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及其运行机制研究_基于制度演化观的解释

合集下载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财务会计中的稳健性原则逐步被介绍进入我国。

近年来在会计改革过程中,开始注意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研究。

就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会计稳健性原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或保守主义原则。

它是指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处理方法和程序提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盈利和夸大业主权益的。

稳健性原则是针对会计事项中不确定因素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必须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和不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使会计信息利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到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

用通俗话就是说,根据这项原则,对于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认所选择的标准,如果不能准确确定,与其使之失于偏高,不如使之失于偏低;对于负债的确定,要全面勿漏;对于费用和损失,要宁足勿缺。

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稳健性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它的存在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有其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_,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伴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发达,只要存在着市场必然存在着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企业生死存亡、前途命运与市场竞争的成败休戚相关,企业处于市场竞争风险之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商品经济社会的规律。

企业处于这样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面对着商品经济的海洋,受着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其经营活动特别是对于未来的经营活动不可能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随时困扰着企业。

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其运行规则和处理方法时不得不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并通过各种会计方法收集,归纳、整理的会计信息,反映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摘要: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惯例,已成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

研究发现,单纯强调会计准则中会计稳健性的变革并不能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稳健性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还需要配套的法律和执行机制。

本文通过对会计稳健性内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会计稳健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一、会计稳健性的内涵会计稳健性,又称为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根据性质的差异可将会计稳健性分为非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两种。

非条件稳健性也称独立稳健性或资产负债表稳健性,这种稳健性是事前的,不会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

此外,资产负债表稳健也指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价高于账面价值的长期趋势。

条件稳健性也称事后稳健性、非独立稳健性和利润表稳健性,它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面临不好的环境时将被减值,但是在经营情况好时却并不能转回来,或者是会计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反映程度不对称,会计对坏消息的反映会更加及时。

二、会计稳健性运用中的影响因素1.会计准则并不是稳健性的保证。

会计理论认为稳健性是能够抵减管理者过于乐观的机会主义的一种工具。

管理层的报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盈利数字,盈利数字会导致管理层为了只报告盈利项目而隐瞒亏损项目、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会计稳健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动机,帮助投资者尽早的发现亏损项目从而采取措施,新会计准则从源头上防范盈余管理行为,对利润的操纵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可提高盈余数据信息质量,使其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业绩。

以盈余稳健性为基调的新会计准则顺应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透明度的趋势。

但会计信息质量不是由会计准则本身决定,而是由影响管理者和审计人员动机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最终决定。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综述_佟玲

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综述_佟玲

&FOREIGNENTREPRENEURS2014年4月刊(总第456期)CHINESE一、引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风险,实施谨慎原则,能够使企业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对其加以防范并化解,可以说,谨慎地选择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正向的引导作用,使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得以保护,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会计稳健性的内涵与分类首先从定义上看,Bliss(1924)会计师将稳健原则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如下:“谨慎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做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传统和原则。

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在确认好消息的时候对可验证性的要求更高,所以稳健性就意味着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非对称性,即会计人员对于损失(坏消息)要及时确认而对于收益(好消息)直到有充分的证据时才予以确认。

会计实务也一直深受稳健性原则的影响,例如存货计价中的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以及资产减值的处理都有着稳健性的烙印。

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Sterling(1970)将稳健性作为会计实务中最有影响力的原则之一。

一般而言,稳健性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因为存在着没有确认的商誉)。

在学术界,根据性质的差异将稳健性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

首先非条件稳健性,也称为独立稳健性,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己经确定了,不会再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

关于非条件稳健性的例子有研究支出的费用化处理,以及大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加速折旧法,以及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使用历史成本等。

浅析会计稳健性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运用

浅析会计稳健性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运用

浅析会计稳健性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运用【摘要】作为会计核算中广泛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会计稳健性原则的适当使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虚增利润、任意虚增资产。

运用它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分析了稳健性原则存在的理论依据,从会计制度中选取四个方面对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因素,并指出了稳健性原则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会计制度运用影响因素一、会计稳健性概述(一)会计稳健性的涵义国际会计准则指出:“会计稳健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不压低负债或费用。

”但“不抬高”并不意味可以随意“压低”;“不压低”也不意味可以任意“抬高”。

稳健性是有程度的,估计需有合理性。

我国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遵照这一原则,使本期可能产生的损失不致递延至下期反映,增加下期负担,从而使各期的经营成果更加真实。

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确认、计量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

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妥善合理的基础之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但是,企业不能漫无边际、任意使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否则将会影响会计确认、计量的客观性,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

(二)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1.公司契约。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不再是经营者,而是将企业委托给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者。

什么是会计稳健性

什么是会计稳健性

什么是会计稳健性稳健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稳健性原则又称慎重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慎重的态度。

那你知道什么是会计稳健性吗?接下来我告诉你什么是会计稳健性。

什么是会计稳健性: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风险,实施慎重原则,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会计稳健性存在条件: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状况和境况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将来事项时,才干加以确认的会计信息。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但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外因即由于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证,它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在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也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定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

另一个原因为内因,即指由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在会计人员确实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因自身业务水平或职业道德素养的限制,而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不断的发生变化。

会计稳健性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后果:基于契约视角的一项理论分析

会计稳健性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后果:基于契约视角的一项理论分析

计量方法 , 包括 净资产基础计量、 应计基础计 量和盈余 一回 报的反 向回归方法 。这些计量方法都是建 立在稳健 性的传
统定 义的基础上 的, 即对所报 告的 会计收 益和损失 的不 对 称 确认。 1 净资产计量模 式 、
决策 、 约束管理层 对 自己和其他利益体 的投机性支付 、 提高
20 ; h e ta. 0 2 Was 2 0 b oco d uy和 0 0 A m d e 1 ,2 0 ; t ,0 3 ;R yhw h r t
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损失 , 来公 司价值 和权益价 值的提 带 升。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 , 会计 稳健性 具有重 要的投 资者保
收 稿 日期 :09— 3— 6 2 0 0 0
在市场经济 下 ,企 业资 产 的市 场价 值 时刻 在 发 生 变 化。在稳健性原则下 ,资产 价值 的减少 ( 损失 )通 常被 立 即确 认 , 而资产价值 的上升 ( 得 )通 常被递 延到 它被 出 利 售或它的价值通过 收入现金 流实现 时才被 确认 。因此 , 稳 健性 强的公司会报告更低 的净 资产 , 有些学 者 以账 面市值 比( B 来测度公司会 计 的稳 健性 程度 ( evr和 R a , MT ) Bae yn
会 针 鹈 健 住 的 彩 威机 利 具 淆 后 果 : 鐾- I 视 偏 的 一 项 理 论 分 斩
张 宏 亮
( 北京3 商大 学 商学院, - 北京 10 4 ) 00 8

要: 本文基 于契约视 角 , 探讨 了会计稳健性 的几种 计量模式 , 从各 契约方的冲突、 博弈和 力量的均衡 , 以
因此 , 契约角度探讨会计稳健性形成机制 , 从 并分析稳 健性 的经 济后果 , 对于完 善会计准则 、 推进 会计监督 , 护 保 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 和现 实意义。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探讨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探讨
前 言
在企业经营 的过 程 中,需要对 资产 、收益 、负债 以及 费用 进行评 估 。为了有效提升会计稳健性 ,就需要低估资产和收 益 ,高估负债 和费 用 ,在评估 的过程 中,要具备合理性 ,这样一来 ,会计 的稳健性才会 得 到切实的增强 。通过会计稳健性 的运用 ,人们 的成本代理 行为就在一定 程度上受到 了约束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 的建立能够将这 种约束性充 分 的发挥 ,因此 ,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 的研究对企业来说 有着十分重 要
完善的绩 效考评 机制 ;三是会计准则 ,对 于会计稳健性 ,会计准则 的实 施有着 积极地作 用 ,由此 , 企业在依 据会计准则展 开会 计工作 时,要 通 过有效创新 的手段将会计稳健性提 升。
( 三 )与 内部治理之间的关 系 公 司在经 营的过程 中,会进行 内部治理 ,而会计稳健 性运行机制 的 建立受 到内部治 理好坏 的直接影 响 ,为了提 升会计稳健 性 ,企业就必 须 要 加强企业 的内部治理 ,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数据 的完整性 、准确性 。当 会 计稳健性 比较 高时 , 企业 内部 的财务费用就会减 少 ,同时 ,企业 的治 理效率也会不 断地升 高,在这个过程 中,公 司内部 的治理 结构也会不 断
( 四)与公司特质之间的关 系 在企业经 营的过程 中,规模会不 断的扩大 ,这样一来 ,信息环境 就 会 变得更加 的完 善,对会计稳健性 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健 全 的运行机制来保证会计稳健性 。另外 ,当公 司的内部会计 处理方式不 断 地发展完善时 ,企业所具备 的竞争力就得到显著地增强 。这会促使企业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 的健全 。这些都是公 司特质 中包含 的内容 ,由此 可 见 ,公 司特质与会计稳定性运行机制 的建立也存在着一定 的关系 。

会计稳健性在我国运用情况探析——基于会计制度设计层面

会计稳健性在我国运用情况探析——基于会计制度设计层面
2 1 年 4月 02
第2 6卷 第 2期
新乡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ix n nvri ( oil c ne dtn o ra o ni gU i sy Sc i csE io) X a e t aSe i
Ap . 0 2 r2 1
V0 . 6 No 2 12 .
( ) 二 放宽加 速 折 旧法 适 用 条 件 。 固定 资 产 准 则规 定 : 企业应 当根 据 与 固定 资产 有 关 的 经济 利 益
入 的确 认做 了详 细规 定 。
( ) 定无 形 资 产 的确 认 条 件 。无 形 资 产 在 九 规 满 足 以下两 个条 件时 , 企业 才 能 加 以确 认 。 1 资 .该 产 产生 的经 济利 益很 可能 流人 企 业 ;.该 资产 的成 2 本 能够 可靠 地计 量 。同时规 定企 业 自创商誉 不 能加
汇 票贴 现可能 产生 的或有 负债 在资产 负债 表外进 行
揭示 , 而西方 大多数 国家 明确提 出只 要 具备 一 定 条
件 就可 以确认 或有 负债 , 先计 人经 营费 用 。 并 这 一 阶段 , 稳健 原 则 正 式 引入 并 运 用 于我 国境
始 投资成 本低 于应 享有被 投 资单位所 有 者权益 份额
( 规范或 有事项 的会计 核算 及信 息披露。 四) 或有事 项 准则规定 : 企业 不 应 确 认 或有 负 债 和 或有
资产 , 一般 也 不 予 披 露 , 在 给 企 业 带 来 经 济 利 益 但
时 , 应在 会计报 表 附注 中披露其 形成 的原 因 , 则 预计
产生 的财务 影 响 。
入, 否则 即使商 品 已发 或货 款 已收到 , 也不 能确认 为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

在一系列 尚待解 决的问题 。但 自从美国制 定出会计 稳健性指 指标 关 系 , 会 计 稳 健 性 是可 以减 少 公 司 内部 财 务 费 用 的 , 还 可 以起 到 监
后, 提 高会 计稳 健 性 的方 法 被 不 断创 新 。 会计 稳 健 性 是 具 有 约 束 特 督 管 理 者 的效 果 , 而 随着 公 司 治理 效 率 的 逐 渐 提 高 , 相 关 费用 减 少 点的, 约束 的对 象 主 要 是 人 们 的成 本 代 理 行 为 。 因此 , 要 想健 全 会 量也就越大 , 监督效 果也越好 , 因此 , 两者之 间是存在互补关系 的。 计稳健性运行机制, 必 须 深 入 了解 会 计 稳 健 的意 义 和 内涵 , 要 从 会 最 后 ,会 计 稳 健 性 运 行机 制建 立 和 内部 治理 之 间还 存 在博 弈 计制度 、 公司环境、 内部 治 理等 方 面 探 讨 会 计 稳 健 性 运 行 机 制 的 有 关 系 , 当公 司 内部 治 理 比较 好 的 时候 , 相 关信 息 的 不对 称 性 就会 随 效 建立 问题 。 之 降低 , 内部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 的需求就变大 , 最终会降低公司 会 计 稳 健性 运 行 机 制 建 立 与 投 资者 保 护 之 间 的 关 系 代理成本 , 另外 , 当 公 司 治 理 比较 好 的 时 候 , 相 关 部 门对 代 理 人 的 会 计 稳 健 性 运 行 机 制 建立 和 投 资 者 保 护 之 间 的关 系 是 比较 大 监管力度也会加 大, 代理人面 临的管理风险也会增加 。总之 , 委托 的, 因为 只 有 提 高 公 司 内部 的会 计 稳 健 性 , 才 能 保 障 投 资 者 的根 本 人 和 代 理 人 之 间存 在 的博 弈 关 系 、 产 生 的 博 弈 结 果 是 和 会 计 稳 健

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共3篇

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共3篇

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共3篇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1会计稳健性问题一直是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是财务报告的重要品质之一。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演变,会计稳健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将从制度演化的视角来探讨会计稳健性问题,详细介绍会计稳健性及其特点,然后分析制度演化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会计稳健性的建议。

一、会计稳健性及其特点会计稳健性是指财务会计制度保障财务报告中账面资产与负债的监督是全尺度、全面的、严格审慎的。

会计稳健性主要是为了强调一种相关风险保护的机制。

其特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积极研究与处理所有可能的未来财务风险事件。

2、尽可能地以较小的可能性与最糟情况的结果制作财务报告。

二、制度演化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制度演化的过程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政策与法规的变革在中国(大陆)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政策与法规的变革是会计稳健性受制于制度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与法规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政策与法规的升级、调整和改变。

政策与法规的变更直接关系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审查等核心领域,因此对财务报告稳健性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利润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反过来影响财务报告的稳健性。

例如,在市场萎缩的时期,企业的产品成本和销售不利可能加剧,从而导致财务报告显示赤字,甚至产生企业破产的风险。

3、信息技术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制度的实施更加精准和高效,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

例如,金融数据加密技术的发展可以保障交易数据的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数据真实性和稳健性。

三、进一步加强会计稳健性的建议会计稳健性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加强会计稳健性对于维护财务市场健康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1、制度环境的稳定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法规,加强财务报告和财务审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制度环境的稳定性,保障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我们分别讨论了稳健性会计的概念和特征、公司治理对稳健性会计的影响,以及稳健性会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我们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我们总结了研究的主要观点,提出了对实践的启示,并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公司治理、稳健性会计概念、稳健性会计特征、公司治理影响、研究综述、研究方向、实践启示、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稳健性会计原则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而增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对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还可以为提升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和推动公司治理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对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提升财务报告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是当今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稳健性会计作为会计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而公司治理作为管理企业各项事务的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稳健性的实施和体现。

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稳健性越发受到重视。

通过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规范财务报告的制定和披露,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维护股东利益,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制度化视角下会计稳健性问题分析

制度化视角下会计稳健性问题分析

制度化视角下会计稳健性问题分析重点分析了会计稳健性的发展与制度演化的关系,会计稳健性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服务方面,还是在财务工作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制度演化发展的理论过程,来开展研究会计稳定性工作,会使会计稳定性发展得更完善,更好的为生活实践服务,为社会发展尽献力量。

标签:会计稳健性;演化制度;稳健性1 会计稳健性和制度演化的定义一九八三年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在中国会计行业中被提出加以采用,最初不是在中国提出的,它是由国外引进来的,因此开始的相对比较晚,所以发展得比较慢,一直都备受热议。

历经几十年的时间,业内专业人士对会计稳定性是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否还要继续研究下去,意见不统一,长话说的好,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因此会计稳健性是否实用,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这必须由实践来决定。

所谓“制度”是指:生活中大部分人基本都可以遵守的固化的习惯与思维定式,它的产生与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包含了人类相互交往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会计稳健性的产生最初就和管理制度,标准的行为规定的定义有关,因此会计稳健性实际上就是指的制度问题。

争议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同样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学科发展的演变。

会计稳健性争议通过制度演化观点来研究,可以看出某些管理层在一定领域认可了它的影响,往往又无法通过演化发展的观念来正确分析慣例的动态规律,所以在自身的逻辑领域里出现了矛盾。

想要使尴尬的状态有所改变,就要做到用动态长远的目光去发现研究问题和制定制度,全面的来分析事物的发展。

2 国内外会计稳健研究概况通过戈弗雷等人对会计理论的分析,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可以从通用科学阶段、规范阶段与实证阶段对国外会计稳健性来总结说明。

在通用阶段部分科研人员对会计稳健性的认识还只停留于表面,是单方面对问题加以简单解释的初级状态,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下定论的,通过经验来处理问题,在这个处理的过程里没有逻辑思维成分。

规范阶段研究者又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计量研究上,缺少规范制度和计量标准,因此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不统一,各有各的标准。

浅析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

浅析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

浅析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会计稳健性属于公司治理机制部分,而运行机制是在会计稳健性内外部治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主要表现为不高估收益和资产,不低估费用和负债,是会计工作确认与计量的重要准则,并对会计实务产生重要影响。

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主要是来自于会计的契约作用,并且同时受到法律和监管作用影响的特殊性。

会计稳健性被当作重要原则始终贯彻在会计工作之中,但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稳健性由于很难进行量化,因此制约了稳健性原则的成效,坏消息需要尽早确认损失,而好消息则需要在全部事项都确定发生后才能确定,这就导致了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容易及时确认的现象。

但随着研究者对会计稳健性研究热情的提升,学者开始利用权益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比率对稳健性进行测量,而会计稳健性导致资产的低估情况,也可以让比率变得更小,从而作为净资产低估的测度。

但在股价存在泡沫的过程中,会计稳健性往往会出现系统性的计量误差。

根据经济损失发生时可能以及时的方式确认,但经济利益获得的同时能够以递延的方式确认,这种不对称的应计利润与同期现金流的相关关系,能够通过构造关系模型对稳健性进行度量。

随着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发展,作为约束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减少治理成本的运行机制,需要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对会计稳健性内涵进行重新归纳,需要深入理解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本质,以及会计稳健性与各方面因素的密切联系。

一、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分析1.1理论分析与假设发展投资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性支出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各种资产,并形成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还能够决定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创造价值的程度,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也更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权力分离导致信息出现不对称情况,而治理非效率投资的方式与会计稳健性的运行机制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进行研究,可以分析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

高效的投资政策能够根据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需要被公司识别、执行和投资。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中庸思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平衡、中庸、和谐等价值观念,对会计稳健性(prudence)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影响,并阐述如何将中庸思想运用于现代会计实践中。

一、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是一部道家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中庸思想重视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

其中,“中”指的是适度、适中的意思,意味着要保持在正确的中间位置,不偏不倚,不过分,不过少。

而“庸”则代表着恰当、适当、得当的含义,“庸之为言,致中和之道也”。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对事物做出选择、取舍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这种平衡和谐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准则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它要求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在遇到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出现的损失时,应该将这些可能产生的损失和风险考虑在内,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其他各种情况,如减值等,以保证报表信息具有真实、可靠的价值。

中庸思想对稳健性的影响是显著的。

首先,中庸思想鼓励人们深思熟虑、审慎处理事物,不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

甚至在面对不确定性或风险时,也要保持平衡的态度,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稳健的态度和中庸的理念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在个人生活中走向平衡和谐,还可以帮助企业在经济管理中走向稳健和持续发展。

其次,中庸思想还强调平衡和谐的相对性。

在经济管理中,虽然稳健性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忘记其他方面的因素。

例如,企业需要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也不能忽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市场份额的维护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

中庸思想能够引导企业管理者在权衡不同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加全面、公正的决策。

三、将中庸思想运用于实际会计实践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考方式,更是可以运用到各个实际场合中,会计实践同样也不例外。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均衡、稳定、中正的原则。

会计稳健性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准确、可靠、真实反映的能力。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平衡和中和。

中庸思想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只有在两个方面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在经济活动中,会计稳健性的实现也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权益,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会计稳健性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准确、可靠、真实反映的能力。

稳健性是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会计处理中,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预估和计提,以充分反映企业的风险和负债的存在,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庸思想强调均衡和中正,对会计稳健性的运行机制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庸思想认为,事物的发展需要保持平衡和稳定,不能偏废偏颇。

在会计稳健性中,也需要保持各个要素的平衡和稳定,即要准确反映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等财务要素的变动情况。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的运行机制强调了稳健性对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促使会计人员在处理信息时更加注重平衡和稳定。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和谐。

和谐的实现需要通过权衡和妥协来达到。

在会计稳健性中,也需要通过权衡各种因素来实现信息的和谐。

会计稳健性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信息时,必须权衡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可靠。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的运行机制起到了引领作用,促使会计人员在权衡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在和谐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策。

中庸思想提倡中正,即追求合理、公正。

在会计稳健性的运行机制中,也需要中正的原则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和公平。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信息时要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避免个人主观意识的干扰,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研究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会计信息稳健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是指企业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准确的程度。

一个稳健的会计信息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分析和利益相关方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展开研究分析,从内部控制、会计政策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加以探讨。

首先,一个稳健的会计信息体系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稳健性,预防会计舞弊和信息失真的发生。

例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确保会计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财务报表真实可靠。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审计,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检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次,企业应制定合适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遵循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原则和方法。

良好的会计政策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同时,企业应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政策,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比如,当某一行业或特定业务出现新的会计准则时,企业应及时调整会计政策,确保财务报表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另外,风险评估也是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重要手段。

企业存在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这些风险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相应措施,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对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制定合适的会计政策,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同时,还应加强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

浅析会计稳健性原则

浅析会计稳健性原则

浅析会计稳健性原则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会计稳健性的含义,并首次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简要阐述了会计稳健性的重要意义,然后重点阐述了稳健性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运用稳健性原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原则应用一、会计稳健性的含义会计稳健性在业内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翻阅对比,将会计稳健性的含义描述为:会计人员在不确定的会计环境下,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在对会计信息作出判断时,要以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为原则,保持必要的谨慎,从而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作出恰当合理的估计。

二、运用会计稳健性原则的重要意义会计稳健性原则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微观层面的意义,即对个别企业的影响;一个是宏观层面的意义,即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一是在微观层面上,稳健性在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适度运用,是对历史成本法计量不足的补充,它可以降低企业各契约方的违约可能性,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满足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有利于保护各投资方的利益,帮助企业规避各种经营与投资风险,强化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二是在宏观层面上,会计稳健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它的适度运用有利于我国树立稳定可靠的财政来源,有利于稳定物价,降低经济的不稳定性,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稳健性原则的相关条款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当前,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规定还不够细致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不统一,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导致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虚增、虚减利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对存货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

(二)税法规定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当前,企业在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时,无论企业的财务会计如何核算,均按税法规规定执行。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影响研究摘要:会计稳健性是指会计信息体系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信息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能力。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中庸之道,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研究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影响,发现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中庸思想的概述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主义,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在适度的范围内发展,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可取的。

在会计领域,中庸思想强调稳健和可信度,主张合理而稳健的会计原则和估计方法。

3.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重要性会计稳健性是指会计信息体系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能够保持信息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能力。

稳健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风险,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4. 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4.1 原则的选择中庸思想在会计领域对原则的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认为合理的原则是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应用,而不是单一的追求某一原则的极端。

这种思想影响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选择,使得会计准则更加稳健和可靠。

4.2 方法的运用中庸思想对方法的运用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庸思想认为,方法的运用应该符合事物的真实情况,既不过度也不不足。

在会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会计估计方法的运用应该是稳健的。

稳健的会计估计可以减少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提高信息质量。

5. 对策建议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庸思想的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5.1 加强中庸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加强中庸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中庸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

5.2 完善会计制度和准则完善会计制度和准则,将中庸思想融入并在实际运作中加以落实。

5.3 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会计稳健性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摘要:会计制度质量的高低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

财务报告的稳健型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有时会忽视了文化及准则差异。

本文基于制度建设视角,对会计制度变迁与稳健性进行深入剖析,着重分析我国需要强化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原因。

强化会计稳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监管盈余和评价制度,但究其根本,则是将稳健性作为改善企业盈余质量的机制以加强保护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稳健性会计工作历来崇尚稳健性原则,要求对坏消息的报告要比好消息更为及时与充分,为充分确定商业环境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需要运用不同的可证实标准对收益和费用进行确认。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应对转轨时期与国际趋同的双重压力,会计制度必须得以变迁,而稳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标。

政府“有形的手”的作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动力,协同证券市场高速发展、国有企业大面积改革以及国际轨道的趋同效应共同对会计制度的改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一、会计稳健性研究现状(一)早期关于稳健性的规范研究结论不一Basu系统回顾了早期使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认为应立足于稳健性的代表——存货成本与市值孰低来进行分析,然后在逐步拓展到稳健性的一般原则。

但是,对于规范研究,学术界的结论并非一致。

批判者认为,由稳健性引起的确认损失与利润的不一致,将会导致当期损益的高估,最终使得未来利润会被高估。

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观念,如蒙哥马利认为应当把一项支出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其决定因素应是稳健性而非使其更为精确。

中立者则认为,会计稳健性由于会计的谨慎性与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会计从业人员须使用每一时点适当的分配收益与费用来解析稳健性,不能因为曾经恰当的稳健性而对目前的报表进行错报,最终误导了报表使用者。

(二)近期稳健性研究的发展:视角与方法的多样化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刘珊珊(1973-),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106
·综合 2010 年第 9 期(下)
法律体制、审计师责任、盈余管理、不同公司形式(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非盈利组织以及家族企业)、对资本权益成本的影响、债务 契约、管理层薪酬和公司治理等诸多方面。也有学者质疑运用不对称及时性来衡量稳健性的有效性(Givoly et al,2007; Diretrich et al, 2006),其主要理由是因为观察到的这一指标和无条件稳健性计量指标(特别是MTB指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无条件稳健的产生并 非是基于新的信息造成了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可能是由所得税和会计管制等因素所致,有时只有在会计准则强制规定时才观察得 到,因此,有观点(Ball,2001)认为无条件稳健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人们所需的。
刘珊珊: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 ——基于制度演化观的解释
刘珊珊
(南京大学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稳健性在会计的世界里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本文借助于制度演化理论,提出会计稳健性之非正式制 度与正式制度的制度属性如何产生与演进,分析了基于不同制度属性上的运行机制特征,认为会计稳健性的制 度效应取决于不同制度属性与相应运行机制的契合度。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则表明,早期观点更多的是认为稳健性产生了报告盈余和净资产的向下偏差,因此或多或少应为准则制定者所摒 弃。而近期的研究则认为实务中稳健性的普遍性使用是因为其解决了诸多问题,因此应为准则制定者考虑。理论与实务的分歧十分明显。
三、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分析:制度演化视角 ( 一)选择制度演化视角研究会计稳健性的理由 关于稳健性的研究,尤其是近期的研究文献之理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 学和基于契约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视角的制度经济学。二者具有一定的局限,如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硬壳包括个体主义的方法论、 经济人假设、和均衡,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假设的建立、并从假设中逻辑性地推导出预测结果,并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在新古典 经济学中,帕累托均衡被视为一种常态,即便从上期来看,均衡会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但仍旧是不同均衡状态之间的移动。 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其预测性的经验准确性,在研究中大多会运用“奥卡姆剃刀”,使构建的经济模型不仅简洁 而切逻辑清晰,但无法关注影响个体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即个体所处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差异,使其研究无法从结构上把握现实的 经济关系;而且除非对稳健性会计信息的分布有特别的假设,否则新古典经济学对稳健性差异的解释并无法说明实际观察到的分布 状况。弥补上述研究缺陷的部分工作为制度经济学完成。在分析经济现象时,制度经济学研究者认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制度 结构,个体的行为选择是由制度结构和生长环境决定的。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其关注的是描述的真实性,借助于具体的制度和文化 基础上的模式模型,常常以统计的方式从某个模型中得出相应的行为解释。在Basu(1997)之后的大量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均借助 了该研究框架,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尽管成果斐然,由于研究依据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的特征制约,没有从历 史演化的视角出发,因而只能零散地而无法系统、综合地回答如下问题:为何在没有会计管制的时期,稳健性会计信息会被主动提 供?而在会计管制时期,稳健性会计并非如制度设计者预期那样在实务中体现?稳健会计为何与激进会计以及中庸会计同时存在?在 当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为何稳健性的相关条文无法成为实务圭臬?而要对上述问题有一个系统的回答,需要深入理解会计 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及其执行机制的演化特征。接下来具体进行分析。 ( 二)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及其演化路径分析 会计稳健性的历史是其作为一种惯例的角色向规制的角色演进的历史,这一 历史呈现了会计稳健性作为内在制度向外在制度演进的特征,同时也暗含着其作为惯例向规则的演进存在着某种适意性。接下来, 结合制度演化理论的知识,对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及其演化的路径进行分析。 (1)会计稳健性的内在制度属性及其演化。会计稳健性在相关文献中经常以会计惯例的角色出现,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惯例 是群体内成员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是一种内在制度。所谓内在制度是组织或个体各种决策的规则,决定着组织和个人的可能的行为, 其产生之初会使得一共同体内的各遵守方减少交易成本及协调成本。大量的内在制度随着人们经验的不断演化而控制着人之间的相 互交往,其经济或社会价值体现在由于该内在制度的实施而减少的若干冲突中。这一点可以通过大量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惯例,长期 在管制时代之前存在的历史而得以佐证。如中世纪英国庄园的管家发现,采取稳健性会计会使得其受托责任得到委托方即庄园主更好 的评价,这种行为规则逐渐扩散到具有相同特质的管家这类受托方群体中,并形成代理关系下的一种普适性现象。再如在没有强制的 会计准则的管制时期,一些极为成功并且长期显著的行业领军公司比之其它公司更早地产生了稳健会计的实务。如通用公司在1897年 记录了8百亿的专利权,1889年则为4百亿,1899年到1905年则为2百亿,而后在1906年的减值则减到1百亿价值,1907年再减值到1美元。 更为极端的是柯达公司在1914年里记录了1美分的商誉及其它无形资产账户。需要提及的是上述案例涉及的时期是公司的财务报告政 策没有受到任何限制的时代,即便从1890年代,公司需要向纽约证券交易所报送定期报告,但是并不需要披露会计政策,因此,公司的 财务报告实务仅受到会计惯例以及来自市场压力的限制。尤其在1900年至1930年之间,稳健主义的优越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产负 债表是报送给银行等债权人的报表,在银行主导企业资金来源的时代,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企业会主动提供为银行方所偏好的稳健 的会计报表,否则会得不到相应的资金。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这种互动博弈也说明了社会运转的中所产生的制度不是由特定方设计,而 是经由某共同体内违规者会被逐出相互交往域的方式得到维持。此时的会计稳健性尽管不是正式的制度,但是却是一种极有力的约束 行为的方式。上述事实说明了当一个特定的行动过程会产生为行动者偏好的结果,行动者就不会改变这些惯例和习惯,并且当认可该 项经验的人数超过了某一个临界点后,这一经验就转为一项内在制度,即从开始的单一个人向小团体以及更大的参与者群体渗透。会 计稳健性在管制时代之前就已出现,并从零星的个体习惯向社会惯例演化的现象说明了内在制度本身就遵循渐进演化的过程。 (2)会计稳健性的外在制度属性及其演化。一般认为,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加以管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的不完美以及会计信息 公共商品的性质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对外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着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资本成本。从这一思路出发, 管制者将制定一系列准则或规则作为外在制度以解决上述问题。由制度制定者设计出来并强加于某一共同体的外在制度并非管制 者凭空想象而产生,而是如洛克、休漠、斯密和哈耶克等哲人所提出的:这些由政治过程决定,以立法形式出现的外在制度并不是制 度制定者自主创造的,而是也必须以演化的内在制度为基础。在两权分离后的公司时代,受托责任盛行,信息不对称导致广化
一、引言 会计稳健性的产生早于会计管制年代,影响了会计实务至少500年(Basu,1997),但是因缺乏公认的、内在一致的理论基础,使得 这种导致报告盈余和权益有偏的会计惯例未能获得规范会计理论的一致赞同,进而无法纳入概念框架的范畴。准则制定者似乎也赞 同对于稳健性的否定意见,仅将稳健性作为一个修正的会计原则纳入会计准则体系。随着国际会计界用资产负债表法替代了收益表 法,以及对公允价值偏好的增加,会计稳健性似乎失去了立足之地。然而关注会计原则和方法实际需求的实证研究者却发现:会计稳 健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呈现着增长的态势,这意味着稳健性一定存在着能解决一些现实需求的功能。会计稳健性究竟向何处去?要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历史地、动态地分析会计稳健性惯例为何以及如何演化至准则范畴。本文借助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演化理 论,通过对会计稳健发展史的回顾,从制度演化的视角分析了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探讨了基于不同制度属性上的运行机制的特 征,提出会计稳健性的制度效应取决于制度属性与其运行机制的契合度。本文试图拓展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思路,并对资本市场管 制者、准则制定者以及会计稳健性实务人员有所启示。
二、会计稳健性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一)早期关于稳健性的规范研究:结论不一 Basu(1995,1997,2009)系统回顾了早期基于规范研究方法上的会计稳健性的 研究成果,指出对于稳健性的争论首先集中于对历史久远的稳健性代表---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探讨,而后扩展到一般性的稳 健性原则。不过规范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批评者认为稳健性处理在确认损失和利润上不一致,使得当期损失的高估会导致未来的 利润的高估(Gower,1927;Paton,1932)。这一观点也反映至当前的FASB概念框架中,如在SFAC-2中提出:稳健性与一些重要的会计 信息定性质量特征相冲突,诸如公允性、中立性和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支持者如蒙哥马利(1919则)提出“在决定一项支出是否应资 本化还是被作为费用时,最好是稳健性而不是更精确。”Blough(1953)则中立地指出:稳健性的存在是因为会计事件被习惯性的以最 为小心谨慎和流行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会计师必须根据在会计期内恰当的分配收益和费用来看待稳健性,尽管曾被实务认为是恰 当的稳健性,如果其实质上歪曲了报表并误导使用者,则不可行。该观点与当前作为修正的稳健性原则的思路不谋而合。关于稳健性 的规范研究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稳健性的定义过于广泛,因此研究者无法提出一个真正能驳倒(或支持)稳健性的理由。 Devine(1963)指出稳健性是与环境相关的,对某一方稳健的方法,对于其他方可能相反,因此寻求稳健性背后的驱动力量以对实务 作出解释才是关键。Devine归纳了稳健性的解释,提出管理者机会主义、债权人对偿债能力的关注以及审计领域里对收入确认的严 格要求等均可能与稳健性有关。不过由于规范研究方法的限制,Devine的这一观点随着实证方法引入至会计研究才陆续得以支持。 ( 二)近期稳健性研究的发展:视角与方法的多样化 近期关于稳健性的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有关稳健性的实证研究起始于 Bal(l 1972)关于激进的会计方法是否会误导投资者的研究。Christie(1990)在Watts&Zimmerman(1986)提出的3大会计选择动机的基 础上进一步指出管理者薪酬、杠杆、公司规模、风险、利息率以及股利现值这些因素对于稳健性程度的选择具有显著解释力。不过正 如Basu(2009)指出的,自1993年美国著名学者Lev对于稳健性的研究的倡导后,才导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稳健性更为普遍与深 入的研究。Watts(1993)的研究为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其归纳出会计稳健性的3个影响因素:契约、政府管制、法律。 其后Basu(1995,1997)提出了具体的计量模型(盈余-回报逆回归模型),认为可以用盈余不对称及时性来衡量会计稳健性,自此大量 实证研究成果涌现。与Devine(1963)一致,Watts(2003)强调了对稳健性的一般描述以及可能的解释,其回顾了直至2003年的(包括经 验研究和分析式研究中)关于稳健性的主要研究文献,该文前一部分集中提出了会计稳健性的契约主义、股东诉讼、税收节约以及监 管者成本等四个解释,以及该解释对于会计管制者的意义;后一部分则汇集了稳健性的经验研究成果。会计稳健性的报告特性可分 为确认会计收益和损失时的“不对称及时性”以及对净资产的“系统性低估”(Feltham&Ohlson,1995,1996; Beaver &Ryan,2000),前者 被称为有条件稳健,后者则被称为无条件稳健性。自从Basu(1997)以来大量文献(Pope &Waler,1999; Givoly and Hayn,2000;Ball et al,2000,2003)一般都将盈余的不对称及时性作为研究手段。因此研究有条件稳健性的文献居多,且视角极为多样,涉及到跨国界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