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权贵为何不肯捐款救国?
历史趣谈:胸怀壮志的崇祯皇帝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胸怀壮志的崇祯皇帝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灭亡导语:崇祯皇帝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具有悲剧色彩的皇帝,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无力回天”。
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崇崇祯皇帝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具有悲剧色彩的皇帝,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无力回天”。
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崇祯皇帝却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而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非常的勤政,完全没有一个昏君所具有的特点。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崇祯皇帝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要说崇祯皇帝是否是一个好皇帝首先要看一下崇祯皇帝在位期间都做了一些什么。
17岁崇祯皇帝登上帝位之后不久就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性的打击。
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从崇祯皇帝清除阉党的手段来看,崇祯皇帝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
面对大明王朝内外交困的局面,崇祯皇帝非常的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他平反冤狱,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经过崇祯皇帝的整顿,当时的朝局与前两朝相较有了明显改观。
崇祯皇帝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
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
要回答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不仅仅要看崇祯皇帝的执政行为,还应该看崇祯皇帝的个人生活。
崇祯皇帝生活上非常的节俭,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宴乐几乎没有,也不好女色,所有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朝政之上,做事小心谨慎。
完全不具备一个亡国之君的昏庸与糜烂。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崇祯皇帝无疑是一个好皇帝,只是生于末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这皇帝竟是个守财奴!因不肯花银子丢了江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这皇帝竟是个守财奴!因不肯花银子丢了江山!导语: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家都要继承和弘扬的没得。
可是太过节俭那就不是传统美德了,就变了意思了,那叫吝啬。
大家肯定都觉得皇...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家都要继承和弘扬的没得。
可是太过节俭那就不是传统美德了,就变了意思了,那叫吝啬。
大家肯定都觉得皇帝吃穿不愁,应该都是出手大方的。
可是世界总是有奇葩了饿存在,明朝有一个皇帝就是这样一个奇葩的存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这样一个节俭过头的皇帝了。
练字,一张纸前前后后都要写满,两面都要写,不写不行!宫中置办物品,他也一定问清市场价格后。
派人去讨价讨一番;过节过年这种大事,本应该热热闹闹的,可是皇宫里安安静静的,不用猜都知道,这个皇帝是在省钱呢。
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国家就没富裕过。
说白了,银子就是他的命,花银子就等于让他快速死亡。
国家虽然没有钱,可是他自己的私房钱却多数不过来。
当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他宫内找出来的白银就有3700多万两,黄金150多万两,更别说其他珠宝了。
皇上都不拿出钱来保护江山了,那么又会有谁会这么大公无私的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呢?宫里有钱有势的人纷纷叫穷,你说这样子明朝能不走向灭国之路?百姓们却不一样,抱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赠给国家,20万两银子就这样愁到了。
可是却没什么多大用处!明朝没落了,一直推崇节俭的崇祯皇帝却不肯拿出自己的钱财来保卫自己的江山。
“江山要没了,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你守着有什么意思。
”这是左都御史李邦华最后的劝谏。
为了银子而丢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末的奇葩乱象:崇祯要求筹款 国丈只捐三千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末的奇葩乱象:崇祯要求筹款国丈只捐三千两
导语:当李自成快打进北京前,崇祯皇帝主持召开了宫中太监会议。
会议上,崇祯皇帝希望太监们不要问大明王朝割掉了你们身上多大一块肉,要问问你
当李自成快打进北京前,崇祯皇帝主持召开了宫中太监会议。
会议上,崇祯皇帝希望太监们不要问大明王朝割掉了你们身上多大一块肉,要问问你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国难当头,正是报效国家之时,捐钱吧,这又叫特殊捐献,许多不许少,下限不得跌破三百两银子,上限越高越好……
兴高采烈地说着说着,崇祯就不吭声了。
太监们全都耷拉着脑袋,没一个表示愿意捐钱的。
也难怪太监们不肯掏银子。
这些人原本是好端端的,却被人逮进宫里,引刀成一快,割去了传宗接代的物件,天天守着成群的美女硬是没咒可念,这时候还要再让他们掏银子,这未免也太不人道了吧?
太监不肯掏钱,那就算了吧。
让大臣们掏钱,如何?
崇祯摇头,摇头,再摇头。
再没有人比崇祯更了解朝中的大臣们了。
那些家伙,说到底,不过是高级打工仔而已,以前李自成没有自称朕的时候,天底下就大明这么一家经济实体,大臣们就算是想有二心,也没地方可去。
可现在李自成也已经以朕自居了,这时候再要求这些打工仔们忠心,只怕是不容易啊。
看起来,肯掏钱解这大明危难的,恐怕只有皇亲国戚了。
皇亲国戚,说起来应该算是大明王朝的董事会,属于食利阶层。
他们是天底下唯一不需要干活就白白拿钱的人,其余的人,甚至连皇帝
生活常识分享。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 李自成军经过残酷拷掠共得银7000多万两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两经过残酷拷掠,李自成军共得银7000多万两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两。
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
他绝望了。
崇祯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
城破前3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
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
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
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
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
”(“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
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一、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
为什么历朝历代到了后期,总是会出现财政崩溃呢?
为什么历朝历代到了后期,总是会出现财政崩溃呢?来源:网易自媒体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到了最后,都为了钱的事情发愁起来。
一般到了朝代的最后,都靠“纳捐”来度日了,“纳捐”说白了就是卖官换钱。
其实很多朝代之所以拜拜再见,都是因为一个原因——没钱了、财政崩溃了。
剧照:崇祯帝筹钱啦!明朝最后的故事大家应该最清楚了,崇祯皇帝搞到后来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国库里面一毛都没有了。
崇祯帝没有办法只有拉下老脸向广大官员和亲戚们筹钱,可是大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依然决定一毛不拔,不过后来李闯王帮崇祯报了仇,一下子榨出了官员们几千万两的银子。
到底为什么到了历朝历代的后期,总是出现财政崩溃这个事情呢?我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皇帝们开销大皇帝们除了需要支付给帝国官员们不菲的工资以外,自己也需要花钱的。
皇帝们有自己的大房子要修、老婆孩子要养、各种休闲娱乐设施要齐全,宫里还住着几千上万个打工人员(太监、宫女们),这每一项开支都是皇帝自己支付的,而且还不能拖欠工资。
除了上面的开支以外,还有一大批的“闲人”要养活。
这些人基本不上班、不工作、也不从事任何劳动,但是每年花钱却和流水一样多,给少了还容易引起不稳定的因素。
这批哥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皇族。
往往一个朝代开始的时候皇族人数不是特别多,这点大家应该也理解,广大“老爷们”还没有“开枝散叶”。
可是越往后这人就越多,有时候成几何倍数的上涨起来。
例如:由于明朝继承了朱元璋的政策:优待皇族,到了崇祯时期,光是皇族们养老、医疗、娱乐等等的花费,一年就占了国家财政的一半了,这还不算贪污的钱。
历朝历代从来不缺少中间商吃差价的问题、也从不缺少中间商——贪官污吏。
这帮人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挖封建主义的墙角”——他们让古代的社会治理成本居高不下。
上面拨下来的钱大部分被他们装进了私人腰包,至于老百姓能得到啥好处,这主要看他们的心情了。
那为什么古代像和珅、蔡京、刘瑾这样的大贪官屡屡出现呢?1、犯罪成本太低了,简单来说抓住的贪官与正在贪的人总数比起来,估计不到百分、千分、万分之一。
揭秘: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投湖殉国嫌水凉
揭秘: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投湖殉国嫌水凉蝼蚁尚且贪生,人更不愿意轻易去死,明末大文人兼大官僚钱谦益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他为苟活找的理由太可笑,太弱智,以至于今天还成为笑柄。
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
此时此刻,尚留在南京城内的明朝大臣们,大体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荣。
钱谦益的爱妾柳如是曾力劝钱以身殉国,钱也同意了,大张旗鼓地对外声明后,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
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着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说:“水太凉了,怎么办呢?”终究没有投湖。
反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
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钱谦益可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
他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在前后长达35年的时间内,三起三落,旋进旋退;他还因出色的文才,被视为文坛巨擘,江左三大家之一;又因为他曾经参与了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阉党的活动,还被视为士林领袖之一,德高望重。
在众人眼里,只要明朝一亡,钱谦益不是抵抗而死,就是毅然殉国。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几句话,好像就是孟子专门写给他的。
可是大伙把他看错了,他竟然连个昔日倚门卖笑的歌妓都不如,人家柳如是还真跳到水里扑腾了几下子。
退一步说,人各有志,你不愿意殉国而死,别人也不能强迫你,但不要先说大话,否则覆水难收,一旦食言,是很尴尬的。
即使原来你确实是准备死的,临时突然变卦,也可以找点能略微站得住脚的借口,譬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日方长、从长计议,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理由,也算是冠冕堂皇,尽管是自欺欺人。
不肯殉国也就罢了,那就当个隐士,也算是保住了晚节,可他却不甘寂寞,不仅主动出城投降,给朋友写信劝降,还带头剃头示众,史载:“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
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
’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
历史趣谈明末国库空虚竟然拿不出一点银子来做军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末国库空虚竟然拿不出一点银子来做军饷导语:明朝末期,正肆李自成农民起义,清军在东北虎视眈眈,明朝要对付这两个对手,自然需要调动大量军队,而军饷的开支那就必不可少了。
可这时的明朝末期,正肆李自成农民起义,清军在东北虎视眈眈,明朝要对付这两个对手,自然需要调动大量军队,而军饷的开支那就必不可少了。
可这时的明朝竟然拿不出一点银子来做军饷。
这是为什么呢?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
当李自成打开国库时,惊讶地发现偌大的帝国,国库里竟然几乎没有剩下多少积蓄。
时间回到崇祯十七年二月十二日,也就是李自成进占北京前的一个月的时候。
崇祯皇帝在中左门召见吴襄,询问调动吴三桂军队进京保卫京师的可能性问题。
当时崇祯问吴襄:三千人的部队需饷多少?吴襄回答:百万。
思宗说:内库只存银七万两,搜集一切金银杂物补凑,也不过二三十万两。
可见当时明朝的国库已经空虚到了何种地步。
那么,明代将近300年时间,为什么到灭亡之际连一点钱都拿不出来了呢?这就需要从明中叶说起。
明朝开国之际,由于朱元璋出身贫寒,所以还会厉行节俭,有藏富于民之意。
到了宪宗晚年,就开始逐渐出现腐败迹象。
到了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的时候,就开始挥霍无度,大兴土木了。
根据《明史食货志》的记载,明武宗时修建乾清宫,耗资巨大,用银高达两千万里,工匠三千余人,每年开销的粮食高达一万三千余石。
到了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时期,由于在北京大兴土木,耗费远比武宗更大。
《食货志》记载说:“(嘉靖)十五年以前,名为汰省,而(每年)经费已六七百万。
其后增十数倍,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何救不了旧中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何救不了旧中国?
导语:湘帅之殇!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上,真正得到历史好评的大臣其实并不多,而享有前后“湘帅”之称的林则徐左宗棠,无疑属于凤毛麟角。
他们无论
湘帅之殇!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上,真正得到历史好评的大臣其实并不多,而享有前后“湘帅”之称的林则徐左宗棠,无疑属于凤毛麟角。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清朝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启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明朝亡国的根本——极其失败的财政政策
历史明朝亡国的根本——极其失败的财政政策说起明朝,很多喜欢历史的人都觉得明朝是一个很可惜的朝代,因为明朝没有亡于昏君,只是亡于佞臣,亡于天灾。
但事实上,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地主阶级的贪婪和国家财政政策的虚弱。
有人说,这不是两个原因吗,怎么会是一个原因?事实上,这确实就是一个原因,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财政政策,在此后明朝两百余年的江山中,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地主。
这些地主,大多还是士绅,拥有免税的权力。
再加上禁海,好端端的一个大眀江山,就这么被玩死了。
没钱的皇帝,连兵都使唤不动。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龙袍都打补丁了,而东南的官绅,却可以躺在银子的海洋中畅游,这种朝代不亡,实在是没道理。
造成这一系列影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民族英雄,这是毋庸置疑的。
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不世功勋。
但是,朱元璋因为出身底层,对财政认知不够。
他看到的,只有唐宋时期的财政政策,造成了地方比朝廷强大的一面,却没考虑到,要是地方和朝廷都没钱,这游戏要怎么玩下去。
朱元璋朱元璋对财政政策的认知,极为肤浅。
也是,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完全没有预料到,财政政策有多么重要。
朱元璋痛恨贪官,给官员的俸禄极低,却又要官员做最重的活。
而明朝的官员,较之宋朝又少得可怜。
这就造成了,明初年以后的官员,都学会一身贪腐的本领。
张居正朱元璋最大的错误,就是财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也就是说,朱元璋太想当然了。
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明朝的税收混乱不堪,交的都是实物,很难统计。
再加上对百姓的税赋降低,对有钱的官绅、商贾却不怎么收税,还采取的是定额税收制度,明朝的财政能力极弱。
哪怕是清朝,还有个盐税支撑,明朝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几乎就靠农税。
明代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实际上是不断减少,农业税减少,商业税减少的更多)。
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
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致饥兵作乱。
历史趣谈:他放下皇帝尊严让大臣为国捐款 群臣无动于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他放下皇帝尊严让大臣为国捐款群臣无动于衷
导语:公元1644年,反贼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了,而守城的士兵却因为没有饷银而无心战斗。
“当兵吃饭”这是千百年的规律,没有钱拿士兵自然不会卖命
公元1644年,反贼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了,而守城的士兵却因为没有饷银而无心战斗。
“当兵吃饭”这是千百年的规律,没有钱拿士兵自然不会卖命,他们都是大老粗,朝代更迭对他们而言关系不那么紧要,不论谁主宰天下,他们都是奴才,都是穷人百姓。
李自成攻陷北京城的时间是1644年的3月18日。
此时是3月11日,北京城大明的朝廷中在商量如何为守城的士兵发饷银。
此前崇祯皇帝一直为饷银的事急的团团转,以至于这个一身傲气的皇帝在走投无路之时不得不发出一个昭告,要求天下群臣和富商为国捐款,说白了就是跟大臣和富商要求。
放在前些年的太平时节,崇祯是万万干不出这些事的,他是一个要面子的皇帝,他的傲气甚至让人觉得他是自负。
《三垣笔记》中记载,有次一下大臣为了拍他马屁,把他比喻成汉武帝唐太宗,本来对于臣子的马屁一笑了之就可,可是他觉得大臣将他与汉武帝唐太宗比是羞辱他,因为在他眼中汉武帝只是中上等的帝王,唐太宗家风败坏他看不起。
可见崇祯内心之高傲。
然而眼看祖宗的基业将要毁于旦夕,他不得不放下昔日的傲气向无奈的现实低头。
就在李自成进兵北京之时,他向天下发出了要求捐款的诏书,规定了京城官员和地方大臣以及地方富商都要捐款,可是整个大明天下的人装作看不见,崇祯如同向一个污水池丢了一块石头,波澜不惊。
一个京城边的老农来到户部,捐了400两银子,崇祯感动的热泪盈生活常识分享。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揭秘:好皇帝崇祯为何救不了明朝 官僚腐败无能
揭秘:好皇帝崇祯为何救不了明朝官僚腐败无能导读:崇祯,是明代的末朝皇帝。
据史学家介绍,崇祯皇帝本人,倒并不是那种骄奢淫逸、昏庸无道的君主。
相反的,他还比较务实,勤于朝政。
在生活上,更是提倡朴素,节衣缩食。
说起来,也可算是个很想搞好朝政、懂得节俭的皇帝。
但问题在于,明代后面几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荒淫无度的角色。
他们贪图享乐,后宫淫乱。
长年不理朝政,指派后宫太监去监督各部大臣,任用他们执掌生杀大权。
横行不法,倒行逆施,已经将大明江山作践得差不多了。
到了崇祯末年,内库空虚,外强中干。
宦官当道,奸党横行。
老百姓流连失所,赤贫千里。
各地的起义队伍,此起彼伏,纷纷举起造反旗帜。
灾民们一呼百应,夺城掠地。
势如破竹,直逼京城。
而这时的崇祯,再想独挽狂澜,已是力不从心。
再加上他用人不察,听信谗言,错杀于谦等爱国将领,导致众叛亲离,孤立无援。
最后,在清军与闯王的双方相逼下,走投无路,只能在景山上吊,自尽而死。
崇祯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造成了清军入关、异族占领的严重后果。
血雨腥风,民众遭殃。
从此,中原大地被满族统治了三百多年。
所以说,崇祯他那末日来临之际的遗恨,同时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国力衰弱,就会受到外族的欺凌与蹂躏。
因而,在抗日战争前后,“南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周信芳,特地编演了《明末遗恨》一剧,内容就是着重揭露那些身居要位的官僚,只图私利,不顾国亡。
通过这出戏,呼吁民众奋发图强。
同时,揭露与嘲讽当时国民政府官员们的贪得无厌,腐败无能。
抗战不力,祸国殃民。
该剧因为切中时弊,所以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这在当时来说,等于是指斥当政者的昏庸无能,确实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周信芳演出这出戏,是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热情与胆识的。
这出戏,由周信芳主演崇祯皇帝。
一开场,就描写朝廷的内库空虚,需要筹措饷银。
在金殿上,崇祯要求大臣们慷慨解囊,捐款付饷。
谁想,那些大臣们谁也不愿响应。
甚至连富可敌国的国丈、太师周奎,也只肯出几两银子。
义民义官与明代的乡村捐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代义民义 官与乡村社会研究”(项目批号:20YJC770030)阶段性成果;中 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文科研究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明代捐赈 问题研究”(项目批号:02011903820255)研究成果。 1“捐赈”一词,在明代官方文献中的使用应不晚于万历年间。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武英殿中书余建吉捐米三千石,运至 应天巡抚衙门交割赈灾,有旨称“余廷吉捐赈可嘉”(《万历邸 钞》,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卷,七月附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 印社,1991年,第1580页)。时人并以此语追述、概括此前民间向 官方的助赈行为,如万历年间所编《龙游县志》卷7《选举·义 民》条注明所载为“岁歉捐赈米谷多者”,开列正统四年至万历 二十七年间(1439—1599年)出粟、米麦等助赈官府、获赐勅义 民与冠带的士民姓名。(《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3号,台 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94页)明代官方动员民间助赈的事 例内容中已含有捐银情况,清人追述时亦将其归入“捐赈”之 列,如雍正年间《山西通志》记载河津人刘承云“万历丁巳捐赈 至二千金”(卷145《孝义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7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2页)。本文以“捐赈”一词 统称士民人等向官方提供钱粮物资以助赈济的行为。 2《明太祖实录》卷150,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丁卯,台北:“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以下所用实录皆出此 版本。 3《弋阳县志》卷5,《选举·义民附》,《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 第75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第503页。
“义分所当”,都在阐发一种政治层面的责任感。 这种出于政治责任感的捐赈行为,不同于
普遍意义的道德要求,而要与君主政治秩序下 的个人身份相对应。抚州府崇仁县祟仁乡民方 宗鉴,与其子极愚素有好施之名,但若捐赈,必 待有司书劝而后发。旁人疑其“有市道取偿之 心”,对曰: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崇祯帝没有受过帝王权术教育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崇祯帝没有受过帝王权术教育根本原因就是输入性通货紧缩。
在明朝主要流通铜钱和白银。
其中底层农民主要使用的是铜钱,白银用于交税和大商贸。
但是明朝自己本身就不产白银,明朝白银主要通过贸易来自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和日本。
但是到了1618年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开打,西班牙把白银用于军费,同时日本白银开始减产。
这对明朝来说,最大的后果就是白银涨价,铜钱跌。
对农民来说要用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到当初一样的白银用来交税。
对地主来来说,白银涨价,白银就是良币,铜钱就是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市面流通的白银进一步减少。
再看下白银在明朝的流动珠三角、长三角、产丝绸、瓷器、福建产茶、雷州半岛产糖。
然后长三角用白白银向湖北买粮食。
整个明朝的版图中西北地位没有白银流动,但是交税是要白银的。
一旦白银紧缩,西北地区第一个奔溃。
军事无能是核心,开源节流,开源能力不足了,税基小了,加上粮食产量下降,收入小。
开销大,军事上面防守比进攻需要的花费大太多。
军队的无能造成了无底洞。
财政吃不消。
后面就是恶性循环了,军事失败造成管理能力缺失,改桑为田没有能力,中央权威和能力受到更大挑战,各地的税收进一步恶化,而需要投入军事的资源更多,更无效。
最终循环不下去,崩溃。
明朝的核心失败就是军事组织制度,卫所私兵制度耗费了无数财政,但是毫无作用,军事将领都是小规模武装出身,没有组织大规模野战的能力,而调拨的军队根本不能合理,导致连续的失败。
要知道,当时皇权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崇祯帝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完全可以从权贵官商手里榨出足够多的银子来的。
可他没有,只是傻不拉几搞什么辽饷、练饷。
弄得自己的基本盘天天作乱,然后一帮官僚老爷们偷偷乐。
杀魏忠贤没错,但明朝的核心力量就是特务支撑的皇权,只有这样才能对权贵官商形成足够大的威慑力,才能够有效的实现财富收集和再分配。
崇祯帝被人忽悠瘸了,把特务统治给仍了,那财政自然崩、天下自然乱。
天启帝当了7年木匠,全国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啊,魏忠贤杀死几百个偷税漏税的东林党,维护了全国稳定,这是非常划算的啊。
明朝灭亡前,崇祯组织捐款时大臣们集体哭穷,最后结局悲惨
明朝灭亡前,崇祯组织捐款时大臣们集体哭穷,最后结局悲惨崇祯皇帝一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面对内忧外患的明朝末期,“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1644年的3月18日,李自成的大军攻陷北京,崇祯煤山自缢,大明从此灭亡。
崇祯自缢崇祯这个皇帝可以说是刚愎自用、极爱面子,但在危机存亡的最后关头,他也曾放下面子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为了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他放下尊严苦苦哀求大臣捐款。
结果,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一毛不拔,集体哭穷。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一名60多岁的老头,眼里满含泪水,把自己养老的400两银子捐出来了,这是他毕生的积蓄。
崇祯知道后感动不已,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的职位。
崇祯皇帝平民尚且如此,那些百官怎么能掉链子,但是结果令崇祯大跌眼镜。
时任内阁首辅的魏藻德,只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
而崇祯本来是说“以三万为上等”。
其实三万两对于这些大臣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
一时间,京城权贵集体开始了表演,有的假装卖房,有的干脆去街上摆摊。
崇祯的岳父周奎,贪官一个,崇祯也知道他有钱,天真的以为大难临头,他身为国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怎么也得多出一点吧。
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等到周奎开心了,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起个带头作用。
周奎一听,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开始了表演,说:“老臣安得多金?”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
最后,他坚定的表示只能捐1万两。
这一天是3月10日,距离大明灭亡还有8天。
大臣家里养尊处优崇祯一看,这不是典型的糊弄人么,但是也不好说啥。
于是把数额减到两万。
周奎眼看着不好糊弄了,就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救。
周皇后还算深明大义,劝父亲捐款,最后还拿出5千两给父亲。
可笑的是,周奎拿了这5千两银子,自己藏起来两千两,又捐出去3千两。
明末贪官众生相
.
“ 铁公 鸡 ” 们 的 下 场
大 妊们如 此 , 平 头 百姓 更是 如此 : 谁 当皇帝 . 关 咱啥 事 . 咱不
照 样 当老百 姓吗? 守城 兵也 是 如此 , 没有 军饷 . 咱为 什 么要卖
命? 史载 , 闯王大 军 围城 之 时 , 京城 守 军倒卧城 头 , “ 鞭一 人起 , 一
这是 3月 1 0日。 距 离京 城 陷落 、 崇 祯 自杀还 有 8天 。
“ 钱是我的, 国家是 你 的”
像崇 祯这 样低 声 下气 找 下 臣要钱 的皇帝 .在 中 国历 史 上恐 怕 找不 出第二 个 。 像 明末这 帮 丝毫 不给 皇 帝面 子 的权贵 们 。 其奇 葩 程度 , 也 极其 少 见 。 权 贵们 为什 么 不愿 意捐 款 救 国?研 究 者认 为 ,这 帮 文武 百 官、 皇 亲 国戚 有个 普 遍 的心 理 , 皇帝 不 缺 钱 嘛 , “ 溥 天之 下 , 莫 非 王土” , 整个 天下 都是 你 的 , 干吗 要我 们 出钱 ? 崇 祯有 钱 吗? 提供“ 崇 祯真 穷 ” 佐证 的 . 是一个 名 叫赵 士锦 的 人, 他 在 京 城 即将 陷落 之前 的 3月 6 日, 奉 命 接 管 国库之 一 、 工 部 所 属 的节慎 库 , 3月 1 5日— — 城破 前 3天— — 办理 交割 。
崇祯 上 任 后 接 了一 个 烂 摊 子 , 自己省 吃 俭 用 , 节衣 缩 食 , 宫 女不够用了 , 也 不 敢 扩招 , 他 甚 至 把 宫 里 的金 银 器 皿 、 大殿 里 的
铜 壶都 当掉 了 , 充 作军 饷 。史 料记 载 变卖 了。
满 朝 文 武 心 照 不 宣
明末朝廷为什么没钱打仗?国库的一半收入拿来供养几十万头“朱”
明末朝廷为什么没钱打仗?国库的一半收入拿来供养几十万头“朱”中国历朝历代对待宗室问题各有不同,比如说秦始皇时期“废分封、置郡县”,所以宗室们没有多少实权和自我保护能力,赵高和胡亥杀这些金枝玉叶们就像是杀鸡一般;刘邦吸取了教训封刘氏子弟为王,并且给他们配置封地结果搞出一个七国之乱;曹魏时期诸侯王爷仅仅是地位超然但并没有多少实权,天下被司马家窃取,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司马家又开始分封诸侯,结果闹出个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所以自从晋朝以后唐宋年间都不让宗室掌握权力。
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江山分外珍惜,老朱总结了一番对国家有害的几个因素: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
明朝早期还不存在什么女宠、宦官,但鉴于功臣太多而皇族孱弱,所以老朱决定分封皇子为王驻扎地方:“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早期明朝的亲王们只有爵位,他们既不能像汉朝那样裂土分国,也不能像唐宋年间那样参与政治,明朝的诸侯王们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也就是说亲王们只有这个爵位,没有封地和臣民),而一般由国家按时发工资“宗禄”。
亲王们限制还颇多,首先他们不能参加政治活动,也不能像士农工商一样去读书考取功名或做生意。
到了永乐时期明成祖更大规模限制藩王们自由(无事不得离开藩地,不允许再保留有军队),所以明朝的藩王们大部分都如同被圈养的猪一般,一天到晚除了饮酒作乐玩女人之外就是生孩子。
其实明朝藩王并不多,从老朱开始分封了25位诸侯王,而到了明朝末期也不过才27位藩王,按照亲王一年一万石的俸禄来说好像也还说的过去吧?这么算有很大问题,咱们知道亲王的儿子将继承王位,但老朱家的亲王们往往又很能生,所以生下来的这些孩子又被封为郡王或者是镇国将军,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又接着生,长大后又被封为辅国将军或奉国将军,总之是一生二二生三,生到后来呢,到了明朝中期宗室已经泛滥成灾。
明朝灭亡前,皇亲国戚一毛不拔
明朝灭亡前,皇亲国戚一毛不拔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6年第10期吴曙明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
崇祯得知后,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
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
此时,崇祯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
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
周奎此时表现,堪称影帝,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说:“老臣安得多金?”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
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计划打了个一折,只肯捐1万两。
这是3月10日,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八天。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两。
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
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找下臣要钱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像明末这帮丝毫不给皇帝面子的权贵们,其奇葩程度,也极其少见。
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其实,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个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崇祯有钱吗?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他在《甲申纪事》中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
大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国难当头时,那些权贵根本靠不住
大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国难当头时,那些权贵根本靠不住大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国难当头时,那些权贵根本靠不住古人云: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乱世之中,厚藏必亡。
国家都不存在了,你要钱有什么用呢?崇祯皇帝在国家危难之时,号召大家捐款,最后只得20万,而农民军打进北京后,通过严酷的刑罚,最后从这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手里榨得7000万两银子,还不包括刘宗敏私下藏匿的1000万,相当于大明王朝十多年的国库收入,而这些全都成了起义军的“战利品”。
犹龙居士在大明王朝灭亡的1644年,李自成即将打进北京,内忧外患之下的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之时,号召京城的百姓捐款。
有一位60多岁的普通百姓,把自己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四百两银子捐给户部。
崇祯皇帝知道后,非常感动,特下旨封这位老人为锦衣千户。
这是一位普通的百姓,在国家危难之时,穷尽自己的所有,也算是忠君爱国的了。
而那些皇亲国戚和朝中百官的所作所为,却有点耐人寻味了。
当时规定捐三万两银子为上等。
但也不是白捐,捐了可以加官进爵。
像太康伯张国纪(明熹宗天启帝皇后之父)捐了两万两银子,由伯升侯,称太康侯。
但整体来说,没有一个上等捐。
无论官员,还是国戚,不是装穷,就是装疯卖傻,捐款极少。
崇祯想让自己的老岳父周奎带个好头,派太监徐高去家里做思想工作,软磨硬泡,说破大天,国丈一个子也没有。
后来崇祯亲自出面沟通,他才勉强认捐一万,还是空头支票。
崇祯感觉很没面子,让他捐两万。
他开始哭穷,耍小心眼,暗中求助女儿周皇后。
周皇后也没得办法,拿出私房5000两银子,想为父亲装装面子,但没想到的是,周奎给脸不要,5000两到手后,又私下扣下2000两,只捐了3000两,还真是雁过拔毛的高手。
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500两。
官员里最大的一笔捐款是王心之,他捐了一万两,还是个太监。
其他大臣基本上都是几十,几百两的银子。
崇祯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东拼西凑,总共筹来了20万两银子。
很多人好奇,难道这些明朝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真的就那么穷吗?其实并不尽然,李自成打进北京后,一百多万的军队需要给养,又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这些钱谁出?答案很简单,谁有钱谁出!这不仅是历史的规律,也符合自然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权贵为何不肯捐款救国?作者:关山远来源:《华声》2015年第08期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找下臣要钱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像明末这帮丝毫不给皇帝面子的权贵们,其奇葩程度,也极其少见。
在明朝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崇祯够倒霉的,摊上了奇葩的前任,又遭遇了奇葩的部下、奇葩的亲戚。
问题来了:作为既得利益群体,权贵们应该明白自己与大明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什么却有如此奇葩的表现?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
崇祯得知后,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个捐款者的姓名。
他当了一天千户,明朝就灭亡了,史料中再无此人的记载。
但这个无名者,应该是崇祯走向死亡之前,极少极少能让他心感温暖的人了。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二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皇帝:咱真的没钱捐,看你怎么着。
崇祯急啊,于是想树个榜样,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
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他身为国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怎么也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
周奎此时表现堪称影帝,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啊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
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计划打了个一折,只肯捐1万两。
这是3月10日,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两。
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同时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
他绝望了。
这不是皇帝第一次屈尊找权贵们要钱了。
明末,内忧外患,国家财政已崩溃。
早在崇祯八年,江南武生李琎就上了一个筹措军饷的奏疏,痛陈天下大乱的根源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过于悬殊。
大户兼并土地,经营商业,只知锦衣玉食,竞相奢侈,全不以国家的困难为念。
小民即使在丰收年景,还不免啼饥号寒;一遇荒歉,软弱的只好辗转饿死路旁,强壮的就起来造反。
他在疏中要求皇上毅然下诏,责令江南大户自动报出产业,认捐兵饷,倘有违抗的,就把他的家产充公,一点也不要姑息。
明朝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没有福布斯排行榜。
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有的是钱,他也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喻他们,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放血,他虽贵为天子,却一点辙都没有。
这种劝捐的事,在明末不仅仅是皇帝在干。
有一部电影叫《大明劫》,剧中孙传庭当时统率着明末最后一支生力军,皇帝屡屡催他出潼关与闯王大军决战,打仗要钱,但朝廷欠饷已久。
无奈之下,他找当地土豪们筹款,可土豪们有朝廷人罩着,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随便给几个钱,跟打发叫花子一样。
终于,孙传庭要出关打仗了,临行前,他宴请以顾老爷为代表的土豪们,后者认为可以“送瘟神”了,一个个都很开心。
然后,这部电影中最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孙传庭喝完一杯酒,兀自狂笑,众人面面相觑,不懂孙传庭为何如此失态。
然后他指责顾老爷私占军田、骗抵赋税,该当何罪!顾老爷很牛,自恃朝中有人,很横地对孙传庭说:“你想怎么样?你能怎么样?”孙传庭一挥手:“问得好!”旋即一个军士上来,一刀划断了顾老爷的颈动脉,顿时鲜血狂喷。
顾老爷倒地身亡,财产充作军饷。
他豁出去了,反正他也快要战死沙场了,先杀几个劣绅。
他深知这些权贵的无耻,让你捐,你不捐?要“放血”才能促“放血”。
相形之下,崇祯太温柔,其实温柔也害了这些权贵,他们在窃喜中,却等来了一个极其粗暴的刘宗敏。
“钱是我的,国家是你的”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找下臣要钱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像明末这帮丝毫不给皇帝面子的权贵们,其奇葩程度,也极其少见。
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研究者认为: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个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嘛,“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崇祯有钱吗?历史上有个“崇祯小气亡国”的说法,其来源是一个叫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的记载,说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在宫中找到了崇祯的内帑3200万两白银。
内帑,即皇帝的私房钱。
也就是说,崇祯明明有大把银子,却不舍得花,即将国难当头了,还涎着脸找大臣要钱。
但这种说法,后来已被证伪。
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他在京城即将陷落之前的3月6日,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所属的节慎库,3月15日——城破前3天——办理交割,这是一个关键的位置,他比杨士聪无疑更接近真相。
赵士锦后来从闯军中逃出来,把自己在历史巨变之中的经历,写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字,今天看来,就是记载1644年天翻地覆剧变的报告文学杰作。
他在《甲申纪事》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
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
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在《北归记》中,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崇祯确实很穷,他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甚至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
史料还记载,崇祯还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如李清《三垣笔记》中记载:“上忧国用不足,发万历中所储辽参出外贸易,予时市其中者,上有征也,色坚而味永,与他参迥异……闻此番贸参,获可数万金。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在皇宫里发现崇祯除了龙袍只有粗布衣,把零碎什么的都折价算上,内库也只有数万两银子。
满朝文武,不知道崇祯很穷吗?明末,君臣关系也很奇葩,互不信任,谁也不愿担责任。
皇帝哭穷,权贵们心想:骗谁呢?想敲诈啊?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也哭穷。
似乎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
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大臣,知道国家的财政状况,知道这个骄傲的皇帝,不到走投无路,绝对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来找大家要钱。
但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丢掉就丢掉了,关我啥事?凭什么要我出钱?他们知道李自成的闯王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他们也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反正咱有治理才能,熟悉政治,谁当皇帝没关系,还得用我。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
城破前三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
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
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
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
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
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
”(“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大臣们如此,平头百姓更是如此:谁当皇帝,关咱啥事,咱不照样当老百姓吗?守城士兵也是如此,没有军饷,咱为什么要卖命?史载,闯王大军围城之时,京城守军倒卧城头,“鞭一人起,一人复卧”。
大家一起玩完。
大明灭亡,浩劫来临,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无人能够置身事外,明末清初人口损失惨重,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具体损失多少?从数千万到上亿,不同的统计,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的血泪悲剧。
一个缺乏信任与共识的国家,势必一盘散沙。
遇事谁也不肯担责任,谁都想把责任推给对方、一味指责对方,势必最后同归于尽。
最后,要讲讲那些不肯捐款救国的明末权贵们的命运:魏藻德,就是那个勉强捐了500两银子的家伙,想投降,结果被拒,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
”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3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
”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
但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噩运的开始。
他被刘宗敏(他出色地完成了拷掠权贵的任务)抓捕入狱,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继续用刑,五天五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
他的儿子魏追征又被逮捕,魏追征说:“家已罄尽。
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
今已死,复何所贷?”旋即被斩首。
陈演,哭穷的大明重臣,被刘宗敏囚禁后,主动交出4万两白银“助饷”,被刘宗敏释放,四天后,李自成出京攻打吴三桂,因害怕明朝旧臣趁机在北京作乱,决定杀掉一批明朝旧臣,陈演仅获四天自由便被捉回斩首。
那些在崇祯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在闯军的酷刑前,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
当时京城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
同时,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加以拷掠,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
城内饿尸遍地。
史料记载:经过残酷拷掠,李自成军共得银七千多万两,均让工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后来运往西安。
那个国丈周奎,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的守财奴,禁不住严刑拷打,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
《明史外戚列传》中这么评价此人:“周奎,苏州人,庄烈帝周皇后父也。
崇祯三年封嘉定伯,赐第于苏州之葑门。
帝尝谕奎及田贵妃父弘遇、袁贵妃父祐,宜恪遵法度,为诸戚臣先。
祐颇谨慎,惟弘遇骄纵,奎居外戚中,碌碌而已。
李自成逼京师,帝遣内侍徐高密谕奎倡勋戚输饷,奎坚谢无有。
高愤泣曰:“后父如此,国事去矣。
”“奎不得已奏捐万金,且乞皇后为助。
及自成陷京师,掠其家得金数万计,人以是笑奎之愚云。
”“笑奎之愚”,非常经典。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是“贱”。
当初,太监徐高奉崇祯之命劝捐,他百般耍赖,气得太监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意思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没了,你要那么多钱干吗呢?偏偏有人,就那么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