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2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为了更好地解说重难点,我将把讨论交流法、启示引导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停止教学,充沛调动先生的积极性,让先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将从4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进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
经过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进程,提出效果: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是不是在任何状况下,原子都不可分呢?这样在惹起先生猎奇心的同时,激起学习的兴味,进而导入课题。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了解,本节课是在先生学习了水分子的变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原子中的电子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先生状况停止预测,8年级的先生笼统逻辑思想才干和归结概括才干曾经初步构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播放描画原子结构的视频,引导先生发现原子的外部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从而了解原子不带电的缘由: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提高先生的微观思想才干。
在这儿先生能够会发生疑惑:原子核与电子电性相反,为什么没有吸引到一同呢?鉴于先生知识水平,可以复杂说明:由于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靠向心力使电子不被吸引到原子核上,而正是由于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电子也不至于脱离原子核的约束。
展现〝几种原子的构成〞。引导先生发现: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不同原子质子数不同。并提示先生: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一切的原子中都有中子。让先生了解与微观对比图片,让先生了解,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金刚石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并经过以下三个事例:1,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含有的原子数。2,长时间一同放置的铁块与铅块会融合在一同。3,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在受热时体积会增大,遇冷时体积会增加。让先生交流讨论,总结出原子的性质,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原子之间存在距离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时运动。让先生体会微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络,逐渐树立微粒观。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的内容,它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从本单元知识关系图来看,原子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是连接宏观组成、微观结构的纽带,而且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奠定基础,并为高中化学中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

通过原子结构图表的分析、推理,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增强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能力。

通过课前、课后“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的小论文的书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史实,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大量生动的原子结构的模型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的核心知识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难点:初步建立核式“原子结构”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建模是研究微观粒子的重要方法,把“看不见”的抽象变成“看得见”的直观。

对于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的学生,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用学生的话来说“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还要塞进一个微观的小世界,这样精细的结构很难想象是如何形成的”万子缘文中摘录)(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冗长繁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

)关键:原子结构中的两个等式。

(体现原子结构中的两大特点: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三、教学程序熊宇超:“质子、中子、电子还能再分吗?”易博:“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力,那为何不会因为电子运动而消耗能量使电子撞上原子核而被吸收?核外电子运动时会不会相撞?”四、课后反思1、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的收获:“学生如是说”郑嘉玲:“我才踏进原子殿堂的一小步,就发现原子的世界如此精彩。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原子核。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包含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5米,虽然它非常小,但却占据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

接下来,我们讨论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基本粒子,它们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运动。

电子的运动不是固定的轨道,而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存在,这被称为电子云。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概率分布。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电子排布规律。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

此外,电子倾向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这被称为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的排布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最外层电子,也就是价电子,决定了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

当原子的价电子数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它们会倾向于通过共享、转移或接受电子来达到稳定的电子排布,从而形成化学键。

最后,我们来探讨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这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而非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则倾向于与其他原子共享,形成共价键,这使得非金属通常表现出绝缘性和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原子的结构,还能够认识到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化学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构成_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_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 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 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 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 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 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 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5、布置作业,课后预习
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水分子分解(图解)
H
O
H H H
O
H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
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原子 是不是真的不可再分呢?
(五) 布置作业,课后预习 1、课后作业 2、预习第二课题 元素
五 板书设计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一个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电子数
观察表格(表4-2 ) ,思考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2.3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2.3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2.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值观,(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情分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导地位。

能力水平: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二)教法与学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

教法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演示法,通过演示原子的图片及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法本节课将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图4-2中的有关数据,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从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设计以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图片,接着描述它的强大威力,并解释原子弹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原子的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的导课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阶段二(二)活动探究得出新知活动探究一:原子的构成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说课稿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讲课稿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新玉。

我今日讲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照我在教育实习中累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讲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说说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法学法,教课程序和板书设计。

第一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剖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课目的,教课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剖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 1。

物质构成的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所以,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课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依据新课标的要乞降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课目的依照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以下:①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认识原子的实质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 提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办理,提炼规律的能力。

○ 4 感觉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看法。

在认识了本节课的教课目的此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质状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此后教课的影响来拟订教课重、难点的。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形成,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自然,指引学生经过数据剖析获守信息,以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将是本节课成功的重点点。

方才说到教课重难点确实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质状况,下边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讲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剖析。

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的看法,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不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以及经过数据的对照剖析获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想活跃。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doc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doc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篇一: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之所以放在这里讲述,目的是分散知识难点,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一步理解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为离子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情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认知状态: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技能状态: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存在及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2、学法:分组实验与讨论【板书设计】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构成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篇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龙源期刊网.cn《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作者:孔祥斌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基态与激发态的关系:2、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3、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线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教学步骤、内容】[课前练习]理论研究证明,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还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

能层和能级的符号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

[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电子的排布遵循构造原理[板书]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4f 5d 6p 7s……[讲]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它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子、分子的概念后安排的进一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一课,特点是抽象、不直观,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完成学生的认知。

本节教学我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尚处于启蒙阶段,虽然,他们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但是他们对未知的化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迫切希望对之进行探究,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展开探究活动的情感基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知欲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分化点。

所以“原子的构成”成为了“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提问法、分层次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七、教学过程1、情景导课,激发兴趣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先通过回顾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创设情景] 播放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引入新课。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简介《原子的构成》是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的一篇科普文章,主要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以及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理解原子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基本构成:介绍了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电荷、质量和位置等特征。

•原子的结构:讲解了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心和围绕在核心外的电子壳层。

•原子的性质:说明了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在整个原子中保持平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层之间的平衡有关。

•原子的变化规律:以电子为例,阐述了原子的物质结构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原子的构成和结构,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掌握质子、中子、电子的特征。

•理解原子的核心和电子壳层的结构。

•掌握原子的质量和电荷的平衡关系。

•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相关内容,例如:“你们还记得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吗?”“原子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工具或黑板,展示并讲解《原子的构成》这篇文章。

手持板书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重点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可以适当加入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我不禁浮想联翩——世界是如此之大,即使在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原子内部,也有那样丰富而巨大的世界!漫游在原子王国里,我不仅为自然的现象和严谨的规律而惊叹;我更多的是思考:作为有志青年,作为中国人,我们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腾飞,为彻底揭开这原子王国无穷的奥秘,作出怎样的努力?
(三)[新课总结]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3、电量关系
4、质量关系
四、[板书]
质子
原子核(带正电)
(带正电)
原子中子
(不带电)
(不带电)核外电子
(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3.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______决定,因此原子核带____电,数目跟质子相等(即核电荷数=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表格(表3-1),思考下列问题
讨论:通过以上分析,请找出原子中三个相等的量。
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
【板书】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2.提问方式:通过提问:“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生活实例: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日常用品,如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课堂小结: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评价与反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化学魔术实验:在课堂开始时,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魔术实验,如“消失的硬币”,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欲望。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一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
2.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梨林一中的化学老师邓青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

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原则六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原子的构成》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

本课题是在学习分子、原子概念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后面正确理解元素、离子等知识的必要铺垫,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起“物质无限可分”的微观概念,逐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化学。

2、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3、教学三维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的理念,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本课题内容抽像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指导阅读与组织讨论相结合为主的探究性学习。

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学法指导学生是化学教学活动的主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主动参与建立原子微观模型的过程,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并会查阅。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够熟练的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图片的分析与讨论,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全力以赴,能够利用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2)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三、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

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

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3.2原子的结构(2)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原子的结构(2)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2)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三章《原子结构》的第二个小节,重点介绍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释原子的电子结构和核结构。

内容涵盖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电子云模型,电子的轨道和能级,电子的分布规律,质子和中子的作用,以及原子的核反应。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和核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电子云模型以及电子的分布规律;•了解质子和中子对原子结构的作用;•理解核反应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使用模型解释电子的轨道和能级;•能够说明质子和中子对原子的作用;•能够应用知识分析原子核反应。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和核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云模型和电子的分布规律;•质子和中子对原子结构的作用。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电子云模型和电子的分布规律;•学生能应用知识分析原子核反应。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幻灯片或者黑板、白板;•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糖果盒子。

2.教学资源•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相关课件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用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本课,让学生能够猜测实验的结果,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学习新课(40分钟)(1)引入主题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概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概念解释和示例演示 - 介绍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和核结构的基本概念;- 解释电子云模型和电子的分布规律。

(3)示范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基本概念。

3. 合作探究(30分钟)分组讨论和合作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

4.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课题三元素_说课稿 栾磊

课题三元素_说课稿  栾磊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构成说课稿(第二课时)栾磊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课题,包括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特征。

(2)、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了解几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电子得失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学习。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二、教法分析(展示):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原子的构成说课

原子的构成说课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人教版)
九年级上LO册GO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说课人:
说课内容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法学法 四 教学过程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思考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课 本对于原子的结构在内容安排上也比较少, 由于是微观粒子肉眼看不见,比较抽象但在 中考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又是常考点,同时也 是学习离子结构示意图及离子符号的书写和 元素化合价推理的基础所以学好这一节对学 生有效掌握初中大部分化学知识的学习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游戏
4
教法学法
明确目标
1
学法指导
练习
5
课堂游戏
4
温故知新2ຫໍສະໝຸດ 学习新知3教学过程
练习巩固 规律小结
课堂游戏
新知讲解 温故知新
板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思考
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的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主要 内容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是很抽象的,看 不见摸不着,不像化学实验能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在备课时只能在课件上下功夫了,尽量 使西沃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课件上的鼓掌声音, 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西沃课件上加入 了这些元素。但不足的是学生练习时,应让每位学 生动起来,尽量多的去完成1-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 示意图,课堂上只完成了几个个,练习量太少。在 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记忆知识的时间,这样整 个课堂可能会有更好的呈现出效果
教材分析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 2、掌握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家墩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说课稿(理化组)
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徐新萍李来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的第三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学习原子的构成,同时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这一部分的学习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幻灯片及教材中提供的图、表等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让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质量近似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不要求掌握)。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不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法、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动手、讨论、推理、归纳、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动画演示、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引言部分:创设情境,温习旧知(幻灯片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起到了很自然的过渡作用。

2、简单介绍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进展史(幻灯片2),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3、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的“课前尝试”部分,这部分通过学生的阅读完全有能力完成。

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归纳总结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归纳的学习方法。

同时,让学生展示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所制作的原子结构图,培养学生对抽象的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

4、师生互动,完善新知:在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原子结构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原子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动画演示及课本中所出示的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关系,师生共同探究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的等量关系,从而突破难点:原子为何不显电性的原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完成“课堂探究”部分的2和3.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5、在教师介绍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质量关系后,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式。

培养学生的运算、推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6、完成学案的“课堂检测”部分,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练习拓展思维。

7、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达到分享收获,强化知识的目的。

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还准备了两张幻灯片的拓展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发现: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