肠腔内容物的影响,在X线片上不易显示微小病变. 2.2 CT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常规横断图像、骨算法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等。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CT为断层图像,能有效排除骶骨和髂骨前后的重叠,并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可以更清晰的观察骶髂关节的骨质、关节面、关节间隙以及软组织的情况。利用CT骨算法薄层重建,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增强病变边缘对比度,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优化扫描参数,优化后处理技术。MPR技术,采用沿骶骨长轴显示关节上下范围的前倾冠状位,在重建图像上观察全部骶髂关节情况。MIP技术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大的全部像素值成像的投影技术之一,明显提高检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变化,如关节面的微小侵蚀和微小囊变,及关节间隙内自髂侧至骶侧的横行条形骨化影(“桥梁式”钙化)[5]。 2.3 MRI检查:常用的扫描序列包括:常规SE序列作T1WI和FSE序列作T2WI横断位扫描,加脂肪抑制技术的SE序列T1WI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以及TIWI的动态增强检查。 MRI检查对关节软骨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情况的观察,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2.4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包括核素全身骨显像和骶髂关节局部静态显像。 骨显像技术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而且能够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任何能够改变骨形成的因素都可引起显像剂的异常浓聚,另外骨显像对于骨组织结构性变化不如X线平片、CT及MRI精细、准确[6]。 三、常见骶髂关节病变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7],又被称为脊柱关节病(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y,SpA),是一组原因不明,好发于青少年的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以中轴关节炎症为主,骶髂关节通常是其最早受累的部位,因此骶髂关节炎成为脊柱关节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对骶髂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疾病的诊断很重要;CT图像能显示骶髂关节细微结构与周围异常,是诊断骶髂关节炎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骶髂关节病变特点不典型,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困难。 3.1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特征性改变是双侧骶髂关节受累,通常由骶髂关节向上逐渐蔓延至腰椎,甚至发展至颈椎[8]。几乎骶髂关节全部受累,常导致脊柱韧带广泛骨化而致骨性强直,其主要的病变特征是骶髂关节炎[9],发病高峰年龄为20~45岁,男女比例约为5:1。AS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致残率[10]。AS的主要临床表现[11]为下腰背部疼痛和晨僵症状,活动后有所减轻。实验室检查:急性期,部分可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90%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 CT表现:骶髂关节常为强直性脊柱炎最早受累的关节,并且几乎100%被累及,双侧对称性发病为其特征。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一般在骶髂关节的中下部开始,为双侧性。骨质破坏以髂骨侧为主,开始髂侧的的骨质受到侵蚀破坏,软骨下出现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及囊性改变,此时关节间隙出现“假最宽”;继而可侵犯整个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有骨硬化,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发生骨性强直。 3.2致密性髂骨炎 致密性髂骨炎[12](steitis condensans ilii,0CI)是一种以髂骨骨质密度增高为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有高度致密的骨硬化现象,尤其以髂骨下2/3更为明显。其病因不明[13],可能与妊娠、感染、机械性劳损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比较轻微。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腰背部疼痛。文献报道[14]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数年后会自行减少或消失。 CT表现:致密性髂骨炎以骨质密度增高为主要特征[15]。病变累及双侧骶髂关节中下2/3髂骨耳状面或全部耳状面,病变致密,均匀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