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13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预习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逐目阅读课文,分别回答下列问题)(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阅读“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一目,完成1—7小题。

)1、____年_____月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____和___ 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____年____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战略转移。

4、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人,是在。

5、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6、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在。

7、在长征途中转折性的事件是。

(二)长征的胜利(阅读“长征的胜利”一目,完成8—14小题。

)8、在长征的事件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是。

9、在长征的事件中,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的是。

10、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的队伍有三支队伍。

1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使转危为安。

14、红军长征中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艺术的事件是。

【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一、预习反馈: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二、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线路,目的是让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史”。

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2.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

请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遵义会议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次会议的认识。

3.同学们听说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试着举办一场长征故事会,讨论一下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达标检测】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D、北上抗日2、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川陕根据地D、陕甘革命根据3、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是在 (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以后B、四渡赤水以后C、强渡大渡河以后D、强渡乌江、夺取遵义以后4、长征中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 )A、四渡赤水河B、巧渡金沙江C、飞夺泸定桥D、翻越大雪山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A.攻占遵义 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6、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A、党的“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七届二中全会7、下列不属于遵义会议内容的是()A.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B、取消了博古等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C.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8、学校要组织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旅游”,下列设计的路线正确的是 ( )A.瑞金、赤水河、遵义、泸定桥B.赤水河、瑞金、遵义、泸定桥C.遵义、瑞金、赤水河、泸定桥D.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9.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A遵义会议的召开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C.跳出敌人的包围圈D.三大主力会师10、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通过本课学习,能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1919年,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举行。

学生们提出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3课《背影》导学案(教师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3课《背影》导学案(教师案)

第13课《背影》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朗读MP3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散文记叙的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欣赏课文: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1、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

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2、《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

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

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

5.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6.根据各部分的段意写出自然段如何划分。

并在文中标记。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听课文朗读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思考以下问题:7、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背影为线索8.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出现了四次背影9.本文着重写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10.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

第13课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学习目标】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知识梳理】1.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领导起义军,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

2.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

3.1927年11月到1928年一二月间,以宁冈为中心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了。

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起义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毛泽东、朱德将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6.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出发开始长征。

在长征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夺取遵义召开会议,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一望无际的草地,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7.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课堂导学】1.简述南昌起义的意义?答: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说一说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答:是毛泽东根据国情,以退为进,走出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当时,①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武装、人数不足以正面抗敌;②农村国民党力量较弱,农民大多支持我党,群众基础好;③城市支持者不足,敌人势力较大,不能硬拼。

3.简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答: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代表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13 背影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13 背影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迂.腐()琐屑.()栅.栏()差.使()蹒.跚()狼藉.()簌簌..()颓.唐()..()踌躇3.根据意思写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凉,萧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三、局部探究7.研读课文第六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四、阅读延伸父亲的驼背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xún()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

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gǔ()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1.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难点: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学习过程:1、乐探( 5 分钟)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崔颢千载萋萋2.作者链接王绩(约589—644),字,号,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链接《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乐研(15 分钟)(一)整体感知1. 读准节奏。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4)犊:(2)薄暮:(5)禽:(3)采薇:(6)徙倚:3.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文本探究齐读诗歌思考: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乐拨(10 分钟)本首诗歌结构图示:首联:孤寂无依——抒情颔联:眼前景观写景孤寂抑郁颈联:傍晚归家苦闷惆怅尾联:追怀古人——用典4、乐展(10 分钟)(1)背诵本首古诗(2)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3)说一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乐测( 3 分钟)1.理解词语(1)皋:(2)薄暮:(3)徙倚:(4)犊:(5)禽:(6)采薇: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知识梳理(知识网络构建) 2 分钟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2.读一读王绩其他诗歌《钱塘湖春行》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二、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三、文体链接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四、诗歌赏析王绩《野望》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犊(d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生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号,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

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颖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0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王维(701-761),字,河东人,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有《王右丞集》。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

李白(701一762),字,号,又号“”,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1.通过分析材料、识读图片等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爆发、口号、发展、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通过对当时青年学生、工人和商人等挽救民族危亡史实的学习,感悟五四爱国精神。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________________。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_________________、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让给_________________。

2.爆发:1919年5月4日,在________爆发。

学生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誓死力争,还我青岛”“__________________”“拒绝在____________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_________、_________。

北洋军阀政府逮捕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领导:陈独秀起草__________________,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面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6月5日,上海__________________,商人罢市。

2.主力:6月5日以后,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__________________3.中心:开始在北京,后来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______________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自主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大陆政策(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___________。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___________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台湾政策(1)政策:_______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_______”政策。

(2)意义: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海峡两岸的交往(1)“两会”的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海基会”)。

1991年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 (简称“海协会”)。

(2)“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3)“汪辜会谈”: ___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在_________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表现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3.影响海峡两岸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问题1】海峡两岸能够统一的条件有哪些?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出怎样的努力?【问题2】为什么中国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同时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自学检测】1.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A.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2.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实施,大陆与台湾地区交流日益密切所体现的基本方针是()A.和平方式解放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八项主张3.下图预示着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坚持资本主义道路C.坚持国共两党平等对话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4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1.(1)解放台湾(2)和平(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八项主张(5)一个中国2.(1)1987;三不(2)三十八3.(1)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1993;汪道涵;辜振甫;新加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二、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3.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合作探究】【问题1】探究:(1)因素:①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单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单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 ,号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2、文学常识填空: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 (又称“古风”)、 (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和的通称。

律诗每首八句,有 (五字)、 (七字)。

分为:首联(一、二句)、 (三、四句)、 (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今体诗、、、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任务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结合注释,读懂内容,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任务二:研读诗意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出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任务三:名句鉴赏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课后检测下列对本首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描写了残阳尽染的萧败秋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C.颈联运用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黄鹤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背诵这首诗。

2.我能积累优美的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崔颢(?754), (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并提。

第13课《使至塞上》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预习资料【诗歌内容】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也称王右丞。

唐代诗人,画家,人称“诗佛”。

山水田园诗派,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使至塞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景】本诗写于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慰问途中。

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易错字词】塞((((((蓬((((((萧((((((候((((((骑【诗句赏析】标题:使至塞上释义)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释义)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

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守军,我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一直向前。

赏析)首联透漏出哪些信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件。

((((((“单车欲问边”表现了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孤寂之感。

((((((“属国过居延”表现关塞辽远,山高路远,烘托出孤寂心境。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释义)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译文) 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边境。

赏析)修辞手法——对偶,比喻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抑郁和怨愤之情。

表达方式——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点拨)运用了……,写出了……,表现了……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释义)孤烟: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黄河。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13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习目标】1、能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能说出鲁提辖的人物形象。

3、理解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知识:施耐庵,大约是元末明初人。

课文节选自《水浒传》七十一回本第三回。

《水浒传》叙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人领导的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乱由上作”“官逼民反”的现实。

《水浒传》善于刻画人物,鲁提辖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

一、【预习导学】: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然后在书上给生字注音。

唱喏(rě)聒噪(ɡuō)恁地(nèn)懦弱(nuò)能彀(ɡòu)揸开(zhā)赊欠(shē)小种(chónɡ)经略相公腌囋(ā)(zā)补充你认为容易写错或拼音错的字(至少5个)2、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人物相关情节。

3、完成练习册上39—40页第一课时的习题。

4、记忆书下字词的注音及解释。

二、【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出示:“本文写了……的故事”,同学们2分钟独立思考准备,然后汇报。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结。

3、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将全文分成四部分并概括段意。

开端(1-7段):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血泪控诉。

发展(8-9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

高潮(10-19段):鲁达在X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

结局(20-21段):鲁达奔出南门避祸走了。

4、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结。

三、识记字词、文学常识四、检测【当堂检测】(5分钟)基础题――初显身手2.填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大约元末明初人,本文中的主要人物鲁提辖,写一个本文以外的故事情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2.判断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注意是否正确,全对的在后边括号内打“√”,有错的打“×”并改正。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学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3、通过港澳的回归,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学习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学习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歌曲欣赏:《七子之歌·澳门》七子之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复习旧知:1、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

2、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货物为由,上岸居住。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推行扩张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蚕食,占领了关闸以南的澳门半岛。

1851年,葡萄牙占领氹仔岛。

1864年,葡萄牙占领路环岛。

1887年,葡萄牙强迫清政府签署《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取得澳门的“永驻管理权”。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提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邓小平以一国两制”的构想。

3.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背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重点)2.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3.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重点)一、知作者、明背景(一)野望1.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其性情简放,清高自恃,放诞纵酒,“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

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有《王无功文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2.创作背景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考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二)黄鹤楼1.作者介绍【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2.创作背景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知识链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唐诗五首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课前预习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长同行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唐诗五首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4.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
诗仙”。其诗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赞美祖国山
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唐诗五首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知识积累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古诗词名句: (1)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维《山居秋暝》)
唐诗五首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类文阅读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唐诗五首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12)《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诗人的喜 悦之情的诗句是:_几__处__早__莺__争__暖__树_,谁__家__新__燕__啄__春__泥__。 (13)请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_属__国__过__居__延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归雁入胡天。 大__漠__孤__烟__直__,长__河__落__日__圆__。萧关逢候骑,都__护__在__燕__然__。 (14)请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默写完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_山__随__平__野__尽_,_江__入__大__荒_流__。 月__下__飞__天__镜__,云__生__结__海__楼__。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记忆重点知识)1、长征的开始:原因:(阅读第一段概括)开始:年月,从出发初期受挫:战役,红军损失惨重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从课本上划出并理解记忆)意义:(从课本上划出并理解记忆)3、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四渡,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

4、两次会师:(1)年月,会师(2)年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从课本上划出并理解记忆)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1、阅读知识链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结果如何?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如何?为什么?2、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3、在图中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的位置,并说出在这几处发生的重要事件。

4、根据课文和地图画出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简图。

5、感悟长征: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三、达标检测1.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是在:()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月D.1935年10月2. 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B.开辟新的根据地C.北上抗日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3.长征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战役是:()A.四渡赤水B.渡过金沙江C.遵义会议D.强渡大渡河4.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包围的战役是:()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B.四渡赤水C.渡过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5.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的事件是:()A.吴起镇会师B.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C.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D.三大主力红军会师6.红一方面军渡过下列江河的先后顺序是:()①湘江②乌江③金沙江④大渡河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6下列党的会议中,第一次独立地解决了党自身的重大实际问题,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A.遵义 B.甘肃会宁 C.井冈山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8、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月1日是我国的建军节,这是因为我党的第一支人民军队在这天诞生于
A、南昌起义中B、秋收起义中C、广州起义中D、井冈山会师
(5)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三湾改编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2)、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什么会形成燎原之势?
(3)、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初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4)、南京起义有何重大意义?它与现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什么联系?
课后反思:
①井冈山②瑞金③遵义④南京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7)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是
A、周恩来B、毛泽东C、朱德D、贺龙
2、能力提升
(1)、井冈山,这个原本默默无闻、地处湘赣边界的偏僻山区,却因为毛泽东的一个决策而一举成名,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圣地。你知道在这儿曾经发生过怎样重大的事件,它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3、1928年4月,()、()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1万多人,由()任军长,()任党代表,()任政治部主任。
三、星火燎原
1929年初,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来,这两个根据地发展为()。
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大小根据地( )个,红军发展到近( )万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事件是( )
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
(2)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D、洪湖革命根据地
(3)带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起义领导人是
A、周恩来B、朱德C、瞿秋白D、叶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8月1日,()、( )、( )、( )、( )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节。
二、井岗山会师
1、1927年9月,()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秋收起义。
2、()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河蓬九年制学校导学案
姓名: 班级: 效果:
学科
历史(八年级)
课题
第13课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主备人
鲁传林
复备人
时间
学习目标
1、能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学习重点
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
学习难点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学习手段
预习、展示、合作探讨、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