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8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合集下载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DNA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并思考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并意识到自身的遗传情况对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DNA的结构和功能2. DNA在遗传中的作用3. 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2. 实验演示法:展示DNA的提取与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强对DNA结构的认识;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展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老师通过展示DNA的结构模型或者视频介绍DNA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学习DNA的结构和功能1. 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教师讲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

2. 展示DNA的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取DNA,加深对DNA结构的认识。

步骤三:学习DNA在遗传中的作用1.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介绍DNA在遗传中的作用,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都与DNA 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DNA 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步骤四:学习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1. 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介绍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DNA在亲缘鉴定、基因工程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DNA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DNA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六、教学手段1. 实物模型:DNA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2.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案例;3. 实验器材:用于DNA提取实验的实验器材。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课题: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教学目标:⒈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掌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⒉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导入: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

那么,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呢?回顾可知:水是生命之源泉;无机盐是构成复杂化合物及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主要作为储能及结构物质。

而绝大多数生物均含有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物质。

19世纪末叶,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于是,激烈的争论开始了。

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蛋白质和DNA两大物质中,到底谁才是遗传物质呢?一、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1、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的关系图解减数分裂雄体精子亲代减数分裂受精卵有丝分裂子代雌体2、结论: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在生物的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

3、染色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

4、结果: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因此,蛋白质是在生物的遗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

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具有怀疑精神的生物学者通过一系列艰苦卓越的实验,才以非常确凿的事实证明了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啊,不容易呀!其中有两个著名的实验就是书本上所提到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我们这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实验——现象——分析——结论)1、时间、地点、人物: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2、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S型细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R 型细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注意:荚膜是由多糖构成的,能保护细菌不被感染的动物的正常的免疫系统杀死,从而致病。

高三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总结归纳
3.从各实验原理、思路、和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
第三课时
巩固练习
学生练习,核对答案,讨论、听讲
检查学生做题情况,反馈并评讲
第四课时
练习并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易错易混点:转化 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不是基因突变;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加热并没有使DNA完全失去活性。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不能标记C、H、O、N,因为无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不能用35S和32P同时标记同一个噬菌体,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听写主干知识或填写《三维》知识串记
2.学生听写,填写,交换评改,再阅读教材,查缺补漏
2.教师提问听写,指导
第二课时
师生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3.和老师一起构建知识网络,认真听讲,思考、讨论、回答有关问题,理清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物分别是什么,哪个层次放射性强?保温时间过长、过短,搅拌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能根据实验操作判断上清液还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能分析保温时间过长、过短,搅拌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理解该实验的结论,深层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重、难点
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原理、思路和方法;
难点: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分析
学习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建议
教师活动建议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设计
课题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时
考点、知识点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II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学习目标
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S型细菌的特点。
理解格里菲斯、艾弗里的实验的设计思路、结果和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汝南二高孙亚楠1、知识与技能(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

(2)〔2〕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纳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培养(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

〔2〕探究科学发觉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根本特征之一遗传。

生命之所以能够代代连续,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绵绵不断的向后代传递,前面我们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着重分析的是染色体的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可见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二〕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现在大家都认为遗传物质是DNA,但这一结论是由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质疑与探究才得到的。

指导学生读教材思考:1.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2.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讲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

过渡:20世纪中叶,人们发觉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20-3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种观点正确吗?如果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它是什么物质呢?在生物学中我们通过做什么确认这个问题?〔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足迹重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18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18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8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纲明细]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考点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01光滑02粗糙荚膜03有多糖类荚膜04无多糖类荚膜毒性05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06无毒(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1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12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思路: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01R型细菌混合培养,各自研究它们的遗传功能。

(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07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题组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2019·某某五校高三联考)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实验1:R型细菌+小鼠→存活实验2:S型细菌+小鼠→死亡实验3:S型细菌+加热+小鼠→存活实验4:S型细菌+加热+R型细菌+小鼠→死亡A.实验1为空白对照组,实验2、3和4均为实验组B.能从实验2和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体内都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C.该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可在R型活细菌内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D.对比实验2、3的结果,说明加热能使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失去毒性答案 D解析实验1、2、3都为对照组,实验4为实验组,A错误;实验2中只给小鼠注射了S 型细菌,故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S型细菌,B错误;格里菲思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没有证明S型细菌的DNA能在R型活细菌中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C错误;实验2中给小鼠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而实验3中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说明加热能使S型活细菌失去毒性,D正确。

2.(2019·某某4月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实验: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答案 C解析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 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错误。

高三复习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作者:单位:电话:时间:(1)两种菌落的比较(2)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艾弗里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把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离,然后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种成分的作用(2)实验过程实验结论: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赫尔希和蔡斯用35S、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3)标记噬菌体的方法(4)实验过程(5)实验结论:练习题组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2.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的关键现象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到S型活细菌B.对第4组实验的分析必须是以1—3组的实验为参照C.本实验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D.本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4.关于格里菲斯和艾弗里完成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内,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R型菌转化后出现荚膜,反对者认为可能是突变所致,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5.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6.噬菌体侵染实验也可以标记C、H、O、N元素()7.噬菌体侵染实验是将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 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进行实验的()8.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9.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解释,合理的是A.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B.离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D.少量含有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10.某同学重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对其中一组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时有误(其他操作正确),导致两组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上两组实验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元素分别是()A. 32P、35SB. 35S、32PC. 32P、14CD.32P、32P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3、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2、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选用肺炎球菌作为实验材料。

请你们阅读书本,描述R型、S型细菌的特点。

多媒体演示:格里菲思的四组实验转化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而表现出后者的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1)肺炎双球菌两种类型(2)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提问:出现3、4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分组讨论,得出:出现实验3的结果是因为加热后S型细菌失活。

出现实验4的结果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够使无毒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S型细菌。

提问:从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出S型细菌再培养,后代依然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说明什么?分组讨论,得出: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

【原创】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通用)一轮复习教案--- 第18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原创】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通用)一轮复习教案--- 第18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8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DNA的发现、结构与复制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过程以及中心法则和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两大部分内容。

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本单元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易与其他单元的内容相联系。

(2>考查内容①两个经典实验的设计原理、材料、流程、现象及结论。

②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关的计算。

③DNA复制的特点、条件、原料、结果、意义等。

④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比较。

(3>考查形式①选择题考查以上各考点。

②简答题主要考查DNA的复制及中心法则,多以图解的形式出现。

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①以“DNA的发现—结构—复制—功能”为主线,系统复习两个经典实验、DNA的结构及与RNA的比较,DNA的复制及相关计算。

②以“中心法则”为纽带,比较转录、翻译、DNA复制、RNA复制、逆转录过程的区别,尤其是转录、翻译与蛋白质、性状的关系。

(2>复习方法①借助实验流程图和列表比较法突破两大经典实验。

②采用图文结合法理解记忆DNA的组成、结构。

③列表比较法和图文结合法理解基因的表达。

第18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纲要求]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判一判(1>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 √>(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3>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人教版教学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邹城市实验中学杜永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和合作的精神。

②实验验证DNA与RNA是遗传物质,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同位素标记法”标记噬菌体的方法,“分离、提纯、离心、检测”的原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材分析】本小节教材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本节的“问题探讨”,首先呈现了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与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这样既点出了本小节要研究的主题,又可以引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前,首先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然后引入对本节主题的讨论,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明谁是遗传物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1、第一章和第二章所涉及到的四位科学家:回顾、讨论旧知引入本章课题______→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______→提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______→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______→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通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问题探讨”,思考问题。

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哪两种物质组成?和,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今天就来研究遗传物质到底是什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功能。

2. 掌握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 了解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

4.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功能,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特点,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DNA的作用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DNA结构模型,DNA复制动画,遗传现象案例等。

2. 实验材料和器材:DNA提取试剂盒,显微镜等。

3. 学习资源:相关学术论文,遗传现象案例集等。

五、教学内容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功能引入话题:讨论遗传现象和遗传物质的定义。

讲解DNA的结构和功能: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编码遗传信息的功能。

举例说明DNA在遗传变异和进化中的作用。

2.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介绍DNA的核苷酸组成和螺旋排列方式。

探讨DNA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解释氢键和碱基配对的重要性。

3. 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讲解DNA复制的机制:介绍半保留复制和酶的作用。

演示DNA复制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复制的具体过程。

讨论遗传信息传递的途径:介绍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4. 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解释分析遗传现象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具体的遗传现象。

讨论遗传病的成因和治疗:介绍基因突变和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

5. 总结与评价学生自主总结DNA的特点和功能,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DNA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指导。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DNA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 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功能。

3. 能够分析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DNA的结构特点。

2.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

三、教学难点1. DNA的双螺旋结构。

2. DNA的复制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DNA结构模型或图片。

3. 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图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结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DNA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 复习DNA的结构: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包括磷酸、糖和含氮碱基的组成。

3. 复习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分析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以及DNA 在遗传变异中的作用。

5. 总结:对DNA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强调DNA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探讨DNA与RNA的异同:分析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和存在场所等方面的差异。

2. 介绍DNA的变性和复性:解释DNA在高温条件下的变性现象,以及冷却后复性的过程。

七、课堂练习1. 填写DNA结构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填写DNA双螺旋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

八、课堂讨论1. 探讨DNA突变的原因:分析导致DNA突变的因素,如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等。

2. 讨论DNA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探讨DNA突变对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和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九、教学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提供有关DNA鉴定的案例,如法医学中的DNA指纹鉴定,让学生分析DNA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

2. 案例讨论:让学生探讨DNA鉴定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及其在法律诉讼中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观看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视频,加深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 理解DNA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笔。

2. 生物教科书。

3. 示例DNA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DNA是什么吗?它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2. 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答案。

知识讲解:1. 解释DNA的含义:DNA是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它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2. 展示DNA的分子结构:使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向学生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解释该结构是由核苷酸单元组成的。

3. 解释DNA的功能:DNA负责储存和传输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基因表达。

活动:1. 分发或展示DNA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

2.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DNA的结构特点,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3. 让学生尝试标记出DNA模型上的核苷酸单元,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知识拓展:1. 讲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解释DNA如何通过DNA复制和基因表达来传递遗传信息,以及如何决定生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2. 提问学生关于DNA在遗传中的应用,例如PCR技术、基因工程等。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或在黑板上提问,让学生回顾和复习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小组之间讨论和解答问题,并进行答案讲解。

展示和总结:1. 结束教学过程,进行知识总结,强调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他们对DNA的学习收获和理解的总结。

拓展活动:1. 给学生分发或指导他们自己制作DNA模型。

2. 扩展讨论DNA的其他相关话题,如RNA、DNA测序等。

材料推荐:1. 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DNA双螺旋的模型或图片。

3. 练习题库。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调整教学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DNA的结构、功能和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DNA的作用及其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DNA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讲解PPT:包括DNA结构、功能和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彩色纸、剪刀、胶水、彩笔等,用于模拟DNA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模型或图示;-DNA提取实验工具和材料。

2.学生学习前的准备:-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基本概念和内容。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问题“你知道什么是DNA吗?它在生物体中有什么作用?”2.提示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了解遗传物质的概念。

步骤二:知识讲解(30分钟)1.讲解DNA的结构:通过使用PPT或DNA分子模型,向学生介绍DNA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规则等内容。

2.讲解DNA的功能:解释DNA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如携带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合成等。

3.讲解DNA的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通过使用图示或动画,向学生展示DNA的复制过程、转录和翻译等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步骤三:实践活动(40分钟)1.模拟DNA双螺旋结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工具。

让学生团队合作,制作一段模拟DNA双螺旋结构的装饰品。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

2.DNA提取实验:简单的DNA提取实验,可以用于让学生亲自体验DNA提取的过程。

老师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并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操作。

通过实验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DNA提取的过程,加深对DNA的理解。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所学知识,并提出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遗传特征,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应用。

你认为DNA在哪些方面可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四、教学拓展1.作业安排: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DNA的作用和重要性的作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掌握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概念。

2. 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DNA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什么是DNA?它是我们遗传信息的基础,你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吗?”或者展示DNA的结构模型。

第二步:知识讲解1. 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介绍DNA的发现历史。

2. 讲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双螺旋结构、碱基对、DNA的复制和转录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生物学界的有趣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如DNA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原理等,激发学生对DNA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四步:实验操作设计DNA抽提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受DNA的提取过程,增强学生对DNA的理解。

第五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开展DNA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的讨论和研究,设计小实验,观察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加深对DNA信息传递的理解。

第六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总结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DNA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第七步: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八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实物模型3. 实验设备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参与讨论的能力等来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2. 测验评价设计形式多样的测验题目,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学。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学习及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思考: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____ ____和_______ __。

那么,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要想找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首先得选择合适的实验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呢?为什么?请举例。

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这样一种细菌做实验寻找遗传物质,请大家阅读书本43页,看看格里菲思怎样做实验的。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两种类型菌落菌体毒性S型菌R型菌2.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请同学叙述各组实验的做法及现象)思考1、从第④组实验鼠体内可分离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说明了什么?格里菲思的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格里菲思没有找到。

思考2、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觉得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思考3、如何设计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3.1944年,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论:思考: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有何巧妙之处?例1.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哪项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使小鼠死亡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引起小鼠死亡C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后使小鼠死亡D用S型活细菌的DNA培养R型细菌,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例2.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A 加热杀死的B 活的,但缺乏多糖荚膜C 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和活的缺乏细胞荚膜的肺炎球菌的混合物D 既缺乏多糖又加热杀死的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结构S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挂图展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思考1、噬菌体只有DNA和蛋白质组成,究竟谁为遗传物质,如何观察?(同位素标记法)2、能用C和N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为什么?3、从元素组成看,DNA有,多数蛋白质没有的元素是哪种?蛋白质有DNA而没有的元素又是哪种?4、噬菌体是病毒,病毒如何生存繁殖?如何使噬菌体带上标记?实验的方法步骤: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8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DNA的发现、结构与复制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过程以及中心法则和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两大部分内容。

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本单元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易与其他单元的内容相联系。

(2)考查内容①两个经典实验的设计原理、材料、流程、现象及结论。

②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关的计算。

③DNA复制的特点、条件、原料、结果、意义等。

④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比较。

(3)考查形式①选择题考查以上各考点。

②简答题主要考查DNA的复制及中心法则,多以图解的形式出现。

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①以“DNA的发现—结构—复制—功能”为主线,系统复习两个经典实验、DNA的结构及与RNA的比较,DNA的复制及相关计算。

②以“中心法则”为纽带,比较转录、翻译、DNA复制、RNA复制、逆转录过程的区别,尤其是转录、翻译与蛋白质、性状的关系。

(2)复习方法①借助实验流程图和列表比较法突破两大经典实验。

②采用图文结合法理解记忆DNA的组成、结构。

③列表比较法和图文结合法理解基因的表达。

第18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纲要求]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判一判(1)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 √)(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3)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思考艾弗里实验中设置DNA+DNA酶这一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一是对照说明只加DNA组的结论,二是说明DNA的基本构成成分不能实现转化。

[技巧] 培养基中R型和S型细菌的辨析(1)制作装片,显微观察是否有荚膜结构。

(2)培养形成菌落——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形成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可以区分——肉眼即可辨别。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结构及增殖2.实验过程(1)标记噬菌体(2)侵染细菌3.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与艾弗里实验比较,两者共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提示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连一连][判一判]1.豌豆细胞内既有DNA,也有RNA,但是DNA是豌豆的主要遗传物质( ×) 2.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 ×)考点一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操作人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其同事细菌培养场所小鼠体内培养基(体外) 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做对照将物质提纯分离各自观察结果观察小鼠是否死亡培养基中菌落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2.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存在怎样的关系?答案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易错警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4点易错分析(1)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2)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

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4)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1.注射后能使小白鼠患败血症而死亡的是( ) A.R型肺炎双球菌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D.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答案 D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可使小白鼠患败血症死亡。

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可在小白鼠体内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

2.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科学家研究、确定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涉及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来区分,区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里菲思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转化因子?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从免疫学角度解释: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型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3)不能。

因为没有把DNA和其他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4)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的免疫力下降解析(1)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菌落不同,S型细菌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可通过观察菌落来区分这两种肺炎双球菌。

(2)(3)可联系教材实验作答。

(4)注意从免疫学角度解释,R型细菌含量在后期上升是小鼠免疫力降低造成的。

技法提炼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中的对照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分别用活的S型和R型细菌注射小鼠形成对照,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单独注射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形成对照。

在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之间形成对照,而DNA与DNA酶处理产物之间也形成对照。

考点二比较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 完善噬菌体增殖的相关条件(1)模板:噬菌体DNA 。

(2)合成DNA 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3)合成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核糖体易错警示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易错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标记误区①该实验不能标记C 、H 、O 、N 这些DNA 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

②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不同①前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即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32P 和35S); ②后者则采用直接分离法,即分离S 型细菌的DNA 、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

3. 在证明DNA 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 标记的T 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 的T 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 .离心速度太快,含35S 的T 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 .T 2噬菌体的DNA 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 .少量含有35S 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 答案 A解析 在证明DNA 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 标记的T 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的含35S 的T 2噬菌体还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4.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 .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C解析噬菌体是寄生生物,一般的培养基无法培养噬菌体;在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保温培养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是因为搅拌不充分,使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残留在细菌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互动探究] (1)按B选项所述的标记方法,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是什么?(2)若C选项中的35S改为32P,若实验结果的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其原因是什么?提示(1)用32P标记的DNA。

(2)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或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技法提炼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1)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