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九上《年关》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上海五四制初中语文九上word全册教案 (31)

上海五四制初中语文九上word全册教案 (31)

独孤的心灵与爱的深沉——读鲁迅的《自题小像》鲁迅的作品历来就是中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鲁迅越来越多的课本选入中学教材。

《自题小像》这篇书写鲁迅毕生誓言的小诗也进入中学课堂。

从各类教参的指导来看,它们在把这首小诗理解为鲁迅爱憎分明,献身祖国的精神写照的同时,也把这首诗和鲁迅表达与婚姻的不满结合起来,说鲁迅是在批判封建的婚姻制度和人们的愚昧。

我感觉这样说也不是解释不清楚,按照鲁迅的婚姻来讲,这首诗正是鲁迅和朱安订婚后写作的。

可我认为这样说还是有点偏颇,我们为什么总是把鲁迅的作品和批判封建社会结合起来呢?总结鲁迅作品时总喜欢加上一句,批判了……,就像对这首小诗的解读,这本来就是鲁迅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内心激起无限的痛苦和发誓为拯救祖国写下的诗篇,我们为什么把这种解读和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结合起来呢?《自题小像》本诗作于1903年。

鲁迅最早将本诗写赠给许寿裳。

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既然这首诗是赠给许寿裳的,我们看一下许寿裳对这首诗是怎样解释的。

许寿裳在1936年12月写的《怀旧》中,说《自题小像》是:“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1944年的《〈鲁迅旧体诗集〉跋》中,许寿裳的说法是:“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

全首写留学异邦所受刺激之深,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感,以及同胞如醉,不胜寂寞之感,末句则直抒怀抱,是其毕生实践之誓言。

”从许寿裳这两处的解释,我们没读出鲁迅写这首诗是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和自己不幸的婚姻的,而是鲁迅自己的奋斗誓言。

教参在把这首诗分句解读时,在解释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后面对这首诗的新解中,把这首诗直接放在鲁迅“婚姻说”的基础上进行解读。

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可以接受,但对这首诗更为合理的解读应该是许寿裳所说的那样是鲁迅毕生实践的格言。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0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10 故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概括小说内容的方法。

2、通过品读分析相关语句,学习通过对人物、环境进行多角度对比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受其变革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2、难点:对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感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部好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世态和人生;一部好小说还像长鸣的警钟,震撼着每个读者的思想和灵魂。

今天,让我们从鲁迅先生的《故乡》这面明镜中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的生活,去探究旧时代人们的命运吧!二、复习作者,介绍背景(一)你还记得鲁迅的相关常识吗?(1)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2)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3)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孔乙己》(选自《呐喊》)(二)介绍背景1912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默读课文,做到:1、标好小节号2、圈划生词。

3、判断体裁。

4、按照题目,给全文划分层次。

(二)解决字词问题。

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xing)(三)梳理课文脉络:1、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沪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沪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2008学年第一学期 九 年级语文 学科教学计划表
备课组成员签名:徐莉萍、周鸿雁、钱敏华 08年 9 月 1 日
周次
课时
教 学 内 容
周次
课时
教 学 内 容
1
6
岳阳楼记3、
作文(一)2、
第一单元每周一Leabharlann 1126作文(五)2
劳山道士2
现代文复习之五——议论文2
2
6
邓稼先2、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
事事关心1
16
6
桃花源记3(新教材下待定)
作文(七)2
第八单元每周一诗1
6
6
现代文复习之二——议论文3
作文(三)2
俄罗斯性格2
17
6
捕蛇者说3(新教材下待定)
古诗文总复习3
7
6
现代文复习之三——记叙文2
第四单元每周一诗1
现代文复习之四——综合训练3
18
6
现代文复习之八——综合训练3
总复习3
8
6
第七单元每周一诗1



1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措 施



加强提优工作,提升优秀率。
继续加强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与技巧的辅导工作。
继续加强写作能力的辅导工作。
继续巩固基础知识。



1认真批改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加强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醉翁亭记3
13
6

2012(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秦俑漫笔》word学案

2012(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秦俑漫笔》word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从理清作者参观顺序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方法。

2.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富于变化的视角,立体地再现兵马俑的方法。

4.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文章以参观的先后顺序来构建散文布局,学习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行记叙、描写的特点,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与感受民族的自豪感。

三、预习内容
1.解决本文生字(绛、氤氲、骊、岿、遐迩、躜、悒)和词语(课文p117“积累”)
2.文章主要叙述了参观秦俑的经过,那么第一、第二两个小节是否可以删去?
3用词语写出武士俑的特征。

阵势:
衣着:
神情:
动作:
4、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位名人的话?
三、学习内容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2.文章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3.请找出文章结构中的过渡句?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4.文章如何表现兵马俑出色的艺术价值?
5.兵马俑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6.为何作者要描写正在出土的、残破的兵马俑?
7.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赞美之情?
8.为何称秦始皇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四、布置作业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P68。

沪科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

沪科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

沪科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九年级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全面的进步。

通过该计划,学生将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丰富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惯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 经典文学欣赏: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 课外阅读拓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

3. 写作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各类写作活动,如作文竞赛、写作展示等。

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语言运用训练:加强语法和词汇的研究,提高语言的准确和流利程度。

通过阅读、听力和口语练,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5. 传统文化教育: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古代诗词、传统节日等。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注意力。

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研究,学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 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研究困难,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评估1. 测验和考试:定期进行研究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提供及时的反馈。

2.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撰写优秀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自我表达能力。

3. 学业辅导:提供学业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

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修改为:沪教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修改为:沪教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修改为:沪教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教案修改的目的和意义教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南和工具,能够提供系统化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上全册的教案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而沪教版语文九上全册的教案则是根据上海地区的教学实际和需求进行编写的。

将部编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修改为沪教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可以更好地适应上海地区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

教案修改的步骤和方法1. 对比教材内容:首先,进行逐课对比,将部编版和沪教版中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对比,确定两个版本之间的异同之处。

2. 教学目标的调整:根据教材的对比分析,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确保教学目标符合沪教版教材的要求,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3. 教学活动的设计:根据沪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调整,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

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与沪教版教材相匹配,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4. 资源的选择和安排:在修改教案时,需要针对沪教版教材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将其合理地安排到教案中,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实施。

5. 教学评估的调整:将教学评估方式和标准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沪教版教材的要求。

评估内容和形式应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教案修改的注意事项1. 确保教案修改的准确性:在修改教案时,要仔细对照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确保修改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和疏漏。

2. 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在修改教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研究水平、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等,确保修改后的教案能够适应实际的教学环境。

3. 保持教学连贯性:在进行教案修改时,要注意保持教学连贯性,确保修改后的教案与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相衔接,使学生的研究进程不受影响。

以上是将部编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修改为沪教版语文九上全册教案的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通过认真的对比和调整,我们可以制定出更适合上海地区教学实际的教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针对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清晰、连贯、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内容概览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涵盖了古诗文、现代文、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方面,包括文言文、现代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文的学习与理解,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现代文的阅读与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写作水平。

3.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鉴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需要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特点。

2.文学作品的深度鉴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引入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时安排与进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合理安排课时,确保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充足。

同时,我们将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明确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节点。

(此处应提供具体的课时安排与进度表)六、学生评价与反馈1.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需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1.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练习册,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练习和巩固机会。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沪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试用本)风筝共24页文档

沪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试用本)风筝共24页文档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期(试用本)风筝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沪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第一学期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年关(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年关(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从小说故事中认识1930年代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

2.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妙处,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同情心。

说明:本文节选自茅盾的《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它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故事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实际上它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

《年关》是其第四章,写了林家铺子面临的种种逼迫:战争形势的紧迫,党棍官僚的敲诈,上海客人的坐索,钱庄的“收庄票”,同业的中伤,四乡的欠款收不上来……集中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下,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

作为一段历史,一种社会现象,应当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品味,加以了解和认识。

作品中的林先生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小商人,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淡”的逆境中又被党棍官僚敲诈勒索,最终难逃倾家荡产的惨苦结局。

在节选文字中,作者对其寄寓了深深的同情。

林先生这一形象血肉丰满、真实生动,显示了作者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

在小说的学习中,把握人物形象是关键。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味有表现力的语句、语段等方法,逐层、渐进地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难点:认识文本中主人公难逃厄运的必然性。

说明:节选文字生动而凝重,文中人物虽熟谙生意经又老实本分,但却厄运连连。

对于如此沉重的题材,初中学生恐怕很难一下进入文本,因此教学的重点设计为以品味、逐层、渐进把握人物形象为主的方法。

节选中还没有明确林家铺子的倒闭、林先生的“出逃”结局,但这个结局的必然性已含在所选文字中。

让学生明确这个必然性,对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思想感情有大必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导入新课1.解释“年关”:旧例在农历年底结账,欠租、负债的人觉得过年像过关一样难,所以称为年关;家境窘迫,过年如过关。

先由学生说,后教师明确“年关”含义。

以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感受课文的基调。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事事关心》word教案 (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事事关心》word教案 (3)

第9课《事事关心》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学习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3.领会本课作者论述的“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

教学重点:同上教学难点:涉及有关东林党和事迹。

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其结构。

2.掌握文体、论点及作者。

3.学习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导语: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读书人要不要关心国家大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事事关心》。

(板书课题、作者及体裁)。

二.简介作者及《燕山夜话》。

三.具体分析课文。

(一).1.投影出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后齐读并提问:这副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用、对偶(双关、排比、顶真)(能答出前两种即可,“双关”在下面的分析中有所提示,在此不必强求;后两种修辞不说也罢,如能说出,更好。

)2.学生自行讲讲这副对联的含义。

3.看看作者的看法。

(4--6节)。

(二).听朗读录音并思考如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中心论点的?( 可结合文后“思考练习”二)--中心论点: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

(第6节)追问:能不能把“一面,一面”改成“不但,而且”,为什么?--不能,因为前者表并列关系,表示二者并重;后者表递进关系,更强调“要关心政治”。

--作者是这样一步步引出中心论点的(文章的思路):(先)引用对联--介绍出处--交代动机--解释含义--(后)引出中心论点。

(三).简要回顾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提问: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来论证它的?--学生回答(可能有多种答案:如10--11节,9--11节等等)。

2.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所答,看正确答案。

<1>.第9节: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紧扣中心,直接论证中心论点。

2018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教案

2018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风筝》教案

1教学目标1、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愧疚之情。

2、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人物心理,提高思辨能力。

3、揣摩文末含义深刻的议论句,理解作品的批判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少年时候对弟弟的风筝的摧残容易理解,对二十年后中年的弟弟已经全然忘却幼时被摧残之事,而“我”的心却更重地堕下去以及周围全是肃杀的严冬——这两个难点不易理解。

3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圈画、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理解文末含义深刻的议论句,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4教学过程4.1导入:学生读古诗导入: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写的内容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春天放风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板书课题、作者)4.1.1新设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散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在二十年前我踩坏了弟弟心爱的风筝,二十年后我为此感到愧疚。

预设学生回答:二十年前我毁坏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二十年后我想补过(或者“想讨他宽恕”)三、研读交流,体会人物心情:1、二十年前毁坏弟弟的风筝这一举动“我”后来觉得其实是对弟弟的一次?明确:精神的虐杀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精神虐杀?请大家圈画、作旁批。

交流。

四、讨论交流,深化主题:1、二十年后当“我”通过一本书认识到这是一次精神虐杀,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弟弟又是怎样的?师生配合朗读。

明确:沉重、悲哀(1)“我”为什么“沉重”?预设:“我”为自己毁坏弟弟心爱的风筝,虐杀了他的天性而愧疚。

“我”想要寻求他的宽恕却不能。

(2)“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那么弟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弟弟是真的“全然忘却”了吗?学生讨论。

(3)“我”又为什么“悲哀”?学生朗读、讨论。

2、教师总结:儿时的弟弟是何等的天真,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父权专制之下,他的天性被虐杀,最后变得麻木。

上海五四制语文九上《9风筝》word教案 (4)

上海五四制语文九上《9风筝》word教案 (4)

9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质疑的方法逐步了解课文的内涵。

2.通过圈划、探讨相关语句,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精神,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及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圈划、探讨相关语句,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精神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一、新课导入欣赏诗句: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件吗?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自古以来就是孩子最爱的活动,请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个和风筝有关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1、你了解鲁迅吗?我们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你还记得吗?请用三四句话介绍一下鲁迅。

交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代表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什么叫“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作品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16部2、背景介绍:《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速读课文(1000字三四分钟),做到:1、标好小节,不懂的字词圈划出。

2、这篇课文有很多难懂的地方,请就课文内容或结构提出五个你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字词问题:1.给下列蓝字注音: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这篇课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由此,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结构)交流: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沉船之前》word教案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沉船之前》word教案

课题:《沉船之前》执教者:胡涓涓执教班级:八(1)班上课时间:第4节课上课地点:第三会议室一、教学目标:1. 体会文本与影片由于选材的不同,其表达的主旨也不同;2. 感受、体验文中人物面对灾难和死亡的镇定、坦然,以及文中表现出的人性美。

二、重点、难点:重点:文本与影视的比较;难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性美,及影片表现的人性多元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学生阅读课文。

(三)思考:编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片段的材料组成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1. 三个片段的共性。

2. 同中求异,(目的是更细致完整地回答问题。

)3.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四)过渡到影视:同样是这部分内容,影片的导演是如何处理材料的呢?1. 观看影片节选。

根据画面的材料内容,揣摩导演的表达意图。

提示两个问题:(1)影片节选中哪些画面中的人物,与课文中的人物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2)揣摩作者让这些画面在影片中同时存在的意图是什么?2. 教师小结。

(五)得出比较结论:选材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

根据这一结论,引导学生给文章拟一个更恰当的题目。

(六)教师总结全文。

(七)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文章:三类不同职业、身份的人:面对灾难、死亡:镇定、坦然人性的美影片:众多人物:面对灾难、死亡:镇定、净空、争着逃生人性的多元化结论:选材是为主旨服务的。

设计说明: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目前教学进度和单元教学内容而定的,目前我们正好上到第二单元“立意、选材的比较”。

2.教学设计的思路: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先从初步阅读文本入手,再深入感悟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影片节选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巩固。

3. 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靠对人物共性和异性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执教者简介:本人职称不“高”,教龄不短。

漫漫求索路,付出不少,所获不多,正与目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效率低)一致。

弹性主题教案_九年一贯_低年级:农历新年(炮竹一声除旧岁)[9页]

弹性主题教案_九年一贯_低年级:农历新年(炮竹一声除旧岁)[9页]

壹設計理念
本活動先讓兒童了解春節的由來、有趣的傳統習俗等,然後藉由剪窗花的活動,讓學生能在趣味學習中,了解春節的傳統活動。

並從中分享彼此對春節的心得。

貳主題架構圖
參教學活動設計
『炮竹一聲除舊歲』補充資料一、參考書籍或網站
我是年班的小寶貝:
1..小朋友,我們今天的剪窗花活動,你覺得哪一位小朋友剪的最漂亮?為什麼?
2.說一個跟新年有關的故事給爸媽聽,並請他們打分數喔!
3.春節時,我們除了有吃年夜飯的習俗,還有哪些習俗呢?
4.畫畫看,你新年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呢?
5.想想看,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魚?吃魚代表什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名称: 《《年关》教学案例》学年:2008
教材分析:
《年关》节选自茅盾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的第四章。

《林家铺子》创作于1932年,主要描绘了江浙小镇上一家普通商铺——林家铺子过年关时的挣扎和倒闭过程,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敲诈勒索等的重重压迫下,民不聊生,商业破产的悲惨现实。

本文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描写了林老板为渡过年关所做的种种努力。

情节曲折,人物心理刻画生动形象,尤其是大量的环境描写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又直接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学情分析:
由于小说描写的年代和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小说的阅读学生往往更关注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忽视小说环境描写的暗示作用。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小说仅仅停留在归纳情节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学会分析鉴赏环境描写应该是他们必须掌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由于战乱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给商家及普通民众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2、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学习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会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由于战乱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给商家及普通民众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到旧历年底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我们往往在商铺或酒店或小区门口看到这样的横幅“欢渡春节”,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字中有没有错别字,如果有怎么改,为什么?当我在读小说《年关》的时候又碰到了这个字,不知是否用错了,请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

把书翻到137页,看第二节最后一行“渡过了眼前再说”。

(“渡”应改为“度”因为它的意思是度过时间与前面的“欢”相呼应,“渡”是指由此岸到彼岸,有“渡过难关”的意思。

通过辨析字意为下面归纳情节内容做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情节内容。

(尽量用文中词语。


可能答案:林先生为了渡过年关(眼前困难)所做的种种努力或年关将近,林先生面对家道困难所作的种种挣扎。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他渡过眼前困难了吗?或他的种种努力结果怎样?(要求从原文中找根据)(39节)
三、重读课文,分析人物
师问:林先生为了挽救林家铺子做了那些努力?从中可以看出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品读课文,把握环境
师:如此精明能干、忠厚老实的林老板最终陷入困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林老板所处的环境。

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能学会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林老板的遭遇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师归纳其中自然环境的作用:渲染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心情,暗示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直接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


五、总结全文,推荐作业
1、师小结:我们知道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情节、人物、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在欣赏小说的过程中,分析情节和人物固然重要,但环境描写的作用决不能忽视。

2、推荐作业:就本文某一处环境描写一段100字左右分析鉴赏文字;课外阅读《林家铺子》全文并相关评论。

板书设计:冷落、凄凉的年关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心情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文章主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但是由于《年关》是一篇较长的小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主题和人物分析花的时间较多,使得教学重点不太突出,如果把这个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并进行适当课外拓展,甚至做到读写结合,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上课之前一定要想好“教什么”的问题,否则,教学就会失去有效性。

而教学的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