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循环缺血定义与诊疗共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osterior circulation (Vert.)
供应区域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颅底血管结构
后循环
后循环——椎动脉(vertebral arteries)
后循坏
PCA (P2) PCA (P1)
P.Com. A.
SCA AICA Vertebral A.
Basilar A. PICA
向移位(2/203) 3. 许多报道VB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
硬化 4. 颈椎病可导致跌倒发作,但不一定是通过VBI
而引起跌倒发作 5. 转颈后头晕/眩晕并非全是VBI导致
对PCI认识的深化
80年代后,对PCI的临床和病因认识深化: 1. 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
生仅是很少见的情况 2. 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 无论是临床或辅助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
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 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 识:
1. 将头晕/眩晕的病因多归 咎于VBI;
2.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的重要病因;
3. 将VBI的概念泛化,为即 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头晕/眩晕怪圈
X片/CT/MRI
骨质增生=颈椎病
TCD
血流速度快=VBI
怪圈:眩晕-颈椎病-TCD-VBI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颈颅动脉(Cervico-Cranial Arteries)
2 sets of paired arteries
ICA bifurcation C3-C5
Anterior circulation (ICA)
老年人基本同时有动脉硬化和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骨质增生=老化≠颈椎病 TCD所见是血管受压/痉挛/动脉硬化? 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但没有任何临床和辅助
检查(TCD, BAEP,CTA, MRA, SPECT, PET)能确 定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头晕病因主要是精神和系统情况 眩晕主要是周围性(80%,3/4);VBI只是少见原因!
环症状者间,ECVA受压比率无差异(4.3%对7.4%)
Mechanical compression of the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uring neck rotation. Neurology 2003;61:845-847
颈椎病不是VBI的主要病因
1. 尸检结果不支持颈椎段是动脉硬化的主要部位 2. 大量血管造影的结果不支持骨赘易引起动脉侧
后循环缺血(PCI)
同义词 1.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2. 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 3. 椎基底动脉疾病 4. 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
疾病
PCI
TIA
脑梗死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经典VBI的含义
1. 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后循环——大脑后动脉
后循环——大脑后动脉
穿支
– Mesencephalic – post. Thalamoperforators – thalmogeniculate
远端分支
– medial post choroidal – lateral post choroidal – post. Temporal branches – calcarine
后循环——小脑动脉
PICA – medulla, inf cerebellar peduncle, inf cerebellar surface AICA – pons,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lat cerebellar surface SCA – midbrain, sup cerebellar ped, sup cerebellar surface
中国后循环缺血定义和诊 疗共识
Consensu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医生看法
获得证据(meta, RCT)
共识
指南
The Knowledge Filter
(H.H. Bauer, 1995)
(adapted)
卒中共识:2006
1.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 2. 长效钙拮抗剂预防脑卒中 3. 急性卒中抗凝治疗 4. 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r-PA溶栓治疗 5. 他汀类药物在卒中防治中应用 6. 后循环缺血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陈海波, 陈康宁,陈晓春, 程 焱, 董 强, 童绥君, 冯加纯, 贺茂林, 胡长林, 胡兴越, 胡学强, 季晓林, 郎森阳, 李焰生, 刘春风,刘 鸣, 潘晓平,戚晓昆, 汪 昕, 王丽娟, 王 柠, 王少石, 王 伟, 王维治, 王伊龙,王拥军, 余华峰,张朝东, 张苏明, 张微微, 张 茁, 曾进胜,周盛年
颈椎病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对1108例有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多 普勒超声检查,发现:
1. 只有5%有ECVA受压; 2. 其中136例有不明原因的后循环症状,也只有12例
(9.6%)有ECVA受压; 3. 28例出现转头时症状(眩晕9,头晕11,晕厥样4,视物不清
4), ECVA受压表现有5例(无1例为头晕/眩晕); 4. 在972例没有症状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后循
共识内容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后循环缺血的防治 五.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六.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2. 脑供血不足 (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经典的VBI含义: 1. 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 2. 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
窄或闭塞 3. 机制上是血流动力学
供血不足——不同的结局
70年代后,明确颈动 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 梗死两种形式,“颈动 脉供血不足”概念即不 再使用。
供应区域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颅底血管结构
后循环
后循环——椎动脉(vertebral arteries)
后循坏
PCA (P2) PCA (P1)
P.Com. A.
SCA AICA Vertebral A.
Basilar A. PICA
向移位(2/203) 3. 许多报道VB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
硬化 4. 颈椎病可导致跌倒发作,但不一定是通过VBI
而引起跌倒发作 5. 转颈后头晕/眩晕并非全是VBI导致
对PCI认识的深化
80年代后,对PCI的临床和病因认识深化: 1. 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
生仅是很少见的情况 2. 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 无论是临床或辅助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
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 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 识:
1. 将头晕/眩晕的病因多归 咎于VBI;
2.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 的重要病因;
3. 将VBI的概念泛化,为即 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头晕/眩晕怪圈
X片/CT/MRI
骨质增生=颈椎病
TCD
血流速度快=VBI
怪圈:眩晕-颈椎病-TCD-VBI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颈颅动脉(Cervico-Cranial Arteries)
2 sets of paired arteries
ICA bifurcation C3-C5
Anterior circulation (ICA)
老年人基本同时有动脉硬化和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骨质增生=老化≠颈椎病 TCD所见是血管受压/痉挛/动脉硬化? 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但没有任何临床和辅助
检查(TCD, BAEP,CTA, MRA, SPECT, PET)能确 定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头晕病因主要是精神和系统情况 眩晕主要是周围性(80%,3/4);VBI只是少见原因!
环症状者间,ECVA受压比率无差异(4.3%对7.4%)
Mechanical compression of the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uring neck rotation. Neurology 2003;61:845-847
颈椎病不是VBI的主要病因
1. 尸检结果不支持颈椎段是动脉硬化的主要部位 2. 大量血管造影的结果不支持骨赘易引起动脉侧
后循环缺血(PCI)
同义词 1.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2. 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 3. 椎基底动脉疾病 4. 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
疾病
PCI
TIA
脑梗死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经典VBI的含义
1. 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后循环——大脑后动脉
后循环——大脑后动脉
穿支
– Mesencephalic – post. Thalamoperforators – thalmogeniculate
远端分支
– medial post choroidal – lateral post choroidal – post. Temporal branches – calcarine
后循环——小脑动脉
PICA – medulla, inf cerebellar peduncle, inf cerebellar surface AICA – pons,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lat cerebellar surface SCA – midbrain, sup cerebellar ped, sup cerebellar surface
中国后循环缺血定义和诊 疗共识
Consensu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医生看法
获得证据(meta, RCT)
共识
指南
The Knowledge Filter
(H.H. Bauer, 1995)
(adapted)
卒中共识:2006
1.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 2. 长效钙拮抗剂预防脑卒中 3. 急性卒中抗凝治疗 4. 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r-PA溶栓治疗 5. 他汀类药物在卒中防治中应用 6. 后循环缺血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陈海波, 陈康宁,陈晓春, 程 焱, 董 强, 童绥君, 冯加纯, 贺茂林, 胡长林, 胡兴越, 胡学强, 季晓林, 郎森阳, 李焰生, 刘春风,刘 鸣, 潘晓平,戚晓昆, 汪 昕, 王丽娟, 王 柠, 王少石, 王 伟, 王维治, 王伊龙,王拥军, 余华峰,张朝东, 张苏明, 张微微, 张 茁, 曾进胜,周盛年
颈椎病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对1108例有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多 普勒超声检查,发现:
1. 只有5%有ECVA受压; 2. 其中136例有不明原因的后循环症状,也只有12例
(9.6%)有ECVA受压; 3. 28例出现转头时症状(眩晕9,头晕11,晕厥样4,视物不清
4), ECVA受压表现有5例(无1例为头晕/眩晕); 4. 在972例没有症状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后循
共识内容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后循环缺血的防治 五.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六.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
解读提纲
后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 从历史看概念的演变 眩晕的诊断策略 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 共识
2. 脑供血不足 (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经典的VBI含义: 1. 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 2. 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
窄或闭塞 3. 机制上是血流动力学
供血不足——不同的结局
70年代后,明确颈动 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 梗死两种形式,“颈动 脉供血不足”概念即不 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