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群体动力

合集下载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团队动力学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

定义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特点(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对象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

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场论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

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

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 = f (P E)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第5章组织行为动力.ppt

第5章组织行为动力.ppt

2019/11/5
24
5.2制度与结构性动力
5.2.1组织规范
组织规范(organization norm)是 组织行为的核心动力源之一,它是指 组织所确定的行为准则,每一个成员 都必须遵守。它是统一成员行为和观 念的一系列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为组 织所有成员所公认。
2019/11/5
25
(3)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相结合
任何一个组织中都有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是“领 头羊”,充当“领头羊”人在不断地变换,因为 个体的能力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领头羊”的更 替是组织发展强大的动力。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 相结合机制有助于维持组织“领头羊”的有效、 合理更替,并不断地培养出新的“领头羊”。
2019/11/5
2019/11/5
10
5.1.3组织凝聚力
1.组织凝聚力的含义及特点 组织凝聚力(organization
cohesivenss)是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 力,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组 织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美国心 理学家多伊奇曾提出过一个计算凝聚 力的公式:组织凝聚力等于成员之间 相互选择的数目与组织可能相互选择 的总数之比。
2019/11/5
7
5.1.2合作与竞争行为
合作与竞争行为是群体(或部门)、组 织发展的重要动力。
合作是指相关的个体、群体、组织齐心 协力,相互配合,以求共同达成目的心 理状态与行为。
竞争是指相关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组 织之间,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力求超 过对方而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与行 为。
2019/11/5
3
组织规范
组织本性(人 性)要素
组织本性(人性) 组合形态
组织内部角色
组织压力 从众行为 组织凝聚力 组织士气

第五章 群体动力理论

第五章 群体动力理论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 领导威信与领导方式 • 目标设置与目标结构 •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 群体规模 •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 群体成员需求的满足对群体的依赖性
2.外部因素 • 群体间的竞争 • 群体的社会地位
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群体内聚力和工作、生产效率有着密 切而复杂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高内聚 力的群体,其职工的士气和满意度都比 较高,有益于群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但 是不能绝对认为内聚力高,生产效率与 生产水平就必然高。
1.影响群体意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主 要有如下几种因素: (1)特定群体构成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3)其他
2.群体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 持久性,也影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 的,它不支配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 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行为,它只指 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二、 群体士气 1.含义 群体士气又称团队精神,由群体的工 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
2. 群体士气与生产率、绩效的关系 戴维斯认为,在士气和生率之间,至少有 三种组合。
士 气
A
B C 生产率
3.影响士气的因素 ① 个人、群体、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② 内部团结性; ③ 报酬合理性与需求满足公平; ④ 民主性等。
群体动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 于193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系列研究的 基础上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 学中的“力场”观念,描述群体行为的产 生机制。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行为的动 力与方向。研究群体动力,就要研究影响 群体行为的诸因素。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 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 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 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1.群体规范包括 • 正式的明文规定的准则 • 非正式的、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约定 俗成的行为标准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群体无处不在。

从家庭、工作团队到社交俱乐部,我们总是身处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

而这些群体的行为和互动并非随机和无序的,它们受到一种被称为“群体动力”的力量所驱动和影响。

群体动力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关注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的结构和过程如何影响群体的行为和绩效。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群体是如何运作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运作的。

首先,群体的规模是影响群体动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较小规模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往往更加直接和深入,沟通也相对容易。

大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而较大规模的群体,虽然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多样性,但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相对较为松散,沟通和协调的难度也会增加。

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也对群体动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每个群体中,成员都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领导者、协调者、执行者等。

这些角色的分配和履行方式会直接影响群体的运作效率。

而地位的差异则可能导致权力的不平衡,从而影响群体内部的决策过程和互动模式。

群体规范是群体动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可以是明确规定的,比如公司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比如某个朋友圈子中默认的交往方式。

群体规范有助于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但有时也可能限制成员的创新和个性发展。

再来说说群体压力。

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往往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与群体保持一致。

这种压力有时是积极的,能够促进群体的团结和协作;但有时也可能是消极的,导致个体盲目从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群体决策是群体动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通常能够汇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从而做出更全面和合理的决策。

然而,群体决策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群体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群体思维”的现象,即成员为了追求一致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选择和风险。

为了更好地理解群体动力,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实际的例子。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学校还是社交聚会中,我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

群体对我们的行为、态度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背后隐藏着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群体动力。

什么是群体动力呢?简单来说,群体动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力量和趋势。

它研究的是群体如何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群体中的个体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动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群体的凝聚力。

一个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他们共同追求群体的目标,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付出努力。

比如一支优秀的体育团队,队员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为了赢得比赛而共同拼搏。

这种凝聚力使得团队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团结,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相反,如果一个群体缺乏凝聚力,成员之间关系松散,缺乏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那么这个群体往往难以有效地运作。

比如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不熟悉,对项目的目标也不够清晰,就很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群体规范也是群体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可以是明确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

例如,在一个公司中,有关于上班时间、工作流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明确规范;在一个朋友圈子中,也可能有关于如何相处、如何交流的潜在规范。

群体规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强大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会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和接纳;而当个体违反群体规范时,则可能会受到批评、排斥甚至惩罚。

这种压力会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

群体压力也是群体动力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个体的意见或行为与群体多数成员不一致时,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从而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保持与群体的一致。

这种现象在很多情况下都有所体现。

比如在一个小组讨论中,如果大多数人都支持某个方案,那么即使你最初有不同的想法,也可能会在群体压力下选择妥协。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群体任务
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对群体心理有重要影响, 如任务复杂度、目标一致性等。
群体结构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这些因素 会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和行为。
组织文化和环境
组织文化和环境对群体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包括价值观、规范和期望等。
02
群体行为管理
群体行为的定义
群体行为
指在特定环境下,由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互动协作的一种行为 模式。
群体结构
包括群体内部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经验等 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表现。
群体压力
在特定情境下,群体成员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 压力可能促使成员采取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或者对不符 合期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群体行为的引导与控制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心理建设
建立共同价值观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通过培训和引导,帮助组织成员树立共同 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鼓励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消除消极情 绪和抱怨,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强化团队沟通
培养领导力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成员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提升各级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和领导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团队。
04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因目标、价值观、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而产 生的对立状态。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类。建设性冲突有助于促进群体 内部的创新和改进,而破坏性冲突则可能导致群体分裂、资源浪费和目标难以 实现。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身处各种群体之中,比如家庭、工作团队、社交圈子等等。

而这些群体的运作和发展并非随机和无序的,背后有着一套复杂而有趣的规律,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以及个体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群体的过程。

它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群体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塑造着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一个班级里,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同学们开始热烈地讨论。

有些同学积极发言,有些同学则默默倾听;有些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而有些同学则遭到了质疑。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的行为都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想法,还受到整个群体氛围、其他同学的态度和意见的影响。

这就是群体动力在发挥作用。

那么,群体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关键。

当人们聚在一起时,他们会交流、互动,分享信息和观点。

这种交流和互动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比如认同、反对、妥协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群体规范也是群体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行为准则。

比如,在一个公司里,可能有规定的上班时间、着装要求、工作流程等。

这些规范不仅约束着成员的行为,还影响着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

当一个新成员加入这个群体时,他往往会受到这些规范的影响,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群体。

群体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一个人的行为或观点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不一致时,他可能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以保持与群体的一致。

这种压力可能是直接的,比如被其他成员批评或指责;也可能是间接的,比如感受到被孤立或排斥。

群体凝聚力对于群体动力的影响也非常大。

一个凝聚力强的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紧密,彼此信任,愿意为了群体的目标共同努力。

而一个凝聚力弱的群体,成员之间关系松散,缺乏共同的目标和动力。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五章_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五章_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学习目标第一节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第二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第三节奥尔德拂的”ERG”理论第四节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第五节拂隆的期望理论第六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第七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第八节波特和劳勤的综合激励理论传统观点与赫茨伯格观点的比较(一)双因素理论的局限统计样本缺乏普遍性调查问卷存在缺陷满意与生产率并没有必然联系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有时并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作为领导者,要对下属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必须了解他们各个层次的需要,哪个层次的需要在起作用,所起作用大小和重要程度如何等等,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以满足。

图7-4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的四种理论对比二、强化理论对我们的启发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次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本章小结补充阅读材料* * 学生应首先了解管理学中的激励的概念,然后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强化型激励理论以及综合激励模式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联有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清楚激励的一般原则。

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一、群体动力论1、群体动力论的概念群体动力论是美国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尔特.卢因所倡导的一种理论;1944年,卢因首先用“群体动力论学”这个术语来表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它所研究的群体指非正式组织。

群体动力论事实上涉及群体行为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节卢因的群体动力论2、群体动力论的主要内容:群体的三要素群体的力场观点群体的目标群体的结构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的参与者群体的规模群体规范和压力关于群体的凝聚力和士气二、对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的认识群体动力论的启示:1、正式组织中同样存在“力场”。

2、领导者不仅应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要注重对员工个人素质的激发和培养。

3、群体环境除了包括物质环境外也包括精神环境。

第二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一、四种状态和两种因素赫兹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 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

家庭是一个群体,工作团队是一个群体,甚至在社交场合中临时聚集的一群人也构成了一个群体。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这些群体的运转和发展呢?这就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简单来说,就是指群体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决定了群体的行为、态度和发展方向。

它研究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个群体的形成并非偶然。

人们往往因为共同的目标、兴趣、需求或者社会背景而聚集在一起。

比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了一个环保志愿者团体,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保护环境;一个公司的研发团队因为共同的工作任务而形成,他们的目标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群体形成的初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还比较少,群体的结构也相对松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交流和合作,成员之间逐渐建立起联系,群体的结构也会变得更加稳定和明确。

在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互动包括信息的交流、情感的表达和行为的影响。

信息的交流可以让成员们分享知识和经验,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

例如,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们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有助于大家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情感的表达则能够增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当一个成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其他成员给予关心和鼓励,会让他感受到群体的温暖和支持。

而行为的影响则表现为成员之间的模仿和学习。

如果群体中有一个成员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其他成员很可能会受到他的影响,也采取类似的行为。

群体规范是群体动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是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群体规范可以是明文规定的,比如公司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不成文的,比如在一个朋友圈子里大家默认的行为方式。

群体规范对于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约束成员的行为,使群体的活动更加有序和高效。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 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管理者可 以直接选拔找到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培训 对自己原有的下属进行培养。
23
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 期望理论是佛隆(Victor H. Vroom)1964年在 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其内容是:
–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 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12
双因素与需要层次论的兼容
• 马斯洛的理论是针对需要和动机而言的, 而赫氏理论是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 和诱因而言的。
• 生理、安全、社交以及自尊需要中的地 位为保健因素,而自尊中的晋升、褒奖 和自我实现需要为激励因素。
13
二.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1.双因素理论的局限
• 调查取样数量较少,仅203人;缺乏代表性---工程师、会 计师,不能代表一般职工。
• 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基于工作本 身。改善这类因素能激励工作热情,提高生产 率;处理不好也引起不满,但影响不大。
11
保健与激励因素列表
• 保健因素(环境)
• 薪金 监督、管理方式 地位 安全 工作环境 政策与行政管理 人际关系
• 激励(工作本身)
• 工作本身 赏识 进步 成长的可能 责任 成就
• 群体的气氛主要包括群体的风气、行为习惯、群体的 领导方式以及群体的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
5
(一)群体风气
• 群体风气:群体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 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
• 群体风气对群体行为的作用-----潜移默 化 、规范 、筛选 、凝聚。
6
(二)群体行为习惯
• 群体成员都有其独特行为方式,当某种 行为方式逐渐获得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 认同,就会在群体中保留,成为群体的 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据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场的理论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 代表函数。

勒温的“场”理论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

1933年他迁居美国后,又应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决定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的宗旨是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寻找对群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

它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入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属的群体厌弃。

群体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其发展的走向直接与群体的素质密切相关。

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反应在群体内部,有以下一些关系:同伴依慕(Peer Attachments)、权威关系(Authority Relation)、利群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合作(Cooperation)、竞争(Competition)、共生(Symbiosis)等等。

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

其中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素。

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舍群体中,他们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

1、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维系在一起,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

群体动力理论PPT

群体动力理论PPT
第四节 群体决策与竞争 群体压力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信息源方面的障碍 ③ 加强信息沟通,提倡交换意见,互相理解、信任、谅解与支持。
③ 报酬合理性与需求满足公平; 群体内个体冲突和解决方式
信道方面的障碍 群体信息沟通是指群体内外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意见观点、思想感情、信息情报的过程。
高内聚力 积极诱导

低内聚力 积极诱导


对照组

低内聚力 消极诱导
高内聚力 消极诱导
O 工作时间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或群体间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性。 解决群体冲突的原则与方法
←武 断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高士气并不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充分条件
躲 避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① 潜在阶段,或称潜伏期。




通融(克制)
高士气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却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不 武
不合作
合作
断 合作
3.影响士气的因素
⑤ 反馈和评价 ⑥ 信息交流 ⑦ 社会需要
① 个人、群体、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① 发展建设性冲突,消除破坏性冲突。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或群体间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性。 ① 控制 ② 指导 ③ 激励 ④ 决策
② 内部团结性; ① 发展建设性冲突,消除破坏性冲突。
① 潜在阶段,或称潜伏期。 包括了三层含义
9%
说 35%
第四节 群体决策与竞争
一、群体决策 所谓群体决策是指从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备选行动方案中确定一个的过程。 与个人决策相比,群体决策的优越性 在于 ①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 片面性 ②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五人小组的社会测量结果
成员 A B C D E 合计
A 0 1 0 0 1 2
B 1 0 0 1 1 3
C 0 0 0 0 0 0
D 0 0 1 0 0 1
E 1 1 1 1 0 4
课堂讨论
群体凝聚力越高,则群体的生产效率越 高,对吗?
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
这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比如高产出,高 质量,积极与群体外员工合作),那么凝聚力 强的群体就比凝聚力弱的群体生产率高。 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强,绩效规范却很 低,则群体生产率通常比较低。 如果群体凝聚力弱,但绩效规范高,群体生产 率水平中等。如果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 体生产率肯定低于一般水平。
二、群体的分类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指个 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进行面 对面的交往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 关系的群体。
初级群体的特点:
它是自然形成的; 群体成员的互动是经常、直接的; 人与人的关系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规范不是很严格,一般来说不是明文规定的; 在其活动中,个人能表现出自己个性的各个方 面以及深厚的感情和复杂的情绪; 初级群体的成员一般是不可代替的。它对个体 的社会化,尤其是个体早期的社会化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群体动力
第一节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概述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 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 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人群组合。 群体的特点: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稳定结构 2.有共同的行为能力——共享目标 3.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社会互动 4.有一致的群体意识——成员资格
独立董事
水门事件
在美国公司法中,董事可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在采取两分法的情 况下,外部董事与独立董事有时互换使用。如果采取三分法,董事可以 分为内部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与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其中, 只有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才可被称为独立董事。其中,内部董事指兼
任公司雇员的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指与公司存在实质性利害关
社会闲散效应
社会闲散效应(social loafing):德国心理学家 Ringlemann 多个人在一起工作还不如一个人工 作时多产。 产生社会闲散效应的心理原因有三:
– 一是在群体状态下,个体的努力是不记名的,因为 所测量的成绩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体的,导致了个 体的责任感大为减少; – 二是,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其他人可能会偷懒,根据 公平理论,他们自己也就偷懒; – 三是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工作时,积极性和动机可能 都不如单独工作时强烈。

群体思维所带来的缺陷有:
• • • • • 未能全面地探讨许多可行的对策; 对于行动的目标也缺乏深入的检讨; 对于所做决策可能引发的危险没有仔细考虑; 决策所需的资料没有深入彻底地加以收集利用; 而对手头上拥有的现成资料又往往产生某种偏 好而没有全盘加以检讨; • 缺乏应变的措施和没有拟定其他备用的方案。
课堂讨论:如何克服社会闲散效 应?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 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第三节 群体决策
长处和短处 出现的几种心理现象:群体转移、群体 的两极化、群体思维 群体决策的模型和技术
长处和短处
长处 信息来源广 观点多样性 限制个体权利 增加合法性 提高可接受性 更能承担风险 短处 成本高 速度慢 从众压力 折衷性方案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扎琼克认为,别人在场,会造成行为 者的内驱力或动机的增加。而动机的增 加可以对简单的工作或熟练的工作有促 进作用,但对复杂的工作或生疏的工作 则有干扰或抑制作用。 里帕根据一些研究,总结出他人在场 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有三方面的心理 原因。
一是他人在场本身就产生了激励性的作用,尤 其是当这些在场的他人是陌生人时。 二是人们可能因他人在场而体验到被别人评价 的焦虑,评价结果的好坏令行为者关心。考特 莱尔等发现,当旁观者双眼被蒙住而无法观看 行为者的操作时,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的现象 并没有发生。 三是他人在场阻碍工作成绩的原因在于它造成 了分心。
群体思维有如下的特征:
1、过分自信立于不败之地的错觉往往使小组的人忽视外来 的警告,不信小组的决策会带来失败的后果,这种不败的 错觉很容易因过去的成功而增强。 2、多为群体辩解,而少检讨其得失以便重新拟定对策,一 旦小组有了决议之后,其成员往往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 为已定的政策做辩护,而少深入检讨外界的批评,变通思 考的方法。 3、深信小组的道德规范,自认自己这个小组具有崇高的道 德观念,对于外界所提出有关道德问题的挑战往往臵之不 理。 4、对反对意见加以刻板化,智囊团里的人,对于反对他们 的人不是把他们(反对者)看成是恶徒,就是把他们认为 是无知、软弱而不愿多加理会。而对所面临的敌人也往往 视之为不堪一击,低估了敌方的力量而自食恶果。
2.惰性作用
(二)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凝聚力 群体内聚力的测量——社会测量法
概念:主要用于研究群体内(特别是小 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 作用的模式,即“社会结构——人际知 觉”方式。 步骤:
– 确定社会测量的标准 – 社会测量的实施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
矩阵分析 图解分析 指数分析:群体内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 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2.名义群体法(norminal group technique,简称NGT)
(1)想法产生:群体成员聚在一起,但在进 行讨论之前,每个群体成员写下自己对于解决 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2)记录想法:经过这一阶段的沉默之后, 每个群体成员都要向群体中其他人阐明自己的 一种观点,依次进行。在所有的观点都记录下 来后,再进行讨论。 (3)澄清想法:接着群体开始讨论每个群体 成员的观点,并进一步澄清和评价这些观点。 (4)就意见进行投票:让团队成员个人选择 一个他们认为最重要意见(例如5条),就这 几条意见进行排序。
群体的规模
James 小群体的人数 2—7人 3 人?7 人?20 人?30 人?40 人? 群体规模增大,可能要考虑的问题:
– – – – – – 群体资源增加,但这些资源并不一定是有用的资源; 群体成员不同点也增多,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奖励机会减少; 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的活动;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二)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有正式文件规定,有定员编制,成员 有明确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规定 的义务和权利的群体称为正式群体。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以共同的兴趣、 共同的观点等和以感情联系为纽带,自 愿结合在一起的人群称为非正式群体。
(三)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只是以间接的方式 联系在一起的群体,如国家、民族等。而小群 体是指成员之间有直接联系的群体。 (四)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1/2以上,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选择最佳的决策技术
1、头脑风暴法
– 传统的头脑风暴法:典型做法是:6—12人 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群体领导清楚明了地把 问题解释清楚,让每个人都了解。然后,在 既定的时间内,大家畅所欲言,尽可能地想 出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段时间里。 任何人都不得对发言者加以评论。 – 电子头脑风暴法
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
群体规模应视群 体任务性质而定, 任何群体都有上 下限。 当人数到达一个 度时,效率最高, 而超过这个度, 效率会急剧下降。
n
群体规范与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规范 ( group norms ):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 标准,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 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 美国:谢里夫(M.Sherif)——光点实验 – 美国:阿希(S.Asch)——群体压力实验 1.维系群体的作用
课堂讨论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激发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1)缩小群体规模 (2)鼓励成员们对群体目标达成共识 (3)增加成员们相聚的时间 (4)提高群体地位,增加获得群体成 员身份的难度 (5)激励本群体和其他群体展开竞争 (6)对群体奖酬而非个人 (7)从时空上隔离不同群体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给 个体的行为效率带来提高的现象,我们 称之为社会促进。 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给个 体的行为效率带来下降的现象,我们称 之为社会抑制。
实属群体是个人实际加入或隶属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心目中向往的群体。
热点:虚拟群体
虚拟团队:指多个公司的成员围绕某一项目任务,以 “虚拟作业”组合成项目小组,他们之间没有正式的 上下级关系,在项目任务中通过分工和沟通(往往通 过互联网),实现群体目标。 虚拟社区: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类生存空间,尽管这个 空间不可触摸,但它 以其特有的方式客观存在。由于 它的出现,“人的本性及多样性得以张扬”(埃瑟· 戴 森)。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社区毕竟只是人们生活的另 一个侧面,不是人类生活的全 部,它与现实社会有很 大的差距,如果人们通过虚拟社区实践,能更好地走 进现实社 区,或许这才是研究虚拟社区的意义所在。
“冒险转移”
群体两极化中的一个典型就是“冒险转 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 性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
– 文化价值对冒险倾向比较赞赏。 – 责任的分散。 – 冒险的人更有说服力
群体的两极化
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肯定或否 定的两极方向运动,这就是群体的两极化。
赞同+
中性0 反对-
讨论前
讨论后
群体思维——小集团意识
凝聚力很强的小组里的个人为了保持小组的 团结一致,异议与评论常常受到抑制,加上这 种高层决策小组本来就很少受到外界反对意见 的直接影响,如果小组本身的人也不强调批评, 检讨不同的意见,而一味附会领导人的意见, 那么小组的思考功能将逐渐硬化而缺乏创意, 这时群体就会采取一种迅速而简单的思维方式, 也即群体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