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论礼

合集下载

【正说晏子故事(六十则):50仁者欢乐不失礼】

【正说晏子故事(六十则):50仁者欢乐不失礼】

【正说晏子故事(六十则):50仁者欢乐不失礼】仁者欢乐不失礼齐景公饮酒,一连好几天,喝高兴了,脱下朝服,摘掉帽子,自己一边击打着缶,一边问左右的人:“仁人欢乐的时候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梁丘据在一旁说:“仁人也是人,有耳有眼,有七情六欲,碰到欢乐的事当然也是这样。

”景公命令下属,赶快去把晏子请来。

晏子穿着朝服就来了,拜过景公;接过景公赐的酒杯,再次拜谢。

景公说:“我今天太高兴了,想和你一起享受这乐趣,你就不必那么多礼了。

”晏子听了这话一脸严肃地说:“大王您这话说得就过分了。

您下面的群臣可能都希望可以不拘礼节侍奉您,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君王绝不希望这样。

现在齐国的人,只要是够五尺高的,都比我力气大,也比大王您的力气大,然而他们不敢乱来的原因,就是畏惧礼仪。

上边的人要是不讲礼仪,就无法驱使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如果不讲礼仪,就不能侍奉君王。

像麋鹿是不讲究天伦礼仪的,所以父子共用一个母鹿。

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懂得礼仪。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王没有了礼仪,就无法统治自己的国家;大臣如果没有了礼仪,下面的官员就不懂得恭敬;父子之间没有了礼仪,他的家里必然要有祸事;兄弟之间没有了礼仪,就不能长久住在一个屋檐之下。

《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人如果没有了礼仪,还不如马上死呢。

’所以说礼仪是不能随便去掉的。

”景公说:“怨我太糊涂了,听信了周围小人的蛊惑,才成了这个样子。

这些家伙太可恶了,我看还是把他们都杀了吧!”晏子摆摆手说:“您周围这些人又有什么罪过呢?君王如果不喜欢礼仪,那么讲究礼仪的人就会离开,不讲究礼仪的人就会聚在身边。

君王如果喜好礼仪,那么讲究礼仪的人就会聚在身边,不讲究礼仪的人自然就会离开了。

”景公说:“好吧,那就让我们讲究礼仪。

请让我更换衣服,重新来一次。

”晏子回避出去,恭敬地站立在门外。

景公命令侍从洗盏更酌,把酒席整理干净备好,自己更衣穿戴得整整齐齐,然后迎接晏子。

晏子走进门来,按照礼节谦让了三次,登上台阶后又恭敬地采用郊祭的仪式陈上祭品,三次献酒,然后抿了一小口酒,尝了一点点菜,再次拜谢。

【课外阅读】晏子借酒论礼

【课外阅读】晏子借酒论礼

【课外阅读】晏子借酒论礼
战国末期的《晏子春秋》,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故事集,主要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晏婴劝谏齐景王的言行。

书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捷、风趣,其中与酒有关的故事非常多。

话说齐景王非常喜爱饮酒,有一次设宴招待朝堂各大臣,喝到兴起的时候忽然起身,对众人说:“来来来,今天我要与大家喝个痛快!你们都随便一点,不要管什么礼节了!”晏子听罢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是因为人有礼节,今天您要我们去掉礼节,那与禽兽有何不同呢?日后力量强大的可随意欺负弱小,胆子大的甚至会杀了您!您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齐景王被晏子这番话扫了兴,很不舒服,便自顾自地喝酒。

晏子知道惹怒了他,但也不做声。

过了一会,齐景王站起来去方便,回来的时候众大臣起身迎接,可唯有晏子一动不动。

片刻后晏子向他敬酒,按理说臣下向君王敬酒,应该等君王先喝,然后自己再喝,但是晏子敬完酒却故意“咕嘟咕嘟”先喝个精光。

齐景王终于忍不住了,大怒道:“是你说要有礼节,但是我刚才进来出去的时候你都没有起身,现在向我敬酒又是自己先喝起来,难道这就是你所谓的礼节吗!”晏子心中暗喜,表面却诚惶诚恐:“臣不敢。

臣是想让您也感受一下失去礼节的滋味。

”齐景王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酒过三巡,齐景王就宣布宴会结束。

此后,便制定了礼法,以此来治理国家。

我国历来注重“德”、“行”,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饮酒自然有酒德。

“酒德”是儒家酒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延伸。

这种思想历经三千年的文化,到今天仍有其延续和提倡的社会价值。

景公欲无为礼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docx

景公欲无为礼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docx

景公欲无为礼在晏子辅佐齐景公初期,右一次,齐景公设宴与群臣共饮。

酒宴上,君臣彼此祝酒,喝得兴起之时,景公突然心血来潮,把手一摆,对着众臣子们说:「今H寡人愿与诸位大夫喝个痛快,请齐位不必拘礼。

」说完,便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晏子一听此言,马上显出不安的神色来,向景公冋答道:「君上所言差矣!臣子们自然是希望国君能不拘礼数。

然而,力多足以战胜长上,勇多足以杀害国君,礼数却可以约束这些行为。

「好似禽兽靠着自己的气力彼此攻击,以强欺弱,胜者为王,所以经常更换它们的领袖;如今君上希望群臣不必拘礼,就形同盒曽了;倘若人形同盒兽, 群臣仗着自己的气力去互相攻击,以强大欺凌弱小,如此经常更换领袖的话,试想,我君又怎能安于其位呢?「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的地方,正是因为有礼的关系啊。

所以《诗经》屮说道:『人而无礼,胡不遗死。

』人如果不讲求礼,那还不如早点死掉得好。

rti 此可知,礼是不可或缺的啊!」晏子劝得恳切,然而景公沉迷于杯中之物,正有兴致,听到晏子的话,反倒觉得扫兴。

因此,景公对晏子的劝告也背而不理,好像没有听到似的。

晏子见景公不答,也没冇再强作解释,群臣们又继续饮酒欢乐。

过了一会儿,景公因事离席,在出去的吋候,晏子竟然不起身恭送;等到景公由外入座, 晏了又不起身相迎;在交杯互敬时,晏了更是抢先饮酒,好似景公不在场。

齐景公看到晏子如此无礼,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禁气恼起来。

终于,景公忍无可忍,容色大变,抓紧着自己的双手,怒目而视地责问晏子道:「刚才先生还教寡人,人之相处不可以无礼。

但寡人出入席次,你不起身迎送,交杯敬酒吋,你又抢先来饮,这难道合礼吗?」晏子听了,立即离席起身,非常有礼貌地稽首礼拜,向景公冋答道:「晏婴怎敢忘记刚才向君上讲的话呢?臣只不过用行动來说明无礼的实际样了罢了。

君上如若要不拘礼数,那就是这个样子啊!」景公这才明白晏子的用意,心屮很感僦,原来不拘礼数是如此结果,于是惭愧地说道:「这样看來,的确是寡人Z过啊!先生请入席,寡人听从先生的谏言就是了。

晏婴论和与同

晏婴论和与同

何谓 “和”与 “同”— 关于梁丘据引出的话题
梁丘据是齐景公时的一个佞臣,专会对君主阿谀奉迎,而齐景公对这 样的人却很赏识,倍加宠爱,说只有他才与自己相和。
晏婴的这段话专为此而发。他很深刻地辨析了“和”与“同”的差别, “同”就是不同人事的相同一致,而“和”则是不同人事之间的协调与 配合。“同”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 发展,其实也就没有了事物差别、个性的存在。而只有“和”才是事物 健康发展的完美形式,不同的食物经过调和才能成为美味,不同的声调 节奏经过调和才能成为一首完美的乐章。
从刘向的这段话里我们可知,晏婴善谏的特点早已被人称 道,《晏子春秋》一书也以写他的这一类故事而出名。和其 他谏臣所不同的是,晏婴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是直接的强谏 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从中显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 的高度智慧。
晏婴论和与同
原文:
齐侯至自田① ,晏子侍于遄台②,子犹驰而造焉③。
注释: ①齐侯。指齐景公。田:打猎。这里指打猎处。②遄(chuan)台:齐国地名,
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③子犹,齐国大夫梁丘据的字。造。到。 往。
译文: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 著车赶来了。
晏婴论和与同
原文:
论语里评价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晏婴– 司马迁评价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说:“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 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勤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 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 诸侯。”史学家司马迁为后人记载了一个毕生忠国,节俭自 律的开明君子形象,可以看得出司马迁是带着深深的敬爱之 情来写的,司马迁在《管晏列传》的结尾写到:“假令晏子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晏子春秋原文翻译晏子春秋原文翻译一、《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

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

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世人研究晏子其人及其思想,常会结合《晏子春秋》中的内容,但该书中多有淆乱人物年代、乖悖史书记载或情节叙事重复的作品,说明其中有后人托名而创作的成分。

我们将《晏子春秋》中依托晏子而虚构的故事称为拟托文。

所谓拟托,乃是托名真实人物而虚构其言辞、编造其故事的文本作品。

《晏子春秋》的拟托特征使此书并非记述历史存在过的晏子本人,而是在模仿、利用晏子故事进行创作。

《晏子春秋》200多则故事中,有100余篇拟托文,约占全书一半之数,所以,《晏子春秋》所展现的多是经过“改良”的晏子思想,与晏子本人若即若离。

书中含有虚构成分,故书中所叙内容与晏子真实思想应当互有所别;但是,这些虚构故事又大致遵循了晏子的生平行迹及交游人物,因而它们与晏子亦有所关联。

关于《晏子春秋》所体现的思想问题,前贤多有所论争,主要有儒家、墨家、非儒非墨、亦儒亦墨等四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列“《晏子》八篇”入儒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同;唐代柳宗元提出此书多具墨家思想,当归于墨家,其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亦从此说;清代洪亮吉以为此书“不可云墨家”,亦“与儒者背驰”,应当“自成一家”;张纯一论说《晏子春秋》“三儒七墨”,“综核晏子之行,合儒者十三四,合墨者十六七”。

前贤对《晏子春秋》论说纷纭的情况正可发现其书思想的复杂内涵。

近世学界的研究或单一探讨此书所含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如《〈晏子春秋〉的性质思想和艺术》一文论及书中的哲学与政治思想、《“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论及《晏子春秋》中记述的社会保障思想等;或集中于该书与某一诸子学派思想间的渊源关系,如《论〈晏子春秋〉与墨家思想的关系》)。

此不一一分析,足见相关研究尚有未尽之处。

本文拟就《晏子春秋》中的拟托作品,考察此书假托晏子之名对儒、墨、纵横学派思想的阐释情况,厘清书中“晏子”思想的复杂类属,以期作出更为系统、更加客观的论析与认识。

晏子将心比心的事例

晏子将心比心的事例

晏子将心比心的事例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女儿,从小就生得乖巧可爱,特别惹人喜欢,齐景公对她更是爱如掌上明珠。

齐景公从宫中挑选出品学兼优的女官,对女儿辅导培养。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女儿长大了,不仅相貌漂亮,而且知书达礼,落落大方,成了朝野皆知的绝代佳人。

渐渐地,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把齐景公愁坏了。

许多上卿、大夫都想要使自己的儿子娶到这位佳人。

一来可以跟国君联姻,即使以后存有什么搞得不对的地方,也不至于遭绞死、抄家的惩罚;再者,百官晓得后都会去巴结自己,说不定能够捞到很多的.好处。

但是当时有个规矩,就是诸侯之女嫁给诸侯之子,可景公担心把女儿嫁到别的国家去,父女就再难见面了,而且一旦两国交战,女儿的处境就更难了,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又急于把女儿改嫁给国内的臣民,这样就是距女儿将近一些,可以常用至女儿。

但他又害怕门不当户不对,被人笑话,便也退出了这种见解。

他想来想去想到了晏子,晏子身为齐国的相国,女儿嫁过去,做一位相国夫人,也不算辱没门庭。

但他不知道晏子是否同意,不能贸然行事,必须亲自去听听晏子的意见。

这一天,齐景公开车走进相国晏府。

晏子见到国君到来,急忙出谒见,说:“无人知晓君侯造访,有失远迎,臣罪该万死!”齐景公说道:“相国不必客气,寡人在宫中睡芥末了,走进相府与相国唠唠家常,不必大惊小怪。

”晏子吩咐家人赶快摆酒,为君侯接风。

既然是家宴,晏子也就不拘礼了,唤出相国夫人来给齐景公斟酒。

齐景公问:“这是相国夫人吗?”晏子回答:“对,这是臣的糟糠之妻。

”齐景公等相国夫人离去后,说道:“唉!真是又旧又帅啊。

寡人有个女儿,又年长又可爱,就把她娶相国搞妻子吧!”晏子返回座位,对着齐景公恭敬地提问说道:“现在她就是又旧又帅,可以我与她生活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此也赶上过她又年长又可爱的年华。

况且人都就是在年轻时把将来年老时托付给对方,在可爱时把将来丑恶时托付给对方,我已拒绝接受了她的交托,对她作出终身的允诺了。

晏子知礼

晏子知礼

晏子知礼晏子为齐国之相,德行出众,智慧过人,他不仅博见多闻,而且熟知礼仪。

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鲁国,孔子便令门下的弟子们前往参观、学习,弟子们听从了孔子的指示,前往参观。

等到了晏子拜见鲁君的礼仪结束后,子贡回来向夫子报告说:「怎么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古礼有称:『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

』今天晏子的所作所为,却都与此相反,怎么能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晏子办完了鲁君的公事后,退而会见孔子。

席间,孔子向晏子问道:「古礼规定,登阶之时依次而行,不可越级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趋而行;接受圭璋时,不需下跪。

而夫子您所为皆与此相反,如此合礼吗?」晏子听了回答道:「晏婴听说,在两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两步。

因为鲁君迅速登上,晏婴惟恐时间来不及,才越级而登,在朝堂上急趋而行,以便能立即就位啊。

再以国君授玉姿势过低,不得已,晏婴才跪下来,如此方能承接。

况且,晏婴也曾听说,为人做事,只要能谨守大节,至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是没有关系的啊!」晏子拜见孔子辞出后,孔子以宾客之礼相送。

回来后,孔子对自己的门下弟子们说:「礼,贵在因时制宜,像这样不合常法的礼仪,惟有晏子才能行而有节啊!」礼,重在实质,是内心诚敬的表现,《曲礼》有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子贡看到晏子在形式上不守礼节,却未曾注意到,是因鲁君未能如礼去做,晏子为能守住大节,才在小节方面略有出入。

形式上有所出入,可一颗恭敬尊重的心,却时时在晏子心中,这是礼的真实含义,也表现出晏子对礼的敬守。

倘若只追求外在形式,表面上勉强做到,而忽略内在实质,那就丧失了礼的本意了。

而凡见事,我们不能以片面之见就加以判断。

贤如子贡,尚且可能看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怎么能随意推测,人云亦云,不明察事情的真相?当夫子听到子贡如此说,并没有妄加评判,轻易指责,却是直接向晏子询问,了解事情真相、原由,可见圣贤人处事的明智。

再则,虽说只要能谨守大节,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没有关系。

【哲理故事】晏子论罪

【哲理故事】晏子论罪

【哲理故事】晏子论罪
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善于辩论、了解人性和社会道德。

有一天,他被齐国君王召见,君王问他:“晏子,你认为谁比较有罪?”
晏子回答说:“我认为你比较有罪。


君王十分生气,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晏子解释道:“一个国家的君王,应该是位率先
遵守法律纪律、秉公执法的典范。

但我发现你一再放纵自己的亲戚朋友,不择手段地追求
权力和利益,这已经严重违反了国家制度和人民的信任。


君王很不满,又问晏子:“那你认为谁比较无罪呢?”
君王很惊异,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晏子接着解释道:“孟子年纪虽然很小,但却具有
优秀的品德和才能。

他一直在勤劳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他的行为合乎正义道德,与人为善,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贡献和前途的人物。


君王被晏子的思想和言辞所感动,从此开始重视孟子,并很快提拔他为官。

同时,君
王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反省和改正。

晏子论和同之异翻译

晏子论和同之异翻译

晏子论和同之异翻译
"晏子论"和"同之异"是两个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分别出自《庄子》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以下是它们的简要介绍和翻译:
1.晏子论:
简要介绍: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晏子论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论述以晏子(晏婴)为主角,通过描述晏子和其他人物的对话,探讨了人生、生死、梦境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翻译:
晏子论的翻译涉及到复杂的哲学和文学理念,因此有多种翻译版本。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翻译示例:
晏子曰:“予相空无物,非予有异也。

吾梦见周宣王,彼谓我言:‘寡人之所欲也,以欲之有为吾有之。

’余梦而觉,俄然已无有焉。


2.同之异:
简要介绍:
"同之异"是《史记》中的一篇,出自孟子荀卿列传。

这篇文字描述了荀卿与孟子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通过对话和论述,探讨了道德、政治、人性等问题。

翻译:
同之异的翻译同样依赖于不同的版本,以下是一个简要的翻译示例:
孟子谓荀卿曰:“越王使人问乎若。

若曰:‘吾闻君之欲王也,然王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者,人之所亲也。

昔在夏后氏,作为陶唐。

唐父陶母,岂恶其善陶而爱其善画乎?’”
这两个经典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思想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翻译因涉及复杂的哲学概念,可能存在不同版本的译文。

高中礼仪作文800字议论文

高中礼仪作文800字议论文

高中礼仪作文800字议论文生活需要礼仪。

没有礼仪,世界将会变得混乱不堪,所以我们应文明礼仪地度过每一天。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礼仪的作文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关于礼仪的作文议论文篇1从古到今,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留下了多少传统,流传了多少美德,可礼仪这种美德却在有些人的脑中,被无情地封锁,被永久地忘却。

春秋时,晏子去拜访楚国,楚王想羞辱他,因晏子身材矮小,楚王便在城门旁开了一个“狗洞”,用狗洞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一笑说道:“出使人的国家,当然走人的城门;出使狗的国家,当然只能走狗洞。

入乡随俗嘛。

”楚王听闻,立刻派人打开了城门,按迎接大国使节的礼仪迎接晏子。

楚王遭到后人指责,是因为他不重视礼仪。

说起礼仪,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认知,只当它是一种无用的工具罢了。

可我们都错了,礼仪是人们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好的礼仪地位一落千丈,一些不好的礼仪却日渐增长。

想那古代,学生遇见老师,总是毕恭毕敬地站立向老师问好,甚至或鞠躬或下跪,突显教师的尊贵地位,也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思想。

如今,虽说人人平等了,学生不必向老师下跪致意了,可是,当我们抛弃那些封建礼仪的时候,却将“尊师重教”的精华思想也抛弃了。

许多学生根本不懂与教师交往的礼仪,或看到老师低头就走,或看到老师转身就跑,更有甚者在背后说着老师的坏话,这不正是由于礼仪缺失而引发的道德退步吗?为什么好的礼仪不能流行?这问题像一颗种子深深种在我的心中,如今它发芽了。

我想,这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好的礼仪太过于麻烦,太过于复杂,太多的规矩限制了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没有了以往的自在,没有了以前的活力。

可是,你们想过吗?不正是这些礼仪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吗?不正是这些礼仪推动着人与人沟通的车轮吗?不正是这些礼仪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安定、更加美好吗?诗经中说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古人认为,人如果没有礼仪,连老鼠都不如。

今天的我们怎么能不遵守做人的礼仪呢?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不必恢复古代的三跪九叩之礼,但见到老师主动问声好,见到老师主动鞠个躬,这难道不就是一种礼仪吗?这既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又是一种简单而又美好的礼仪,这种礼仪不正是我们应该流行的做法吗?这种礼仪不正是我们可以传颂的精神吗?好的礼仪有时并没有那么麻烦,只是简简单单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已。

晏子使楚的故事4篇

晏子使楚的故事4篇

晏子使楚的故事4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在进步,但许多人的思想道德却在“退步”,不是原来的谦和宽容,而是粗鲁自私的解决事情,也忘记了“礼貌待人”这个词的原本模样。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礼貌待人早在以前似乎就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当然,我国古代也有许多待人待事方面的要求。

大多数的文人墨客都是非常谦逊懂礼的,十分儒雅,无论见到谁都是毕恭毕敬的,无半点马虎,因此也产生许多的感人事迹。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是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性格迥异的人,而面对他们的唯一准则就是谦逊、礼貌待人。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来要求自己的。

一次,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权奉鲁国国君之命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一个向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与宫敬权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去拜访老子。

老子听闻,赶忙放下手中的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急趋向前,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入座后,老子问孔子为何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他这样诚恳,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获取更多学问,与他带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十分密切。

而且不管是谁,他道德的的体现与本身地位与权势丝毫没有联系。

礼貌待人并不是可以装出来的一种行为,而应是非常普通地贯彻于人类生活中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足够注重礼节,哪怕是在非常要紧的关头,也会注重言行举止。

比如我们上册教材中的《晏子使楚》一文中的晏子,就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在唇枪舌剑中也能不乱分寸,始终保持淡定的典范。

文中的晏子用谦和礼貌的态度巧妙地还击了出自楚王口中的使人颜面扫地的话语,这可谓是“礼貌待人”的一种最佳境界。

时间总是马不停蹄地向前走,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在我看来,“礼”被赋予了更多含义:是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尊敬,还有对祖国的热爱。

留心观察,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不在乎他人的语言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

不在乎他人的语言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

不在乎他人的语言最后成功的名人事

不在乎他人的语言最后成功的名人事例有很多,以下是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子的故事:
晏子是一位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的人,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

在未做国相时,齐景公曾命晏子去治理东阿。

然而,3年之后,向朝廷告状的人越来越多,景公非常恼怒,要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知道自己饱受争议,但为了能继续施展才能,于是非常谦卑地请求景公再给他3年时间。

3年很快过去,景公果然很少再听到对晏子不满的声音,都是一些盛赞他的话。

景公十分高兴,打算予以嘉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表示不敢接受。

齐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解释说:“第一次我去东阿的时候,让人修筑道路,还施行有利于百姓的各种措施,坏人便责备我;我主张节俭勤劳,尊老爱幼,惩治偷盗无赖,无赖便怨恨我;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权贵们嫉恨我;我身边的人如果有触犯法度的行为,我也惩罚他们,周围的人责骂我。

这些对我的恶语中伤四处传扬,甚至有人还在背后告我的黑状。

第二次,我就改变了做法。

我不让人们修路,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就高兴了;我并不再提倡节俭勤劳、尊老爱幼,还释放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也开心起来;权贵们犯法,我并不依法惩治而予以偏祖,权贵们开始奉迎我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要求,即便是违背法度的事情,我也有求必应,因此,周围的人也满意了。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知道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于是立刻拜他为相,并把治理全国的重任都交给他。

自。

《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语料零散,各章节 的内容有时又联系不大,并且有 些语言现象离我们较久远,不好 理解。因此阅读时,我们需要对 相关材料进行联系和整理,加以 印证和比较,再结合其它史料文 献,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形成 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课后作业:
1、写出本节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2、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份关 于“如何建设和谐校园”的倡议 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
品味经典
感悟人生
《论语》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 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 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 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 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经13年的奋战,终于消 除了水患。 到了战国的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 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 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 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不就行了,那不是省事 多了。”
什么是礼?
晏子论礼: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 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左传》
“礼”,其实就是孔子主张的一套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畅所欲言:
1、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 “仁”的理解。 2、Βιβλιοθήκη 出你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 疑问。
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 子所说的“仁”的理解。
看了这位女士的做法,你有怎样的感受?
1988年诺贝尔奖 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 在巴黎共同宣言中说: 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 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年前,从孔子那 里汲取智慧。
字词巩固:
1、读准字音 将心比心, 举皋陶 推己及人。 ( gāo yáo) 2、理解红色字词的含义 (1)、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归:称许,赞许。 由:依靠 (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资质愚钝。 事:从事,实行。 (3)、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安排,安置。 (4)、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先前 (5)、尧舜其犹病诸!病:担忧,忧虑。 (6)、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方:方法

晏子简介

晏子简介

晏子简介: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史称‚晏平仲‛。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

晏子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故事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矮小,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故事翻译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知道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小洞中进去。

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

‛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派遣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礼仪之邦的底线

礼仪之邦的底线

礼仪之邦的底线作者:穆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3期礼是规矩,是原则。

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指的是恢复周礼,周公给国人制订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准则。

《左传》里有三段君臣之间的对话,用事实讲述“礼”对于国家根基的重要。

分述如下:鲁国发生大臣乱政,齐国大臣仲孙湫名义上去“省难”,实际是探虚实,回来后与齐桓公有一番答对。

桓公问,“鲁国可以拿下吗?”仲孙湫说,“还不到时候。

虽有大臣乱政,但民心未乱,老百姓秉持周礼,循规矩,守原则。

周礼是国家的根本,一国将亡,一定先是根本上动摇了,而后枝叶从之。

君王图霸业有三个利器:亲近稳定巩固的国家;离间民心涣散的国家;覆灭君臣昏乱的国家。

”这次对话发生在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到访晋国,自“郊劳”至“赠贿”,均守礼节(郊劳和赠贿是周礼中见面与告别的两种礼节,“人有郊劳,出有赠贿”)。

晋平公对大臣女叔齐说,“鲁侯不也是很擅长礼吗?”女叔齐说,“这是仪,不是礼。

礼的核心内容是职守国家,政令畅通,民心所向。

现在的鲁国,政令不出于国,而在卿大夫家,国有贤人,不能任用,违背大国之盟,欺凌小国。

国家被卿大夫分割着,百姓只知有卿,而不知有君。

鲁昭公身为国君,对如此危险局面茫然无察,却舍本逐末,热衷于表面的仪式,您讲他长于礼,他与礼相差很远呢。

”公元前516年的一天,齐景公和晏子在殿里聊天。

晏子阐述了君主在治国上该如何实施礼——“论礼可以为国”。

重中之重在于让百姓有归属感,应厚施于民,不可厚敛于民。

礼仪之邦的衡量标准是:百姓不移民国外,农民守本,工商业者不改行,士不失职,官吏不怠慢,权势人物不侵占国家利益(“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

晏子对礼的定位是,“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垃!”礼是与天地并存的。

我们老祖宗给“礼仪之邦”画出的底线是,国家建立规矩,君王及各级公务员执行并带头遵守规矩,老百姓把遵守规矩当成体面事情。

晏子善辩释文

晏子善辩释文

晏子善辩释文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一、字词注释1. 使:出使。

2. 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习,熟练、善于;辞,辞令。

3.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以,用。

4. 为其来也:当他到来的时候。

为,相当于“于”,当。

5.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6.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7.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8. 曷:同“何”,什么。

9. 避席:离开座位。

这是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

10. 徒:只。

11. 其实:它们的果实。

其,代词,它们(指橘和枳)。

12. 得无:莫非。

13. 熙:同“嬉”,开玩笑。

14.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病,辱。

二、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大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文言文翻译晏子善辩

文言文翻译晏子善辩

古有晏子,鲁国名臣,以辩才著称。

其人貌不惊人,然谈吐风生,辩才横溢,能言善辩,世人皆称之。

晏子生于战国时期,时局动荡,诸侯纷争,晏子以其卓越的辩才,游走于各国之间,为鲁国谋取利益。

其辩才之妙,不仅体现在朝堂之上,亦见于民间巷陌,乃至战场之上。

一日,晏子至齐,与齐景公论政。

景公问:“晏子,吾闻子善辩,敢问何谓善辩?”晏子答曰:“善辩者,非独口才也,心计亦在其中。

口才者,如剑之锋,心计者,如剑之柄。

锋利而柄坚,方能所向披靡。

”景公闻言,大加赞赏。

又问:“然则,子能以一辩胜百人乎?”晏子笑曰:“百人固不易胜,然百人皆败,不如一人败之。

一人败之,胜也;百人败之,败也。

故胜败非在人数,而在智谋。

”时,齐国有大臣进谗言,欲陷害晏子。

晏子闻之,不慌不忙,对景公曰:“臣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今日之言,未必可信。

愿陛下明察秋毫,勿以小人之言,误国误臣。

”景公闻言,心生疑惑,遂召来进谗言的大臣,严加审问。

大臣不敢隐瞒,只得承认其言为虚。

晏子辩才之妙,使景公对晏子更加信任。

又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设宴款待,酒至半酣,楚王命人取一酒杯,曰:“晏子,汝鲁国乃礼仪之邦,汝当饮此杯酒,以示敬意。

”晏子视杯中酒,见其污秽不堪,遂曰:“大王,此酒污秽,臣不敢饮。

若大王欲臣饮之,请先命人洗净此杯。

”楚王闻言,大怒,欲以武力相逼。

晏子见状,从容不迫,曰:“大王,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大王与臣交,乃君子之交,何需以武力相逼?”楚王听罢,无言以对,只得命人洗净酒杯,晏子方才饮酒。

晏子以一席言辞,化解了楚王的愤怒,保全了自己的尊严。

晏子一生,辩才无数,以其卓越的辩才,为国家谋取利益,为民众谋福祉。

世人传颂其名,称其为“善辩之才”。

晏子善辩,非徒口才之妙,更在于其心计之深。

其言辞之间,既能显示其智慧,又能彰显其品德。

是以,晏子之名,流传千古,成为后世辩才之楷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晏子论礼
作者:
来源:《山东画报》2018年第07期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主管外交的上大夫。

齐景公嗜好饮酒。

一次,景公请大臣喝酒,晏子穿着朝服来了,接受景公赐酒并行礼。

景公说:“我今天很高兴,请不要行礼了。

”晏子答道:“您的话错了!大臣们都免除礼节来侍奉您,我担心这不是君主想要的。

如今齐国五尺高的小孩,力气比我大,也比您大,但不敢造反作乱,是因畏惧礼法。

君主如果不讲礼法,就不能役使下属;下属如果不講礼法,就不能侍奉君主。

我听说,君主没有礼法,就不能统治国家;大臣没有礼法,就不会获得下属的尊敬;父子间没有礼法,家庭就会有灾难;兄弟间没有礼法,就不能和睦相处。


景公听了,觉得自己被身边的人迷惑,竞荒谬到如此地步,就要把他们都杀了。

晏子说:“您身边的人无罪。

如果君主不讲礼法,那么讲究礼法之人便会悄然离去,不讲礼法之人就会纷至沓来;如果君主讲究礼法,那么讲究礼法之人便会纷至沓来,不讲礼法之人就会悄然离去。


于是,齐景公让人更换酒席,换了一身衣服重新宴请晏子。

晏子进门,作了三个揖,登上台阶,又行“献之礼”。

随即,晏子再行拜别之礼,准备离去,景公以礼送别,然后命人撤掉酒席,停止奏乐,说:“我这么做是为了显扬晏子的教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