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基础知识,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学会使用常用机械工具,如扳手、螺丝刀等;(3)了解机械传动原理,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机械知识的愿望;(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设备设施的意识;(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1)机器与机械的概念;(2)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3)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 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1)扳手、螺丝刀等常用工具的识别与使用;(2)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技巧;(3)工具的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机械传动原理的理解与应用;(2)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作用及传动原理;2. 演示法:展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设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整体结构;3. 演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看并动手操作;4. 讲解机械传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5. 布置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机械基础教案1
机械基础教案1机械基础教案1: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一门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机械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面向大二以上的学生,为期一个学期,共计36个学时。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各种机械零件的用途和特点。
2、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系统概述2、机械零件的类型和特点3、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4、机械零件的安装和维护5、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了解机械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践: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小测试,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机械基础》等权威教材。
2、实验设备:提供各种机械零件和实验设备,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七、教学计划第1-4周:机械系统概述及机械零件的类型和特点。
第5-8周: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及安装和维护。
第9-12周: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第13-16周:实践活动及小组讨论。
第17-18周:期末考试及总结。
八、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1、教学重点:掌握机械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各种机械零件的用途和特点。
2、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第一章:机械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3. 理解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基本参数(如力、速度、功率等)3. 机械的性能指标(如强度、刚度、磨损等)4. 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械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机械?机械有哪些分类?”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3. 分析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械的认识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机械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2. 举例说明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如何评价一个机械的优劣。
第二章:静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能够运用静力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作用点、力矩等)2.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求解方法3. 力矩平衡的条件及求解方法4. 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公式推导法,讲解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开展数值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
4. 分析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静力学?静力学有哪些基本概念?”2. 讲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讲解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4. 开展数值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举例说明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章节一:机械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机械的分类,机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2. 分析机械的主要特点;3. 介绍机械的分类;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的应用。
章节二:常用机械传动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蜗轮传动。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2. 演示皮带传动的过程;3. 讲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4. 分析蜗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章节三:机械零件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功能和选材。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机械零件的功能,机械零件的选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2. 分析机械零件的功能;3. 介绍机械零件的选材;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零件的应用。
章节四:机械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设计的方法,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 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3. 分析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章节五:机械制造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机械制造的方法,机械制造的工艺。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2. 演示机械制造的方法;3.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制造的应用。
章节六:机械强度计算教学目标:学习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轴、齿轮、联轴器等零件的强度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2. 引导学生练习计算轴的强度;3. 教授齿轮强度计算的方法;4. 演示联轴器强度计算的案例。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
2. 熟悉机械的运作原理,了解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机械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2. 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3. 机械的运作原理4. 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5. 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等理论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基础》2. 教学课件3. 实物模型或图片4. 实验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引导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
3. 讲解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机械参数。
4. 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实际应用。
5. 讲解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维护保养机械。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程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机械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保养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对机械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实地了解机械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第一章:机械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
3. 熟悉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机械的性能:强度、刚度、磨损、疲劳。
3. 机械的参数:尺寸、形状、位置、运动。
4. 机械的常用单位:长度、角度、力、速度、加速度。
5. 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实践法:演示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性能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机械概述PPT。
2. 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
3.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3. 演示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4. 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性能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学习机械的参数和常用单位。
第二章:机械零件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和使用寿命。
3. 熟悉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机械零件的性能:强度、刚度、磨损、疲劳。
3. 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铸造、焊接、切削、热处理。
4. 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疲劳寿命、磨损寿命。
5.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实践法:演示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和使用寿命。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零件性能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机械零件PPT。
2. 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零件。
3.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机械零件在机械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知识,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3. 理解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基本参数3. 机械的性能指标4. 机械的运用和维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2. 难点: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引出机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3. 实例分析:分析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第二章:机械传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和特点。
3. 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2. 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3. 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2. 难点: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引出机械传动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六章:联接件与紧固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联接件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紧固件的种类和选用方法。
3. 理解联接件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联接件的概念和作用2. 紧固件的种类和选用方法3. 联接件的设计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联接件的概念、紧固件的选用方法。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了解机械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机械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内容: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2.方法: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并通过举例子进行讲解。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机械基础?2.机械基础有哪些作用?二、讲解(30分钟)1.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教师通过案例和图片,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
2.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教师通过案例和图片,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平衡和力的传递等。
3.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师通过案例和图片,讲解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齿轮、皮带、链条、轴承等。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实践活动(3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实践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制作和测试。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成果。
六、教学资源:1.图片和案例材料;2.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介绍、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并掌握了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机械元件。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都比较合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可能稍有不足,下次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机械基础教案1
机械基础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3. 学会运用机械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基础的定义和分类;2. 机械基础的重要性;3. 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4. 机械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机械基础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机械设备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机械设备的特点和功能。
2. 知识讲解2.1 机械基础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机械基础的定义,即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动力、机械运动和机械控制等方面。
介绍机械基础的分类,如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等。
2.2 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强调机械基础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它是学习和掌握其他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介绍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基本原理。
2.4 机械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通过实际案例和示意图,展示机械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如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机械结构的强度分析和改进等。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机械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机械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机械基础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基础对于工程设计、制造、维修等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机械基础的更多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计一道与机械基础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机械基础知识,选择一个机械设备进行分析和改进,撰写一份报告。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包含机械基础的定义、分类、基本知识和应用案例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机械是一种用以转换和传递能量或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装置。
1.1.2 分类:机械可分为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和手工机械等。
1.2 机械的基本参数1.2.1 尺寸参数:长度、宽度、高度等。
1.2.2 力学参数:力、压力、扭矩、功率等。
1.2.3 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等。
1.3 机械的组成与结构1.3.1 组成:机械由多个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
1.3.2 结构:机械的结构包括主体结构、支承结构、传动结构等。
第二章:机械传动2.1 传动的基本方式2.1.1 摩擦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2.1.2 啮合传动:齿轮传动、蜗轮传动等。
2.1.3 电磁传动:电磁感应、磁力等。
2.2 齿轮传动2.2.1 齿轮的分类:直齿轮、斜齿轮、圆柱齿轮等。
2.2.2 齿轮传动的原理:齿轮的啮合实现力的传递和运动的变化。
2.3 蜗轮传动2.3.1 蜗轮的特点:传动比大、自锁性好等。
2.3.2 蜗轮传动的应用:适用于减速传动。
第三章:机械连接与紧固3.1 机械连接的基本方式3.1.1 螺纹连接:螺栓连接、螺母连接等。
3.1.2 键连接:平键、斜键等。
3.1.3 焊接连接:气体焊接、电弧焊接等。
3.2 紧固件3.2.1 螺栓: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零件。
3.2.2 螺母:与螺栓配合使用,用于固定连接。
3.3 联轴器与离合器3.3.1 联轴器:连接两个轴,传递扭矩。
3.3.2 离合器:用于连接或分离动力源与传动装置。
第四章:机械轴承与润滑4.1 轴承的基本类型4.1.1 滑动轴承:滑动摩擦小,适用于高速、高精度场合。
4.1.2 滚动轴承:滚动摩擦小,适用于较重、低速场合。
4.2 轴承的材料与结构4.2.1 材料:钢、铜、塑料等。
4.2.2 结构: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器等。
4.3 润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3.1 原理:润滑剂减少摩擦,降低磨损。
4.3.2 方法:油润滑、脂润滑、气润滑等。
《机械基础》教案(全套)
章节名称TOPIC 1平面机构运动副和运动简图授课形式讲授课时1班级教学目的掌握常用的运动副类型教学重点低副和高副教学难点辅助手段课外作业课后体会一、运动副使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根据运动副中两构接触形式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1.低副: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作面接触的运动副。
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情况,可分为:(1)转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转动。
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2)移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移动。
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3)螺旋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定关系的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
丝杠与螺母组成的运动副。
(a)转动副(b) 移动副(c) 螺旋副图6—12.高副:高副是两构件之间作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二、自由度—个作空间运动的构件具有六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和绕 X、Y、Z轴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的运动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可以产生三个独立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及绕A点(极点)的转动,所以具有三个自由度。
当两个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组成运动副之后,由于受到约束,相应的自由度也随之减少。
沿一轴方向的移动和在平面内两个转动自由度,保留了沿另—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
高副则只约束了沿接触处公法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绕接触处的转动和沿接触处共切线方向移动的两个自由度。
所以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
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在于:撇开与机构运动无关的外部形态,把握机构运动性质的内在联系,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
机构的相对运动只与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及某些尺寸有关,而与构件的横截面尺寸、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无关。
用线条表示构件,用简单符号表示运动副的类型,按一定比例确定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及与运动有关的尺寸,这种简明表示机构各构件运动关系的图形称机构运动简图。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机械基础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机械基础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难点1.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机械基础的构成:机械基础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基本内容。
(2)机械基础的重要性: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的基石,任何机械工程的设计、制造、维修都离不开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机械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归纳总结:总结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今后学习和应用进行思考和规划。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2.学生进行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展示时的展示效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的基础概念、分类和应用。
(2)掌握机械传动、联接、固定、润滑等基本原理和方法。
(3)熟悉机械设计、制造、维护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机械的组装、调试和维修。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对机械进行改进和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热情,认识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工作态度,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
(3)培养学生爱护设备、安全操作的意识,遵守工厂和实验室的规定。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机械的概念和组成2. 机械的分类和特点3. 机械的应用领域第2课时机械传动与联接1. 传动系统的原理和类型2. 联接件的选用和安装3. 传动带的安装和使用方法第3课时机械固定与润滑1. 固定件的选用和安装2. 润滑油的种类和选用3. 润滑装置的使用和维护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基础》2. 实验室设备:机械模型、工具、仪器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演示:进行机械传动、联接、固定、润滑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机械基础的相关题目,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4课时机械制造与维护1. 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2. 机械零件的加工和装配3. 机械的维护和保养第5课时机械创新与改进1. 机械创新的意义和原则2. 机械改进的方法和技术3. 创新实例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维护和创新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机械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传动、机械工程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机械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设计方法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机械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理解常见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熟悉常用机械零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4)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选用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对简单的机械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
(2)具备初步的机械零件设计能力。
(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机械传动和机械零件。
(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3)激发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1、机械概述(1)机械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2)机械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机械传动(1)带传动: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
(2)链传动:特点、结构和应用。
(3)齿轮传动:类型、特点、参数计算和设计。
(4)蜗杆传动:特点、传动比计算和应用。
3、机械零件(1)轴:类型、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2)轴承:类型、特点和选用。
(3)联轴器和离合器:工作原理和选用。
4、机械工程材料(1)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牌号。
(2)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5、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简单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
(2)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教学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机械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类型、机械传动的常见形式等基础知识。
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结构的分析能力,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机械零件和运动副。
提高学生对机械传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传动系统设计。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机械的组成及运动副的类型。
常见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应用。
2、教学难点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复杂机械结构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机械结构和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特定的机械问题展开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的运动和工作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设备,如自行车、汽车发动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机械基础。
2、知识讲解(约 40 分钟)(1)机械的组成讲解机械的定义,介绍机械通常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并分别举例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运动副的概念及类型解释运动副的定义,详细介绍低副(转动副、移动副)和高副(滚动副、凸轮副)的特点和应用,通过图片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机械传动的常见形式分别讲解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常见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4)常用机械零件介绍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类型和选用原则,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
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
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
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也许"机械基础教案13篇"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多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1.教学基本内容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
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
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
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
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
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五篇材料)第一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机械基础课教学设计课题: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科目:机械基础设计人:郝相忠佳木斯市职业技术学校一、分析学习内容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汽车机械基础》中第四篇第第十八章的第3节。
整个第十八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一共分两课时,上一节已经讲过了铰链四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本节课重点讲解两大问题:急回特性与死点位置。
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八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二、分析学生特征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确定学习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3)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为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我把它的探究过程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演示曲柄摇杆机构,提出问题。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4篇)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精选4篇)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篇一滑轮兄弟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
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课教学设计课题: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科目:机械基础设计人:郝相忠佳木斯市职业技术学校一、分析学习内容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汽车机械基础》中第四篇第第十八章的第3节。
整个第十八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一共分两课时,上一节已经讲过了铰链四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本节课重点讲解两大问题:急回特性与死点位置。
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八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二、分析学生特征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确定学习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3)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为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突出;2、教学难点为急回和死点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的推导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诱导方式分步进行化解。
四、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与资源1、教法设计到这里对于教材的分析就结束了,但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是一种思路,我们必须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想办法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那么授课中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就尤其重要。
在本节内容的讲授中,根据这一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配合以模型感受、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使教学更直观、形象。
2、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教,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听懂、学会,还要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就不会走路了,必须学会自主学习。
在本节内容的讲授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形成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实际教学流程1、复习提问: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3个问题,分别复习了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分类、三种类型的运动特点,以及曲柄存在的条件。
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过程一定再演示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一方面因为这是上次课的重点,另外它还是今天新课内容的铺垫。
2、导入新课:在这里我会先播放一个短片,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看,“影片中刨刀的往复运动速度是否相同?”学生很快可以看出,刨刀的运动速度不一样,当它进行切削加工时速度较慢,而不做功的回程速度较快,这时我会告诉学生刨刀的这种运动特性称为急回特性。
那么这急回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在生产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和设定任务进行开篇,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探索研究环节。
3、探索研究:新课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找出急回产生的原因,这是本节中的第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它的探究过程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演示曲柄摇杆机构,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前面的复习内容,结合图片演示不难看出,曲柄做等速回转时,会使从动的摇杆获得变速摆动,也就是它的空回行程比工作行程速度要快,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存在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继续演示机构,提出共线的问题。
学生很快会发现在曲柄回转这一周的过程中会和连杆出现两次共线,而且两者共线时,摇杆刚好处于一左一右两个极限位置,这时我会给出极位夹角的概念,并在图中明确的表示出来,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为后面的推导做好了铺垫。
第三步:通过分别分析摇杆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师生共同填表,采集相关数据。
在这个步骤中我会采用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答案以提高其兴趣。
第四步:根据表格数据和图例,推导出急回产生的原因。
在这里我会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时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学生都要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可能不一定相同我会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引导,最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以上四步,把难点进行了分解,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所学知识。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根据急回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急回产生的条件,为了突出、强化这个重点,在这里我会引入行程速比系数的概念,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使得急回产生条件浅显易得且便于记忆,你看只要k>1则表示空回行程速度高于工作行程速度,机构有急回;当k=1时,则表示两行程速度相同,机构无急回,非常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表格数据自行导出k值与极位夹角θ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得到θ角与急回产生条件之间的联系。
最后通过演示牛头刨床和插齿机的主运动,让学生找出急回特性在生产中的实际意义。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结合图片演示,学生不难发现刀具不做功的空回行程速度较快,那所用时间就短,缩短了非工作时间,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很快的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善观察、懂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到这里关于急回特性的探索研究就结束了,新课中第二个问题死点位置的导入也需要设置一个情境。
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观看缝纫机踏板机构的工作过程,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对踏板机构操作不够熟练常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会给出我答案:那就是踏板很容易卡死不能动或出现飞轮的倒转,这时我会告诉学生,踏板被卡死不动的这个位置在机械中称为死点位置,从而引入对该问题的探究。
死点产生的原因是本节中的第二个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化解。
首先结合踏板机构提出问题:“这踏板机构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基本类型”由于前面有相关的复习,学生立刻会想到它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步,根据曲柄摇杆机构继续提出问题:曲柄被摇杆带动回转一周过程中会被卡几次?这被卡住的死点位置又有什么特殊性?在这里我一方面演示机构的运动,一方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曲柄摇杆机构的简易模型,让学生分组分别感受一下它的实际运动情况,你别看这模型简单,但它比图片演示感受更加真切。
学生很快可以得到曲柄回转一周会被卡两次,而这两个位置刚好是曲柄和连杆的共线位置,那为什么在共线位就会被卡死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力学知识,这时进行分组讨论,能锻炼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当然在讨论时我会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力学问题。
经过讨论、分析和对模型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再根据死点产生的原因定义出死点位置的概念。
有了以上的分析死点产生的条件就显而易见了:当摇杆为主动件,只要曲柄和连杆共线,从动曲柄所受力矩为零,无论驱动力矩有多大都不会推动曲柄回转而出现死点。
最后还要明确死点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提到应用,学生一般都会想到死点的出现会使机构不能正常运转需要克服,这时我会引导学生从死点产生的原因出发并结合踏板机构和机车车轮的实例找出三种克服的办法。
其实死点还有它有用的一面,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想不到,在这里我会给出飞机起落架和钻床夹紧机构两个实例,通过对这两组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死点在实践中有益的一面。
通过对死点有害、有益两方面得分析,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到这里教学过程的探究环节全部结束,进而根据课堂板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
4、总结提炼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版就是我的板书设计,其中右下角这一块就是进行的总结提炼,把教学重点以条款的形式列出,对比鲜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5、布置作业通过课后相应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强化重点。
6、拓展延伸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除了今天学到的曲柄摇杆机构,另外两种基本类型是否也存在有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这样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到此教学过程的6个环节就完成了,回顾整堂课的设计,我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主线,在各个环节中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并适时的进行点拨诱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方案1、通过本次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在本次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跟着老师的思路,带着问题去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分析急回特性在机械中的应用,找出克服死点位置的方法,明白发动机飞轮的作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次教学,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本节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做铰链四杆机构;课中让学生自己转动曲柄,找出两个极限位置,分析急回特性存在的原因;课后让学生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本次教学,对教师各项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