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的魔幻隐喻
余华 《第七天》赏析
余华的《第七天》让我想到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我是在读第四天的时候,因小说中的调侃和狂欢的基调,而想到布尔加科夫的。
现在回头想想,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仍旧是那个倒霉的布尔加科夫,做了《第七天》或者生命后半场的余华,的衬布。
包括那个柔情四射,软不拉几的结尾,太洋溢着俄国作家一向的温情了。
而正是这样看似善良的结尾,让人的心掉入冰窖。
我宁可被小说折磨而死,也不愿看到作家露出一丝一毫的松懈,就好像从一个吝啬的人手缝里攥出几个毫子。
作家的温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往下写。
没有主张,心灵没有方向,不敢了,黔驴技穷了。
这是一种被迫的策略。
余华还是那个余华。
我不同意“大失水准”这样的评价。
我在青春期狂热地迷恋过这位本乡作家。
读过他的所有小说。
他的海盐卡夫卡气质和牙科医生的履历都影响过我。
《在细雨中呼喊》曾带给我美妙的阅读感受,我至今记得我坐在自己的小床上,抱着书痛哭,是在一个白天的上午或下午。
开始看《第七天》时,我随手记录下一条观感:忧伤的中年人的小说。
忧伤,就是余华。
这两个词可等量齐观。
这位昔日牙医的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未减退。
整个余华一言以庇之,就是无限的忧伤。
而这种无限和忧伤,都是限制在叙述的紧身衣中,因此打上了余华非常个人的标识。
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并不一味写冗长的翻译体,他的想象力固着在冷静的手术刀上。
外表冷静的人,内心也许同样冷静,也许是不。
余华写的孩子总让人过目不忘。
我总念叨这一点。
总认为一个好作家就是写孩子写得特别好的人。
第三天,杨金彪和杨飞的父子感情,让人回忆起许三观和不是他亲生的儿子。
那种非血缘又刻骨铭心的感情又一次勃起了。
经历了网络恶搞文化洗礼的我,简直要往基情深处去想象。
是否,那个一辈子守身如玉的杨金彪,有没有那么一次,为杨飞而动心。
事实上,我得承认,孩子是世界上最能引起人邪恶之念的源头。
美,邪恶,无辜,这三者捆绑在一起。
以腾讯微博上的余华观之,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现实,对时局偶有影射的作家。
读《第七天》有感
读《第七天》有感《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
《第七天》秉承了余华先锋时期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试图创造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的生死两界,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游离在生死之间,以死观生,从而让人类世界像水中倒影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
小说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灵界的认知,创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死无葬身之地”,与此同时又描述了一个冷漠暴力的人类世界,完成了一次场景倒置。
在生与死的多重叙述中,塑造了一群麻木行走于其间的亡灵。
作者试图通过描述悲剧性的亡灵命运来唤醒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的反思。
在“死无葬身之地”的构建中,寄予了作者对于人间正义、人性美好的呼唤。
这本书讲述的是已经死去的杨飞,接到来自阴间电话,催促他去火化——他知道自己死了,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待他到殡仪馆排队拿号,由于没买墓地,只得放弃火化,成了“死无葬身之地”的孤魂野鬼。
——他是在餐厅失火时被砸死的,那一刻他正震惊于电视中已成高管情妇的前妻自杀的新闻。
在阴间,杨飞开始寻找养父。
他是铁路工人杨金彪捡的养子。
父子情深,杨金彪老来有病,怕拖累他无声离去。
这一路,杨飞见到各路亡灵,这些人间过客,许多都是各类新闻事件的主人公——拆迁、瞒报死亡人数、死婴丢弃、“鼠族”生活、杨佳杀警案、地下卖肾……这些时代疼痛,被《第七天》聚在了一起。
余华笔下的“死无葬身之地”却展现出了人人死而平等”。
生与死,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就如哈姆雷特发出的灵魂拷问:“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死后的温馨,又是对生前幸福的向往。
“相互的爱,毫无保留而至死方休的爱所能产生的幸福,确是人类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了。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是讲三十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这是当今社会下的《活着》。
生活给人的磋磨,有时甚至不止一点点。
但人死如灯灭,没人能知晓死后如何,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书里可以安排死后的救赎,现实中却无法将一切寄希望于死后。
与其期盼来世,不如珍惜这一世,拼一把,或有生路可行。
荒诞何以成奇观——读余华小说《第七天》
0 引 言
如 今在 中国 , 很 多 小 说 家 对 中 国现 实 生 活 似 乎存 在 着这样 一 个认 识 : 社 会 是荒诞 的 , 现 实是 荒
1 荒诞 背后是 绝望
读《 第七天》 , 很多人被小说中充斥的大量新 闻事件所吸引 , 也不断有人诟病余华对新 闻时间
的 串烧 , 批 评小 说 因新 闻堆 砌 而 缺 乏更 深 层 次 意 义 的探 索 。事 实并非 如 此 , 《 第七天》 在 表 达意 义 时 只不过 比较 曲折 。 《 第七 天 》 从杨 飞死 后 开 始叙 述 , 余 华 通过 杨
一
81 —
西安 石油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灾、 卖 肾、 车祸 、 地陷 、 冤狱 、 杀警 、 “ 伪娘 ” 卖淫 、 死
婴等 , 以此 串联 起一 个个 荒诞 的故事 , 串联 出一 部 荒诞 的小 说 。 “ 以死 写 生 ” 的叙 事模 式 与 大 量 荒
2 3 卷3 期
观 现实 社会 的荒诞 , 利 用 杨 飞 灵 魂 游 走 的方 式 串
联 起 一系列 荒 诞 的社 会 事 件 。这 种 运 用 “ 以死 写 生” 的叙 述 方 式 , 让 冤 屈 的 亡灵 们 “ 穿越 ” 生 死 界 限, 一 会 , 向我们 呈示 了两个截 然相 反 的世界 : 一个 是权 力物 欲 横 流 、 暴 虐横 肆 、 危 机 四伏 、 荒 诞 绝 望 的生
居 非现 实平 等之地 。 ” 与《 活着 》 中福 贵对 于生 的坚强 与 隐忍相 比, 《 第七天》 呈 献 给我 们 的是 生 的痛苦 , 死 的美 好 。这 一 结 论 的得 出着 实 让 人 可
怕, 现 实社会 的污 浊何 以让 曾 经一 个 对 生 命 非 常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新作,这篇长篇小说以杨飞死后的感想和七日见闻为内容。
讲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悲凉,讲述了人生百态,讲述了最底层人民的无奈和辛酸、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又讲述了少见的温情。
7天,不同的事件交织联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让人心灵颤抖。
同时现实世界的欲望仿佛一个恐怖的史前巨兽,在吞噬着所有被欲望控制的人的生命。
现实是残酷的,当这些被社会遗忘,被社会抛弃的人再一次相聚,没有了恩怨纠葛,只剩下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的活下去。
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大家都在洗涤着自己的灵魂,仿佛解脱却又有少许的遗憾和无奈。
最终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让我们理解了爱的难能可贵;理解了眼泪是那么的意义深重;理解了爱而不得是多么的冷酷。
本文首先对余华的创作梗概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对于小说的研究和争议,然后对于小说中的虚构和现实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余华的小说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却直击灵魂。
本文针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了阐述,又从写作手法上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了分析,最后回归人的世界,虚构和现实的交织是为了更好的描写人,是为了更好的关照人。
这也是余华写作的根本出发点。
1前言1.1余华的创作概述《第七天》这部小说以中国传统的“头七”作为故事的出发点。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在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依然在人间游走。
死者要在这七天看看自己的亲人,会会自己的老友,以弥补生前的遗憾。
七天之后,亲人烧纸钱,才算送走了他们,让他们安心的过奈何桥,安心的投胎。
如果这七天,家里人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办事,或者心愿未了,那么灵魂没有办法安心,则会一直存在在人间。
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也传达着一种善意,即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弥补缺憾。
但又有些残酷,因为逝去的永远也不会回来。
余华的《第七天》同样讲述了一个灵魂在七天的所见所闻。
将一些现实中的新闻串联起来,通过荒诞的叙事内容,构建了死者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摘要:一、概述《第七天》的内容与主题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三、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意义四、总结个人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正文:一、概述《第七天》的内容与主题《第七天》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个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世界。
作品以死亡为线索,通过杨飞的经历,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扭曲。
同时,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人生的荒诞与无奈。
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在《第七天》中,主人公杨飞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幸的人。
他一生挣扎在生活的底层,经历重重磨难,最后仍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小说通过杨飞的经历,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此外,作品中还有其他人物,如杨飞的未婚妻李青、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诗人陶渊明等,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些人物形象共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无数不幸者的命运。
三、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意义《第七天》通过对杨飞死后七天的描绘,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作品中,死者的世界并非如传统观念中所描述的安宁与和谐,而是充满了荒诞与混乱。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社会秩序的失范,道德观念的沦丧。
同时,作品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扭曲。
这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四、总结个人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读完《第七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奈与人生的荒诞。
作品让我认识到,在这个充满不公与黑暗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应当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
同时,作品也提醒我要时刻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它让我们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生活的荒诞与无奈,从而引发我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魔幻的鬼影和现实的掠影——评余华的《第七天》
房价问题、鼠族问题、地下器官移植问 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当下生活中的问 题几乎都在这部薄薄的小长篇中有所反 映。不过这一切如同一只敏捷的燕子轻 轻划过水面,有容量而无深度,有悲悯 而无思索,没有将涉及题材的社会性意 义转变为文学性意义,没有揭示出社会 表象之后的深刻矛盾和本质性的东西, 甚至没有超过滚动的网页或猎奇的报 纸。虽然语言和表达比《兄弟》干净和 流畅了许多,但仍无法挽救这部作品的 致命失败:思想的匮乏和深度的缺失。 作者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稀奇见闻, 如同街头巷尾好事多语的妇女那样重复 早已充斥人们大脑的新闻消息,不禁使 人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感 慨。作者除了让人们感知生活的艰难和 不幸以引起同情之外,不但没有传达出 更多有意义的东西,反而逃避现实,指 出了一条幼稚的唯有一死可以抵达幸福 “彼岸”解脱之道,暴嚣出思考的极度 浅薄和思想的极度乏力。按照作者在作 品中披露的思想,普通人或者小人物只 有死亡或者逃逸才是沧桑的“正道”,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是仅为权 贵者而造吗?这并不是廉价地要求作家 为众生指出一条反抗绝望或者超度苦难 的大道,但作家的思索如果不能超越平 面的网页信息或者报刊猎奇,那么这种 创作的意义又有多大?小说写作,始终 无法回避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 门槛,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洪滔)
万方数据
魔幻的鬼影和现实的掠影——评余华的《第七天》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鹏程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中国图书评论 China Book Review 2013(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tspl201309009.aspx
冷 眼
万方数据
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
建 。余华 在谈 到《 第 七天》 的创作
时这样说 到 , “ 《 第七 天》 的 叙 述 有 点像 圆规 的作 用 , ‘ 我 ’在叙述 里 是 一 个 圆 心 ,叙 述 的 圆 规 一 圈 一 圈 往 外 划 出一 个 一 个 的 圆 。 ‘ 我’ 的 经 历 是 圆 心 ,所 见 所 闻 是 一 条
走 出 了 出租 屋 ,在 空 虚 混 沌 的城 市 里 孑 孓而 行 。 我 要 去 的 地 方 名 叫殡 仪馆 , 这是它 现在 的名 字 , 它 过 去 的 名 字 叫 火 葬 场 。 我 得 到一 个 通 知 ,让 我 早 晨 九 点 之 前 赶 到
站 住 脚 。他 多 次 来 过 这 间 屋子 , 知 道 那 个 女 人 睡 在 什 么 地 方 ,他 用 小拇 指扣住 弦线 ,一使劲 砸破玻
通 过 死 者 对 现 实 世 界 与死 后 世 界 的叙 述 ,实 现 这 种 双 重 空 间 的构
脱 出现实世界 的真实 的。《 在细雨 中呼喊》 中, 作 者设计 了王立强 以 手 榴 弹 爆 炸 的 手 段 报 复 告 密 他 出
轨的女 人 的情节 , 《 现 实一 种 》 中 更 是 让 人 物 接 二 连 三 的 离 奇 死 亡 ,这 种 种 的 死 亡 叙 事 被 放 置 到 现 实 世 界 的 语 境 中 是 完 全 荒 诞 的, 可通过作者 的叙述 , 却 给 人 一 种 强 烈 的 艺 术 真 实 感 ,这 种 真 实
璃后 , 就将手榴 弹扔 了进 去 , 自己 赶紧跑 到楼梯 口……” 【 引 作 者 在 可
能 在 产 生 非 真 实 的 疑 问 的 荒 诞 场 景 的 描 写 中 ,尽 可 能 地 放 慢 叙 事 节奏 ,用 情境 的渲染 ,动作 的描 写 ,精 准 地 还 原 他 要 表 达 的 荒 诞
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
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我以为,余华已经榨干了自己的苦难意识,我以为,余华已经失去审视底层的耐心,我以为,余华用尽了叙述人性挣扎的技巧。
读完余华沉寂七年后长篇《第七天》,心中肃然,余华有重返先锋的迹象,以阴间一孤魂野鬼幽灵角色的亲历和记忆的七天时间,把人世间的新闻用余华式故事串起来,那么荒诞,那么悲悯,那么感人肺腑。
我的余华记忆《第七天》勾起了我的余华记忆,我曾经读过余华10本书,曾经清晰然后模糊,今天再次清晰起来。
七年前的《兄弟》让余华折戟沉沙、霜重鼓寒,《第七天》扬眉吐气、雄风再起。
凭这部小说,余华依然能笑傲江湖。
在我心目中,目前他是小说家族中老大,头把交椅谁也撼动不了。
但是,有后继者了,我不知道汝什么时候能取而代之。
余华每一部作品,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早期的先锋叙事,《活着》的福贵和苦难,《在细雨中呼喊》的南门和忧郁的男孩,《许三观卖血记》的卖血和猪肝,《兄弟》李光头和扫堂腿,《第七天》的幽灵和新闻串烧。
余华的三重身份前两天,我还听人说,光《活着》余华就挣了300万。
真假我难以求证了。
不过,我觉得余华的市场号召力要超过莫言。
可以肯定的是,余华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风光了27年,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直到今天的《第七天》。
余华的身份已经超越了国内文学圈,代表了国际声誉,虽然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并不能说明他在国际没有影响力。
从1986年到2013,余华的身份完成了多重影像嬗变。
文学余华:1987年,余华拿着小说《现实一种》参加《北京文学》笔会,李陀说,余华已经从一个鸡蛋变成一只鸡了。
当然,今天的他已是文学界一凤凰叔了。
这个时候的余华,是以先锋叙事登上文坛的,至今,作家们还津津乐道他的《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等先锋小说。
这些小说写于1986年至1987年之间。
当时的文学界,醉心于讨论现代派和语言游戏的时候,余华已经超越了这篇沼泽,率先用作品抵达了当时的先锋巅峰。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1.背景介绍《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以荒诞的笔法描绘了死亡之后的奇特景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思。
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反讽和荒诞的情节,余华巧妙地借助荒诞的描写,揭示出生命和死亡的本质。
2.深入分析在《第七天》中,余华运用荒诞的叙述方式,把现实的荒诞与虚幻相互交织,展现出一个充满反讽和讽刺的世界。
例如,小说中的“我”在死后进入了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荒诞,但却映射出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权力斗争等。
通过荒诞的描写,余华深刻地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3.个人观点余华的荒诞写作手法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阅读《第七天》,我感受到生命在荒诞的世界中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在我看来,余华的荒诞写作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用荒诞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
4.对比与参照相比其他描写死亡主题的作品,《第七天》更具有荒诞性和讽刺性。
在作品中,余华借助荒诞的叙述方式,把死亡变成了一种奇特的体验,使读者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荒诞性和讽刺性的描写方式,使得《第七天》在描写死亡主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第七天》是一部以荒诞手法描绘死亡之后奇特景象的小说。
余华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引导读者对生命和死亡进行深入思考。
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在我个人的评分中,《第七天》无疑可以获得9.5分的高分。
此外,通过阅读《第七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命和死亡的本质,也更加明白了珍惜生命、珍视当下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视生命,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会将这部小说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希望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读《第七天》
读《第七天》《第七天》是余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继他的上一部长篇小说《兄弟》之后过了七年余华才发表了《第七天》,虽然不久前余华凭借着《第七天》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但是在我看来《第七天》并不能够称得上是他最好的长篇小说。
《第七天》无疑是充满讽刺意味的,强拆、鼠族、卖肾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了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
在作家笔下甚至在殡仪馆等着去火化的人都要分个三六九等,没有买到墓地的人就要去向死无葬身之地成为孤魂野鬼。
而在死无葬身之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些都透露着讽刺。
我一直认为好的作家的作品是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反响的,毫无疑问《第七天》书写了社会的现实、描写了当前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讽刺了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网络发达的现社会,余华笔下的这些现象描写又好像是一种新闻串烧、网络快餐,并不能够引起读者太大的反响。
作家写作大多是具有功利性的,当代很多作家走上写作这条路最初都是有着其目的的。
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现在包括余华在内的很多中国当代作家正在走向世界。
在我们看来《第七天》所书写的种种社会现象像是对网络热点的移植采用,从文学观感上来说不如他之前的作品。
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余华虽然说是一个中国作家,但是目前他却并不仅仅是在为中国读者来写作了,他的很多作品也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或许在我们看来像是新闻串烧的《第七天》,在没有身处这个社会、没有受中国网络影响的外国读者看来并不这样,也许它能够帮助余华在世界文坛上提高声誉。
《第七天》并不同于作家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最能够让我们感到像他之前的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性温情的就要属杨飞与养父杨金彪的父子情了。
我感觉这部作品像是作家的一个新的尝试,小说以《圣经》开篇,借助一个死去亡灵七天的见闻展现了种种社会问题。
不同于他以往的小说,《第七天》所反映的是一群人的不幸,而不是某个人的不幸。
虽然说杨飞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他又只是作者笔下不幸的人中的一员,作者只是借助杨飞这一主人公展现了一群人不幸的命运,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都受了社会不公的影响。
《第七天》感悟
《第七天》感悟读完余华的《第七天》,心里头像是被啥东西轻轻挠了一下,说不出的滋味,既想哭又想笑,还带着点说不清的惆怅。
这本书,就像是老朋友在夜深人静时跟你絮叨的那些陈年往事,既真实又魔幻,让人欲罢不能。
一开篇,余华就用他那独特的笔触,把咱们带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死后的世界。
1.1节里头,主人公杨飞在殡仪馆排队等待火化,这一路上,他遇到了生前的许多熟人,还有那些未曾谋面却似曾相识的灵魂。
这段描写,就像是咱们平时排队等公交或者看电影,只不过这次等的,是人生的终点站。
1.2节呢,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那些灵魂们还得像生前一样,为了个位置争来抢去,真是“死了都不让人省心”。
再往后看,二部分的故事就更让人感慨了。
2.1节,杨飞开始寻找自己的母亲,这一路,他像是穿越了时间的长河,看到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那些平凡而又温馨的画面,就像是咱们自己家里的老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2.2节,杨飞还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恋人,那段感情,虽然没能走到最后,但在死后的世界里,却成了最纯粹、最美好的存在。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回想起初恋,心里头总会涌起一股暖流,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那份感觉,却始终如初。
到了第三部分,故事就更深了。
3.1节,余华开始探讨那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这些话题,平时咱们在新闻里、网络上都能看到,但余华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让这些话题变得不再那么冷冰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
3.2节呢,更是让人泪目。
杨飞在死后的世界里,看到了许多生前未曾留意的美好,比如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还有那些虽然微小但却温暖人心的瞬间。
这些,都让咱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咱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明白了,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最重要的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坚守。
就像书里说的,“死无葬身之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咱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追求。
继续“先锋”与主体迷失重读余华的《兄弟第七天》
目录
01 一、主题迷失的呈现 与意义
02 二、先锋手法的运用
03 三、情节分析
04 四、启示与反思
05 参考内容
先锋与主题迷失:重新审视余华 的《兄弟》与《第七天》
先锋与主题迷失:重新审视余华的《兄弟》与《第七天》
在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中,余华的《兄弟》与《第七天》两部作品引起了广 泛的。它们不仅展现了余华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一种先锋文学的风格。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主题迷失的角度,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主题迷失的呈现与意义
一、主题迷失的呈现与意义
在《兄弟》中,余华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李光头 的成长经历,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小说从微观的角度剖析了社 会转型给普通人带来的困惑、挣扎与变异。而《第七天》则以一个灵魂的游荡为 线索,展现了生死之间的虚无与孤独。主人公杨飞的离奇经历和无法寻找到归属 的失落感,构成了对生存意义的追问。
内容摘要
最后,余华在小说中通过“死无葬身之地”的构建,表达了他对人间正义、 人性美好的呼唤。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使得小 说的苦难叙事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小说中的亡灵们在“死无葬身之地” 中得以安息,也得以见证人间的种种不幸和苦难。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 的苦难叙事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启示性。
《第七天》的创作意图
《第七天》的创作意图
《第七天》是余华运用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作品 中,余华试图创造一个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的生死两界。他通过主人公杨飞的亡 灵视角,让读者观察到生与死、虚与实、是与非之间的微妙边界。
《第七天》的创作意图
失重的灵魂——评余华《第七天》
了。 于 是 , 作 家的 言说 成 为 重要 的
逼 仄 而冰 冷 的世界 。作 家最后 以 煽
感 觉 既让 人 感 到 焦躁 不 安 , 又 让 人 的却 是 大 家的淡 然。
习惯 了不 屑 , 唯 独 没 有 习惯 真诚 地
喘 息 的 那 些 生 灵 。 当 言说 变成 转
感到 愤怒 和惋 惜 。二 十一 世 纪 的余
华 , 毫 无顾 忌地 扛 起 十 九 世 纪 作 家
其实, 在 当下 , 卜 说 以怎样 的形 记 述 这个 荒诞 的世 界 以及 在 荒诞 中
余 华 著
都 已超 出事件 本体 , 成 为一种描 述 , 从 语 义 学 的 角度 看 , 被 转述的事实
成 为能 指 的 代码 , 所 指 的 形 象性 将 被 明 显 弱 化 。 而 正 是 在 这 个 层 面
新星 出版社 2 0 1 3年 6月
定价 : 2 9 . 5 0 元
河 水 会 向 你 问候 。 那 批评和指责 , 作 家像 一个无 辜的孩 会 向 你 微 笑 , 没 有 悲伤 残 梦 片 片 。 可是 , 捧 着残 梦 的他 们 子 , 他 说 他 不过是 “ 借 尸还魂 ” , 他 是 里没 有 贫 贱也 没 有 富 责 , 没有 仇 也 没 有 恨 …… 并 不放 弃反 而 更加 着急 地 言 说 , 他 “ 将 生 活 中看 似 荒 诞 其 实真 实的故 也 没有 疼 痛 ,
是 被 残酷 的现 实打 破 幻 想 , 只 留得
荒诞的极致倒影现实——论余华《第七天》中的虚构与现实
内容提要:余华从早期的先锋小说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标志着其创作转型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再到现在的《第七天》,作品中一贯包含了死亡、苦难、荒诞和温情元素。
《第七天》采用“鬼眼观人”亡灵的视角,平静地叙述了社会现实中荒诞离奇的事件,底层人们生活的苦难和无助,凸显了社会的扭曲和现实的荒诞。
在荒诞的社会之外,余华创立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亡灵们生活平等、祥和,没有了贫富、阶层的差距,消融了仇恨和隔膜。
作者通过虚幻世界的描写来折射当下社会的真实。
在残酷的现实背后,看到家庭的温情,破碎的婚姻和爱情背后的真爱,书写人们对温情的追求,抚慰荒诞现实下人性和人情。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荒诞现实余华作为一位当代中国文坛的知名作者,他的小说受众广泛,具有很高的接受度,他及其作品也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
余华的作品始终以近乎残忍的方式呈现着人们生活所经历的各种形式的苦难[1]。
他的作品《第七天》,延续了苦难、荒诞和温情的元素。
小说以杨飞亡灵的死亡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苦命运和一件件荒诞离奇的社会事件。
作者虚构了一个和现实世界并行的平和、温暖的“死无葬身之地”。
两个世界在小说中被相互对照,美与丑颠倒、真实与荒诞既相互对立又难分界限。
余华是站在现实的倒影下,从现实出发,抵达了荒诞和不可理喻[2]。
本文将分析《第七天》的荒诞和现实的关系,下面主要从“死亡视角”的亡灵叙事、两个对立的世界下的荒诞表现和荒诞现实中心灵的温情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死亡视角”的亡灵叙事营造荒诞感亡灵叙事是一种以亡灵的灵魂为视角展开文本叙述的叙事方式[3]。
亡灵叙事方式在中外文学史上早有流传。
我国的唐传奇、清代《聊斋志异》都有过鬼魂的叙事,而在国外文学中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使用灵魂叙事作品的杰出代表。
现实中我们听惯了别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魂灵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少见。
这种艺术创作上的陌生感和离奇性,可以产生很好的荒诞效果。
绝望的无边与救赎——谈余华新作《第七天》
有机拼凑 , 那么“ 倾听” 则可以看作他者对荒诞世界的理性
因此 , 我们不禁产生这样 的疑问: 为什么“ 寻找” 的终 重建。因此 , 从这个意义来看, “ 回忆” 与“ 倾听” 也是一种
“ 迷失” : 杨飞生前在养父 出走后到处寻找其下落, 仅仅忽 略了当年养父遗弃他的地方 , 而那里正是养父出走的地方 ;
一
步阐明这种人的生存现状 , 余华在《 第七天》 中又设计了
“ 回忆” 和“ 倾听” 两种方式加以补充说明。在《 第七天》 中,
除了主人公杨飞在阴间的所见所闻外, 多数的故事情节是
我们可以将金彪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他们普遍被残酷世界剥夺得一无所有在各种冲击下艰难地维系着生命但是他们从不抱怨他们敢于承担自我的责任虽然并不知道责任到底是什么不受外界干扰按照自己的本心来生活听从来自灵魂深处的指引也许他们的行为是不理智的是不合乎世俗标准的换句话说非理性的但是由于他们听从本心所以收获他人所没有的精神宁静即便物质条件匮乏即便精神生活单一但是他们在本心的坚守中完成了自我生命的救赎以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坚忍对抗着世界的荒诞与生命的脆弱
杨飞死后在阴间继续寻找养父, 他在阴间见到的第一个人 通过他的“ 回 忆” 和“ 倾听” 来展开的。杨飞在“ 回忆” 中完 又恰恰就是等待着他 的养父,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两人都没 成 自己奇异出生、 养父将其养育以及与妻子李青的婚姻等 有认出对方 ; 直到杨飞苦苦“ 寻找” 了七天 , 才恍然大悟般 情节叙述, 在“ 倾听” 中获取鼠妹、 伍超的悲惨遭遇以及强 发现 自己在阴间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养父; 杨飞生母苦苦 迁、 卖肾等诸多社会问题。如果说我们可以把“ 回忆” 看作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是余华在2013年推出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继续了他一贯的文学风格,但也在多个方面展示了新的尝试和创新。
从某种角度看,它是对生死哲理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映射了当下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
首先,小说以亡灵杨飞的视角展开,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魔幻和现实的交融。
亡灵杨飞在生死之间徘徊,他目睹了世间的种种苦难和不公,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死之间的模糊界限。
这种设定不仅让读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生死问题,也让小说本身充满了神秘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次,小说中对于生死哲理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
通过杨飞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生死之间的模糊界限,也看到了人们对于生死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有些人对于死亡充满了恐惧和不甘,而有些人则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从中找到某种解脱。
这种对比和冲突不仅让我们思考生死本身的意义,也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此外,小说还通过杨飞的视角揭示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非常直观和生动的展现,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和影响。
这种揭示和批判不仅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然而,尽管小说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也有一些读者认为它的结构和内容略显凌乱和松散。
这可能与余华的写作风格有关,他更倾向于通过细节和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而不是通过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来构建整个故事。
但正是这种风格,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生死哲理和社会现实,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也可以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论《第七天》中象征的修辞手法
论《第七天》中象征的修辞手法《第七天》是中国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深刻探讨了人类的本性和意义,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味。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其中包括象征手法。
首先,小说中的数个象征物体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象征是“鸟”。
在《第七天》中,鸟是自由和梦想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故事中的主人公贾平凹对鸟的追逐成为了他对追求自由的追求,而鸟在小说的结尾处也象征着人们不灭的梦想和对自由的渴望。
此外,小说中的“天堂”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在《第七天》的世界观中,天堂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地方,它还象征着人类的幸福和最终归宿。
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令人心动的天堂来描绘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具体的象征物体,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符号也呈现出象征意味。
比如,主人公贾平凹在整个故事中反复以各种方式寻找结婚证书,这一情节象征着人们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追求。
而作者通过贾平凹一直未能找到结婚证书,暗示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对幸福的追逐常常充满艰辛与困苦。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比喻和隐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描述对妻子的思念时,作者以“怀孕”来比喻这种思念之重,以此折射出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思念的力量。
又如,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在天堂中栽种树苗的过程,比喻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艰难努力,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付出。
通过以上种种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七天》使整个故事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读者可以通过品味其中的象征意义,调动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小说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人类追求自由、追寻幸福、思念亲情等永恒主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意义,对于读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第七天》中采用了多种象征手法,通过象征物体、情节和符号的运用,以及比喻和隐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意义。
读者在阅读时,应当留心寻找其中的象征意味,并通过对其深入思考,获得对人类本性和意义的更深刻理解和指导。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中的人性书写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中的人性书写《第七天》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余华通过一种近似荒诞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揭露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
作者以一个刚去世的人——杨飞为主线,通过主人公在两个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感,向大家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和国家的疼痛,其中各种小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令人深思。
本文在分析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旨在挖掘出作品要表达的人性所在,并对其人性书写的意义进行总结,提出小说中对人性主题的诠释、对人性冷漠的控诉与对爱的召唤、呼唤人性的理性回归、彰显生死命题中的怜悯与救赎四个观点。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对揭露世界的冷漠、浮躁和人情的淡薄有所帮助,但更多的是能够唤醒人们心底的真善美,呼吁人性中向善的一面。
1前言1.1 研究背景人性的本质一般指人的心理属性,它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
自古至今,文学作品中就人性的书写非常之多,中国古代就提出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等观点,国外作品中对人性的书写也常出现在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在《第七天》的故事中,作者同样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黑暗,揭露了在人性的指引下不同的小人物们演绎出的一桩桩悲剧。
这些悲剧不仅仅是人为制造人性的恶所导致,我们要更深刻地理解到,社会大环境才是罪魁祸首,是诱发一个又一个悲剧的主因[1]。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件小悲剧都是宏观的社会大背景的缩影。
如作者本人所说:“满怀希望的作家,往往会写出绝望之书。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也许文学作品中的灵魂,本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愤愤不平,以及对美好生活由衷的向往。
在《第七天》中,作者延续了悲情的感情基调,但在悲情和绝望中还流动着温暖的柔情。
如书中人物李青对杨飞的殷殷思念,养父杨金彪的忠厚善良,养父同事李月珍一家的热心帮助,出租屋邻居鼠妹和伍超真挚的爱情,如那个美好的“死无葬身之地”——“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实,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2]”孤苦伶仃的人儿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温暖的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余 华 ;《第 七 天 》;魔 幻 ;隐 喻 中 图 分 类 号 :I207.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3465(2018)01-0019-03
《第七 天 》是 中 国 当 代 知 名 作 家 余 华 继 《兄 弟 》 之后,时隔七年再次创作 的 长 篇 小 说。 《第 七 天 》秉 承了余华先锋时期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的 创 作 手 法,试 图 创造同时存在又相 互 对 立 的 生 死 两 界,让 主 人 公 杨 飞 的 亡 灵 游 离 在 生 死 之 间 ,以 死 观 生 ,从 而 让 人 类 世 界像水中倒影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小说颠覆了以 往人们对灵 界 的 认 知,创 造 了 一 个 安 静 祥 和 的 “死 无葬身之地 ”,与 此 同 时 又 描 述 了 一 个 冷 漠 暴 力 的 人类世界,完成 了 一 次 场 景 倒 置。 在 生 与 死 的 多 重 叙述中,塑造了 一 群 麻 木 行 走 于 其 间 的 亡 灵。 作 者 试图通过描述悲剧性的亡灵命运来唤醒人们对于当 下社会的反思。在“死无 葬 身 之 地 ”的 构 建 中,寄 予 了 作 者 对 于 人 间 正 义 、人 性 美 好 的 呼 唤 。
我 对 他 说,走 过 去 吧,那 里 树 叶 会 向 你 招 手 ,石 头 会 向 你 微 笑 ,河 水 会 向 你 问 候 。 那 里 没 有 贫 穷 也 没 有 富 贵 ,没 有 悲 伤 也 没 有 疼 痛 ,没 有 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 [1] “死无葬身之地”剔 除 了 人 类 社 会 的 一 切 特 征: 资 本 、权 力 、阶 级 如 同 一 具 具 骨 骼 上 的 衣 物 血 肉 一 般 被 时 间 慢 慢 剥 落 ,就 算 是 性 别 也 要 依 靠 声 音 来 辨 别 。 在这里泪水是从窟 窿 般 的 眼 眶 里 流 出 来 的,笑 声 是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JIAOZUO TEACHERSCOLLEGE
Vol34No1吴 娱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运用魔幻现 实 主 义 创 作 手 法,构 造 了 冷 酷 与 温 暖、荒 诞 与 真 实、混 沌 与 清 明 相 互 对 立的生死两界,与此同时又塑造了一群麻木行走于其间的 亡 灵。作 者 试 图 通 过 悲 剧 性 的 亡 灵 命 运 来 唤 醒 人 们 对 于 当 下 社 会 的 反 思 ,在 “死 无 葬 身 之 地 ”的 构 建 中 ,寄 予 了 作 者 对 于 人 间 正 义 、人 性 光 辉 的 呼 唤 。
止工作。与他们形 成 对 比 的 是,孑 然 一 身 的 杨 飞 因 为 没 有 墓 地 而 无 法 入 土 为 安 ,只 能 离 开 候 烧 大 厅 ,在 亡灵世界游荡。
死后 的 魂 灵 无 法 再 接 近 人 间,所 以 亡 灵 会 不 断 向后来者打探身后事。小说中的人类世界就这样不 断地重现在杨 飞 的 回 忆 里。 在 他 的 叙 述 里,人 类 世 界的小女孩坐在废 墟 上 迎 着 寒 风 写 作 业,全 然 不 知 父 母 正 掩 埋 在 她 身 下 ;单 位 的 同 事 之 间 相 互 猜 忌 ,每 时每刻都想抓住彼此的错漏之处肆无忌惮地传播嘲 笑 ;杨 飞 父 母 的 三 居 室 挤 满 了 人 ,每 天 吵 闹 得 不 可 开 交 ;人 们 在 政 府 门 口 静 坐 抗 议 强 拆 ,却 被 别 有 用 心 的 人挑 拨;27具 婴 儿 的 尸 体 被 医 院 当 成 医 疗 垃 圾 处 理 ,随 意 地 抛 弃 在 河 道 里 等 等 。
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是具有滞后性的所以第七天中所描写的事件在我们看来已经不能称之为新闻在小说里作者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轰动一时的新闻不到两三天就被淹没在其他更热闹的事件里可是我们不能否认每一段现实中早已见怪不怪甚至懒于一瞥的社会新闻背后都掩盖着一个甚至一群活生生的受害者
第 34卷第 1期 2018年 3月
收 稿 日 期 :2017-11-15 作 者 简 介 :吴 娱 (1993— ),女 ,满 族 ,辽 宁 本 溪 人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文 艺 学 。
后来 杨 飞 在 鼠 妹 的 引 导 下,来 到 了 专 门 收 留 无 法安息的 亡 灵 的 “死 无 葬 身 之 地 ”。 在 这 个 虚 幻 的 境域里,没 有 政 府 官 员 盘 剥,谭 家 菜 馆 可 以 重 操 旧 业,不再担心生计;没有血缘亲疏,葬身火场的 38具 骨 骼 变 成 了 亲 密 无 间 的 一 家 人 ;没 有 仇 恨 憎 恶 ,生 前 不共戴天的警察和李姓男子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棋 友 。 余 华 这 样 形 容 “死 无 葬 身 之 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