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复古思潮下元代书画的不平衡发展
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
元代复古主义思潮的局限性
• 1、元朝的复古主义思潮表现为被动的摹仿、 保守,失却唐人尊王法而能出新法的创造 精神,形成了元代复古主义书家们效仿二 王法度的书法面目基本上的大同小异,又 形成新的弊病。 • 2、元代的复古之风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 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
二、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
• • • • 1、赵孟頫生平 2、书法作品 3、赵孟頫的书学理论 4、赵孟頫书法的影响
• 二是赵孟頫的书法重点突出用笔的重要意义。他 在《兰亭十三跋》中指出;“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 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故古今以为师法。齐、粱间人,结字非不古,而 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这一观点,在元代以来一直成为书法史上的著名 论断。赵孟頫突出笔法的结果,使晋唐法度,尤 其是二王法度经两宋时期一度被疏远以后得到重 新重视,恢复了书法技巧应用的深度。从以上两 点看,他所起的调整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2 复古主义思潮的另一历史意义是导致了章 草艺术的复兴,并产生了新的格调。
• 在元代的复古书风中,章草之所以能复兴并产生新风貌, 不仅因为其是草书中的古体.还因为其体势、笔法可与 今草和真书、行书相通。它本来即是今草书的前书,具 备了可以相融互合的条件.赵孟頫对章草的努力钻研和 身体力行的拟古实践,对当时书坛同样起着示范作用和 引导作用。他学章草,主要依据当时流传下来的所谓皇 象的《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和张芝的《八月帖》 等。这些刻本只保存其形保留其用笔势态之大概,其抑 扬顿挫、出锋、入锋的微妙变化无法体现。因此,元人 写章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能看到大量汉代及魏晋简牍 中的章草真迹,只能根据自己的揣摩、理解去效仿,这 就必然地掺入了行书和今草的笔势与笔法。所以,赵孟 頫等人所书的章草书的偏旁及其结体和典型的点画形态 如波磔等仍为章草模式,可其精神、趣味已少章草本有 的古意。视野的局限性,反倒成就了古体新风,这也是 不期然而然的结果。
赵孟《印史·序》中“复古”印学观略论
赵孟《印史·序》中“复古”印学观略论内容提要:《印史·序》是现存最能体现赵孟印学思想的著作。
笔者以《印史·序》为核心进行了梳理,其中的复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古雅质朴的秦汉印章,确立了印以汉为宗的审美观;二是选择以小篆文字入印,从而逐渐形成圆朱文这一新的表现形式。
这两个方面的印学主张,对扭转元代初期唐宋影响下的九叠篆印风,改变衰微的印坛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孟“复古”印学观的提出,也确立了元代文人印的整体风格走向,特别是其所创圆朱文印对明清两代圆朱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赵孟;印史;复古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孟眼光,他看到元代初期一批文人以水月花鸟等图案作为入印内容嫁接在印章图稿之中,认为有失古法,篆刻如按此路发展,则会偏离传统轨道。
所以,赵氏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印宗秦汉”的学印主张,以“古朴”的汉魏印扭转当时印坛的“新奇相矜”之时局。
上他提出“古意”说,以宗法魏晋,特别是“二王”父子书法作为书法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绘画方面,他同样提出师法魏晋以建立元代的新画风。
在其影响下,形成了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的“元四家”新风格,大大丰富了元代文人画体系。
这种强烈更为充分,《印史》即是赵孟印学观的典型。
《印史》原文已佚,其部分思想只能在《印史·序》中窥见。
《印史·序》全文虽记载了赵孟印学上的“复古”新途径,故赵孟用印现象开宗明义: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
可以说,这是赵孟“复古”的根本原因所在。
他看到元初的文人用印,在印章形制方面常以对偶的手法将文字写在钟鼎、葫芦等过分强调形式主义的印章上,失去了秦汉印章形制的端庄规矩和古朴厚重之风。
同时,入印内容又以水月花鸟等图案为主,这更使得秦汉古法丧失。
艺术性敏感的赵孟一代儒臣,他无疑是有忧患意识的。
过分追求这种巧饰的印章,长此以往必然会破坏印学的发展。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多端,一片莽莽苍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十分广泛,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颇深。
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
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
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
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入地影响。
水墨画大体上是依着以赵雪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向前发展的。
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的表现。
赵雪松主张绘画的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标榜复古、提倡书法笔墨的趣味。
作为元四家(赵雪松、黄公望、王蒙、吴镇、后董其昌也用倪鲢替换他)之首,引导了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
浅谈中国美术史之元代
花溪渔隐图
元
王蒙
全图境界幽深,气势 雄浑,景物丰茂,两岸桃 花盛开,洋溢着盎然春意。 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 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 连。王蒙画山水师巨然, 甚得用墨法,层层皴染, 墨法苍老中含秀润,浑厚 中显劲峭,骨力充足,使 观者弥觉满幅生气,散发 不尽。
春 山 读 书 图
元
王 蒙
青卞隐居图,为纸本, 水墨 画。画于元至正二十六 年。这一描写画家故乡 卞山苍茫景色的立轴山 水图,采用高远法构图, 画出卞山自山麓而至山 顶的全貌,结构谨严, 纵横离奇。画面展示了 高崖陡堑,奇峰峻岭, 长松丛树,清溪幽谷的 景色,生动地再现了江 南溪山镶漾润湿;林木 茂密,沉郁深秀的自然 风貌。
•
•
•
元代不设画院,除少数专业宫廷画家和部分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外, 其余多为隐居不仕的文人画家。文人画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笔墨情趣, 重视绘画中诗、书、画的结合。提倡“古意”和“士气”,主张师法唐、 五代和北宋。在理论上延续了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的传统并有所发 展,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在题材上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画相对减 少。元祚虽然不长,但其间名家辈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人物及其作品赏析(文人山水画)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浙江吴兴(今湖州) 人。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生于宋元鼎革之 际,在半推半就中入元廷做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与 防范,而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与利用,心情十分矛 盾和痛苦,乃将精力倾注于对艺术的追求,以复兴传 统文化为己任,诗书画印、音乐文学无所不精,终于 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赵孟頫的书法不拘一格,篆、隶、楷、行、草, 皆能运笔自如,潇洒秀逸,有“松雪体”之称。他的 绘画,凡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皆墨韵高古,或 以书法入画,博采晋、唐、北宋诸家之长,以气韵生 动取胜,所绘《鹊华秋色图》,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 有宋人之雄而去取犷。
元代艺术的特点与演变
元代艺术的特点与演变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也被称为“中世纪”。
与此同时,元代艺术也产生了独特的特点和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代艺术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
元代艺术的特点元代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由于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艺术家们汇聚了来自不同文化地区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元代绘画中出现了多种绘画技巧,如工笔画、写意画和水墨画等。
此外,元代还推广了铜钟铁缪技术和玉器加工技术等,促进了艺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其次,元代艺术注重形式美和装饰性。
在元代艺术中,形式美被视为一种优美的文化符号,经常被用来表达个人和社会的美学观点。
例如,元代壁画中的图案和纹理非常精美,带有强烈的装饰性。
此外,元代青铜器上的浮雕和铜银器上的彩绘同样富有装饰性。
另外,元代艺术还注重表现自然。
元代艺术家经常固定一些奇异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园和沙漠。
这些自然景观在元代绘画中通常被表现为一个整体,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彰显了艺术家对自然美的热爱。
元代艺术的演变元代艺术在这段时间内体现了从最初的兴盛到其逐渐衰落的演变过程。
在元代早期,它的发展非常活跃和多样化,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和影响。
在绘画方面,拜忙·颜真卿、齐白石等艺术家的活跃参与,为元代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元朝中期,艺术创作逐渐趋于单调。
在绘画上,工笔画逐渐滥用,内容的多样性减少,绘画的审美趋同,格调偏向成熟,形成了“南宗北派”之分。
同时,在工艺方面,铜雕和玉雕的制作技术逐渐成熟,艺术家注重工艺,肯定精通技艺的工匠。
到了元代末期,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钱伯初、黄公望等艺术家的去世,使得元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停滞。
此外,元代政治社会动荡,到处是罢工和叛乱,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遭到了影响。
结论在总体上,元代艺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化的时期,艺术家们受到多种文化地区艺术风格和技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鲜于枢“复古”书学观念成因与元代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的关系
鲜于枢“复古”书学观念成因与元代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的关系摘要:艺术史也是艺术风格的发展史。
由于艺术风格是建立在多向的、跳跃性的因果链条之上,因此,某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就会出现“回归历史”的现象,即艺术上的“复古”,元代艺术从整体上就体现出“复古”的趋势,鲜于枢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鲜于枢是元代时期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也是提倡复古思想的代表之一,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从其书法实践亦或是书法理论中都得以体现。
其“复古”的书学思想极其有力地推动了复古书风在元代的形成,对元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书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鲜于枢书法风格中的“复古”主要体现在对晋代和唐代书法的师法之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元代少数民族书法风格的样貌。
关键词:元代;鲜于枢;复古;少数民族书法一、鲜于枢的复古思想鲜于枢(1246~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 ,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与赵孟頻齐名。
现存的鲜于枢墨迹有40多件,分楷书、行书、草书三大类,鲜于枢的艺术成就以草书最为著名。
其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其楷书、草书中的“复古”风格对元代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打开了元代少数民族书法家书法实践的全新领域。
鲜于枢不仅是个书法家同时他也是个诗人。
在元初文学诗歌“复古”风气的影响下,他的诗歌也表现出“复古”的风格。
他擅长古诗,都是格律谨严、对仗工整的五律、七律。
张伯淳称赞其诗:“读君五字令,可以擅长城。
”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得到多人的赞许。
赵孟煩评价鲜于枢的诗云:“赋诗凌鲍谢(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鲍照和谢眺),往往绝尘埃”。
龚琳跋《鲜于枢游高亭山广严院记》中对鲜于枢的诗文也是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诗逼王半山,叙事类崔德符”(《铁网珊瑚》)明朱权将鲜于枢列为“词林英杰”150人之中。
二、鲜于枢“崇晋”对元代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的影响元少数民族地区极为推崇鲜于枢的“复古”书学思想,所以,王羲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元代少数民族书家的推崇对象。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
04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 思潮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对元代书法发展的推动作用
促进创新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的兴起,打破了传统书法的规范和模式,为元代书法家 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思路,推动了元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地位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文人阶层的重视,馆阁文人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这也使 得书法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文人阶层的重视和推崇,也进一步促进了书法的繁荣和发展。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继承传统
当代书法创作可以从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中学习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继承优秀的传统书法 艺术,为现代书法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创新探索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书法家可以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探索,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 品。
05
深入研究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的背景、特点和 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在元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注意挖掘新的材料和文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元代馆 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的研究。
THANKS。
02
馆阁文人注重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发扬,对前人书法进行了深入
学习和研究。
馆阁文人对书法创新的探索
03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馆阁文人积极探索书法创新之路,丰富
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书法复古思潮对馆阁文人创作的影响
对馆阁文人创作观念的影响
书法复古思潮强调回归传统,追求自然与本真,对馆阁文人的创 作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形成流派
在馆阁文人群体和书法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元代书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的流派,如赵孟頫的“赵派”、康里子山的“康派”等,这些流派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元 代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元代美术发展概况
元代美术发展概况
摘要:
一、元代美术的背景和特点
二、元代美术的发展状况
三、元代美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四、元代美术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五、总结和展望
正文:
元代美术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元代美术的发展状况非常繁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美术家和优秀的作品。
元代美术的背景和特点。
元代美术是在唐宋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元代美术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作品注重写实和表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元代美术的发展状况。
元代美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美术家,如黄公望、王蒙、倪瓒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元代美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元代美术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其作品风格独特,注重个性表现,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美术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元代美术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
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绘画技法过于注重表现,而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雕塑作品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表达等。
总结和展望。
元代美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各朝代发展新特点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有什么新特点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2、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的充分肯定;3、山水逐渐从人物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而兴起;4、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专业画家在历史上也开始有了较详细的记载;5、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绘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1、汉末以来的巨大变动,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局部受到强烈冲击,独尊儒术的局面有所改变,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也是美学思潮的一个大解放;2、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时代;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3、人物画在集成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专业画家在画史上开始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山水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着作;魏晋时期在审美风尚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体裁仍占据重要地位;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在这一时期也不少;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的和佛教思想的绘画也开始出现;试谈山水画兴起的原因;1、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画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2、江南秀丽的山水,激发了艺术家山水画创作的热情;3、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隋唐唐代美术发展新特点1、书法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之一;2、建筑方面,就大都市来说,“棋布栉比,街衢绳直”;3、唐代工艺,特别是唐代塑像,驰誉世界;4、唐代雕塑,佛教造像不仅比以往更加兴旺,而且其美学风范标志着中国的佛教艺术已走完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5、唐代绘画“灿烂而求备”,有以下特点:1人物画和释道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 2山水画在晋以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花鸟画脱颖而出,继山水画之后以独特的姿态登上画坛,开花鸟兴旺之先河;4石窟陵墓壁画到初唐、盛唐无论实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了崭新气象,蔚为画苑奇观;5唐代的绘画实践显示了唐代美学的实绩;花鸟画-花鸟画兴起于唐的原因是什么1、同“比德”说有关;2、汉以前的艺术重“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作用;3、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都有多方面的要求,花鸟形象作为画的体裁形式便出现了;4、这与当时的宫殿、屋宇、陵墓及寺观壁画的装饰需要有关;简述唐代花鸟发展的基本情况1、表现技法上多为工笔重彩,勾线精细,设色浓妍,在造型上严谨写实,重形与神的刻画;2、布局多取个体形象,即所谓“折枝花”的形式,总的给人以精细、巧丽的美感;五代简述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1、宋代院画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院画的创作,提倡“形似”、“格法”,对物象做尽精入微的描绘,力求表现出对象的自然形态;北宋末年,强调绘画要有严格的法度,艺术形象要生动逼真,精密不苟;2、院画在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在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但又不泥守古法;3、宋代院画注重观察生活,提倡精微描绘,追求意境表现的趋向和趣味;4、由于院画讲求严格的法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一些画家的思想,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和笔墨技巧的变化,有的作品趋向于刻板、繁琐或柔媚、平庸;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的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重心偏力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开阔画面的空白,形成暗示空间,画面的出现是颇有选择取舍的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远为有限的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一代十,以简代繁;代表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是什么整体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审美理想;这一特色完整的表现在客观的整体的描绘自然地北宋山水画中,构成宋代山水画的第一种境界;南宋山水画创造了第二种境界: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人画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文官,都能诗文、工书法;2、由于中国绘画合书法的主要工具相同,远古的画工,早已创造了以线造型的技法;3、文人士大夫能着书立说,历代许多文人画家,或总结优秀画工和他们自己的创作经验,或评论了一些接触大师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或辑录了系统的史料,使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能得到广泛传播和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强调绘画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增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其特色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以书入画用于赵孟頫之后;3、与此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宋代为什么文人画在元代极为兴盛元代画坛总特点是什么原因:文人画的兴盛,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是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1、社会生活的变化:元蒙政权的简历及其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不少受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被视为“正统”的汉族知识分子,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变化;他们为了保持气节,不仕元蒙,不甘为“野蛮人”臣民,往往隐迹山林或托名“道士”,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绘画,寄托于笔墨之中,抒发胸臆;即便是少数在统治者笼络下的入世文人,也因不被重用,而以诗文书画聊度岁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文人们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元代画风背离了宋代院体式艺术的准绳;2、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宋代绘画的主流是严谨、规范、重形,在对客体的整体或局部的客观描绘中求意境的院体画;当一种画风发展到极盛时,人们自然要设法从对立面寻求新的开拓,建立新的审美风范;在宋代已建立起来的与院体画相对应的“文人画”系统,因元人的推波助澜,遂成一股巨大的浪潮;特点:1、文人画在元代才臻于成熟;2、在文人花鸟、山水的映照下,元代卷轴人物画坛似乎黯然失色,而出于民间画工之手的宗教人物壁画,却大放异彩;3、元代的工艺美术,同宋代相比,也有不少新特点,元代统治者的爱好与宋代不同,加之当时国际交往扩大,雇主也不同于以前,新的需要,带来的新的变化:瓷器里有青花、釉里红,织绣中的纳石安等,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漆器、铸银、玉器等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4、建筑方面,由于元代各民族和国际间文化的融合和交往,给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增加了若干新元素;5、元代书法,一如绘画,一反宋代书风,其中以赵孟頫的成就最大;6、总之,元代开创了新一代的美术风气;元四家山水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怎样评价文人画艺术特点:用最简洁单纯的艺术语言,表达出避世隐逸、超凡脱尘的人生理想,幽然淡润的处世态度,把山水画作为情感的归宿和依托,这是元代山水画家共同的追求和特点;评价:文人画是指封建时士大夫文人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什么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有别于民间绘画合院体画;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使他们的表现技法更丰富多彩,更富浪漫精神,意境更为广阔,更加丰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园地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明清明清两代绘画的特点是什么1、文人画和院体画相争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成为主流;2、就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派和“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有冲突一面,又有相互影响一面;3、民间绘画沛然兴起;4、随着东学西渐,西方绘画源源输入中国,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士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明代宫廷绘画机构和画风有何特点何为“浙派”特点:1、明代宫廷绘画的组织情况和前代不同,他没有专门设立“翰林书画院”这样的机构,而是将宫廷服务的专业画家归入御用监属之下,由太监管辖,分别在不同的殿内顶差;2、除了没有专门的画院机构外,画家也没有专门的职称,而只授予锦衣卫的武官职务;3、明代供奉朝廷的画家,人才众多,力量雄厚;4、明代宫廷画的风格特点,主要来源于两宋画院,即“院体画”;5、明代院派在山水画方面主要继承了南宋刘、李、马、夏的传统,笔墨苍老、简练而规整,多用水墨,略施色彩;浙派:在画史上一般人把“浙派”视为山水画派,其实此派不少画家在人物方面同样有较高的造诣;此派的代表人物是戴进,继承南宋院体画家刘、李、马、夏的风貌,在他影响下的画家如吴伟、蒋嵩、张路等人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画派,由于他们都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因此这一画派在史上被称为“浙派”;浅谈“明四家”共同的艺术风格;1、在艺术上,他们在继承董、巨和元代诸家画法的同时,也深受南宋院体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的影响,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和“风流蕴藉”的风格;2、在诗书画结合方面较宋元进了一步,进一步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3、作为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在观念、技法、形式等方面都没有从前代文人画的程式中脱颖出来,但是,却共同体现出一种新倾向,这就是接近世俗生活;4、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表现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美学观点和社会理想;日常生活题材的采用,苍润秀雅的格调,诗一般的意境,都有别于前代文人画;。
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
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作者:————————————————————————————————日期:ﻩ1----概述一下中国近代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已经构筑完成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但却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
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由绘画功能、创作与鉴赏原则、创作道路、构图比例透视、笔墨技巧、绘画步骤、作品评定、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九个方面组成。
一萌芽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中国绘画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河姆渡文化的刻画艺术即已产生到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付诸文字记载的有关绘画论述至今尚未见及。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代出现了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关绘画的论说便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
之所以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两汉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论与绘画有关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散见于一些哲学的论说之中既不成系统且又只是作为论述学术观点时的例证。
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虽已相当发达但有关绘画理论总结远不曾见及。
二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年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画论虽然传世的著作不多但却十分重要。
顾恺之《画评》是我国第一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提出画面的“置陈布势”画人的“生气”、“天趣”问题。
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绘画成为中国画论的一个精髓成为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的先导。
综观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是十分关键的对中国绘画理论和创作都起着奠基作用。
三成熟阶段由隋唐至两宋的"$%年是中国绘画理论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
元代书坛的复古主义思潮及代表书家
元代书坛的复古主义思潮及代表书家在南宋一味意造书风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元代书坛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复古主义思潮,这场思潮是对宋代书风的反叛和对魏晋传统的全面回归,是社会文化与书法本体发展两方面要求下的必然结果。
这场运动的中坚人物是赵孟兆页,他诸体兼能,极力追摹魏晋气息,并极大地影响了有元一代大批书家。
标签:元代复古主义思潮;回归;传统;发展。
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到了北宋时期,这种全面繁荣,沉雄博大的书风已开始衰落,而元代书法同其前代的唐宋书法比较起来,可谓又黯淡了许多。
唐人尚法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由洒脱书风的程式化,并将法度的严谨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极则,北宋尚意书风是尚法书风的峰回路转,北宋书家们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突破传统的办法,那就是强调主观精神,强调主体在一个”尚法”的前提下有很高的价值,它在历史上代表了一种进步的潮流,但是到了南宋,北宋”尚意”强调主观之风被南宋书家们夸张到一定程度之时,这种尚意之风越来越表现为技巧的匮乏,对主观意趣的过分强调和对传统法度的忽视,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意”造变得步履维艰,书坛似乎在期待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那就是重拾传统,重视技巧。
另一方面,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缓和民族矛盾,不断吸纳和推行儒家文化,提倡程朱理学,汉族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亡国之痛和游牧民族落后文化的冲击后,延续和振兴民族文化传统也成为挽回失落人格和找寻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并且元初的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书家们提供继续创新的可能,标榜文治和提倡儒学的结果是如何对传统再认识。
面对渐行渐远的二王传统,元人意识到”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所底止”(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对于他们来说,超越宋代,回归晋唐传统不但是对委靡时风的矫正,也是寻求突破的最好路径,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发展思路,于是他们力诋宋人流弊,托古改制以正时尚,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复古主义运动。
在这股思潮中,代表人物有赵孟兆页,鲜于枢、邓文原、李倜等。
元代文人绘画状态综述_元中后期的文人画活动群体
元代中后期文化中心向江苏的转移
荣耀随他而去, 画坛似乎出现了 赵孟 " 身后, ($+!! , $+-) 年 ) , 画 短暂的真空状态。 元代中期
“复古 ” 坛进入平稳过渡的时期, 也是全面 的时期。 翥、 于立、 王蒙、 王冕等联袂而来。 其中张雨、 杨维 至正八年至十四年 那时 . 元代绘画标志性的大师元季四家尚未成熟, 桢对江苏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常州 ) 但江南文化依旧葱荣昌盛。 江苏的毗陵 、 无 锡、 平江、 昆山、 松江等三吴地带相对平安, 人才俊 能文嗜书画者不计其数, 物裕 逸 . 栖隐之风蔚然。 如松江曹云西、 无锡倪云林、 昆山顾仲瑛辈皆资雄 南北来客受招徕引重者亦常喜侨居于此, 他们聚 游山林, 啸傲江湖, 使江苏的昆山、 平江等地逐步 代替了钱塘、 吴兴, 成为文人聚萃的中心地域。 原 外则荡于燔掠, 向之所可观者, 鞠为荒烟宿莽, 遗 灰断甓。 盖四五百年之迹销灭毁坏, 欲求见其仿佛 而无在者矣。 况连岁流民未还, 行旅罕至, 则非特 居者之戚, 凡仕于是者亦莫不彷徨而厌留也, 可胜 ” ( 《凫藻集 》 《送黄省掾之钱塘序 》 ) 叹哉! 卷三 收稿日期 !""! # $$ # $! 被史家认为是玉山草堂的鼎盛时期。 至正二十五 年后尚有零星的活动。 文人的聚会交流带动了江 苏文化的多元发展, 绘画的进程由此而走向深入 元季 , 农 民起 义层 出 不穷 , 宫 廷政 变 此 起彼 诚 / $ 0 兄弟的起义倒并没有给江苏文化带来重大损 失。 反之, 张氏藩割一方。 以平江 $+)) 年称王后, 为中心, 聚结的文人更多。 如祖籍真定人苏大年, 附张氏, 为其出力。 宣文阁的周伯琦还曾单骑入姑 苏, 原欲力劝张氏归顺, 结果 是自己反被留于帐 下, 这些都是能诗文擅书画的俊杰。 “浙西民物蕃盛, 储积殷富” , 张氏的势力范围 “南侵江浙至绍兴, 也广, 北逾江淮抵徐州, 至济宁
元代艺术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元代艺术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时期,不仅是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元代艺术呈现出多元融合与创新的特点,凝聚着各个族群文化的精华。
本文将从绘画、建筑和文学等方面,探讨元代艺术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一、元代绘画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在元代绘画中,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法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方面,元代融合了南宋的文人画与北方的民间绘画,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导,注重意境和笔墨的绘画风格。
这种注重个性的绘画风格,使得元代绘画呈现出自由奔放、潇洒豪放的特点,与以往的绘画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元代还吸收了蒙古族、西亚回鹘族等民族的绘画技法和题材,融入到汉族传统绘画中。
例如,蒙古族的战争题材和动物题材在元代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丰富了绘画内容。
此外,元代还引入了西亚回鹘族的装饰艺术风格,使得元代绘画更加多元化。
二、元代建筑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元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多元融合与创新成为了元代建筑的主导思想。
元代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又吸收了蒙古族、西亚回鹘族等民族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在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基础上,加入了蒙古族的草原建筑特色。
例如,在元代的宫殿建筑中,常常使用蒙古族的帐篷结构和毡房结构,让整个建筑更加宏伟壮观。
此外,元代建筑还吸收了西亚回鹘族的穹顶建筑和彩色瓷砖装饰等特点,增添了建筑的华丽程度。
三、元代文学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元代文学呈现出多元融合与创新的特点,既保持了传统文学的特色,又汇聚了不同族群文化的精华。
元代文学以元曲为代表,将南方的词调与北方的曲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曲艺形式。
元曲在题材上也吸纳了不同族群的题材,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内容。
此外,元代文学还受到了蒙古族和西亚回鹘族文学的影响,融入了不同族群的艺术表现手法。
例如,蒙古族的史诗和叙事传统在元代文学中得到了应用,丰富了叙事的形式。
元代山水画发展历程
元代山水画发展历程元代山水画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画派别,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元初山水画的开端与发展(1206年-1333年):元初山水画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此时山水画逐渐从装饰性的背景发展为独立的主题绘画。
元初山水画家以崔白等为代表,他们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吸收了前代绘画的技法,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
他们追求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具有厚重感的山水形象,在构图上注重意境的表达。
同时,元代山水画家还着力于捕捉阳光和月光下的山水风貌,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变化。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感与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展现了元初山水画家独特的审美风格。
元中山水画的巅峰时期(1333年-1368年):元中是元代山水画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元代山水画家群体大量涌现,包括赵孟頫、黄公望等名家。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独创性和创新精神。
赵孟頫以他的“骨法”理论为基础,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
他倡导“写景求禅”、“禅定即禅理”的创作理念,注重表达内在的意境和精神境界。
他的作品构图独特,色彩鲜艳,以线条勾勒山水形象,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黄公望是元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青绿浓墨的笔触、重视意境表达和色彩渲染,给人以宁静、深沉、富有禅意的感受。
他强调画面的景深感和透视效果,采用虚实兼备的构图手法,表现了山水的变化和气势。
元末山水画的衰落与传承(1368年-1384年):元末山水画的发展处于逆境中,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影响导致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元末山水画家仍然努力传承前人的艺术遗产,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夏珪等。
他们在画风上较为保守,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他们注重细腻入微的笔触,以及使用重墨与淡墨的对比,力求刻画出山水的质感和变化。
他们的作品形式多样,既有清秀淡雅的山水画,又有浓墨重彩的作品。
虽然元末山水画处于衰落的时期,但依然保留了元代山水画的传统特色,为后来的明代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美术鉴赏 元代绘画欣赏
快雪时晴图赏析
《快雪时晴图》画面除 一轮寒冬红日外,该画 全以墨色画成,描绘雪 霁后的山中之景。通幅 用笔柔润如羽,令人称 奇的是黄公望竟能运用 这种极其柔润的线条建 构如此宏大的山石结构, 并且使之稳固清晰。
天 池 石 壁 图 轴
黄 公 望
《九峰雪霁图》
《九峰雪霁图》画面带来 的是一股股的深切寒意。黄公 望在这幅画中,依靠对于色彩 的高超把握,将整幅画面都笼 罩在凉凉的冰雪之中。传达出 了真切的阵阵浸人寒意。依靠 处理得当的颜色,传达出的依 依寒意,观之不由得你不会发 冷。甚至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 天晴后融化的浅浅雪水的流淌。 这样高妙的手法,显示了一股 令人畏惧的寒意。
云 横 秀 岭 图 高 克 恭
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 画云山烟树,溪桥亭屋, 气韵流润,山顶作青绿 横点;坡脚勾皴染赭色, 用笔凝重苍浑,墨色淋 漓酣畅。 图绘山峦耸秀,白云缭 绕于山间,山脚坡边林 木茂盛,溪水萦回。画 家以乾笔皴山体,色墨 混染,用浓墨沿山的轮 廓作横点,山脚坡石用 笔勾皴,山体厚重且十 分见笔,画风苍秀。
秋郊饮马图
元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 元
赵孟頫
赵孟頫的人物画大多出于想像,此《红衣罗汉图》堪称代表 作之一。 图中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大树下面的青石之上,左 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 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 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以赭石、土黄、石绿 与大红袈裟形成鲜明对比; 构图采用由左向右的开合形式,引人联想。历代许多画家将 罗汉的形像描绘为深目、隆准、浓髯、厚唇、体多汗毛的西 域人形象,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中的罗汉正是如此,
“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
元代美术发展概况
元代美术发展概况一、背景介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公元1271年至1368年,由蒙古族统治。
这段时期的美术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政治与社会环境对美术的影响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尊重汉文化,并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
这种跨文化交流促进了美术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元代政权对于士人阶层的重视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好的创作环境。
三、宫廷绘画元代宫廷绘画以宫廷画院为中心,主要有壁画和册页绘画两大类。
1. 壁画元代壁画主要用于装饰宫殿和陵墓。
其特点是线条简洁流畅,色彩鲜艳明快。
壁画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肖像等。
2. 册页绘画册页绘画是元代宫廷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描绘文人雅士、山水田园等题材为主。
元代的册页绘画注重写意和意境的表达,笔墨淡雅,构图简洁。
四、文人画元代文人画是以士人阶层为主的绘画形式,强调个性表达和自由创作。
其特点是笔墨淡雅、构图简洁、意境深远。
1. 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擅长山水、花鸟等题材。
他的作品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
2. 黄公望黄公望是元代另一位重要的文人画家,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注重捕捉大自然中的气象变化和景物特色,运用浓淡相间的笔法来表现山水之美。
五、民间艺术元代民间艺术以陶瓷和木雕为主要形式。
1. 元青花瓷元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元代青花瓷以蓝色为主色调,采用铜蓝彩料进行装饰,图案多为花鸟、人物等。
2. 木雕元代木雕技艺精湛,作品多用于建筑装饰和家具制作。
木雕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形象等。
六、总结与影响元代美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宫廷绘画和文人画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宫廷绘画注重壮丽和华丽的表现,而文人画则强调个性和意境的表达。
此外,民间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元代美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宫廷绘画的技法和艺术风格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文人画则成为后来山水画发展的基础;而元青花瓷和木雕也在后来的历史时期有着重要地位。
浅谈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差异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浅谈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差异刘柯炜(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山水画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唐代的王摩诘开创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先河,直至元代则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政权的更迭,社会制度的改变,其水墨山水画在宋元两个时期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宋元山水;南宋四家;元四家;差异;影响一、宋元时期的时代差异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一个相对稳定并且持续繁荣发展的统一大帝国,结束了五代战乱不断,政权分立、社会动荡的局面。
经济与社会的相对稳定,在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
既有描绘北方大山大水的雄浑气势,又有描绘南方秀丽清河的文人书画。
画坛呈现着全面繁荣的景象,开拓了民间画工、宫廷画院、文人画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灭宋后,政权掌握在蒙古人手中,汉人在朝廷中无法得到重用,地位也十分低下,纵使做官者也无实权掌握。
反映在绘画领域的则是,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烘托出一种寂寞、无奈以及报国无门的悲伤之情。
相对于宋代时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元代在其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山水画的形式内容,诗书画印的结合,成为一种潮流,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差异在绘画时所用材质方面,宋代山水画多用绢,材质较为细腻,不吸水,因此只能采用湿笔,适合用墨层层晕染;写实严谨,产生的效果使画面看上去比较精细,繁密。
到了元代,多绘制与纸上,用干笔和枯笔来皴擦,用笔随意,多大斧劈皴,比较大气,重写意。
在艺术特色方面,宋代以“院体画派”为主流,宋代的社会安定,绘画技术得到了钻研。
到元代,以萧疏淡雅的“文人画”为主流,画家用笔比较随意,同时太精细的画已经不合时宜,省精细而求快。
宋代的绘画更多被赋予了教化行和娱悦性,技法更加写实注重生活美,强调直观效果,产生一种亲切感。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
中文摘要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是指供职于翰林国史院、集贤院、秘书监、国子监以及奎章阁、宣文阁等文化机构中的文人群体。
在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元代馆阁机构中聚集了一大批各民族文人菁英,他们凭借超凡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为元代文化艺术的主导者,是元代书法复古思潮的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更是元代书法发展的主力军。
本文以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各个时期馆阁文人群体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元代书法发展的真实面貌。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于元代以前的馆阁文人群体在书法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追本溯源,指出历代馆阁文人均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卓越的书法成就,代表着官方的书法审美倾向,也引领着书法时代风尚,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分析了元代馆阁机构的设置、职能以及馆阁文人群体的构成。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形态的混融,不仅在缓和民族矛盾、调和社会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各族文人的精神领袖,是元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风向标。
第三章通过考察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艺术成就和书学思想,认为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创作及理念已经具有明确的“复古”倾向,与江南文人不谋而合,为元代中后期书法全面“复古”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以考察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政治地位的确立以及南北文人融合进程为基础,分析元代书法复古思潮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与差异,梳理出书法复古思潮从兴起到延续的发展脉络,进而对各个时期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复古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之所以能够从元初一直沿续到元末,九十余年来书法风尚基本保持不变,馆阁文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是针对元代书法复古思潮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的反思,包括颜真卿书法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中的作用、书法尚“熟”现象探析以及赵孟頫书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元代书画艺术的民族特色
元代书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自元朝统治者忽必烈重新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元代的书画艺术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在传统文化中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受外来文化影响元代的书画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是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是外族人,所以他们将从中亚地区传入的艺术文化带入中国,并且在这种影响下,元代的书画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色彩的使用上,元代的画家开始使用红、黄、蓝等颜色,这与中亚地区的色彩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在线条的运用上,元代画家也开始使用弯曲的线条,这些线条给人以柔美和舒适之感。
这种线条的运用,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既丰富了元代的书画文化,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二、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元代的书画艺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特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
元代的画家在描绘人物形象时,注重营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他们在运用线条的时候,善于运用弯曲的曲线,在描绘人物时营造出一种柔和、迷人的美感。
此外,元代的画家还很注重人物形象的肢体表现和神态表现。
他们善于通过人物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细节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达到了艺术与人文的统一。
这种传统的描绘人物的技法,在元代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与创新,成为了中国古代画家的经典技法。
三、形式与内容并重元代的书画艺术在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比较注重平衡和统一。
这种形式与内容并重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是一种“中和”的美学理念。
元代的书画艺术在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完美,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和技巧的完美。
但是为了使这种艺术表现更具有内在的含义和文化的质量,元代画家还注重表现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人文情感。
在元代的书画艺术作品中,画家往往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元朝的书法艺术
元朝的书法艺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书法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
元代书法艺术吸收了前代的发展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从元代书法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元代书法的特点元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书法风格多元化:元代书法吸收了前代的成就,融合了晋唐楷书和宋代行草、隶书的特点,并加入了蒙古族和西亚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书法风格。
2. 书写技巧创新:元代书法家推崇行草的简洁与隶书的规范,突破了字形的传统规范,注重笔画之间的流畅变化,注重气势和韵律。
同时,探索新的笔画结构和构图方式,使书法呈现出更加独特的艺术表达。
3. 对篆书研究的重视:元代书法家重视对篆书的研究,并将篆法与楷书、行书相结合,使书法在笔画形态上更具变化性,形成了行隶篆三体书的特色。
二、元代书法代表作品元代书法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1. 黄庭坚《祭酒神道碑》:这是元代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
此碑写成于元宝祐六年(1320年),体现了黄庭坚行隶的独特艺术风格。
其字体瘦劲挺拔,笔画流畅有力,给人以雄浑豪迈之感。
2. 赵孟頫《黄庭坚文集》:赵孟頫为元代书法家,他精通楷、行、隶、篆多种字体,在《黄庭坚文集》中的书法作品堪称经典。
赵孟頫的书法构图独特,笔画疏密有致,富有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元好问《春江花月夜行书》:元好问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春江花月夜行书》以豪放的笔墨,独特的章法布局,展现了元代书法的风采。
作品中的字体流畅有力,气势宏伟,给人以激荡心灵的感觉。
三、元代书法的影响元代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了书法技巧的创新:元代书法家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书法风格,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 引入了西亚文化的元素:元代是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文化与西亚文化相互融合,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元代书法在字体、章法和技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探复古思潮下元代书画的不平衡发展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王洁
Wangjie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顺着历史的脉络,享受着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突然在元代小停一下,因为心中有一个疑虑,即为什么元代的书画发展如此不平衡?人们每每谈起元代人的文人画无不称好,而对于书法却平平带过。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作者本人的观点,从书与画的自身发展规律、当时的政治背景、赵孟頫的影响以及刻贴因素几个方面来论述,试着阐述这种状况的原因。
Abstract:Along the history context, enjoying the art to bring our mental pleasure, suddenly stop at the small yuan dynasty, because there is a doubt in the heart, why the yuan dynast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uch imbalance development? People often talk about the yuan dynasty literati paintings all say good, and for calligraphy is flat.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ccess to relevant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from the book and painting own law of 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Zhao Meng ð« – ¯ and carved factors from several aspects to discuss, try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is situation.
关键词:复古;赵孟頫;文人画;元代书法
Keywords:Restoring ancient ways;Zhao Meng ð;Literati paintings;The yuan dynasty calligraphy
一、引言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同,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的这首经典诗句拉拢了书与画的关系,使元代书画开始进入了一个全面相生相融时期,而在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翻开书画史不难发现,在赵的全面复古思潮下绘画与书画的发展并不是并驾齐驱,即绘画在脱离南宋画法复兴北宋及以前的形势下,结合“以书入画”的风尚,创出了新路子,迈向了另一个高度;而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南宋书坛的衰微形势,可纵观历史比较,仍是老骥伏枥,徒步缓行,先看下面几则评价:
“元明两朝,言书法者日盛,然元人吴兴首出…自是四百年间,文人才士纵极驰骋,莫出吴兴之范围,故两朝之书,率姿媚多而刚健少。
”(康有为 《广艺舟双辑》)“元代以赵书风为主流的书法,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则是元代社会条件之局限使然。
”(黄惇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元代书坛书家在笔法上标榜要恢复二王古法,结果只学到一些唐人的笔法而已…由于他们的胸次无法和晋唐人相比,再加之笔法上只求复古而不创新,所以造成了一代媚弱的书风。
”(侯开嘉 《侯开嘉书法文集》)
二、不平衡发展原因探寻
(一)从书法与绘画的自身发展规律
结合历史的发展和需要,书法和绘画作为两种艺术形成,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政治和社会等作用的影响下,有着他们特有的自身发展规律。
书法由于其对社会实用性较强的一面,它的成形,发展早于绘画。
相比较,书法更重视笔法的传承和艺术形式的借鉴,它从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传统一直未变,即使在四分五裂的魏晋时期,智永,羊欣等人亦继承了王羲之并传至唐代。
①在五代和宋的战乱时期,历代优秀书法遗产遭到破坏,掠夺,给了这一传统致命的打击,赵构在《翰墨志》中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
”这样的情况使很多书家失去了借古开今的机会。
到了元代,仍有余悸。
而绘画亦强调“摹古”,每一位画家无一例外的需要吸收前人的营养,在继承中发
9
艺术大观 2019年第1期
展。
刚开始画家地位一直不如书家,从画匠,宫廷画师再到文人画的兴起,绘画家的地位才一跃而起。
文人画在苏轼的倡导下已有所发展,但北宋绘画因金人入侵遭到破坏,没有发展到很高地步,赵孟頫接过来继续发展了,元画的发展实际上是北宋画的美好将来,是北宋画发展的必然归宿。
②不仅如此,“物极必反”的哲理也起了一定作用,五代宋初山水画在写实水平上已达到一定高度,后学者若不变通则是死路一条,所以元代绘画的兴盛是一种时代需要。
(二)政治背景的影响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到一个观点:“艺术作品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性质面貌都取决于时代、环境、种族三大因素。
”③是的,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与政治制度息息相关。
我们前面所讲的绘画兴盛发展,主要指的是中国山水画,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汉后,汉人地们卑微,像赵孟頫、李衍那样官居要职的文人又有多少呢?他们大多归隐山林或避世为僧,寄情山水,排藉心中苦闷。
另外,宋时由于皇帝爱画,院画兴盛,画院画家即是御用画家,他们必须投合皇家的情趣,思想上还是受着一定的束缚;而隐逸后的文人脱开藩篱,改变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常规性道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的审美情趣,符合当时文人的复杂心理,大大促进了文人写意画的发展。
而汉人书法虽然是元统治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也对其有所重视,亦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书家,但对汉族深厚文化的继承发展岂是一日之功?而在野的文人画家门虽有深厚的传统,书法也能表情达意,也许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它不比绘画直观,形象,并不能全方位的体现作者的生活情趣,隐逸精英们很少有专攻此项者,而大多职业书家在朝野笼罩在赵孟頫书风影响下。
(三)赵孟頫的表率作用
赵孟頫这个响当当的人物,就象一棵巨大的树,遮蔽着整个元朝的书画,引领着时尚潮流——“复古”。
怀揣着一颗民族责任心,延续着北宋以来的复古思潮,有了身居要职那样的机会和条件,看着在战乱中衰微的汉文化,他开始了做复兴古文化这件令他欣慰的事,影响很大,以他为中心的群体遍步四海。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体变”中说:“元明两朝,言书法者日盛,然元人吴兴首出,惟伯机实齐价…自馀揭曼硕,柯敬仲,倪元镇 ,虽有遒媚,皆吴兴门庭也。
自是四百年间,文人才士纵极驰骋,莫出吴兴之范围,故两朝之收,率姿媚多而刚健少。
”赵孟頫学书广采博收,治熔白家,初从赵构,智永,再入二王,中年后则掺入李邕之法,勤奋惊人,他从艰辛的临古中走出,化古法为
已用,形成一派温文而雅,含蓄清逸之风。
他是成功了,试想有多少人有赵的学书环境与官居一品,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经历,大多学到的都是表面形态,所以后面有人批评元明书法尚态。
同时,赵还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他反对南宋书家临摹本朝书家的做法,认为他们失掉了古法,使书坛陷入了迷惘阵地,他追究书法不传的根源,从魏晋找出路。
他的“用笔千古不易”说被后人批评了④,批评得还是有一定道理。
笔法是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的,这样书法艺术才会长足进步。
赵的“用笔千古不易”说是不利于发展的静止的观点,我想在当时是不是造成过一些负面影响,扼杀了一些人的创造力?还有,当时习书为了达到熟练的目的,传他能日写一两万字,跟随者能不效仿,成了一股风气,使书坛得了“熟病”——快而滑,缺少变化和生趣。
在绘画中,虽然他也反对南宋水墨刚劲的风格,从现在所存画迹看,还是传承和继承了一些并发的,南宋的赵构设画院,立画学,赵孟頫及其他画家难道没受其影响,也就是说绘画的传承性没有像书法那样脱节,虽然气息微弱,但还是存在的。
另外,赵提出的“以书入画”无疑也给画坛注入了新鲜血液,让绘画可以去垦另一片疆土。
(四)刻帖对书法的小小影响
刻帖自北宋的《淳化阁帖》以来,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刻帖高潮,如后面的《长沙贴》《汝贴》《戏鱼堂贴》等,徽宗时又刻了《大观帖》,与此同时还将士大夫文书家的作品汇刻成帖等等。
⑤刻帖的发达促进了宋代书法的普及,学书者增多,造成学习书法的热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刻帖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须得统治者的支持,南宋末年战事不断,入元后统治者也无暇这一方面,所以这咱热潮到了元代几乎成了绝响。
当然,刻帖不能起主导作用,其对书坛的小小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责任编辑:竹影)参考文献:
[1]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江苏文化出版社,2009年04月:89-91.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197.
[3]《书画艺术》[J],2007年第二刊35页
[4]侯开嘉.《侯开嘉书法文集》[C].文章“用笔千古不易吗?”,重庆大学出版社:4.
[5]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江苏文化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35-42.
[6]潘运告.《晚清书论》[M].湖现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5.
作者简介:王洁(1983年12月-),女,汉族,籍贯四川大竹,研究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职称为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10。