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防治中风重在痰瘀

合集下载

中风 痰瘀阻络 治疗原则

中风 痰瘀阻络 治疗原则

中风痰瘀阻络治疗原则
中风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病变导致的脑部功能障碍。

痰瘀阻络是中风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特征是血栓或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使得痰湿和瘀血在脑络中堆积。

治疗痰瘀阻络的中风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祛痰开窍:通过药物或针灸等手段,帮助清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血流量,恢复神经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天麻、半夏、川贝母等。

2. 活血化瘀:采用药物或推拿按摩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减少血栓形成。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桃仁、红花等。

3. 通络散结: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穴位,舒缓局部气血淤滞,促进痰湿和瘀血的排出。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风池等。

4. 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不同人的痰瘀阻络中风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5. 康复和预防: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此外,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以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般治疗原则,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判断和指导。

因此,在面对中风痰瘀阻络的治疗时,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治疗。

1。

从痰论治中风病

从痰论治中风病

从痰论治中风病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2.应急总医院北京朝阳区1000203、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 061001摘要:中风病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痰浊上蒙为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关键,现代人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调,则内生痰湿,痰湿在体内郁久成痰浊,痰与风、气、火、瘀等其他病理因素相互胶结,上泛清窍,发为中风。

由此可见,从痰论治中风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痰不一定只拘泥于痰,也可通过不同角度消痰,比如清热化痰、活血祛痰、益气化痰等。

关键词:中风病,痰,治疗一、中风病概述中风,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脑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症,有的可伴口眼歪斜,构音障碍,言语不清。

病轻者可以不昏迷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风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如何早期干预与及时治疗,降低致残率,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二、病因病机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唐宋以前,多认为是感受外风导致的,以内虚邪中立论。

而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趁虚而入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按邪中的部位、病情轻重、有无昏仆等意识障碍把中风病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本病病因较多,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火、虚、痰、瘀。

虚可以是气虚或阴虚,而火则可有心火和肝火,风分为外风和内风,瘀则是血瘀。

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脉瘀滞均可以为中风病的发病原因。

三、痰与中风病的关系古人有云:“怪病多由痰作祟”,“无痰不作眩”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中风病发病越来越常态化、年轻化。

尤其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越来越多的中风病患者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调则生湿,湿性重浊黏滞,迁延难愈,想要祛除极为棘手,在体内与瘀、火、气等其他病理因素胶结,上泛清窍,发为中风。

所以痰是引起中风发生时生痰、生风的重要基础。

中风后遗症从瘀痰虚论治

中风后遗症从瘀痰虚论治
效。
正 散 。 若 偏 瘫 日久 可 加 水 蛭 、 蛸 蛇 、 蝎 、 龙 干 、 鳖 虫 等 乌 全 地 地
虫 类 药 物 以增 强 涤 痰 逐 瘀 通 络 之 效 。 大 便 秘 结 者 加 火 麻 仁 、 若
中风 多 发 生 在 中 老年 人 ,脏 腑 日虚 是 中老 年 人 的 基 本 生 理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0 0 9年 2月第 l 8卷 第 2期 JT M. e. 0 9 V 11 , 0 2 E C Fb 2 0 , o. 8 N .

3 03 ・
“ 其萌芽 ”多见效迅速。 救 , 如过去认为 “ 不治之症” ,L 的A J 脑性瘫 痪, 在早期 6个月前出现的 中枢性协调障碍表现 , 能及时干预治
阳 , 风通 络 。方 予 天 麻 钩 藤 汤 或镇 肝息 风 汤 加 减 , 息 常用 药 物 为
4 彭 云 .A J 中 医 体 质类 型 与 营养 保 健 [] ,L J .中 国 民间 疗 法 , 0 4 1 2 0 ,2
( )3 3 8 : 5~ 6
5 毕 可 恩 , 有 明 .9 朱 12例d J 高热 惊 厥 发 病 时辰 和季 节 分 析 [】 ,L J .中 医 药研 究 ,9 1 1 ( )4 19 ,5 3 :5
2 4:0 ~l 00 1 2
3 2 痰 壅血 瘀 .
症 见半 身不 遂 , 昏 目眩 , 体 麻 木 , 言蹇 头 肢 语
涩, 口眼 歪斜 , 闷痰 多 , 胸 胃脘 胀 闷 , 纳呆 , 体胖 乏 力 , 脂 升 高 , 血 苔 白腻 或 黄 腻 , 弦 滑 。 宜 健脾 祛痰 , 血 通 络 。 予 涤 痰 汤加 脉 治 活 方 活血 通 络 药 ,兼 痰 热 者 用 温 胆 汤加 活 血 通 络 药 ,常 用 药 物 为 陈 皮、 夏、 苓、 半 茯 白术 、 泻 、 泽 远志 、 菖 蒲 、 蒌 、 石 瓜 山楂 、 当归 、 地 龙 、 芎、 血藤 、 参等。 川 鸡 丹 33 阳亢痰阻 . 症见面色潮红 , 痛 , 头 眩晕 , 眠 , 闷 , 秘 , 失 胸 便 血 压 偏 高 , 红 或 红 绛 , 苔或 苔 薄 黄 , 弦 细 数 。 治宜 滋 阴潜 舌 无 脉

中医预防中风病浅析论文

中医预防中风病浅析论文

中医预防中风病浅析【关键词】中风;中风先兆;预防【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74-02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在逐渐上升。

而且脑血管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40岁以前得中风的事经常发生。

据统计,我国城市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l20—180/10万人口,年死亡率约为60—120/10万人口。

存活者中约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这些人中40%以上是重度残疾。

可以说,脑血管病给社会、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经济负担。

因此,对它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中医预防疾病的指导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的记载。

预防中风发病,必须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1 注意养生《内经》中说:“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元代王履在其著作《医经溯洄集》中也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

若肥盛则间有之。

”可见“肥人多中风”,肥胖之人由于气虚痰盛,往往导致痰瘀交结,气血运行不畅、阻塞脉络、清窍,而引起中风。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则提到:“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

”论述了情志、饮食、生活等方面长期的、习惯性的不良生活方式,也是中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所以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心情舒畅,节制烟酒,重视季节预防。

当然还要注意锻炼身体,中老年人可进行一些慢跑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适度的活动,这样会使气血运行通畅,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饮食不当是导致肥胖,继而诱发中风的重要原因。

因此,体型肥胖者饮食更应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饮料以白开水与清茶最好。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中风痰瘀阻络是中风的一种常见辩证类型,其特点是痰湿内蕴,瘀血阻滞,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

本文将从中风痰瘀阻络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地探讨。

病因中风痰瘀阻络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节:长期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煎炸等食物,导致痰湿内生。

2. 情志不畅:长期情绪抑郁、愤怒、忧虑等不良情绪,导致气滞血瘀。

3. 运动不足:长期久坐不动,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4.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寒邪、湿邪、痰邪、血瘀等外邪侵袭,加上内因素的影响,导致痰瘀阻络。

病机中风痰瘀阻络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痰湿内生: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痰湿内生,痰湿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2. 瘀血阻滞: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

3. 经络堵塞:痰湿和瘀血的共同作用导致经络堵塞,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

临床表现中风痰瘀阻络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肢体麻木:患者常感到肢体麻木无力,甚至不能灵活活动。

2. 言语不清:患者常出现言语不清的情况,口齿不清、吐字不准。

3. 偏瘫:患者常出现半身不遂、偏瘫等症状,一侧肢体无力或不能动弹。

4.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黄腻或白腻。

5. 脉象沉细:脉象沉细或沉涩,甚至可触及结节。

治疗中风痰瘀阻络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和辩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熏洗等。

1. 药物治疗:可选用活血化瘀、祛痰化湿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2. 针灸治疗:可选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3. 中药熏洗:可选用适当的中药,熏洗患者的患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病情。

预防与保健中风痰瘀阻络的预防与保健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与保健方法: 1.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果、粗粮等有益健康的食物。

刘泰教授从痰瘀论治中风病的经验

刘泰教授从痰瘀论治中风病的经验
Am e r i c a n Ps y c h i a t ic r As s o c i a t i o n. 1 9 94: 7 06— 708 .
[ 3 ]田金洲 , 时晶. 轻度认知功能损 害临床指导原则 ( 草案 ) 编 制说 明[ J ] . 中西医结合学报 , 2 0 0 8 , 6 ( 1 ) : 1 5 — 2 0 . [ 4 ]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 标准 [ s ] . 南京 : 南
图异常。
4 讨

疗程延长效果更 明显 。因此 ,开展六味地黄丸联合认知功能 训练 防治肾精 亏虚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 MC I )具有操作 简 单、 易于普及及效果 显著的优 点 ,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l 1 j P e t e r s e n R C, S m i t h G E, Wa r i n g S C, e t a 1 . Mi l d c o g n i t i v e
1 1 7—1 2 2.
模 型动物学 习记忆和认知 障碍 ,并能抑制神经元 的损伤和凋

具有 显著 的抗 衰老作用 , 且对 肾虚型老 年痴呆症 状具 轻度认 知损 害属 于缓慢进展 的疾病 ,需要长期 防治 。由
有 显著改善作用 [ 。
[ 8 ]王 红 梅 , 宋彩梅 , 刘 新民 , 等. 六 味 地 黄 丸对 肾虚 型 老 年 痴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4 : 3 7 .
[ 5 ]陈斌华 , 夏泳. 5 8 例 老年 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的中医证候
对照研究 [ J ] . 浙 江中医药 大学学报 , 2 0 1 0 , 3 4 ( 4 ) : 1 0 2 . [ 6 ]杨承芝 , 钟剑 , 朱爱华 , 等. 老年人轻度认 知损害 的中医证 候研 究 [ JJ . 北京 中医药大 学学报 : 中医临床版 , 2 0 0 3 , 1 0

浅析痰在中风发病中的意义

浅析痰在中风发病中的意义

虚 、 、 等 的存 在 , 进 一 步 导 致 痰 浊 的 不 断 产 生 , 风 火 又 因 此痰 可存 在于 中风 的整个 病程 中 。 痰 浊 既 生 , 随 亢 逆 之 肝 阳 上 扰 清 阳 , 阻 滞 经 可 或
古代 医家很 早 就认 识 到 痰 在 中风 发 病 中的作 用 , 如《 素问 - 通评 虚 实 论 》 出 : 仆 击 偏 枯 ……肥 贵人 指 “
瘀 , 血 直 伤 脑 髓 神 明 , 出 现 卒 倒 暴 仆 , 僻 不 遂 等 瘀 故 喁 中风 证 候 , 即 是 “ 热 生 风 ” 病 理 过 程 , 如 张 景 此 痰 的 正
表 明 , 代 医家在 长期 临床 实践 中 , 古 已充分认 识 到痰在 中风发 病 中 的重 要 作 用 。现 代 大 量 临 床 实 践 也 已证
可使 阴愈 虚 , 愈亢 , 且 , 肾阴虚肝 阳亢逆 , 阳 而 肝 阳热 灼
遂 , 肉疼 痛 , 肌 为痰 涎 壅塞 , 口眼 歪 斜 , 废 不 仁 , 志 偏 神
昏乱 。 说 明 痰 涎 阻 滞 经 络 , 蔽 清 窍 是 导 致 中 风 的 重 ” 蒙 要原 因 。金 元 时代 朱 丹 溪 指 出 : 湿 土 生 痰 , 生 热 , “ 痰 热 生 风 也 。 主 张 “ 痰 为 先 , 养 血 行 血 ” 这 些 论 述 ” 治 次 。
光 明 中 医 2 1年 3 月 第 2 卷 第 3 期 01 6
C GMC Mac 0 1 V l 6 3 J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h2 1 . o . 2
・561 ・
浅 析 痰 在 中风 发 病 中 的 意 义
范 小 宇 刘 康
关键词 : ; 痰 中风 ; 四病机 病

中风的中医防治及调理

中风的中医防治及调理

中风的中医防治及调理中风,又称脑卒中(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突然,平常无任何症状。

严重危害着我们人类的健康。

对于中风,我们如何用中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急症1·突然晕倒,脑部气血爆开者可选用刺血法:刺血针或采血针在手指指端,大椎,耳尖刺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2·痰涎闭窍,其气不上达者,可选用取嚏法:藜芦,加麝香或者细辛为末,用葱叶或小软管等探刺鼻腔取嚏。

二、平时保健1· 艾灸法神阙,艾灸此穴具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开窍复苏作用。

平时温和灸神门可用于预防中风。

对于危急患者,速即隔盐火炷多灸,有回阳救急之功。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2· 刮痧刮痧具有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祛痰解经,软经散结等作用,通过刮上述部位,可畅通身体气机,提升正气,预防中风。

刮痧部位:背部督脉、夹脊、膀胱经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 泡脚方川芎10g、桑枝30g、麻黄30g煮水泡脚。

4· 保持平和的心态防重于治,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淡泊名利、心胸开阔,大肚能容,对待得失荣辱,不过喜过惊,泰然处之。

5· 食疗黑豆桃仁煎黑豆30克、桃仁6克,红糖30克~ 50克,先以水煮黑豆、桃仁。

至豆熟后去渣取汁,冲红糖水饮之。

一日两次。

6· 功法保健脚腕转动疗法先将脚背伸直,两脚腕向外转动15次,向内亦转动15次;然后两脚背缩回竖直,两脚再向外转动15次,向内转动15次。

长期坚持此法拉筋锻炼,有预防中风的作用。

三中风中医辨证论治(一)中经络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组成: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桃红四物汤)茯苓、人参、菖蒲、甘草、陈皮、胆星、半夏、竹茹、枳实。

论防治中风重在痰瘀

论防治中风重在痰瘀

生高 切应 力 , 者作 用 于血 小 板 , 起 血小 板 聚集 , 后 引 血 管 壁脂 质浸 润 ; 内皮 细胞形 成 内皮源 舒 张 因子 ( D F ER ) 减 少 , 利 于血栓 形 成 ; 密 度 脂 蛋 白( D ) 高 , 血 有 低 L L升 “
小板反 应 性 增 高 , 于 易 被 激 活 状 态 ; 甘 油 三 酯 处 高 ( G) 证患 者 血 浆 中 因子 Ⅶ 升 高 , 致 血栓 形 成 ; T 血 易 载 脂蛋 白 B ao ) 有较 强 的刺 激 巨 噬 细胞 内胆 碱 醇酯 (p B 具 化作 用 , 促 进泡 沫 细 胞形 成 , 致 动 脉 粥样 硬 化 ; 可 导 高
脂 血证 时体 内 自由基 清除 剂 如 超 氧化 物 歧 化 酶 ( O S D)
活性 加强 : 高甘 油三 酯血 证 致 平 肌 细 胞 增 殖 , P a 增 L ()
高, 拮抗纤 维 溶 酶 之 作 用 , 利 于 血 栓 形 成 。 凡 此 等 有
等, 均有 利 于 血栓 形成 。
1 痰 瘀 之 内 涵
痰凝 , 痰瘀 互 结 , 于血脉 , 结凝 聚 , 着 胶 则变 生它 证 矣 。
2 中 风 危 险 因 素
21 年龄 : . 随着 年 龄 的增 长 , 生 中风 之 危 险 因素 增 发 加 。老年 人凝 、 血功 能变 化 明显 , 止 血管 壁细 胞 基质增 多, 内皮下 胶 原 、 核 细 胞 和 平 滑 肌 堆 积 ; 生 血 小 板 单 新 数量 相对 增 多 , 小板 中钙 含量 增 多 ; 血 血浆纤 溶 酶原 激 活 物抑 制物 ( A ) P I活性 随年 龄增 加 而增高 ; 细 胞变 形 红
细胞 的增 殖 、 细胞 外 基 质 的增 生 、 小 板 聚集 性 增 高 、 血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摘要:
一、中风概述
二、痰瘀阻络理论的提出
三、痰瘀阻络在中风中的表现
四、辩证依据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正文:
一、中风概述
中风,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痰瘀阻络。

二、痰瘀阻络理论的提出
痰瘀阻络理论源于中医经典著作,《灵枢·刺节真邪》首次提出“络脉横解,脉气不次,则血溢脉外,气逆上,即生痰”,阐述了痰瘀阻络的病机。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了痰瘀阻络理论体系。

三、痰瘀阻络在中风中的表现
痰瘀阻络在中风患者身上的表现为:肢体偏瘫、言语謇涩、口眼歪斜等。

这些症状与痰瘀阻络的病机特点密切相关,如痰湿重者,常见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瘀血重者,常见疼痛、舌质紫暗等。

四、辩证依据
中医治疗中风,首先要进行辩证。

辩证的主要依据包括:中风患者的病史、主诉、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如患者平素体胖,舌苔厚腻,脉滑,可初步判断为痰湿阻络;若患者有外伤病史,舌质紫暗,脉涩,可初步判断为瘀血阻络。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中风痰瘀阻络,总的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通络复元。

具体方法包括:化痰药如半夏、南星、橘红等;祛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等;通络药如地龙、全蝎、蜈蚣等。

从虚痰论中风防治

从虚痰论中风防治

1 痰浊 为 患 , 发 中风 乃 中风乃 本 虚标 实之 证 , 由人体 阴阳平 衡失 调 , 是 脏
腑 经络 功能 紊乱 , 之积 损 正衰 , 加 饮食 不 节 , 脾失 健运 , 聚 湿生 痰 , 窜 经络 , 蒙清 窍 , 发 中风而 出现 昏仆 、 横 上 卒
肾气 亏虚 则痰 浊 易生 , 然痰 浊 内阻, 必致 偏枯 等 。其 中 , 痰浊 痹 阻脉 络 , 中风病 的一 个 重要 病 互 化 的结 果 , 是 在 复 或 机 。 中医学 对痰 浊 与 中风 的关 系早有 论述 ,素 问 ・ 《 通 经 络气血 不 畅, 此基 础上 , 因忧 思恼怒 , 外邪侵 评 虚实 论》云 “ 仆击 , 枯 … …肥 贵 人则 膏粱 之 疾也 ” 偏 , 指 出过食 膏 粱厚 味 , 酿生 痰浊 , 致 中风 。 丹溪 《 溪 易 朱 丹 袭, 或房 室劳 累 , 饮酒 饱食 等诱 因, 或 以致 脏腑气 血 升
“ 生百 病 ” 与 中风 的发 生 、 展 、 变 、 后 密切 相 五脏 皆虚 , 痰 , 发 演 预 肾虚水 湿 不化 , 则虚 痰 内生 , 为本病 。 中 发 从 关 。痰 固为 实邪 , 究其 生 源 , 而 当有 “ 痰 ” “ 痰 ” 实 、虚 之 风 的总病 机 来看 , 肾虚为 其本 , 、 、 、 为其 标 , 风 火 痰 瘀 由 别 。辨 中风 之痰 , 分期 论 治 : 性期 多 实 , 化 痰 、 应 急 从 涤 此 可见 , 肾虚是 引起 虚痰 中风 的病 理基 础 。
《 医林 改错 ・ 身不 遂论 叙 》谓 : 半 身 不遂 亏损 元气 , 半 “
加蜈 蚣 、 蝎 ; 有元 气败 脱 , 阳离绝 者加 麦冬 、 味 全 如 阴 五 子 。症见 突 然 昏仆不 知人 事或 半身 不遂 , 口歪 眼斜 , 或 仅有 半身 不 遂 , 口臭 , 大便 干 , 吸粗 , 胀 , 呼 腹 舌质 红 , 苔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又称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病机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风的基本病机。

一、痰瘀互结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

痰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等原因所致,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

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滞留,不流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了血液的供应。

痰和瘀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二、气血运行失常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并且运行畅通,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才能正常工作。

中风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血管功能障碍。

三、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指肝阳上亢,风痰内生,使脑部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功能紊乱。

肝风内动常伴有头晕、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心主神明。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肾虚则会导致精血不足,使脑部供血不足。

肝失疏泄功能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

心神失守也是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如果情志不舒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长期的情志不舒畅,会引发中风的发生。

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痰瘀互结、气血运行失常、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舒。

理解中风的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同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痰瘀与中风关系探析

痰瘀与中风关系探析

[ ] 全雄 , 晓刚 , 5郑 丁 贺红 莉 . 仲 景 方 方 族 [ . 京 :中 国 张 M] 北
医 药科 技 出 版社 ,0 5 20 . 作 者 简 介 裴卉 ( 9 7一) 女 , 京 中 医药 大 学 2 0 17 , 北 0 6级在 读博 士研
究 生 , 事《 寒 论 》 经 方 研 究。 从 伤 的
[ ] 建 国 . 汉 宇 宙 期 的 初 步 探 讨 [ . 史 自然 学 进 1高 两 A] 历 展 [ ] 北 京 : 洋 出 版 社 ,9 0 c. 海 19 . [ ] 钦 琦 . 文 气 候 学 [ . 京 : 国科 技 出版 社 ,9 1 2徐 天 M] 北 中 l9 . [ ] 可桢 . 国五 千 年 来 气 候 变 迁 的 初 步 研 究 [ ] 考 古 学 3竺 中 J.
临床 和实验研 究 证实 了痰瘀 互 阻是 中风病 的主要 病
机这一 观点 。
1 中风 病 病 机 以 痰 瘀 立 论 的 学 术 渊 源
中风 病病 机 以痰 瘀 立 论 , 远 流 长 。早 在汉 代 源
恒 星 、 星 运行 , 阳 的黑 子 、 行 太 磁暴 、 辐射 , 以及 月亮
治疗学 的角 度应该 译 为 : 凡 世 上 万物 变 化 以致人 大
的生老 病死 , 无不 与 天地 的 阴 阳 消长 有 关 。天 地 阴 阳消 长是人 体 阴 阳盛 衰 的本 源 。因此 , 判 断 及 平 在 衡人体 阴 阳时必 须 掌握 当时 天 地 阴 阳 的变 化 态 势 .
驱邪之 品 。其他 8味 : 苏叶 、 防风 、 白 、 葱 香豉 、 花 、 菊
升麻 、 根 、 黄卷 , 温 或平 、 葛 豆 辛 或微 寒 解表 , 药仅 用

中风病中医研究进展

中风病中医研究进展

中风病中医研究进展我国作为中风病高发地区,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具有其特点和优势,历史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总结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辨证分型研究、基本方加减治疗、针刺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近5年来国内中医药对中风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

在基本方加减治疗方面,本文进一步地从益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概括。

从研究现状看,中医药在本病的病机探讨和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与技术探求中药治疗本病的机理,并加强专方专药,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先进性。

标签:中风病;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针刺疗法中风是一种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疾病。

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

我国是中风病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数中风病患者经中西医治疗缓解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挛缩肿胀,神情抑郁甚至疼痛,失语等,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中医药对中风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临床工作者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现就近5年来中医对中风的研究有关文献做一综述。

1辨证分型研究罗家祺分析了中风证候分布规律,对中医证型、血脂水平、心肌酶谱、血糖、C2反应蛋白与脑梗死之间关系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结果是:在275例脑梗死患者中,风痰阻络型占51.2%,阴虚风动型占25.1%,这两个证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气虚血瘀、痰湿蒙窍。

不同证型之间,心肌酶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2反应蛋白、血脂水平(LDL)有一定差异,不同证型间血糖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脑梗死的中风患者以风痰阻络和阴虚风动型为主。

卢明等为适应中风急性期“紧急”的救治特点,将九型辨证标准(简称为“行标”)简化为阴阳类证辨证标准(简称为“简标”),并检测两法的一致性。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中风,又被称为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起脑功能损害的疾病。

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将中风分为六个证型,即痰瘀阻络型、气血两虚型、阳气亏虚型、阴虚火旺型、痰湿困脑型和肝肾阴虚型。

每个证型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痰瘀阻络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痰瘀阻络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细或沉涩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瘀阻络型中风是由于痰湿瘀阻血脉所致,治疗时应以祛痰、活血化瘀为主。

气血两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气血两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舌体胖大无苔、脉象虚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两虚型中风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治疗时应以补气养血为主。

阳气亏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阳气亏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畏寒肢冷、舌体胖大无苔、脉象沉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阳气亏虚型中风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脑部气血不畅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阴虚火旺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阴虚火旺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潮红、唇舌色红、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象数弦等症状。

中医认为,阴虚火旺型中风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脑部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治疗时应以滋阴清热为主。

痰湿困脑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痰湿困脑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唇舌色黯、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困脑型中风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导致脑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时应以祛湿化痰为主。

肝肾阴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唇舌色暗、头晕目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型中风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脑部气血不足所致,治疗时应以滋阴养血为主。

对于不同的中风证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中风的中医药常常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疗法。

朱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

朱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

朱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杨喆;刘琴;黎亚;李定祥【摘要】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瘀和痰为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对阴阳、左右、气血、肝肺的属性特点分析,结合其“阴升阳降”、“左肝右肺”、“左血右气”理论,并根据朱氏治疗中风对于病位在左者以行血补血治瘀为主,常用四物汤加减;病位在右者以化痰行气为主,多以二陈汤化裁的诊疗思路,笔者总结出丹溪论治中风“左瘀右痰”的观点,临床运用,效如桴鼓。

%Zhu Danxi, one of the Jin and Yuan dynasty's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hought that stasis and phlegm were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stroke. 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n-Yang, left-right, Qi-blood, liver-lu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of Yin and descending of Yang", "liver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lung belongs to the right ", "blood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Qi belongs to the right " were combined. 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point of "stasis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phlegm belongs to the right " from Zhu Danxi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The diseases in left location were mainly treated to remove stasis, such as the often use of Siwu decoction, while the diseases in left mainly were reduced phlegm, such as Erchen decoction, which show a good effect.【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9【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瘀;痰;中风;气;血;朱丹溪【作者】杨喆;刘琴;黎亚;李定祥【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Abstract〕Zhu Danxi,one of the Jin and Yuan dynasty's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thought that stasis and phlegm were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stroke.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n-Yang,left-right,Qiblood,liver-lu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theory of"ascending of Yin and descending of Yang","liver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lung belongs to the right","blood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Qi belongs to the right"were combined.Finally,we summarize the point of"stasis belongs to the left and phlegm belongs to the right"from Zhu Danxi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The diseases in left location were mainly treated to remove stasis,such as the often use of Siwu decoction,while the diseases in leftmainly were reduced phlegm,such as Erchen decoction,which show a good effect.〔Keywords〕stasis;phlegm;stroke;Qi;blood;Zhu Danxi朱震亨,字彦修,早年崇理学,后改学医。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原创版)目录1.中风概述2.痰瘀阻络辩证依据3.临床表现及诊断4.治疗方法5.预防与调护正文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病因病机有关,其中痰瘀阻络是重要的病机之一。

本文将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与调护等方面,探讨中风痰瘀阻络证的辩证治疗。

一、中风概述中风,又称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急性脑血循环障碍。

中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中风的病因病机多样,包括肝阳暴亢、阴虚风动、痰瘀阻络等。

其中,痰瘀阻络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二、痰瘀阻络辩证依据痰瘀阻络主要表现为患者平素体质肥胖,或久病卧床,痰湿内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

临床表现以舌暗苔腻、脉滑或涩等为特点。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痰瘀阻络型中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

在诊断上,除了观察临床表现外,还需要结合舌象、脉象等辨证依据,以确定痰瘀阻络的存在。

四、治疗方法针对痰瘀阻络型中风,中医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包括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等。

中成药可选用活血化瘀口服液、丹参注射液等。

在急性期,应结合西药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五、预防与调护预防中风的发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量锻炼、戒烟限酒等。

对于已经有中风病史的患者,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在康复期,患者要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同时,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预防中风的再次发作。

浅谈中医预防中风病

浅谈中医预防中风病

浅谈中医预防中风病发布时间:2022-01-12T09:14:42.425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1期作者:仲丛博王健李东旭崔雅斌[导读] 中风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中医的中风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作者:仲丛博*(通讯作者)王健李东旭崔雅斌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长春市,130117【摘要】中风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中医的中风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中风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一部分患者会遗留后遗症。

中风病自古就是四大顽症"风、務、鼓、厢"之首,病因病机复杂、治疗困难,因此,对中风病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进行大量文献研究发现,中风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诱因及征兆,在查阅文献及调研后给予总结。

【关键词】中医;预防;中风;症状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轻者可无昏仆,仅有口眼歪斜等表现,本病多因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血液运行不畅,阻滞脉道,加之平素饮食不洁,情欲过度,感受外邪侵袭,最终发为本病,病变部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四脏关系密切。

一、研究背景中风病多见40岁以上的成年人,近年来年龄逐渐前移,任何时间均可发病,按季节分类,冬春两季是中风的高发期,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全球疾病负担等相关报道显示,中风病是造成我国寿命年损失(YLL)的第一位病因[1]。

近年来,我国发布的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指出,每年首次发生脑卒中者240余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2]。

因此,提前发现、预防及监测对于本病意义重大,通过前期的大量研究发现,中风在发病前有一定的征兆和规律,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及进行调研后予以总结。

二、病因病机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的历史时代,各位医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意见颇不统一。

以“外风”为主的理论学说多出现在唐宋以前,提出“内虚邪中”的观点,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络脉空虚,而致使邪气滞留于体内。

从痰瘀角度探讨中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从痰瘀角度探讨中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从痰瘀角度探讨中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赵泽方;郭亚楠;王颖;闫丽丽;邴雅珺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22(14)12
【摘要】中风病是一类临床的常见和多发疾病,在西医可归类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自古代起,就有很多医家对于中风的诊治以“痰浊”“瘀血”因素展开论述。

近五年以来,随着对中风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论述愈发普遍。

导师在临床工作中同样发现“痰、瘀”两者已变成中风疾病的基本致病因素,“痰”与“瘀”两者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相互促进。

故治疗上也应注意痰瘀同治。

笔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简要论述古代与近现代的医家对于中风疾病中痰瘀理论的理解;通过整理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观察痰瘀并治方法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通过总结分析中风病各个时期的理法方药,来论述以“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近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中风疾病的诊疗与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赵泽方;郭亚楠;王颖;闫丽丽;邴雅珺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2
【相关文献】
1.探讨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
2.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机制的探讨
3."熄风化痰、活血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
4.清痰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互阻型62例
5.从痰瘀致毒探讨中风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的原则,用苦寒直折其有余上炎之火,以清肝泻火法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治疗肝之郁火,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也不能甘寒养阴。

必须按照 木郁达之 、 火郁发之 之旨,需用宣郁之法,疏散开郁,宣畅气机,使郁伏之火热有出路散于无形,使郁开气达而火自泄。

正如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对火郁证所言: 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

即以宣透郁热为主,方用丹栀逍遥散,或火郁汤。

治疗肝之虚火,此非火之余,而是阴血亏虚,应根据 虚则补之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为原则,亦可根据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之意,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火,而用甘寒养阴,滋水涵木以制火为治疗大法,使阴能敛阳而火自灭。

正如缪仲淳所说: 阴虚火旺之证,当滋养阴血。

使阴血滋生,虚火降下。

即以滋阴降火法为主,首选知柏地黄丸(汤),重者,因阴虚动风者,则滋阴降火,镇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综上所述,将肝实火证、肝郁火证、肝虚火证分开辨证,是十分必要的,不但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而且能增强临床立法,处方遣药的针对性。

(收稿日期:2006.04.20)
论防治中风重在痰瘀
石燕平 河南省禹州市中医院(461670)
关键词:中风 防治 痰瘀
中图分类号:R255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8914(2006)10 0018 02
从中医学的观点论述痰瘀的内涵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对临床指导意义颇大,希望本文有助于临床对中风之诊疗水平的提高。

1 痰瘀之内涵
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和致病因素。

痰是人体津液不化或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则是人体行不畅、污秽之血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

痰为津液之变,出水液代谢产生,是超出生理范围之外的病理产物。

痰证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异常表现为血液浓稠性、粘液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这些特征类似瘀证的变化。

痰瘀同源 、 痰瘀互结 ,痰可以致瘀,瘀盛血液循环障碍,防碍津液运行,又可变生痰浊。

如高血脂、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高尿酸等高出一定范围,痰浊也。

痰可以致瘀,内皮损伤可能是由痰致瘀的主要病理特征。

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增生、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均为痰瘀内盛、痰瘀互结之表现。

关于痰瘀产生的中医机理,认为与虚有关,虚主要表现为肝肾不足,尤其表现为肾阴不足。

肾阴不足,虚火灼津,或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清从浊化,变生为痰;水不涵木,内风暗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水湿内生,困遏脾运,津液水湿愈益不化而失调,变为痰浊。

痰浊壅塞脉道,阻碍血液运行,则血停为痰。

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痰瘀互结,着于血脉,胶结凝聚,则变生它证矣。

2 中风危险因素
2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中风之危险因素增加。

老年人凝、止血功能变化明显,血管壁细胞基质增多,内皮下胶原、单核细胞和平滑肌堆积;新生血小板数量相对增多,血小板中钙含量增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

上述变化总的趋势是有利于血栓形成,称之为 生理性 血栓前状态,很容易变为病理性血栓。

2 2 高脂血症:血脂增高,有助于动脉硬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突出管腔的斑块可引起起动脉部分阻塞,产生高切应力,后者作用于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血管壁脂质浸润;内皮细胞形成内皮源舒张因子(E DRF)减少,有利于血栓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 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处于易被激活状态;高甘油三酯(TG)血证患者血浆中因子 升高,易致血栓形成;载脂蛋白B(apoB)具有较强的刺激巨噬细胞内胆碱醇酯化作用,可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证时体内自由基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加强:高甘油三酯血证致平肌细胞增殖,LP(a)增高,拮抗纤维溶酶之作用,有利于血栓形成。

凡此等等,均有利于血栓形成。

2 3 高血压病:高血压患者循环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高,可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
18
光明中医2006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CJGMTC M October2006.Vol21.10
管内皮功能异常,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内皮素 1 (ET 1)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高血压患者易患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致高血脂、高胰岛素血证,抑制纤溶系统;高血压致全身小动脉硬化(内膜纤维组织和弹力纤维增生),或动脉瘤形成,形成缺血或出血等等。

以上均有利于血栓形成,即高血压促发脂质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证及动脉壁细胞增殖、全身细小动脉硬化等,即痰之形成,进而促进血栓形成。

2 4 糖尿病:血糖增高,抑制内皮细胞DN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利于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抗体升高,通过免疫机制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抑制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使VLDL、LDL升高,HDL降低,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细细胞变形能力低,血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均有利于血液高凝,成为血栓形成之病理基础。

即糖尿病,产生高脂血、动脉粥样硬化等,即痰之生,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利于血栓形成即瘀之成。

2 5 高尿酸血症:尿酸是黄嘌呤、次黄嘌呤代谢产物,尿酸在体内增加血小板之聚集,尿酸盐是已知的炎性物质,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和氧化剂,刺激肥大细胞,激活血小板和凝血过程;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等诸多动脉硬化致病因素相关,等等。

高尿酸血症即痰之产生,利于血栓之形成即瘀之变生。

3 补肝肾,化痰瘀,防中风
中风之危险因素中多有肝肾不足、痰瘀阻络之病理,故补肝肾、化痰瘀可为抗中风危险因素、防治中风之疗法。

补益肝肾,可以防止痰瘀之形成;化痰消瘀,可使痰瘀之消除。

由于肝肾之不足,阴虚于前,阳损于后,且阴虚生内热,故应滋养阴津,浚其脉道,慎投温阳之药,以免助火灼津。

肝肾同源,滋肾即滋肝也,调其开发,疏其条达,使脾土运,痰不生。

化痰消瘀祛除病理产物,有利于气血津液之正常输布、运行,则防止脑血栓或脑出血之形成。

采用仲景桃核承气汤,通腑泻热,融入益气养阴补肝肾之品,治疗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及其并发症,效果良好。

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药对内皮素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有明显阻抑作用;补肾活血方对拟血管性疾痴呆小鼠脑血NMDA受体的增高和NOS(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升高有抑制作用,等等,均证明补肝肾、化痰瘀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重要性,是防治中风的重中之重!
(收稿日期:2006 02 26)
浅谈影响正气强弱的因素
张爱焕 河南新野县中医院(473500)
关键词:正气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8914(2006)10 0019 02
致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

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患病机体的结果。

如果正气存内,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旺盛,内外调和,外邪就无从侵入,疾病就难以发生。

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正气强弱是决定因素,外来邪气只是构成疾病发生的条件。

因此,我们若能掌握影响正气强弱的诸种原因,先而防之,就可减少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1 精神状态
正常的精神状态可起调和气血、疏通血脉、抵御外邪、缓冲病因等作用。

而情志的异常变化往往能影响五脏的机能活动,使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如:怒伤肝志,喜伤心志,悲伤肺志,思伤脾志,恐伤肾志,五志失调则可郁滞气机,涣散心气,痹阻肺气,伤及化血(脾胃),耗损肾气,使人体出现:烦躁易怒,心神涣散,肺叶萎软,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喘促短气,滑脱不禁等症。

2 饮食影响
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但饮食失宜,首先伤及脾胃,从而影响正气的强弱,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饮食不足,气血乏源;饮食过剩,伤及脾胃;饮食偏嗜,伤及气机或致气血亏损,正气衰少,引发虚劳;或致脾胃失司,运化失控,引发泻泄;或致五味偏亢,蕴生内热、内寒、内风,致成黄疸、臌胀、咳喘、偏枯之症。

3 六气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乃是一年四时之气,是气候变
19
光明中医2006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CJGMTC M October2006.Vol2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