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角形有关角度的计算(本训练重视基础和能力)

合集下载

四年级角度计算练习题

四年级角度计算练习题

四年级角度计算练习题角度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用于描述物体之间的方向关系。

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角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四年级学生进行角度计算练习题的讲解和实践,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解题能力。

一、度量角度在开始解答角度计算练习题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如何度量角度。

角度的度量单位是度,通常用符号"°"表示。

一圈的角度为360°,而一度是1/360°。

例如,如果我们要度量直角的角度,即两条边垂直相交的角度,我们可以称其为90°。

二、角度的计算方法1. 角度的加法和减法:当我们需要计算两个角度之和时,可以简单地将两个角度的度数相加。

例如,如果角A的度数为60°,角B的度数为30°,那么角A和角B的和就等于60° + 30° = 90°。

同样地,当我们需要计算两个角度之差时,可以将两个角度的度数相减。

例如,如果角C的度数为120°,角D的度数为50°,那么角C和角D的差就等于120° - 50° = 70°。

2. 角度的乘法和除法: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角度的倍数时,可以将该角度的度数乘以相应的倍数。

例如,如果角E的度数为45°,我们需要计算2倍角E的度数,那么2倍角E的度数就等于2 * 45° = 90°。

同样地,当我们需要计算角度的一部分时,可以将该角度的度数除以相应的分数。

例如,如果角F的度数为120°,我们需要计算角F的一半,那么角F的一半的度数就等于120° ÷ 2 = 60°。

三、角度计算实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角度的计算方法,我们将提供一些角度计算的实例。

请根据题目,自行计算角度,并在纸上写下答案。

然后,查看下方给出的参考答案,对照你的答案进行对比。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1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锐角的三种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定义是关键。

1、通过课堂教学,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课上问题引入法,从教材探究性问题梯子的倾斜度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用特殊值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从作图,找边、角,计算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发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然后就问: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系吗?进一步深入地去认识三角函数。

3、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作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4、教学中存在许多缺陷,使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加入新的理念,发挥传统教学的基础性和严谨性,不断地改善教法、学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高学生成绩。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2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中关于锐角的三种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定义是关键。

通过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转变,课堂上有问题能及时提出来,有的同学一堂课能提出好几个问题,其他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争先恐后地辩解,争得面红耳赤。

三角形的角度计算

三角形的角度计算

三角形的角度计算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

在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时,计算各个角度的大小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计算三角形角度的方法,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基本角度关系。

1. 使用正弦定理计算角度正弦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与角度之间存在关系:a/sin(A) = b/sin(B) = c/sin(C)。

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根据这一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两边和一个角度,来求解其他角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3,b=4,c=5,我们需要计算角度A所对应的角度。

根据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我们可以得到:3/sin(A) = 4/sin(B) = 5/sin(C)将已知数据代入:3/sin(A) = 4/sin(B) = 5/sin(C)通过求解,我们可以得到:sin(A) ≈ 0.6,此时的角度A约等于36.87°2. 使用余弦定理计算角度余弦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与角度之间存在关系:c^2 = a^2 + b^2 - 2ab*cos(C)。

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C表示对应的角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4,b=5,c=6,我们需要计算角度C所对应的角度。

根据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C)将已知数据代入:6^2 = 4^2 + 5^2 - 2 * 4 * 5*cos(C)通过求解,我们可以得到:cos(C) ≈ 0.7,此时的角度C约等于45.57°3. 基本角度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角度关系直接计算三角形的角度。

例如,对于直角三角形,我们知道其中一个角度为90度,而其他两个角度之和为90度;对于等边三角形,每个角度都是60度。

此外,对于一个普通的三角形ABC,根据角度和的关系,我们可以得知:角度A + 角度B + 角度C = 180度。

1.2解三角形角度、面积问题

1.2解三角形角度、面积问题

第2课时角度、面积问题学习目标1.能把方向角等角度条件转化为解三角形的条件,解决航海等角度问题.2.掌握用两边及其夹角表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知识点一 角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主要是指在海上或空中测量角度的问题,如确定目标的方位,观察某一建筑物的视角等.解决它们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图形及有关概念,确定所求的角在哪个三角形中,该三角形中已知哪些量,需要求哪些量.通常是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知识点二 用两边及其夹角表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一般地,三角形面积等于两边及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即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思考1 S △ABC =12ab sin C 中,b sin C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答案 BC 边上的高.思考2 如何用AB ,AD ,角A 表示▱ABCD 的面积? 答案 S ▱ABCD =AB ·AD ·sin A .1.仰角是视线与视线在水平面的射影的夹角.(√)2.在处理方向角时,两个正北方向线视为平行.(√)3.航海问题中,所求结果中的角度通常要化为方向角或方位角.(√)4.△ABC的面积S=14R abc(其中R为△ABC外接圆半径).(√)题型一角度问题例1如图,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处(3-1)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处2海里的C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 3 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解设缉私船应沿CD方向行驶t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点)走私船,则CD =103t ,BD =10t ,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有 BC 2=AB 2+AC 2-2AB ·AC cos A=(3-1)2+22-2(3-1)·2·cos 120°=6. ∴BC = 6.又∵BC sin A =ACsin ∠ABC, ∴sin ∠ABC =AC ·sin A BC =2·sin 120°6=22,又∠ABC ∈(0°,60°),∴∠ABC =45°, ∴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 =90°+30°=120°,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 =12.又∵∠BCD ∈(0°,60°),∴∠BCD =30°, ∴缉私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 ∴∠CDB =30°,∴BD =BC ,即10t = 6. ∴t =610小时≈15分钟. ∴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反思感悟 解决航海问题先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然后把方向角、速度、时间等条件转化为三角形的角、边,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1 甲船在A 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 处,乙船以每小时a 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 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解 如图所示.设经过t 小时两船在C 点相遇,则在△ABC 中, BC =at 海里, AC =3at 海里, B =90°+30°=120°, 由BC sin ∠CAB =ACsin B,得sin ∠CAB =BC sin B AC =at ×sin 120°3at =323=12,∵0°<∠CAB <60°,∴∠CAB =30°, ∴∠DAC =60°-30°=30°,∴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题型二 用两边夹角表示三角形面积命题角度1 求三角形面积例2 在△ABC 中,已知BC =6,A =30°,B =120°,则△ABC 的面积为( ) A .9 B .18 C .9 3 D .18 3 答案 C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B =BC sin A ,∴AC =BC ·sin B sin A =6×sin 120°sin 30°=6 3.又∵C =180°-120°-30°=30°,∴S △ABC =12AC ·BC ·sin C =12×63×6×12=9 3.反思感悟 求三角形面积,主要用两组公式 (1)12×底×高. (2)两边与其夹角正弦的乘积的一半.选用哪组公式,要看哪组公式的条件已知或易求.跟踪训练2 在△ABC 中,已知AB →·AC →=tan A ,当A =π6时,△ABC 的面积为 .答案 16解析 ∵AB →·AC →=|AB →||AC →|cos A =tan A , ∴|AB →||AC →|=sin A cos 2A ,∴S △ABC =12|AB →||AC →|sin A=12sin 2A cos 2A =12tan 2A =16. 命题角度2 涉及三角形面积的条件转化例3 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sin B =2sin A ,且△ABC 的面积为a 2sin B ,则cos B = . 答案 14解析 由sin B =2sin A 及正弦定理,得b =2a ,由△ABC 的面积为a 2sin B , 得12ac sin B =a 2sin B ,即c =2a , ∴cos B =a 2+c 2-b 22ac =a 24a 2=14.反思感悟 表示三角形面积,即使确定用两边夹角,还要进一步选择好用哪两边夹角. 跟踪训练3 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面积S =14(a 2+b 2-c 2),则角C 为( )A .135°B .45°C .60°D .120° 答案 B解析 ∵S =14(a 2+b 2-c 2)=12ab sin C ,∴a 2+b 2-c 2=2ab sin C ,∴c 2=a 2+b 2-2ab sin C .由余弦定理c 2=a 2+b 2-2ab cos C ,得sin C =cos C . 又C ∈(0°,180°),∴C =45°.三角形中的建模问题典例 如图,A ,B ,C 三地有直道相通,AB =5 千米,AC =3千米,BC =4 千米.现甲、乙两警员同时从A 地出发匀速前往B 地,经过t 小时,他们之间的距离为f (t )(单位:千米).甲的路线是AB ,速度为5千米/时,乙的路线是ACB ,速度为8千米/时.乙到达B 地后原地等待.设t =t 1时乙到达C 地.(1)求t 1与f (t 1)的值;(2)已知警员的对讲机的有效通话距离是3千米.当t 1≤t ≤1时,求f (t )的表达式,并判断f (t )在[t 1,1]上的最大值是否超过3.说明理由.解 (1)由题意可得t 1=AC v 乙=38,设此时甲运动到点M ,则AM =v 甲t 1=5×38=158,∴f (t 1)=MC =AC 2+AM 2-2AC ·AM ·cos A=32+⎝⎛⎭⎫1582-2×3×158×35=3418. (2)当t 1≤t ≤78时,乙在CB 上的Q 点,设甲在P 点,∴QB =AC +CB -8t =7-8t ,PB =AB -AP =5-5t , ∴f (t )=PQ =QB 2+PB 2-2QB ·PB ·cos B=(7-8t )2+(5-5t )2-2(7-8t )(5-5t )×45=25t 2-42t +18,当78<t ≤1时,乙在B 点不动,设此时甲在点P , ∴f (t )=PB =AB -AP =5-5t ,∴f (t )=⎩⎨⎧25t 2-42t +18,38≤t ≤78,5-5t ,78<t ≤1,∴当38≤t ≤1时,f (t )∈⎣⎡⎦⎤0,3418,故f (t )的最大值没有超过3.[素养评析] 本题是关于对讲机有效通话距离的实际问题.其解决完整经历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警员能否在行动过程中保持通话),分析问题.建立模型⎝⎛⎭⎪⎪⎫f (t )=⎩⎨⎧25t 2-42t +18,38≤t ≤78,5-5t ,78<t ≤1,计算求解.最终解决实际问题.1.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其中a=4,b=3,C=60°,则△ABC 的面积为()A.3 B.3 3 C.6 D.6 3答案 B解析S△ABC=12ab sin C=12×4×3×sin 60°=3 3.2.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处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CD的顶端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15°,向山顶前进100 m到达B处,又测得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45°,若CD=50 m,山坡对于地平面的坡度为θ,则cos θ等于()A.32 B.22 C.3-1 D.2-1答案 C解析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30°=ACsin 135°,∴AC =100 2.在△ADC 中,AC sin (θ+90°)=CDsin 15°,∴cos θ=sin(θ+90°)=AC ·sin 15°CD=3-1.3.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14,其外接圆的面积为π,则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之积为( )A .1B .2 C.12 D .4答案 A解析 设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 ,则由πR 2=π,得R =1,∵S △=12ab sin C =abc 4R =abc 4=14,∴abc =1.4.某船开始看见一灯塔在南偏东30°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60°的方向航行45 km 后,看见该灯塔在正西方向,则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 km. 答案 15 3解析 设灯塔位置为A ,船的初始位置为O ,船的终止位置为B , 由题意知∠AOB =30°,∠OAB =120°,则∠OBA =30°,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B =153, 即此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15 3 km.1.各种测量问题本质上是把不能或不易直接测量的量转化为用能直接测量的量表示.而在三角形测量中易获得的数据方向角等多以铅垂线、正南正北为始边,需要准确地转化为三角形的元素.2.(1)对于面积公式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2bc sin A ,一般是已知哪一个角就使用哪一个公式.(2)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一般要用到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和角的转化.一、选择题1.如图已知两座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察站C 的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A .北偏东10°B .北偏西10°C .南偏东10°D .南偏西10°答案 B解析 如题图,因为△ABC 为等腰三角形, 所以∠CBA =12(180°-80°)=50°,60°-50°=10°.所以灯塔A 在灯塔B 的北偏西10°.2.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 .α>β B .α=β C .α+β=90° D .α+β=180°答案 B3.当太阳光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60°时,一根长为2 m 的竹竿如图所示放置,要使它的影子最长,则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是( )A .15°B .30°C .45°D .60° 答案 B解析 设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为α,影子长为x m. 由正弦定理,得2sin 60°=x sin (120°-α),∴x =433sin(120°-α).∵30°<120°-α<120°,∴当120°-α=90°,即α=30°时,x 有最大值. 即竹竿与地面所成的角是30°时,影子最长.4.在△ABC 中,AB =3,BC =13,AC =4,则△ABC 的面积是( ) A .3 3 B.332 C .3 D.32答案 A解析 ∵cos A =AB 2+AC 2-BC 22AB ·AC =9+16-132×3×4=12,∴sin A =32, S △ABC =12bc sin A =12×4×3×32=3 3.5.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c 2=(a -b )2+6,C =π3,则△ABC的面积是( )A. 3B.932C.332 D .3 3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得c 2=a 2+b 2-2ab +6,由余弦定理可得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 , ∴-2ab +6=-ab ,即ab =6. ∴S △ABC =12ab sin C =332.6.(2018·全国Ⅲ)△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BC 的面积为a 2+b 2-c 24,则C 等于( ) A.π2 B.π3 C.π4 D.π6 答案 C解析 ∵S =12ab sin C =a 2+b 2-c 24=2ab cos C 4=12ab cos C , ∴sin C =cos C ,即tan C =1. 又∵C ∈(0,π),∴C =π4.7.如图,两座相距60 m 的建筑物AB ,CD 的高度分别为20 m ,50 m ,BD 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 的顶端A 看建筑物CD 的张角为( )A .30°B .45°C .60°D .75° 答案 B解析 依题意可得AD =2010,AC =305, 又CD =50,所以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CAD =AC 2+AD 2-CD 22AC ·AD=(305)2+(2010)2-5022×305×2010= 6 0006 0002=22, 又0°<∠CAD <180°,所以∠CAD =45°, 所以从顶端A 看建筑物CD 的张角为45°.8.若钝角△ABC 的面积是12,AB =1,BC =2,则AC 等于( )A .5 B. 5 C .2 D .1 答案 B解析 ∵钝角△ABC 的面积是12,AB =c =1,BC =a =2, ∴S =12ac sin B =12,即sin B =22.当B 为钝角时,cos B =-1-sin 2B =-22. 利用余弦定理,得AC 2=AB 2+BC 2-2AB ·BC cos B =1+2+2=5,即AC =5;当B 为锐角时,cos B =1-sin 2B =22, 利用余弦定理,得AC 2=AB 2+BC 2-2AB ·BC cos B =1+2-2=1,即AC =1, 此时AB 2+AC 2=BC 2,即△ABC 为直角三角形,不合题意,舍去. 故AC = 5. 二、填空题9.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a ,b ,c 满足b 2+c 2=a 2+bc ,且bc =8,则△ABC 的面积为 . 答案 2 3解析 因为b 2+c 2=a 2+bc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所以A =π3,三角形面积S =12bc sin A=12×8×32=2 3. 10.已知三角形ABC 的三边分别为a ,b ,c ,面积S =a 2-(b -c )2,则cos A = . 答案1517解析 S =a 2-(b -c )2=a 2-b 2-c 2+2bc =-2bc cos A +2bc , ∵S =12bc sin A ,∴12bc sin A =2bc -2bc cos A .即4-4cos A =sin A .平方得17cos 2A -32cos A +15=0. 即(17cos A -15)(cos A -1)=0. 得cos A =1(舍)或cos A =1517.11.如图所示,位于A 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 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 前往B 处救援,则cos θ的值为 .答案21 14解析如题图知,在△ABC中,AB=40,AC=20,∠BAC=120°,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 120°=2 800,所以BC=207,由正弦定理得sin∠ACB=ABBC·sin∠BAC=21 7,由∠BAC=120°知∠ACB为锐角,故cos∠ACB=277.故cos θ=cos(∠ACB+30°)=cos∠ACB cos 30°-sin∠ACB sin 30°=2114.三、解答题12.甲船在A处,乙船在A的南偏东45°方向,距A有9海里的B处,并以20海里/时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船以28海里/时的速度行驶,用多少小时能最快追上乙船?解如图所示,设用t小时甲船能追上乙船,且在C处相遇.在△ABC 中,AC =28t ,BC =20t ,AB =9, ∠ABC =180°-45°-15°=120°.由余弦定理得AC 2=AB 2+BC 2-2AB ·BC cos ∠ABC , 即(28t )2=92+(20t )2-2×9×20t ×⎝⎛⎭⎫-12, 128t 2-60t -27=0,∴t =34或t =-932(舍去),∴甲船用34小时能最快追上乙船.13.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A =π4,b 2-a 2=12c 2.(1)求tan C 的值;(2)若△ABC 的面积为3,求b 的值.解 (1)由b 2-a 2=12c 2及正弦定理得sin 2B -12=12sin 2C ,所以-cos 2B =sin 2C .由A =π4,得B +C =34π,则-cos 2B =-cos ⎝⎛⎭⎫32π-2C =sin 2C =2sin C cos C ,所以sin 2C =2sin C cos C ,又sin C ≠0,解得tan C =2. (2)由tan C =2,C ∈(0,π),得sin C =255,cos C =55.因为sin B =sin(A +C )=sin ⎝⎛⎭⎫π4+C ,所以sin B =31010.由正弦定理得c =b sin C sin B =223b ,又因为A =π4,12bc sin A =3,所以bc =62,故b =3.14.如图,四边形ABCD 中,B =C =120°,AB =4,BC =CD =2,则该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A. 3 B .5 3 C .6 3 D .7 3 答案 B解析 连接BD ,四边形面积可分为△ABD 与△BCD 两部分面积的和,由余弦定理,得BD=23,S△BCD=12BC×CD sin 120°=3,∠ABD=120°-30°=90°,∴S△ABD=12AB×BD=4 3.∴S四边形ABCD=3+43=5 3.15.为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周围1千米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某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 3 千米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公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公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长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解如图所示,考点为A,检查开始处为B,设检查员行驶到公路上C,D两点之间时收不到信号,即公路上C,D两点到考点的距离为1千米.在△ABC中,AB=3千米,AC=1千米,∠ABC=30°,由正弦定理,得sin∠ACB=sin 30°AC×AB=3 2,∴∠ACB=120°(∠ACB=60°不合题意),∴∠BAC=30°,∴BC=AC=1 千米.在△ACD中,AC=AD=1千米,∠ACD=60°,∴△ACD为等边三角形,∴CD=1千米.∵BC12×60=5,∴在BC上需5分钟,CD上需5分钟.∴最长需要5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持续至少5分钟才算合格.。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点汇总情况及典型例题1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点汇总情况及典型例题1

实用标准解三角形的必备知识和典型例题及详解一、知识必备: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C =90°,AB =c ,AC =b ,BC =a 。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sin A =cos B =c a ,cos A =sin B =c b ,tan A =ba。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A 、B 、C 为其内角,a 、b 、c 分别表示A 、B 、C 的对边。

(1)三角形内角和:A +B +C =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R 为外接圆半径) (3)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a 2=b 2+c 2-2bc cos A ; b 2=c 2+a 2-2ca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 =21ah a =21bh b =21c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上的高); (2)∆S =21ab sin C =21bc sin A =21ac sin B ;4.解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例1.(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8=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

解:(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0180()=-+C A B 000180(32.081.8)=-+066.2=;根据正弦定理, 0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0sin 42.9sin66.274.1().sin sin32.0==≈a C c cm A(2)根据正弦定理, 0sin 28sin40sin 0.8999.20==≈b A B a 因为00<B <0180,所以064≈B ,或0116.≈B①当064≈B 时,00000180()180(4064)76=-+≈-+=C A B ,sin 20sin7630().sin sin40==≈a C c cm A ②当0116≈B 时,180()180(40116)24=-+≈-+=C A B ,0sin 20sin2413().sin sin40==≈a C c cm A 点评:应用正弦定理时(1)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题型2:三角形面积例2.在∆ABC 中,sin cos A A +=22,AC =2,3=AB ,求A tan 的值和∆ABC 的面积。

专练06 三角形中有关角的计算与证明-2021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高分突破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练06 三角形中有关角的计算与证明-2021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高分突破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练06三角形中有关角的计算与证明1.已知△ABC ,点P 为其内部一点,连结PA 、PB 、PC ,在△PAB ,△PBC 和△PAC 中,如果存在一个三角形,其内角与△ABC 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那么就称点P 为△ABC 的等角点.(1)判断以下两个命题是否为真命题,若为真命题,则在相应横线内写“真”;反之,则写“假”. ①内角分别为30°、60°、90°的三角形存在等角点;________命题; ②任意的三角形都存在等角点;________命题.(2)如图 ①,点P 是△ABC 的等角点,若∠BAC=∠PBC ,探究图 ①中∠BPC ,∠ABC ,∠ACP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②,在△ABC 中,∠BAC<∠ABC<∠ACB ,若△ABC 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P 是该三角形的等角点,直接写出△ABC 三个内角的度数.【答案】 (1) ①内角分别为30°、60°、90°的三角形存在等角点,是真命题; ②任意的三角形都存在等角点是假命题,如等边三角形不存在等角点; 故答案为:1、真,2、假.(2)解:如图①,∵△ABC 中, ∠BPC=∠ABP+∠BAC+∠ACP , ∠BAC=∠PBC ,∴∠BPC=∠ABP+∠PBC+∠ACP =∠ABC+∠ACP. (3)∵P 为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PBC=12∠ABC ,∠PCB=12∠ACB , ∵P 为△ABC 的等角点,∴∠PBC=∠A,∴∠ABC=2∠PBC=2∠A,∴∠BCP=∠ABC=2∠A,∴∠ACB=2∠BCP=4∠A,又∵∠A+∠ABC+∠ACB=180°,∴∠A+2∠A+4∠A=180°,∴∠A=180°7,∴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180°7,360°7,720°7.故答案为:180°7,360°7,720°7.2.将一块直角三角板XYZ放置在AABC上,使得该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分别经过点B,C.(1)如图1,当∠A=45°时,∠ABC+∠ACB=________度,∠ABX+∠ACX=________度.(2)如图2,改变直角三角板XYZ的位置,使该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XY,XZ仍然分别经过点B,C,那么∠ABX+∠ACX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举例说明,若没有变化,请探究∠ABX+∠ACX与∠A的关系.【答案】(1)在三角形ABC中,∵∠A=45°∴∠ABC+∠ACB=180°-45°=135°∵∠A=45°∴∠ABC+∠ACB=180°-∠A=180°-45°=135°∵∠YXZ=90°∴∠XBC+∠XCB=90°∴∠ABX+∠ACX=135°-90°=45°(2)解:不变化,∠ABX+∠ACX =90°-∠A,理由如下∵∠x =90°,∴∠XBC+∠XCB =90°∵∠A+∠ABC+∠ACB =180°,∴∠ABX+∠ACX =(∠ABC-∠XBC)+(∠ACB-∠XCB)=(∠ABC+∠ACB)-(∠XBC+∠XCB)=180°-∠A-90°=90°-∠A3.如图(1)如图,请证明∠A+∠B+∠C=180°(2)如图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证明∠A+∠B=∠C+∠D(3)如图,E在DC的延长线上,AP平分∠BAD,CP平分∠BCE,猜想∠P与∠B、∠D之间的关系,并证明(4)如图,AB∥CD,PA平分∠BAC,PC平分∠ACD,过点P作PM、PE交CD于M,交AB于E,则①∠1+∠2+∠3+∠4不变;②∠3+∠4﹣∠1﹣∠2不变,选择正确的并给予证明.【答案】(1)证明:如图1,延长BC到D,过点C作CE∥BA,∵BA∥CE,∴∠B=∠1,∠A=∠2,又∵∠BCD=∠BCA+∠2+∠1=180°,∴∠A+∠B+∠ACB=180°;(2)证明:如图2,在△AOB中,∠A+∠B+∠AOB=180°,在△COD中,∠C+∠D+∠COD=180°,∵∠AOB=∠COD,∴∠A+∠B=∠C+∠D;(3)解:如图3,∵AP平分∠B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1=∠2,∠3=∠4,∵(∠1+∠2)+∠B=(180°﹣2∠3)+∠D,∠2+∠P=(180°﹣∠3)+∠D,∴2∠P=180°+∠D+∠B,∴∠P=90°+ 1(∠B+∠D);2(4)解:②∠3+∠4﹣∠1﹣∠2不变正确.理由如下:作PQ∥AB,如图4,∵AB∥CD,∴PQ∥CD,由AB∥PQ得∠APQ+∠3+∠4=180°,即∠APQ=180°﹣∠3﹣∠4,由PQ∥CD得∠5=∠2,∵∠APQ+∠5+∠1=90°,∴180°﹣∠3﹣∠4+∠2+∠1=90°,∴∠3+∠4﹣∠1﹣∠2=90°.4.如图,在△ABC中,AB=AC,D为直线BC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在AD的右侧作△ACE,使得AE=AD,∠DAE=∠BAC,连接CE.(1)当D在线段BC上时,①求证:△BAD≌△CAE.②请判断点D在何处时,AC⊥DE,并说明理由.(2)当CE∥AB时,若△ABD中最小角为26°,求∠ADB的度数.【答案】(1)解:①∵∠DAE=∠BAC,∴∠DAB=∠EAC,在△ABD和△ACE中,{AB=AC∠DAB=∠EACAD=AE,∴△BAD≌△CAE(SAS);②如图,连接DE,若AC⊥DE,又∵AD=AE,∴AC平分∠DAE,∴∠DAB=∠CAE=∠CAD,∴AD平分∠CAB,又∵AB=AC,∴BD=CD,∴当点D在BC中点时,AC⊥DE;(2)解:当CE∥AB时,则有∠ABC=∠ACE=∠BAC=60°,∴△ABC为等边三角形,①如图1:此时∠BAD=26°,∴∠ADB=180°﹣∠BAD﹣∠B=180°﹣26°﹣60°=94°.②如图2,此时∠ADB=26°,③如图3,此时∠BAD=26°,∠ADB=60°﹣26°=34°.④如图4,此时∠ADB=26°.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DB的度数为26°或34°或94°5.如图,P是等腰△ABC内一点,AB=BC,连接PA,PB,PC.图1 图2(1)如图1,当∠ABC=90°时,PA=2,PB=4,PC=6,求∠APB.(2)如图2,当∠ABC=60°时,PA=3,PB=4,PC=5,求∠APB.【答案】(1)解:将△APB沿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BCP′,连接PP′,可得∠P′BP=90°,且BP=BP′=4,∴△BP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P′P=45°,PP′=4√2,在△PP′C中,PC2=62=36,P′C2+P′P2=22+(4√2)2=4+32=36,∴PC2=P′C2+P′P2,∴△PP′C为直角三角形且∠PP′C=90°,∴∠BP′C=90°,∴∠BP′C=∠BP′P+∠BP′C=45°+90°=135°,又∵旋转,∴∠APB=∠BP′C=135°(2)解:将△APB沿点B顺时针旋转60°得到△BCP′,连接PP′,可得:BP′=BP=4,∠PBP′=60°∴△PBP′为等边三角形,∴∠BP′P=60°,PP′=4,在△PP′C中,PP′2+P′C2=42+32=25,CP2=52=25,∴△PP′C为直角三角形且∠PP′C=90°,∴∠BP′C=∠BP′P+∠PP′C=60°+90°=150°,∴∠APB=∠BP′C=150°6.如图,CA=CB,CD=CE,∠ACB=∠DCE=40°,AD、BE交于点H,连接CH.(1)求证:ΔACD≌ΔBCE;(2)求证:CH 平分∠AHE;(3)求∠CHE的度数.【答案】(1)证明;∵∠ACB=∠DCE=40°,∴∠ACD=∠BCE,在△ACD和△BCE中,{CA=CB∠ACD=∠BCECD=CE,∴△ACD≌△BCE(SAS)(2)证明;过点C作CM⊥AD于M,CN⊥BE于N,∵△ACD≌△BCE,∴∠CAM=∠CBN,在△ACM和△BCN中,{∠CAM=∠CBN∠AMC=∠BNC=90°AC=BC,∴△ACM≌△BCN(AAS),∴CM=CN,∴CH平分∠AHE(3)解;∵△ACD≌△BCE,∴∠CAD=∠CBE,∵∠AMC=∠AMC,∴∠AHB=∠ACB=40°,∴∠AHE=180°-40°=140°,∠AHE=70º∴∠CHE= 127.我们将内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对顶三角形”.例如,在图1中,△AOB的内角∠AOB与△COD的内角∠COD互为对顶角,则△AOB与△COD为对顶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知“对顶三角形”有如下性质:∠A+∠B=∠C+∠D.(1)性质理解:如图2,在“对顶三角形” △AOB与△COD中,∠EAO=∠C,∠D=2∠B,求证:∠EAB=∠B;(2)性质应用:①如图3,则∠A+∠B+∠C+∠D+∠E的度数为;②如图4,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BOD=∠A.若∠ECD比∠DBE大20∘,求∠BDO的度数;(3)拓展提高:如图5,已知BE,C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DC和∠BEC的平分线DP和EP相交于点P,设∠A=α,求∠P的度数(用α表示∠P).【答案】(1)证明:据题意,得∠BAO+∠B=∠C+∠D,∴∠BAO−∠C=∠D−∠B,∵∠EAO=∠C,∠D=2∠B,∴∠BAE=∠B(2)解:①∠A+∠B+∠C+∠D+∠E=∠A+∠C+∠B+∠E+∠D=∠FGD+∠GFD+∠D=180°;故答案为:180°;②由题意得∠ECD−∠DBE=20°,由(1)得∠EBD+∠BDO=∠ECO+∠OEC,∴∠BDO−∠OEC=20°,∵∠BOD=∠A,∴∠A+∠DOE=180°,故∠ADO+∠AEO=180°,∵∠AEO+∠CEO=∠BDO+∠ADO=180°,∴∠BDO=∠AEO,∴∠BDO+∠CEO=180°,∵∠BDO−∠OEC=20°,∴∠BDO=100°;(3)解:∠P=180∘−α4,理由如下:∵∠BDC和∠BEC的平分线DP和EP相交于点P,∴∠BDP=∠CDP,∠BEP=∠CEP,由(1)得∠BDP+∠DBE=∠BEP+∠P①,∠CDP+∠P=∠CEP+∠DCE②,由①−②得∠DBE−∠P=∠P−∠DCE,∴∠P=12(∠DBE+∠DCE),即∠P=14(∠ABC+∠ACB),∴∠P=14(180°−∠A)=180°−α48.已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线段AB同侧作△ACD和△BCE,且CA=CD,CB=CE,∠ACD=∠BCE,直线AE与BD交于点F,(1)如图1,若∠ACD=60°,则∠AFB=________;如图2,若∠ACD=90°,则∠AFB=________;如图3,若∠ACD=120°,则∠AFB=________;(2)如图4,若∠ACD=α,则∠AFB=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3)将图4中的△ACD绕点C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交点F至少在BD、AE中的一条线段上),变成如图5所示的情形,若∠ACD=α,则∠AFB与α的有何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答案】(1)如图1,CA=CD,∠ACD=60°,所以△ACD是等边三角形.∵CB=CE,∠ACD=∠BCE=60°,所以△ECB是等边三角形.∵AC=DC,∠ACE=∠ACD+∠DCE,∠BCD=∠BCE+∠DCE,又∵∠ACD=∠BCE,∴∠ACE=∠BCD.∵AC=DC,CE=BC,∴△ACE≌△DCB.∴∠EAC=∠BDC.∠AFB是△ADF的外角.∴∠AFB=∠ADF+∠FAD=∠ADC+∠CDB+∠FAD=∠ADC+∠EAC+∠FAD=∠ADC+∠DAC=120°.如图2,∵AC=CD,∠ACE=∠DCB=90°,EC=CB,∴△ACE≌△DCB.∴∠AEC=∠DBC,又∵∠FDE=∠CDB,∠DCB=90°,∴∠EFD=90°.∴∠AFB=90°.如图3,∵∠ACD=∠BCE,∴∠ACD﹣∠DCE=∠BCE﹣∠DCE.∴∠ACE=∠DCB.又∵CA=CD,CE=CB,∴△ACE≌△DCB.∴∠EAC=∠BDC.∵∠BDC+∠FBA=180°﹣∠DCB=180°﹣(180﹣∠ACD)=120°,∴∠FAB+∠FBA=120°.∴∠AFB=60°.故答案为:120°,90°,60°;(2)∵∠ACD=∠BCE,∴∠ACD+∠DCE=∠BCE+∠DCE.∴∠ACE=∠DCB.∴∠CAE=∠CDB.∴∠DFA=∠ACD.∴∠AFB=180°﹣∠DFA=180°﹣∠ACD=180°﹣α.故答案为:180°﹣α;(3)解:∠AFB=180°﹣α;证明:∵∠ACD=∠BCE=α,则∠ACD+∠DCE=∠BCE+∠DCE,即∠ACE=∠DCB.在△ACE和△DCB中{AC=DC∠ACE=∠DCBCE=CB,则△ACE≌△DCB(SAS).则∠CBD=∠CEA,由三角形内角和知∠EFB=∠ECB=α.∠AFB=180°﹣∠EFB=180°﹣α.9.己知∠ABC=90°,AB=2,BC=3,AD∥BC,P为线段BD上的动点,点Q在射线AB上,且满足PQPC=AQAB(如图1所示)(1)当AD=2,且点Q与点B重合时(如图2所示),求线段PC的长;(2)在图1中,联结AP,当AD= 32,且点Q在线段AB上时,设点B、Q之间的距离为x,S△APQS△PBC=y,其中S△APQ表示S△APQ的面积,S△PBC表示△PBC的面积,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3)当AD<AB,且点Q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求∠QPC的大小【答案】(1)解:∵AD∥BC,∠ABC=90°,∴∠BAD=∠ABC=90°,当AD=2时,AD=AB,∴∠D=∠ABD=45°,∴∠PQC=∠D=45°,∵PQPC =AQAB,∴PQ=PC,∴∠C=∠PQC=45°,∴∠BPC=90°,∴PC=BC·sin45°=3√22(2)解:如图,作PE⊥AB于E,PF⊥BC于F,∵∠ABC=90°, ∴四边形EBFP 是矩形, ∴PF=BE , 又∵∠BAD=90°, ∴PE ∥AD ,∴Rt △BEP ∽Rt △BAD , ∴BE BA =EPAD , ∴BEEP =BAAD =232=43, 设BE=4k ,则PE=3k , ∴PF=BE=4k ,∵BQ=x ,AQ=AB-BQ=2-x ,∴S △APQ =12AQ·PE=12(2-x )·3k ,S △PBC =12BC·PF=12×3×4k=6k , ∵S △APQS △PBC=y ,∴12(2−x )·3k 6k =y ,∴y=2−x 4(0≤x ≤78);(3)解:∵Rt △BEP ∽Rt △BAD , ∴BE BA =EPAD ,∴BEEP =BAAD ∴PFEP =BAAD , ∵PCPQ =BAAD , ∴PFEP =PCPQ , ∴Rt △PCF ∽Rt △PQE , ∴∠FPC=∠EPQ ,∵∠EPQ+∠QPF=∠EPF=90°,∴∠FPC+∠QPF=90°,即∠QPC=90°。

八年级数学 第 三角形 专题训练(二)有关三角形、多边形的角度计算与数学思想应用

八年级数学 第 三角形 专题训练(二)有关三角形、多边形的角度计算与数学思想应用
第十页,共二十页。
7.(中考改编题)如图①,线段AB,CD相交(xiāngjiāo)于点O,连接AC,DB. (1)求证:∠A+∠C=∠D+∠B; (2)如图②,已知∠A=50°,∠D=40°,若BE平分∠ABD交CD于点F,CE平分∠ACD 交AB于点G,求∠E的度数; (3)如图③,若直线BM平分∠ABD交CD于点F,CM平分∠DCH交直线BF于点M,直接 写出∠M与∠A,∠D之间相等的数量关系.
内容(nèiróng)总结
No 第十一章 三角形。类型一 与平行线相结合求角的度数或探究(tànjiū)角与角之间的关
系。A.70° B.80°。C.90° D.100°。5.将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 处.
Image
12/9/2021
第二十页,共二十页。
9.一个多边形除去一个内角后,其余内角之和是2 570°,求: (1)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2)除去的那个(nàge)内角的度数.
解:(1)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n,则其内角和为(n-2)·180°.依题意,得 2 570°<(n-2)·180°<2 570°+180°,解这个不等式组,得 16158 <n<17158 ,因 为 n≥3,且 n 是整数,所以 n=17,即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7
第十六页,共二十页。
(3)设∠BAD=x,∴∠ADC=∠BAD+∠B=∠B+x,∠DAE=∠BAC -∠BAD=180°-2∠C-x,∴∠ADE=∠AED=∠C+12 x,∴∠CDE= ∠B+x-(∠C+12 x)=12 x,∴∠BAD=2∠CDE
第十七页,共二十页。
类型五 利用方程、不等式求解多边形中的边角问题
第十三页,共二十页。
类型四 利用方程思想探究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8.【探究与发现】如图①,在△ABC中,∠B=∠C=45°,点D在BC边上,点E在AC边 上,且∠ADE=∠AED,连接DE. (1)当∠BAD=60°时,求∠CDE的度数(dùshu); (2)当点D在BC(点B,C除外)边上运动时,试猜想∠BAD与∠C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 理由; (3)【深入探究】如图②,若∠B=∠C,但∠C≠45°,其他条件不变,试探究∠BAD 与∠CDE的数量关系.

角度计算的综合大题专项训练(30道)(含答案)

角度计算的综合大题专项训练(30道)(含答案)

专题11.7 角度计算的综合大题专项训练(30道)考卷信息:本套训练卷共30题,培优篇15题,拔尖篇15题,题型针对性较高,覆盖面广,选题有深度,渗透角度计算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1.(2021春•平顶山期末)如图,已知△ABC,AD平分∠BAC交BC于点D,AE⊥BC于点E,∠B<∠C.(1)若∠B=44°,∠C=72°,求∠DAE的度数;(2)若∠B=27°,当∠DAE=21度时,∠ADC=∠C.【解题思路】(1)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BAC,再利用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先求出∠ADC,再求出∠DAE;(2)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出∠BAC、∠ADC,根据∠C=∠ADC得到关于∠C的方程,先求出∠C,再求出∠DAE的度数.【解答过程】解:∵AD平分∠BAC交BC于点D,AE⊥BC于点E,∴∠BAD=∠CAD=12∠BAC,∠AED=90°.(1)∵∠B=44°,∠C=72°,∴∠BAC=180°﹣∠B﹣∠C=180°﹣44°﹣72°=64°.∴∠BAD=12×64°=32°.∵∠ADC=∠B+∠BAD =44°+32°=76°,∴∠DAE=90°﹣∠ADC=90°﹣76°=24°.(2))∵∠B=27°,∠C=∠ADC,∴∠BAC=180°﹣∠B﹣∠C=180°﹣27°﹣∠C=153°﹣∠C.∴∠BAD=12×(153°﹣∠C)=76.5°−12∠C.∴∠ADC=∠B+∠BAD=27°+76.5°−12∠C=103.5°−12∠C.∵∠ADC=∠C,∴103.5°−12∠C=∠C.∴∠ADC=∠C=69°.∴∠DAE=∠AED﹣∠ADC=90°﹣69°=21°.故答案为:21.2.(2021春•长春期末)如图,点A、B分别在射线OM、ON上运动(不与点O重合),AC、BC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BC延长线交OM于点G.解决问题:(1)若∠OBA=80°,∠OAB=40°,则∠ACG=60°;(直接写出答案)(2)若∠MON=100°,求出∠ACG的度数.【解题思路】(1)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出∠CBA和∠CAB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ACG的度数即可;(2)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OBA+∠OAB的度数,然后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BA+∠CAB的度数,最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结果即可.【解答过程】解:(1)∵AC、BC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CBA=12∠ABO,∠CAB=12∠BAO,∵∠OBA=80°,∠OAB=40°,∴∠CBA=40°,∠CAB=20°,∴∠ACG=∠CBA+∠CAB=60°.故答案为:60°.(2)∵∠MON=100°,∴∠BAO+∠ABO=180°﹣100°=80°,∵AC、BC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CBA=12∠ABO,∠CAB=12∠BAO,∴∠CBA+∠CAB=12(∠ABO+∠BAO)=12×80°=40°,∴∠ACG=∠CBA+∠CAB=40°.3.(2021春•兴化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AE平分∠CAB,CD⊥AB,AE、CD相交于点F.(1)若∠DCB=50°,求∠CEF的度数;(2)求证:∠CEF=∠CFE.【解题思路】(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CB+∠B=90°,∠CAB+∠B=90°,进而得到∠CAB =∠DCB,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AE=∠CAE,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EF=∠AFD,根据对顶角相等证明结论.【解答过程】(1)解:∵CD⊥AB,∴∠DCB+∠B=90°,∵∠ACB=90°,∴∠CAB+∠B=90°,∴∠CAB=∠DCB=50°,∵AE平分∠CAB,∴∠CAE=12∠CAB=25°,∴∠CEF=90°﹣∠CAE=65°;(2)证明:∵AE平分∠CAB,∴∠BAE=∠CAE,∵∠CAE+∠CEF=90°,∠BAE+∠AFD=90°,∴∠CEF=∠AFD,∵∠CFE=∠AFD,∴∠CEF=∠CFE.4.(2021春•海陵区期末)如图,C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B于点E.(1)若∠A=45°,∠BDC=70°,求∠CED的度数;(2)若∠A﹣∠ACD=34°,∠EDB=97°,求∠A的度数.【解题思路】(1)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CB,再求出∠ECD,∠EDC,可得结论.(2)设∠A=x,则∠ACD=x﹣34°,根据∠EDB=∠A+∠AED,构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过程】解:(1)∵∠CDB=∠A+∠ACD,∴∠ACD=70°﹣45°=25°,∵CD平分∠ACB,∴∠DCB=∠ACB=25°,∵DE∥CB,∴∠EDC=∠BCD=25°,∴∠DEC=180°﹣25°﹣25°=130°.(2)设∠A=x,则∠ACD=x﹣34°,∵CD平分∠ACB,∴∠ACB=2x﹣68°,∵DE∥CB,∴∠AED=∠ACB=2x+68°,∵∠EDB=∠A+∠AED,∴97°=x+2x﹣68°,∴x=55°,∴∠A=55°.5.(2021春•宽城区期末)如图,在△ABC中,点E是边AC上一点,∠AEB=∠ABC.(1)如图1,作∠BAC的平分线交CB、BE于D、F两点.求证:∠EFD=∠ADC.(2)如图2,作△ABC的外角∠BAG的平分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D,延长BE、DA交于点F,试探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AD=∠DAC,再根据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可得∠EFD =∠DAC+∠AEB,∠ADC=∠ABC+∠BAD,进而得到∠EFD=∠ADC;(2)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AD=∠DAG,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F AE=∠BAD,然后再根据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可得∠EFD=∠AEB﹣∠F AE,∠ADC=∠ABC﹣∠BAD,进而得∠EFD=∠ADC.【解答过程】解:(1)∵AD平分∠BAC,∴∠BAD=∠DAC,∵∠EFD=∠DAC+∠AEB,∠ADC=∠ABC+∠BAD,又∵∠AEB=∠ABC,∴∠EFD=∠ADC;(2)探究(1)中结论仍成立;理由:∵AD平分∠BAG,∴∠BAD=∠GAD,∵∠F AE=∠GAD,∴∠F AE=∠BAD,∵∠EFD=∠AEB﹣∠F AE,∠ADC=∠ABC﹣∠BAD,又∵∠AEB=∠ABC,∴∠EFD=∠ADC.6.(2021春•镇江期中)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一角折叠,使得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A'的位置,且A'与点C在直线AB的异侧,折痕为DE,已知∠C=90°,∠A=30°.(1)求∠1﹣∠2的度数;(2)若保持△A′DE的一边与BC平行,求∠ADE的度数.【解题思路】(1)先求出∠B的度数,在根据四边形内角和求出∠1+∠BFD的度数,由∠BFD=∠A′FE和∠A’的度数可求出答案.(2)分EA'∥BC和DA'∥BC两种情况讨论.当DA'∥BC时,先求出∠A′DA=90°,再根据折叠可得出∠ADE=45°;当EA'∥BC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2=∠ABC=60°,由(1)得出∠1=120°,再根据折叠可求出∠ADE的度数.【解答过程】解:(1)由折叠可知,∠A′=∠A=30°,在△A′EF中,∠A′+∠2+∠A′FE=180°,∴∠2=180°﹣∠A′﹣∠A′FE=150°﹣∠A′FE,在△ABC中,∠B=180°﹣∠C﹣∠A=60°,在四边形BCDF中,∠1+∠C+∠B+∠BFD=360°,∴∠1=360°﹣∠C﹣∠B﹣∠BFD=210°﹣∠BFD,∵∠BFD=∠A′FE,∴∠1﹣∠2=210°﹣150°=60°;(2)当DA'∥BC时,如图,∠A′DA=∠ACB=90°,∵△ADE沿DE折叠到△A′DE,∴∠ADE=∠A′DE=12∠ADA′=45°,当EA'∥BC时,如图,∠2=∠ABC=60°.由(1)知,∠1﹣∠2=60°,∴∠1=∠2+60°=120°,∵△ADE沿DE折叠到△A′DE,∴∠ADE=∠A′DE=12∠ADA′=(180°﹣∠1)=30°.综上所述∠ADE的度数为:45°或30°.7.(2021春•常熟市期中)已知△ABC中,AD⊥BC于点D,AE平分∠BAC,过点A作直线GH∥BC,且∠GAB=60°,∠C=40°.(1)求△ABC的外角∠CAF的度数;(2)求∠DAE的度数.【解题思路】(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相等计算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AE=4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GAD=90°,结合图形计算,得到答案.【解答过程】解:(1)∵GH∥BC,∠C=40°,∴∠HAC=∠C=40°,∵∠F AH=∠GAB=60°,∴∠CAF=∠HAC+∠F AH=100°;(2)∵∠HAC=40°,∠GAB=60°,∴∠BAC=80°,∵AE平分∠BAC,∴∠BAE=40°,∵GH∥BC,AD⊥BC,∴∠GAD=90°,∴∠BAD=90°﹣60°=30°,∴∠DAE=∠BAE﹣∠BAD=10°.8.(2020秋•红桥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D是高,角平分线AE,BF相交于点O,∠BAC=50°,∠C=70°,求∠DAC和∠BOA的大小.【解题思路】根据三角形高线可得∠ADC=90°,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解∠DAC的度数;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可求解∠B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出∠BAO和∠ABO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解.【解答过程】解:∵AD是△ABC的高线,∴∠ADC=90°,∵∠ADC+∠C+∠CAD=180°,∠C=70°,∴∠CAD=180°﹣90°﹣70°=20°;∵∠ABC+∠C+∠CAB=180°,∠C=70°,∠BAC=50°,∴∠ABC=180°﹣70°﹣50°=60°,∵AE,BF分别平分∠BAC,∠ABC,AE,BF相交于点O,∴∠BAO=12∠BAC=25°,∠ABO=12∠ABC=30°,∵∠ABO+∠BAO+∠AOB=180°,∴∠AOB=180°﹣25°﹣30°=125°.9.(2020秋•涪城区期末)如图,在△ABC中,∠1=∠2=∠3.(1)证明:∠BAC=∠DEF;(2)∠BAC=70°,∠DFE=50°,求∠ABC的度数.【解题思路】(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2)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解答过程】(1)证明:∵∠BAC=∠1+∠CAE,∠DEF=∠3+∠CAE,∠1=∠3,∴∠BAC=∠DEF.(2)∵∠ABC=∠2+∠ABD,∠1=∠2,∴∠ABC=∠1+∠ABD=∠EDF,由(1)可知∠DEF=∠BAC=70°,∴∠ABC=∠1+∠ABD=∠EDF=180°﹣∠DEF﹣∠DFE=180°﹣70°﹣50°=60°,∴∠ABC=60°.10.(2021春•苏州期末)如图,△ABC中,D为BC上一点,∠C=∠BAD,△ABC的角平分线BE交AD 于点F.(1)求证:∠AEF=∠AFE;(2)G为BC上一点,当FE平分∠AFG且∠C=30°时,求∠CGF的度数.【解题思路】(1)由角平分线定义得∠ABE=∠CBE,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EF=∠AFE;(2)由角平分线定义得∠AFE=∠GFE,进而得∠AEF=∠GFE,由平行线的判定得FG∥AC,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得结果.【解答过程】解:(1)证明:∵BE平分∠ABC,∴∠ABE=∠CBE,∴∠ABF+∠BAD=∠CBE+∠C,∵∠AFE=∠ABF+∠BAD,∠AEF=∠CBE+∠C,∴∠AEF=∠AFE;(2)∵FE平分∠AFG,∴∠AFE=∠GFE,∵∠AEF=∠AFE,∴∠AEF=∠GFE,∴FG∥AC,∵∠C=30°,∴∠CGF=180°﹣∠C=150°.11.(2020秋•恩施市期末)已知:如图,△ABC中,∠BAD=∠EBC,AD交BE于F.(1)试说明:∠ABC=∠BFD;(2)若∠ABC=35°,EG∥AD,EH⊥BE,求∠HEG的度数.【解题思路】(1)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互余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过程】解:(1)∵∠BFD=∠ABF+∠BAD,∠ABC=∠ABF+∠FBC,∵∠BAD=∠EBC,∴∠ABC=∠BFD;(2)∵∠BFD=∠ABC=35°,∵EG∥AD,∴∠BEG=∠BFD=35°,∵EH⊥BE,∴∠BEH=90°,∴∠HEG=∠BEH﹣∠BEG=55°.12.(2020秋•白银期末)(1)探究:如图1,求证:∠BOC=∠A+∠B+∠C.(2)应用:如图2,∠ABC=100°,∠DEF=130°,求∠A+∠C+∠D+∠F的度数.【解题思路】(1)作射线OA,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知∠1+∠B=∠3,∠2+∠C=∠4,两式相加即可得出结论;(2)连接AD,由(1)的结论可知∠F+∠2+∠3=∠DEF,∠1+∠4+∠C=∠ABC,两式相加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过程】解:(1)作射线OA,∵∠3是△ABO的外角,∴∠1+∠B=∠3,①∵∠4是△AOC的外角,∴∠2+∠C=∠4,②①+②得,∠1+∠B+∠2+∠C=∠3+∠4,即∠BOC=∠A+∠B+∠C;(2)连接AD,同(1)可得,∠F+∠2+∠3=∠DEF③,∠1+∠4+∠C=∠ABC④,③+④得,∠F+∠2+∠3+∠1+∠4+∠C=∠DEF+∠ABC=130°+100°=230°,即∠A+∠C+∠D+∠F=230°.13.(2021春•新蔡县期末)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 =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解题思路】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ABC,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易求∠DAC;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求∠CBF、∠EAF,可得∠DAE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先求∠AFB,再次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容易求出∠BOA.【解答过程】解:∵∠CAB=50°,∠C=60°∴∠ABC=180°﹣50°﹣60°=70°,又∵AD是高,∴∠ADC=90°,∴∠DAC=180°﹣90°﹣∠C=30°,∵AE、BF是角平分线,∴∠CBF=∠ABF=35°,∠EAF=25°,∴∠DAE=∠DAC﹣∠EAF=5°,∠AFB=∠C+∠CBF=60°+35°=95°,∴∠BOA=∠EAF+∠AFB=25°+95°=120°,∴∠DAC=30°,∠BOA=120°.故∠DAE=5°,∠BOA=120°.14.(2020春•香坊区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C=40°,AE、BF分别为△ABC的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1)求∠EOF的度数.(2)AD是△ABC的高,∠AFB=80°时,求∠DAE的度数.【解题思路】(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180°﹣(∠BAC+∠ABC)的度数,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结论;(2)先根据垂直的定义及三角形内角和可得到∠CAD的度数,再求出∠1的度数,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求解.【解答过程】解:(1)∵∠CAB+∠ABC=180°﹣∠C,∵AE、BF是角平分线,∴∠EAB=12∠BAC,∠FBA=12∠ABC,∴∠EAB+∠FBA=12(∠BAC+∠ABC)=12(180°﹣∠C)=90°−12∠C,∴∠AOB=180°﹣(90°−12∠C)=90°+12∠C,∵∠C=40°,∴∠AOB=110°,∴∠EOF=∠AOB=110°.(2)∵AD⊥BC,∠C=40°,∴∠CAD=50°,∵∠AFB=80°,∴∠1=180°﹣50°﹣80°=50°,∴∠DAE=180°﹣∠1﹣∠AOB=180°﹣50°﹣110°=20°.15.(2021春•海陵区校级月考)如图1,△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AE⊥BC,垂足为E,CF∥AD.(1)如图1,∠B=30°,∠ACB=70°,求∠CFE的度数;(2)若(1)中的∠B=α,∠ACB=β(α<β),则∠CFE=12β−12α;(用α、β表示)(3)如图2,(2)中的结论还成立么?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1)求∠CFE的度数,求出∠DAE的度数即可,只要求出∠BAE﹣∠BAD的度数,由平分和垂直易得∠BAE和∠BAD的度数即可;(2)由(1)类推得出答案即可;(3)类比以上思路,把问题转换为∠CFE=90°﹣∠ECF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过程】解:(1)∵∠B=30°,∠ACB=70°,∴∠BAC=180°﹣∠B﹣∠ACB=80°,∵AD平分∠BAC,∴∠BAD=40°,∵AE⊥BC,∴∠AEB=90°∴∠BAE=60°∴∠DAE=∠BAE﹣∠BAD=60°﹣40°=20°,∵CF∥AD,∠B=α,∠ACB=β,∴∠CFE=∠DAE=20°;(2)∵∠BAE=90°﹣∠B,∠BAD=12∠BAC=12(180°﹣∠B﹣∠ACB),∵CF ∥AD ,∴∠CFE =∠DAE =∠BAE ﹣∠BAD =90°﹣∠B −12(180°﹣∠B ﹣∠BCA )=12(∠ACB ﹣∠B )=12β−12α, 故答案为:12β−12α; (3)(2)中的结论成立.∵∠B =α,∠ACB =β,∴∠BAC =180°﹣α﹣β,∵AD 平分∠BAC ,∴∠DAC =12∠BAC =90°−12α−12β,∵CF ∥AD ,∴∠ACF =∠DAC =90°−12α−12β,∴∠BCF =β+90°−12α−12β=90°−12α+12β,∴∠ECF =180°﹣∠BCF =90°+12α−12β,∵AE ⊥BC ,∴∠FEC =90°,∴∠CFE =90°﹣∠ECF =12β−12α.16.(2021春•市北区期末)阅读并填空将三角尺(△MPN ,∠MPN =90°)放置在△ABC 上(点P 在△ABC 内),如图1所示,三角尺的两边PM 、PN 恰好经过点B 和点C .我们来探究:∠ABP 与∠ACP 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1)特例探索:若∠A =50°,则∠PBC +∠PCB = 90 度;∠ABP +∠ACP = 40 度;(2)类比探索:∠ABP、∠ACP、∠A的关系是∠ABP+∠ACP=90°﹣∠A;(3)变式探索:如图2所示,改变三角尺的位置,使点P在△ABC外,三角尺的两边PM、PN仍恰好经过点B和点C,则∠ABP、∠ACP、∠A的关系是∠ACP﹣∠ABP=90°﹣∠A.【解题思路】(1)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2)结论:∠ABP+∠ACP=90°﹣∠A.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证明.(3)不成立;存在结论:∠ACP﹣∠ABP=90°﹣∠A.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过程】解:(1)∵∠A=50°,∴∠ABC+∠ACB=130°,∵∠P=90°,∴∠PBC+∠PCB=90°,∴∠ABP+∠ACP=130°﹣90°=40°,故答案为:90,40;(2)结论:∠ABP+∠ACP=90°﹣∠A.证明:∵(∠PBC+∠PCB)+(∠ABP+∠ACP)+∠A=180°,∴90°+(∠ABP+∠ACP)+∠A=180°,∴∠ABP+∠ACP+∠A=90°,∴∠ABP+∠ACP=90°﹣∠A.故答案为:∠ABP+∠ACP=90°﹣∠A;(3)结论:∠ACP﹣∠ABP=90°﹣∠A,理由是:设AB交PC于O,如图2:∵∠AOC=∠POB,∴∠ACO+∠A=∠P+∠PBO,即∠ACP+∠A=90°+∠ABP,∴∠ACP﹣∠ABP=90°﹣∠A,故答案为:∠ACP﹣∠ABP=90°﹣∠A.17.(2021春•东海县期末)如图1.△ABC的外角平分线BF、CF交于点F.(1)若∠A=50°.则∠F的度数为65°;(2)如图2,过点F作直线MN∥BC,交AB,AC延长线于点M、N.若设∠MFB=α,∠NFC=β,则∠A与a+β满足的数量关系是α+β−12∠A=90°;(3)在(2)的条件下,将直线MN绕点F转动.①如图3,当直线MN与线段BC没有交点时,试探索∠A与α,β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当直线MN与线段BC有交点时,试问①中∠A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三者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F的度数;(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BFC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A与α+β的数量关系;(3)①根据(2)中的结论∠BFC=90°﹣∠A,以及平角的定义,即可得到∠A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②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根据(2)中的结论∠BFC=90°﹣∠A,以及平角的定义,即可得到∠A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过程】解:(1)如图1,∵∠A=50°,∴∠ABC+∠ACB=130°,∴∠DBC﹣∠ECB=360°﹣130°=230°,又∵△AB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F,∴∠FBC+∠FCB=12(∠DBC+∠ECD)=12×230°=115°,∴△BCF中∠F=180°﹣115°=65°,故答案为65°;(2)如图2,∵∠ABC+∠ACB=180°﹣∠A,∴∠DBC+∠ECB=360°﹣(180°﹣∠A)=180°+∠A,又∵△AB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F,∴∠FBC+∠FCB=12(∠DBC+∠ECB)=12×(180°+∠A)=90°+12∠A,∴△BCF中,∠BFC=180°﹣(90°+12∠A)=90°−12∠A,又∵∠MFB=α,∠NFC=β,MN∥BC,∴∠FBC=α,∠FCB=β,∵△BCF中,∠FBC+∠FCB+∠BFC=180°,∴α+β+90°−12∠A=180°,即α+β−12∠A=90°,故答案为:α+β−12∠A=90°;(3)①α+β−12∠A=90°,理由如下:如图3,由(2)可得,∠BFC=90°−12∠A,∵∠MFB+∠NFC+∠BFC=180°,∴α+β+90°−12∠A=180°,即α+β−12∠A=90°,②当直线MN与线段BC有交点时,①中∠A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成立,分两种情况:如图4,当M在线段AB上,N在AC延长线上时,由(2)可得,∠BFC=90°−12∠A,∵∠BFC﹣∠MFB+∠NFC=180°,∴90°−12∠A﹣α+β=180°,即β﹣α−12∠A=90°;如图5,当M在AB的延长线上,N在线段AC上时,由(2)可得,∠BFC=90°−12∠A,∴∠BFC﹣∠NFC+∠MFB=180°,∴90°−12∠A﹣β+α=180°,即α﹣β−12∠A=90°;综上所述,∠A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β﹣α−12∠A=90°或α﹣β−12∠A=90°.18.(2021春•宽城区期末)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边AC、BC上的点,点P是一动点.令∠PDA=∠1,∠PEB=∠2,∠DPE=∠α.(1)如图1,点P在斜边AB上运动.①若∠α=70°,则∠1+∠2=160度.②写出∠α、∠1、∠2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点P在斜边AB的延长线上运动(CE<CD),BE、PD交于点F,试说明∠1﹣∠2=90°+∠α.(3)如图3,点P在△ABC外运动(只需研究图③的情形),直接写出∠α、∠1、∠2之间的关系.【解题思路】(1)①求出∠CEP+∠CDP,可得结论.②结论:∠1+∠2=90°+∠α.连接PC,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2)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即可.(3)利用基本结论∠C+∠3=∠P+∠4,构建关系式,可得结论.【解答过程】解:(1)①∵∠C=90°,α=70°,∴∠CEP+∠CDP=360°﹣(90°+70°)=200°,∴∠1+∠2=360°﹣200°=160°,故答案为:160.②结论:∠1+∠2=90°+∠α.理由:如图1中,连结CP.∵∠1=∠DCP+∠CPD,∠2=∠ECP+∠CPE,∴∠1+∠2=∠DCP+∠CPD+∠ECP+∠CPE,∵∠DCP+∠ECP=∠ACB=90°,∠CPD+∠CPE=∠DPE=∠α,∴∠1+∠2=90°+∠α.(2)如图2中,∵∠1=∠ACB+∠CFD,∠CFD=∠2+∠α,∴∠1=∠ACB+∠2+∠α.∵∠ACB=90°,∴∠1=90°+∠2+∠α.∴∠1﹣∠2=90°+∠α.(3)结论:∠2﹣∠1=90°﹣∠α.理由:如图3中,∵∠C+∠3=∠P+∠4,∠C=90°,∠P=α,∴90°+(180°﹣∠2)=α+(180°﹣∠1),∴∠2﹣∠1=90°﹣∠α.19.(2021春•延庆区期末)在三角形ABC中,点D在线段AC上,ED∥BC交AB于点E,点F在线段AB上(点F不与点A,E,B重合),连接DF,过点F作FG⊥FD交射线CB于点G.(1)如图1,点F在线段BE上,用等式表示∠EDF与∠BG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如图2,点F在线段BE上,求证:∠ABC+∠BFG﹣∠EDF=90°;(3)当点F在线段AE上时,依题意,在图3中补全图形,请直接用等式表示∠EDF与∠BGF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解题思路】(1)结论:∠EDF+∠BGF=90°.如图1中,过点F作FH∥BC交AC于点H.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2)如图2中,过点F作FH∥BC交AC于点H.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3)作出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解答过程】(1)解:结论:∠EDF+∠BGF=90°.理由:如图1中,过点F作FH∥BC交AC于点H.∵ED∥BC,∴ED∥FH.∴∠EDF=∠1.∵FH∥BC,∴∠BGF=∠2.∵FG⊥FD,∴∠DFG=90°.∴∠1+∠2=90°.∴∠EDF+∠BGF=90°.(2)证明:如图2中,过点F作FH∥BC交AC于点H.∴∠ABC=∠AFH.∴∠ABC=∠1+∠3.∴∠3=∠ABC﹣∠1.∵∠EDF=∠1,∴∠3=∠ABC﹣∠EDF.∵FG⊥FD,∴∠DFG=90°.∴∠BFG+∠3=90°.∴∠3=90°﹣∠BFG.∴90°﹣∠BFG=∠ABC﹣∠EDF.∴∠ABC+∠BFG﹣∠EDF=90°.(3)解:结论:∠BGF﹣∠EDF=90°.理由:设DE 交FG 于J .∵DE ∥BC ,∴∠BGF =∠FJE ,∵∠FJE =∠DEJ +∠EDF ,∠DEJ =90°,∴∠BGF ﹣∠EDF =90°20.(2021春•中山市期末)同学们以“一块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开展数学活动,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请你解答:(1)如图1,∠α和∠β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2,∠DFC 的平分线与∠EG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Q ,求∠FQG 的大小;(3)如图3,点P 是线段AD 上的动点(不与A ,D 重合),连接PF 、PG ,∠DFP+∠FPG ∠EGP 的值是否变化?如果不变,请求出比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1)如图1,延长AM 交EG 于M .由题意知:DF ∥EG ,∠ACB =90°,故∠α=∠GMC ,∠ACB =∠GMC +∠CGM =90°.进而推断出∠β+∠α=90°.(2)如图2,延长AC 交EG 于N .由题意知:DF ∥EN ,∠ACB =90°,得∠1=∠GNC ,∠CGN +∠GNC =90°,故∠1+∠CGN =90°.因为∠DFC 的平分线与∠EG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Q ,所以∠QFC =12∠DFC =12(180°−∠1)=90°−12∠1,∠GQC =90°−12∠CGN .那么,∠FQG =360°﹣∠QFC ﹣∠QGC﹣∠ACB =135°.(3)由题意知:DF ∥EG ,得∠FOG =∠EGO ,故∠DFP+∠FPG ∠EGP =∠GOF ∠EGP =1.【解答过程】解:(1)如图1,延长AM 交EG 于M .∠β+∠α=90°,理由如下:由题意知:DF ∥EG ,∠ACB =90°.∴∠α=∠GMC ,∠ACB =∠GMC +∠CGM =90°.∵∠EGB 和∠CGM 是 对顶角,∴∠β=∠CGM .∴∠β+∠α=90°.(2)如图2,延长AC 交EG 于N .由题意知:DF ∥EN ,∠ACB =90°.∴∠1=∠GNC ,∠CGN +∠GNC =90°.∴∠1+∠CGN =90°.∵QF 平分∠DFC ,∴∠QFC =12∠DFC =12(180°−∠1)=90°−12∠1.同理可得:∠GQC =90°−12∠CGN .∵四边形QFCG 的内角和等于360°.∴∠FQG =360°﹣∠QFC ﹣∠QGC ﹣∠ACB =360°﹣(90°−12∠1)﹣(90°−12∠CGN )﹣90°. ∴∠FQG =135°.(3)如图3,由题意知:DF ∥EG .∴∠FOG =∠EGO .∴∠DFP+∠FPG ∠EGP =∠GOF ∠EGP =1. ∴∠DFP+∠FPG ∠EGP 的值不变.21.(2021春•禅城区期末)△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是△ABC 的高.(1)如图1,若∠B =40°,∠C =60°,求∠DAE 的度数;(2)如图2(∠B <∠C ),试说明∠DAE 与∠B 、∠C 的数量关系;(3)拓展:如图3,四边形ABDC 中,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DA 是∠BDC 的角平分线,猜想:∠DAE 与∠B 、∠C 的数量关系是否改变.说明理由.【解题思路】(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 =8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D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高线可求∠CAE 得度数,进而求解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1)的推理方法可求解∠DAE、∠B、∠C的数量关系;(3)连接BC交AD于F,过点A作AM⊥BC于M,过点D作DN⊥BC于N,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AM=12(∠ACB﹣∠ABC),同理,∠ADN=12(∠BCD﹣∠CBD),求得∠MAD=∠ADN,根据角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过程】解:(1)∵∠B=40°,∠C=60°,∠BAC+∠B+∠C=180°,∴∠BAC=80°,∵AD是∠BAC的角平分线,∴∠CAD=∠BAD=12∠BAC=40°,∵AE是△ABC的高,∴∠AEC=90°,∵∠C=60°,∴∠CAE=90°﹣60°=30°,∴∠DAE=∠CAD﹣∠CAE=10°;(2)∵∠BAC+∠B+∠C=180°,∴∠BAC=180°﹣∠B﹣∠C,∵AD是∠BAC的角平分线,∴∠CAD=∠BAD=12∠BAC,∵AE是△ABC的高,∴∠AEC=90°,∴∠CAE=90°﹣∠C,∴∠DAE=∠CAD﹣∠CAE=12∠BAC﹣(90°﹣∠C)=12(180°﹣∠B﹣∠C)﹣90°+∠C=12∠C−12∠B,即∠DAE=12∠C−12∠B;(3)不变,理由:连接BC交AD于F,过点A作AM⊥BC于M,过点D作DN⊥BC于N,∵AE是∠BAC的角平分线,AM是高,∴∠EAM=12(∠ACB﹣∠ABC),同理,∠ADN=12(∠BCD﹣∠CBD),∵∠AFM=∠DFN,∠AMF=∠DNF=90°,∴∠MAD=∠ADN,∴∠DAE=∠EAM+∠MAD=∠EAM+∠ADN=12(∠ACB﹣∠ABC)+12(∠BCD﹣∠CBD)=12(∠ACD﹣∠ABD).22.(2021春•侯马市期末)(1)已知:如图①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试说明:∠A+∠B=∠C+∠D.(2)如图②,AP,CP分别平分∠BAD,∠BCD,若∠ABC=36°,∠ADC=16°,求∠P的度数.(3)如图(3),直线AP平分∠B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猜想∠P与∠B、∠D的数量关系是∠P=90°+12(∠B+∠D);(4)如图(4),直线AP平分∠BAD的外角∠F 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猜想∠P与∠B、∠D的数量关系是∠P=180°−12(∠B+∠D).【解题思路】(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整理即可得证;(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3=∠4,再根据(1)的结论列出整理即可得解;(3)表示出∠P AD和∠PCD,再根据(1)的结论列出等式并整理即可得解;(4)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可得(180°﹣∠1)+∠P+∠4+∠B=360°,∠2+∠P+(180°﹣∠3)+∠D=360°,然后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过程】解:(1)∵∠A+∠B+∠AOB=180°,∠C+∠D+∠COD=180°,∴∠A+∠B+∠AOB=∠C+∠D+∠COD.∵∠AOB=∠COD,∴∠A+∠B=∠C+∠D.(2)∵AP,CP分别平分∠BAD,∠BCD,∴∠BAP=∠P AD,∠BCP=∠PCD,由(1)的结论得,∠P+∠BCP=∠ABC+∠BAP,①,∠P+∠P AD=∠ADC+∠PCD②,①+②得,2∠P+∠BCP+∠P AD=∠BAP+∠PCD+∠ABC+∠ADC,∴2∠P=∠ABC+∠ADC,∵∠ABC=36°,∠ADC=16°,∴∠P=26°.(3)∵直线AP平分∠B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P AB=∠P AD,∠PCB=∠PCE,∴2∠P AB+∠B=180°﹣2∠PCB+∠D,∴180°﹣2(∠P AB+∠PCB)+∠D=∠B,∵∠P+∠P AD=∠PCB+∠AOC=∠PCB+∠B+2∠P AD,∴∠P=∠P AD+∠B+∠PCB=∠P AB+∠B+∠PCB,∴∠P AB+∠PCB=∠P﹣∠B,∴180°﹣2(∠P﹣∠B)+∠D=∠B,即∠P=90°+12(∠B+∠D).故答案为:∠P=90°+12(∠B+∠D).(4)∵直线AP平分∠BAD的外角∠F 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F AP=∠P AO,∠PCE=∠PCB,在四边形APCB中,(180°﹣∠F AP)+∠P+∠PCB+∠B=360°①,在四边形APCD中,∠P AD+∠P+(180°﹣∠PCE)+∠D=360°②,①+②得:2∠P+∠B+∠D=360°,∴∠P=180°−12(∠B+∠D).故答案为:∠P=180°−12(∠B+∠D).23.(2020春•西城区校级期末)在△ABC中,BD,CE是它的两条角平分线,且BD,CE相交于点M,MN⊥BC于点N.将∠MBN记为∠1,∠MCN记为∠2,∠CMN记为∠3.(1)如图1,若∠A=110°,∠BEC=130°,则∠2=20°,∠3﹣∠1=55°;(2)如图2,猜想∠3﹣∠1与∠A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BEC=α,∠BDC=β,用含α和β的代数式表示∠3﹣∠1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即可)解:(2)∠3﹣∠1与∠A的数量关系是:∠3﹣∠1=12∠A.(3)∠3﹣∠1=α+β3−30°.【解题思路】(1)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E=∠BEC﹣∠A,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AC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BC,然后求出∠1,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3,然后相减即可得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12∠ABC,∠2=12∠ACB,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表示出∠3,然后表示出∠3﹣∠1=90°−12∠ACB−12∠ABC,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CB+∠ABC=180°﹣∠A,然后代入整理即可得解;(3)在△BCE和△BCD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得到∠1+∠2,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用∠A表示出∠1+∠2,然后根据∠3﹣∠1=12∠A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过程】(1)解:在△ACE中,∠ACE=∠BEC﹣∠A=130°﹣110°=20°,∵CE平分∠ACE,∴∠2=∠ACE=20°,∴∠ACB=2∠2=2×20°=40°,在△ABC中,∠ABC=180°﹣∠A﹣∠ACB=180°﹣110°﹣40°=30°,∵BD平分∠ABC,∴∠1=12∠ABC=12×30°=15°,∵MN⊥BC,∴∠3=90°﹣∠2=90°﹣20°=70°,∴∠3﹣∠1=70°﹣15°=55°,故答案为:20,55;(2)∠3﹣∠1与∠A的数量关系是:∠3﹣∠1=12∠A.证明:在△ABC中,BD,CE是它的两条角平分线,∴∠1=12∠ABC,∠2=12∠ACB,∵MN⊥BC于点N,∴∠MNC=90°,在△MNC中,∠3=90°﹣∠2,∴∠3﹣∠1=90°﹣∠2﹣∠1,=90°−12∠ACB−12∠ABC,=90°−12(∠ACB+∠ABC),∵在△ABC中,∠ACB+∠ABC=180°﹣∠A,∴∠3﹣∠1=90°−12(180°﹣∠A)=12∠A;故答案为:∠3﹣∠1=12∠A ;(3)∵BD ,CE 是△ABC 的两条角平分线, ∴∠ABC =2∠1,∠ACB =2∠2,在△BCE 和△BCD 中,∠1+2∠2+β=180°, ∠2+2∠1+α=180°, ∴∠1+∠2=120°−α+β3,∵∠1+∠2=12(∠ACB +∠ABC )=12(180°﹣∠A ), ∴120°−α+β3=12(180°﹣∠A ), 整理得,12∠A =α+β3−30°,∴∠3﹣∠1=α+β3−30°. 故答案为:α+β3−30°.24.(2020春•福山区期中)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线段首尾连接可以变换出很多不同的图形,这些不同的角又有很多不同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奇妙的图形吧! 【问题探究】(1)如图1,请直接写出∠A +∠B +∠C +∠D +∠E = 180° ;(2)将图1变形为图2,∠A +∠DBE +∠C +∠D +∠E 的结果如何?请写出证明过程; (3)将图1变形为图3,则∠A +∠B +∠C +∠D +∠E 的结果如何?请写出证明过程. 【变式拓展】(4)将图3变形为图4,已知∠BGF =160°,那么∠A +∠B +∠C +∠D +∠E +∠F 的度数是 320° .【解题思路】(1)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2=∠C+∠E,∠1=∠A+∠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解.(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ABE=∠C+∠E,∠DBC=∠A+∠D,即可证明此结论.(3)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DFG=∠B+∠E,∠FGD=∠A+∠C,即可证明此结论;(4)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BGF=∠B+∠2=160°,∠2=∠D+∠F,∠BGF=∠1+∠E=160°,∠1=∠A+∠C,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过程】(1)解:如图1,∵∠2=∠C+∠E,∠1=∠A+∠2,∴∠A+∠B+∠C+∠D+∠E=∠1+∠B+∠D=180°,故答案为:180°;(2)证明:∵∠ABE=∠C+∠E,∠DBC=∠A+∠D,∠ABE+∠DBE+∠DBC=180°,∴∠A+∠DBE+∠C+∠D+∠E=180°∴将图①变形成图②∠A+∠DBE+∠C+∠D+∠E仍然为180°;(3)证明:∵在△FGD中,∠DFG+∠FGD+∠D=180°,∠DFG=∠B+∠E,∠FGD=∠A+∠C,∴∠A+∠B+∠C+∠D+∠E=180°,∴将图①变形成图③,则∠A+∠B+∠C+∠D+∠E还为180°;(4)解:∵∠BGF=∠B+∠2=160°,∠2=∠D+∠F,∴∠B+∠D+∠F=160°,∵∠BGF=∠1+∠E=160°,∠1=∠A+∠C,∴∠A+∠C+∠E=160°,∴∠A+∠B+∠C+∠D+∠E+∠F=320°,故答案为:320°.25.(2020春•蓬溪县期末)某校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对“三角形内角或外角平分线的夹角与第三个内角的数量关系”进行了探究.(1)如图1,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P,∠A=64°,则∠BPC=122°;(2)如图2,△ABC的内角∠ACB的平分线与△ABC的外角∠ABD的平分线交于点E.其中∠A=α,求∠BEC.(用α表示∠BEC);(3)如图3,∠CBM、∠BCN为△ABC的外角,∠CBM、∠BCN的平分线交于点Q,请你写出∠BQC 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如图4,△ABC外角∠CBM、∠BCN的平分线交于点Q,∠A=64°,∠CBQ,∠BCQ的平分线交于点P,则∠BPC=119°,延长BC至点E,∠ECQ的平分线与BP的延长线相交于点R,则∠R=29°.【解题思路】(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的定义;(2)由角平分线得出∠ECB=12∠ACB,∠EBD=12∠ABD.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知∠ABD=∠A+∠ACB,∠EBD=∠ECB+∠BEC,根据∠EBD=12∠ABD=12(∠A+∠ACB)=∠BEC+∠ECB可得答案;(3)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QBC与∠QCB,然后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4)结合(1)(2)(3)的解析即可求得.【解答过程】解:(1)∵PB、PC分别平分∠ABC和∠ACB,∴∠PBC=12∠ABC,∠PCB=12∠ACB(角平分线的定义),∵∠BPC+∠PBC+∠PCB=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PC=180°﹣(∠PBC+∠PCB)=180°﹣(12∠ABC+12∠ACB)=180°−12(∠ABC+∠ACB)=180°−12(180°﹣∠A)=180°﹣90°+12∠A=90°+12∠A=90°+12×64°=122°.故答案为:122°;(2)∵BE是∠ABD的平分线,CE是∠ACB的平分线,∴∠ECB=12∠ACB,∠EBD=12∠ABD.∵∠ABD是△ABC的外角,∠EBD是△BCE的外角,∴∠ABD=∠A+∠ACB,∠EBD=∠ECB+∠BEC,∴∠EBD=12∠ABD=12(∠A+∠ACB)=∠BEC+∠ECB,即12∠A+∠ECB=∠ECB+∠BEC,∴∠BEC=12∠A=12α;(3)结论:∠BQC=90°−12∠A.理由如下:∵∠CBM与∠BCN是△ABC的外角,∴∠CBM=∠A+∠ACB,∠BCN=∠A+∠ABC,∵BQ,CQ分别是∠ABC与∠ACB外角的平分线,∴∠QBC=12(∠A+∠ACB),∠QCB=12(∠A+∠ABC).∵∠QBC+∠QCB+∠BQC=180°,∴∠BQC=180°﹣∠QBC﹣∠QCB,=180°−12(∠A+∠ACB)−12(∠A+∠ABC),=180°−12∠A−12(∠A+∠ABC+∠ACB),=180°−12∠A﹣90°=90°−12∠A;(4)由(3)可知,∠BQC=90°−12∠A=90°−12×64°=58°,由(1)可知∠BPC=90°+12∠BQC=90°+12×58°=119°;由(2)可知,∠R=12∠BQC=29°故答案为119,29.26.(2021春•鄂州期末)探究知: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满足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我们把这个结论称之为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如图1,AB∥CD,且∠BED+∠CDE=120°,请根据题目条件,结合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探究下列问题:(1)如图2,在图1基础上作:∠BEF=12∠DEF,∠CDE=3∠CDF,EF与DF交于点F,求∠EFD的度数;(2)如图3,在图1基础上作:过B作BG⊥AB,交CD于点F,且∠CDG=34∠CDE,求∠G∠E的值.【解题思路】(1)设∠BEF=α,∠CDF=β,根据角之间的比例关系可得∠DEF=2α,∠DEB=3α,∠CDE=3β,∠EDF=2β,进而可得∠DEF+∠EDF=80°,所以可得答案;(2)根据垂直可得∠CDG =90°﹣∠G ,再根据∠E +∠CDE =120°经过整理得3∠E =4∠G ,进而可得答案.【解答过程】解:(1)∵∠BEF =12∠DEF , ∴∠DEF =2∠BEF , 又∵∠CDE =3∠CDF , ∴设∠BEF =α,∠CDF =β,∴∠DEF =2α,∠DEB =3α,∠CDE =3β,∠EDF =2β, ∵∠BED +∠CDE =120°, ∴3α+3β=120°, ∴α+β=40°, ∴2α+2β=80°,∴∠EFD =180°﹣∠DEF ﹣∠EDF =180°﹣(2α+2β)=180°﹣80°=100°, 答:∠EFD 的度数为100°; (2)∵BF ⊥AB , ∴∠ABG =90°, ∵AB ∥CD ,∴∠ABG +∠BFC =180°, ∴∠BFC =∠GFD =90°,在△GFD 中,∠GFD +∠CDG +∠G =180°, ∴∠CDG =90°﹣∠G ,∵∠E +∠CDE =120°,∠CDG =34∠CDE ,∴∠E +43∠CDG =120°,∠E +43(90°﹣∠G )=120°, 整理得:3∠E =4∠G , ∴∠G ∠E=34.27.(2020秋•南昌期中)【问题探究】将三角形ABC 纸片沿DE 折叠,使点A 落在点A ′处(1)如图1,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的边CD 上时,直接写出∠A 与∠1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2,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的内部时,求证:∠1+∠2=2∠A ;(3)如图3,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时,探索∠1,∠2,∠A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拓展延伸】(4)如图4,若把四边形ABCD纸片沿EF折叠,使点A、D落在四边形BCFE的内部点A′、D′的位置,请你探索此时∠1,∠2,∠A,∠D之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你发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解题思路】(1)运用折叠原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解决问题;(2)运用折叠原理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3)运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解决问题;(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过程】解:(1)如图1,∠1=2∠A.理由如下:由折叠知识可得:∠EA′D=∠A;∵∠1=∠A+∠EA′D,∴∠1=2∠A;(2)如图2,2∠A=∠1+∠2.理由如下:∵∠1+∠A′DA+∠2+∠A′EA=360°,∠A+∠A′+∠A′DA+∠A′EA=360°,∴∠A′+∠A=∠1+∠2,由折叠知识可得:∠A=∠A′,∴2∠A=∠1+∠2;(3)如图3,∠1﹣∠2=2∠A,理由:∵∠1+2∠AED=180°,2∠ADE﹣∠2=180°,∴∠1﹣∠2+2∠AED+2∠AED=360°,∵∠A+∠AED+∠ADE=180°,∴2∠A+2∠AED+2∠ADE=360°,∴∠1﹣∠2=2∠A;(4)∠1+∠2=2(∠A+∠D)﹣360°,理由:∵∠1+2∠AEF=180°,∠2+2∠DFE=180°,∴∠1+∠2+2∠AEF+2∠DFE=360°,∵∠A+∠D+∠AEF+∠DFE=360°,∴2∠A+2∠D+2∠AEF+2∠DFE=720°,∴∠1+∠2=2(∠A+∠D)﹣360°.28.(2021春•桥西区期末)请认真思考,完成下面的探究过程.已知在△ABC中,AE是∠BAC的角平分线,∠B=60°,∠C=40°.【解决问题】如图1,若AD⊥BC于点D,求∠DAE的度数;【变式探究】如图2,若F为AE上一个动点(F不与E重合),且FD⊥BC于点D时,则∠DFE=10°;【拓展延伸】如图2,△ABC中,∠B=x°,∠C=y°,(且∠B>∠C),若F为线段AE上一个动点(F不与E重合),且FD⊥BC于点D时,试用x,y表示∠DFE的度数,并说明理由.【解题思路】(1)由∠B=60°,∠C=40°,得∠BAC=180°﹣∠B﹣∠C=8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EAC=4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FED=80°.由FD⊥B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故可求得∠DFE.(2)与(1)同理.(3)与(1)同理.【解答过程】解:(1)解决问题:∵∠B=60°,∠C=40°,∴∠BAC=180°﹣∠B﹣∠C=80°.又∵AE是∠BAC的角平分线,∴∠EAC=12∠BAC=40°.∴∠AED=∠C+∠EAC=40°+40°=80°.∵AD⊥BC,∴∠ADE=90°.∴∠DAE=180°﹣∠ADE﹣∠AED=180°﹣90°﹣80°=10°.(2)变式探究:由(1)知:∠AED=80°.∵FD⊥BC,∴∠FDE=90°.∴∠DFE=180°﹣∠FDE﹣∠FED=180°﹣90°﹣80°=10°.故答案为:10°.(3)拓展延伸:∠DFE=12x°−12y°,理由如下:∵∠B=x°,∠C=y°,∴∠BAC=180°﹣x°﹣y°.又∵AE是∠BAC的角平分线,∴∠CAE=12∠BAC=12(180°−x°−y°)=90°−12x°−12y°.∴∠AED=∠C+∠CAE=y°+90°−12x°−12y°=90°−12x°+12y°.∵FD⊥BC,∴∠FDE=90°.∴∠DFE=180°﹣∠FDE﹣∠FED=180°﹣90°﹣(90°−12x°+12y°)=12x°−12y°.29.(2021春•庐江县期末)如图1,AB⊥BC于点B,CD⊥BC于点C,点E在线段BC上,且AE⊥DE.(1)求证:∠EAB=∠CED;(2)如图2,AF、DF分别平分∠BAE和∠CDE,则∠F的度数是45°(直接写出答案即可);(3)如图3,EH平分∠CED,EH的反向延长线交∠BAE的平分线AF于点G.求证:EG⊥AF.(提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解题思路】(1)根据垂直得到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利用等量代换证明结论;(2)通过作FM∥AB∥CD可证∠DF A=∠CDF+∠BAF,因为∠CDE+∠BAE=90°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F=12(∠CDE+∠BAE),继而得到答案;(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CEH=∠DEH=∠GEB=∠BAG=∠EAF,由于∠B=90°,∠BAE+∠BEA =90°,在△AEG中,可证得∠EAG+∠AEG=90°,从而证得结论.【解答过程】(1)证明:∵AB⊥BC,CD⊥BC,∴∠B=∠C=90°,∴∠BAE+∠AEB=90°,∵AE⊥DE,∴∠AED=90°,∴∠AEB+∠CED=90°,∴∠BAE=∠CED.(2)解:答案为45°;过点F作FM∥AB,如图,∵AB⊥BC,CD⊥BC,∴∠B=∠C=90°,∴AB∥CD,∵∠C=90°,∴∠CED+∠CDE=90°,∵∠BAE=∠CED,∴∠BAE+∠CDE=90°,∵AF、DF分别平分∠BAE和∠CDE,∴∠CDF=12∠CDE,∠BAF=12∠BAE,∴∠CDF+∠BAF=12(∠BAE+∠CDE)=45°,∵FM∥AB∥CD,∴∠CDF=∠DFM,∠BAF=∠AFM,∴∠AFD=∠CDF+∠BAF=45°.(3)∵EH平分∠CED,∴∠CEH=12∠CED,∴∠BEG=12∠CED,∵AF平分∠BAE,∴∠BAG=12∠BAE,∵∠BAE=∠CED,∴∠BAG=∠BEG,∵∠BAE+∠BEA=90°,∴∠BAG+∠GAE+∠AEB=90°,即∠GAE+∠AEB+∠BEG=90°,∴∠AGE=90°,∴EG⊥AF.30.(2021春•崇川区期末)在△ABC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E为边AC上一点,EF⊥BC,垂足为F,EG平分∠AEF交BC于点G.(1)如图1,若∠BAC=90°,延长AB、EG交于点M,∠M=α.①用含α的式子表示∠AEF为180°﹣2α;②求证:BD∥ME;(2)如图2,∠BAC<90°,延长DB,EG交于点N,请用等式表示∠A与∠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初中数学_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2、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动画情境,引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请问内容是什么?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问:180゜你联想到了什么?生:平角180゜;平行线形成的同旁内角的和是180゜.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动画:Flash动画截图:二、讲授新课1、创设情境把动画进行二次再现:问:从这个动画当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示?生:观察动画,我们有如下启示:1、可以利用平行线实现角的“移动”.2、借助三角形的顶点“移动”角,可以少“移动”一个角.2、合作探究问:动画中是如何利用平行线实现角的移动的?生:借助顶点C,利用平行线实现角的“移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问:从动画的启示得知:要证明定理,我们必须做辅助线,这里我们如何做辅助线呢?生:作BC延长线CD ,过点C作射线CE∥BA. (学生演示)注意:1、这里的CD,CE称为辅助线,通常辅助线画成虚线.2、所作的辅助线是证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证明时首先叙述出来.请同学们把根据动画启示得到的方法的证明过程写下来。

(一生板演)已知:如图,△ABC.求证:∠A +∠B +∠C=180°证明:作B C延长线CD。

过点C作射线CE∥B A则∠ACE=∠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CE =∠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CA +∠ACE +∠ECD =180°﹙平角定义﹚∴ ∠BCA +∠A +∠B = 180°﹙等量代换﹚问:添加辅助线有什么目的?生:1、利用平行线实现角的“移动”.2、构造平角或同旁内角.问: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请把你们预习成果在小组内交流.(3分钟后)各个小组组长互相交流每个小组汇总的方法,每人证明一种,尽量不重复,板演在后面黑板上.已知:如图,△A B C.求证:∠A +∠B +∠C=180°多种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方法:(学生尽可能的寻找多种方法)方法二:把三个角“凑”到A处,他过点A作直线PQ∥BC.证明:过点A作PQ∥BC,则∠1=∠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3=1800 (平角的定义),∴ ∠BAC+∠B+∠C=1800 (等量代换).注意:所作的辅助线是证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证明时首先叙述出来. 方法三:证明:过A作AE∥BC,∴∠B=∠BA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AB+∠BAC+∠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C+∠BAC=180°(等量代换)方法四:证明:过点P作PQ ∥ AC交AB于Q点,作PR ∥ AB交AC于R点。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点汇总及典型例题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点汇总及典型例题

解三角形的必备知识和典型例题及详解一、知识必备: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C =90°,AB =c ,AC =b ,BC =a 。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sin A =cos B =c a ,cos A =sin B =c b ,tan A =ba。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A 、B 、C 为其内角,a 、b 、c 分别表示A 、B 、C 的对边。

〔1〕三角形内角和:A +B +C =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R 为外接圆半径〕 〔3〕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a 2=b 2+c 2-2bc cos A ; b 2=c 2+a 2-2ca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 =21ah a =21bh b =21c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上的高〕; 〔2〕∆S =21ab sin C =21bc sin A =21ac sin B ;4.解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他未知元素的问题叫做解三角形.广义地,这里所说的元素还可以包括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面积等等.主要类型: 〔1〕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第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第2、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2〕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第1、三边求三角.②当0116≈B 时,180()180(40116)24=-+≈-+=C A B ,0sin 20sin2413().sin sin40==≈a C c cm A 点评:应用正弦定理时〔1〕应注意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题型2:三角形面积例2.在∆ABC 中,sin cos A A +=22,AC =2,3=AB ,求A tan 的值和∆ABC 的面积。

三角函数是几年级的知识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角函数是几年级的知识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角函数是几年级的知识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应用于几何学、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

它主要研究在单位圆上各点的坐标与它们所夹角的关系,是描述角度大小和角度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等,通过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角度的概念,掌握角度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与角度相关的问题。

在教育体系中,三角函数的学习通常安排在高中数学课程中。

具体来说,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学习常常在高一下学期进行,而正切函数的学习则安排在高二的下学期。

三角函数的学习需要基本的代数和几何知识作为前提,所以在掌握了初等代数和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和应用三角函数,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比例关系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在物理学中,三角函数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力学、波动、电磁波等课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总之,三角函数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不断改进和创新三角函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内容,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会详细讨论本文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文的主旨。

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通过引言,我们会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述。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背景,包括定义、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们将展示整篇文章的结构,列举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围绕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展开详细的讨论。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2高度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2高度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3.如图,位于 A 处的海面观测站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
40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并在原地等待营救.在 A 处南
偏西 30°且相距 20 海里的 C 处有一艘救援船,该船接到观测站
通知后立即前往 B 处救助,则 sin∠ACB=
21
7
.
解析:在△ABC 中,AB=40,AC=20,∠BAC=120°.由余
解:如图所示,设预报时台风中心为 B,开始影响基地时台 风中心为 C,基地刚好不受影响时台风中心为 D,则 B,C,D 在一直线上,且 AD=20,AC=20.
由题意 AB=20( 3+1),DC=20 2,BC=( 3+1)×10 2.
在△ADC 中,∵DC2=AD2+AC2,
∴∠DAC=90°,∠ADC=45°.
2.如图,D,C,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100 m, 从 C,D 两点测得 A 点仰角分别是 60°,30°,则 A 点离地面的 高度 AB 等于( A )
A.50 3 m C.50 m
B.100 3 m D.100 m
解析:因为∠DAC=∠ACB-∠D=60°-30°=30°, 所以△AD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 AC=DC=100 m, 在 Rt△ABC 中,AB=ACsin60°=50 3 m.
对于顶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我们可以选择另一 建筑物作为研究的桥梁,然后找到可测建筑物的相关长度和仰、 俯角等构成的三角形,在此三角形中利用正弦或余弦定理求解即 可.
[变式训练 2] 如图,线段 AB,CD 分别表示甲、乙两楼, AB⊥BD,CD⊥BD,从甲楼顶部 A 处测得乙楼顶部 C 的仰角 α =30°,测得乙楼底部 D 的俯角 β=60°,已知甲楼高 AB=24 米, 则乙楼高 CD= 32 米.

《三角形的外角》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外角》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外角》的教学反思对三角形的外角的教学,通过设计学生学习卷,学生要想基本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我分析学生在三方面是需要加强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学生对外角的理解会产生误区,变成虽然学了外角却不认识外角,所以在学生探索外角定义时重点强调了外角是一个内角的邻补角,又另外补充了两条判断外角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什么是外角。

感觉到学生在应用学习卷的过程中思维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增加的两条题采用的是黑板统讲,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

2.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探索,学生会对相不相邻产生糊涂,所以在这部分强调指出了相邻与不相邻。

并帮助学生总结了外角与三个内角的关系:与相邻的内角的关系,和不相邻的内角的关系。

3.对性质的应用在学生完成了练习A组后,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求角度的方法,让学生对求角度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所以整体来说,本堂课的教学围绕三角形的外角识别、性质及应用展开教学,在讲解外角和内角关系时层层递进,重点得到了突出;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分析;对于易错问题及时讲解,举出典型的反例并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突破了难点;教育了学生要善于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效果较好。

整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及有待改进:(1)在处理这些要点时时间的掌握不够好,尤其在第一部分辨析外角时讲述的时间偏多;改进措施:在新课前可适当加一组练习,让学生画一个角的邻补角,再辨析外角可能会好些。

(2)对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的探索思路还可以作以下改进:在学生明确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后,提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问题,让学生画图,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从而得出与相邻角和不相邻角的关系这一个系统的知识链。

(3)而在引导学生认清外角以及外角的定理后,没能很好地画龙点睛:告诉学生这条性质的用处——用于求角度,所以学生一开始并不会应用到它,而是走了弯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去求。

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三角形教案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角形教案篇一1.内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2.内容解析: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样,三角形的外角也是研究三角形时重点研究的一类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外角与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为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计算和证明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方法和思路。

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既学会发现,又学会归纳、概括,逐步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的探索和证明。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3)能运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在具体的图形中正确识别三角形的外角、理解三角形内外角及其位置有相对性。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特殊的、具体的计算问题,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并能探究多种方法进行证明。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能正确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简单的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辨认三角形的内外角有一定困难,在证明的推理过程中要做到步步有据也有一定难度,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更加困难。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分析证明结论的思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回顾,温故知新问题1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怎么证明?师生活动:学生回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并说出证明的方法:剪图、拼图或折叠,画出图形,推理,表述清晰。

问题2 在ABC中,(1)∠C=90°,∠A=30° ,则∠B= ;(2)∠A=50°,∠B=∠C,则∠B=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等腰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与方程思想

等腰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与方程思想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目已知找出图中相等的角; 2、设未知数,并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表示图中的角;
3、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性质或推论列出方程;
4、求解方程;
5、作答。
A
如图,△ABC中,AB=AC,BC=BD=ED=EA E 求∠A的度数。
D
B C
如图,AA’、BB’分别是△ABC的外角∠EAB和 ∠CBD的平分线,且AA’=AB=B’B,A’、B、C在一直线 上,则∠ACB的度数是多少?
30°
练习:△ABC中,AB=BC,M、N为BC边上两点, 且∠BAM=∠CAN,MN=AN,求∠MAC的度数.
提示:设 CAN x , MAC y 提示:设 MAC , CAN , MAC yBAM 提示:设 提示:设 MAC CANx x x , CAN BAM y y 则 MAN AMN y x 则 则 MAN AMN AMN x 则 MAN MAN AMN y y x x y C BAC y BAC x CBAC x x y C y C BAC x y ANM CC CAN x 2 x y ANM C CAN 2 x 2 y ANM CAN y ANM在 AMN 中 CAN 2 x y C AMN 中 在 在 AMN 中 在 AMNANM MAN AMN 180 ANM MAN AMN 180 中 ANM MAN AMN 180 ) x x MAN y x ) y ) ( y x y ) 180 ( ANM (( 2 2yy) )( x AMN ( x180 180 y ( 2 x y ) ( y x ) ( y x ) 180 xx-y ( 2 3 y即: x 180 x) ( y x ) 180 x 即: y y 180 ( 180 y3 ) y 即: x 60 y 180 60 即: y60 3 y 即: MAC 60 即: MAC 60 y MAC 60 即: 60

初中数学_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3、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问题-探究-发现-证明”的过程,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去探究并发现结论,然后进行严格的证明,利用一题多解和转化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思维的多向性,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旗子引入和解决飞梭角度的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

在一题多解的体验过程中,发现数学的多向性思维的特点,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2、难点:灵活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解决问题。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式教学、发现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投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在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展现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A B C D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家看我的手中的小红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引入新课:三角形外面的角是三角形 的内角吗?这个角就是本节课我们 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画一画: 把三角形所有的外角都画 出来。

结论: 三角形有六个外角,每一个内角的顶点上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互为对顶角。

3、随堂小练: (1)基础练习: 下图中∠1是三角形的外角吗?为什么? (2)火眼金睛 生活中常见的五角星中也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其中∠1和∠2 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 两个推论 1、探究∠1与图中其他的角有怎样的关系? 2、这些结论你怎么证明? 一题多解,用多种方法证明。

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小红旗进行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知识点及习题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知识点及习题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知识要点】一、锐角三角函数:正切: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即b A atan =; 正弦..:.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ca sin =A ; 余弦: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cA bcos =; 余切: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即cA b cot =; 注:(1)sinA,cosA,tan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2)sinA,cosA,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习惯省去“∠”号; (3)sinA,cosA,tanA,是一个比值.注意比的顺序,且sinA,cosA,tanA,均﹥0,无单位. (4)sinA,cosA,tan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5)角相等,则其三角函数值相等;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 1、三角函数和角的关系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 越大;∠A 越大,梯子越陡,tanA 的值越大。

si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 越大;∠A 越大,梯子越陡,sinA 的值越大。

cosA 的值越小,梯子越陡,∠A 越大;∠A 越大,梯子越陡,cosA 的值越大。

2、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1)互为余角的函数之间的关系0º 30 º 45 º 60 º 90 º若∠A 为锐角,则①)90cos(sin A A ∠-︒=;)90sin(cos A A ∠-︒=②)90cot(tan A A ∠-︒=;)90tan(cot A A ∠-︒=(2)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 1)平方关系:sinA 2+cosA 2=1 2)倒数关系:tanA ·cotA =13)商的关系:tanA =A o A s c sin ,cotA =A Asin cos二、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二个锐角。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内角和说课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内角和说课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我将从如下方面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

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更是研究多边形问题转化的关键点;此外,在它的证明中第一次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能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行角度计算和简单推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体现在“做中学”,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现在已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证明做好了准备。

初中数学培优专题学习专题13 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初中数学培优专题学习专题13 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专题13 三角形的基本知识阅读与思考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研究复杂几何图形的基础,许多几何问题都可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三角形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三角形基本概念、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等,它们在线段和角度的计算、图形的计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解与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相关的问题时,常用到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法,即用代数方法解几何计算题及简单的证明题,对三角形按边或按角进行恰当分类.应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图4图3图2图1CDBAD CBADCBA DCOBA例题与求解【例1】 在△ABC 中,∠A =50°,高BE ,CF 交于O ,则∠BOC =________.(“东方航空杯”——上海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因三角形的高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故应注意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多样性.【例2】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cm 和21cm 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长为( )A .17cmB .5cmC .5cm 或17cmD .无法确定(北京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中线所分两部分不等的原因在于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的不等,应分情况讨论.【例3】 如图,BE 是∠ABD 的平分线,CF 是∠ACD 的平分线,BE 与CF 交于G ,若∠BDC =140°,∠BGC =110°,求∠A 的大小.(“希望杯”邀请赛试题)解题思路:运用凹四边形的性质计算.GC DBEF A【例4】 在△ABC 中,三个内角的度数均为正数,且∠A <∠B <∠C ,4∠C =7∠A ,求∠B 的度数.(北京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把∠A ,∠C 用∠B 的代数式表示,建立关于∠B 的不等式组,这是解本题的突破口.【例5】 (1)周长为30,各边长互不相等且都是整数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2)现有长为150cm 的铁丝,要截成)2(>n n 小段,每段的长不小于1cm 的整数,如果其中任意3小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求n 的最大值.此时有几种方法将该铁丝截成满足条件的n 段.(江苏省竞赛试题)解题思路:对于(1),不妨设三角形三边为a ,b ,c ,且c b a <<,由条件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确定c 的取值范围,从而可以确定整数c 的值. 对于(2),因n 段之和为定值150cm ,故欲使n 尽可能的大,必须使每段的长度尽可能的小.这样依题意可构造一个数列.【例6】 在三角形纸片内有2 008个点,连同三角形纸片的3个顶点,共有2 011个点,在这些点中,没有三点在一条直线上.问:以这2 011个点为顶点能把三角形纸片分割成多少个没有重叠部分的小三角形?(天津市竞赛试题)解题思路: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到规律:三角形内角每增加1个内点,就增加了2个三角形和3条边.能力训练A 级1.设a ,b ,c 是△ABC 的三边,化简c b a c b a --+++=____________.2.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a 21-,8,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3.已知一个三角形三个外角度数比为2:3:4,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按角分类)三角形.4.如图,∠A +∠B +∠C +∠D +∠E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 (“缙云杯“试题)EDCBAHDCMG BAEC BA(第4题) (第5题) (第6题)5.如图,已知AB ∥CD ,GM ,HM 分别是∠AGH ,∠CHG 的角平分线,那么∠GMH =_________.T ED GHCBA F21AC EDB(第7题) (第9题) 6.如图,△ABC 中,两外角平分线交于点E ,则∠BEC 等于( )A .)90(21A ∠-︒ B .A ∠+︒2190 C .)180(21A ∠-︒ D .A ∠-︒21180 7.如图,在△ABC 中,BD ,BE 分别是高和角平分线,点F 在CA 的延长线上,FH ⊥BE 交BD 于G ,交BC 于H .下列结论:①∠DBE =∠F ;②2∠BEF =∠BAF +∠C ;③∠F =21(∠BAC -∠C );④∠BGH =∠ABE +∠C .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8.已知三角形的每条边长的数值都是2 001的质因数,那么这样的不同的三角形共有( ) A .6个 B .7个 C .8个 D .9个 9.如图,将纸片△ABC 沿着DE 折叠压平,则( ) A .∠A =∠1+∠2 B .∠A =21(∠1+∠2)C .∠A =31(∠1+∠2) D .∠A =41(∠1+∠2)(北京市竞赛试题)10.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偶数,其中的两条边分别是4和1 997,则满足上述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 A .1个 B .3个 C .5个 D .7个(北京市竞赛试题)11.如图,已知∠3=∠1+∠2,求证:∠A +∠B +∠C +∠D =180°.(河南省竞赛试题)321EG FDCBA12.平面内,四条线段AB ,BC ,CD ,DA 首尾顺次连接,∠ABC =24°,∠ADC =42°. (1)∠BAD 和∠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M (如图1),求∠AMC 的大小.(2)点E 在BA 的延长线上,∠DAE 的平分线和∠BCD 平分线交于点N (如图2),求∠ANC .CDBAEND CBA图1 图213.三角形不等式是指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长度.在下图中,E 位于线段CA 上,D 位于线段BE 上.(1)证明:AB +AE >DB +DE ; (2)证明:AB +AC >DB +DC ;(3)AB +BC +CA 与2(DA +DB +DC )哪一个更大?证明你的结论; (4)AB +BC +CA 与DA +DB +DC 哪一个更大?证明你的结论.(加拿大埃蒙德顿市竞赛试题)E DCBAB 级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均为整数,其中有一条边长是4,但不是最短边,这样的三角形的 个数有_______个.(“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2.以三角形的3个顶点和它内部的9个点共12个点为顶点能把原三角形分割成______个没有公共部分的小三角形.3.△ABC 中,∠A 是最小角,∠B 是最大角,且有2∠B =5∠A ,若∠B 的最大值是m ,最小值是n ,则=+n m ___________.(上海市竞赛试题)4.如图,若∠CGE =α,则∠A +∠B +∠C +∠D +∠E +∠F =_______.(山东省竞赛试题)αGFEDCBADA 2A 1CBA(第4题) (第5题)5.如图,在△ABC 中,∠A =96°,延长BC 到D ,∠ABC 与∠ACD 的平分线相交于1A 点,BC A 1∠与CD A 1∠的平分线相交于2A 点,依此类推,BC A 4∠与CD A 4∠的平分线相交于5A 点,则5A ∠的大小是( )A .3°B .5°C .8°D .19.2°6.四边形ABCD 两组对边AD ,BC 与AB ,DC 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 ,F ,∠AEB ,∠AFD 的平分线交于点P .∠A =64°,∠BCD =136°,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EPF =100°; ②∠ADC +∠ABC =160°; ③∠PEB +∠PFC +∠EPF =136°; ④∠PEB +∠PFC =136°.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FEDPCBA7.三角形的三角内角分别为α,β,γ,且γβα≥≥,βα2=,则β的取值范围是( ) A .4536≤≤β B .6045≤≤β C .9060≤≤β D .3245≤≤β(重庆市竞赛试题)8.已知周长小于15的三角形三边的长都是质数,且其中一边的长为3,这样的三角形有( )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山东省竞赛试题)9.不等边△ABC 的两条高的长度分别为4和12,若第三条高的长也是整数,试求它的长.(第三十二届美国邀请赛试题)10.设m ,n ,p 均为自然数,满足p n m ≤≤且15=++p n m ,试问以m ,n ,p 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有多少个?11.锐角三角形用度数来表示时,所有角的度数为正整数,最小角的度数是最大角的度数的41,求满足此条件的所有锐角三角形的度数.(汉城国际数学邀请赛试题)12.如图1,A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B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C (0,-2),D (-2,-2). (1)求△BCD 的面积;(2)如图2,若∠BCO =∠BAC ,作AQ 平分∠BAC 交y 轴于P ,交BC 于Q .求证:∠CPQ =∠CQP ;(3)如图3,若∠ADC =∠DAC ,点B 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ACB 的平分线交直线AD 于E ,DF ∥AC交y 轴于F ,FM 平分∠DFC 交DE 于M ,EDMFBCF ∠∠-∠2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证明你的结论.x图313.如图1,),0(m A ,)0,(n B .且m ,n 满足0)42(32≤-+-n m.图1 图2(1)求A ,B 的坐标;(2)C 为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D 为△BCO 中∠BCO 的外角平分线与∠COB 的平分线的交点,问是否存在点C ,使∠D =41∠COB .若存在,求C 点坐标; (3)如图2,C 为y 轴正半轴上A 的上方一动点,P 为线段AB 上一动点,连CP 延长交x 轴于E ,∠CAB 和∠CEB 平分线交于F ,点C 在运动过程中FECOABO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求其范围.。

初中数学_1.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大纲要求】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和面积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

②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②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逐步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③通过来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猜想证明【教学过程】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1、学具准备:准备好一副三角尺,带刻度的直尺。

上网找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相似的图片。

2、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D学习效果评测工具上课时间:科目:内容:说明:记录时,可以用3表示优,2表示良,1表示一般,等等。

九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探究,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经验和能力。

由于从全等到相似,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自学、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准备。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学生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对应线段相等,面积相等的基础上,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学生经常见到,如金字塔图片,三角形草坪,三角形桌面,栅栏,伸缩门等,从图片中寻找相似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角形有关角度的计算(本训练重视基础和能力)
【题1】等腰三角形ABC ,AB=AC ,在边AB 上有一点D ,AD=BC ,角A=20度,求角BDC 的度数。

【题2】等腰三角形ABC ,顶角C=20°,D 、E 分别在CA 和CB 上,∠EAB=70°,∠DBA =60°,求∠DEA 度数。

【题3】已知AB=AC ,∠A=20°,∠ABD=10°,∠BDE=20°,求∠ACE 的度数。

【题4】等腰三角形ABC 中,顶角B=20°,分别在BC 和AB 上取点D 、E ,使角DAC=60°,角ECA=50°,求角ADE 的度数。

【题5】在三角形ABC 中,AB =AC ,角A =20度。

AB 的中垂线交AC 于E ,点D 在AB 上,且BD =BC 。

求角DEB 的度数。

【题6】等腰三角形,顶角为80度,从一个底角引出与底边夹角成10度的线,从另一个底角引出与底边夹角成20度线,两线相交的交点与该等腰三角形顶点的连线与等腰三角形的腰的夹角是多少?
【题7】已知:在△ABC 中,AB=AC ,∠BAC=80°,P 为三角形内一点,若∠PBC=10°, ∠PCB=30°,求∠PAB 的度数。

P C A B
【题8】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80°。

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BC=40°,∠PCB=30°,求∠APC。

【题9】等腰三角形ABC中,AB=BC,∠B=80°。

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AC=40°,∠PCA=30°,求∠BPC。

【题10】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E是腰AB上一点,已知BC=BE,∠ABC=80°,
∠BDC=40°。

∠ADE等于多少度
【题11】已知:∆ABC,AB=AC,∠ABP=30︒,∠CBP=40︒,∠ACP=50︒, ∠BCP=20︒,求:∠CAP的度数。

【题12】已知:∆ABC,AB=AC,∠ABP=30︒,∠CBP=40︒,∠ACP=50︒, ∠BCP=20︒,
求证:AP=BP+PC。

【题13】如图,已知:三角形ABC,AB=AC, 120BAC CBD ︒∠+∠=, BC=BD, 求ADB ∠的度数。

【题14】如图,在ABC ∆中,AB=AC ,78BAC ︒∠=,P 为ABC ∆内一点,且42BCP ︒∠=,162APC ︒∠=。

则PBC ∠的度数为_______.
【题15】如图4,在△ABC 中,∠BAC =∠BCA =44°,M 为△ABC 内一点,使得∠MCA =30°,∠MAC =16°。

求∠BMC 的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