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血脂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pdf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pdf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一、血脂异常概述血脂异常是指血脂水平异常,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的升高或降低。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血脂异常的分类和诊断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血脂异常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5.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

2.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1.7mmol/L。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诊断血脂异常时,应综合考虑个体的血脂水平、心血管疾病风险、家族史等因素。

对于高危人群,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对于一般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

三、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9.3%,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上升。

四、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家族史是血脂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2.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均可导致血脂异常。

3.其他疾病的影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等疾病均可影响血脂水平。

4.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性别的差异,血脂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五、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治疗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应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2.药物治疗:对于血脂异常较严重或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3.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调节血脂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

4.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

我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我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关键词】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3],而血脂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4~8]。

因此,了解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起步较晚,但近30年来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同行间的合作和交流中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开展了许多大型的有关血脂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monica)研究(1984—1993年),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年),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年),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年),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asia)(2000—2001年),第4次全国营养调查(2002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2004—2006年)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不同地区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尽管这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代表全国的情况,但这些研究提供了我国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及其分布特征,还有血脂异常患病率等数据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等。

从这些研究不仅看到我国人群与欧美等国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同时还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群血脂及其他代谢异常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

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对主要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

现就上述资料,对我国人群血脂分布特征(地域、民族、性别和年龄),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发病率,血脂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以及我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3],而血脂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4~8]。

健康人群的血脂水平研究

健康人群的血脂水平研究

健康人群的血脂水平研究摘要】目的:对吉林油田3000例体检人群的血脂四项研究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

方法:空腹12小时、静脉采血4mL、利用国际标准化方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结果。

结果:TC升高率为19.76%,TG升高率为21.6%,HDL-C升高率为23.3%,LDL-C升高率为21.8%结论:血脂水平受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许多方面影响,合理地控制血脂水平,能更好地预防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血脂【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017-01血脂分析对于临床高脂血症和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动脉粥样硬化(AS)性心血管病(如冠心病)的危险评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并已渗透应用于其他诸多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

对3000例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调查,以了解我们油田职工血脂水平,为心血管疾病提供基础资料。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7年9月至2007年11月3000例健康体检人员,年龄25-60岁,其中男1931例,女1069例。

1.2标本采集:空腹12小时,静脉取血4mL,半小时内离心检测。

1.3仪器:日立7171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试剂:上海申能试剂。

1.5测量方法:TC、TG、HDL-C、LDL-C均采用酶法测定。

1.6判断标准:血脂异常水平划分采用我国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提出的中国人的血脂异常病防治建议[1]的标准。

TC≥5.2mmol/L,TG>1.7mmol/L,HDL-C<0.9mmol/L,LDL-C>3.64mmol/L为异常。

2结果血脂异常率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25-30岁女性血脂水平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轻微增长,而50-60岁的女性异常率增长迅速,就性别而言,男性异常率高于女性。

表1不同年龄、性别血脂异常率(%).3讨论一般情况下随年龄的增长血脂有升高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女性表现明显,而男性表现不明显,这是由于本次研究中男性多为野外工作者,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有很大的降低,他们长期在野外大量膳食牛、羊、猪等动物性食物,并且多数人有吸烟、饮酒等习惯,另外野外无运动设施,加之户外活动较少,热量不能消耗,造成体内脂类物质严重过剩。

高血脂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高血脂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高血脂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高血脂,也被称为血脂异常,是指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的疾病。

本文将对高血脂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普遍性和相关因素。

一、患病人群范围高血脂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高发的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2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脂。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

此外,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也存在差异,男性相对更容易患上高血脂。

二、危险因素高血脂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生活方式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和烟草使用都可能导致高血脂的发生。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高血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家族中有高血脂病史,那么他自身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其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与高血脂有密切关联。

三、高血脂与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高血脂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要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

特别是LDL-C的水平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因此,高血脂的控制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四、高血脂的预防和治疗预防和治疗高血脂需要实施综合的措施。

首先,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防治高血脂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低脂低盐,多摄入蔬果和全谷食物,限制饮酒和烟草的使用,加强体育锻炼等都是控制高血脂的有效方法。

其次,对于高风险人群,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和降血脂药等,能够有效地降低LDL-C和TG的水平,并提高HDL-C的水平。

总结高血脂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流行病学特征有其自身的特点。

了解高血脂的普遍性和相关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和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上海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上海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上海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上海近郊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分布特征,为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基本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13272例50岁以上人群,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血脂异常率进行比较。

结果血脂异常率48.33%,50~、60~、70~和≥80岁分别为53.26%、49.73%、43.17%和44.43%,以50~岁最高。

女性血脂异常率(55.56%)高于男性(38.70%),男性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各年龄组异常率无差异。

TC、TG、HDL-C 和LDL-C异常率分别为28.87%、20.40%、13.01%和3.65%;TC、TG和HDL-C异常率均随年龄逐渐降低,而LDL-C异常率以60~岁最高;女性TC、LDL-C异常率高于男性,女性HDL-C异常率低于男性。

结论上海近郊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普遍,以女性、50~59岁男性人群,以及高TG、TC 为主。

应积极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加强对重点对象血脂水平的控制。

关键词:血脂水平;血脂异常;中老年人;社区【Abstract】OBJECTIVE To learn lipid dyslipidemia status of the elderly over 50 yearsof community in Shanghai suburbs.METHODS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0 neighborhood committees in the suburb community of Shanghai.Demographic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Fasting plasma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1(TC),triglyceride(TG)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were determined.Lipid dyslipidemia rate between different ages and gender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totally 13,272 elderly over 50 years for the study.Dyslipidemia rate was 48.33% totally.The rate of each age group 50~、60~、70~、and≥80 year were 53.26%,49.73%,43.17% and 44.43% respectively,among which age group of 50~ took the highest part.The dyslipidemia rate of wome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en’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55.56% vs 38.70%).The rate of each age group for men were 46.90%,42.08%,30.76% and 28.90%,and it decreased with age increasing.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among age group for women.Dyslipidemia rates of TC,TG,LDL-C and HDL-C level were 28.87%,20.40%,13.01% and 3.65% respectively.The dyslipidemia rates of TC,TG and HDL-C decreased with age significantly,and therate of age group between 50~59 was the highest among age groups.However,the abnormality rate of LDL-C of 60 ~69 years took the highest part.The level of each index for women was higher than men significantly.The abnormality rates of TC,LDL-C for women were all higher than men,whereas the rate of HDL-C was to the opposite between gender.CONCLUSIONS It was concluded that dyslipidemia rate was very high,of which hypertriglyceridemia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were the two majortypes.Also female,and male population aged 50~59 year were of high dyslipidemia in Shanghai suburbs community.【Key Words】Dyslipidemia;Middle-aged and elderly;Community血脂异常是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

中国血脂管理现状和展望

中国血脂管理现状和展望

35%
30%
25.3%
25%
31.6%
20%
15%
10%
9.0%
5%
0%
2-18岁儿童及青少年
7-18岁
2-6岁
丁文清,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36(1):71-77.
我国血脂异常门诊患者中ASCVD二级预防患者*近50%
国际血脂异常调查-中国研究(DYSIS-China)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非干预性血脂流行病学调 查研究,于2012年3月至10月间在我国27个省市122家不同级别的医院展开,共纳入25317例 血脂异常门诊患者,其中二级预防患者12213例。
PCI术后患者LDL-C达标率情况
LDL-C达标率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PCI的ACS患者832例术后 1、9个月LDL-C达标情况1。
100% 80%
根据中国指南推荐的 LDL-C目标值*
根据欧洲指南推荐 的LDL-C目标值#
60% 46.5% 42.3%
中国血脂管理现状和展望
主要内容
我国血脂管理现状 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发布未能有效改变血脂管
理现状 面对不足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CVD患病率形势严峻, 是导致我国居民的首要病死原因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指出: 我国心血管患病人数约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
泡沫细胞 脂质条纹 中间层病变
粥样斑块

损伤
从最初的前10年开始
内皮功能障碍 从第3个10年开始
主要通过脂质蓄积而发展
从第4个10年开始
平滑肌和胶原
血栓形成、血肿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版》再分析DYSIS-China横断面调查(全文)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版》再分析DYSIS-China横断面调查(全文)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版》再分析DYSIS-China横断面调查(全文)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血脂异常患者降脂治疗后血脂状况和特征。

方法应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的标准对DYSIS-China数据库进行再分析。

DYSIS-China数据库共纳入25 317例接受至少1种降脂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的中国血脂异常患者。

对这些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达标率,以及血脂水平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中96.6%为高危和极高危,总体LDL-C达标率仅为37.3%。

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的LDL-C达标率分别为26.9%、44.1%、78.5%和99.7%。

东北地区LDL-C达标率和非-HDL-C达标率低于其他地区。

就诊三级医院和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LDL-C和非-HDL-C达标率高于其他级别的医院和科室。

LDL-C水平距离目标值的平均差距在极高危和高危患者中分别是39.7 mg/dl和33.9 mg/dl。

87.7%的患者使用他汀单药治疗,最常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以中等强度的辛伐他汀20~40 mg/d或等价他汀为主。

结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经降脂治疗后LDL-C达标率仍然很低,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LDL-C与目标值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1]。

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1.9%[2]。

为明确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和治疗情况,2012年3~10月,在中国多个省市展开血脂异常调查(DYSlipidemia International Study-China,DYSIS-China)[3]。

相关研究运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以下简称2007版中国血脂指南)分析DYSIS-China数据,结果显示中国血脂异常门诊患者经过降脂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达标率为61.5%[4]。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解读PPT课件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解读PPT课件

ABCD
目标值调整
根据最新研究证据,对血脂异常干预的目标值进 行适当调整。
长期随访与管理
强调血脂异常患者的长期随访与管理,提高治疗 依从性和达标率。
指南实施建议与挑战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诊疗流程
加大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血脂异常防治意识和技能。
优化血脂异常诊疗流程,提高筛查、诊断 和治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他汀类与贝特类联合
适用于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但需谨慎评估肝 功能。
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定期检查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非药物治疗措施推广与实施
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影响研究进展
戒烟限酒
研究显示,戒烟可显著降低血浆TC、LDL-C水平,限酒则 可提高HDL-C水平。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减少CVD风险。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 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1
目录
• 血脂管理概述 • 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更新要点 • 血脂检测与评估方法 • 药物治疗选择及优化方案 • 非药物治疗措施推广与实施 • 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管理
01
血脂管理概述
血脂异常流行病学
01
02
03
血脂异常患病率
血脂异常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血脂异常还可能对肾脏、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增加相关疾病风险。
3
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血脂水平、危险因素等,可采用多种方法进 行风险评估,如Framingham风险评分等。
血脂管理目标与策略
血脂管理目标
01
针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血脂管理目标,以降低心脑血管疾

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联,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

近二十年来,国内开展了许多有关血脂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提供了不同年代中国人群血脂平均水平、分布特征(包括地理、人群、时间)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宝贵数据,而且全面研究了中国人群血脂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危险的关系。

本文拟总结其中一些主要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者提供参考数据。

一. 中国人群大型血脂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介绍(一)中国MONICA研究(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研究)(1984-1993)中国MONICA研究对中国16个省市(19个监测中心)500万人群进行了为期10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主要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

在1984-1993的10年间,按年龄性别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1984-1985,1988-1989和1993进行了3次包括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在内的横断面的危险因素调查[1,2]。

每次横断面研究样本均在20000人以上。

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5-64岁。

这项大型国际合作研究包括27个国家,为中国人群血脂与多国人群的比较提供宝贵数据。

(二)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这是一项著名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北京和广州35-54岁工人和农民。

研究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检查了南北两地工人、农民人群血脂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

(三)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是目前我国样本较大、年龄范围较宽(25-64岁)、地理覆盖面较广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

这项研究采用非随机整群选样,加上群内按年龄性别组随机抽样取得样本,年龄范围为35-64岁,样本达到30000人。

并在血脂检查中增加了血清甘油三酯(TG)的测定[3]。

(四)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这项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对中国14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共15000名35-59岁人群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

高血脂症的国内外现状研究进展

高血脂症的国内外现状研究进展

高血脂症的国内外现状研究进展汇报人:日期:•高血脂症概述•国内外高血脂症流行病学研究•国内外高血脂症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估目录•国内外高血脂症预防措施研究进展•国内外高血脂症研究热点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目录01高血脂症概述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升高,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高血脂症定义根据升高脂质的种类,高血脂症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血脂症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家族遗传是高血脂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脂质代谢障碍。

遗传因素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脂质代谢异常。

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可能诱发高血脂症。

疾病因素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高血脂症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并发症。

诊断标准根据血液中脂质成分的浓度,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等。

同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02国内外高血脂症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脂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发病率在成年人中,高血脂症的患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患病率发病率与患病率不同地区的高血脂症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高血脂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吸烟者、有家族史的人群等。

地域差异与人群特征人群特征地域差异高血脂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是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等可增加高血脂症的发病风险。

生活习惯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可增加高血脂症的发病风险。

疾病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等也可能对高血脂症的发病产生影响。

其他因素影响因素分析03国内外高血脂症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估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 -C血症的患病率为33.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

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

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

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究结果及指南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对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9]。

【高血脂】我国血脂异常人数已超4亿,科学调脂不容忽视

【高血脂】我国血脂异常人数已超4亿,科学调脂不容忽视

【⾼⾎脂】我国⾎脂异常⼈数已超4亿,科学调脂不容忽视专家指出“国家⼼⾎管病中⼼统计显⽰,我国⾎脂异常⼈数已经超过4亿⼈。

但是,与如此庞⼤的患病⼈数相⽐,能把⾎脂管理好的⼈实在太少。

”不少⽹友留⾔,说⾃⼰并不胖,⽽且平时也坚持锻炼,为何⾎脂还是居⾼不下。

事实上,⾎脂⽔平与体形并⽆必然联系。

如前⽂提到的,⾎脂异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脂异常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导致,多⽆明确的病因;继发性⾎脂异常则继发于糖尿病、⾼⾎压、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由此可见,瘦⼈并不可⾼枕⽆忧。

⾼⾎脂还有哪些诱因?①可控因素:超重或肥胖;糖尿病、甲减、库欣综合征、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等;饮酒过量;吸烟;常吃含⾼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物;体⼒运动不⾜;药物副作⽤(避孕药、雌激素、糖⽪质激素、抗焦虑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②不可控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

其中,饮⾷习惯和遗传因素对⾎脂⽔平影响较⼤。

对于我国⾎脂控制达标率低的原因,专家分析,⼀⽅⾯是很多⼈不知道⾎脂异常是导致⼼脑⾎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相关的知识了解甚少。

不能照搬欧美的指南和做法需要提醒的是,中国⼈的⾎脂管理有国⼈⾃⼰的特点,不能单纯照搬欧美国家的指南和做法。

专家表⽰,近80%的国⼈低密度脂蛋⽩胆固醇都⼩于130mg/dL,这个基线⽔平普遍⽐欧美国家低,这也就意味着⽤在欧美⼈⾝上的⾼强度、⼤剂量他汀不适合我们中国⼈。

中国患者更适合中⼩剂量的他汀。

专家分析:可能是由于不同⼈种的问题,使⽤同样剂量的他汀,中国患者出现副作⽤的⼏率也⽐西⽅⼈⾼。

有研究数据显⽰,⽤40毫克⾟伐他汀,出现肝酶增⾼3倍以上和肌酸激酶升⾼的中国患者是欧洲病⼈的10倍。

所以,中国患者更适合温和且安全的调脂药物。

我国多个权威指南推荐,在开始调脂治疗时应⽤中等强度他汀。

中等强度他汀即为在市⾯上各种他汀常规1⽚的剂量。

最新研究显⽰,由于遗传学背景的差异,欧美⼈群和中国⼈群的体质及耐受能⼒不同,近80%中国⾎脂异常患者更适合中等强度降脂,不仅能有效控制⾎脂,且安全性更⾼,能达到长期服⽤。

最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

最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

最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一.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病(CVD,如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

2019年,CVD导致的死亡在农村和城市死亡原因中占比分别为46.74%和44.26%o近年来,我国居民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面对我国ASCVD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2018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C)平均为4.8mmo1/1z1D1-C为2.9mmo1/1,甘油三酯(TG)为1.7mmo1/1,与2002、2010、2015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获得的数据相比,各项血脂成分的平均水平均明显升高。

同时,>18岁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5.6%,与2015年全国调查的血脂异常患病率相比依然有所上升,其中高TC血症(TC≥6.2mmo1/1)患病率的增加最为明显。

与2015年的数据相比,2018年高TC血症年龄标化患病率增高近1停从4.9%增至8.2%)。

高1D1-C血症患病率也持续上升,2018年>18岁成人1D1-C>4.1mmo1/1的比例为8.0%,而2010年和2015年18岁成人1D1-C>4.1mmo1/1的比例分别为5.6%和7.2%β对于ASCVD高危人群和ASCVD患者,防治重点应为提高降脂治疗率和1D1C 达标率。

在一级预防的ASCVD高危人群中,降脂药物的治疗率仅为5.5%;在已患ASCVD人群中,治疗率为14.5%,1D1-C达标率仅为6.8%o在全国246家医院的1045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中,采用《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标准进行分析显示,75.1%患者为超高危患者,入院时1D1-C达标率(1D1-C<1.4mmo1/1)仅为6.6%o最新一项纳入9944例包括慢性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在内的ASCVD患者随访研究提示,中国ASeVD患者中26%为超高危患者,1D1-C达标率仅为13%o二.四大亮点,助力从儿童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血脂管理2016年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摘要)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摘要)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一)引言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近20余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如北京,监测结果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明显上升,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

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

与此同时,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在我国也十分常见。

调查发现中国人群血清脂质水平和异常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血清TC和LDL-C升高率的分布特点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穷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提示我们在经济转型期血脂异常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70岁以后略有降低,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CO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甚至高于男性(附件2: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血脂在人群中的水平及分布状况)。

这些分布特点表明血脂异常的防治应以城市和富裕农村、中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女性为重点。

从1997年至今,国内外关于血脂异常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现在国内的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已取得随访10年和20年的结果,不仅证明了血脂异常的确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可以多因素地评估发病的相对和绝对危险,为确定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提供量化的依据,使据此而制订的指南更切合我国的实际,而不必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指南。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一份旨在提高我国血脂管理水平的权威性指南。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血脂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系统地介绍了血脂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血脂异常的定义、分类、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提升我国血脂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血脂管理服务,从而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改善和提高。

二、血脂异常的分类与诊断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异常。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其进行准确分类和诊断至关重要。

(1)高胆固醇血症:主要表现为TC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

(2)高甘油三酯血症:主要表现为TG水平升高,其他血脂指标可能正常。

(3)混合性高脂血症:同时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特点。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他血脂指标可能正常或升高。

血脂异常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液生化检验结果。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如下:(3)HDL-C < 04mmol/L(40mg/dl)为降低;(4)LDL-C ≥ 14mmol/L(160mg/dl)为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和临床情况。

在进行血脂异常的诊断时,还应关注其他相关指标,如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脂代谢状况。

中国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

中国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

中国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张云鹤;何青【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17)003【总页数】3页(P254-256)【关键词】血脂异常;流行病学【作者】张云鹤;何青【作者单位】100730 北京医院心内科;100730 北京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3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住院率、病死率,因此,血脂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人群,包括青少年的血脂水平呈上升趋势。

2007年~2008年中国居民血脂异常调查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成年人TC平均水平升高了23.9%[1]。

2011年发布的全球血脂流行趋势调查结果显示,1985~2005年东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血脂水平仍呈上升趋势,男性TC水平平均每十年升高0.08mmol/L,女性升高0.09 mmol/L,此结果与全球胆固醇流行趋势背道而驰[2]。

因此,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于我国人群的血脂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几项主要的大型血脂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存在如下特点。

1.1 地区差异因不同地区人群存在不同的膳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因此,我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分布的特点总体上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区域差异。

1992年发表的中美心血管病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的结果显示,北京人群TC轻度升高(5.18~5.19 mmol/L)和TC升高(≥6.22mmol/L)的总体患病率高于广州[3]。

2000年~2001年进行的Inter ASIA研究同样显示,我国北方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南方[4]。

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解读

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解读

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
变化9
明确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
临床上,需要综合血脂基础、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干预等研究证据,新指南提出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次 要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 新指南同样肯定了LDL-C作为首要降脂靶点,非HDL-C作为次要靶点。新增了ApoB、TG、Lp(a)、HDL-C作为其他 降脂干预及管理指标。
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
首要靶点:LDL-C
• 在常用的血脂指标中,评估ASCVD风险的常规血脂指标包括TC、LDL-C、HDL-C和 TG。在绝大多数降脂干预研究中均采用LDL-C作为观察降脂效果与ASCVD风险下降 关系的指标。因此,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血脂管理指南均推荐LDL-C作为降脂治疗 的首要目标。而设定不同血脂目标值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大规模RCT和荟萃分析的研 究结果,也参考了来自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的数据。尽管这些研究没有 系统探索LDL-C 的具体目标值, 但这些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一致显示LDL-C降幅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ASCVD 风险下降越多。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评估
新指南在2016版指南基础上,对ASCVD风险评估流程进行了更新:
(1)按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高危 的危险分层;
(3)在尚无ASCVD的一级预防人群中,增加慢性肾脏病(CKD) 3~4期作为直接列为高危的三种情况之一。ASCVD总体风险评估流程 如图1所示。已诊断ASCVD的人群中,发生过≥2次严重ASCVD事件 或发生过1次严重ASCVD事件,且合并≥2个高危险因素者列为超高危 人群,其他ASCVD患者列为极高危人群。
细化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1)按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 一级预防两类情况;

1100例城市中青年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

1100例城市中青年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
(3)各类高脂血症的发病情况及在总患 病率中的比例。(1) 高胆固醇血症为 59 例, 占总患病率的 25%。(2) 高甘油三酯血症为 129 例,占总患病率的 54.66%。(3) 高脂血症 ( 前 二者兼有 ) 为 48 例,占总患病率的 20.34%。
(4)统计学处理:(1) 男女两性总的患 病率比较 X2 检验 P<0.01,有高度差异性。(2) 男女之间相同年龄组比较检 X2 验 P<0.01,有 高度差异性。(3) 在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比较 检 X2 验 P<0.01,有高度差异性。
表 1:各类高脂血症人数统计
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在一 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难度, 导致部分患者确诊时,疾病已经对患者造成 了较大的伤害。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的相 关数据,笔者认为:(1) 城市中 45 岁以下中 青年已经有相当高的高脂血症的患病率,男 性为 30.15%、女性为 10.35%(严格地讲此患 病率应为血脂升高的检出率)。虽然这一结 果受到了调查对象个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但 是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其他同 类城市的相关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 在相同的年龄段中男性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 女性组。统计学处理也证实了这点,那么究 竟是遗传、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还是如吸烟、 饮酒等不合理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差别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 虽然高脂血症的发 生与年龄有关,本次调查通过按年龄分组的 患病率统计学比较也证实了年龄与高脂血症 发病的正相关性。但在同时提示了年轻人群 中现今高脂血症的患病情况,表明不合理不 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造成高脂血症 除年龄之外的最重要原因。(4) 在发病类型上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高胆固醇 血症和二者兼有的高脂血症,占所有患者的 50% 以上,提示高甘油三酯血症最易于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群血脂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特点与西方人群的发病特点有所区别,脑卒中较冠心病发病率稍高,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有上升趋势,出血性血管疾病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正以逐年升高的趋势发展,并有年轻化的趋势[1-2],而血脂异常升高正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

因此,血脂异常是脑血管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众多致病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1 高脂血症的诊断
1.1 祖国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认识虽中医并无高血脂的病名,但也不乏对其相关的论述,如《素问&middot;通评虚实论》曰: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素问&middot;易法方宜论》曰:其民华食而肥。

由此见,祖国医学多以肥、膏论之,与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描述基本一致。

中医认为血脂的异常升高缘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而发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眩晕、中风、胸痹、痰浊、肥胖等症中。

1.2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高脂血症,是指由于体内对脂类物质的代谢或运转异常,进而使血浆中脂质量和质量的异常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的一种病症。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3]的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血脂水平
分层标准 mmol/l
分类正常范围边缘升高增高减少
tc &lt;5.18 5.18~6.19 &ge;6.22 -
tg 1.7 1.70~2.25 &ge;2.26 -
ldl-c &lt;3.37 3.37~4.12 &ge;4.14 -
hdl-c &1.04 - &ge;1.55 &lt;1.04
按照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研究对临床血脂异常分型的诊断,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4],见表2。

2 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水平及分布情况研究
2.1 血清总胆固醇(tc)
2.1.1 中国monica研究(1984-1993) monica研究在1984-1993年间进行了3次不同时间段对tc和hdl-c测定在内的危险因素的调查[5]。

中国monica研究第二次危险因素调查报告指出,男女血清tc年龄标化总值相当;25~35岁及35~44岁年龄组中,女性血清tc 水平均值低于男性同年龄组,而女性45~54岁及55~64岁年龄组其均值开始反超男性组;男女血清tc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女性增高的幅度较男性明显,25~34岁年龄组女性血清tc水平均值为4.04 mmol/l,55~64岁年龄组女性血清tc水平均值为4.78 mmol/l,后者较前者平均增高0.74 mmol/l,而男性组仅升高0.47 mmol/l,见表3。

地区之间血清tc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monica危险因素调查显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呈北高南低、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特征,而同一区域中则无明显的差异。

2.1.2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文献[6]指出,我国成年人群(&18岁)血清tc平均为
3.81 mmol/l,其中男女差异甚小,分别为3.81 mmol/l及3.82 mmol/l;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的tc水平均有所上升,且女性增长幅度较男性大,女性&ge;60岁年龄组较18~44岁年龄组增高0.72 mmol/l。

18~44岁年龄组中,女性血清tc水平较同一组别的男性低,而45岁以上女性的血清tc平均值则高于同一组别的男性血清tc平均值,而以60岁以上组别更为明显。

城市人群的血清tc水平普遍较农村人群的高,以大城市为首,经济水平较低的第四类城市最低,两者相差0.36 mmol/l,中小城市与较发达的一类农村相当。

此结果显示中国人群平均血脂水平及其性别和年龄差异、地区分布特征等与80年代进行的中国monica研究结果相一致。

2.2 血清三酰甘油(tg)
2.2.1 11省市队列研究(1992)该研究对中国11个省市的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进行研究[7],研究结果中可见表4,所有年龄段(35~64岁)研究对象男性tg 水平较女性的稍高,男性的为1.37 mmol/l,女性的为1.21 mmol/l,两者相差0.16 mmol/l (p&lt;0.001);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女性tg水平随之升高(p&lt;0.01),且男性则无此明显趋势。

经进一步分析研究,女性在45~54岁年龄段中,tg水平变化最大,绝经前后平均tg水平相差0.23 mmol/l(p&lt;0.001)。

在参与研究的省市中,四川成都男女性的血清tg水平均最高,男性为1.77 mmol/l,女性为1.86 mmol/l,而浙江农村则最低,男女性tg水平均为0.83 mmol/l。

最高与最低地区相差0.94 mmol/l,前者为后者的2.3倍。

2.2.2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该文献[6]指出,我国成年人群血清tg平均为1.10 mmol/l,其中男性为1.13 mmol/l,女性为1.05 mmol/l,该结果显示总体上男性血清tg水平略高于女性。

随着年龄增高,人群血清tg平均水平也有所增高,女性增高的幅度较男性明显,18~44年龄组女性血清tg为0.96 mmol/l,&ge;60岁组为1.29 mmol/l,升高了0.33 mmol/l,而男性&ge;60年龄岁组较18~44年龄组仅升高了0.09 mmol/l。

18~44岁的男女性血清tg分别为1.20 mmol/l、0.96 mmol/l,女性血清tg水平较男性的低,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至45~59岁时,开始高于男性,&ge;60岁组则明显高于男性,两者相差0.18 mmol/l,这一变化趋势与血清tc的变化趋势相似。

同时,上述结果也与90年代进行的11省市队列研究所得的相应结果基本一致[7]。

上述结果与11省市队列研究不同的是此报告中显示地区之间的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