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种 胃壁 的胞质 丰富 的圆形或 多角形细胞肿 瘤予 以报道 。16 92
年 。S o t t u 描述 过一组 胃的 “ 奇异型平滑肌瘤” 。到 16 年 , 99 肼0肿瘤分类 中 ,称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随着 电镜和免疫组化 的广泛应用, 过大 量病例 的实践 , 通 证实 以前文献中报 告的 胃 肠道大部分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或
维普资讯 卷 期 20 年源自5月 第 5 第 5 08.
Wol H a h gs r el Di t d t e
・
论
著・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宋文 刚 宋 文歧 王艳 伟
( 南省漯河 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病理教研 室 漯河 4 2 0 河 60 0) 【 要] 摘 目的 探讨 胃肠道 问质瘤( S )J GIT  ̄ 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 收 集 2 7例 ( 男性 1 ,女性 1 7例 0例 ) S GIT的临床资料
诊 断良性 5 占 1 . 、 例( 85 交界性 7 占 2 . 、 例( 6O 恶性 1 5例( 5 . 。 占 55 肿瘤大小 20 . m 的 1 , 中恶性 1 例 , 2 c . ~71 c 4例 其 1 <.r 0n 的 1 例 ,其 中恶性 4 。结论 ( G S 3 例 1 IT发 病多见于 4 ) 0岁 以上 ,男女 发病比例 大致相 当,GIT症状无特异性。( 联合应 用 S 2 】 各种检 查手段 可提 高阳性诊 断率。( 肿瘤能否 完全切 除、肿 瘤大小、核 分裂等是 影响预后 的重要 因素。( 3 ) 婶局部 完全切 除是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中图分 类号:R 5 66
临床
病理学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症主要发生部位为胃部及小肠,表现为腹部胀痛、肠道出血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对92例患者进行病理学诊断发现,良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恶性肿阳性瘤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21例、20例。
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34患者79例(85.87%),CD阳性患者83例(90.22%)。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117床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并且依靠手术前的确诊率较低,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将CD34、CD117作为诊断指标,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予以治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临床病理;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一般发生在患者胃部和小肠,高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55岁至65岁多发,无明显性别差异。
该疾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并且临床表征并无特异性,因而诊断发现较为困难。
基于此,本次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48例、44例,年龄在45岁到83岁,平均年龄(62.14±4.82)岁。
92例患者当中,肿瘤发生于胃部、结肠、食管、小肠的例数各为66例、8例、2例、16例。
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存在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贫血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临床资料完整;(2)精神意识均正常,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及其他重大疾病,无手术禁忌症;(3)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字确认;(4)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1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GS I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 , 占胃肠 道肿瘤 约 的 1 可发生 于胃肠道任何部位 ( %, 包括食道 、 小肠 、 胃、 结肠 、 肠系膜 、 大网膜和后腹膜 ) 和任何年龄 , 但多见于中老年人 , 其 中 6 %~ 0 0 7 %发生于 胃,0 3 %发 生于小肠 ,%发 生于结 、 2%~ 0 5 直肠 , 见于网膜及肠系膜【 本组 1 偶 引 。 5例中, 发生于胃 5 .%, 3 3 小肠 2 .%, 67 结肠 1%, 3 除结肠发病率偏 高( 可能与病例数少
1 资 料 与 方法 1 临 床 资 料 :收 集 本 院 病 理 科 2 0 . 1 0 5年 1 至 2 0 月 0 9年 1 2
月手术切除标本确诊 的 G S 5例 。5例 G S IT 1 1 IT患者年龄 3 ~ 7 7 0岁 , 平均 5 7岁 , 中 3 ~ 9岁 1 ,0 4 其 03 例 4 9岁 4例 ,O 5 5~9 22 IT发生部位与危险程度 的关系 : . G S 见表 2 。
细胞呈 片状或弥漫分布 ,胞质染色呈深棕色 。S 10与 S A -0 M
的 阳性 细 胞 数 和 着 色强 度 均 较 少 且 较 弱 。
表1 1 5例 G S IT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结果
究其临床病理 特点及 免疫组 织化学特征 , 以便在工作 中更好
地认 识 和 了解 G S 。 IT
标 准 为 : 1 %者 为 0分 、0 5 %者 为 1分 、0 7 %者 <0 1%~ 0 5 %~ 5 为 2分 、7 %者为 3分 。最 终 以二 者相加后 的总分作 为每 >5 例综合判定的结果 , : 即 总分 ≤l 者为 阴性 ( ) /2 者为阳 一, 分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CT表现
t et h umorw e e r r oun 一a n一 1 d or r,1( 0) a o l t d ( nd lbu a e n一 2) .M a gi s o he t m or e e wel de i d ( r n ft u s w r l fne — n= 9)an ory d po l- de ied (n一 3) Cys i l l s a d ne r s s w i f t e u or e e f nd i a e d n r —um o al e or h ge w e e fn . tc c Ige n c o e h t m s w r ou n 8 c s san it a t T r h m r a r s a n 4 c s s O n e e n i a e . nha 。 n d CT , l oft un, a l he t - pe io u e e f nd i d 3 c s e p c i rt ne m w r ou n 6an a esr s e t
维月箜 堂笠 塑 垦 06 ] _
! !: ! !
:
: 型:
●
腹 部 影 像 学
●
胃肠道 外 间质瘤 的临 床病 理 特 点 和 C 7 现 q表
周 智 , 伟 ,俞 胜 男 , 金 梅 ,吴 小 风 ,周 忠 义 邢 许
【 要 】 目的 : 讨 胃 肠道 外 间质 瘤 ( GI T) 临 床 病 理 特 点 和 C 表 现 。 方 法 : 2例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 胃 肠 外 间 摘 探 E S 的 T 1 质 瘤 的 患 者均 经 C 平 扫 加 增 强 扫描 , T 回顾 性 分 析 其 临床 病 理 特 点 及 影像 学 表 现 。结 果 : 2例 E S 腹 膜 后 间 隙 4例 , 1 GI T, 肠 系腹 5例 , 膜 3 。瘤 体 最 大 直径 6 1 F , 均 8cn 0例 肿 瘤 呈 圆形 或 卵 圆形 , 网 例 ~ 4c 平 n F 。1 2例 呈 分 叶 状 。9倒 边 界 清 晰 ・ 3 例 边 界 不 清 。8例 肿 瘤 可 见 囊 变坏 死 , 肿 瘤 内见 出血 。增 强 后 1 4例 2例 呈 明显 不 均 性 强 化 。6例 伴 有 肝 脏 转 移 , 3例 伴 有 腹 膜 转 移 , 见 腹 水 和 转 移 性 淋 巴结 肿 大 征 象。 组 织 病 理 检 查 , 形 细胞 型 8例 。 皮 样 细 胞 型 3倒 ・ 合 型 1 。免 疫 未 梭 上 混 例 组 化检 查 , 有 病 例 C 1 所 D1 7均 表 达 阳 性 , 7例 C 4表 达 阳性 。结 论 : D3 } 上 . GI T很 少 出现 消化 道 出血 和 梗 阻 症 状 , 临床 E S 其 病 理 特 点 与 G S 相 似 , T表 现 除肿 瘤形 态 多 呈 圆 形 或 卵 圆 形 外 , 瘤 大 小 、 缘 、 强模 式 、 移 和 播 散 方 式 均 类似 于 IT C 肿 边 增 转
胃肠道间质瘤3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CH ENG Yi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t h e
P e o p l e ’ s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g r a o , S h a n g r a o 3 3 4 0 0 0 , C h i n a )
关 键 词 :胃肠道 间质瘤 ; 病理诊断 ; 病理分级
中图分 类 号 : R 7 3 5 ; R 4 4 6 . 8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8 1 9 4 ( 2 0 1 3 ) 0 3 — 0 0 0 7 — 0 3
G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u mo r s : A Cl i n i c a l a n d Pa t h o l o g i c a l
S MA , D e s , a n d K i - 6 7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i m 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 P V- 9 0 0 0 me t h o d ) i n s u r g i c a l s p e c i m e n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b 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M e t h o d 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D 1 1 7 ,CD3 4 ,S一 1 0 0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
结论老年人的GIST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组织细胞学形态1.2 方法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進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
随访18例患者,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
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
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ckit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且在其生物学行为判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和预后的不确定性[1]。
本研究对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男17例,女12例。
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0岁。
胃22例,占75.9%;肠道7例,占24.1%。
主要症状有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呕血和(或)黑便,部分病例还有食欲不振、肠梗阻、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1.2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SP 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蛋白,试剂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常规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
CD117、S100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SMA、Desmin、NSE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 道 及 胃肠 道 外 间质 瘤 的 I 病 理 及 免 疫 组 化 分 析 临床
福 建省 立 医院病 理 科 (5 0 1 3 00 ) 【 摘 要 】 潘 丹 玲
目 的 探 讨 胃肠 道 及 胃肠 道 外 间 质 瘤 的病 理 诊 断及 免疫 组 化特 点 ,为 其 诊 断 、 鉴 别 诊 断 提 供 依 据 。
孔 上 方 切 开 穹 隆 间 进 入 三 脑 室 。 如 果 需 要 可 在 一 侧 透 明 隔 打
-
胝 体 2c 对 双 侧 半 球 的 信 息 传 递 不 产 生 明 显 影 响 _ ] m l ;手
术 于 直 视 下 操 作 ,无 手术 盲 区 ,并 能 直 视 下 分 离 与 大 脑 大 静 脉 有 粘 连 的肿 瘤 , 同 时 可 打通 导水 管 上 口 。该 手 术 入 路 不 切 开 脑 皮 质 ,无 癫 痫 发 作 ,是 一 种微 创手 术 ,只要 术 者 技 术 熟
练 ,严 格 解 剖 标 志 操 作 , 肿 瘤 均 可 满 意 切 除 , 术 后 效 果
满意 。
参
考 文
献
水 管 口有 脑 脊 液 流 出 ,为 防止 导 水 管 阻 塞 ,术 后 瘤 腔 置 外 引
流管 。 2 结 果
1 罗 世 祺 ,李 德 泽 , 白 光 明 , 等 . 经 幕 下 小 脑 上 人 路 切 除 儿 童 松 果 体 内 区 肿 瘤 . 中 华 外 科 杂志 ,18 ,2 ( ) 141 5 2 0 3 : 8 —8 . 9 2 罗 世 祺 ,李 德 泽 ,王 忠 诚 , 等 . 儿 童 及 第 三 脑 室 后 部 肿 瘤 的 手 术 治 疗 . 中 华 神 经 精 神疾 病 杂 志 , 18 ,9 ( ) 191 1 93 3 : 2 -3 . 3 白光 明 , 罗 世 祺 ,李 德 泽 , 等 . 儿 童 松 果 体 区 肿 瘤 . 中 华 外 科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目的对临床上胃肠道和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进行诊断,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手术之后,观察和分析其的病理学形态,并对肿瘤的大小等情况进行观察,同时根据这些指标对其进行分型。
结果在13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阳性表达120例,占90.9%;CD34阳性表达为90例,占68.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发生在小肠和胃以及结直肠、腹腔其他部位间质瘤,患者的3年内没有出现复发,患者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5.5%、83.7%、50.0%、40.0%。
胃部明显优于其他部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诊断胃肠道和胃肠道间质瘤时可以联合应用CD34和CD117;同时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细胞异型性以及核分裂等组织形态学的分型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标签:胃间质瘤;临床病理;胃肠道;免疫组化临床上,胃肠道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主要是指一种比较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1]。
其主要是由于多向潜能分化的肿瘤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而产生。
这种肿瘤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同时其的病理形态非常复杂且多样。
我院对收治的胃肠道和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此次研究的132例胃肠道和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为我院在2007年6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
其中男性为90例,女性为42例;年龄在32~80岁之间,平均为(55.0±1.5)岁;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在1.8d~2.1年,平均为(6.0±0.2)个月。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和腹胀、呕吐和恶心、肠梗阻、贫血等。
1.2检查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和对患者进行钡餐X线造影以及B超、CT检查、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钡灌肠检查。
1.3手术治疗胃肠道和胃肠道间质瘤:在腹腔镜下对患者进行胃楔形和远端胃部分以及近端胃切除手术[2]。
胃肠道外间质肿瘤七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 道 外 间 质 肿 瘤 ( xrat it t a s o l 例位 于前 列 腺 , 例 为腹 膜后 , 为肠 系膜 。肿 瘤 E t s ons i l t ma g r en r 1 5例 t rE ST 是 指 起 源 于腹 腔 或 腹 膜后 软组 织 , u , G I) mo 且 直 径 1 2—1 m。镜下 6例肿瘤 细胞 呈 梭形细 胞 为 . 3o 主型 , 肿 瘤 细 胞 呈 上 皮 样 细胞 为 主 型 。免 疫 组 1例 与肠 壁 及 内 脏 浆 膜 面 无 关 的 一 类 间 叶 性 肿 瘤 。 E IT较 为少见 , GS 肿瘤 多位 于肠 系膜 、 网膜 、 膜 后 , 化 : 瘤 细 胞 呈 C m ( / ) C ( / ) d g 腹 肿 D 67 、 D 77 、o1 也 有报道 发 生 于 阴 道 、 列 腺 等 部 位 。本 文 报 道 7 ( / ) V m 7 7 ,MA、 10蛋 白、 e 均 阴性 。 前 7 7 和 i (/ ) S S0 Ds 例 E IT的临床 病理 特征 , 结 合 文 献 进 行 分 析讨 GS 并 2 2 肿 瘤生 物学行 为 1 为极 低度 危 险 陛 , . 例 4
n s n i e e t i g o i. o i a d df r n i d a n ss s l a
【 e od】 Eta rn enlt mlu o;li pt l if t eDa osD e na d go s K yw rs xgso tt aso at rC n oa o g a r;i ns ;i r tl i s r t is i r m ic h oeeu g i f e i a i n
e t at it f a s o a t rM e o s Ciia p t l cfa rsw r tde G S i e i f h x g s o si l t m l u , t d l cl a oo t e e s i i E IT wt rv w o e r r n e n r mo h n h g eu i e u dn h e t hea rs R s l I ae f G S . h mo e i a d i rs t 1c s ) n m sne u ( a t t e . eu t n 7 c sso I T te t r r s u t pot e( ae ,i ee tr m 5 c・ ru s E u w e t e n a i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2 ~7 5 2岁 , 位 年 龄 4 中 6岁 。所 有 病 例 均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 并 具有 完 整 的 C 资 料 。病 程 1 月 至 1 T 个 O年 , 中 2例 为 其 恶 性 间质 瘤 术 后 复发 , 发 时 间 分 别 为术 后 9 1 年 。 主 要 复 、0
本组 1 7例 2 2个 病 灶 , 于 小 肠 系 膜 4个 , 网 膜 4 位 大 个 , 结肠系膜 2 , 横 个 胃结 肠 韧 带 1 , 网 膜 及 肝 胃韧 带 个 小 3个 ( 中 1 有 蒂 与 肿 块 相 连 ) 子 宫 直 肠 窝 1个 , 状 结 其 个 , 乙 肠 系膜 1 , 壁 2个 , 膜 后 间 隙 4个 。包 膜 完 整 2个 。 个 腹 蝮
源 学 说 可 以解 释 E S 的 发 生 以及 胃肠 道 内 G S 的 高 GIT IT
发 生 串 , 时 还 可 以 解 释 该 肿 瘤 免 疫 表 型 所 显 示 的 多 种 间 同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size ranged from 2.Ocm to 7.1em.The size
were
tumors
correlated with the malignacy of GIST
CDll7
were
significantly(P<0.05).The
21 and 24 cases,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34 and
糊姗签砂以渤酬期:弘b年∽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奉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南昌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蚓和
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榆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in the Second Aff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from
to
Jan
2001
Dec
2005).
were
Results:There
56 in years.Tumors
17 males in
and lO in in 18 1
famales wi th
case
mal ignant in
were
i0
and
14.There
was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versus
the expression
of CD 34 and CDll7
in benign
mal j
胃肠道间质瘤病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病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选择首次诊治的GIST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大体标本以后,采用HE常规染色法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进行检验。
结果:肉眼观察标本大体结构,肿瘤位置位于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外及肠系膜上,肿瘤直径0.8~10.5 cm,极低度和低度侵袭危险性者在消化道内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有的无包膜或有假包膜,切面灰白、局部灰红、质韧;中、高度侵袭危险性者质软,呈息肉状,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型60例(60.00%),呈上皮样细胞型占28例(28.00%)、混合型12例(12.00%);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CD117阳性的占92.00%、CD34阳性的占84.00%、两者同时表达占72.00%;S100阳性占36.00%、SMA阳性占28.00%。
在高、中、低、极低度侵袭危险性的GIST中免疫标记Ki67阳性率分别占73.68%、40.00%、23.40%、11.11%,高、中度侵袭危险性组与低、极低侵袭危险性组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定GIST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免疫组化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判断并证实GIST肿瘤细胞。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免疫组化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为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之一,起源于胃肠道起搏细胞,多由未分化或梭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为临床研究中发现的与其他经典的肿瘤类型不同的消化系统的肿瘤,但由于过去科学技术及临床检测水平有限,导致GIST经常会被误诊为其他具有梭形细胞特征的肿瘤,比如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肿瘤等[1],随着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诊断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本文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医院GIST患者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并进行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及漯河医专二附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24例的资料。
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具有非定向分化的、具有不同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本文通过对24例GIST组织学观察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探讨GIST的形态学特点以及诊断要点。
1 资料与方法收集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及漯河医专二附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24例的资料。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4μm),HE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法,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本组4例诊断为低危险度GIST,体积较小,切面呈编织状,均一,无坏死。
11例诊断为高危险度GIST,体积较大,切面质地细腻或呈鱼肉状,其中6例见出血和坏死,5例见核分裂象增多。
9例诊断为中等危险程度GIST,其中4例见出血,但均无坏死。
注:a小肠肿瘤侵袭行为的大小阈值也许比其他部位小1~2cm。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及分型:肿瘤细胞胞浆呈棕黄色,阳性细胞>10%者判为阳性表达,不表达或阳性细胞<10%者判为阴性表达。
分型以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区分,若SMA部分阳性为GIST伴平滑肌分化,S-100部分阳性为GIST伴神经分化,如果SMA和S-100均阳性为GIST伴双向分化,均阴性则为纯间质瘤。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判断进行探究。
方法:从本院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1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进行抽样,对其中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情况。
结果:在本次选取的16例患者中,其中10例为梭形细胞、2例为上皮样细胞、4例2种细胞混合型,免疫组化免中的CD117、CD34、SMA与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别为93.75%、75%、18.75%、12.5%。
结论:在目前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在充分研读HE染片后,免疫组化CD117、CD34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再结合SMA与S-100,能够更好的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鉴别判断[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16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November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Results:Among the 16 patients selected in this study,10 were spindle cells,2 were epithelioid cells and 4 were mixed cell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D117,CD34,SMA and S-100 proteins in immunohistochemical immunoassay were 93.75%,75%,18.75% and 12.5%,respectively. 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D117 and CD34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fter thorough study of HE staining. Combining SMA and S-100,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can be better improved,and it has high popularization value.[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近年来,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也就使得老年患者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
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有83例患者得到确诊,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重新进行切片和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CD117、CD34、SMA、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
结果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 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 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现如今胃肠道间质瘤从临床特点、病理改变、遗传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等都逐渐的越来越清晰,同时人们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分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所以胃肠道间质瘤在诊断上,逐渐的变得成熟[1]。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然后掌握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方法,这能够对临床的治疗提供靶向药物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胃肠道间质瘤开始的时候是指定与一种中性肿瘤,这种肿瘤不是平滑肌肿瘤,也不是神经鞘瘤[2]。
胃肠道间质瘤现在主要被用来表示一组特殊的肿瘤,而肿瘤能够构成胃肠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肿瘤当中也包含大部分曾经被命名为平滑肌肿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肤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
本研究主要分析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所以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选用10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为31岁到6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11.1)岁。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病理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病理观察姜军永;李晓东【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且分析有效诊断鉴别方式.方法本次纳入分析的样本选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纳入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DOG-1、CD117、CD34、SMA、S-100进行检测,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大部分肿瘤都出现在胃肠肌壁内,肿瘤大小不一,呈现出灰白色,中位直径(6.32±0.65)cm,包膜不明显,质地较硬,肿瘤界限清晰.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样性的组织结构;DOG1阳性表达率97.14%;CD117阳性表率82.85%;CD34阳性表达率62.85%;SMA阳性表达率28.57%;S-100阳性表达率25.7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中Dog-1、CD117、CD34属于特异的标记物,胃肠道间质瘤中Dog-1、S-100、SMA的表达程度不同,需要有效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以及多种疾病.【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10【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DOG1;CD117;CD34;S-100;SMA【作者】姜军永;李晓东【作者单位】荣成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荣成 264300;荣成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荣成 2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大部分形成胃以及小肠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一般是由于PDGFRA/KIT基因突变导致的[1],可能是因存在原始的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充质干细胞。
虽然在肠道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据比例并不是很大,但是因存在复杂且多样的组织结构,经常误诊成神经源性肿瘤或者平滑肌肿瘤。
近年来随着不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都存在c-kit基因突变,进而免疫组化显示出DOG1,CD117表达。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而言,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比较独特,有利于评估其生物学行为以及发病机制。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丘刚【摘要】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5例,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胃肠间质瘤患者35例中包括胃部发病者18例,约占51.43%,小肠发病者10例,约占28.57%,结直肠发病者3例,约占8.57%,其他部位发病者4例,约占11.43%;CD34阳性检出者约为25例,阳性率约为71.43%,CD117阳性检出者35例,阳性率为100%;35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随访率82.86%(29/35),随访时间2.5~25(15.415.78)个月;术后复发且病灶发生转移者2例,约占8.57%,死亡1例,约占2.86%。
病理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应用手段,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确诊中起到了关键的标记物作用,应用手术方法将瘤体完整清楚已经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措施。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3【总页数】2页(P2447-2448)【关键词】病理;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手术【作者】丘刚【作者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玉林 5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胃部及小肠部,是由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发展导致的肿瘤,据文献报道,胃部发病率约为55%,小肠部发病率约为30%,无典型临床表现,在术前诊断难度较大[1]。
近几年来,随着临床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逐渐深入研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措施水平具有较大提高。
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旨在为总结临床病理特征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的证据。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2~89(59.87±10.96)岁,均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瘤体方法进行治疗,均未发生病灶转移情况,且无手术死亡者。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2T16:52:38.7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9期作者:胡兴祥[导读]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
胡兴祥亳州市人民医院 236800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其生物学行为。
结果89例患者中,极低度风险者24例,低度风险者12例,中度风险者39例,高度风险者14例。
胃肠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共同组成,其中梭形细胞47例,上皮样细胞16例,混合型26例;按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分类:平滑肌分化23例,神经分化16例,双向分化28例,未分化22例。
89例患者中,CD117、CD34、S-100、Desmin、SM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26%、69.66%、42.70%、46.07%、43.82%。
结论胃肠间质瘤早期诊断率较低,具有独特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组织形态学,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可依靠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及肿瘤密集程度等进一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学诊断;病理特点引言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或向ICC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其生物学行为具有多样性。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其免疫表型通常表达c-kit蛋白(CD117)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PDGFRα)。
GIST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以胃最为常见约占60%~70%,小肠约占20%~25%,结直肠约占5%~10%,食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5) 0 3 — 1 5 3 — 0 3
G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 or be h i nd me d i a s t i num i s 0 bs e r v e d i n c l i ni c a l pa t ho l o g y
s t r o m a l t u mo r ( E G I S T ) . Me t h o d s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w a s p e r f o r m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f e a t u r e s i n 1
LUO Xi a n yo ng PANG Gu o  ̄ a n z ] q NG J i a n ku n cHEN Ha o b i n
D e p a r t m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F i r s t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o f Q u j i n g , Q u j i n g 6 5 5 0 0 0 , C h i n a
为主 , 无 异 型性 , 核 分 裂相 ( 1~2 个/ 5 0 H P F o免 疫 组 化 : 梭形 细 胞 C D 1 1 7( + ) 、 C D 3 4( + ) 、 v i m e n t i n( +) 、 C D 6 8( 一) 、 S 一 1 0 0( 一) 、 d e s mi n( 一 ) 、 S MA ( 一 ) 。结论 胃肠 道外 间质瘤 是 一种 特殊 类 型 的梭 形 细胞 肿瘤 , 罕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1 p a t i e n t w i t h t h e e x t r a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见于纵膈 , 其生物学行为高于 胃肠道 间质瘤 , 预后 比 胃肠道 间质瘤差。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 , 未见报道过 ,
其应 注 意 与平 滑 肌瘤 、 神 经纤 维 瘤鉴 别 。 【 关 键词 】胃肠道 外 间 质 瘤 ; 纵膈 ; l 临床 病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中图分类号 】 R 7 3 5
[ 文献标识码 】 B
十 一 医 药 斜 詈2 0 1 5  ̄ 2 l f 第 5 卷 第 3 期
・ 检验 医学 ・
后纵膈 胃肠道外 问质 瘤 临床病理学 观察
罗贤 勇 庞 国莲 张 建坤 陈 昊宾 云南省曲靖市第_人民医院病理科, 云南曲靖 6 5 5 0 0 0
[ 摘要 】目的 探讨纵膈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 方法 对 1 例后纵膈 胃肠道外 间质 瘤进行临床组织病 理学 和免疫组化观察 , 并复 习相关文献。 结果 镜下见肿瘤细胞 弥漫分 布 , 以梭形细胞
c a s e o f GI S T b e h i n d me d i a s t i n u m. I m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c a l s t a i n i n g f o r CD1 1 7 , CD3 4 , Vi me n t i n , CD6 8 , S -1 0 0 , De s mi n a n d S MA wa s p e r f o r me d .An d l i t e r a t u r e s wa s r e v i e we d.Res ul t s I n t h i s c a s e o f GI S T. b e h i n d me d i a s t i n u m, t h e t u mo r c e l l s d i f f u s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s p i n d l e c e l l s wa s d o mi n a n t ,h e r e wa s 1 - 2 mi t o t i c p e r 5 0 HP F u n d e r t h e mi c r o s c o p e ; I mmu n 0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v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CD1 1 7 , CD3 4 a n d Vi me n t i n wa s s t r o n g e x p r e s s i o n . C D68 , S 一1 0 0 , De s mi n a n d S MA s t a i n i n g wa s n e g a t i v e . Co nc l us i o n S t r o ma l t u mo r o f p a r e n t e r a l i s t h e s p e c i a l t y p e o f s p i n d l e c e l l t u mo r s . I t i s r a r e i n t h e me d i a s t i n u m. I t s b i o l o g i c a l b e h a v i o r i s s i mi l a r t o s t r o ma l t u mo r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1 . We r e v i e we d a l o t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i t h a s n o t b e e n r e p o r t e d u n t i l n o w. I t mu s t b e I d e n t i i f c a t e d wi t h s mo o t h mu s c l e t u mo r s a n d n e u r o i f b r o ma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