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舟夜书所见_鄂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2鄂教版word版本
《舟夜书所见》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经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境界、背诵古诗。
教课要点: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形。
教课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1、今日,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取进步和提升。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
(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逗留。
)3、读了诗题,聪慧的小朋友能不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示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
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指引学生理解。
)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 、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 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常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
实在不会就查字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谈论: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谈论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状况,用手势点拨,意会了题意,丰富了语感,从而自主认识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从前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掌握)2、那我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3、(出示课件)指名读。
(谈论:感谢学生们地英勇朗读)4、正音:1)见: xian 。
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 )牛羊。
“读字。
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 ying )后鼻音,保( 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
(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
语文《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语文《夜书所见》课堂实录1、教师季节引入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
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解诗题2。
、知作者3、明诗义解词明句4、悟诗情教师: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争取以后我们能超过他们,好吗?生:好!解诗题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
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师:对。
我们经常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见的和听见的。
但是夜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意见吗?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知作者1、什么是知作者呢?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原来作者是宋朝的……杨紫鑫:南宋。
老师:哦,更准确。
现在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查找作者资料的方法,像杨紫鑫、万鑫淼这样是……学生:查找书!老师:像马涛这样是……学生:上网!明诗义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4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重点: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1、赛诗会。
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小树林。
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
(重点指导:所、蝉)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4、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六朵花)。
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1、学习第一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
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
书: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春鄂教版语文三上《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word教学设计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读通诗文,自学生字。
2、查字典,给作者的名字注上拼音。
3、再读诗文,没有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或查找有关书籍自己解决疑难)。推荐书目《诗词精品名家编注》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不自禁地跟诗人一起吟诵: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1)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第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三篇
篇一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
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
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
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夜晚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景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 1:我觉得夜晚很安静,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生 2:我有时候会害怕,因为天黑黑的。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独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叫《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三、初读古诗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认真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接下来,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四、诗句解读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 1:应该是在夜晚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师:非常棒!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夜晚都看到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 2:我觉得是梧桐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在外的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不错。
那“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生 3:我想到了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的样子。
师:对,“萧萧”就是形容风声的。
那“动客情”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4:就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的感情。
师:很好。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灯亮着。
师:不错。
那这里为什么会提到儿童捉蟋蟀呢?生 6:可能是诗人看到儿童玩得开心,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更加思念家乡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大家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 7: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1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三年级 《舟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生: 哇——好美呀!
好漂亮呀!
生: (齐诵: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师:(故作惊奇地)看着这美丽的图画, 你们竟然想起了同一首诗, 诗题是什么, 作者是谁?
师:(笑)哦, 同学们, 你若有千种不舍之情, 可“更与纸上说”呀!我们刚才不是学习了“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章源自生活来”吗?(生情不自禁的附和着诗句)我们刚才一起度过的四十分钟, 便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呀。它属于你, 也属于我。我们都可以把在这段生活之中产生的感情用诗, 用文字表达出来呀!
生: (很多抢着说)是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河面上。
师: (故意)这倒奇了, 难道星星原来簇拥在一起, 然后因为要做广播体操了, 便四散开来, 成了满河星了?
生: (大笑, 继而恍然大悟)
(很多学生抢着说)老师, 老师, 我知道了, 这里是指渔灯映射在小河上, 河面被微风吹起了波浪, 便把这灯光弄碎了。散来了, 变成了满河的星星似的。
师: 在这首诗中包蕴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变化呢? 我们不妨去反复吟诵诗句本身吧。
(师生共同入情入境地品读诗句, 边读边思考)
师: 同学们, 刚才我们反复地吟诵了《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你们心中是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是哪一句诗甚或是哪一个词引起了你特别的关注, 然后给了你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生5:老师, 同学们, 我特别注意的是:“孤”字, 孤独的船上点着孤独的灯, 孤独的灯儿发出微弱的光。
生: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师:看来, 大家预习能力很强, 而且自主性很强, 以后老师在这方面可要多搜集一些信息。那么, 刚才我们谈到“文章不是无情物”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这首《舟夜书所见》所包含的感情会是什么呢?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的书籍。
作者通过书中实录的方式,揭示了一位夜校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所见所闻,让我对夜校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实录中的夜校老师经验丰富,既有严格的要求,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巧。
他认为夜校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晚上的课程,能够给那些工作日白天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他深知学生的辛苦和压力,对待每一位学生都非常耐心和关心。
实录中提到,夜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可能相对较低,但夜校老师仍然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断鼓励他们进步。
教学实录中描述了一位学生在夜校里的成长过程。
这名学生来自一个低收入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而且他以前在学习上也一直表现平平。
然而,通过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这名学生慢慢地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他将晚上的时间花费在课本上,通过自主学习去填补白天无法获取的知识。
最终,这名学生在夜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夜校对于有志向但受限于条件的学生来说,是一片深造的绿洲。
教学实录中还提到,夜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与传统白天教育有所不同。
由于学生大多数是成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
因此,夜校老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实际应用和情境分析,努力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通过阅读《夜书所见教学实录》,我深刻感受到了夜校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夜校为那些工作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并且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具备灵活性和独特性。
夜校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学生的积极努力,共同构成了夜校教育这一特殊的群体。
我相信,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夜校教育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更多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机会。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夜书所见教学实录》的书籍。
作者通过书中实录的方式,揭示了一位夜校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所见所闻,让我对夜校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3
《所见》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
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二、初读感知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
(注意平舌音)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1、牧童骑黄牛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2、歌声振林樾A、理解“林樾”“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B、给“林”组词“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
林还有什么朋友?C、写“林”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F、开心地背一背3、意欲捕鸣蝉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1
《所见》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生: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今天上完了《夜书所见》,感觉上得不是很理想,同学们的参与性不高,而且课上也没什么亮点和吸引力,分析完整首诗还不知道大家理解了没有。
第一环节的初读诗歌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料,所以在此不赘述。
特呈上第二环节的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多给宝贵意见。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一:作者很喜欢秋天。
(我顿时哑然,这和预设的情况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问:你从哪看出作者喜欢秋天呢?生语塞。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孤独。
师:好,你从哪看出作者很孤独?(板书:孤独)(半天,学生没有反应。
我只好改变策略将问题具体化)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该从景物中体现出来,那么诗中写了哪些秋景?生:江上秋风生:萧萧梧叶生:儿童师:儿童是秋景??一生读得平淡,没有起伏;一生读出节奏了,感觉却不太有;最后一个读得缓慢低沉,目标达到。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一整夜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寒冷的情境中呢?生:(稀稀拉拉)没有师:说没有的同学起来说说看,从哪看出没有?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师:还有没有?生:夜深篱落一灯明师:恩,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盏明灯,顿时让人倍感……?生:温暖师:很好。
(板书:温暖)师:也由这一盏明灯,作者想到了什么?生:两个儿童提着灯笼挑促织。
师:其实,这两个儿童挑促织的情景不就是作者自己小时候常做的事吗,所以啊,正是这秋夜的一盏明灯引起了作者温暖的回忆。
那么我们大家读的时候应该……生:快一点师:恩,这时候作者寒冷的感觉缓解了一点,所以读得时候要比前两句读得稍稍轻快一点,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待会徐老师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下。
(3生朗读)师:这首诗写于作者为官在外的时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盏明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感到温暖。
下面谁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歌,表达出作者的这种变化的心情?(3生朗读)读完下课。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一、互动释题,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
(师生背诵)“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表达想念家乡和亲人的。
(“PPT”出示,明确“学习目标”)2、出示诗题、作者姓名。
读诗题,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那“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师:叶绍翁是我国宋代的一个大诗人。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田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3、(“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自由朗读)。
师:(多媒体出示生字: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生:(齐读生字,师相机正音。
)。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促、深”特别容易写错。
(板书)要注意些什么?生:“促”的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深”字右边是凸宝盖,不是宝盖头。
师:把这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生:(自由书空。
)师:这首诗的下面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
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
)三、研读交流,体会诗情1、指名读诗。
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021年整理〗《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重读《夜书所见》课堂实录秀屿区小学语文唐少华名师工作室执教者:笏石坝津小学吴丽玉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说明古诗,因为离孩子的生活、日常语言比较遥远,这么多年来,古诗教学的研究,都放在如何挖掘诗意、开掘诗境上。
带领学生穿透古诗语言,走进古诗意境,深悟古诗情感,把课上得古意盎然、诗意盎然,似乎是这几年古诗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我经常在想,小学生学古诗,能否学得浅显一些、好玩一些、轻松一些,在课堂上,通过古诗的学习,不光领悟诗情诗意,还要悟到一些方法技巧,所以,本课的教学,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展开想象,读诗成画,试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领悟到诗人如何“触景生情”,而且是“特定的景产生了特定的情”。
在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是非常凸显的一种方式,从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出发,让学生整体感受:其实何止是“秋风”动客情,诗中还有许多的景都触动了诗人的情啊,你能仿说一句“_________动客情”吗?让学生对整首诗进行梳理,学生要提炼诗中的景,并用四个字概括出来,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是一个考量。
如果学生能吟出“萧萧梧叶动客情”、“篱落灯明动客情”类似的诗句,说明他们读懂了“诗语”,也读懂了“诗情”了。
所以,此处的运用也是对学生理解的一个检测,更是迁移和提升。
最后,呈现三首“思乡”诗,学生自己从诗中用四字词语提炼景物,仿写诗句“——动客情”,这项语言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进一步历练,在仿说“诗语”的过程中,学生对“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这个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这是这堂课试图对传统古诗教学的突破之一:用“以练导学”的方式教古诗。
让仿说、仿写诗句的训练承载起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了解相关知识的多重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舟夜书所见》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真高兴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句
话,想听吗?那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完毕,师深情地、略带沉
思地吟诵着这一句话,以激发学生对这个语句产生美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浓郁的诗意氛
围!)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老师,我知道,这句话就是说每篇文章都是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
生2: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就是说文章一定是有感情的,
如果说文章没有感情,它就不是文章,或者说它不是一篇好文章。
师:真不错,说得真棒。
一篇文章里面不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它就不是一篇真正
意思上的文章了,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的,不会有人看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
的文章中举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1:《荷花》一文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生命的激情。
生2:《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生3:《火烧云》一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你们知道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怎么来的吗?
生1:老师,我认为是作者把他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了下来。
生2:老师,同学们,我很赞成刚才李铮同学的观点,但是我觉得作者不仅是把平
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还会把做过的事情写下来,就像我们平时写日记一样。
师:对,文章就是作者在生活中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物有所感悟,然后饱含深情地
把它写下来的,因此,老师现在继续送你们一句话了,来,老师边板书,同学们边猜这句话
的内容好吗?(老师板书:“文章源自生活来”,“生活来”三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
二、创设情境,走入生活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随老师一起走进生活吧。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图:被乌云遮住的月亮,平静的河面上浮着一只点着渔
灯的船。
微风吹过,河面波光粼粼,有如无数颗星星在闪烁。
)
生:哇——好美呀!
好漂亮呀!
生:(齐诵: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
师:(故作惊奇地)看着这美丽的图画,你们竟然想起了同一首诗,诗题是什么,
作者是谁?
生: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师:看来,大家预习能力很强,而且自主性很强,以后老师在这方面可要多搜集一
些信息。
那么,刚才我们谈到“文章不是无情物”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这首《舟夜书所见》所
包含的感情会是什么呢?
三、品味诗句、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师:(深情投入品诵诗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暗示)
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诗句,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诗意浓浓。
)
生1: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了一种感情,那就是作者觉得渔民很勤劳,你看,从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句诗中,我就想到了渔民打夜工,正在一网一网的打着鱼,打到鱼后那去卖钱,用来养家。
师:哦,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对渔民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那么请你把你理解体会出的感情读出来好吗?
生1:(深情投入地读,感情倾斜在前两句)
生2: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到渔民是辛苦,你看漆黑的夜晚,大家都去休息了,他还在打鱼,这多累啊!
师:恩,你读出了渔民的辛苦,那么你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这首诗呢?
生2:我会带着对渔民的同情去读这首诗。
生2:(语调略低沉,伤感地吟诵这首诗)
师:(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也突然有些伤感,是啊,渔民多辛苦啊,其实,我们同学们的父母也有很多是很辛苦的,是不是有些触景伤情了呀,如果你有了共鸣,不妨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大部分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3:老师,同学们,我从这首诗中既体会到了悲,也体会到了喜。
师:(很感兴趣)哦?请把话说具体些。
生3:我觉得诗的前两句是悲,第三句是喜,第四句是悲。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诗的前两句是悲,后两句是喜。
师:哦,为什么?理由呢?
生4:(有些腼腆,红着脸摇摇头,表示不能作答)
师:在这首诗中包蕴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变化呢?我们不妨去反复吟诵诗句本身吧。
(师生共同入情入境地品读诗句,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反复地吟诵了《舟夜书所见》这首诗,你们心中是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呢?是哪一句诗甚或是哪一个词引起了你特别的关注,然后给了你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生5:老师,同学们,我特别注意的是:“孤”字,孤独的船上点着孤独的灯,孤独的灯儿发出微弱的光。
师(插):灯光微弱的就像……
生5(接):就像是一只萤火虫发出的光一样。
师:所以,你从这句话中体会的是一种……
生5:是一种悲伤的感情,感觉它的力量太小了,太弱了。
师:哦,好无助啊!那么带着你所领悟到的这种感情读读这首诗吧!
(生5无限伤感地朗读)
生6:老师,我特别关注的是“月黑”这个词,我觉得,当时天空是非常黑暗的,而这么一盏孤灯,这么一点微弱的亮光,怎么能驱除这巨大的一片黑暗呢?所以,我觉得前两句要读出悲伤,无可奈何的感情来。
(生说完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
生7:老师,我不赞同,我觉得在漆黑的夜晚,看见一盏渔灯坚持在那儿亮着,我觉得是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温暖,所以“孤光一点萤”一句应该要读出希望喜悦之情。
(生自我示范性的朗读)
生8:老师,我很赞同生7的观点,而且我感兴趣的是“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
师(插):你知道“散作满河星”是什么意思吗?
生:(很多抢着说)是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河面上。
师:(故意)这倒奇了,难道星星原来簇拥在一起,然后因为要做广播体操了,便
四散开来,成了满河星了?
生:(大笑,继而恍然大悟)
(很多学生抢着说)老师,老师,我知道了,这里是指渔灯映射在小河上,河面被微风吹起了波浪,便把这灯光弄碎了。
散来了,变成了满河的星星似的。
师:好一个弄碎了,散开了,被你们这么一说,老师的脑子里顿时便浮现出这种画面了。
同学们,你们也闭着眼睛想一想,看一看能不能想象出这一动态的过程。
生9:老师,我懂了,原来弱小无比的渔灯,现在却成了无数的星星,这里的力量变得强大了,让我觉得更加充满了希望,更加充满了信心。
生10:老师,我所关注的是“微微风簇浪”,“孤光一点萤”,因为有了适当的条件,才可以转化为力量无比的“满河星”。
师:就好比一个小小的你,看过去是那么的弱小,无助,可是你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它给了你学习,发展的好条件,你将来也一定会“散作满河星”,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来,让老师祝福你。
(深情的拥抱孩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一起把祝福送给她好吗?
生11:老师,我所关注的是“一点萤”,它能够“散作满河星”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自己能发光。
师:(兴奋地急切走到学生面前,拉着学生的手,揽着学生的肩,动情地说)你说得真好,纵然环境再好,如果我们自身不努力,又怎能“散作满河星”呢?怎能有所作为呢?
师:同学们,可以非常骄傲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的同学是非常优秀的,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竟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你的感情也许和诗人是重叠的,也许已经超越了诗人本身。
来,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
四、积累语言,深化认识
师:这么好的诗,这么好的情,想不想把它永远留在心中呢?来,我们一齐背背。
(……略)
(下课铃声想起)
师:(即兴朗诵起一首自编的诗)脆脆铃声响,顿感一身轻,冲出教师外,玩闹任你行。
好吗?
生(部分同学大叫):不,老师,我们不下课,我们还没有学过隐,不想下课,舍不得下课。
师:(笑)哦,同学们,你若有千种不舍之情,可“更与纸上说”呀!我们刚才不是学习了“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源自生活来”吗?(生情不自禁的附和着诗句)我们刚才一起度过的四十分钟,便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呀。
它属于你,也属于我。
我们都可以把在这段生活之中产生的感情用诗,用文字表达出来呀!
(生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