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人周邦彦的趣事

关于词人周邦彦的趣事
关于词人周邦彦的趣事

关于词人周邦彦的趣事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那么周邦彦的趣事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周邦彦的趣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邦彦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享有盛名的词人,在当时的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朝的周济曾经在《宋四家词选序》一书中称赞周邦彦的词已经达到了一种叫”浑化“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而是必须具有突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才有可能达成的境界,因此他也被后人认为是词的“集大成者”。因为周邦彦个性洒脱不羁,不拘小节,于是便留下了很多的趣闻轶事。

周邦彦写有一首叫做《少年游》的词,主要讲的是一位男子宿妓的全过程:妓女白皙瘦长的手指拿着明亮锐利的剪刀,在水果盘子里切了一个新鲜的橙子,并在上面撒了一层盐,来招待男子。房间里一时之间香气缭绕,床被也早就铺设一新了,但是这两人却别有一番趣味,只见他们面对面坐着,先进行了一番调笙怡情,之后才开始互相依偎缠绵。在经过一番云雨之后,男子随即要走,但是女子对他说道,天已经很晚了,外面不但行人稀少,而且夜深霜重,还是留下来到天亮再走吧。

关于这首词,有人认为讲的就是周邦彦自己的一次宿妓行为。但是因为词中描写比较隐晦,后人很难得知到底讲的是谁。不管到了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讲的是宋徽宗一次去著名的歌妓李师

师家里拜访,恰巧周邦彦也正好正在那里。情急之下,周邦彦只能躲在李师师的床底下。宋徽宗来到李师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个新鲜的橙子,说是江南采摘上贡的,之后宋徽宗还和李师师谈笑了一番。这一切都被周邦彦给听到了。他在宋徽宗走之后,便据此写下了《少年游》这首词。

其实细想一下,这个故事明显是不真实的,因为宋徽宗毕竟是一朝天子,他再怎么贪恋美色也会事先探察一番,周邦彦要是躲在床底下一定会被发现的。

苏幕遮周邦彦的故事《苏幕遮;燎沉香》作者是宋代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小令词,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借眼前的荷花联想到故乡的荷花,表达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从荷花娓娓道来,整个结构巧妙别致。上片主要描绘了荷花姿态,下片则由荷花梦回故乡。全词融合了景、人、情、梦,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将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之间,当时作者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周邦彦所做的词勘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新自然,却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围绕雨后的荷花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整首词的意思比较单纯。

这首词在上阕中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的景象,后又继续写屋檐上鸟雀呼晴,以及室外的荷花摇摆的情景,这个词意境活泼清新,结构意

脉连贯自然,层次变化有序。词中更是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还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词中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而他的下阕由眼前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吴门在五月间的风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将作者的相思之展现的情淋漓尽致。

周邦彦生平简介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生于1056年,少时散漫但极为好学,后来成为太学的生员,一生为官多年,长期在外宦游,不过总的来说仕途是在上升的。

神宗时期,周邦彦给皇帝献上了一篇称赞王安石变法的《汴都赋》,从而名扬天下,并被提拔为太学的老师,不久开始被调任到外地,任过庐州教授,做过溧水县的知府。后来,周邦彦被皇帝召回成为一名京官,然后又到各处担任知府。等到徽宗即位,他做了大晟府的提举,即音乐机关的管事。最后,他因为和蔡京的同堂交往过密而晚节不保,于1121年去世,享年66岁。

从他任职大晟府就可知,周邦彦精通音律,他的确自己作曲、填词。所以,他除了是一个词人,也是一个音乐家。周邦彦创作了不少新词的曲调,比如《琐窗寒》,《瑞龙吟》,《花范》等这些词牌,都是他创作的调。因此,他的词也十分强调格律,所以他被后世称为是格律词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也长期被尊为婉约词的正宗。而这一点,使周邦彦有一个美称“词中老杜”,“诗圣”杜甫在格律上就要求炼字精到、对仗工整,周邦彦也是如此。

周邦彦的词大多写闺情、羁旅,或者是在咏物。因为题材相对集

中,其他主题较少,所以周邦彦被王国维说是“创意之词少创调之词多”,但他还是不失为第一流的词人。

《风流子》周邦彦诗词鉴赏

《风流子》周邦彦诗词鉴赏 ●风流子 周邦彦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周邦彦词作鉴赏 此词写作者离开客居五年的荆州时同当地一位相好的女子分别时的情景,离愁别绪婉然眼前。 开篇即从首途前夕饯宴之后写起。词中虽未明写“都门帐饮”之事,但从下文“酒醒”字见出。一个枫叶飘零的秋晚,抒情主人公就要离开这客居之地而归去,面对山川迢遥,不免情怀凄然。前三句的情景、意念及“楚客”、“将归”等字面,都有意无意从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这段虚拟送别的文字能增强联想,烘托气氛。紧接着就写其苍茫暮色中之闻见:“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这里,依稀可辨的一行人影,是尚未远去的前来送别的人们,可知其中有一个“她”,于是“人影参差”四字写景中就寓有无限依依不舍之情。这哀怨的、未安栖或失群的雁的鸣声,与残缺成半的凉月,又成为羁情和离思的象征。 “酒醒后”到上片煞拍,与前数句时间上有一个跳跃而情景暗换,写独处一室清夜梦回所闻见,大致相当于柳词“今宵酒醒何处”一节内容。词主人公醒来,眼前残烛曳,帘幕随见舒卷;清晰的捣衣声驱散残梦,梦想中的“她。忽从”我“身边消逝,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凤蜡“字面出于《南史》,史载王僧绰少时与兄弟聚会,采蜡烛泪为凤凰:”泪花“指蜡泪,诗词多以象征离愁《(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金泥“指帘幕上的烫金:”绮罗香“指女子衣裙上的香气。这几句典辞华美,通过环境的富艳反衬人物心境,形出更强烈的孤寂感。”酒醒后“三句先写出刚醒来一刹那的怔忡神态,”砧杵韵高“四句继写清醒后的感觉与心情,用笔细微入妙。”绮罗香减“继”残梦“二字吐出,便不只实写与女方的诀别,而兼暗示中宵梦想,笔致空灵。”牵起馀悲“四字回应篇首”惨将归“,又唤起下片追忆,贯彻篇终,有千钧之力。

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姓名:李锦 学号:18340012559928 学校:阜阳分校 指导老师:张新 完成时间:2020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 (3) 一、诗歌中用典时运用的修辞 (4) (一)、对偶 (4) (二)、顶针回环 (5) 二、运用前人典故来比喻自身才华和抱负 (5) (一)、牡丹 (5) (二)、安定城楼 (6) 三、运用前人的典故来讽刺当时时政、揭露社会 (6) (一)、隋宫 (6) (二)、曲江 (7) 四、运用神话人物典故创造诗歌的朦胧美 (7) (一)、锦瑟 (8) (二)、碧城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李商隐是唐朝末期艺术成就相当高的自喻诗人。李商隐用无题诗生动巧妙的 将大量历史典故融入诗歌当中,为作品注入饱满的美丽感,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与语言 魅力。李商隐的诗词分政治诗,历史诗,关于事物的诗,无题的诗,爱情的诗和女冠的诗。因此,我认为李商隐作为文学史上具有研究型的研究人物,必须受到许多人的重视,文学 价值最高体现。文学方法从诗歌的集解和现代编者笺注中领略文学风采,李商隐诗歌文风绵柔,工于比兴手法,巧妙于象征,善于运用典故,清词丽句和语言凝聚力。本论文试图从典故的角度盘点八首无题诗,并分析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关键词:李商隐;典故的;朦胧的美;修辞的

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李商隐(约813年至858年),名叫义山,出生于玉溪(谿)和樊南生。他是唐代著 名的诗人。他的祖先是沁阳市河内市(现河南省焦作市)。他擅长诗歌创作,散文的文学 价值也很高。他是唐末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一起被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一 起被称为“温李”。成段式的风格和温庭筠的风格相似,他们三个都排在家庭的第十六位,因此被称为“三十六体”。他的诗歌概念新颖,风格尤其优美,特别是一些关于爱情的诗 和无题诗之间的纠结,美丽动人意犹未尽,被世人广为传诵。他的格律诗歌传承了杜甫的 传统创作手法,他的一些作品和杜甫尤其的相似。和杜甫一样,李商隐的诗歌经常使用典故,比杜甫更深刻,更难理解,并且每句话都经常使用典故。他对经文的运用是独一无二的。他喜欢使用各种象征手法和比兴手法。有时他会朗读整首诗,但不清楚为什么。典故 本身的含义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想要表达意思。由于夹杂在牛党和李党派之间的缝隙之中 生存,他一生非常不高兴。导致他在爱情方面更加痛苦和忧郁,他与洛阳柳枝的分离,和 玉阳宋真人和妻子王的三个恋人都有很多曲折和不如意。政治上的挫败感和爱情是古代仪 式的社会中敏感的话题。加上恶劣的形势,卑微的地位,沮丧,感性和内向的人格特质, 诗人常常很难谈论它。这些无意的诗歌表达,使他用典故使诗歌成为朦胧的美。死后,他 被安葬在自己的家乡沁阳(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的交界处)。后来作品被收录在《李义山诗集》当中。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三位诗人被称为晚唐之中最著名的咏史大家,其咏史怀古诗方 式方法独具特色,在诗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和位置。从晚唐唐末的背景和他们三人个人生 平经历来探讨,可探讨出他们咏史怀古诗的内容和艺术境界。如果将他们三大家进行比较,三者各有千秋【1】。 一、李商隐诗歌中用典时运用的修辞 (一)、对偶 李商隐以“好事切对”而闻名。他的独创性有很多例子。但是,正是他的当句对的 句子更加显示了他的个性。在这方面,他是杜甫学生,但是他超越了杜甫。杜甫当前的 句子对仅限于单个句子,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有“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自《曲江对酒》;更有“戎马 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自《白帝》;李商隐十种有“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中晴云杂雨云”出自《杜工部蜀中离席》;更有“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比如这

雅俗共赏的艺术_从柳永和周邦彦的词看宋词的雅与俗

2008年第4期 总第70期JournalofFujianRadio&TVUniversity No.4,2008General,No.70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摘要: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绚丽的彩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并重。宋词又大致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柳永及周邦彦是婉约派中常常被同称并举的两位著名词人,两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词品上也属于同一风格,对宋词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都是里程碑似的人物。本文主要从他们词中所体现出来的雅与俗的艺术特点进行讨论,探讨宋词的雅俗共赏。 关键词:宋词;柳永;周邦彦;婉约派;雅俗共赏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08)03-0014-04 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许多人常常是被同时提及的,其中一对是柳永和周邦彦。在北宋文学发展史上,他们每每被同称并举,这是由于这两位著名词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点,在词的品格上属于同一类型,且周词对柳词又有着直接继承发展的关系。宋词大致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并以婉约为正。其实宋词的分法多种不一,这种分法未必准确,也很粗略,是后人由于不同词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而划分的。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柳永,周邦彦是婉约词派词人,并可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婉约词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词,从产生之初就以其音乐性有别于诗,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与高雅文化对立的俗文化。早在诗还很发达的唐朝,就有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些著名诗人,也有许多优秀的词作流传。起先,是一种曲子,用作宴乐之乐;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填词之后,赋予了它一些内涵,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就是词。宋词是在唐五代文人词的基础上发展的,已成为文人手中成熟的创作形式,雅与俗两种艺术趣味的分流而又相互渗透,成为宋词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自柳永开始在花间词的基础上扩大词的题材,表现与都市生活有关的内容,并将市民阶层的艺术趣味引入词作,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认为柳永的词俗,并不加以重视,这样的观点未免偏颇。柳永生活的北宋,当时进入了承平时期,京都汴梁繁盛至极。同时由于市民阶级的扩大,也有多种多样文艺娱乐的需要,他们到处争唱新声、新腔、新调,而词适于言情,自上至下的普及,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全都雅好词章。在这种文艺新风的陶冶下,柳永就禁不住以民间俚曲为基础,勇创新曲新词,逐渐成为蜚声词坛的新秀,深受乐工和歌伎们的欢迎。 柳永的词的确有俗的一面,这从当时的许多记载里都可以看到。宋人多言柳永词近于俗:陈师道《后山诗话》:“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 雅俗共赏的艺术 —— —从柳永和周邦彦的词看宋词的雅与俗 陈琦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三明分校,福建三明,365000) 收稿日期:2008-02-12 作者简介:陈琦(1959-),女,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三明分校中专讲师。

周邦彦词

浅析周邦彦词 摘要:周邦彦是北宋末年最杰出的词人,历来属于词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不少研究者对周邦彦词的艺术性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却彻底否定了其词的思想性,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本文将从他的《清真集》入手,简要地分析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关键词:周邦彦;清真词;艺术成就;思想内涵 历来学者对于周邦彦都有较高的评价,例如陈匪石《宋词举》中说:“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1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他是“词中老杜”。可见,周邦彦的词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它高超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性是分不开的。 一以“富丽精工”的艺术特色“结北开南” 陈振孙说:“美成词多用唐人诗句隐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可以说十分精到地概括了周邦彦词的特点。周邦彦在当时和词史上都有很大影响。陈廷焯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白雨斋词话》卷一)周济说:“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2这些说法虽嫌太过,但周邦彦词博采北宋诸家之长,最终形成了“富艳精工”的一家之风,又极重声律,开南宋姜夔、吴文英、史达祖格律词派的先声,说其“结北开南”,亦有道理。 周邦彦“富艳精工”词风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周邦彦《清真集》里的词作,内容不外乎男女恋情、离愁别恨、人生哀怨等传统题材,这些题材自从晚唐五代小令以来,经过二晏一欧之类的精妙小词,以及柳永、秦观之类的长调慢词,已经被前人说过无数遍了,光小晏一个人就写了两百余首的近乎爱情的“回忆录”和“忏悔录”。这不得不让人担心:后人要在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便很有难度了。在这种情况下,周邦彦仍要在艳情词中“讨生活”,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番苦心的。所以,从周邦彦开始,宋代的婉约词就逐渐减少了天然的风韵,而向着人工雕琢的方向发展了。 周词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既浑然天成,又精致工巧。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善于从前人的诗词中寻找素材,通过化用前人的诗词来表现更新、更丰富的情感。例如他的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 09中文一班 唐淳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 一、 引言 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① 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好诗多在明月中”②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诗词赏析: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诗词赏析: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西河·大石金陵 宋代: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译文 南朝金陵兴盛的情景,而今谁还能记忆呢?江岸环绕着髻鬟似的山峰相对耸立。长江的大浪长年累月扑打这座孤独而寂寞的古城张着风帆的船正向遥远的天边驶去。 临水的陡峭山崖上的树好像倒下来靠在崖上.莫愁姑娘或许曾在这里系过艇子吧!一切只剩下陈迹了,但只见郁郁苍苍一派青色,还有那浓雾中露出的半截城垒。夜半更深,月亮从女墙上升起来,而赏心亭东望著秦淮河。 那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究竟到休息去寻找呢?想来就是东晋时代王谢家族的府居所在。燕子不知道这是什么世代。燕子在夕阳里喃喃细语,好像也在相互诉说这里的盛衰兴亡吧。 注释 西河:唐教坊曲。

佳丽地:指江南。更指金陵。用南朝奇谢眺《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建都于金陵。 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那绝壁上的老树,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莫愁湖里的小船,是谁把它系在岸边的?如今,这里只剩下往日的遗迹,只剩下郁郁苍苍的树木,浓重的雾气遮住了半个城墙。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词人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回想过去,王谢两大家族以前生活在这里。那飞翔的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它们一如既往地飞到巷子里,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夕阳的余晖中,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述说千百年来,这里兴衰变迁的故事。 注释

典故的运用

空:妙在何处? 空,白白地。槛外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空”与上句相呼应,建阁之滕王(帝子)已经死去,从中表现了盛衰无常之叹,寄意遥深。 典故的运用 1.贾生晚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生:其时,贾谊不过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妒忌。结果文帝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2.冯唐 3.李广 4.梁鸿 汉诗·梁鸿·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这首诗是梁鸿过洛阳时所作,他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辛苦。章帝对于这首诗甚为不满。梁鸿因此改名换姓,避居

齐、鲁之间。 梁鸿,汉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王莽末,梁鸿幼年,随父寓居北地(在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学毕,在上林苑牧猪。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她取名孟光,字德曜。后共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汉章帝时,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于是改姓运期,名□,南逃至吴,为人作雇工。东家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 一.明用: 1.贾生、冯唐、李广、梁鸿:诠释了“人类普遍的文化心态”: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借怀才不遇之人,表达有志难伸之痛。 二.暗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 辙中,有鲋鱼焉。”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比喻极度穷困,急待救济,就叫“涸辙之鲋”(涸,水干;涸辙,干了水的车轮沟)。也叫“车辙鲋鱼”,或简作“涸辙”、“涸鲋”。如唐朝李白的诗:“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南朝庾信的诗:“涸鲋当思水”。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教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 本汉语言专业 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 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 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 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 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

目录 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

论文提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 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以《水调

艺术成就与影响

艺术成就与影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一,发展了慢词。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改委婉含蓄的小令手法为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 三、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 四、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 词至柳永一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开拓了词的内容题材。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大多写享乐与风情,但将视线转向市井青楼中的现实生活与实在人物,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还有描绘繁华的城市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词作,扩大了词的题材。(二)对词体的创制与开拓,“变旧声作新声”。创作了大量慢词。柳永213首词中用了133种调,在宋代880多种词调中,有100多种为他首创或首次使用。100多个词调大多为当时流行的新曲调。 (三)在词作的审美趣味上,尝试变“雅”为“俗”(即以俗语写俗情)。以赋法入词,运用白描手法进行铺叙点染,善于利用时空转换写景抒情,自创独特的结构方式。 (四)大量地使用词体进行自我感情的抒发。 五、柳永词的影响 柳永词在当时就受人欢迎,“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又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慢词被后人普遍接受;很多人在批评他“俚俗”的同时,也暗受其影响,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也都经常以俗入雅。而像周邦彦一类的作家更“多从耆卿处夺胎”(周济《宋四家词选》)。 三、枊永词的语言特色 “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1.善于化用前人诗歌中的语汇、意象,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出于谢朓,雅化,而不深涩;《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赵令峙《侯鲭录》)。 2.善于运用口语、俚句,《昼夜乐》:“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初留住”,直白浅易。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陈师道说柳词“骫[wěi]骳[bèi]从俗,天下咏之。”俗语多,如恁、争、怎、伊、自家、阿谁、看承、滑得等。 从1127年到116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是宋词发展史上由北宋词向南宋词的过渡期。 从作家队伍来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多是由北宋入南宋的词人,如李清照、陈与义、朱敦儒、李纲、张元干、岳飞、叶梦得、胡铨、赵鼎等。 另一方面,从创作来说,也鲜明地体现了过渡期的特点,即这一时期的词人虽然有一定的个性,但更多的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早期的词一般多是婉约词,和平安定,吟风弄月,这显然承接了北宋后期的特点,而后期的词表现战乱、苦难与个体理想失落的苦闷。这一时期的词则往往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结合在一起,忧伤与愤慨成为最普遍的情绪,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增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苏轼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从而为词向诗风靠拢提供了理论依据,苏轼也因此开拓了词境,确立了词的尊体地位,使词由歌筵酒会的助兴小曲成为士大夫案头的雅文学。

浅谈姜夔的词与周邦彦的词的区别

浅谈周邦彦的词与姜夔的词的区别 摘要: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 关键词:语言形式结构江西诗派婉约豪放比较清幽柔弱 周邦彦,号称清真居士,他的一生没有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迫害,曾被提拔为大晟府——即最高音乐机构长官。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成了名重一时的“御用文人”,“宫廷词人”。不过他任期两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放外,即便滞留京城,也只做个芥豆小官。但周邦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

成了浑厚、典雅、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而姜夔,号白石道人,他是一位浪迹江湖、寄食权门的游士。青年时代,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一带。又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他多才多艺,诗词而外,还擅长书法、精通音律。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绝意仕途,也抱有政治理想。姜夔两次向朝廷进乐谱,希望获得机会。后一次还获诏允许他破格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此后,他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首先,在语言上,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而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周邦彦是北宋时期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词至美成,大宗。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评价是相当高的。以周邦彦为首的大晟词人是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创作群体。 其次,在内容题材上,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姜夔的恋情词,则往

诗词赏析: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

诗词赏析: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 应天长·条风布暖 宋代:周邦彦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 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 相识。 译文 春风吹来,大地回春。薄雾散去,一片晴空。池台亭榭一片生机,到处是美丽的春色。夜色沉沉,空中无月光,我心中愁苦,正是寒夜 的节气,我独自一人闷坐屋里。画梁间栖息的双燕,它们是旧客,与 我相识熟悉。仿佛在一声一声笑我,一个人在屋门度日,感到孤单。 纷乱的花飞过墙去,隔院飘来香气,满地落花堆积。 我长长地记着那一次,在郊游时我们偶然相遇。那时你的小车是 油彩画的车壁。如今又到寒食,宫廷中传送蜡烛,王孙的宅院中飞出烟。青草地依旧,却感到迷了路。我仔细寻找往日的旧迹。在柳荫里,寻到了那里的宅院。 注释 应天长:词牌名,又名《应天长令》、《应天长慢》。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始于韦庄。五十字,前后片各五句四仄韵。各家 用此调字数有增减,但以韦庄词为正体。长调始于柳永,九十四字,

前片十句六仄韵,后片十句七仄韵。另有九十八字体,句式与柳永词 有出入。 条风:即春风。 霏雾:飘拂的云雾。 池台:有本作“池塘”。池苑楼台。 夜堂:有本作“夜台”。 前社:春社。 芸香: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为木质,故又称芸香树。泛指花之香气。 邂逅:(xièhòu),不期而遇。 油壁:油壁车,车壁以油饰之。 “汉宫传烛”句:唐韩翃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创作背景 词触物生情,由寒食节追忆一段美丽的邂逅往事。往事如烟,徒 能思忆,多愁善感的词人,备受相思煎熬,内心无比惆怅。从篇中 “汉宫传烛”来看,当是写汴京之事。故词当是周邦彦重返汴京任国 子主簿时缅怀昔游所作。 赏析 此词以回环起伏。跌宕有致的方式抒发了作者沉郁,惆怅和空虚 的心境。作者寓情于景,借景物创造出一种空灵长远的境界,深沉淡 淡雅,凝重旷远的意境中,烘托出词人曲折细腻、飘忽不定的复杂心绪。时空错综交织与意脉变化莫测,是此词的特点。

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

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 孙利兰 【摘要】本论文以苏轼的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词作中常见的明月、孤鸿、风雨三种意象展开分析研究。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本文正是通过苏轼贬谪时期词作中的几个意象来探索其贬谪心态。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词人身处贬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贬谪心态 一、引言 诗词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一首诗词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意象把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在苏轼的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三个意象展开研究。 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 (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

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宋·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 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 两愁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意的小词。词人即将与心上人分别,在离别 的前夕,天空下起了绵绵的细雨。雨打池塘,潇潇洒洒,淅淅沥沥, 点点敲打在水面的浮萍之上。“廉纤小雨池塘遍”,作者一下笔便是 一番凄凄雨景。“廉纤”为叠韵词,形容小雨连绵持续的样子。此句 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句。“细点看萍面”,池塘的 水面生满了浮萍,就像一张浮萍之面。词人看那雨中池塘,雨是万点 千点,萍面是分分合合,恰如人事的离合和无常,无意之中击中了作 者的软肋和痛点。一个“看”字,微妙地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无可奈 何的情状。这时有一对燕子高高地守在朱门上的爱巢里,静静地看着 外面的冷雨。天慢慢暗了下来,就连黄昏,也比往常来得要更早一些。上阕描绘了雨中的景物,渲染了词人内心沉重的心情,同时也抒发了 光阴易逝之感。 下阕写两人情意绵绵,促膝夜谈,直至深夜。作者为心上人献上 美酒,是为饯别而作。天边已拂晓,天马上就要亮了,人也马上就要 走了。此刻,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共同的离愁别恨,已撩乱如云,不可 顿脱。油灯之下,纸窗之上,映着两个人痛苦的剪影,一动不动。这 意象,恰好与上片那一双苦闷燕子遥遥相和。“又是”二字,看似轻 描淡写,心情却极为沉重,说明两人已不止一次尝过离别的苦味; “一窗灯影两愁人”,两个被离愁煎熬的身影,再伴着冷窗外廉纤的

小雨,此情此景格外凄恻伤人。情已至此,我们不禁恍然,此时与词 人同侧的佳人,想必是千古佳人李师师吧!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简介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北宋词人。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 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 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爱读书。因写《汴都赋》,受 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之后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胖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 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负 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 河南商丘市南)。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许多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词史地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着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 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 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 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悟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千人诗句,炼字妥 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 一、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 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

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推荐下载

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 中文学院0803班何龙萍(14080601920)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 宋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唐五代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他扩大了词境,唱出 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他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景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他发展了词体,以旧腔改造或自制新调,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 贡献。他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其词讲究章法结构,风格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 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 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柳永和周邦彦,一个是北宋词史上划时代的大词人,一个是北宋诃坛的集大成者。周邦彦较柳永晚出几十年,且中间又隔苏、辛等众多词家,然周邦彦和柳永的词作却包含着深 刻的承传性,特别是在雅俗风格的取舍选择、慢词的铺叙手段方面,两人存在明显的继承、蜕变和发展关系,本文拟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以便深入具体地了解两位词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一,题材内容:柳词丰富,周词单薄。 柳永、周邦彦的早年生活经历极为相似,都曾长期在歌妓舞女在打滚。柳永生性狂放 不羁,不拘小节,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几乎浪荡漂泊了一辈子;周邦 彦却仕途得意,几历官场风云。这种生活际遇,反映在各自的词作中,艳情是相同的一面,而不同者居多,说得直白点,就是柳词在题材上有拓展性,而周词在题材内容上显得相对 狭隘。 可以说,周邦彦的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题材上都不及柳永丰富,他的词往往 是“旧曲翻新”,内容上往往显得较为空虚、苍白。正如王国维所说周词“创调之才多, 创意之才少”。具体来说: 在柳永现存词二百多首词,反映妇女生活、男女恋情、别愁离恨的词作占去了《乐章集》大半,其中妓女生活写得尤为细致、大胆。陈锐《碧斋词话》认为“屯田词在小说中 如《金瓶梅》”,如《洞仙歌》便是极写“洞房深处”男恋女爱的甜蜜而嬉戏的生活情景,而《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更是极写离别之意。 在柳词中,描写都市繁华的词也占有相当大比例。如《倾杯乐》咏京城元宵节的盛况,《木兰慢》咏京城清明节。词中所写之“路旁拾簪”、“珠翠纵横”,就大可与《东京梦 华录》所记的盛况相互印证。著名的《望海潮》还非常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富丽。京 城如此,京城以外的城市又如何呢?《一寸金》描写了成都景致,其中“雅俗多游赏”一句,表明了士大夫文人和市民群众竟相游赏的乐景象;《瑞鸥鸪》写苏州景致,其中“万井千阊富庶”之语,即道出了这个“人间天堂” 当时的富足程度。

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

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 班级:09601班学号:09060048 姓名:李恬 摘要: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许多人常常是被同时提及的,其中有一对就是柳永和周邦彦。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词作存在着明显的继承与蜕变。本文就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两方面来了解两位词作家的创作个性。 关键词:柳永;周邦彦;词;不同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唐五代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远。 周邦彦,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柳永和周邦彦,一个是北宋词史上划时代的大词人,一个是北宋诃坛的集大成者。在北宋文学发展史上,他们总是被同称并举,这是由于这两位著名词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点,在词的品格上属于同一类型,而且周词对柳词又有着直接继承发展的关系。这就为我们对比研究两位大词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就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两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来了解两位词作家的创作个性。 一:题材内容:柳词丰富,周词较单薄 柳永、周邦彦虽早年生活相似,都曾长期在歌妓、舞女中的生活。但柳永不甘约束而狂放不羁,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而周邦彦却几历官场风云。如此身世反映在他们的词作中,艳情是相同的一面,但是不同者居多,也可以说柳词有拓展性,周词则在题材内容上显得相对狭隘。 柳词中反映妇女生活、男女恋情、别愁离恨的词作占去了《乐章集》大半,其中妓女生活写得尤为细致、大胆。如:《洞仙歌》此词极写“洞房深处”男恋女爱的甜蜜而嬉戏的生活情景。《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极写离别之意。 柳永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中,但是他个人的遭遇却未免坎坷。因此,他曾一度游阅西蜀和江浙,写下了许多表现身世遭遇的“羁旅行役”之思的词篇。如《迷神引》、《双声子》等。 而相对于柳词,周词在题材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局限。因周邦彦生活面的狭窄,词的题材未能超出传统内容:一是艳情词几乎占了《清真词》的全部内容。代表作如《兰陵王》、《西河》、《金陵怀古》等。二是少量抒写官场感慨和羁旅之思的怀古伤今的词篇。如《苏幕遮·燎沉香》表达了家乡的美好和自己深怀渴慕的心情。 总之,周邦彦的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题材上都不及柳永丰富,他的词往往是“旧曲翻新”,内容上往往显得较为空虚、苍白。正如王国维所说周彦邦词“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周邦彦的送别古诗词《兰陵王·柳》阅读

周邦彦的送别古诗词《兰陵王·柳》阅读 兰陵王·柳 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 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 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 隋堤上,以前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 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 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 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 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 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

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持续垂泪。 注释 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 姿色。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 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行人出发前 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 别的地主。 “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柔条:柳枝。过千尺:极言 折柳之多。 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 又:又逢。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